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转帖]纵论中西全史

[复制链接] 161
回复
197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21:21 | 只看该作者

19、文明噩梦

 

  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各城邦遭到游牧民族的入侵。我们并不能肯定这具体是哪一支民族,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居住在迈锡尼北部的多利安人。这次入侵是毁灭性的。迈锡尼文明被完全摧毁,新来的蛮族却无力建起新的文明。
  人们对这个时期有个有趣的称呼——几何时代。因为这里无论是建筑还是手工艺品,已经完全没有了迈锡尼文明的雄壮宏伟,更别提米诺斯文明的绚烂华丽。所有的艺术形式、装饰图画,都是些抽象简单的几何图案,极度地缺乏想象力。
  其实不仅在艺术方面,爱琴海文明的倒退是全方位的,石工技术湮没无闻,制灯行业无人问津,包金材料销声匿迹,精美服饰弃而无用,文化之源枯竭殆尽,线形文字彻底消失。
  连文字都失传了,这是一场真正的文明浩劫。希腊地区进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希腊神话是何等的重要。只有这些美丽而绚烂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划出一道微弱的光芒,得以穿过无边黑夜,被保存下来。蕴含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迈锡尼文明仅存的硕果,深刻地影响了即将出现的雅典文明。
  
  公元前11世纪
  
  让我们从爱琴海边开始,拿起手中的聚光灯,向东一个个地扫过去,看看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我们向东走,首先来到尼罗河畔。战火频仍的埃及帝国怎么样了呢?北面的海上民族曾数次攻击这里,而后弃之向东北方移动。但埃及西边的利比亚人却无处可去,他们只能向东面这个曾经强大,现在仍然富庶的近邻持之以恒地进行骚扰。埃及被拖得筋疲力竭。公元前1069年,统一了两千年的古埃及重新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埃及衰落的标志。的确,从今以后,埃及人再也没能自行统一起来。作为持续时间最长,创造辉煌最多,在农业、水利、科技、建筑等领域全方位领先于世界的古埃及文明,就这样头也不回地沉沦下去。
  在公元前20世纪,我们悼念过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尓人。又过了千年,我们目送着人类文明开篇大戏的又一位头牌明星从历史舞台上蹒跚走下,缓缓消失。心中很不是滋味。
  
  苏美尓消失在四面开花的战火里,古埃及分裂于持续不断的入侵中。我们不妨来稍稍分析一下,为什么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就如此经不起蛮荒落后的游牧民族的冲击呢?
  我们可以设想,在一个高度发展的农耕社会里,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去打仗。所以,为法老修金字塔时,劳工以十万计,图特摩斯、拉美西斯的征伐,区区一两万人而已。充斥军营的,大都是一些对财宝有着热切欲望的人。可这些人,面对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对富饶土地、耀眼金银有着比他们还要强烈的欲望的游牧民族时,他们还能有多少战斗力呢?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经是最为富庶的,苏美尓人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先行者。可是,诸多在那个时代高度发达的苏美尓城邦,经不起半游牧的阿卡德民族的雷霆一击,顺从的成为阿卡德帝国的子民。可阿卡德人进入这块富饶土地之后,便开始幸福地发展自己的阿卡德文学,很快,成为彻底的农耕民族。接着,古蒂人、阿莫里特人、喀西特人,无论你是多么蛮荒的民族,只要进了这里,便被文明的魔力所吸引,终不免被更加蛮荒的民族所消灭。而两河流域这片四通八达的一马平川,使得蛮族入侵文明的历史,毫无阻力地循环着。
  
  相比之下,古埃及人的确要幸运得多,趁着交通欠发达的年代,在一块封闭空间里平稳地发展自己的农耕文明。公元前18世纪,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可古埃及有着纵深的国土、深厚的文明,喜克索斯人只不过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一时逞逞英雄罢了。待到阿莫西斯率领埃及人将他们赶跑,喜克索斯的战车技术却全部留给了埃及人。向来爱好和平的埃及人有了趁手的武器,并利用得天独厚的长期发展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
  但埃及人终究不是好战的民族。我们很难想象一些安居乐业的人民会长期支持自己的君主四面征伐,即使他是神一样的法老。埃及人累了,但敌人却来了。公元前 12、11世纪之交的几任昏庸的法老折腾的埃及国内怨声载道,古埃及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已不明显。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得游牧民族全副武装,埃及人在军事科技方面的优势更是荡然无存。
  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长期顺风顺水的发展在客观上也是有害处的。那就是埃及人无论是危机意识,还是面对危机时所体现的能力,都严重不足。他们习惯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自己,或者自己总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危机到来之时,他们无计可施。终于导致埃及文明的衰落。
  再见,古埃及。
  
  继续向东,在杰出君主提格拉·比利萨一世的率领下,亚述帝国已经占领了半个美索不达米亚。或许是总结了这片土地上一个接一个民族消亡的教训,当亚述在这里称雄之时,他们完全抛弃了浪漫富足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彻底的穷兵黩武的帝国。他们不停地向外扩张,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到达地中海沿岸。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对周边的民族来说,亚述这个名字,将成为恐怖的代名词。
  
  更往东,来到印度次大陆。(所谓次大陆,本意是指由高山和海洋与周围地区几乎隔开的大陆。后来渐渐成为印度这块地方的专用后缀,又称南亚次大陆。)在印度的印欧人已经牢牢掌控了局面。推行了著名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婆罗门(神职人员),刹帝利(国王、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其实还有为数不少的连首陀罗都不如的贱民。
  这些流窜到印度的印欧人,为了将自己与印度河谷的原住民分开,他们把原来的印度人称之为达罗毗荼人,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雅利安人(高贵的人)。所有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都由“雅利安人”构成,吠舍不过是“雅利安人”中比较贫穷的那些。这片土地原先的主人,全部沦为首陀罗和贱民。
  印度人就这么乖乖地听从着“雅利安人”的肆意妄为。可怜可悲的印度人啊!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居然完全忘记了被入侵之前,他们自己还有着仅次于苏美尓和古埃及的印度河谷文明!
  连自己对自己都不了解,又怎怪得别人一无所知。直至上个世纪,欧洲人才帮他们考古出了惊艳世界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印度人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们这儿那么早就有人了。难怪马克思不屑的指着这个古国说:“印度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但印度这片土地上的印欧人,给印度文明带来的变化,倒也不能称之为倒退。他们建立了印度最早的宗教——婆罗门教。那些祭司所用的赞美诗,后被记录下来,成为印度最早的文献——吠陀经。从印欧人进入印度开始,一直到释迦牟尼出现之前,印度的历史又被称为吠陀时期。
  
  由印度再向东,便来到了遥远的东方,来到了中华大地。已经平稳发展了五个多世纪的商王朝,终于也会被周边地区的一个落后民族所取代。由几代传奇的部落首领兴起的周族,即将推翻强大的商朝,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少,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人类的思想史,开始明显地分为东方和西方。请看下集——周族崛起。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22:02 | 只看该作者

20、周族崛起

 

  公元前13世纪末的那股迁徙浪潮,并非只震动了西方世界。在中国西部,也先后兴起了一些游牧民族。成汤的第二十三代继任者武丁在位之时,西北边境已有(上工下口)方、土方、羌方、鬼方等等,民族林立,不断骚扰华夏边境,使商王朝不得不与之征战不休。在一次对羌方的征伐之中,武丁曾一次性调集一万三千人,已是中国上古战争规模的极限。
 
  而这其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民族,莫过于鬼方。“鬼方”这个名字,是商朝之时对这支游牧民族的称呼,对大家或许还有些陌生。但他们的后代,在中国之后的各个朝代中名气却越来越大。
  于西周初年,他们被称为猃狁。这个名字,在诗经之中时常见到。其中,因为与猃狁的战争,还留下了传世的《采薇》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于西周末年,他们被称为戎狄。其中犬戎一支直接导致周王室搬家,引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东周列国时代。
  到了战国之后,这个民族的名声大到了顶点。匈奴这个名字,将成为中原统治者永远的痛。匈奴将在几个世纪里活跃在中国北部边境,成为我们这部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商朝与鬼方的战争,持续了三年。鬼方终于败在了武丁的手下。在这个优秀军事统帅的努力下,中国大地成功地避免了像迈锡尼、古埃及一样的灾难,商王朝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功勋卓著的武丁大概不会想到,被自己赶跑的鬼方族转而去侵扰了另外一个部族,使得那个部族被迫搬了家,终于在公元前11世纪成为了五百多年商朝基业的掘墓人。

  那个部族,就叫做周。
  
  周人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夏禹时期的一位名人,后稷。此人传说是五帝中帝喾正妻的私生子,因而被遗弃,取名为弃。他之所以被称为后稷,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农业专家。中国的后人喜欢把很多功劳归于一个人,诸如那位无所不能的黄帝。麻、菽(大豆)、稷传说都是这位弃发明的,其中以稷为甚。由于时代久远,稷究竟是一种什么庄稼,颇有争议。但应该非常好吃,因而被称为百谷之长。后稷也被尊为农神,英名传世。
  如此说来,周部族应以农耕见长。但若仔细考察即可发现,与商相比,周族的生活状态却基本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蛮夷。
  
  商朝发展到公元前12、11世纪,农业、畜牧业、渔猎、制陶、石雕、丝绸都已达到相当高度。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青铜技术,其中又以兵器和酒器为甚。
  商之青铜兵器,种类不少,戈、矛、刀、斧应有尽有,甚至连有去无回的箭镞(箭尖),居然也大量地以青铜打造。单论青铜箭镞,便分为四种:外缘带刃,后有倒刺的薄匕式;短而体轻,上锐下圆的圆锥式;长条形状,三棱带刃的三棱式;甚至连平而无锋,习射专用的圆柱式,也为数不少。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华大地上铜矿和锡矿几乎取之不尽,商王朝可以尽情地发展青铜工业。若是辛苦扩张中的西方诸强知道商王朝可以如此奢侈的挥霍军费,恐怕要气得晕了过去。
  至于酒器,则显得更加靡费。贮酒器分钟、钫;盛酒器分卣、壶、尊、盉;饮酒器则更是分为爵、斝、觚、觯、角、觥等等。这众多酒器固然有很多乃是祭神礼器,但商人好酒之习俗,可见一斑。若非生活富足且颇有闲暇,商人何能如此爱酒?
  
