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谈天说地] [转帖]谁人不知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帝的政治搏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309
回复
312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3:15:10 | 只看该作者

  
  
  
  江夏王李道宗此时提出建议,他认为,高丽倾全国之力来救安市,都城平壤守备必弱,因此请拨精兵五千,直趋平壤,一举拿下。若如此,来的这15万援军也必不战自溃。如果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此次征高丽的战略意图就可以完全实现。可惜,可能是出于谨慎,也可能是太想亲自指挥打一个漂亮仗了,太宗没有答应。
  
  为诱敌深入,太宗先命将领率突厥兵千余人挑战。刚一接战,唐军即假作不支,纷纷后撤。高丽兵都以为唐军软弱,竞相追击,直进至安市城东 8 里的六山(今辽宁海城东南),依山结阵,绵亘 40 余里。
  
  太宗登山察看了形势,穗亲自做部署,令李勣率步骑一部在西岭布阵,诱敌出击;长孙无忌率精兵万余,埋伏于山北狭谷之中,待发起攻击时,从敌后冲出;自己亲率步骑四千,携带鼓角旗帜,潜伏于高丽兵营之北的高峰之上。约定明日开战,三支队伍闻鼓角一起出击!
  
  部署完毕,太宗又命人搭起受降帐幕,说:“明日午时,纳降虏于此矣!”
  
  六月二十二日,总攻开始,各路唐军鼓噪而进,将高延寿人马围在了在核心。高丽军猝不及防,一片混乱。
  
  就在这时间,天色忽变,阴云密布,有耀眼闪电连番劈下,状极奇丽。但见战场上,一员白袍唐将跃马而出,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所向无敌。高丽军惊恐万状,皆披靡而逃。唐军气盛,三路齐发,越战越勇,将高丽军击溃,斩首两万余级。
    
  这个有如天神下凡的白袍将军,就是在《隋唐演义》里大名鼎鼎的的薛仁贵。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是绛州龙门(令山西河津)人。他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膂力,以务农为生。这次征辽,他到将军张士贵门下应募,被收为部属,是为著名的“白衣从军”。
  
  在两军对垒中,他服装奇异,胆魄过人,真是大大出了一把风头,可以说是唐朝的一场超级男子秀!
    
  在山上观战的太宗果然注意到了这个奇人,大为赞赏,战后论功,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征高丽还军后,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又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由此薛仁贵骤然崛起,成为初唐将领中的一员新秀。
  
  大战方歇后,高延寿、高惠贞率残兵败退至山上,依山自保。但又被唐军团团围住,欲归无路,只得请降。
  
  太宗按辔徐行,查看高丽营垒,对侍臣说:“高丽倾国而来,存亡所系,一麾而败,天佑我也!”随后下马再拜以谢天。
  
  降将高延寿等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太宗面有得色,傲然问道:“后敢与天子战乎?”
  
  这也是一代雄主的千古名言了!
  
  太宗从俘虏中挑选褥萨以下酋长 3500 人,授以军职,迁居内地。其余兵士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平壤去。只有靺鞨兵3300人因冲撞了“圣驾”,被全部坑杀。获释的高丽兵士皆举手顿地欢呼雀跃。
  
  经此一战,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和银城(今辽宁铁岭南)守军全都自行逃遁,数百里内无复人烟。
  
  此战后,太宗改所驻扎的六山为“驻跸山”,令人制作了《破阵图》,又让中书侍郎许敬宗写好纪念文章,勒石以纪功。授高延寿鸿胪卿、高惠真司农卿。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3:15:30 | 只看该作者

  收拾了高丽援军,转过头来该收拾安市城了。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不仅城池高峻,且守城的名将杨万春也是个奇人。当年盖苏文篡权作乱的时候,独有杨万春不服。盖苏文派兵攻伐,却怎么也打不下来这座城,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权力。
  
  太宗知道安市很难攻,杨万春也绝不会出城与唐军野战,于是提议:舍安市而西攻建安。因为此时张亮率领的水军正在围攻建安城,拿下了建安,安市就成了一座敌后孤城,困也把它困死了。
  
