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转帖]纵论中西全史

[复制链接] 161
回复
197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3:03 | 只看该作者

46、亚述覆亡

 

  “仅一个月的工夫,我令埃兰完全变成了废墟。我相信,那儿现在已经没有人声,没有欢笑,没有牛羊。”
  
  这是亚述尓巴尼拔平定埃兰之后所立石碑上的字句。继阿拉米人和乌拉尔图人之后,东边的埃兰人是亚述人最大的敌人。只要亚述挥师西向,埃兰人就必然要在后院放火。亚述尓巴尼拔最大的功业,就是彻底征服埃兰。而征服的方式,就是石碑上所刻下的三无政策。
  但是,如果被亚述尓巴尼拔击败,或许死亡并不是坏事。因为他对战俘的惩罚令人发指。如果你刚吃过饭,或者未满18岁,请跳过下面一小段。
  
  对待埃兰统帅达纳努兄弟,亚述尓巴尼拔的做法是:将哥哥的皮活生生地剥下,之后,将身体像宰羊一样放血;将弟弟的脑袋砍下,然后将尸体剁成肉酱,分发给各地的臣民。至于削鼻子,割耳朵,拔舌头,剜眼睛,砍手足,开肠剖肚,则是家常便饭。亚述尓巴尼拔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将俘虏置于圆形竞技场中,看着他被蜂拥而上的群狮扯得粉碎。
  
  罗马人显然抄袭了这一做法,才建起了举世闻名的罗马角斗场,只不过跟亚述人相比,罗马人显得仁慈得多了。好莱坞大片《角斗士》中的主人公Meximus要是生在亚述,绝对会被撕烂在角斗场中。而亚述人虐俘的种种残忍场面,还被他们饶有兴致地保存在了亚述最负盛名的艺术品——亚述浮雕当中。面对着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我不想写这段历史,每一个字的敲击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艰难。可我们必须要面对历史,因为类似的行为,绝不仅仅出现在亚述。日后,这样的场面我们还会见到很多很多,只不过,大多不会像亚述帝国,亚述尓巴尼拔一样来得那么集中,那么刺激我们的眼球,那么震撼我们的心灵罢了。
  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一场美与丑、善与恶的殊死搏斗,是光明与黑暗、道德与灾难之间的军备竞赛。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有充分的能量去彻底摧毁我们的整个家园,什么力量才能阻止世界末日的降临,我们必须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比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更加残暴的亚述尓巴尼拔是一个比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更为优秀的军事天才。他的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亚述帝国的版图向东伸入波斯湾和伊朗高原,向西北几乎囊括半个小亚细亚,向西南则控制了埃及全境,还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
  
  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的帝国,而令人吃惊的是,将魔鬼精神推向极致的亚述尓巴尼拔居然还是一位大学者。他通外语,懂数学,擅诗文,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致力于保存西亚地区的文化遗产。在考古发掘出的一封信里,写着这样的命令:“去把你所知道而亚述没有的珍贵泥板书都找出来,然后把它们交给我 ”。
  在亚述尓巴尼拔的努力下,亚述建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图书馆。他的图书馆珍藏了泥板3万块,并且分门别类地贴上了标签。图书馆的藏书中,政府档案、天文星相、占卜预言、医术药方、圣诗祷词、帝王世系、神祗谱表、诗歌文学,无所不包。
  为了保管这些图书,泥板里到处书写着亚述尓巴尼拔的训谕:“盗窃此书者,亚述尓神必会降祸于他,他及他的子孙都将不得好死。”
  结果,伟大的亚述图书馆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保存了下来。两千多年来,尼尼微饱经战火,图书馆的藏书竟然始终没有被损毁。美索不达米亚的悠久文明,包括巴比伦各种各样珍贵的天文记录,苏美尓-阿卡德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等古文明的结晶,都是因为有了这座图书馆,才得以流传至今。
  
  公元前627年,集文明的摧毁者与护卫者于一身的亚述尔巴尼拔离奇死去。伴随着他的死,亚述再度爆发内乱,庞大的帝国骤然衰落。
  十五年后,米底人和巴比伦人再度起义,没有了强势君主的亚述忽然之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绵羊。曾经所向披靡的亚述铁军在起义军的攻势下不堪一击,一个一个亚述行省被划入米底和巴比伦的版图。很快,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地占领了尼尼微。
  报仇的时刻来临了。
  曾经的惨剧开始在尼尼微上演,疯狂的起义军摧毁了尼尼微的每一栋建筑。连同盖世无双宫在内的庙宇、神殿、宫室、房屋全都付之一炬。亚述侵略时曾经往别人的田地里撒盐,如今,尼尼微周围同样剩不下一亩可以耕种的土地。尼尼微半数居民被屠杀,另一半,当然被掳去,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涯。
  两百年后,苏格拉底的高徒,文武双全的希腊名将色诺芬率领他的雇佣兵经过此处之时,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眼前这片荒郊野地就是曾经统治半个世界的帝国首都。
  繁华落尽,辉煌远去,亚述帝国终于覆亡。亚述,这个魔鬼的名字自此从我们的视线消失。
  
  与告别苏美尓和目送古埃及的沉重心情稍有不同的是,亚述的灭亡,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欣慰。但我们同样要想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帝国会瞬间灭亡在强盛的顶点之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如问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会出现亚述这样一个怪物?
  从种族起源的角度似乎是很难解释的,因为亚述是一个民族杂居形成的国家,怎么就会杂出个穷兵黩武来呢?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地理原因。亚述这块地方四面没有任何可以倚靠的地理屏障,极易受到外敌的攻击。千余年来,亚述人只能不断地依附于周边强盛的国家。
  只不过,来回的依附并没有磨灭亚述人心中的傲气,他们时刻在寻找机会,伺机崛起。或许亚述人好战与残忍的性格,是在不停歇的反抗外族欺压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吧。
  经过了乌巴利特一世(见第15节)、提格拉·比利萨一世(见第19节)、沙尓曼尼萨三世(见第28节)几位君主的短暂复兴之后,亚述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提格拉·比利萨三世的手中收获果实。新亚述帝国开始给周边的人们带来噩梦。
  
  而这样的帝国的组织形式,却完全依赖对外掠夺。即使在他们已经占据了成片的良田,拥有了广阔的资源之后,由于掠夺已经成了习惯,亚述人就是不肯安心生产。举个例子来说,除了跟作战有关的知识以外,不会有任何学问的正式教育。像管仲的齐国那样分门别类地培养人才简直不可想象。
  当所有的人头脑里只剩下两个字,“打仗”,的时候,国内的局势不可能安稳。要想领导这些人,必须有一个极强势的君主。于是亚述的王位争夺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宫廷喋血的故事几乎在每一次王位交替中都要发生一回。
  何况亚述急速的军事扩张并没有相应的政治思想去支持,他们突然间面对广大臣民,根本不知道如何对付。对于脑子里只装着“打仗”两个字的亚述人,很自然地又想到两个字:镇压。而且是极尽残酷的镇压。
  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们却总是很难明白一个道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亚述帝国永远无法摆脱两个痼疾,其一是刚才所提的宫廷政变,其二就是异族人民的起义。
  当强势君主在位之时,尚且有能力镇压。一旦国内政局不稳,亚述军队根本无法抵挡起义的浪潮。而恰恰因为亚述的强大,因此在亚述帝国里很难找到在别国常见的军事堡垒。因为亚述人向来只讲进攻,不屑于防守。当敌军来犯之时,没有首领、没有工事的亚述军队怎么也抵挡不住,因而一泻千里。
  
  维持一个帝国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巨人亚述轰然倒下。
  而在这个世纪里,唯一比亚述还热闹的地方就是中国了。让我们再回到那里,看看管仲死后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精彩的好戏吧。请看下集——泪眼桃花。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47、泪眼桃花

 

