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转帖]纵论中西全史

[复制链接] 161
回复
197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1:23 | 只看该作者

56、民主微曦(下)

 

  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改革应属半个多世纪前的管仲改革。在亚欧大陆文明的东西两端,管仲与梭伦,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天才,以不同的方式在探寻着建立清平盛世的政治秘笈。
  
  由于周文化的影响,中国各个诸侯国的立国之本都是礼制。翻开春秋三传,随处可见合乎礼或是不合乎礼的评论。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管仲首倡的便是“礼义廉耻”。
  在西方当然完全不同,没人知道礼是什么玩意。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宗教影响的希腊,人们只好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了法制的身上。
  梭伦改革的核心就是立法。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扫除负债法案。
  法案中,所有的债务全部被取消。
  卖身为奴了么?宣布你被解放了。
  土地抵押出去了么?收回来。
  欠钱么?不用还了,别说利息,连本金不用还了。
  除此以外,梭伦还宣布在雅典永远禁止有人因为还不起债而沦为奴隶的情况发生。
  这个法案,简直相当于两千多年前的土地革命和解放奴隶宣言。
  
  有人要问了,难道贵族阶级就眼睁睁地看着梭伦这么折腾?他们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贵族为什么成其为贵族?他们凭什么保持贵族的地位?
  我们借中国的一个制度便可以揭示其中的奥妙:春秋前期,平民是不能够打仗的,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参军。
  对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的任何时代,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都是以军事实力为依托的。换句话说,一切的好处都是打出来的。
  在中国,贵族垄断了兵器的生产和发行,因而垄断了军事资源,从而保持着对平民的军事优势。
  在希腊,曾经也是如此。贵族骑兵无人可当,牢牢地掌握着军事主动权。
  但是,一个新式兵种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
  遍布地中海的希腊商人阶层,渐渐用强大的商业能力给自己找到了新的武装。这种武装方式,在今后几百年里,将成为欧洲的一种重要的兵种——重甲步兵。
  这群人左挎大盾,右执长矛,身披重甲,队形紧密,据说每个人身上的家伙什加起来有七十多斤重。骑兵撞上这样的重甲方阵,有如撞上了一堵墙。终于,贵族骑兵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商人阶层为了从贵族手中抢夺权力,此时义无反顾地站在了贵族的对立面,支持梭伦新法。
  面对如此形势,雅典贵族只好妥协。
  
  不过,虽然梭伦的扫除负债法案很震撼,但更多的是大势所趋。
  真正改变人类历史的杰作,是他的政治改革。
  梭伦的政治改革,涉及面相当之广,被编成一部《梭伦法典》,刻在在城市中心的木柱之上。这其中,使梭伦名垂千古的,是那四百人议会制度。
  
  梭伦将雅典人民(奴隶除外)依照财富重新划分为4个阶级:
  最高级是资产在500蒲式耳(谷物的计量单位)以上的人们,需要缴纳12倍的赋税,可以当选执政官及军事指挥官;
  第二级是资产在300至500蒲式耳之间的人们,需要缴纳10倍的赋税,可以担任政府官员和骑兵;
  第三级是资产在200至300蒲式耳之间的人们,需要缴纳5倍的赋税,可充任重甲步兵;
  第四级是资产在200蒲式耳以下的平民,不用缴税,但是如果战时被征召入伍的话,连点像样的装备都不会发的。
  而在这四个阶级中,每级推选100人,组成了四百人议会。曾经由贵族院指定的执政官,改由四百人议会推举产生。而这位执政官的表现,还得受议会的监督。
  此外,梭伦还首创了陪审团制度,而当时的陪审团,居然足有6000人,大约上至腰缠千蒲的富豪,下至街头扫地的老大爷,全都包括进去了。
  
  人类历史上,平民第一次参与了统治。民主的思想,自此发端。
  我无意过度拔高梭伦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雅典,奴隶的人数应该比以上四个阶级人数总和还要多得多。这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
  一切还是雏形,一切都不完善。
  可是,我们无法否认,从《梭伦法典》颁布的那一天起,整个人类的历史,已经走上一个完全不同的轨道。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处处可以找到梭伦的影子,在一部部现代宪章和法典的背后,总是闪烁着梭伦那深邃眼睛中智慧的光芒。
  黑暗时代刚刚过去,梭伦的灯塔就开始照亮欧洲。
  
  公元前572年,66岁的梭伦从执政官的职位上退休。在得到雅典官员关于梭伦法十年不动摇的保证后,梭伦开始了他的旅行。
  他来到了埃及名城赫里奥波利斯,研究埃及的宗教与历史;他写下了一部史诗,描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亚特兰蒂斯,又经两百年后柏拉图的描绘,引得两千多年后仍有无数人心驰神往;他航行到塞浦路斯,帮助那里的人们制订法律,并设计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接着跑到吕底亚去,与那里的国王克罗伊斯大谈了一番什么是快乐的哲学命题。
  漂泊十年,梭伦回到雅典,终老故乡。“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与他的传奇人生一样,千古流芳。
  
  当梭伦正在雅典静悄悄地实行他的伟大改革的时候,在亚欧大陆其它地方,一场场争抢地盘的战斗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请看下集——拓土纷争。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1:52 | 只看该作者

57、拓土纷争(上)

 