  但李勣不同意,认为西攻建安,唐军离后勤补给基地辽东城的距离就太远了,如果安市的高丽兵冲出来截断唐军后路,情势必然危殆。他坚持要“先攻安市”。
  
  当今有研究者认为,李勣之所以持有保守的观点,是因为皇帝御驾亲征,万一出了危险谁也担戴不起,所以宁肯用笨办法。大军统帅是这样一个意见,太宗也就不再坚持了,先一步一步地啃吧。
  
  八月十日,唐军切断了安市与建安的联系,开始攻城。城内高丽守军士气高昂,死守不弃,且每次看见太宗的旌旗、麾盖,必登城鼓噪,弓矢乱发。
  
  太宗何曾受过如此的羞辱,勃然大怒。李勣便请求,于克城之日,将城中男子尽诛以泄愤。这消息不知怎的传入了城中,守军益愤,人皆死战。
  
  百战百胜的唐军这次却无论如何也啃不下这块骨头了。
  
  高丽降将高延寿见此情形,献策道:可移兵进攻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以南),乌骨守军薄弱,大军可朝至而夕克。然后麾军南下,平壤即唾手可得。群臣诸将基本附和这一意见,但长孙无忌出于谨慎却极力谏止,他也是怕扔下安市将来会腹背受敌。  
    
  这次唐军若绕开安市,动作快一点,平壤估计就得自己先乱了营,不战而下也未可知。但是天子督师,唐诸臣众将谁都有一份无形的心理压力,就怕出危险。结果几次良机都这样被错过。
    
  当日午后,安市城中忽然传出猪叫鸡鸣声。众人不解,太宗却料定高丽军今晚可能可能会来袭营,这是在杀鸡宰猪犒劳敢死队。于是唐军做了充分的备。夜半,果然有高丽兵数百人缒城而下,太宗一见,跃马驰至城下,麾军急击。高丽兵死数十人,其余的只得退回城中。
  
  第二天,太宗又令江夏王李道宗发动士兵在城南筑土山,以逼近城内,作为发射点。城内守军也加高城上的建筑,双方较上了劲。如此,唐军筑山昼夜不息,先后历时 60 多天,用工50多万人次,山顶距城已不远,而且居高临下。李道宗派果毅(官职名)傅伏爱领兵驻扎在土山顶上,以防敌人袭击。
  
  谁也没想到的是,由于土山太高,屯兵过多,结果突然塌下,压倒了城墙一角!
  
  这是征高丽一役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刻。太宗的梦想,就断送在了这一刻。
  
  本来这是唐军突入城内的绝佳时机。但是唐将傅伏爱擅离职守,土山附近的唐军群龙无首。高丽守军数百人反而从城缺处杀出,占据了土山,在四周挖堑壕而守之,唐军竟无可奈何。
  
  太宗大怒,将傅伏爱斩首示众,下令一定要夺回土山。然而连攻三天,寸土未得。
  
  李道宗犯了大错误,吓坏了,赤脚走到太宗旗下请罪。太宗以其破盖牟和辽东之功,特予赦免。但也有人说,失职的应该是李道宗,他没有做好防备城内守军反突击的部署。而傅伏爱当时已经尽了力量率兵抵挡,只是因为土山上唐兵太少而未果。
  
  战事就这么成了胶着状。一路破城而来的唐军,此时受阻于安市,如出峡之水渐渐失了冲击的势头。时间拖了快一个半月,进入了九月。辽东寒霜早降,草枯水冻,严冬将至,已不适于长期作战。加之唐军的军粮将尽,人马也难以久留。
  
  在万般无奈之下,太宗遂于九月十九日做出此行最英明的一个决定:班师。
  
  这场轰轰烈烈的征高丽之战,从三月自定州出发,至此,历时已半年有余。
  
  端的是,辉煌序幕——眩目高潮——黯然收场。
  
  回师前,太宗考虑到安市守将杨万春抵抗得也很不容易,特赐绸缎百匹以示嘉许。而杨万春则登城拜谢,遥送唐军返乡。
  
  这又是:庄严的开头——滑稽的结尾!
    