  管仲、齐桓公相继死去,齐国霸业衰微,中原各国也同时失去了重心,春秋列国终于出现了楚国独大的局面。
  
  话说楚武王伐随之后,便致力于吞食“汉阳诸姬”。公元前690年,武王死,文王接过了这一历史使命。
  文王的武功,犹胜乃父,楚国挺进中原的通道渐渐打开。但围绕着楚文王,最著名的却是两件轶事,我们不妨来讲一讲。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李白的这首《古风》所描述的正是千古第一玉——和氏璧的故事。
  《韩非子·和氏》记载:一日,楚人卞和于荆山发现一块石中有璞玉,抱献于楚厉王。厉王命玉匠查看,玉匠说:“石头”。厉王大怒,削去卞和左足。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献璞玉,武王再命玉匠查看,答案仍然是:“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不敢再献宝,而是怀揣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哭到泪尽溢血。文王听闻此事,派人去问:“天下被削足者多,为何独你哭得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哭我的双足,而是哭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诈之徒,是非颠倒,天理何在?”
  文王命玉匠剖开璞玉雕琢之,果是稀世珍宝。美玉因此命名为“和氏之璧”。
  
  这块璧玉,在今后的中国历史上引起无数波澜,我们以后少不了要时常见到的了。
  从这个既残忍也不有趣的故事看来,文王比其父似乎要聪明一点。尤其在楚国的疆域开拓上,他走得更远。下面这个故事就与开疆拓土有那么点关系了。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的《息夫人》讲述的则是春秋著名美女桃花夫人息妫的故事了。
  息妫本是陈国公主,嫁与息国国君,她有一姐姐,嫁给了蔡侯。一日,息妫回陈国省亲,路经蔡国,探望姐姐。不料,蔡国国君蔡哀侯见色起意,竟对自己的小姨子加以调戏。息妫大怒,回国之后,将蔡侯行径诉与息侯。
  息虽也算一个中等强国,可毕竟不是蔡的对手。但是男人总是咽不下这口气的。息侯就想了一个主意。
  辱妻之恨固然难平,可这个主意也真是下作到了极点。
  
  事情是这样的。
  息侯献贡给楚文王,密请他假意攻打息国。兵临城下之时,息侯向蔡国求救。蔡哀侯亲率大军来助息国。但楚国攻息本就是假的,早已把精锐埋伏于途中,重创蔡军。蔡哀侯仓皇逃到息城,但城门紧闭,根本不得入。
  结果,蔡哀侯被楚文王活擒。这时,城门突然打开,出来的当然不是救兵,而是春风满面,亲来为楚军饯行的息侯。
  蔡哀侯恍然大悟,对息侯恨之入骨。
  
  楚文王本欲烹了蔡侯,但在臣子的劝谏之下,为进驻中原做长远打算,决定释放蔡侯,与蔡国结好。蔡哀侯心生了一条报复的毒计。他忽然感慨道:“天下女色,未有如息妫之美者,真天人也。”接下来,就是两只色狼的经典对话。
  楚王曰:“其色何如?”蔡侯曰:“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楚王曰:“寡人得一见息夫人,死不恨矣!”蔡侯曰:“以君之威,虽齐姬宋子,致之不难,何况宇下一妇人乎?”
  之后,楚文王亲自来到息国,要求息侯请客以谢他的大功。
  酒宴之上,楚文王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仰慕之心再不能自已。
  
  息妫再一次的出场,就再一次地决定了息国的命运。楚文王旦夕之间一举灭息,囚息侯,掳息妫,心愿终于达成。
  息国本就是楚文王中原战略中的一环,这次却意外地多得了一位绝色佳人。
  只不过,这位息妫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美人。整整三年,一言不发。
  但楚文王仍然深爱着息妫,别人的老婆成了楚国的王后。因她面若桃花,故称她为“桃花夫人”。三年里,息妫为楚文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可楚文王还是满心希望息妫能够说话。在文王的苦苦相逼之下,息妫终于开口。一开口,就将这个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大楚国君闷得哑口无言:“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何言?”
  
  不久之后,楚文王死。政权旁落于文王弟弟子元之手。
  子元垂涎嫂嫂美色久矣。如今更是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据说为了吸引美人的注意,他还夜夜在息妫的宫室外跳起了铃铛舞。
  后来,子元还是强行住进了王宫。息妫的命运,可想而知。
  但子元对王后的无礼行径竟然惹恼了楚国的大臣。公元前664年,大臣斗班发动政变,杀死子元。息妫的小儿子熊恽正式掌权,为楚成王。
  
  一个弱女子,让三个国君、一个权臣争风吃醋,影响了三个国家的命运。她的美貌,似乎永远不会随年华老去,可美貌带给她的,只有国破家亡、羊入虎口的无奈与悲伤。
  还有的,就是千秋不尽的后人评说。
  
  其中最无聊的要数清初的邓汉仪了。他为了骂降清的洪承畴,却偏要在两千年前这个无辜女子的庙中题上几行: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刘向的《列女传》则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书中说息妫趁楚王出游时找到了给楚文王守门的丈夫,与他双双撞墙而死。这个故事固然也很感人,可是在我看来,不过是刘先生为了给他的贞顺烈女凑数而胡编的而已。
  或许纳兰容若是懂得她的,一首《采桑子》,温柔婉转,愁肠百结: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在这个本该属于楚文王的章节里,我们略去了他的一场场灭国之战,却回味了一下桃花美人息夫人的故事,权作是读史之时的一丝点缀吧。
  楚国的大业在楚成王的手中,才真正到达了它的第一个巅峰。请看下集——江汉雄杰。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4:46 | 只看该作者

48、江汉雄杰

 

  哪怕对中国历史只是略知一二的朋友,“春秋五霸”之名也会是如雷贯耳。然而对五霸的人选,自古以来争议甚多,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五霸。
  可是我们写史、读史,看春秋人物,又何必将春秋霸主的人选限于五个之数呢?春秋的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人堪当真正的霸主,我们需要考察的是,他们是否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和历史的走向。
  
  郑庄公应当是第一个。
  自其父举族东迁至新郑,短短数十年站稳脚跟,拉开了春秋诸侯内战的序幕。大败周王室,彻底改变至高无上的王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春秋不只是一个诸侯争霸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震荡的时代,春秋之伟大与重要,正在于此。
  作为一伙纯粹的外地人,郑国的局面是从无到有打出来的,设身处地去想,其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因此,郑武公、郑庄公于困境中表现出的军事权谋在当时堪称一绝。
  
  齐桓公当然是第二个。
  一片大乱的中原诸侯内斗不止,外战不休,戎狄虎视尚不自知。齐桓公与管仲横空出世,将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且给中原带来秩序。
  齐桓霸业兴起于乱世之中,给后世树起了霸主的样本,并且使齐国就此成为春秋第一个强盛的大国。
  
  我认为,楚成王是第三个。
  我们先回到公元前664年,看看平定子元后,楚成王真正掌权之时所面临的局势。
  武王、文王两代,楚国在专注地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对外征伐。内政也不是不搞,但并不重视。可是,在跳铃铛舞的子元摄政的十二年里,由于这位老兄的大肆挥霍,把武、文两王攒的那点儿家底也败得差不多了,楚国已经成了一个穷国。
  同时呢,子元当政的这十二年里,楚国也没怎么打仗。就公元前666年跑去打了一把郑国,还被齐桓公的救兵给吓了回来。十几年没打仗,楚国的军力也已远不如从前。
  一个国家的衰弱是可以很快的,看看郑国就知道了。所以,楚成王如果再是一个昏君的话,相信历史会完全改写。
  
  可楚成王不是,而且,他还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斗子文。
  正是这个人的出现,完全扭转了楚国的危局。他的贡献主要有二:外交和内政。
  
  首先是外交。
  楚成王甫一执政,斗子文就提议:完全改变楚国的对外策略,暂停对外的征战,向周天子进贡,发展与汉阳诸姬及其它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向周天子进贡,等于否定了他爷爷的自立为王,承认楚国仍是周王室的臣子。已经被齐桓公捧起来的周惠王对此十分满意,感到自己是几任东周天子里最有面子的一个,对楚成王褒赏有加。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再主动修好与邻国的关系,使得楚国毫无外敌侵扰,给楚国迎来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自降身份,韬光养晦,说起来很简单,可纵观历史,真能做到的人实在不多。楚成王和斗子文做得很好。
  