  以上或详或略所列之商代文化,除了种地,周几乎一概没有。建筑虽非商人之所长,至少木屋在商地已随处可见,而对周人来说,直至后稷的第十二代继任者古公亶父之时,周人仍然生活在豳(今陕西汾县)的地洞之中。
  如果不是敌人的出现,或许周人会在地洞中继续生活一段时间。然而古公亶父担任部落首领时期,因为实在受不了鬼方的不停袭扰,举族迁到了岐山(今陕西岐山)之下。

  这一迁徙改变了周族的命运。
  
  与豳相比,岐山是一个受商文化影响大得多的地方。迁徙之后,周族居然奇迹般地崛起,宫室、宗庙、城郭都纷纷出现在这个曾经蛮族的地盘之上。
  传至古公亶父之子季历,周族已极为强盛,竟成为商所分封的诸侯之一,甚至与商朝有了联姻。
  对我们来说,周急速崛起的具体过程,是个历史之谜。不过先进文明影响落后地区,再被落后民族所灭,我们已在此前的故事中屡见不鲜了。只不过,这次上演的地点由两河流域搬到了黄河岸边而已。
  季历四面征伐,不断地扩充周族的实力。但如此明目张胆的扩张终究引起了商朝统治者的注意,其时在位的商王太丁将季历擒而杀之。
  
  于是,周族的首领之位便传到了季历之子昌的手中。这位叫做昌的周族首领,也就是名垂千古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的雄心更加非同小可。周族充其量只是个暴发户,他却打起了商王朝这个庞然大物的主意。他趁太丁之子乙刚刚即位之时,立刻起兵伐商。但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如利比亚之攻伐埃及,绝无一战而定的道理。
  乙不久之后死去,其子辛即位,便是商的亡国之君纣王。纣王或许荒淫残暴,但绝不是笨蛋,素有“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之名。他将蠢蠢欲动的姬昌捉来,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
  对强大的商王朝野心膨胀式的挑战,即将给姬昌召来灭顶之灾。
  
  但历史就在这里转折。
  
  羑里狱中的姬昌,面对重大的打击,在生命随时可能完结之际,绝处逢生。他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无数个寂静的日夜里,以极高超的悟性推演出一部神奇著作。
  随着将来周王朝的一统天下,这部著作的影响会大到无法估量。几千年来,无数绝顶聪明之士为之魂牵梦绕,如痴如狂。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什么给了它如此魔力?是什么让它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请看下集——煌煌周易。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23:07 | 只看该作者

21、煌煌周易

 

  趋利避害是一种连单细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这种本能使得人类对预知未来有着极强烈的渴望。这其中,又以农业文明为甚。根于人们对于农耕收成的不确定性的关注,无论东方西方,智慧的人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研究预知未来的方法。于是,占卜学应运而生。
  
  西方的占卜学受苏美尓文明影响甚深。苏美尓人曾经在乌尓和乌鲁克建造了七级的庙,每一级代表一个天体: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如第5节所述,狭小的生存空间,悲观的心理情愫,使得苏美尓人的兴趣总是集中在漆黑夜空中那些闪亮的星星上。
  西方的占卜学因而被称之为占星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占星学与天文学仍未分家。当然,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天文学的迅速发展。终于,从哥白尼到牛顿,正是由天文学一级一级地引发了西方的科学地震,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命运,这又是后话了。
  
  而在中国,占卜的方式却大大不同。广袤的土地,无尽的资源,使得中国的占卜与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占卜这个词,来源于商代的一种预知未来的方式,称为卜。人们把有关疾病、梦境、田猎、天时、年成等方面的疑问刻在了龟的甲壳或者牛的肩胛骨(也有用其它动物的)上,然后,划上几道切口,再将烧红的小棍按在切口上,便可根据裂纹的形状、排列与方向预知吉凶。至于占,乃是以“口”问“卜”的意思。
  这些记录占卜的文字,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其刻在甲骨之上,被称为甲骨文。
  
  苏美尓的楔形文字起源于商业记录,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源于祭司敬神,中国的甲骨文却起源于占卜。由此已然可见,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了明显的差异性,占卜之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姬昌在羑里狱中推演的,则是另一套占卜方式,被称之为筮。筮的方法,被后世在《系辞》中详细记录,流传至今。与甲骨占卜不同,筮的工具十分简单,五十根蓍草而已。但要经过十八般变化,才能求出一个卦象。而解释这些卦象的卦书,便是《周易》了。(《周易》之卦辞是否成于姬昌,在近代疑古思潮盛行之下,颇有争议。但在没有更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妨相信司马迁之言。)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几乎无需赘言。在几百年后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中到处都是周易思想的影子,尤以儒道两家最为明显。至于市井小摊随处可见的摆摊算卦,则都要挂上《周易》的招牌,引得无数百姓趋之若鹜。待到今日,此风非但未见止歇,反而借助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竟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大有必要来看看《周易》本身的内容,研究一下它的源头以及会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所在。
  
  说《周易》,须从八卦说起。
  八卦古已有之,代表了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八种自然物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全球的所有文明对这八样东西恐怕都有极为频繁的接触,如果八卦仅仅是给他们取上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玄妙的名字,本不足为奇。然而八卦的精妙之处在于把它们抽象化、符号化了。

  不应小看这几条被成为“爻”的或断或连的横杠符号,我们差不多可以这样讲,这是人类早期的数学与哲学的统一。
  中国古人或许没有那么清晰的进制观念,但他们却也朦胧地意识到,只需要两个元素,就可以写出无穷大的数字来。这个思想,被后人在《系辞》里用哲学化的语言写成:一阴一阳之谓道。再到后来,五代时那位神乎其神的陈抟老祖将八卦中蕴含的阴阳思想精妙地绘制成一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静相合、两仪相生的太极图,成为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而这些抽象玄妙的图案符号,格外增加了太极八卦的神秘性,强烈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这其中甚至还包括韩国人。极为可笑的是,颇喜欢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韩国人,忙不迭地将乾、坤、坎、离四卦抢去,贴在了国旗之上。只是他们似乎无法理解太极图的精髓,将图的两块胡乱抹上红、蓝两色,觉得很是鲜艳,便堂而皇之地用作大韩民国的标志了。

  又扯远了。到商末之时,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活的丰富程度比之上古时期都已有大幅提高。姬昌便将八卦叠起,组成六十四卦,有了更多的变化,并配以卦辞。日后,他那多才多艺的儿子周公又给每一爻配上爻辞,《周易》便宣告完成了。
  对于这六十四卦,除去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重卦之外,还有五十六卦。我根据这些卦名用字的来源做了个粗粗的分类,其中,
  
  描述与农牧渔猎相关的:屯、蒙、小畜、大有、蛊、噬嗑、大畜、大壮、解、萃、困、革、丰、中孚,共14卦;
  描述与家庭社会相关的:讼、师、比、同人、谦、随、无妄、咸、家人、睽、姤、升、井、归妹、旅、节,共16卦;
  与自然现象规律相关的:泰、否、大过、恒、晋、明夷、涣、小过、既济、未济,共10卦;
  其余14卦:需、履、豫、临、观、贲、剥、复、颐、遁、蹇、损、益、夬、鼎、渐,也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六十四卦,乃是对古人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归纳整理。但《周易》之所以伟大,在于姬昌把它编织成一个既抽象玄妙,又精密宏大的体系。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这个体系的几个特点。
  
  首先,《周易》充满了普遍联系的观念。这大概与农业文明中好的收成依赖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周易》中,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全部与六十四卦相联系;而六十四卦,全部是八卦的组合;这八卦,又都由阴阳两爻所衍生。这样,万事万物就通过阴、阳二元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普遍联系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化。
  仅就玄学一门,于西周产生的五行学说,将东西南北中,心肝脾肺肾、酸甜苦辣咸,包括其它五色、五时、五气、五窍、五贼等等全部与金、木、水、火、土联系起来。无疑深受《周易》的影响。五行的相生相克,更是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个角落,甚至成为关乎治病救人的中国医学千余年来的指导思想。
  几乎每一个读过书的古代中国人,脑中恐怕都存有普遍联系的观念,使得中西思想在此处泾渭分明。
  