  在亚欧大陆的最东端,雄心勃勃的楚庄王正在向中原发动前所未有的攻势。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代陈平乱为借口,出兵灭陈。
  但正当楚庄王打算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的时候,大夫申叔时谏言说,打着平乱的旗号将中原大国的土地归于己有,失信于天下,有碍于楚国争霸中原。
  楚庄王听从建议,又将陈复国,只将陈国一些大家族强迫迁入楚国境内,以确保陈国永远是楚的属国。
  后世孔子曾评价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应该说,从灭陈到复陈,完全控制了一个中原二等强国,楚庄王已然昭示出他过人的能力与胸怀,史载:“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但历史有时很滑稽,正是这场灭陈之战中的一个俘虏,引发了一场匪夷所思的纠葛,最终在楚国的背后插上了一把致命的匕首。此是后话,容日后再说。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先后数次出兵郑国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倾力攻打。围攻三个多月之后,郑国国都新郑城破,郑国降楚。
  随后,晋国试图收回郑国的宗主权。继城濮之后,楚、晋两个春秋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战役在邲城再度爆发。
  这次与城濮之战的结果完全相反,晋国溃败。晋军纷纷跳入黄河逃生。然而渡船有限,逃得慢的都攀在了船舷之上。晋军主帅荀林父下了一道骇人听闻的命令:“攀船抓桨者,斩断手指。”
  刹那间,无数血淋淋的手指漂浮于黄河之上。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攻宋,围城九月而不下。宋国人展现了商朝遗老的硬骨头,同时,也上演了极其惨烈的一幕。人类的史书上,第一次留下了滴血的八个字:易子而食,析骸而炊。
  最终,宋国名臣华元(那位抢别人老婆的华父督的曾孙)夜入楚国军营,胁迫楚国司马子反签订和约,宋围终解,宋国也成为楚国的尾巴国。
  然而,从这场围宋之战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春秋的战争已不是争个霸主那么简单了。笼罩在诸侯之间那层温情面纱已经撕去,你死我活的日子即将到来。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死。但他为楚国打下的基业,使得楚国霸业仍在继续。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楚庄王自然是家喻户晓。但在公元前6世纪初的整个世界,论名气,另一个君王要大得多了。他就是尼布甲尼撒二世。
  他最大的名声大概是恶名,拜《圣经·旧约》所赐。
  灭亡亚述后,迦勒底人迅速在巴比伦建立起了一个迦勒底帝国,史称新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605年继任新巴比伦国王。一即位,他就将目光瞄准了古文明的火药库——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而瞄着这块宝地的,不止有尼布甲尼撒,还有试图重现祖先辉煌的埃及人。
  亚述人在的时候,埃及人是打不过的。这回换成迦勒底人了,结果如何呢?还是打不过。图特摩斯已成历史,埃及人风光不再。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各个地区一个接一个被纳入新巴比伦帝国的版图。公元前597年,连亚述都没有拿下的耶路撒冷终于被尼布甲尼撒攻破。独立了四百多年的犹太历史就此终结。
  亲埃及的犹大国王约雅斤被废,迦勒底人的傀儡西底家上台,无数王室成员与能工巧匠被迁往巴比伦。
  
  然而埃及距离耶路撒冷毕竟还是要比巴比伦近得多,趁尼布甲尼撒回军之时,他们便要忍不住去咬上一口。
  此时的犹大王国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其它地区的命运与郑、宋、陈没什么区别,谁打来了就依附谁。就这样,犹太人又依附了埃及。
  但与郑、宋、陈不同的是,他们遭到的惩罚会更加严重。
  被惹毛了的尼布甲尼撒重新挥师西向,围攻耶路撒冷18个月,再度攻陷这座犹太圣城。
  当着国王西底家的面,他的几个儿子被杀死。之后,西底家的双眼被挖去。耶路撒冷的城墙被拆毁,上帝的神庙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还有王宫、民宅都被焚烧。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随后,尼布甲尼撒的大军又扑向了另一个投靠埃及的名城——推罗。一场亘古未见的围城战即将在推罗城展开。请看下集——拓土纷争(下)。

63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2:36 | 只看该作者

58、拓土纷争(下)

 

  这场推罗之战所以特别,原因只有一个——旷日持久。
  古今中外,打了这么久的仗再难找到,何况地点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城池。
  到底打了多久?
  十三年。
  十三年的烽火连天,十三年的硝烟弥漫。
  当年打弹弓的少年都已挽起了弓箭,曾经奋勇的英雄们均已尘满面、鬓如霜。
  繁荣富庶的推罗城被熬到弹尽粮绝、油尽灯枯,腓尼基人无力再战、无粮以战。
  但曾以经商闻名的腓尼基人如今却令我们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他们的顽强惊动世界、震烁古今。
  
  我们不由得想到另一个问题:宋国被围了九个月,就已经“易子而食,析骸而炊”,腓尼基人靠的什么困守孤城十三年?
  我想这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城市规模而言,中国的诸侯远远不能和西亚的那些著名城市相提并论。耶路撒冷也能守18个月,像宋这样中原二等强国的都城却连9个月也支持不了。显然,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善于建造城市。
  
  而相比之下,尼布甲尼撒的建设城市的水平就相当了得了。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都市,终于在他的手中焕发出最为亮丽的光彩。
  
  “庄严华美的巴比伦,我视你一如我的生命。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愿意住。······在你仁慈的马杜克神的庇佑下,我愿尽我所能,使你成为古往今来无比繁华、无比昌盛的大都市。你将接受万国朝贡,以及全人类的膜拜。”
                                            ——尼布甲尼撒
  
  吹牛么?不,他几乎做到了。
  一百五十年后,足迹遍布天下,见多识广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面对着眼前的景象,惊得呆住了,硬生生从嘴里挤出三个字:“好大啊!”
  巴比伦的城墙,高就不说了,只说它的宽度。城头之上,可以容得下四匹马拉的战车肆意奔驰、来回转身!试问,谁见过这样的城墙?
  幼发拉底河横贯巴比伦城,一座极壮观的大桥跨于大河之上。据说,还有一条4米多宽、3米多高的隧道连接两岸。
  而城中最为醒目的,便是著名的巴比伦通天塔,又被翻译成巴别塔(Towel of Babel)。
  这座90多米高的通天塔虽不及埃及大金字塔那样动人心魄,却也雄伟异常。至少在城内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欣赏到那深入云端的壮观景象。
  看着仇人的杰作,被流放至此的犹太人端的是咬牙切齿、恨恨难平。于是,《旧约·创世纪》中就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11:4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11:5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11:6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11:7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11:8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11:9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希伯来语“变乱”的意思)。
  
  当时的巴比伦城,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也是一个国际性都市,确实住着讲着天南海北各种语言的人。犹太人于是把巴比伦称作巴别,恶狠狠地诅咒道:“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显然,犹太人的诅咒没有生效。但两千多年后,无数热爱古文明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试图重建巴比伦城的时候,发现他们力不从心。
  原因很简单,巴比伦古城向北只50公里,便是一个战火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息的城市——巴格达。
  最终毁掉整个人类文明的,但愿不是人类自己。
  
  当然,早在两千多年前,通天塔就已经被战火摧毁了,一同毁掉的还有那个传说中更为著名、更为华美的建筑,曾被希腊人列入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
  据说这个远看如坠空中的美丽花园由无数根20多米高的圆柱支起来,不但有花草,还有大树,以某种先进的给水设备从下往上将水源源不断地输入花园之中。
  而给它添加几分绮丽色彩的,是它背后那个动人的故事。
  尼布甲尼撒的王后阿米提丝,来自东边的米底。由于不习惯巴比伦的烈日狂风、黄沙漫漫,时常想起故乡的山峦叠翠、花草丛生,终致乡愁浓郁、思念成疾。尼布甲尼撒苦思之下,终于设计出了这个旷古奇观——空中花园。
  与小阿布·辛拜勒神庙一样,这是一个英雄送给美人最盛大的情人礼物。
  