  有了良好的环境,斗子文开始倾力发展内政。
  关于他具体的内政措施记载不多,但是在史书上,却记下了他散尽家财,捐助国家的义举;赞扬了他身居令尹高位,家中却无一日积粮的廉洁;讲述了一位法官对他侄子法外开恩,却被他撤掉的故事;留下了他举贤任能,竟至三次让位的无私。
  从这几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斗子文或许没有管仲牧民的才华,却用他的完美人格赢得了民心。
  在楚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楚国国力的真正根基于此时打下。
  
  短短几年时间,楚国复兴。这时,楚国忽然变脸,重新开始了向中原的进军。
  于是乎就有了公元前656年那场与齐桓公的召陵会盟,此时距楚成王掌权、斗子文上任才过了八年。
  召陵会盟之后,楚国专心向东南发展。直到齐桓公死去,中原没有了可以震慑楚国的力量,楚成王的兵锋回指中原。
  
  此时的中原,也冒出了一个人,他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这个人,就是曾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仁义霸主”宋襄公。
  宋国是商纣王那个弃商投周的哥哥微子被分封之国,地处中原,本也是一等大国。身为商代遗老之国,上至国君,下至人民,向来自视甚高。
  虽然在上世纪末也开始动荡,但齐桓霸业,似乎又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公元前650年,宋襄公继位。由于此公素有仁德之名,深受国民拥戴,宋国国力有所提高。于是宋襄公的野心开始膨胀,他打算将宋人的梦想付诸实践。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位,正是宋襄公会盟卫、曹、邾三国,入齐平乱,扶立新君。
  有此大功之后,宋襄公开始以盟主自居,学齐桓公大搞会盟。
  
  可惜的是,这个宋襄公根本没搞明白会盟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以为会盟就是显显威风,自封为盟主之后,还四处插手别国内政。
  当年齐桓管仲数次会盟,上尊王室,北抗戎狄,南制荆楚,那么宋襄公做到了哪条呢?
  王室不见尊,戎狄不见抗,荆楚嘛,居然被宋襄公当成了会盟的对象。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盂地组织了一次大会盟,楚国竟也在被邀之列。
  中原各国沾亲带故,而且多少还囿于礼制,楚国可就不管那么多了。于是,这次会盟就有了一个搞笑的结果,楚成王在盟会上公然拿下了盟主宋襄公,捉回楚国。中原诸侯颜面尽失。
  半年之后,楚成王在薄地重新组织了一次诸侯会盟,释放了宋襄公。
  
  公元前639年的这次薄地之盟,相当于彻底宣告楚国成功挺进中原,而且一来,就夺走了霸主之位。
  宋襄公说:我不服!
  第二年,宋与楚在泓水展开了一场大战,就是著名的泓之战。
  此战,宋襄公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他不只是在政治上完全不懂得争霸的意义,在军事上更是一窍不通。他不肯击敌于半渡之际,不愿攻敌于列阵之时,只甘心落得个兵败负伤,不治而亡的下场。
  周礼的笼子关住了很多人,只有这位仁兄是最老实的。
  
  宋襄公带着他称霸的幻想进了棺材,楚成王则声势大振。看遍中原,已无敌手。大楚的宏图伟业似乎才刚刚开了头。
  直到那个人的出现,终于将楚成王的美梦击成碎片。请看下集——城濮争雄。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5:40 | 只看该作者

49、城濮争雄(上)

 

  楚成王想不到的是,打碎他美梦的,竟然是一个曾与自己把酒言欢的流浪者。
  中原各国想不到的是,为诸夏挡住楚国的,竟然是一个华夏与戎狄的混血儿。
  
  在那个历史时期,普通老百姓都是不怎么接受教育的。加上每个诸侯国都不大,国君的能力对国家的兴衰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国家兴盛也快,衰败也快,历史的转折点格外地多。
  公元前655年就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年份。
  一年前,齐楚召陵之盟,确立了天下大势。齐桓公霸业鼎盛,楚成王横扫江汉,东齐、南楚两强并立,天下无人可与之争锋。
  可接下来的一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为将来的风云突变埋下了伏笔。
  
  第一件,假途灭虢。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即位。此前,晋国曾经分裂了半个多世纪,刚刚统一,国内形势复杂,国力衰弱。晋献公用铁腕解决了国内矛盾,然后连灭数国,使晋国国土囊括整个汾水流域。其中公元前655年假途灭虢一役尤为经典。
  这是一场被编进了三十六计的著名战例,晋献公把两件镇国之宝屈地良马和垂棘美玉送给虞国国君,向他借道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力谏说,此举绝不可行,一句“唇亡齿寒”,跨越千年,振聋发聩。可惜虞侯不听,让路给晋献公。结果,晋献公灭虢之后,回来顺路连虞国一块儿灭了。正如前文所说,一个昏君可以葬送一个国家,此诚为一例。
  收回了良马美玉的晋献公喜不自胜,但其实他还有一个远远更重要的收获,那就是俘虏中的虞国大夫百里奚。可惜他把百里奚当成了一个普通战俘,作为自己女儿的陪嫁奴隶送给了秦穆公。
  这一送,将要送出又一个赫赫强国——秦。秦穆公与百里奚,很快会成为我们故事的主角,容我们日后详述。
  
  第二件,骊姬之乱。
  晋献公本有三个重要的妻妾,正妻是齐桓公的女儿,生下太子申生,还有一对狄族姐妹,姐姐生下重耳,妹妹生下夷吾。但后来晋献公专宠新纳的骊姬。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君位,搞点阴谋是家常便饭。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得到太子之位,在申生给献公的肉里下毒,然后再告诉献公。献公以狗试毒,狗死;以侍臣试毒,侍臣死。献公大怒,申生畏罪自杀。
  然后,为了搞掉排号排在奚齐前面的重耳和夷吾,骊姬说:“这两个家伙也有份儿。”俩人一听,各自逃到自己的封地里去。晋献公一看,果然这两个家伙心虚,发兵攻打。夷吾坚守阵地,重耳则逃了出来。
  这一逃,逃出了春秋第四位霸主——晋文公姬重耳。
  
  不过在这个时候,重耳还是个悲惨的流浪儿。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有一批死忠跟他作伴。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等,他们随姬重耳一同颠沛流离,也与姬重耳一样名垂千古。
  这是一场历时十九年的流亡。这十九年里,发生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队伍走散了,看管食物的赵衰不肯偷吃一口。
  我时常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重耳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他的追随者们如此死心塌地?
  史书除了记下一些重瞳、骈肋之类的花边儿之外,对于重耳是怎样一个人,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从下面这段对话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丝答案。
  
  重耳在母国狄呆了十二年之后,由于处境恶化,开始浪迹天涯。他们一行人的足迹踏遍了卫、齐、曹、宋这些中原国家,倒数第二站,来到楚国。
  此时楚成王霸业初成,自要摆出一派霸主风范。他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可怜的流亡者。一日,他设宴款待重耳,酒过三巡之后,楚成王忽然发问:“你要是成功返国,何以报答寡人啊?”重耳回答:“楚国已经富得流油,我还有什么可报答的呢?”楚成王又说:“即使是这样,你也得报答报答我啊!”
  重耳的回答声震当场:“若将来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相会,我将避君三舍之地(九十里)以为报。”
  
  就是这句话,答案就在这里。这一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重耳从来没有放弃过复位的希望。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你在他的身边,就永远不会缺少力量。因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你总能在他的脸庞上看到灿烂的微笑,总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出希望的光芒。
  对方威名赫赫、横扫江汉,自己落魄漂泊、居无定所,可重耳仍能够畅想兵车相会、叱咤风云,这是何等的豪气干云!
  如果我要选一个领导我的人,那我一定要选这种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重耳的运气,跟着他,也许最终会失败,会一无所得,可是我们至少享受了这个追求梦想的过程。狐偃、赵衰们才高八斗,早就在春秋大乱中看惯了成败兴衰,为什么不能痛快一回呢?
  