  其二,我们读希腊神话,便可看到浓重的宿命论色彩。从至今仍被保留下来的西方星象学的星座理论亦可看出,人生的很多命运于一出生就被注定。当然中国生辰八字之说也甚为重要。人类生命中常由于种种巧合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使得人的心中难以抹去宿命的阴影。
  但《周易》却专注于对世界本身运行规律的探求。据《说文》,“易”字来源于“蜥易”一词,本就是变化之意。(在我看来,后世对于“易”另有简易、不易的解释,颇有牵强附会之嫌。)整个《周易》都在关注变化的方式、过程,即便有了结果,也仍有再度变化的可能。“错综复杂”一词,正源于《周易》卦象之变。对变化规律的认知,使得《周易》已不再是一本纯粹的占卜书,而升华成中国哲学的源头。
  
  其三,《周易》对“位”的概念极为重视。由于六十四卦乃是二进制的方式来编成,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举十进制的例子来说,1置于个位代表1,置于十位代表10,置于千位则代表1000。二进制亦同此理。所以,同样是阳爻或阴爻,置于不同的卦,不同的位置,就会具有不同的涵义。推而广之,同样的卦,在不同时间,不同方位,对于不同的人,出于占卜的不同目的,也就表达了不同的意思。这个“位”的观念,对于周公时期礼制的产生,直至后世儒家学说的建立,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其四,我们简单谈谈《周易》六十四卦的开始和结束。文王作《周易》,但《周易》并非易经的开端。据传《周易》之前,夏有《连山易》,商有《归藏易》,只是业已失传。我们只知道,《连山易》自艮卦始,《归藏易》自坤卦始。按司马迁所说,文王之前只有八卦,那《连山易》与《归藏易》应是八卦的演化。按人类的心理分析,起始卦应该是对人类活动最为重要的卦。那么,似乎《归藏易》之前,中国的农业文明并不发达,与大地的关系尚不够密切。
  而到了《周易》,不但增至六十四卦,开端也变为乾卦。这或许象征着,天时取代土地,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事物。周文化对天的重视由此已现。
  再看结尾的未济卦,乃是上火下水,暗含以水救火,大功未成的意思。六十四卦以此作结,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蕴含了进一步的变化。宿命的打破,变化的永恒,在此展现无遗。
  
  关于《周易》,无论哲学还是玄学,可说的还有太多太多。古今著述何止百千,我这一小小篇章,只能专注《周易》六十四卦本身,偏重于历史角度聊加解说而已。
  
  演毕六十四卦的姬昌,似已通彻了天地之道。恰在此时,他的部下以美女、宝马、奇珍通过纣王之佞臣费仲献于纣王。咱们前面讲过,纣王不是一个笨蛋,甚至颇有些小聪明。但凡这种人,最怕身居高位。一旦周围的人不停吹捧,最易飘飘然忘乎所以。珍宝一献,马屁一拍,便渐渐觉得小小周族怎会是商王朝的对手,自己当初怎会如此小心翼翼,岂不多余,反被天下所笑。于是,连忙向群臣解释,当初抓姬昌不是我的意思,纯属误听崇侯虎诬陷之言啊。姬昌得以放归故里。
  纣王的面子回来了,死期却也不远了。回归岐山的姬昌立刻找到了一位极有能力的帮手,在这个神话般人物的协助下,推翻商王朝,那个曾经痴人说梦般的计划终于进入了实施阶段。我们该讲讲这个神奇人物的故事了。请看下集——太公传奇。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25:34 | 只看该作者

22、太公传奇

 

  姬姓周族的附近,生活着一个姜姓民族,其中一支迁到今河南南阳附近的吕地。我们即将出场的这位传奇人物便是其中一员。他名尚,字子牙,按中国复杂的姓氏称呼方式,他既可被称为姜尚,又可称为吕尚。为了与民间各种关于他的传说相应,我们不妨以字称他,叫他姜子牙。
  关于姜子牙遇姬昌的经过,无论正史传说,版本可是不少。总的说来,大约是姜子牙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旁门左道,无所不通,可就是无人赏识,在怀才不遇中垂垂老矣。直至演易大成的姬昌狱中归来,明君贤相,相见恨晚。据说姬昌大呼:“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姜子牙就又多了个新名字,太公望。
  在很多方面,商周之交的历史与夏商之交极为相似,以至于疑古派很多人干脆认为夏是人们凭空想象的。这种莫明其妙的猜疑,已被证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去管它。但与伊尹一样的是,姜子牙一入周的统治集团,便立刻成为核心人物,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功勋卓著。
  姜子牙在文王时期设计的翦商活动,大致有麻痹敌人,争取人心,各个击破等等,几乎是伊尹的翻版。只是与伊尹以厨论道不同的是,姜子牙讲了更多精辟的语言。比如劝文王收敛雄心时所说的名言:“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将有动,必有愚色。(鸷鸟将要出击之时,必先收起翅膀,低空飞翔;猛兽将要搏击之时,必先竖起耳朵,悄悄潜伏;圣人将有动作之时,必先装出若无其事,愚笨不堪的样子。)”另有对付纣王的“因其所喜”,“亲其所爱”,“辅其滛乐 ”,“养其乱臣”,“贿以重宝”,“尊之以名”等等招数。他的这些名言又被后人加以发挥,写成《六韬》传世,成为兵家鼻祖。
  伊尹的策略已在第10节详加阐述,姜子牙也没搞出太多新花样。只是姜子牙指导文王所谓修德行善,争取人心的方法,倒有一处值得一提,便是“有亡荒阅”的政策。

  这是一条有关奴隶的政策。当时贵族与奴隶的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奴隶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贵族们既怕自己的奴隶逃亡,又竞相收留别人的奴隶,竟因此引发了许多诸侯混战。姜子牙建议文王,号召周边各个部族,全都实行这个“有亡荒阅”的政策。也就是任何人不得收留逃亡奴隶,谁家收到,必须送还其他贵族,并定期进行大规模搜查。此策一出,周边各族群起响应,战事减少,各族纷纷归周。春秋楚灵王时名相无宇那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著名论述中,甚至说道:“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
  可见,无论是儒家念念不忘的文武周公,还是西方大加赞扬的希腊民主,人民的概念大约都不包括奴隶的。我们可以猜想,不管在中国或是西方,所谓文明社会的丰硕成果是建立在奴隶的血泪之上的。他们为我们呈现了古文明的灿烂多姿,却不得不隐身在史书中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偶尔被我们辛苦地挖掘出来,却在更多时候被世人所完全遗忘。
  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我们有多大的热情关注他们,可历史终究是由另一群人写就的。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所知的少之又少,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视线继续投向站在舞台灯光下的人们。只是在偶然发现他们踪迹的时候,我才不能不为他们的悲惨遭遇所震撼。现在有很多喜欢写穿越小说的人们,其实哪怕真能穿越时空的话,大家也未必想去尝试。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你大有可能成为永无出头之日的奴隶,无声地淹没在茫茫无际的历史长河之中。
  
  收拾心情,我们继续姜子牙的灭商部署。公元前11世纪,又是游牧民族四面兴起之时,商军主力正在征讨为祸东边的游牧民族东夷,姜子牙辅佐姬昌在西面以代商讨叛之名,行扩大地盘之实。周的领地,从岐山西北的甘陕边界,一直推进到商都朝歌的边上。史载:“三分天下有其二”。或有夸张,但恐怕去事实竟也不远了。
  扩张之后,姬昌将周都从岐山脚下东迁到丰邑。丰邑这个地方,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王气之地,今后,它以长安的名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
  但就在周族紧锣密鼓地准备与商朝决战之时,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
  武王二年,姜子牙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主持了一次西方诸侯的集体军事演习,周的威望与实力已臻鼎盛。诸侯皆言“纣可伐矣”。但姜子牙与伊尹一样,是选择战机的高手。他说:“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也就是一定要等商朝喘不过气的时候再将它掐死,方不费吹灰之力。因此有人怀疑东夷的叛乱本就出自姜子牙的挑拨,也不无道理。
  这样,武王与姜子牙又等了两年。东夷族阴魂不散,纣王的性格弱点使其不顾周之心腹大患,誓灭东夷而后快。纣王的一意孤行引起许多大臣向周叛逃,两大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比干、箕子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商的统治阶层已经分崩离析,正所谓“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姜子牙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发起总攻。可能是文王的《周易》筮法只传给了武王的弟弟姬旦,武王未得其精髓。出征之前,仍然用了龟甲来占卜。结果是“龟兆不吉”。但姜子牙强劝之下,武王终于决定不顾占卜结果,毅然发兵。
  
  公元前1046年(此年代争议颇多,这里从主流意见),周武王聚集各路诸侯,共战车三百,车兵三千,步卒四万五千,仍于盟津会合,向朝歌挺进。在朝歌七十里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与纣王大军相遇。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战役——牧野之战爆发。
  这是一场中国的战车大战。与卡叠什的突袭与反突袭不同,牧野之战纯属两边车步集团的正面交锋。商代的战斗传统是各战斗单位的步兵在前列为方阵,军官身份的贵族甲士乘坐战车,于步兵身后一字排开。步兵先上,而后战车才投入战斗。
  姜子牙改善了这一战斗方式,将三百辆四马所拉的大型战车编为前锋方阵,由他亲自率领,向商军步兵方阵发起猛烈冲锋。
  这一场面极其壮观,《诗经·大明》有云: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彭彭。
  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
  
  从这一点看,姜子牙更像是一个勇冠三军的壮年猛将,我们很难相信他竟是一个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头了。
   这一摧枯拉朽的声势彻底击垮了商朝军队,武王随即率大军掩杀过来。这场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大战,仅用了一个上午,就以周军压倒性胜利而告终。正是:
  
  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
  会朝清明!
  