  说起这位阿米提丝王后,来头却是不小。
  虽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君王之中,尼布甲尼撒的名气最大,然而却未必是最有成就的君王。论成就,恐怕阿米提丝的父亲,米底国王基亚克萨雷斯要大一些。
  他率领的米底雄师,本就是攻破尼尼微的主力。挟战胜亚述之余威,他开始率领他的大军横扫西亚。
  大约是因为亲戚加盟友的关系,米底帝国始终没有与新巴比伦帝国在开拓疆土的时候发生冲突,但就大军扫过的速度与面积来说,尼布甲尼撒显然不如他的岳父。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以及曾经令亚述头疼不已的乌拉尔图,还有商业繁盛的小亚细亚东部,尽数成为米底帝国的领土。
  看一下地图,就可以看出差距有多么明显。用英国作家韦尓斯的话说:“新巴比伦帝国有如羔羊一样俯卧在米底巨狮的怀抱里。”
  公元前590年,米底的扩张终于遭到了激烈的反抗。小亚细亚西部的霸主吕底亚拒绝向米底臣服。双方展开了一场历时数年的拉锯战。
  
  没有人能够想到,这场强强对话将以一种何等奇异的方式结束。
  除了那个人。
  他,就是本世纪第二座灯塔。请看下集——天才哲思。

64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3:14 | 只看该作者

59、天才哲思(上)

 

  公元前585年,米底与吕底亚的战争已经打到了第六个年头,战无不胜的基亚克萨雷斯终于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他的米底大军陷入缠斗,始终不能更进一步。
  5月28日,著名的哈里斯河战役打响。
  此战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绝妙的战术奇计,也不是因为精彩的名将对决,而是因为奇妙的结果。
  话说两军将士激战正酣,打得昏天黑地之时,忽然之间,就真的昏天黑地了!
  本来还是白天,转眼就变成了黑夜。好端端当空照耀的太阳,只刹那间就被完全遮住。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叫日食,就是月亮刚好把太阳挡住了。但米底人不知道,他们以为是上天对战争的惩罚。于是,米底人撤军,与吕底亚休战言和,以哈里斯河为国界。
  
  用一个词来形容米底国王基亚克萨雷斯的心情,大约是无奈;而用一个词来形容吕底亚国王阿里亚特斯的心情,则一定是震惊,非常震惊。
  因为数天前,有一个人曾经十分肯定地告诉他:“不久之后的一天,将会有那么一刻,太阳失去它的光芒,白昼变为黑夜。”
  其实不止阿里亚特斯,整个小亚细亚的人们都被此人惊世骇俗的预言所折服。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预言日食的人,一个绝世天才。
  
  在公元前6世纪初的希腊,有七个人是公认的智者,史称古希腊七贤。
  这七个人中,当然少不了我们的天才政治家梭伦。但如果排座次的话,全能选手梭伦却顶多只能屈居第二,那个毫无争议的第一,就是这位可以预言日食的半仙——泰勒斯。
  
  泰勒斯,腓尼基贵族后裔,出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
  所谓伊奥尼亚地区,是爱琴海东岸一块很小的区域,公元前1000年左右,一伙希腊人从阿提卡半岛来到这里。这群希腊强盗杀死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娶当地女子为妻,开始繁衍后代。自此,伊奥尼亚地区成了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如果还能称之为文明的话)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同时受到腓尼基、吕底亚和希腊这些发达的商业文化影响,加之此处河流密布、港口众多,很快,这里就成为整个爱琴海、地中海地区最为繁盛的商业中心。
  而米利都,又是其中最为发达的城市。
  米利都人不但将自己的城市建设的奢华无比,他们的海外贸易量也是相当惊人。他们在世界各地建了80多个贸易站,不但遍布附近的黑海和马尓马拉海,甚至远达埃及和意大利。
  我们的这位天才就出自于这样的环境。
  
  因为家里很有钱,所以泰勒斯就可以到处去游历。
  他来到了埃及。
  一提起古埃及,总会想起挖宝藏的故事。泰勒斯也是去寻宝的,只不过,这份宝藏的名字叫智慧。
  此时的埃及,不但帝国武功已成过去,连曾经遥遥领先的科学成就也被扔进了故纸堆,只有少数祭司还懂一点。泰勒斯跑去,把它们统统挖了出来。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埃及人不但早已不知道金字塔是怎么盖起来的,而且连金字塔有多高都不会量。泰勒斯听闻此事,笑了笑说:“这有何难,当你的影子和你一样高的时候,去测量金字塔的影子不就行了么?”
  此一句话,标志着埃及人的科学霸主地位已经永远地成为了历史。尽管几百年后,埃及北部的一座城市将再度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但那已经完全是希腊文明的产物,而且那个城市也将会以它的征服者来命名。
  它的名字叫亚历山大。
  
  带着从埃及挖来的精神宝藏,泰勒斯又跑到了巴比伦。几乎可以肯定,他预言日食的本领是在巴比伦学到的。但在此之前,巴比伦只有日食的记录,真正地做到比较准确的预言,至少在泰勒斯之前,还没有留下过任何记载。
  古埃及的数学和巴比伦的天文学,人类古文明最具华彩的两项科学成就,无数古人默默无闻努力数千年的智慧结晶,终于在这位叫做泰勒斯的希腊人这里集于一身。
  两千年后使西方崛起于世界的科学,已经在他身上发端。
  
  此时的泰勒斯,犹如闭关修炼多年的武林高手,一旦出关,已是天下无敌。
  亚里士多德讲过一个关于他的著名故事。
  预言日食之后,泰勒斯已是名震四海。但在那个时候,对智者的尊敬观念还没有形成,还有人讥讽泰勒斯,纵然有通天彻地之能,却是一个失败的商人。
  的确,泰勒斯满世界游历期间,花的钱是比赚的钱多多了。
  可以想见,像泰勒斯这样满心扑在科学事业上的人,大多是不大在乎钱的。但争强好胜却绝对是这类人的共同特点。这样的流言激起了泰勒斯的斗志。
  他决定给这些人点颜色看看。他夜观天象,预测到来年橄榄丰收。于是,他把城里所有榨橄榄的机器都买下来。待到橄榄真正丰收之时,泰勒斯立刻就成了富翁。
  
  但泰勒斯终究是淡泊财富的,一夜暴富后,他还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柏拉图讲过另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泰勒斯又去看星星,以观察明天会不会下雨。看着看着,正当有所发现之时,嘣咚一声!泰勒斯不见了。
  他的女仆从枯井里捞出了摔得半死的泰勒斯,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你知道么?明天一定会下雨。”或许是受了泰勒斯经年累月的影响,女仆的回答也成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流传下来:“先生,您如果连脚下都不看的话,又怎么能明白天上的事情呢?”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家闹出的笑话。
  绝世高手,不是那么容易练成的。专心致志,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在最纯粹的思考进行到一个高级的阶段之时,最顶尖的科学家们的头脑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我们今天称之为哲学。请看下集——天才哲思(下)。
  