  归途上,霜色千里,满目苍凉,不知疲惫的唐军将士们有何感想——
  
  这一仗,究竟是打胜了还是打败了?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3:15:47 | 只看该作者

  
  
  清点战果,这次东征,唐军共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10 城,迁徙辽、盖、岩三州(即攻克辽东、盖牟、白岩后新置州郡)居民 7 万人入内地。在几次战役中,共斩首 4 万余级,俘敌10万人(都发给口粮打发回家了)。又获牛马各5万以及大量粮食。
  
  而唐军自身战死仅近2000人,堪称奇迹。只是战马损失较多,大概死了十之七八。在撤军途中又不幸遭遇暴风雨,“士卒沾湿多死者”,具体损失是多少,未计。
  
  史载,太宗征高丽不如意,深悔之,叹曰:“若魏徵在,不使我有此举也!”
  
  关于这个战例的成败得失,千年来可谓议论不休,而且于今为烈。这里稍作分析。
  
  这次出征,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战争目标,那么失误到底有哪些?
  
  第一当然是轻敌。隋炀帝倾全国之力征伐高丽,劳民伤财,固然不对,但唐太宗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派兵太少。陆路大军为进攻主力,却仅有6万,一路留下来维持后勤保障线和守卫所占城池的,占去约1万。唐的大国军队优势,在具体战场上则变成了兵力上的弱势。以至于在安市一战中,两次都不敢下决心绕城而过。
  
  第二是水陆两军未能进行有效的战略配合,且水军战果太少,仅攻下一座卑沙城(亦在今辽宁海城),此后便“耀兵于鸭渌水”,建安城也没能拿下。对敌构不成实际威胁,无助于主力突进。
  
  第三是一线大将用人不当。因太宗怜惜名将李靖年纪太大,没有叫他随行,唐军少了一员猛将。据说,李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将军”,适应各种类型的战争。唐军长于野战,但在攻坚战上略逊一筹,而进入高丽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攻坚战。至于水军的那个总管、刑部尚书张亮,据说基本就是个胆小如鼠的废物。
  
  第四是皇帝押阵反而导致束手束脚。太宗本人在历次战事中,一向敢于行险,但这次他并不是实际统帅,还带了整个“智囊班子”去,结果造成了决策犹豫。文臣武将都有怕担风险的顾虑,不敢出奇兵直袭平壤,只能以己之短(兵少路远),攻其所长(城坚地险),最终为坚城与气候所阻,未能实现战争目标。
  
  但是也有论者认为,战争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首先,这是自三国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间,中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且收复了在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走的许多辽东土地;其次是使高丽在战后无力再袭扰新罗,这就已经达到了惩罚战争的目的。
  
  唐太宗可没有这么达观,估计他的看法就是没胜,第二年还想征高丽,被朝议劝阻,改为由牛进达、李勣等人率军渡海袭扰。
  
  又过了一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还不死心,想趁高丽连年受灾、国力困弊,在明年发30万大军灭掉高丽,而且已经下令剑南道伐木造大船了。但是到了次年,太宗病逝,这个计划便搁置了起来。
  
  不过,要出兵30万征高丽,这个想法已是在步隋炀帝的后尘了。两代雄主,都要不计一切后果攻灭一个东边的小国,看来这个小国,也确实够让人头疼的!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3:16:23 | 只看该作者

  
  
  
  太宗未竟的东征事业,从显庆年间起,由高宗和武后接过来发扬光大了。高宗在贞观末年征高丽之役时,曾经监国,管过内外大事;武则天那时是宫中才人,也用心揣摩过太宗的谋略;两人对征高丽失利的印象肯定十分深刻。
  
    如何才能彻底征服高丽,他们做过周密的研究,这在以后唐军战略的改变上可以看得出来。
  
  永徽六年(655年),休整了10年后的高丽、百济气焰复张,又联手压迫新罗,接连攻下新罗33座城。新罗上表向高宗求救。
  老戏又重演了。高丽、百济违规,太宗在时也没怎么样,太宗不在了,他们更有何惧?
  一开始,高宗并不想大动干戈,只是用了围魏救赵之计,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率军1万往击辽东,。唐军渡过辽水后,“高丽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唐军“大破之,杀获千馀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这只是小规模的牵制性战役,打击力度不大,所以高丽并没被吓住。
  