  纣王逃回朝歌的王宫之中,自焚而死。
  文王、武王的胜利,主要在于他们拥有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姜子牙,而纣王的失败固然在于他本身才智的局限,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具有小聪明的人难以逃脱的性格弱点。所谓纣王的荒淫残暴,鉴于姜子牙惯于收揽人心,为了宣扬战争的正义性,周王朝史官的记载有多少水分,我们也无从考证了。但孔子的知名弟子子贡之言,或可参考:“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也就是说亡国之君,岂有不被新朝史官肆意贬低之理。纣的罪恶,怕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严重吧。
  但总的说来,这是一场纯男人之间的对决,胜负以智分,以勇见。至于美女妲己如何迷惑纣王,祸国殃民,致使天下大乱云云,多半是后世书生往纣王或美女身上故意抹黑之作,颇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倘若信以为真,未免有些无聊了。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决定性胜利之后,迅速占领朝歌,继续分兵四处,以风卷残云之势拿下了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史书载:“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也就是说,周人曾经连饭都吃不饱,打下殷商之后才得以丰衣足食。这么看来,无论周王朝的史官们如何强调他们是仁义之师,我却怎么看怎么像一场强盗的抢劫,只不过是一股高级些的强盗罢了。
  事实可能正是如此,周灭商之后,商的许多诸侯根本不承认周的宗主权,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便是一个缩影。如何稳住局面成为周朝统治者的大难题。
  武王灭商之后,仍将统治集团迁回西边,只不过从丰邑挪到不远处的镐京而已。却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在朝歌,只是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监视他。其原因正在于如果不把商王的儿子抬出来,商地居民根本无法治理。这再次说明,周侵商的战争性质,怕并不像中国传统史书所描述得那样高尚和简单。
  偏巧武王灭商之后不久便即病故,少年成王继位。刚刚建立的周朝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时势造英雄,姬姓家族中又一个天才人物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设计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方案。这套方案,终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源头,儒家哲学的先驱。请看下集——周公制礼。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29:22 | 只看该作者

23、周公制礼

 

  武王死后,继位的成王年岁实在太小,故成王的叔叔,文王《周易》的嫡系传人周公姬旦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周公辅政。而事实上,周公在文王的儿子中排行第四,留守商都的管叔才是排行第三。管叔自然不满,他四处散播流言,声称周公将对孺子不利,煽动武庚与蔡叔发动叛乱。
  这场叛乱决不是小规模的起义,实际上还包括了东边的徐、奄、薄姑等几十个小国,几乎遍及整个华夏东部。周公亲率大军,起兵平叛,历时三年,方才取胜。这是一场悲壮的战争,《诗经·东山》据传为周公所作,将这种悲壮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周公取胜后,管叔、武庚被杀,蔡叔被囚,最为悲惨的是东夷族的奄国。大概是由于反抗过于激烈的原因,他们遭到了周公的严厉报复。几乎所有的奄国俘虏都遭受了一种至为残酷的刑罚,至于是什么刑罚,我们只要知道“阉人”的意思便明白了。
  一场大战终于平定,周的版图也伴随着战争的胜利向东铺到了东海之滨。商的势力已被消灭殆尽,对付残余的东夷人却大伤脑筋。周公下了血本,他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分封到反抗最烈、仇恨最深、大多男人已经被废的奄国地区。伯禽也真不简单,在这满目疮痍之地建起了一个东方大国——鲁国。为了对付仍然活跃的东夷薄姑国,周公将开国第一功臣姜子牙分封到鲁国北部的薄姑地区。以姜子牙大才,自然顺利击退了东夷人的进攻,建设起了另一个强大的东方诸侯——齐国。鲁国和齐国,就成为周王朝稳定东方局势最重要的两个基地。
  周公的无奈之举,引出了日后东周列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两个诸侯。独特的齐鲁文化自此萌芽,几千年来英才辈出,精彩不断,将成为本书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时至今日,仍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一个文化板块,发挥着重大影响。
  不仅齐鲁,周公还不断地将自己的兄弟、子侄、姻亲、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分封制自武王始创,到周公奠定,成为中国社会维持了六百多年的重要政治制度。
  
  除了分封之外,周公设计的很多政治制度,对日后的中国影响极其深远。这里只举三例:
  比如继承制度。周不但用父死子继的制度彻底取代了商朝的兄终弟及制度(兄终弟及传到最后一个弟弟时,究竟是谁的儿子继位经常会引起大混乱),而且更加明确地提出,继任者应是嫡亲长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无论是王室还是诸侯,都要沿用嫡长子继承制。后来,废长立幼就成为大逆不道、万万不可之事了。
  比如宗法制度。每个诸侯领地必有宗庙,祖先祭祀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一个诸侯的祖先被整个领地的人共同供奉,因此中国今日的许多姓氏,都是源自曾经的诸侯国名了。
  再比如井田制度。将一“井”那么大的方地分为九块,八家农户各自耕耘外围八块方地,共同耕种当中一块公地。土地均为国有,但私田所种粮食归农民所有。公田,则相当于征收了1/9的赋税。以劳力的形式收税,颇有些理想主义的味道。但井田思想却深入人心,对中国后世的土地政策影响不小。

  好,这些制度都制定好了,可怎么维护这些制度呢?
  于是,周公着手进行了他这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他设计一个大笼子,把所有的中国人装进笼子;再在笼子中给每种人量身定做一个小笼子,使每个人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小笼子,乖乖地钻进去。这个笼子,就叫做礼。
 
  所谓礼,并非如今天的礼貌那样简单,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思想。
  周公不愧为易学大师,礼的思想,与《周易》的位置观念一脉相承。主要是以礼的形式对每个人进行严格的礼仪约束,上至王室诸侯,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套详尽的行为规范,必须遵守,不可有丝毫违拗。
  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因为这些行为规范乍看起来,大多并不难遵守,不过是吃饭、穿衣、出行、奏乐等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我给他取一个更加直白的名字,可以叫做全民守则。
  但你一旦遵守了这些规则,就相当于接受了一种心理暗示,就是各个阶层的人们要清楚自己的地位。“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小笼子里呆着,不要闹事,国家即可安定了。因此,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对国家统治最危险的人,为他们设计的礼仪也最为繁琐。平民百姓的政治地位并不重要,礼仪也就简单得多,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
  这样,用“礼”这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就可以成功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留下了千秋美名,岂不妙哉!
  
  有了这个前无古人的创见,周公便开始着手做笼子了。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写下一部事无巨细、完备之至的政治大典——《周礼》。整部《周礼》,分为六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几乎考虑到了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其体系之宏大,规则之详细,岂止在中国实属首创,在当时的世界也是绝无仅有。
  举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周公的设计有多么细致。周公设计出了一种玉文化,也就是人们都要佩玉。这看起来很平常,人们很自觉地就去遵守了,佩上美玉还颇可以孤芳自赏一下。可玉是很容易碎的啊,人们的走路也开始小心翼翼起来。走路小心了,行事也不免小心起来。
  这种细节,只要你拿起《周礼》,随处可见。每每看到,我对于周公的天才,都无比叹服:高,实在是高啊!
  
  《周礼》所涉典章制度,实在数不胜数,周公纵是天才,也忙得要命,累得半死。所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便是说他老人家洗一次头的时间要被打断三次,只能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的功夫也要被打断三次,只好把还没咽下去的食物吐出来出去办事。
  曹操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就这样用礼的方式建立了他心中的理想国。在局面一片混乱,统治极度不稳的状态下,这样一套明细的规则,硬是把局面安定了下来。在周公奠定的制度之下,成王及之后的康王时期,周王朝迅速发展,不但超越了之前灿烂的商王朝,而且以更加仁德的形象著称于中国历史。《史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称之为成康盛世。
  更加绝妙的是,呆在礼这个笼子里的人就好像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裳,可以居高临下地对那些不懂礼的人说一句:“你们这些蛮夷”。中国人一直称自己的国度为礼仪之邦,这就说明,大多数时候,人们在这个笼子里呆得不但不闷,还很是开心呢!
  