65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3:49 | 只看该作者

60、天才哲思(下)

 

  什么是哲学?
  从大的概念上讲,像philosophy在希腊语本来的意思中那样,是智慧的意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西方世界,哲学这个词基本上用来形容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去琢磨一些与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的很玄乎的事情。
  换句话说,西方哲学通常有两个特点:一、很玄乎;二、跟实际生活没啥关系。
  
  随手翻开一本西方哲学史,上面所列的第一个名字通常都是我们的主人公——泰勒斯。
  柏拉图在讲述泰勒斯掉井里那个故事的时候,对女仆的那句经典语录有这样一句评价:“其实,这句话对我们所有的哲学家适用。”
  西方这种吃饱了没事干的精神,正始于泰勒斯。
  泰先生琢磨出来的结论,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
  第一,水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万物都有灵魂。
  
  大家看完这两句话,可能会略感失望。所谓西方哲学的鼻祖人物,就研究出这么点儿东西么?
  就第二点来说,与宗教家们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
  就第一点来说,听起来也是平淡无奇。对比一下数十年之后中国老子的名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泰勒斯的言论简直是小儿科。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推崇他呢?是西方人太土了么?
  
  绝对不是。
  这里最重要的在于泰勒斯是如何得到这两个结论的。泰勒斯早就用行动证明过,他不是空想家。在哲学方面也是一样。
  他在埃及的时候,曾经仔细观察过尼罗河泛滥后的土壤。他发现,尼罗河的经年泛滥不但留下了肥沃的土壤,淤泥中还孕育出许多小生物。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加之他见闻广博,熟知各文明相似的大洪水传说,他作出了这个逻辑推断:万事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至于第二个结论,泰勒斯的推理与宗教无关。他的逻辑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万物中以石头是最无生气的。然而即使是石头,也有一种可以遥控铁片的石头(显然,他说的是磁铁)。那么石头也必然是有灵魂的。所以万物必然都是有灵的。
  
  今天看起来,泰勒斯的结论很荒谬。然而他却在无意中打开了人类世界的一扇门。他身后的天才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泰勒斯为他们开启的这扇大门,西方文明的科学哲学就此萌芽。以两个荒谬的结论,以一种丝毫都不完美的方式,萌芽了。
  相比之下,中国的《易经》也有着从自然到哲学这样的思想。然而,即将点亮的两座东方灯塔,却照亮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们之后的中国哲人,沿着两位伟大先辈的灯光,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另一条探寻真理的路。
  自此,东西方的哲学思维,分道扬镳,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在我看来,至今仍未碰头。
  
  在外游荡半生之后,泰勒斯回到米利都,开始寻找聪颖之士,传授毕生所学。比中国提早几十年,泰勒斯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学术团体——米利都学派。在这位天才的努力之下,西方哲思,开始了它的传承。
  他终生未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对真理的探寻。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据说梭伦游历期间,曾经到米利都去拜访泰勒斯,那个时代希腊两位最杰出的人物竟有一次直接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呢?
  梭伦见到了他久仰大名的泰勒斯,奇怪地问道:“以您的才华和名气,为什么没有娶妻生子呢?难道真的是忙得没有时间了么?”泰勒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有说。梭伦以为触碰到人家的什么伤心往事,也不好再问。
  几天之后,泰勒斯和梭伦在聊天,一个自称十天前从雅典出发的陌生人前来拜访泰勒斯。梭伦随口问道:“最近雅典有什么新鲜事儿没有?”那人答道:“也没什么,只有一个青年的葬礼轰动了全城。听说他的父亲是全雅典最伟大的公民,但是在多年前就已经出外游历去了。”
  梭伦差点没晕过去,这不就说的自己么?但他不敢相信,追问道:“你知道他的名字么?”那个人说:“我不记得了,只知道人们都在谈论他的智慧与公正。”梭伦急了:“快说,他们是不是说那个人叫梭伦?”那人点点头:“恩,好像是的。”
  梭伦伤心欲绝,开始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脑袋(看来古希腊人与我们捶胸顿足的习惯有些不同)。忽然,有一只手拉住了他。梭伦一抬头,看到了一脸坏笑的泰勒斯。正在梭伦想痛扁这个把自己的伤悲当笑话看的哲学家时,泰勒斯开口了:
  “梭兄,这个消息是假的。”
  “?”
  “是啊,这人是我安排的。”
  “?”
  “我是在回答你的问题啊。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成家了吧。正是这些可以预料的牵绊,让我远离了娶妻生子的生活。”
  
  梭伦看着面前的这个人,似乎在刹那间懂得了这位希腊第一智者。
  绝顶的智慧背后,总是一个不属于常人的世界。
  每一位绝世天才,都是一个孤单的背影。
  
  大约在公元前546年,年近八十的泰勒斯在一次观看体育比赛时平静地死去。
  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将米利都学派发扬光大,直到另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完成了对古希腊哲学体系的奠基。此是后话,按下不提。
  
  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时候,其实希腊的大多数地区仍处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当中。即便是看上去繁花似锦的米利都,正因为人们思维的开放,斗争也更加激烈。贵族与穷人已然兵戎相见,贵族有装备的优势,而穷人则在人数上处于压倒性。
  “战胜的一方会将对方活活烧死,拿活人作火把将城内的广场照得通亮。”
  这样的情景才是当时整个希腊社会的真实写照,无论梭伦还是泰勒斯的光环,都无法掩盖残暴与杀戮的真相。
  
  而正在此时,在一位贤明君王手中,一个庞大帝国正在兴起。至少现在,和那遍地残杀的希腊相比,这个帝国实在要温和得多了。请看下集——波斯仁君。
  

66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4:36 | 只看该作者

61、波斯仁君(上)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后亚述时代的西亚留下了三个国家:米底、巴比伦、吕底亚。
  毫无疑问,其中最为强大的是米底。
  但是,在那场成就泰勒斯名的声日食之战中,基亚克萨雷斯铩羽而归,回国不久就死去了。
  与他一同死去的,是米底帝国短暂的辉煌。
  