  显庆三年(658年)和显庆四年(659年),唐又两次出兵辽东,斩获颇丰。连续几次的军事行动,虽然牵制了高丽的兵力,减轻了新罗的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显庆四年末,百济又攻陷新罗的独山、桐岑二城,新罗王金春秋向唐廷连连告急。
  
  半岛形势恶化到如此地步,引起高宗与武后的高度关注。 此前,唐朝用兵重点一直在西域方面,现在西域稍定,可以聚精会神来认真对付高丽、百济了。
  
  高宗和武后早就意识到,仅从辽东方面出兵牵制高丽,远水解不了近渴。小打一下可以,打打又会陷入炀帝和太宗深陷过的泥潭。
  
  怎么办才好?
  
  要拯救新罗,从陆路进攻不能考虑了,只有渡海作战才能避开高丽的地利优势。而且渡海支援新罗,可以先打击百济。新罗的地理位置是在半岛的东边,而朝向渤海湾的这边,恰恰是百济的领土。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说:“欲吞灭高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这是在朝鲜半岛作战制胜的不二法门,甚至迄今仍然有效。从陆路由北向南推,后勤将越来越匮乏,攻击势头也会越来越弱。而登陆沿海,中心开花,对方就很容易呈瓦解之势。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8:49:10 | 只看该作者

  
  高宗和武后对这个建议极为赞赏,立即接纳,调整了针对半岛的战略方针。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丽。
  
  显庆四年(659年),朝廷遣薛仁贵、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与高丽军激战于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新秀薛仁贵仍是一马当先,冲入敌阵,箭无虚发,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
  
  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今辽宁省辽阳县东北),遇一善射高丽将领,射杀唐军十余人,唐军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该敌将被薛仁贵的神勇吓呆了,不及放箭,便被生擒。此战役唐军获全胜,预示着高宗时代对高丽战争的兆头很不错。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百济又攻新罗,高宗与武后开始实施新的战略,任命老将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精锐水陆军13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又委任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军夹击百济。
  
  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战略构想:唐水陆大军船队从成山(今烟台)出发,横渡黄海,在半岛登陆后直捣百济都城泗比。新罗武烈王则亲率5万新罗军,从陆路由东向西夹击泗比城。
  
  这次唐军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首选打击点是敌方的软腹部,在另一战线又有助攻的生力军。这个新战略把太宗征高丽时的弱点完全避开了。这就是高宗与武后在战略思想上的高明之处。
  
  八月,苏定方的远征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城)启航,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以拒。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但是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死士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老将苏定方一向是个穷追猛打的高手,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抵百济都城泗比城外二十里。百济这时是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倾国来战,但已无济于事了。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
  
  百济亡国己成定局了!
  
  百济义慈王与太子隆仓皇出逃,次子泰自立为王,试图守城,但义慈王嫡孙文思认为这是找死,便率众跳下城墙投降,百姓也纷纷跟随。泰制止不了,只好竖起降旗。不久义慈王与太子隆也一起来降。百济宣告灭亡。
  
  从唐军出征,到此刻,还没出一个月。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8:49:20 | 只看该作者

  
  
  
  
  百济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丽。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10万,分道北上进击。大将刘仁愿留守百济都城泗比城,王文度留守熊津江口。唐廷还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等5个都督府,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第二年是龙溯元年(661年),征高丽的大业让高宗心情激动,想效法父亲,也御驾亲征一把。他从陆路派出增援军直奔鸭绿江,并下诏表示要亲率六军跟进。但这一想法,被武则天极力劝止。——太宗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么?现在的问题是,境外的作战宜速不宜迟。
  
  高宗接受了意见,遂下令诸路军速攻高丽。
  
  其时百济虽亡,但各地的地方势力和守备军并未受到打击。亡国一个月后,百济各地就掀起了抵抗运动,蔓延全境。刘仁愿兵少力单,竟被困于泗比城。熊津江口方面,王文度一到任后就死了,部众无人管带。
  