  礼的观念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之深,恐怕有时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这么说吧,如果你对当今的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与西方人有一些接触,但凡你感觉到你和他们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的时候,你都可以找一找,自己有多少是受了礼教的影响。
  我细查之下,发现竟有近一半时候,都可以在东方人心中找到那个礼教的圈圈,它虚无缥缈,又无处不在。
  用礼制来建设国家,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独有的政治发明,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更可谓极其先进。在周公的努力之下,摇摇欲坠的周王朝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站住了脚。
  中国人向来把大一统的功绩归于数百年后的秦始皇,可是如果没有周公制礼,使得人们安于其位,如此泱泱大国的形成几如天方夜谭。君不见始皇身后,齐三月复地,楚三户亡秦。直到汉儒重新将礼仪搬出,才有了整个中国的稳定。礼的作用,我在今后的中国历史中还会不断提到。
  周公代天子职七年之后,还政成王,将自己在史书中的评价永远定格为完美无缺。
  在公元前11世纪全球文明到处被野蛮破坏之时,商周交迭,成了难得的异数。短短三代人,周族就以奇迹般的速度完成了从蛮荒到文明的蜕变,给中华文明再度创造了一段良性发展时期。

  现在,我们把手中的聚光灯继续向东,跨过太平洋,来到美洲,会看到怎样一种景象呢?
  那里,还没有漫天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无尽的相互征伐。在今天墨西哥圣洛伦索一片丛林覆盖的高地上,一个新的文明正在那里悄悄地发端。这就是我们所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奥尓梅克文明。这个文明大约公元前12世纪就开始形成,以留存下来的巨石头像而著称于世。很多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正是今后惊艳世界的玛雅文明的祖先。当然,此时的奥尔梅克文明,还显得十分稚嫩,无论哪个方面,比之欧亚非大陆的文明,实在相去甚远。
  这似乎更坚定了我们的一点认识,即使是在文明的早期,欧亚非大陆的各个文明之间,应该已有了不少交流。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为何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中华文明、迈锡尼文明、印度河文明,个个都远远领先于封闭的奥尔梅克文明。交流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游牧民族四处乱窜所掀起的世界性民族迁徙浪潮,虽然给很多文明造成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却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几大文明中心的交流,为人类历史进入新一阶段埋下了伏笔。如果暂不考虑被侵略地人民的感受,以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把这些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称之为“倒退的进步”。
  
  进入公元前11世纪与10世纪之交,位居欧亚非要冲地带的迦南与叙利亚地区分外热闹起来。一个毫不起眼的民族,为自己的一块区区立足之地辛苦地拼杀着。但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个民族会对今后的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讲讲他们的故事了。请看下集——犹太先人。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33:49 | 只看该作者

24、犹太先人

 

  这个民族就是我们在第15节曾经提及的希伯来人。平心而论,就这一小撮民族在当时的地位而言,不要说新兴的亚述、尚未完全没落的埃及和四面征伐的海上民族,哪怕是跟周边的阿拉米人、腓尼基人这些闪米特兄弟相比,也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历史上几乎很难找到希伯来人的踪迹,除了他们自己所写下的《希伯来圣经》,也就是今日众所周知的《圣经》中《旧约》部分。
  这是一件十分奇特的事情。一个弱小的民族,经常流离失所,四处流浪,却极为完整的记下了自己的历史。当然,在《旧约》中,很多故事显得荒诞不经,还有很多事情与其余民族所记录的历史相矛盾。我们几乎可以认定,这是一部经过了改写和加工的历史。他们将历史这样写成的目的,十分明显,便是用来服务于他们的宗教——犹太教。而犹太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两大宗教的起源密不可分。
  与希腊神话一样,《旧约》的故事在西方世界妇孺皆知。这些故事的涵义与精神,深深地藏在每一个哪怕并不虔诚的基督教徒心中。如果我们不对这些故事加以了解,我们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就永远隔着一层布,无法知其面目。因此,我们似乎有必要看看希伯来人为他们自己写下的这段 “历史”,了解一下这个奇特民族的思维方式。
  
  按照希伯来人的说法,他们是上帝耶和华选中的子民。这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祖先,从苏美尔乌尔城中走出的亚伯拉罕。由于无法知道亚伯拉罕生活的具体时间,我们不知道希伯来人的祖先究竟是因为战乱还是什么原因,离开了乌尔这样繁华的大城市,向西来到了地中海边并不肥沃的迦南农村。
  当然,希伯来人有他们的说辞。亚伯拉罕这位已经七十五岁的牧羊老头,是在耶和华的指示下,赶着他的羊群,去迦南另建新居。在他九十九岁的时候,《旧约·创世纪》这样写道,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作他们的神。”
  在《旧约·申命记》中,迦南被描绘成为 “岩石间淌着蜂蜜,石地上流出橄榄油”的肥地。甚至“他们的牛羊有挤不尽的奶汁;他们有最好的绵羊、山羊、牛群;他们有上等的麦子和葡萄酒。”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很快,由于饥荒,亚伯拉罕和他的老婆放弃了上帝留给他们这片“沃土”,向西南走去。迁徙过程中,无所不能的上帝让亚伯拉罕九十岁的老婆撒拉还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以撒。
  不过,这是撒拉生的第一个孩子。此前,亚伯拉罕还与女奴夏甲生过一个儿子,名为以实玛利,后成为阿拉伯人追认的祖先。与犹太人的历史无关,这里就不提了。
  
  关于以撒,还有一个考验忠诚的故事。讲的是耶和华突然显灵告诉亚伯拉罕把以撒带到山上去,把他杀掉并烧焦尸体向上帝献祭。于是,亚伯拉罕瞒着老婆,将儿子带到山顶,放于祭坛之上,举起屠刀,准备向上帝昭示他的忠诚。这时,耶和华再度现身,他宣称知道了亚伯拉罕的虔诚,用绵羊代替了以撒。
  在《圣经》里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对上帝的信与不信,成为检验人的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埃及那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阿肯那顿(见第12节)颁布的一条刑律:对每一个埃及子民来说,只要你的名字中含有“阿顿”,你便可以免除一切刑罚。
  这简直是一条疯狂的刑律,是阿肯那顿在艰苦卓绝的宗教斗争中将一神论推向了极端。而犹太教里上帝耶和华对子民信仰要求的极端程度,与此何其相似。而亚伯拉罕迁徙的最终落脚之处,正是埃及。若说希伯来人的宗教与埃及人没有关系,才是咄咄怪事了。
  
  亚伯拉罕来到埃及,(他九十岁的老婆撒拉居然还因为美貌引起了埃及法老的邪念使得上帝降灾埃及,堪与姜子牙九十岁冲锋陷阵相比,荒谬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却留在迦南。他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雅各。
  《旧约》中,雅各是耶和华当之无愧的宠儿,他从未被神指责过。甚至在《旧约·玛拉基书》中,上帝绝无仅有地直接说道:“我爱雅各”。既然雅各如此完美,犹太人把他推为自己的祖先,那么犹太人也就当仁不让地自封为上帝唯一的选民了。
  《旧约·创世纪》中,雅各在一次与天使的摔跤中取胜,天使说:“你不要再叫雅各了,应改名叫以色列,意为‘与神较力得胜的人’。”这就是以色列这个国名的来历。希伯来人中雅各后代这支,自此被成为以色列人。
  雅各生了十二个儿子,后成为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雅各时期,大约是希伯来人较为兴盛的年代,这个民族在壮大之后,看来也终不免分裂的结局。
  这十二个儿子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人:第三子利未、第四子犹大和第十一子约瑟。
  
  先讲讲约瑟的故事。由于他是雅各和他最钟爱的妻子拉结所生,一出生就几乎占有了父亲所有的宠爱。一件著名的事情,就是他父亲为他做了一件极美的五彩衣。加之约瑟有一些打小报告、吹牛之类的坏习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们对他的感情由嫉妒逐渐转为愤怒,他们密谋杀掉约瑟。后来,犹大阻止了大家,说服大家以20 个银币的价格将约瑟卖往埃及作奴隶。
  但约瑟与雅各一样,显然也是被上帝宠爱的人。上帝赋予了他一样过人的本领,就是解梦的能力。他从法老的梦中,预言了埃及七年丰收之后会有七年灾荒,从而使埃及人于丰年之中有所准备,存粮度荒。约瑟也因此大功摆脱了奴隶身份,并成为埃及法老的首席顾问,大致可以相当与中国的宰相之职了。
  夸张的是,以色列人把埃及的强大全部归功于约瑟的功劳。他们说,正是因为约瑟的预言,使得全球灾荒中只有埃及免于此难,才使埃及借此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很快,迦南也闹起了饥荒,他的兄弟们到埃及买粮,巧遇了他。约瑟就将全家接到了埃及。以色列人抛弃了上帝留给他们的迦南,从此开始在埃及繁衍后代了。
  下面该说说犹大。显然,他是约瑟的哥哥们当中最具善心的一个。他也得到了他父亲临终前的祝福。雅各预言,他后代的兴盛必然落在犹大这一族身上。事实也的确如此,公元前11世纪末10世纪初,犹大的后裔大卫和所罗门在强敌环饲之中终于建起了以色列人自己的国家——以色列联合王国,这将是我们很快要讲到的故事。再过一千年,犹大的后代耶稣,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影响力几乎可以排名榜首。“犹太人”这个称呼,正是由“犹大”化出来的,后成为对所有以色列人的称呼。
  还有一个就是利未。他本人或许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他这一族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后代,便是摩西。请看下集——摩西十诫。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34:55 | 只看该作者