  第二,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候,重耳也不肯以国家的利益做半分交换。
  我立刻想起了郑厉公姬突寄居宋国之时,为求复位,满口答应宋庄公提出的天价条款(参见第38节),之后又赖帐不给的故事。
  这其实是人类的常态。论才华,屡献奇策的姬突未必输于重耳。可是,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看到那棵救命稻草的时候,都会陷入疯狂,没有什么不可以抛弃,没有什么不可以交换。
  在他们眼里,重耳一定疯了。
  有求于人却不肯轻许重诺,寄人篱下又胆敢口出狂言。重耳似乎是疯了,可只有这样的疯子,才会在落难逃亡之际,还有一批才智高绝之士与他肝胆相照,生死相随。
  
  楚国大将成得臣说:“这样的人,还不杀了他?”楚成王说:“不!”
  有人说,楚成王错了。我说,不,楚成王没有错。
  英雄惜英雄,只有英雄才会惜英雄。楚成王最终会输给重耳,可他的失败不能抹去他的辉煌。楚成王,既创下了霸主的事业,又兼具霸主的情怀。真一代豪杰也!
  历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英雄际会,才显得那么精彩,那么值得我们挂怀。
  
  重耳在楚国一直待了下去,直到公元前637年,晋国新君与秦穆公结仇(这个故事后面会讲到),故秦穆公将重耳从楚国招去,聘为女婿。然后举大军攻晋,破城,杀国君姬圉,拥立重耳为晋国新君。重耳终于在六十二岁高龄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秦国刚刚兴起,对晋国却想揍就揍,可见晋国国力在内乱中已经衰弱到什么程度。晋文公与之前的几位霸主一样,面临着艰难的考验。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国家在困难面前同样具有契机。
  由于晋国统一之后,开始与北方狄族通婚杂居,晋文公本身也有一半狄人血统,因而晋国没有狄族侵扰之患。新近强大的西方秦国有与自己有姻亲,楚国距之尚远。因而晋国有了一个暂无外患的发展机遇。
  但国际局势是瞬息万变的,机遇其实转瞬即逝,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握。把握住的那几个人就成了春秋霸主。
  
  晋文公把握住了,靠的是跟随他一起饱经磨砺的智囊团。
  晋国学习了管仲治齐的政策:减轻农民赋税,兴修水利,重农的同时发展商业,降低关税,修缮道路,同时打造兵器,大肆扩军。
  对明君贤相来说,兴国总是很快。又是短短几年工夫,晋国一跃成为中原第一强国。
  
  而在晋文公复位、接位、兴晋的这几年,楚成王也没闲着。除了齐国之外,什么郑、宋、鲁、卫、陈、蔡、许、曹这些排得上号的中原大国已尽数成为了强楚的附属国。
  可姬重耳,不会甘心附庸楚国的,哪怕楚成王于他有恩。中原新贵与天下霸主,终不免一战。
  一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大战即将打响。请看下集——城濮争雄(下)。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6:16 | 只看该作者

50、城濮争雄(下)

 

  这是春秋的首场强强对话。拉响导火索的任务是由宋国完成的。
  泓之战后,宋襄公伤重身亡,继位的宋成公投降楚成王。但这纯属是形势所逼,宋人以商代遗老自居,岂会甘心投降被他们视为蛮夷的楚国?晋文公威望日高,宋成公就开始向晋国暗送秋波了。
  正在向齐国劳师远征的楚成王得知了宋国的意向,很是不满,打算给这个不听话的小弟一点颜色看看。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亲率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围攻宋国国都商丘。宋成公连忙派人向晋文公求救。
  
  一场精彩绝伦的棋局拉开战幕。
  
  开局,晋国困境。
  难题出给了晋文公。
  毕竟,他返国仅仅四年,很多工作都没做完,如今就与天下第一强国楚国开战,显然不是时候。
  但是,如果等楚国收拾了宋国,霸业进一步巩固,自己日后想振臂一呼,恐怕再也不会有人响应了。而且等宋国力尽降楚,齐国也不会是楚国的对手,也将被大大削弱,楚国霸势一成,自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打?还是不打?
  
  第一步,晋国出招。
  最终是晋文公两大智囊先轸和狐偃坚定了晋文公的决心。
  先轸说:“当初流亡宋国之时得宋襄公厚赠,如今宋国又因背楚向晋遭此劫难,晋国岂能坐视?取威定霸,在此一举!”
  但晋楚的实力毕竟有差距,狐偃提出了一个办法,他建议道:“曹、卫两国刚刚臣服于楚,我们如果去打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皆可免灾矣。”
  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策略,举兵向曹、卫两国开去。结果拿下卫国五鹿,并继续进军,与齐昭公在敛盂会盟。
  
  第二步,楚国拆招。
  楚成王岂是等闲之辈。他决意不救曹、卫,死打宋国,一定要拿下商丘。
  这是一个高招。没有楚国的援助,晋文公会顺利拿下曹、卫。可宋国的实力与地位远非曹、卫可比,如果楚国拿下宋国,仍将夺取全局的主动。
  对晋国来说,宋,不得不救。
  
  第三步,晋国应对。
  皮球被踢回到了晋文公怀里。
  怎么救?硬拼么?打不过。
  虽然齐与晋结盟,秦与晋结亲,但谁也不想直接和楚国作对,齐、秦两强均处在观望状态,不肯插手。除非拉这两国下水,否则,晋单挑楚国,胜算太小。
  解决问题的又是先轸,一个绝妙的计策改变了战局。
  他让宋国找晋国搬救兵的使者回去,把给晋国准备的厚礼分赠齐、秦两国,请他们出面调停,让楚国罢手。但同时,却把从曹、卫抢来的土地分给宋国。
  
  第四步,楚国犯错。
  把楚国的两个新附属国的土地分给背楚附晋的宋国,楚成王的面子往哪儿搁?
  人一旦当上了霸主,就把曾经的韬光养晦忘到脑后去了。郑庄公如此,楚成王亦是如此。
  楚成王严词拒绝了齐、秦的调停。齐、秦两国既爱宋成公的厚礼,又恨楚成王不给面子,愤然加入晋国战团。
  高手拆招,楚国第一次落了下风。
  
  第五步,楚国奇计。
  齐、秦的加入,强弱形势立转。楚成王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失策,自己率一队人马退回申邑,以防被齐、秦抄了后路,并命令围困宋都的成得臣见机行事,知难而退。
  在那个时候,若问谁是天下第一名将,问遍中原列国,得到的答案只会有一个,那就是成得臣。楚成王的威望,差不多有一半是成得臣打出来的。
  因其战功赫赫,斗子文将令尹之职让给了他。他总揽了当时第一强国的军政大权。
  此人绝非浪得虚名,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他想了一个主意,让晋国进退两难。
  成得臣派人与晋文公交涉,说只要晋国撤去军队,让曹、卫复国,楚国就解了宋国之围。
  
  插:计策分析。
  如果晋国同意,那等于把吃下去的战果曹、卫再吐出来,而宋国本就还没被打下来,楚国什么损失都没有。而曹、卫复国,宋国解围的功劳全部记在了楚国的头上。晋国忙活了半天,从霸业到实惠,啥也没捞着。
  可是如果晋国不同意,那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就从楚国转嫁到了晋国的头上。你晋国本来是来救宋的,现在人家说不打了,你又不同意,这不是搞笑么?齐、秦还帮忙调停了半天,你这不是玩儿我们么?更不行。
  成得臣妙手,“将”!
  