  半岛南端的局势又麻烦了。北面,苏定方的主力现在已与高丽军接上了火,不可能回师南下解救。情势紧急,高宗乃派刘仁轨率领援军渡海,又令新罗军迅速西进,协助唐军解泗比之围。
  
  十月下旬,唐援军赶到,汇合王文度的部众和新罗军,大败百济叛众,成功地解了泗比之围。两位刘将军会了师,经过商议,他们一致认为津江口是进退要地,便退守于此,等候高丽战场上的消息。龙溯元年二月,百济将军武王的儿子鬼室福信,又率数万乱军扑来,但再次被唐新联军击败。
  
  我们再来看正面战场。龙溯元年(661年)四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再向高丽进攻,连战皆捷。七月,唐军进抵平壤城下。但唐军的攻坚能力似乎并没有多大提高,围住平壤后久攻不下。
  
  再看从北面陆路增援的任雅相一部,则在鸭绿江受阻。后来,契苾何力带领另一支援军赶到,两军汇合,大败盖苏文之子泉男生率领的数万高丽军。可是不久,任雅相却在军中病死。高宗见陆路增援不是十分顺利,为防不测,就让契苾何力赶快撤军。
  
  而平壤已成了吞不下的鸡肋,高宗便于次年二月,命苏定方撤围退兵。这次征高丽的行动就此告一段落。
  
  高宗审时度势,不死要面子,打得不顺手就撤,这是对的。但这样一来,留在百济故地的刘仁轨、刘仁愿一军就处于险境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一支孤军,在百济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8:49:36 | 只看该作者

  
  唐高宗诏令刘仁轨便宜行事,或留镇新罗,或乘船撤回。但刘仁轨心中自有主张。此时北线唐军已撤,百济余部满心以为南线唐军早晚也要走,防备上也就疏忽了。刘仁轨的意见是,要灭高丽,必先彻底灭掉百济,如果放弃熊津府回国,则百济马上就会死灰复燃。那么,不仅此次出兵前功尽弃,以后也再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他不想走。
  
  这个意见得到高宗的认可之后,刘仁轨趁百济余部不备,突然出击,先后攻克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险要之地真岘城,一举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保证了唐军的补给,牢牢站稳了脚跟。
  
  百济再也无力进攻唐军,九月,便派了使者赴日本请援。龙溯三年(663年)三月,日本天智天皇出于转移国内矛盾的考虑,同时也性在半岛上插一脚,便派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等大将率军27000人,渡海登上半岛支援百济,占领了新罗的沙鼻歧、奴江两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军的联系。
  
  五月,唐威卫将军孙仁师率7000人的援军登陆仁存,与刘仁轨、刘仁愿部合兵一处,唐军声势大振。新罗文武王(原太子金法敏也)率新罗军,再次攻入百济。
  
  几路大军会师后,刘仁轨力主直取百济的屯兵之地周留城,诸将同意。由孙仁师、刘仁愿和文武王率步兵从陆路围攻周留城;由刘仁轨、杜爽率水军从水路经熊津江进入支流白江,封锁白江的出海口,切断周留城与海上的联系。
  
  这边刚刚谋划好,日本又向百济派出了万余援军。如此,日军在百济的总兵力就达到了42000余人,实力已相当不小。
  
  九月二十七日,两国水军在白江口狭路相逢,日军先向唐军发起了进攻。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日大战。两军舰船数量相差悬殊,唐朝水军为7000余人,战船170艘;日本水军万余人,由6个大将统率,战船1000多艘。但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因而唐军在战斗力上又远超过日军。
  
  刘仁轨临敌毫不畏惧,指挥大唐水军沉着接战,进退有序,将日军舰队全部包围。
  
  唐军以两艘战船为一组,远则以火箭攻击,近则以船头撞击,充分显示了先进军事力量的素质。而日军则是由各地豪族的私人武装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只凭着一股蛮勇与唐军纠缠。日军将领盲目自信,以为靠勇气就能战胜一切,“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结果可想而知。
  