25、摩西十诫

 

  《旧约·出埃及记》中说,以色列人由于太过聪明和富有,以致于招来了埃及法老的不满。曾经因为约瑟的功绩而身世显赫的以色列人,渐渐降至奴隶的地位。再到后来,埃及法老颁下旨意,要杀死每一个新生的以色列男孩。
  一个利未后裔的家庭为了保住自己的新生儿,将孩子装进篮子,盖上盖子,放进了尼罗河中,盼望能使这个婴儿得到一线生机。而后这个婴儿被埃及公主救下,将来成为率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杰出领袖。
  这个故事是不是好像在哪里见过?摩西的经历与萨尓贡的童年何其相似。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些联想。
  萨尓贡作为阿卡德人的民族英雄,以外来人的身份统一苏美尓全境,立下不世功勋。何况后来阿卡德语传遍西亚,萨尓贡的传奇故事想必早已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阿卡德人同属闪米特语系的希伯来人,对萨尓贡的故事应该是耳熟能详。
  那么,作为《旧约》中的核心内容,《出埃及记》中这段摩西故事的来历就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摩西此人纯属捏造,直接把萨尓贡的故事拿过来套在他的身上。这种分析在历史学界开始普遍批判《圣经》所述并非史实的时候,曾占据主流地位。但后来的考古越来越倾向于摩西确有其人,甚至很多人相信,摩西就生活在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那么就有了另外两种可能。
  第二种可能,这是那个利未家庭受了萨尓贡事迹的启发,灵机一动想出的办法。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个更大胆的猜想,却也完全符合逻辑。
  第三种可能,就是我在第12节曾经提到过的,摩西可能正是阿顿的信徒。这种猜测上,以弗洛伊德最为离谱,他坚持认为,摩西本就是埃及人,应该是阿肯那顿时期某个官员的后代,甚至就是阿肯那顿法老的后人,他一定叫做阿顿·摩西。且不管弗先生有何根据,但如果摩西是阿顿的信徒,那么拉美西斯二世一生致力于多神崇拜的恢复,对摩西的迫害大有可能正是一种宗教迫害。
  那么,至于杀掉所有以色列男婴的说法,也许是以色列人对于埃及人的刻意抹黑。于是,把萨尓贡的事迹搬出来,捏造了这样一个故事。鉴于以色列人最喜欢抬高本民族,贬低其他民族,这种猜测想必也不为过吧。
  
  在上帝的指引下,摩西试图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为了让以色列人逃过埃及人的追杀,上帝大显神通。最为著名的一段,就是让红海分开,现出陆地,以色列人全部通过之后,海水又在他们身后重新合拢,埃及追兵纷纷被海水淹没。
  但逃出生天的以色列人没能立刻回到迦南故土,横在他们面前的,还有西奈半岛上的茫茫沙漠。摩西和他的族人就此开始了四十年的旷野漂泊。
  很快,艰苦的生活使得以色列人抱怨不绝,对全能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他们甚至觉得这样的辛劳还不及在埃及被奴役的生活。(所以说,拉美西斯未必迫害了所有以色列人。)渐渐地,对耶和华和摩西的不满情绪在人群中爆发了,人们开始暴乱。摩西率领他强悍的利未族人毫不手软地镇压了暴乱,杀死两千人。这之后,为了约束以色列族人,摩西颁布了上帝亲手在石板上写下的《摩西十诫》:
  
  1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2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3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4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
  5 当孝敬父母。
  6 不可杀人。
  7 不可奸淫。
  8 不可偷盗。
  9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德,你的准则是什么呢?起码,世界上有1/3的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摩西十诫》。
  比起体系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摩西十诫》看起来要简单的多。然而是《十诫》而不是《汉谟拉比法典》或任何其它法典,成为后来西方很多国家的立法基础。
  由此看来,无论是在道德还是法律上,《摩西十诫》都成为西方思想的一块基石。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逐一读读《十诫》的条文,就会发现,做起来似乎并不算难。但是仔细想想,对一个并不庞大的族群来说,就这么宽泛的几条准则,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安定了。千年之后,刘邦之约法三章,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前,我对《十诫》的认识仅此而已,对于前面几条,我总是认为把信仰列在法律的条文之中,颇有些莫明其妙。可是随着对西方思想认识的加深,我才明白,前面两条才是《十诫》的核心思想,是它的精华所在。
  
  我们做一个对比。
  在古埃及,法老是人间的神。古埃及的子民崇拜各个神祗,但最有权威的却是法老,因此才有了金字塔群的建成。后来还加入了祭司集团。人民的思想几乎是被法老与祭司肆意控制。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是一样,不管是哪个民族统治,都是由国王和祭司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除了神职人员以外,普通人与神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但是《十诫》以及整个《旧约》的精神就大大不同。每个人都是上帝直接的子民。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与上帝建立单线联系。虽然上帝的旨意也是通过摩西以及之后的那些先知来传达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文明的个人与他们的神祗之间,有像以色列人与上帝那么接近的距离。
  这样就导致了,对以色列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于宗族与家庭之外。
  这一点在后来的犹太法中有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当一个人犯了罪,哪怕是十恶不赦的重罪,都只由他一个人来承担罪责。因为是他自己背叛了上帝,他的罪恶不能代表他的家人、族人和后代不爱上帝。因此,他的家人、族人和后代也不会因为他的罪恶而受到株连。
  这与两千多年后还动辄诛族连坐的中国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十诫》有很多意义,但我以为,个人从家族之中的剥离是其中最为突出、最为深远的意义。从这一点上讲,虽然《旧约》是一部写神的书,却在历史上开创性地提高了个人在社会之中的地位。在等级森严的古文明社会中,显现出一抹人性化的光彩,与地中海那边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相映生辉。
  
  有趣的是,与其它古文明法典极为庄严神圣的气氛稍有不同,《十诫》是以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一种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
  也就是说,这相当于一份合同。甲方:以色列人。乙方:上帝耶和华。合同规定:甲方必须爱且只爱乙方,乙方也应以爱回报甲方。《圣经》写到后来,乙方这种回报还有了一个具体的形式——上天堂。只不过甲方已不只是以色列人罢了。
  存放《十诫》这份契约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约柜了。公元前10世纪,约柜从所罗门神殿神秘消失。围绕着这个圣物,西方世界传说不断,人人对它心驰神往。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就是二战期间,纳粹试图找到它,借助它的神力以左右战局。这个故事,在十八年前,还被拍成电影《夺宝奇兵》,成了好莱坞传奇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扬名之作。
  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抬着约柜,在沙漠中飘荡了四十年,终于走出了西奈半岛。摩西悄然死去。他的助手约书亚成为了以色列人新的首领,开始了对迦南故土的争夺。请看下集——犹太立国。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35:39 | 只看该作者

26、犹太立国

 

  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向迦南开进的时候,距离雅各全家离开此地前往埃及,已经过去几个世纪了。
  图特摩斯的扩张,赫梯的兴起,十几年的卡叠什拉锯,直到海上民族与亚述两面夹击,将赫梯王国无情粉碎。迦南本就是多事之地,几百年过去,自然已是沧海桑田。
  约书亚回来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许多种族的人杂居在这里。约书亚率领他的以色列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不少地方。但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就缺少一个可以服众的领袖了。接下来的领袖由各个支派推举产生,这个领袖职位被称为“士师”。《旧约·士师记》就是讲述士师们领导时期以色列人的故事。
  这是由一连串惨败写成的故事。
  以色列人遇到了强大的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是海上民族的一支。推翻赫梯之后,非利士人已经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五个城邦,其中加沙最为有名。加沙地带,在今天的国际新闻中频频出现,仍是巴勒斯坦的重要地区。而说起巴勒斯坦的国名(Palestine),正是由“非利士”一词(Philistine)演化而来。
  这五个非利士城邦,就横在了返乡的以色列人面前。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对这些战争的记载,《旧约》已经越来越贴近史实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非利士人利用从赫梯学来的冶铁技术,打造了大量的铁制武器,在装备上远远优于以色列人,战争可谓毫无悬念。《士师记》就是一部以色列人的血泪史。
  在接下来的《旧约·撒母耳记上》中,又描写了以色列人一场空前的大溃败,连上帝的约柜也被非利士人抢走。非利士人抢到对手的圣物,十分高兴,放在了自己的神庙当中。但非利士人刚刚把约柜放在自己半人半鱼的神像旁边,那神像就无端倒了下来,跌成碎片。显然,上帝是不允许其它的偶像与自己同在的。
  非利士人害怕得将约柜搬到了另一座城邦迦特。结果,全城的人患上了瘟疫。接下来,他们将约柜搬到哪里,哪里就遭灾。最终,他们只得把约柜放在了一辆无人驾驭的牛车之上,希望牛车带着约柜走得越远越好。牛车向东走去,回到了以色列地区。
  约柜的回归,被认为是以色列人的吉兆。他们决定作出改变,准备放弃“士师”这样松散的领导,要求立一个真正的国王。
  首先当上以色列国王的,是雅各的第十二子便雅悯的后代扫罗。但扫罗似乎并不比士师们更有成就,后来也在一次战斗中被非利士人杀死。犹大的后人,大卫,成了以色列王国新的国王。
  大卫是在《旧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象。他的身上,寄托着犹太教的重要理念;他的故事,标志着基督教在早期就成为至深的哲学。
  