  他的儿子阿斯提阿格斯接手的是一片大好江山。南边的新巴比伦帝国是他们的亲戚,西边的吕底亚国王阿里亚特斯与米底休战之后,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阿斯提阿格斯。整个西亚仅剩的两大强国都与米底联姻,阿斯提阿格斯有充分的条件把米底建成清平治世。
  然而历史的规律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要出乱子。
  原因很简单,两百多年后中国的孟子只用八个字就概括了一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或许还记得,米底是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相当晚的民族。他们完全是在反抗亚述的过程中强大起来的。
  他们没有成熟的政治体制,他们没有发达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农业、商业还是手工业,米底统统不发达。他们的强大,靠得纯粹是一口气。
  但亚述瞬间崩溃,米底接着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西北亚。可以说,在米底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然成为西亚第一强国。
  他们还没来得及建立起雄厚的经济基础,他们还没来得及摸索出成熟的政治体制,他们就强大了。
  
  在人类文明的这个阶段,君主集权政体刚刚萌芽。此前只有亚述一个成功但不值得效法的先例。阿斯提阿格斯并不知道,作为第一代守成君主,关系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今后的历史会告诉他这一点。
  面对着大好江山、花花世界,阿斯提阿格斯很自然地选择了纵情享乐。
  国事开始腐败,政局开始不稳,社会开始动荡。
  仅过了二十余年,米底就已不再是从前的米底。
  
  眼见国家如此,阿斯提阿格斯似乎也有所察觉。渐渐地,他有点担心他的王位不稳固了。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阿斯提阿格斯梦到女儿芒达妮的后代将夺取自己的王位,并取代自己,成为西亚的新霸主。
  于是,阿斯提阿格斯不敢把女儿嫁给达官显贵,挑选了国内一个地位地下的部族,把女儿嫁了过去。
  这个毫不起眼的部族,叫做波斯。而他的女婿,也只不过是波斯10个部落其中一个的首领而已。
  从这件事来看,阿斯提阿格斯的怪梦或许确有其事。否则难以解释他因何把女儿嫁得如此卑微。然而他万万不会想到,他即将降生的外孙,还是会取代他的王位,进而改变整个世界历史。
  
  二十年之后,这个小外孙在米底大臣哈尔帕格斯的帮助下,成功躲避了阿斯提阿格斯的层层追杀,长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他的名字叫居鲁士。
  说他英俊,可不是溢美之词。无论是希罗多德还是色诺芬,都对他迷人的容貌做了细致的描写。在古代各国的帝王中,论容貌,或许只有那位姬妾无穷的拉美西斯可以与他相比。据说,波斯古代的雕塑艺术家的模特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居鲁士,因为他实在是太帅了。
  可以想见,在他一无所有之时,就已有无数人甘愿追随,大约帅哥的魅力也起了不少作用吧。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迅速统一波斯的十个部落,成为波斯部族的首领。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宣布波斯脱离米底,正式起兵与他的外公对抗。
  虽然在阿斯提阿格斯的治下,波斯人苦不堪言。但是要与米底这个庞然大物直接交手,波斯人未免心下惴惴。但凡以弱击强之时,总要用些特殊的战前动员,中国留下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经典例子,居鲁士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居鲁士聚集起义军时,规定每人带着一把镰刀来集合。
  波斯人傻了。拿镰刀跟米底人拼么?
  居鲁士下达了第一道命令:一天之内,必须开出3公里见方的土地来。
  莫明其妙的波斯人只好跑去开荒。看来波斯军队的人数并不多,他们拼死拼活,才总算完成了任务。
  交差的波斯人看到了表情严肃的居鲁士,第二道命令随即发出:回去沐浴更衣,第二天同一时间集合。
  第二天早晨,叫苦不迭的波斯人不知道他们的领袖又有什么新花样等着他们。但是,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居然是遍地的美酒和刚刚宰杀的牛羊。
  居鲁士下令:今日全天饮宴,大家尽情玩乐!
  波斯人沸腾了。这一天的时光在无穷的欢乐中迅速流过。
  黄昏时分,在欢乐的人群中,居鲁士忽然高声发问:“波斯的父老乡亲们,你们是喜欢昨日的劳苦还是喜欢今天的享受?”“今天”、“今天”之声不绝于耳。居鲁士接着说道:“如果你们听我的话,就会享受无数像今日这般的幸福;如果你们不肯听我的话,那就要受到无数像昨天那样的苦役!”
  自此,居鲁士在波斯军中的声望彻底确立。
  
  波斯与米底的战争持续了三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的军队攻破米底都城埃克巴坦那,波斯帝国正式建立。由于居鲁士与爷爷同名,故历史上称他居鲁士二世。
  本不起眼的波斯民族,突然间登上历史舞台。居鲁士出身的阿契美尼德家族,也随之青史留名。居鲁士为波斯帝国开创的这个时代,又被称作阿契美尼德王朝。
  
  居鲁士二世上台之后,全国一扫米底末年的颓气,整肃政治,锻炼军队,迅速强大起来。
  波斯的强大,引起了邻居的恐慌。公元前547年,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决定出其不意,首先攻打波斯。请看下集——波斯仁君(下)。

67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5:39 | 只看该作者

62、波斯仁君(下)

 

  继承了米底的领土之后,波斯比起吕底亚来要大得多,双方在兵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吕底亚所可以倚仗的,只有他们独特的长矛骑兵阵法。这个阵法曾经让基亚克萨雷斯无可奈何,如今率军迎战的居鲁士同样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无法取胜。双方只得各自罢兵。
  
  对付训练有素、阵法精妙的骑兵,在世界战争史上向来是个难题。但历史上有过数次极为搞笑的吓退战马的古怪花招,居鲁士也发明了一种。
  正当克罗伊斯准备整军再战之时,他的首都萨迪斯城外忽然布满了其势汹汹的波斯军队,显然有备而来。
  吕底亚人再度祭出了长矛骑兵法宝出城迎战。可忽然间,他们座下的战马全部不听指挥,开始转身疯狂逃窜起来。
  居鲁士用了何等妙计呢?骆驼。
  原来骆驼也可以吓退马,据说马只要问到骆驼的气味就受不了了。居鲁士用骆驼开路,吕底亚的长矛骑兵就完全派不上用场。
  当然,这是欺负吕底亚人少,等到马群足够庞大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骆驼,想来就不能如法炮制了。
  吕底亚军队的优势丧失殆尽,只得退回城中。波斯人又围攻两周之后,萨迪斯城破。继米底之后,吕底亚王国也宣告灭亡。
  西亚三强只剩下了新巴比伦帝国。
  
  尼布甲尼撒在结束了对外征伐之后,将他全部的精神都奉献给了他深爱的巴比伦城。他筑公路、开运河,将本就是国际都市的巴比伦建得更加四通八达。随之而来的是发达到极致的巴比伦商业文明。巴比伦的出土文物中,有无数繁杂的商业记录。此时的巴比伦城中,世界上最早的钱庄已经开具出世界上最早的银票了。足见其商业的发达程度。
  偌大的巴比伦城,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气象万千,热闹非凡。苏美尓-巴比伦文明已臻鼎盛。
  