  第六步,晋国阴谋。
  我真忍不住要为成得臣叫好。可惜的是,他碰上了他命中的克星,这个时代真正的第一高手——先轸。
  巨大的难题,在先轸那里被轻松化解。方法很简单:把开战的罪责重新推到楚国头上。
  先轸暗地里答应让曹、卫复国,稳住他们。然后,扣留了成得臣派来的使者。
  打蛇,就要打七寸。先轸一刀就戳在了成得臣的软肋上。成得臣,最大的弱点就是心浮气躁。
  
  第七步,楚国上当。
  成得臣果然气得跳脚,把楚成王“知难而退”的教诲抛到了九霄云外,撤去商丘之围,率大军北上,直向晋军扑来。
  晋国完全占取了以逸待劳之势。晋文公早有准备,履行当初的诺言,退避三舍,以让楚军。
  这一退,退出了海阔天空。
  疲劳的楚军更加疲劳,急躁的主帅愈发急躁。
  成得臣得意地喊着:“今日必无晋矣!”可惜将要没有的却是这位功勋名将的性命。
  
  第八步,城濮决战。
  双方在城濮城外摆开阵势,在一系列的过招之后,终于进入了短兵相接的阶段。
  楚国联军方面,有左、中、右三军,中军由成得臣率领的楚军主力,左军为申、息联军,右军为陈、蔡联军。
  晋国联军方面,晋军分上(居右)、中、下(居左)三军,齐、秦在后方压阵。
  结果,没用齐、秦动手,先轸就摆平了楚国联军。靠的,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布置。
  
  布置的核心,是在三军之中各分出一个前队,布置下具体的任务。
  上军前队:诱敌。一与敌接触就向右假装溃退,等待信号,配合主力反击。
  中军前队:掩护。只负责阻止楚中军前进。
  下军前队:突击。将拉战车的马匹全部蒙上虎皮,开战时向对方右军猛冲。
  
  一打起来,胜负立分。
  对方的陈、蔡右军被马假虎威的晋下军前队直接吓跑,申、息左军中计,结果被晋上军主力、中军主力、上军前队围歼。之后,成得臣见势不妙,率中军急速撤退,总算保住了楚军精锐。成得臣羞愧自杀。
  
  历史上任何一场强强碰撞,总是火星四溅。一场城濮之战,完全改变了天下格局。楚国独大的局面被彻底扭转,春秋四极南楚、北晋、东齐、西秦之势开始形成。
  城濮之战后,楚国仍然不振,齐国尚未复兴,秦、晋成为天下最强势的两个国家。他们之间,马上就要发生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看下集——秦晋恩仇。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6:52 | 只看该作者

51、秦晋恩仇(上)

 

  秦国的发家过程,也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奇迹的历史。
  论家谱,秦的祖先据说可以追溯到五帝中的颛顼,但直到周孝王时,嬴非子因为给王室养马有功,才正式被封在了渭水上游的秦川东岸(今甘肃天水县),秦人才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其实在那个时候,像秦这样的小破国,中国西部比比皆是,秦怎么看都不起眼。
  《左传》形容楚人在南部开荒时,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语,秦人也好不了哪去。
  其实楚人、秦人跟阿卡德人、埃兰人、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一样,是文明中心四周艰难的拓荒族群中的脱颖而出者。
  他们与更外圈的游牧民族不太相同,他们一方面觊觎着自己身旁的花花世界,另一方面也贪婪地吮吸着文明世界的甜美乳汁。
  这些民族对文明的吸收程度,加上他们本身对文明世界反作用的方式,决定了一个文明最终所影响的地域大小。
  中国的春秋时期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在一场场兴国奋斗与争霸战争中,华夏文明圈初步形成。
  
  西周末年的犬戎之乱中,秦襄公扶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正式升格为诸侯之一。周平王把周的老巢丰邑、岐山一带全部封给秦国。
  要知道,那个时候这一片地区早已全部沦陷于犬戎之手,周平王根本没打算抢回来。这个分封,纯粹是做了个顺水人情。
  正是这个顺水人情,成就了秦国,改变了中国历史。
  秦人自此开始了与西戎各族艰苦卓绝的斗争,历时半个世纪,秦国终于成功立足,成了西部边陲数一数二的大国。或者说,叫大部落。因为秦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水平跟中原各国比起来还相去甚远。
  
  改变这一状况的人是春秋第五位霸主——秦穆公。而他完成这一文明蜕变的办法,是引进人才。准确地说,这个人才还不是引进的,而是晋献公白送的。这也就是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了。
  当初为了逃脱被陪嫁到秦国做奴隶的命运,百里奚毅然逃到楚国,结果被捉去养牛。
  
  在那个时代,即使你满腹经纶,想得到一点施展空间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说过,春秋时期主要是贵族政治,一介平民想进入统治集团简直难如登天。即便是管仲,进入齐国政坛恐怕也多少沾了鲍叔牙的光,人家鲍叔牙的爷爷好歹也是杞国国君呢。
  所以,百里奚虽然很有能耐,最后也只是好不容易在小小的虞国混口饭吃,结果一不小心就沦为了奴隶。
  像百里奚这样的人,其实还会有很多,如果历史按正常轨道发展,史书上不可能留下他的名字。年近七十的百里奚应该最终老死在楚国的牛棚马棚里。
  谁都知道,不管哪个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可人才其实是很难被发现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但凡有远见的政权,都竭尽全力地挖掘人才。我们在今后不妨留心一下,他们究竟都用了哪些方法搜罗人才。
  
  百里奚的登台,纯属偶然。
  西边秦国新近继任的秦穆公是一个有理想的君主。可秦国实在太落后了,想挖点人才出来,颇有些石头里挖金子的味道。巧的是,一天,秦穆公翻看晋献公给的陪嫁物品清单的时候,发现少了个奴隶百里奚。他又听手下说此人有才,很兴奋。至少,人家是中原文明世界的人嘛,那个时候愿意跑到秦国去的中原人怕是不多。秦穆公就想重金去聘他,但听从了手下公孙枝的建议,为了不引起同样雄才大略的楚成王的注意,就以五张羊皮把百里奚赎了回来。
  
  在秦、楚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五张羊皮怕是便宜得要命。而且,五张羊皮买来了一个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荐了一个蹇叔,俩人成了秦穆公的股肱之臣。还不止这些,蹇叔带来了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百里奚后来也认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孟明视。由于百里奚和蹇叔已老,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成为东征西讨,成就穆公霸业的核心人物。
  五张羊皮,完全改变了秦国的历史。
  
  百里奚和蹇叔究竟采取哪些具体的政策兴秦,我们所知不多,我猜基本上是将文明社会优秀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普及到落后地区吧。总之,秦国经济快速发展,秦穆公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原了。
  正如前文所说,落后地区总是在觊觎着先进文明,但我们不要误以为他们想的就是侵略。在落后的时候,他们首先想的常常是学习和交流。
  秦穆公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跟晋国有“秦晋之好”,秦穆公首先打算与晋国开展睦邻友好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晋国内乱中,扶助公子夷吾登位;夷吾答应以五座城作酬劳,过后又抵赖,秦穆公也不计较;之后晋国大旱,秦穆公又慷慨进行国际主义援助,而且这个援助的规模大的惊人,《史记》载:“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雍城是秦国国都,绛城是晋国国都,两个国都之间的车船连绵不绝,首尾相望,何等壮观!这一来说明秦国的经济发展当真不赖,二来也说明秦穆公向中原示好的决心。
  
  可秦穆公被彻底耍了。
  转过年来秦国大旱,全国大面积闹饥荒,便向正值丰年的晋国求救。
  无耻的一幕发生了,秦国的存粮已经全部支援给了晋国,现在人家没粮来求助,晋惠公姬夷吾竟然不给!这还罢了,晋国居然准备趁秦国遭灾,起兵攻打秦国。
  无耻是没有止境的。
  
  秦穆公终于看透了所谓先进文明的恶劣之处,他愤然起兵,先发制人,攻打晋国,得胜,俘虏晋惠公。
  秦穆公后来也没把他怎么样,放了回去,只拿走了晋惠公当初许下的五座城池,并将太子姬圉留在秦国做人质。
  要说秦穆公做人也真够厚道的,为了保持与晋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他还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姬圉。
  但结果是,公元前638年,姬圉听说老爹晋惠公病危,为了防止其他兄弟夺位,把老婆一扔,私自奔回晋国去了。
  姬夷吾、姬圉父子彻底惹怒了秦穆公,于是就有了前文讲过的一幕。
  秦穆公将流亡在楚国的姬重耳招去,将女儿怀嬴再嫁给重耳,出兵助他夺位。
  