  唐军与日军互发火箭攻击,唐军的大型战船占了便宜,一旦着火,可以及时扑灭。而日船规模不大,着火后很快就会烧及全船。同时火势也会在自己舰队中蔓延。就这样,日军舰船接连被焚毁,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也被唐军乱箭射毙。
  
  白江口激战共打了两天,连战四阵,日军大败,战艘近半被毁,士兵溺死者不计其数。史书上关于此战的记载也非常的传神:“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百济新立国王扶馀丰从火中逃出性命,驾舟逃去了高丽。败报传到周留城,城中的百济余众与日军只得开城投降。百济全境归顺,复兴之梦彻底破灭。
  
  唐之国威,一战而成!
  
  白江口海战获胜后,唐军很快占领百济全境,与新罗一道,形成对高丽的夹击态势。日本方面也如惊弓之鸟,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日本本土,自次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以备唐军。
  
  这一战,对东亚格局也有着深远影响,日本在此后900年里再也不敢染指半岛。在此后不久,日本“遣唐使”的派遣进入高峰期,已开始的“大化改新”也越加深入,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向先进文化看齐。
78
发表于 2007-8-21 10:36:34 | 只看该作者
正得很期待关于武则天的正剧出现。[em02]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12:32:56 | 只看该作者
 
  战后,唐高宗召刘仁愿、孙仁师回朝,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百济这个小国,穷兵黩武,不自量力,结果搞到“合境凋残,僵尸相属”(《旧唐书•刘仁轨列传》)。刘仁轨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掩埋骸骨,登记户口,修路架桥,赡养孤老。又在百济颁布大唐正朔及庙讳,百济人心大悦,各安其业。刘仁轨还在百济屯田积粮,训练士卒,把百济故地经营成了攻打高丽的前进基地。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12:33:17 | 只看该作者
  
  此前,百济有两位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他们在苏定方撤军后,招集百济亡众据险固定守。白江口海战后,各率所部归降唐军。刘仁轨见他们忠勇有谋,便力排他议,委以重任,为大唐收揽了两员大将。其中黑齿常在后来在边境战争中功莫大焉,稍后我还要讲到。
  
  此次征高丽中刘仁轨的一系列作为,意义非常重大,使这场战争保存了极有价值的战果。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撤退,那么唐朝下一次进攻高丽的行动就会困难得多。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自幼清贫,但“恭谨好学”(《旧唐书•刘仁轨列传》)。原为文臣,经次一战,成了大唐著名军事将领、水军统帅。
  
  更令人感慨的是,此前在李义府逼死大理寺丞毕正义一案中,刘任轨受命审理案件,因秉公而断,得罪了权臣李义府,屡遭李的打击,在出征高丽之初,刘仁轨原负责监统水军输送物资,被立义府陷害,险些被处死。后被免职,白衣随军效命。
  
  所幸高宗、武后毕竟还是识人,在紧要时刻果断起用他为援军统帅,成就了一番大业。
  
  几乎就在征高丽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西部又起烽烟。龙朔元年(661年)三月,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屡次犯边。
  
  回纥也称回鹘,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因喜乘高轮车,所以北魏时亦称高车,或称铁勒。隋至唐初,居住在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一带,分为九部(九姓),势力渐强。起初役属于突厥,贞观年间归顺了唐朝,隶属燕然都护府。
  
  高宗经过斟酌,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征讨九姓回纥。而回纥九姓则拥众十余万拒唐军。
  
  薛仁贵在上次征高丽时练出了胆量,这次仅带数十骑当先开道。回纥见他人少,也只派数十骑前来挑战。薛仁贵见敌骑临近,大呼“看箭”,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回纥骑兵慑于薛仁贵神威,连忙下马请降。
  
  这时后面唐大军已到,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回纥大败,降众两万余。
  
  薛仁贵这个农夫出身的将领,忽然发了狠心,将降众统统赶下峭壁坑杀。接着,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
  
  薛仁贵回营后,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这一仗打得实在是狠,回纥九姓从此衰败,不敢再为边患。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