  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公元前566年,巴比伦的乡间,人们开始时常见到一个在草地上爬来爬去的人。他自称是野兽,也像野兽一样生活,饿了就在草丛中抓兔子吃,实在找不到就索性趴下去吃草。
  人们纷纷议论,这是个什么怪物。
  后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渐渐传开,原来这个人叫作——尼布甲尼撒。
  晕倒!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尼布甲尼撒疯掉了!就这样疯掉了!
  离奇之至,诡异之至。
  
  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离奇发疯四年之后,尼布甲尼撒就这样死了,带走了巴比伦最后的辉煌。
  
  接过王位的,是巴比伦历史上著名的国王那波尼德。
  这位仁兄最大的爱好是到处挖苏美尓时期的古文物,为我们的考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很可惜,除了考古,他什么都不喜欢做。跟米底的阿斯提阿格斯相比,一个荒淫残暴,一个不理朝政,谁也不比谁强哪去。
  于是,在巴比伦,曾经纪律严明的军队开始横行街市,曾经遵纪守法的商人开始走私逃税,而巴比伦的淫乱更是举世闻名,据说到了女人丧失生育能力的地步。
  极为富庶的国家一旦失去管理,便只能在奢华中迎接自己的末日。
  
  而居鲁士也完全看透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有趁巴比伦内乱这个大好时机进攻巴比伦,而是向东发展,将波斯帝国的版图伸到中亚。
  他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巴比伦乱得还不够。他在等待一个更加不堪一击的巴比伦。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居鲁士的睿智。公元前639年,居鲁士认为时机成熟,进军巴比伦。
  理论上讲,尼布甲尼撒修建的宏大无比的巴比伦城可以抵挡当时世界的任何一支军队。但它没有挡住居鲁士。因为在巴比伦内部各派激烈的斗争中,早有人倒向了波斯。当波斯大军来到这里的时候,世界第一都的城门早已为他们敞开。
  不费吹灰之力,居鲁士占领了巴比伦。
  
  一座只可能从内部摧毁的堡垒,最终正是从内部被摧毁了。
  尼布甲尼撒为巴比伦人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为居鲁士的功业作了嫁衣。
  这份嫁衣的丰厚程度,只列举一个数字就可以说明:仅巴比伦一座城所储存的粮食,可供波斯大军吃4个月;而波斯版图中其它所有地方加起来,也只能供应8个月而已。
  
  有一群人是最高兴的,那就是“巴比伦之囚”们了。
  居鲁士还宣称,每一个波斯臣民都应该享有绝对的宗教自由。
  无数被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了他们的家园,耶路撒冷的上帝神庙在波斯人的帮助下重新建起。
  
  不仅体现在宗教上,在整个对外扩张中,居鲁士保持了一贯的宽厚仁慈。
  灭吕底亚时,居鲁士派人将国王克罗伊斯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不但没有杀掉自己最大的敌人,还把他聘为国事顾问;腓尼基人在波斯治下得到了绝对的商业自由,甚至得到了更大的支持,得以与日益强大的希腊商人对抗;阿拉米人、埃兰人等西亚各民族都在原来的地方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着。
  
  没有杀戮,没有流放,没有掠夺。
  此前的征服者们每占领一个国家,必然要先做两件事情:一、搜刮财富;二、烧毁神庙。
  而居鲁士的大军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
  请注意,“秋毫无犯”这个词,常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中。但居鲁士的行为,与中国历史上的同类事件没有可比性。因为居鲁士所面对的,全是异族反抗者。
  毫不夸张的说,居鲁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仅凭此,他的大名就应该永载史册,为我们所铭记。
  
  居鲁士每征服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都会发现,他们的新王要远远好于原来的君主。居鲁士受到了整个西亚的拥戴。
  诚然,居鲁士终其一生,从未停止过对外征伐。但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文明的征服。
  
  同样是深谋远虑的雄略君主,同样是攻无不克的军事天才,居鲁士为何与古往今来的大多数帝王如此不同?
  这其中大半原因,来自与他的信仰。
  在波斯,一种前所未有的宗教正在广泛流传。本世纪的第三座灯塔,已然挺立。请看下集——千年圣火。

68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6:15 | 只看该作者

63、千年圣火

 

  1885年,一个半疯癫状态的哲学家写完了一本书。书的标题下写着:“一本为所有人而写却无人能懂的书”。结果,该书只印出40本。
  十一年之后,德国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受这本奇特哲学书的启发,写下了一部同名的交响曲,一举成名。
  数十年之后,这个死去多年的人被追认为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而那本小书,也成为他最知名、最重要的一部书。
  这个人,就是尼采;这本书,名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的大名如今已是无人不知,那么查拉图斯特拉何许人也,怕是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他正是我们这一集的主人公,公元前6世纪的第三座灯塔。人们更常提及他的希腊译名——琐罗亚斯德。
  
  米底和波斯有这样一个传说。
  曾经有一天,天空中一道亮光闪过,射入一个贵族少女的腹中,竟然使她怀孕,数月之后生下了婴孩,正是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降生之后,随即放声大笑。他的笑声,使他身旁的魔鬼纷纷四散奔逃。
  他远离世人,独居在一座山上。魔鬼竭尽全力地引诱他、威胁他,在他的胸前插上匕首,在他的七窍灌满溶铅,他都不为所动,坚定地信奉唯一的真神——阿胡拉马兹达。
  阿胡拉马兹达神满意于他的虔诚与智慧,便现身于他的面前,授他一部经典,命他下山去开导世人。这部经典,就是波斯人的圣经《阿维斯塔》。
  
  这种神话式的宗教传说,或许只有该教的信徒才会相信。但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琐罗亚斯德确有其人。而且,在公元前6世纪初,此人所创教派已在米底全境广泛流传,被称作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西晋末年,拜火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史籍中留下了祆教的名字。
  
  从传说中即可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一神教。
  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上,埃及法老阿肯那顿曾经做过一神教的尝试,但短短十数年,他的改革过早夭折;犹太人坚持着他们的上帝耶和华,但数百年过去了,他们的宗教还是未成体系。也就是说,历史上所有建立一神教的努力到此时为止还从未真正成功过。
  然而,一个崭新的一神教忽然间横空出世。波斯圣经《阿维斯塔》,也开创了以一部经书来诠释整个宗教的历史先河。这种一神一经的宗教模式,在之后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可以说,拜火教改变了整个人类宗教史。
  伴随着波斯帝国的壮大,拜火教迅速传播,整个西亚的人们都感受到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可是,我们有些不明白,这样一个具有神奇效应的宗教,怎么会产生于文化向来落后的伊朗高原上呢?
  