  读到这里,我们或许会想,秦穆公这个人实在太死心眼了吧,为什么要不停地救助晋国?
  显然,这是有着他的政治目的的。
  与晋国的关系,一直是秦穆公中原战略的一部分。秦忽然崛起于西方,雄心勃勃,但毕竟戎狄环绕,势单力孤,于是就想与晋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双方都远远没有实力吞掉对方的情况下,这种盟友关系,在错综复杂、群雄并起的春秋局势中,无论对秦国还是晋国都是有利的。
  晋献公一代雄主,自然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可姬夷吾和姬圉的智商跟大多数诸侯国君也就差不多,于是与秦国交恶。
  
  局面在晋文公这里改观。
  晋文公一即位,便派兵协助秦穆公攻占了楚国的商密(今河南淅川县)。秦晋之间似乎又要恢复友好。
  公元前632年,城濮得胜的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大会诸侯,齐、鲁、宋、郑、卫、陈、蔡、莒等中原国家一个不少的来了,周襄王也派了代表,这就是著名的践土之盟。
  可这里唯独少了城濮之战中晋国的盟友,秦国。
  秦穆公连年致力于秦晋之好,为什么会缺席如此重要的会盟呢?请看下集——秦晋恩仇(下)。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7:55 | 只看该作者

52、秦晋恩仇(下)

 

  原因很简单,城濮之战改变了一切。
  秦穆公希望与一个强大的晋国结盟,但不希望一个过于强大的晋国堵在自己东进中原的出口之处。
  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确立晋国霸业,中原诸侯竞相归附,秦穆公就不舒服了。
  但晋文公却比秦穆公更加清楚秦晋结盟的战略价值,因此在第二年再度邀请秦国参加翟泉盟会,并邀请秦国一起攻打郑国。
  秦穆公拗不过晋文公的好意,也就答应了。
  
  郑国存亡关头冒出了一个烛之武,跑去对秦穆公说,郑国离晋国近,离秦国远,郑国被灭了,胜利果实显然都会被晋国占了去,秦国在这儿起什么哄呢?
  这话实在说得太有道理,秦穆公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决定撤军,还派杞子等三人协助守郑。
  这就是一段被选入《古文观止》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个时代,像秦穆公这样违背盟约反过去帮助敌人的行为,足以构成秦、晋开战了。但此时的晋文公成了秦晋同盟的坚实守护者,他见情势如此,也随即与郑言和撤军。
  
  秦晋同盟艰苦地继续着。
  但是,国际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诸侯熙熙,皆为利来;诸侯攘攘,皆为利往。
  
  公元前628年,伴随着英雄霸主晋文公的死,曾经由晋献公、秦穆公、晋文公三位雄主艰苦维持的“秦晋之好”终于到了彻底破裂的时分。
  秦穆公大约对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晋国的迅速崛起嫉妒得发狂。公元前627年,他把烛之武的话忘到脑后,也不听百里奚、蹇叔的劝告,毅然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千里袭郑。结果,路上碰到一个做生意的郑国人弦高,冒充郑国犒军的使者,忽悠得秦军以为郑国有了防备,便撤了。
  
  这纯粹是一场无厘头的出征,出征的理由莫名其妙,结果也很搞笑。但这却是一场改变历史的出征。
  问题就出在秦军的归途上。
  看一下地图就可以发现,从秦到郑,其实要经过晋国的。晋献公灭虢,还知道装模作样地找虞国借道,而秦国背约伐郑,居然跟晋国连招呼都不打,就大摇大摆地从晋国的土地上开过去,简直是不能忍了。
  首先跳起来的是城濮之战的英雄先轸,他对新君晋襄公说:“秦国跑到我们晋国的地面上来撒野,真是自寻死路,我们要是把他们放过去了,简直对不起老天赐给我们的良机。”
  先轸给秦军挑选的葬身之处,叫做崤山,是典型的绝地隘口。两百多年后,天下闻名的函谷关正建于此。
  在死地被包起来打,战况自不不必说,只说战果。《史记》载:“无一人得脱”。《谷梁传》载:“匹马只轮无返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全部被俘。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如此彻底的歼灭战可谓前无古人。先轸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如果说城濮之战中,先轸震烁古今的卓越表现一举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那么崤山歼灭战,却对晋国霸业有害无益。
  因为,秦、晋自此结下永不可解的世仇。
  接下来的数年里,秦穆公矢志复仇。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率大军起兵攻晋,一雪前耻,王官之战中大败晋军,终将崤山深谷之中长眠三年的尸骨悉数埋葬。
  
  这一年,秦穆公与晋国的恩恩怨怨终于有了了断。
  但是,这一年,距离秦穆公的死只剩下三年。秦穆公救危扶弱,于一片大乱中成就了晋国霸业,可以说,晋文公的军功章上,也有秦穆公的一半。最后却与晋国结下了不可解的世仇。
  如果仅以这些成绩就将秦穆公称作一代霸主,似乎有些牵强。
  
  秦国命运的转折出现在王官之战后。
  成功雪耻的秦穆公忽然之间大彻大悟,他终于意识到兵进中原对于秦国来说实在为时尚早。
  于是,他放弃了对中原花花世界的向往,将主要精力投向秦国西边广阔的蛮荒之地。
  他的成就是惊人的。
  公元前623年,短短一年之内,曾经烧杀抢掠为害秦民的西戎各族,纷纷被秦穆公所灭,《史记》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拓土千里,只需一年。
  秦,奇迹发生的地方。
  
  公元前623年,被我算作是春秋上半段的终结。
  自郑庄公大战周王室,一举扫去周礼权威开始,历时百年,春秋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齐桓公任用管仲,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于东部兴起强齐;
  楚武、楚文、楚成三代英主,开疆拓土,横扫江汉,于南部兴起强楚;
  晋献、晋文两代豪杰,平定内乱,融合戎狄,于北部兴起强晋;
  秦穆公得百里奚、蹇叔之助,大破群戎,独霸边陲,于西部兴起强秦。
  如果让我来凑凑热闹,评选春秋五霸,我的名单与传统大相径庭:
  
  郑庄公、齐桓公、楚成王、晋文公、秦穆公。
  
  因为,这五个人,一个颠覆者,四个建设者,已经彻底重组了华夏格局。四个绝对强大的国家已然形成。
  重要的是,他们地处中国的四个边角之处,土地多得自蛮夷戎狄之手,有着中原各国所不具备的发展空间。从军事角度讲,叫做战略纵深。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尽管历史还在继续,传奇仍在谱写,中华大地依然精彩不断,英杰辈出,但始终不能改变这一格局。
  当然,尽管春秋将要上演的,只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的游戏,更多的时候无关大局。可在一场场斗智斗勇的争霸战争中,中华文明还是在向前发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记述的人物和故事。
  
  这里面最不服气的大概就是楚庄王了。无论哪个版本的春秋五霸,楚庄王熊侣的大名都位列其中,独独被我排除在外。
  但我只是在宏观上从霸主的影响出发,列出了春秋上半期奠定中国格局的五位君王。
  下面,就该看看春秋第六位霸主,楚庄王,是如何将春秋争霸战带入新的篇章了。请看下集——一鸣惊人。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9:14 | 只看该作者

53、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故事,或许应该从那个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讲起。
  “有鸟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这是伍子胥的太爷爷伍参对楚庄王讲的话。
  楚庄王的反应如何呢?《史记》写得很形象:“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好惬意地回答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说完了这番豪言之后怎么样呢?三个字:“淫益甚”。
  又玩儿了好几个月之后,在另一个大夫苏从的劝谏下,楚庄王似乎摇身一变,眨眼间就变成了励精图治,好好工作的君王。
  
  这个变化很突然,不少历史书中,都把它描述成了一个纨绔少年浪子回头的故事,借以教育我们要知错就改、从谏如流。
  荒谬至极!
  在这个故事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因。
  
