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济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丽。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10万,分道北上进击。大将刘仁愿留守百济都城泗比城,王文度留守熊津江口。唐廷还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等5个都督府,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第二年是龙溯元年(661年),征高丽的大业让高宗心情激动,想效法父亲,也御驾亲征一把。他从陆路派出增援军直奔鸭绿江,并下诏表示要亲率六军跟进。但这一想法,被武则天极力劝止。——太宗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么?现在的问题是,境外的作战宜速不宜迟。 高宗接受了意见,遂下令诸路军速攻高丽。 其时百济虽亡,但各地的地方势力和守备军并未受到打击。亡国一个月后,百济各地就掀起了抵抗运动,蔓延全境。刘仁愿兵少力单,竟被困于泗比城。熊津江口方面,王文度一到任后就死了,部众无人管带。 半岛南端的局势又麻烦了。北面,苏定方的主力现在已与高丽军接上了火,不可能回师南下解救。情势紧急,高宗乃派刘仁轨率领援军渡海,又令新罗军迅速西进,协助唐军解泗比之围。 十月下旬,唐援军赶到,汇合王文度的部众和新罗军,大败百济叛众,成功地解了泗比之围。两位刘将军会了师,经过商议,他们一致认为津江口是进退要地,便退守于此,等候高丽战场上的消息。龙溯元年二月,百济将军武王的儿子鬼室福信,又率数万乱军扑来,但再次被唐新联军击败。 我们再来看正面战场。龙溯元年(661年)四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再向高丽进攻,连战皆捷。七月,唐军进抵平壤城下。但唐军的攻坚能力似乎并没有多大提高,围住平壤后久攻不下。 再看从北面陆路增援的任雅相一部,则在鸭绿江受阻。后来,契苾何力带领另一支援军赶到,两军汇合,大败盖苏文之子泉男生率领的数万高丽军。可是不久,任雅相却在军中病死。高宗见陆路增援不是十分顺利,为防不测,就让契苾何力赶快撤军。 而平壤已成了吞不下的鸡肋,高宗便于次年二月,命苏定方撤围退兵。这次征高丽的行动就此告一段落。 高宗审时度势,不死要面子,打得不顺手就撤,这是对的。但这样一来,留在百济故地的刘仁轨、刘仁愿一军就处于险境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一支孤军,在百济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