  正如我在第5节所讲的那样,宗教,自人类文明诞生起就随之产生,到今天,仍是世界大多数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从未在宗教环境下生活过的中国人来说也许并不容易理解。但我们只能尽量去理解,否则,就没有办法搞清楚西方这两千多年究竟在干什么。
  而像拜火教这样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绝不是捏造个神,胡乱编个教义就能忽悠住千千万万人的。
  事实上,它真正的起源,来自一个文化相当发达却时常被我们忽视的地方——印度。
  
  这中间还有个有趣的过节。
  我们在第9节讲过,公元前18世纪,一伙印欧人来到印度,慢慢成为这个地方的新主人。但当时我们没有说,公元前17世纪,又一伙印欧人也来到此地。
  这两伙印欧人最大的区别是有着不同的信仰,早来的那伙人信奉的神叫做阿胡拉(Ahura),晚来的那伙人信奉的神叫做迭瓦(Deva)。
  很显然,两伙人为争抢地盘起了冲突,后来信迭瓦的印欧人占据了印度,而信阿胡拉的跑到了伊朗。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印度的吠陀神话中(参见第19节),他们把魔鬼的名字起成了Ahura,在中国的佛经中,被译作“阿修罗”;而在《阿维斯塔》中,魔鬼的名字被叫做Deva,这也正是《圣经》中魔鬼(Devil)一词的起源。
  
  可尽管两伙人赌气赌到了经书之中,不可否认的是,拜火教深受吠陀神话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拜火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印度吠陀文明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拜火教与不久之后即将诞生的佛教实是一对孪生兄弟。
  与世隔绝的印度人,无疑在思想的道路上当起了人类世界的领航员。
  
  琐罗亚斯德教被称为拜火教,自是因为火在宗教中不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对火本就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拜火教中得到了升华。如那跳动的火焰一样,光明和温暖成了拜火教的终极希望。
  在拜火教义中,由于火神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所以拜火教徒们只要屏气凝神地注视着火焰,就可以与阿胡拉马兹达神沟通,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一神、一经、拜火,都是琐罗亚斯德教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之处。然而,还有一点,更是成为整个西方后来宗教思想的基石,那就是善恶二元思想。
  宗教,本就是一个基于生死、关乎善恶的命题。但在历史上,还从没有一个宗教对善恶有着如此明确、如此简易的划分。而跟它的起源,以繁琐复杂著称于世的印度哲学相比,这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最繁至最简,这一深刻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人类的宗教史。
  从纷繁的宗教概念中,拜火教层层剥离,最终创造了两组对立面——上帝与魔鬼,天堂与地狱。
  
  波斯上帝阿胡拉马兹达把人造好之后,本是置他们于完美的乐园之中,但正因为有了魔鬼的引诱,人世中有了邪恶。
  于是,拜火教创立了一套善恶标准:信上帝者,上帝会通过心灵之火,教会人正思、正言、正行,自此走向善的道路。不信上帝者,将会在魔鬼的引诱下迷失在人世之间。
  而决定善人与恶人最终命运的,将是一场末日审判。当它到来时,作恶者,将永远堕入没有光明只有黑暗、没有食物只有毒药的地狱;而行善者,终将升入满是鲜花与微笑、光明与温暖的极乐天堂。
  
  上面这一小段如果不加注明,大家还以为我在写基督教呢。其实我们只要想想,是拜火教信徒居鲁士把犹太人放回了耶路撒冷,说犹太教、基督教没有受到拜火教的影响,那才有些说不通了。
  拜火教就这样以简洁明晰的教义革命性地改变了宗教的内涵,为接下来两大宗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铺开打下了地基。
  
  琐罗亚斯德,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一个早已被遗忘的名字,早在两千六百年前,就已经点起了那座灯塔,照亮了整个西方宗教的前程。
  如今的伊朗中部某些偏僻的山村里,竟然有着在波斯时代点燃的圣火。那些在两千六百年前就已开始跳动的火苗,被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虔诚呵护起来,跨越无数刀光剑影、战火硝烟,至今从未熄灭。
  是什么力量,能够让火焰燃烧几千年——光明的力量。
  这些被称作帕尔西人的拜火教徒,在当今世界已经寥寥无几。他们被称作古老宗教的活化石,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个漫天杀戮,处处喋血恩仇的地球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叫做琐罗亚斯德的圣人,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纯净的至善之门。
  至于去不去,那要看人类自己了。
  
  公元前529年,阿胡拉马兹达神的忠实追随者,千古难觅的仁慈帝王居鲁士二世在一场与中亚游牧民族马萨格泰人的战斗中意外身亡。渴望和平安宁的西亚人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但第二年,在印度,一个离家出走的王子,在一颗菩提树下幡然悟道,在东方开始了另一段弘法扬善的伟大历程。佛教就此诞生,本世纪第四座灯塔随即点亮。请看下集——菩提悟道。

69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7:39 | 只看该作者

64、菩提悟道(上)

 

  关于佛教的起源,我看到过很多历史书上这样写着:公元前6世纪,由于万恶的种姓制度,印度的阶级矛盾愈发尖锐。穷人们过着饱受压迫,暗无天日的日子。一位悲天悯人的王子,为了消除这一状况,开始宣扬众生平等,佛教诞生。
  我认为,如果谁这样去解释佛教的起源,那我只能说,他至少不真正了解印度,不了解印度人。
  
  在我们的世界上,没有一门学问能如《奥义书》一般有益和高尚。他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
  
  要谈佛教,须要从古老的印度哲学谈起,须要从《奥义书》谈起。
  
  印度次大陆是一片奇特的土地,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没有宫殿、没有神庙、没有战场的摩亨佐·达罗文明。而远道而来的印欧游牧民族,虽蛮性不改,却也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在欧洲、西亚的亲戚皆然不同的性格特质来。
  与整个亚欧大陆的永无止境的相互征伐相比,这片土地总是显得那么的安静。安静到被忽视、被遗忘。
  安静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慢慢迷上了一件事情——思考。
  
  因为思考,印度的宗教经典《吠陀经》特别地卷帙浩繁;因为思考,在敬神与祭神中,印度发展出格外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我们身在怎样的世界?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印度人没有像大多数文明一样,自己编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来解释一切,而是坐下来,对这些问题开始了认真的思索。
  而所有这些思索,都写进了《奥义书》中。
  它是千百古印度人思索的结晶,人类上古文明最伟大的精神遗产。
  
  佛陀放弃王子之位独自出行之事尽人皆知,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在古印度,这根本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无数印度人抛弃了财富、地位、家庭,一个人躲起来,独自去思考宇宙与人生的真谛。
  《奥义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国王,放弃整个王国,躲到森林之中的事情。看看他的这段感言吧:
  
  在这发臭的不结实的躯壳内,不过是骨骼、皮肤、肌肉、骨髓、肥肉、精液、血液、粘液、泪水、鼻涕、尿、粪便、肠气、胆汁与痰的结合体,欲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躯壳里的精神,为怒火、贪婪、幻想、恐惧、沮丧、妒忌、别离、怨怼、饥饿、干渴、衰老、死亡、疾病、忧愁和喜爱所痛苦,欲念的实现,果真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吗?
  海洋会干涸,山峰会坍塌,北极星也会移动它的位置。
  在这往复循环中,我们究竟为什么,在追求欲念?
  人为欲念而生,终免不了要眼看着自己回归大地,不是么?
  