  故事的起因,其实可以一直追溯到楚武王时期。
  在楚子伐随的故事中,我们领略了斗伯比的智慧。斗先生为楚国兴盛的开端,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也正是从斗伯比开始,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开始形成。
  接下来,我们所熟悉的楚国名人,除了君王之外,大都出于这个贵族。
  楚武王时连出奇计、屡立战功的斗廉,楚成王时杀死子元、平定内乱的斗班,毁家纾难、德高望重的斗子文,包括功勋卓著但失足城濮的成得臣,无一例外出自于此族。
  这就是楚国第一大族——若敖族。
  
  斗伯比、斗子文等人固然是高风亮节、一心为国,可随着若敖族势力越来越大,未必所有的若敖族人都是这么想。
  尤其是当楚国在城濮之战后渐渐陷入内乱的时候。
  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叛乱逼宫,一代霸主楚成王被逼自绞而死。商臣自立,为楚穆王。
  国内局势愈发混乱了。此时的若敖族已然可以与王室分庭抗礼了。
  公元前617年,若敖氏发动叛乱,险些把楚穆王给干掉了。虽然最后楚穆王平定了叛乱,可出人意料的是,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若敖族的地位纹丝不动、毫发无损,足见其权势熏天。
  
  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形势中,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楚庄王接过了王位。
  此时的国政大权牢牢掌控在斗子文的侄子,若敖家的斗越椒手中。不要说把本属于国君的权利抢回来了,恐怕庄王自己的王位都未必有多么稳固。
  今后的中国历史会不断证明,在王权旁落之时,强硬地与贵族争权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何况是在“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春秋时代。
  庄王聪明地躲了起来,躲在了钟鼓酒色之间。
  于是乎,史书中就有了“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这样典型的昏君描述。
  然后,就是开头那则著名的成语故事。
  
  此时的楚庄王已经隐忍了三年。从三年之后他动作的迅捷程度,便足以看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斗争。站在若敖族的立场上可以说,这是阴谋,绝对的阴谋。
  因为楚庄王的出手堪称石破天惊,只从四个字就可以看出:“杀数百人”。
  这个伤亡人数堪比当时任何一场中等规模的诸侯战争。
  结果,若敖家族的势力大为削弱,楚国政局天翻地覆。
  
  这是一场王室对贵族斗争的辉煌胜利,一场难得的胜利。很可惜,我们无法从有限的史料中知道,楚庄王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在讲郑国祭足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就提过大夫集团坐大的问题(参见第38、39节)。在人类古文明中,君权旁落,常常是统一的结束,分裂的开始,强盛的尾声,衰弱的前奏。
  百余年后,与楚国同样强大的晋国,正是因为权力完全落在贵族公卿之手,导致三家分晋,春秋四极的稳定局面最终被从内部打破。中国历史上更为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战国时代也自此开端。
  而这样的故事,也绝不只是中国特色。
  连远在非洲的古埃及文明,在历史舞台上闪耀了两千年,也最终因为法老与祭司集团斗争的失败,而最终黯淡下去。
  王室与贵族之间血与火的明争暗斗,即将贯穿人类几千年君主制历史的始终。
  
  拿到权力之后,楚庄王得以施展他的宏图大计。
  首先是改革。考察庄王推行的新政,发现主要内容还是吸取中原文明的先进经验。例如,强化礼仪和等级制度,使士、商、农、工、贾等行业有明确的社会分工等等。
  在当时那个年代,管仲的那一套堪称完美的政治教科书。只要照着做,做好了,国家就会迅速强大起来。
  果然,楚国从战败和内乱中恢复过来,贪婪的眼神重新盯向了中原的花花世界。
  
  这其中最有面子的自然是那次“问鼎中原”的壮举。
  公元前606年,还没当上中原霸主的楚庄王就跑去履行霸主的义务,攻打西戎的陆浑部落(在洛水西南)。打完之后,顺路溜达进了王室所辖地区搞了一次大阅兵。面对着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楚庄王问起了鼎的大小轻重。
  其实庄王倒也没打算把周王朝的标志抢回家,他只是打算自己照着样子再做一个,以显示一下楚国的强大。但是王孙满一番“在德不在鼎”的精彩对答,似乎使庄王想到,他的楚国还远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于是,楚庄王打道回府,继续巩固国家的实力。
  公元前605年,感觉到地位岌岌可危的若敖族头头斗越椒决定做最后一搏,发动叛乱,拼个鱼死网破。
  结果,在那位创造“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这些超牛成语的神箭手养由基的帮助下,楚庄王成功杀死斗越椒。
  最雄略的君王通常也有着最残酷的心肠,战败的若敖族全族被屠杀殆尽。
  在很多故事里,楚庄王被刻画成一个风流倜傥、豪爽可亲的潇洒形象,但是在那背后,是一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他懂得用最残忍的手段去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
  踏着斗伯比、斗子文后人们的尸骨,楚庄王开始楚国实际霸业的时候,不知他心中作何感想,不知万千楚人心中是何滋味。
  楚庄王这么做当然无可厚非,他高超的政治手腕也令人景仰,但想起那些指点江山、安邦定国的斗氏先人们,我的心中并不好受。
  或许这就是历史吧。
  
  讲到这里,我们公元前7世纪的故事该告一段落了。
  朋友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纪里,中国所占的篇幅格外多。
  确实,就当时而言,整个西亚地区都笼罩在亚述帝国的恐怖和血腥之下,让人不愿多提。埃及文明日暮西山,希腊文明夜色未尽,印度文明、奥尓梅克文明等等平静得仿佛不存在一般。只有中国的春秋时代,热闹非凡,多彩多姿,且在这个世纪奠定下了重要的政治格局。
  称本世纪为中国的世纪,似乎并不为过。
  到了公元前6世纪,情况将大大不同。在进入下个精彩的世纪之前,让我们先对过去的这个世纪以年表的形式做一个简要的回顾。请看下集——大事年表(公元前7世纪)。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39:45 | 只看该作者

54、大事年表(公元前7世纪)

 

  进入黄金时代以后,在每个世纪结束时增加了大事年表一篇。之所以在黄金时代篇才加入这一项,一来是历史事件越来越多,列一个年表方便对比,二来是此时各个文明的时间记录也越来越靠谱,事件的发生通常也有了具体的时间。
  
  前689年 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血洗巴比伦。世界第一名城化为废墟。
  前685年 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齐国开始改革。
  前671年 亚述国王阿萨尓哈东远征埃及,进驻古城孟菲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红白王冠第一次戴在了亚洲人头上。随即,他用从埃及抢来的财富重建巴比伦城。
  前664年 山戎侵燕。齐桓公、管仲创造历史,千里救燕,真正开启尊王攘夷的齐桓霸业。
  前656年 齐、楚召陵盟会。楚国北进中原受阻,暂往东南发展。
  前655年 晋献公发动经典的假途灭虢之战。
  前643年 齐桓公去世。齐国五公子争位,陷入内乱。但管仲打下的基业使得齐国始终位列一等强国。
  前639年 亚述国王亚述尓巴尼拔平定埃兰,击败了亚述最顽强的敌人。他的帝国东临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滨,北达高加索,南接尼罗河。亚述版图之辽阔,前无古人。
  前639年 薄地会盟。楚成王释放被擒的宋襄公,正式成为中原新任霸主。
  前638年 楚、宋泓之战。宋襄公空谈仁义,战败负伤,不久后死去。宋国霸业终是黄梁一梦。
  前633年 晋、楚城濮之战。名将先轸从战略到战术的完美表现,帮助晋国击败强楚,确立晋文霸业。
  前627年 晋、秦崤之战。先轸导演了一场完美的伏击歼灭战,但晋、秦两国就此结下深仇。
  前623年 秦穆公灭十二个西戎小国,拓土千里,为秦国打下了深厚根基。
  前612年 米底人和迦勒底人的联军攻陷尼尼微。一场大火,亚述帝国灰飞烟灭。
  前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我们一看就会发现,整个公元前7世纪,就是中国与亚述两个明星在历史舞台上来回表演。但进入下个世纪,情况完全改变。
  公元前6世纪,亚欧大陆文明真可谓遍地开花。这个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世纪之一。在我看来,除了近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19与20世纪之外,人类历史上还真罕有哪个世纪能对今后的人类历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使这个世纪与众不同的,是七个人。
  在亚欧大陆的各个文明中心,仿佛约好一般,七个伟大的智者都于本世纪横空出世。
  他们,仿佛人类文明的七座灯塔,跨越千年,始终指引着人类的航行。
  这,才是人类文明中不折不扣的七大奇迹。
  在这个世纪里,我们仍会讲述一些斗智斗勇、拓土争雄的故事,但这些已不再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七位伟人,虽然历史地位和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比那些英雄帝王们更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让我们先去看看第一座灯塔。请看下集——民主微曦。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2:40:25 | 只看该作者