  大卫曾经是一个牧羊的小孩,改变他的是一个寂静的夜。
  在一片安宁祥和之中,他仰望夜空,空旷的原野中满是繁星。幼年的大卫被璀璨的星空完全迷住了。他的自我似乎在一刹那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夜里,他的灵魂仿佛被吸入了天空,与洁净灿烂的星空彻底地融为一体。摒弃了功利浮躁繁华的白昼,一个小孩忘记了自我,在夜空中彻底超脱。物我两忘之中,漫天星斗背后,大卫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根源,他的心灵走向了最终的归宿——上帝。
  自此之后,他爱上帝,上帝爱他。终其一生,他的爱从未改变。他的笔下,上帝的赞美诗千古流传;他的心中,上帝永远与他同在。

  心的强大,使大卫获得了无尽的力量。长大之后,大卫成了一个伟大的英雄。
  还在继任王位之前,他就曾经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杀死非利士的无敌勇士歌利亚,一举成为以色列王国的英雄。他也因此遭到了扫罗的嫉妒,为躲避追杀,开始了大逃亡。并且《旧约》中说,逃亡中,大卫有两次杀死扫罗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
  公元前1007年,扫罗死后,大卫称王。他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英明君主,对外战无不胜,对内勤政爱民。
  
  可是,在《旧约》的概念中,这些永远不是重要的。在犹太人看来,上帝最为看重的,是他们对上帝的爱。因此,大卫最大的功绩,便是筹建神殿。
  这个大卫爱上帝爱得如此厉害,以致于他看见神圣的约柜可怜兮兮地躺在破旧的帐篷里,十分不忍心。他决意要修一个神殿来摆放约柜。可是上帝觉得大卫杀人太多,不允许他为神建殿。于是,这位虔诚的大卫就竭尽全力为建殿预备各种材料,还号召国民募捐。上帝对大卫的忠诚十分满意。
 
  但是,《旧约》当中,有一个至为根本的出发点,那就是人都是有罪的,绝不可能有完美之人出现。他们一定要给大卫编排一点劣迹。
  一个傍晚,大卫在王宫的平顶上偶然看见手下大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正在沐浴。在美丽胴体的引诱之下(当然,被犹太人说成是在魔鬼撒旦的蛊惑之下),夜里,他就差人去把拔示巴接到了宫里。拔示巴后来就怀上了他的孩子。大卫为了遮掩此事,派人将乌利亚唤回。乌利亚却说:“约柜和士兵都在棚里,我岂可回家吃喝,与妻子同寝呢?”
  大卫无计可施,只好写一封信交乌利亚的上司约押,信内写道:“要派乌利亚前进,到阵势极险之处,你们便退后,使他被杀。”结果,乌利亚战死。规定拔示巴为亡夫哀哭的日子期满之后,大卫就把她接到宫里,娶她为妻。后来,拔示巴还给大卫生了一个儿子。
  显然,大卫的行为完全违反了《十诫》。上帝决意惩罚大卫,杀死了他与拔示巴生的儿子。
  下面,《旧约》该告诉人们忏悔的重要性了。
  大卫爱极了他与拔示巴生的这个孩子。至爱夭折,大卫伤痛欲绝之下,开始了深深的忏悔。那就该是上帝体现他宽容的时候了。
  犹太、基督教的逻辑就是,既然你是人,就一定会犯罪。不管你犯了多大的罪过,只要你诚心忏悔,上帝就一定会宽恕你。
  当然,如果这个故事的意义仅止于此,《圣经》也就不成其为圣经了。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涵义,引起了我的思考。

  人在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之时,信仰的力量尤其薄弱。即便爱上帝如大卫,在功业达到顶点之后,也忘记了他的信仰。但是,我们的尘世并不完美,能够让我们自我膨胀的时候少之又少。
  人世间生离死别,聚散无常,怀才不遇,相思无果,时光如白驹过隙,青春只刹那芳华,即便成天大之功业,辉煌过后,却往往留下无尽的怅惘哀愁。
  在这些时候,没有信仰的人彷徨无助,孤苦无依,有信仰的人从容平静,笑对人生。信仰,在痛苦之时,是使人生存下去的重大力量。人只有直面自身的软弱,才能克服情感上的悲戚和空虚。这,大概就是忏悔的意义吧。
  尽管宗教势力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极多不光彩的角色,我们今后的书中,宗教衍生的悲剧举不胜举。但就宗教本身而言,确能成为脆弱人类精神的支柱。我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徒,但每次走进教堂,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能够支撑人心的力量。听完一场优秀的布道(并不是所有的牧师都真正理解了圣经,因此不是所有的布道都是优秀的布道),我的心清如明镜,平如湖水,残留的虚妄混浊之气已不知何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大卫膨胀到犯下大错之后,上帝并没有抛弃他。而是用他爱子的死亡点醒了他,拯救了他。在诚心地忏悔之后,大卫得到了上帝的原谅。不仅如此,大卫与拔示巴的小儿子所罗门,还继承了大卫的王位。这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请看下集——所罗门王。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36:18 | 只看该作者

27、所罗门王

 

  公元前10世纪
  
  公元前971年,大卫死后,所罗门继任以色列王国的国王。
  在基督教世界中,所罗门王向来是智慧的象征。在整个西方世界中,“所罗门的智慧”(Wisdom of Solomon)都是一个表达赞美和崇敬的词语。
  《旧约·列王记上》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作为所罗门智慧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即便在三千年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故事说的是两个新生儿的母亲带着一名男婴来到所罗门面前。说两人生下孩子不久,同住一房。一天夜里,其中一个发现自己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压死了,(新作父母的朋友,一定要买婴儿床啊!)在痛苦和嫉妒之下,她将自己的死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交换。次日清晨,那名妇人发现了可怜的死婴,但很快就发觉这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另一个妇人的。于是,她们闹到了所罗门王跟前。所罗门王思索了一下,宣布只有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将活着的孩子劈为两半,每个母亲得到一半。结果我就不说了,大家都能想得到,那个喊不能劈的母亲得到了孩子。
  这就是“所罗门的判决”,一个在西方世界有名的故事。在中国有个极为类似的故事,不过作为某个青天老爷所断的诸多奇案中一个不起眼的点缀罢了,与智慧丝毫都不沾边。那么,《旧约》怎么会把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当成智慧的象征呢?

  我一直以为,这是犹太人为了突出他们历史上仅有的两个英雄人物绞尽脑汁所想出的蹩脚办法而已。比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个故事简直不值一哂。
  但仔细想想,似乎并不尽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对人性的洞察而言,犹太人恐怕真的与中国人相去甚远,甚至整个世界也难有人在这方面与中国人比肩。在不久之后即将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接一个的权谋故事若是讲给犹太人听,他们恐怕会瞠目结舌。西方人倘若真正了解中国那些对人性考察细致入微的智慧故事,我想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极聪明的。
  问题就出在了这聪明二字上。中国人聪明得忘乎所以,聪明得目中无人,聪明得缠斗千年。苏东坡哀叹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已成为被挂滥了的牌匾,可中国人真的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么?
  犹太人是明白的。《旧约》中表达了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人类无论多么聪明,都聪明不过上帝。而且,人类拥有的是聪明,上帝所有的才是智慧。20世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因那句极端的表述而广为人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从 “所罗门的判决”可以看出,犹太人也不是没有进行对人性的思考,但却没有过多地挖掘人性。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对神性而不是人性的研究上了。谦虚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更多地流于表面,内心不愿听到半句批评。“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出乎人类本性,却在中国人身上尤其严重。
  出于对神的深深敬畏,西方人却有一种植根内心的谦卑。因此,在向其他文明的学习方面,尤以中国人做的差。中国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创造出光耀世界的伟大文明,却因为不肯真正虚心的学习而在近代遭遇了重大挫折。
  老子云:大智若愚。
  古今华夏,知音几人?
  