  虽然悲观,但是智慧。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家们总是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森林里、深山中、大树下、湖水边,其实印度人在对宇宙与人生的观察中,比中国人更早的悟出了那个伟大的概念——天人合一。
  而更为惊人的是,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印度的哲人便不再只用头脑,而是动用起整个身体去思考,去天地之间搜寻灵感与答案。这种思考方式,在整个世界绝无仅有。两千多年后,这种方式忽然间以另一种形式风靡世界,那就是瑜珈。
  
  可以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到处都是哲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苦苦地思索之后,便从深山老林中走了出来,开始在印度各地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而由于各人所悟截然不同,印度的庭院里、街市上,哲学辩论已成盛景。而由于这种辩论很合印度民众的胃口,于是每一场辩论,总是能聚集一大批听众。
  王公贵族纷纷把自己的庭院贡献出来,举办这种辩论,甚至还为争论获胜的智者提供了高额奖赏。
  这是一个怎样的思想自由的时代啊!
  由于此风渐盛,很多王子自小就深受思辩之风的影响。而在这众多王子中,有一个格外聪明的小孩。他的名字,就叫做悉达多·乔达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请看下集——菩提悟道(下)。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9:35 | 只看该作者

65、菩提悟道(下)

 

  公元前563年,今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曾经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名为迦毗罗卫。悉达多·乔达摩就是这个方圆仅两千来平方公里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尽管国家不大,但和当时印度大多数国家一样,这里还是相当富庶。因此悉达多早年的生活相当美好。
  论生活条件,他生活在三个妻子和四万名宫女的温柔乡里,锦衣玉食,生活极尽奢华;论个人素质,他武艺超群,饱读诗书,学识过人,贤名远播。
  很可惜,这些对悉达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理想。
  这个理想,正是当时印度王宫中最时髦、最崇高也是最可怕的理想——彻悟天地之道。
  
  理想使人疯狂。他的父亲净饭王很清楚,儿子一旦走上这条路,自己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儿子。他竭尽所能地为悉达多营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因而二十九年来,尽管悉达多也曾经遍访仙人(其实就是可以将身体控制得出神入化的瑜珈大师,被时人视作神仙),却始终没有自己跨出出家的一步。
  净饭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最终促使悉达多走出那一步的,居然是他儿子的降生。
  29岁那年,儿子罗睺罗的出生,猛然使得悉达多意识到了什么。大约像泰勒斯一样,他也想到,儿子终将成为他追逐天道之路上永远的羁绊。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油灯静静地燃着,床上一堆一堆地撒着香片茶叶。罗睺罗的母亲熟睡着,她的手放在婴儿的头上。悉达多在门口,站着,看着,想着:‘如果我走近她的身边,抱抱孩子,那么她将惊醒,我又如何能够远行呢?一切恩爱,皆有别离之时,待我得道以后,再回来与他们相见吧。’一转身,他走出殿外,身影渐渐消失于夜色之中。”
  
  每看至此,我的心中都是百味杂陈,不忍卒读。
  闻道的代价。
  
  悉达多开始了他的修行。
  当时的印度,为得悟天道,人们都要进入山林之中。如此地方,称作苦行林。
  悉达多来到了伽阇山的苦行林,耳听逝水,眼观茂林,按照通行的苦修方式,开始减少食量,用禅定、瑜珈与上天交流。由于时常一动不动,泥土污秽日积于身,已如一颗直立的老树一般。麻雀在他的头顶筑窝,芦苇和茅草缠住了他的双膝。“麻雀筑顶,芦茅穿膝”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就这样,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六年过去了。林中草木依然茂盛,山下河水仍旧流淌,悉达多始终未能寻得他的答案。
  
  我错了么?苦行、饥饿,我已在时人中做到了极致,但为什么我始终想不通呢?
  
  他决定让自己清醒一下。他走到了河水中,洗净污垢的身体,滋润干枯的双唇。但正当他俯下身去亲近河水的时候,忽然间,他晕倒了。这位曾经武艺超群的王子终因饥渴劳累过度昏死在流水中。
  眼看这位虔诚的求道者即将在水中溺死。
  一切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一切的追逐终是虚妄。六年的苦修,换来的不过是林下的梦幻,水中的泡影。
  
  然而,历史安排一位普通的牧牛姑娘改变了这即将发生的一切。她路过时,救起了水中奄奄一息的悉达多。一碗牛奶,改写了整个人类思想史。
  喝下牛奶而重新获得生机的悉达多显然若有所悟。于是,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苦行林,来到了伽阇山旁边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中,随意坐到了一颗大树的荫凉之下,重新开始了他的思索。
  对了,这就是那棵大名鼎鼎的菩提树。
  在这里,他终将找到他的答案,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
  
  人们的忧愁来自何处?
  人们的苦难因何而起?
  生、老、病、死,所为何来?
  人们的命运由何决定?
  欲望会将人们引向何方?
  ······
  
  在这持续不断的思索中,曙光已现。
  星星,又是星星。
  是夜,一颗明亮的星星现身天际。刹那间,它驱散了他眼前的迷雾,它点亮了他心中的天穹。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那个无限的生死轮回,那个茫茫的大千世界。
  
  此刻,他勘破生死。
  此刻,他大彻大悟。
  此刻,他已不再是凡人。
  
  是年,他35岁。茫茫宇宙间某种最高级的智慧,从此刻起,汇聚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脑中。不,是心中,是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里。
  自此,他不再是悉达多·乔达摩。
  他是释迦牟尼。他是如来。他是佛陀。
  
  公元前528年,一个天才得悟天道,一个伟大宗教就此诞生。
  成佛之后的释迦牟尼,首先来到了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找到了曾经跟随他修道的五位侍从,度化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四十年的弘法之路。
  他所悟得的究竟是什么?他对世人究竟有何教化?请看下集——苦海无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