55、民主微曦(上)

 

  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座灯塔,竖起于那个已经在黑暗中沉寂了好几个世纪的地方。
  正是从此时开始,今后的几百年里,这里将成为西方世界最为流光溢彩文明中心;今后的几千年里,这里将成为西方人们心中永远灿烂辉煌的文明圣地。
  毫无疑问,我说的这个地方,就是希腊。
  
  希腊这块地儿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贫瘠。
  这里根本没有其它几大文明那样的大河。而且,本来就不怎么大的面积,被这一条、那一条的山脉分割得七零八落。
  我们曾经说过,在人类文明早期,形成统一国家的基础往往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一如埃及的尼罗河灌溉,一如中国的大禹治水。
  希腊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一个又一个小不大点的城邦林立其中。
  有人喜欢拿希腊诸城邦与中国的东周列国作类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诸侯是分封出来的,而希腊的城邦是由于地理原因天然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希腊城邦的独立性要高得多。
  而与早期苏美尓那些大城市相比呢,还是由于地形原因,希腊的城邦要小得多。
  小而独立,是希腊城邦的第一个特点。
  
  贫瘠的土地所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冒出来一个新的人群——商人。
  开始人们还拼命地在这些一点都不肥沃的土地种点吃的,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地里的粮食实在是供应不上了。人们只好出去找吃的,就出现了商人。出来混的人越来越多,商人就形成了一个阶层、一股势力。
  商人对于埃及、中国这样的文明来说有时可有可无,对希腊来说却是救命稻草。
  当一个社会只有两个阶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时候,上演的故事永远只有互相掐架以及对统治权的殊死争夺。埃及和中国两大文明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优秀的统治以及掐架方式的演变同样能促进文明的高速发展,埃及和中国的辉煌就是例证。
  但是在希腊,出现了游离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外的商人阶层。而这个阶层本身,由于不断地与外界交流,就总会带来新的东西,给希腊的社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商人带来的多元化,是希腊城邦的第二个特点。
  
  而像希腊地理条件这么砢碜的地方可不止一个,论商人,腓尼基、阿拉米和小亚细亚也同样出色。希腊文明所以独树一帜,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宗教——希腊神话。
  跨越黑暗时代流传下来的荷马史诗,街头巷尾,妇孺皆知。数百年前的迈锡尼人文精神,植根在每一个希腊人的心中。
  在那个独一无二的神话世界里,神祗们不再虚无缥缈、庄严莫测,全都有血有肉、亲切可爱如常人一般。
  宗教的意义,我们旁观者其实是很难体会的。每一个信徒,都对该宗教所描述的一切深信不疑。因此宗教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当希腊人认定神就是神话故事里那个样子的时候,他们不再谦卑,他们充满自信。
  曾经虔诚地匍匐在神的脚下的西方人,到了希腊,终于学会了直立行走。
  绝无仅有的希腊神话精神,是希腊城邦的第三个特点。
  
  正是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特色。
  但凡喜欢成群结队出没的动物,大都是需要一个头领的。人类也不例外。
  因此,君主制几乎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但君王要想维持自己或是自己家族的统治,可就要费一番脑筋了。在中国,一个天才设计出了一套礼法制度,而在西方,所依靠的大多数是宗教。
  埃及的法老被称作人间的神,而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则总是祭司的首领。
  在希腊,城邦的国王们却没有了思想武器,也就失去了相对稳固的权位。随之而来的,是希腊各城邦复杂多变的政治组成形式。
  在希腊这块一点儿都不大的地方,居然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政治体制。那么到底有多少种呢?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个数字很吓人——158种。
  我们也搞不清楚亚先生怎么数出来这么多种类的,但既然希腊城邦是一个个小的独立组织,因此政治制度变来变去是很容易的事情。
  于是,希腊城邦就具备了其它文明所难以具备的政治灵活性。
  正是有了这种政治灵活性,才使得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深刻变革有了可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的必然性。
  
  下面就要讲历史的偶然性了。
  历史选择了一个在当时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城。
  爱琴海边小小的阿提卡半岛上,有个在一年里至少有三百天沐浴在阳光里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做雅典。
  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历史,将要在这个明媚的小城改写。
  
  可公元前6世纪初的雅典,一点都不明媚。准确地说,那里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
  为什么乱呢?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穷人受不了富人的压迫,要起来闹革命。换句话说,就是要搞阶级斗争。
  从公元前8世纪起,雅典就已经结束了君主制。当时的雅典,历史学上称之为寡头政治。
  所谓寡,是少的意思。也就是少数的贵族牢牢地掌握城邦大权。他们推选出九位执政官,共同执掌雅典。
  如果你认为这是什么政治上的进步,那就错了。这就有点像中国春秋时鲁国的三桓政治或是晋国的六卿专政(后面会讲到),君权的旁落,往往还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对君主制来说,国王至少有些主人翁精神。反正他自己已经应有尽有,如果运气好,赶上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人民的日子会过得相当不错。
  可对于贵族来说,国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国家,他们往往更加贪婪地只去谋求自己阶级的利益。
  雅典正是如此。
  
  在雅典,除了奴隶之外,有三个阶级:最高是贵族,其次是商人,再次是农民。
  通常来说,九位执政官都是一个鼻孔出气,依靠手中的政府、军队和法律武器,袒护贵族,利用诸如高利贷等各种手段,使得广大农民纷纷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甚至奴隶。
  在希腊,当农民本来就不容易。再经历长久的压迫,使得贵族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越来越深,眼见已经不可调和。
  很多城邦重复过这样的故事:一场农民起义正在策划之中,一场足以让城邦倒退几十年的暴乱一触即发。
  
  英雄总在危急时出现,历史总于大乱处转折。
  雅典不但没有倒退,反而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一切的改变起因于公元前594年,雅典选出了新任首席执政官。
  拯救雅典的人终于出现。这个人,名叫梭伦。
  
  梭伦,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了不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上下通吃。雅典总共三个阶级,竟然都与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他出身于一个纯粹的贵族家庭。这也是他能够当上雅典首席执政官的先决条件。贵族把梭伦当成自己人。
  然而,梭伦的父亲却是一位大慈善家,行善行到了散尽家财的地步。结果,梭伦就成了一个穷光蛋贵族。于是乎,梭伦就只好去经商。显然,梭伦是一位天才商人。很快,梭伦又赚了很多钱,成了商人阶层中极有影响的人物。商人也把梭伦当成自己人,成为梭伦背后最大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梭伦还号称“雅典第一诗人”。而他的诗中,又净是向着穷人说话。比如他那段有名的诗篇:
  
  不该富的人富了
  而好人依然贫困
  但我们不会用我们的品德去换取财富
  因为品德芳香永存
  而财富的主人将随着岁月变迁
  富人的财富并不比穷人的肠胃、心肺和双足更伟大
  因为这肠胃、心肺和双足带给他的
  是快乐
  而不是痛苦
  
  读着这样的诗,农民们被感动得眼泪哗哗地流,也都跳起来支持梭伦。
  更令人惊叹的是,梭伦还是一名出色的将军。率军收复曾属于雅典的萨拉米岛,更使得梭伦的声望如日中天。
  
  一个天才的商人、诗人、将军、贵族,这样的人再当不上首席执政官,那还有谁能当?
  众望所归中,梭伦掌握了雅典最高的权力。一场石破天惊的梭伦改革就此拉开序幕。请看下集——民主微曦(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