  当然,关于所罗门治国的故事,《旧约》就未免有些夸张了。他治下并不辉煌的以色列王国被《旧约》宣扬成为古往今来少有的伟大王国。所罗门一身兼任了基督教世界中智慧、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成为犹太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
  结果,所罗门治下昙花一现的以色列王国,成为后世犹太子孙午夜梦回的圣地;他继承大卫遗志为约柜修建圣殿的地址,耶路撒冷,也成为每个基督教徒心中永远的圣城。
  晚年,所罗门更是穷奢极欲,整日沉湎于美色之中,甚至经常悖逆上帝的旨意。大卫辛苦建起的以色列王国也每况愈下,以色列人又开始离心离德。我们可以预想的是,《旧约》中一定会写道,所罗门王临终前诚心忏悔,并因此得到了上帝的宽恕。
  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以色列联合王国一分为二。犹大与便雅悯两支固守南面的犹大王国,其余十个支派占据了北面,分出一个以色列王国。无论大卫和所罗门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在当时世界多么无足轻重,但至少,已经是以色列人或是犹太人今后再也没能达到的高峰。
  犹太人真正悲惨的血泪史,其实还没开始。
  这样一个弱小民族的奇特经典,却在数千年后成为天下第一书。其原因我们讲了一点,基督教产生时我们还会做更多的讨论。犹太教在此时,其实还没有太多的市场。关于他们的历史,我们暂且到此打住。
  
  下面看看其它文明。
  
  以色列北边紧挨着的,是腓尼基人建起的几个城邦。这个闪米特民族的分支似乎比海上民族更喜欢海洋。他们对伸向内陆的政治扩张似乎毫无兴趣,只是在海边建起了几个小城作为基地,便开始专心在海上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与最早的苏美尓楔形文字一样,影响巨大的腓尼基字母也是在记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个是观察自然的结晶,一个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东西方文字从一起源,就注定了其深刻的差异。出于对自然界尤其是农业普遍联系的认识,中国的汉字繁难而兼顾整体;出于对商品个体的关注和记录的快捷,腓尼基的字母简单而注重个体。随着文字的广泛使用,这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才常出于中国,而科学家产于西方,与此不无关联。
  腓尼基城邦中,最大的当属推罗城。推罗城自身的产业,除了商业之外,尤以从一种海生蜗牛体内提炼出的紫色染料而文明。这种紫色染料染成的大衣,在整个东地中海地区,都象征着权力与高贵。推罗城因此而声名远扬,“腓尼基人”(紫红色的人)也成了外人对他们理所当然的称呼。
  推罗城在本世纪希兰一世统治时期(980-941BC)达到鼎盛。所罗门奢华的宫殿,大都是希兰出资修建的。连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也是腓尼基人设计的。主要是由于希兰的野心,使得他不满足于海上贸易,打算将自己的贸易往内陆发展。不喜欢打仗的腓尼基人自然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打通以色列所处的这块交通要道。腓尼基人的商业王国开始形成。
  与腓尼基人的渐渐兴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其它古文明光彩的愈发黯淡。请看下集——暗夜无边。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0:36:50 | 只看该作者

28、暗夜无边

 

   公元前945年,又一个法老戴上了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双重王冠。只不过,这位被称作西沙克一世的法老,已不再是埃及人,而是对埃及垂涎已久的利比亚人。
  学聪明了的利比亚人放弃了野蛮的武力进攻,转而开始从埃及内部作文章。他们找出了埃及法老的对立面——祭司集团。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利比亚人和埃及祭司集团勾结起来,终于实现了对埃及的和平演变。让利比亚人当上法老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每个城市都有独立的神祗和祭司集团。埃及面临进一步的分裂,曾经神圣无比的埃及法老之位,居然如此轻易地落入外族人手中。
  开创历史的那尓迈,驱除鞑虏的阿莫西斯,天下无敌的图特摩斯,古埃及这些英雄们若是地下有知,还不气得活了过来?
  
  尼罗河还是那条尼罗河,埃及还是那个埃及,埃及人还是那些埃及人。古文明第一大国是怎样从强大走向衰弱,从统一走向分裂的呢?我们在第19节分析过一个原因,就是野蛮对文明的威胁性。这里要谈一下第二个原因。
  西方大多数史学家的历史观有一个很显著的弱点,就是过于注重人类的物质活动,诸如经济基础、政治组织、社会结构、地理条件之类。当然,基督教史家除外,他们只讲上帝。中国史家呢,倒是重视精神了,但动不动就抬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德教条来。话是不错,但还是失之片面。
  我写全史的尝试,正在于想选取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历史。这里,我们尤其要注意的便是人类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相互作用。
  埃及的衰弱与分裂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应该说,古埃及人是习惯统一的。与后世中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同,古埃及基本上在一种政治统一的状态下连续生活了两千年,怎么会分裂呢?
  最核心的答案只有一个——宗教。
  自公元前14世纪阿肯那顿的宗教改革之后,一神论和多神论就分化成了两个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我们是知道的,阿肯那顿死后,复辟太后泰伊便开始强力打击一神论集团。为了实现这种打击,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她纵容了各个祭司集团的发展壮大。这种打击到拉美西斯二世达到顶峰,多神论也被推向极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神祗。与此相伴的就是,每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祭司集团。
  政治斗争影响了宗教信仰。在各个祭司集团的努力之下,各个城市的人民对本城神祗的信仰愈加虔诚。不同信仰之间的人们,思想越来越不可调和。
  宗教信仰又反过来开始影响政治形势。分裂的种子在那时就已经种下。埃及强大之时,尚且有民族荣誉感凝聚着人们,埃及一旦衰落,人们不但不能因为困境团结起来,反而丧失了民族凝聚力。人们猛然发现,宗教的烙印在他们心中已深深种下,他们再也不能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了。
  如此看来,今天的局面竟有些必然了。
  
  埃及人越来越衰,希腊人也好不了哪去。因为蛮族入侵带来的时代越来越黑。公元前10世纪,由于普遍的贫穷,人们连棺材都做不起,希腊人别出心裁地想到:把尸体一把火烧了不就省事了吗?
  天啊,而后盛行欧洲,如今风行世界的火葬制度,就是这么来的!
  
  而新亚述帝国兴起,则将西方进一步推向深渊。
  公元前12世纪,亚述曾经与海上民族一起摧毁赫梯。我们也给大家呈现过公元前11世纪提格拉·比利萨一世时期的亚述疆域,但自那以后,亚述很快陷入分裂,不再是西方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力量。
  直到公元前911年,阿代·尼拉里二世又将亚述重新统一起来,史称新亚述帝国。周边人们的厄运快要来了。
  
  公元前9世纪
  
  公元前858年,亚述新王沙尓曼尼萨三世即位,开始了他对亚述34年的统治。这34年里,周围的邻居们就没有一年安生过。
  首先遭殃的是巴比伦。不久前才趁着亚述分裂挣脱魔爪的巴比伦人(经过无数次的蹂躏,我们已经搞不清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生活的是什么种族的人了,只能叫做巴比伦人了)再度被征服。
  不过,与一百多年后亚述对巴比伦的野蛮占领不同的是,此时的亚述十分尊敬巴比伦文明。无论此地多少次易主,苏美尓极富生命力的文化始终在这里保存下来。亚述也成为苏美尓文明的虚心学习者,并随着他的扩张成为苏美尓文明的传播者。

  已经纷乱不堪的西亚诸小国们顿时开始慌张起来。还曾经相互掐架的他们立刻结成了史上第一次反亚述同盟。这个同盟以阿拉米人的各个小国为主,因为他们离亚述最近,是亚述的首要目标。阿拉米人还拉来了埃及和以色列两国助阵。公元前853年,双方在卡卡尔展开一场大战。
  由于亚述和阿拉米人都不是什么文化人。卡卡尔大战没有留下像米吉多和卡叠什那样详细的描述。所以我们可以介绍的大概只有双方的兵力。
  据记载,沙尓曼尼萨三世出动了十万大军,而同盟军出动了六万步兵,2450辆战车,1900骑兵,1000骆驼兵。在盟军统帅,阿拉米大马士革国王哈达德泽尓的率领下,盟军取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阻挡了亚述西进的步伐。
  但这个阻挡只是暂时的,沙尓曼尼萨的军事活动不会因为任何失败而停止。公元前841年,他重创了阿拉米最大的城市大马士革城,亚述版图已经越来越大。腓尼基人、以色列人、阿拉米人都纷纷向亚述进贡。大英博物馆中著名的黑色方尖碑,正是沙尓曼尼萨于公元前830年修建的记功碑。
  我们之前说过,作为一个纯军国主义国家,亚述根本没有成熟的政治体制。整个国家的组织完全靠对外征伐所带来的战利品的吸引。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一直强盛。公元前823年,沙尓曼尼萨死后,亚述又进入了长达80年的衰落时期。这是周边人民的幸事。但80年之后,也就两三代人的功夫,更加恐怖的事情还会到来。
  
  好,我们暂不说亚述了。
  提一下墨西哥的奥尓梅克文明。公元前9世纪,圣洛伦索的奥尓梅克文明突然毁灭。普遍认为它毁于战火,如果是这样,那么看来封闭空间的人们也难以摆脱自相缠斗的命运。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却没有相应的地质学根据,看起来更像是对残酷历史的逃避。
  但不久之后,在几十公里外的拉文塔,奥尓梅克文明在新的中心却更加繁盛起来。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定要由战争来促进么?
  
  无边的暗夜里,哪里有光呢?请看下集——厉幽之乱。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