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谈天说地] [转帖]谁人不知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帝的政治搏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309
回复
283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2:56 | 只看该作者

  
  
  
  
  门阀制度这颗大瘤子,最初形成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话说起来就长了,自西汉的武帝时候起,由于当局十分崇尚儒学,所以当官的多以读经起家。他们的官做大了,就喜欢授徒讲学,把“学而优则仕”的诀窍往下传,以致门生故吏遍天下,渐成势力。其子孙也由于家学渊源,而能继续做官。这么延续下去,到了东汉的中期,就有了世代为官的“大姓”。
  
  东汉的缔造者刘秀,在开国后大封功臣,造就了汉以来的第一批真正意义的豪门。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正式确立“九品中正制”,把门阀制度以立法形式加以确认。这是个选官的办法,实际上是典型的暗箱操作,即,由各郡推选出有声望的人作为“中正”,并按照才干分为九等,以备朝廷分配职务。那么,选谁不选谁,被推选者才干、人品如何,全由主持选拔的“大中正”说了算。
  
  要是大中正既“中”且“正”,那倒还行,可以保证人才的质量。可惜天下没私心的人太少,因此推举上去的人不仅全是豪门子弟,而且难免有品行不端的阿猫阿狗。
  
  在汉代,被举荐的叫做“秀才”、“孝廉”,结果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大加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父别居,就是连自己的老爹都不肯养活。这种幽默,颇似近世的“一等公民是公仆”。所以,推荐制根本就是扯淡,掩耳盗铃而已。
  
  南北朝时期,豪门士族控制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部分资源,有时连皇帝也仅仅是块牌子。门阀制度开始成为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晋南渡以后,琅邪大姓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为帝,世间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势力之大。
  
  那时候,山东(泛指黄河中下游)有崔、卢、李、郑;侨姓(南渡人士)有王、谢、袁、萧;吴郡有顾、陆、朱、张;都是“金枝玉叶”,是南北朝时代的“红五类”。
  
  门阀制度,就好比篱笆,圈起来的是最肥的一块特权。士族可免徭役,婚姻要讲门第。在日常生活中,士族一般不与庶族往来,偶有接触,也自矜门第,对寒门人士甚鄙薄之。这么干,当然要造成“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状态。而且这道篱笆又扎得非常紧密,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算是在士族之间,也有高低等差。想要钻空子,门都没有!
  
  寒门人士的上升之途被堵塞,历代都有不平之鸣,比如《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就是诉说这种郁闷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但是,事情也有两面性。这篱笆固然圈住了一个大金饭碗,但也养活了一大批无能而又骄奢的废物。到了南北朝后期,在战乱中,寒门人士多有以军功崛起的,甚至当了皇帝的也有几个。实践证明,有没有能耐,根本不在于门第。士族在动乱中无力自保,政治特权丧失,经济上也不行了,“名虽著于闾里,身未免于贫贱”,门阀制度由此才开始衰落。
  
  到了隋文帝坐天下,他大刀一挥,宣布消灭这万恶的“九品中正制”,同时开始实行科举制,把门阀制度砍开了一个大口子。
  
  可是万事开头难,直到唐初,科举制取官的人数还是非常少,一科只有几十人,晋升速度也极为缓慢,不可能成为输送公务员人才的主流。传统习惯仍占上风,当官的主要渠道,还是要靠门第、荫庇,或者投门下(也就是“抱粗腿”),而且勋贵子弟上升也极快,官都做得很大。
  
  唐取天下,依靠的基本力量是关陇士族,唐太宗尤其重视这一伙人。实际上,关陇集团的特点是“尚武”、“尚冠冕”,而传统意义上真正的贵族——山东士族则是“尚礼法”、“尚婚娅”。 严格来讲,关陇集团甚至不能称之为“士族”,他们不过就是一些“勋臣”。但是,唐太宗的意思是,既然打天下的是这一批人,那么他们就该是“老子天下第一”。
  
  ——这就是长孙无忌集团之所以专横于朝的一个背景。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3:15 | 只看该作者

  
  
  
  太宗一向对山东士族不太感冒,对他们在衰败之后靠门第卖婚而趋炎附势尤为不齿。为了抑制一下他们的臭架子,太宗特指派吏部尚书高士廉领衔编撰《氏族志》。他明令,编写时要把以皇族为首的关陇士族的地位拔高,起码要与山东、吴郡士族坐上一条板凳。
  
  这个高士廉是什么人?说出来吓你一跳,他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本人更是身世显赫。
  
  他名俭,字士廉,渤海莜(今河北景县)人,是典型的山东士族。爷爷高岳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父亲高励,北齐乐安王,也曾任左仆射。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的妹妹嫁给了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一子一女,其中的男孩就是长孙无忌。妹夫长孙晟死得早,高士廉就把外甥和外甥女接到自己家中抚养,视若己出。
  
  高士廉很早就对李世民极为看好,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了李世民。这个长孙氏,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
  
  此人长于行政,精于文学。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与外甥长孙无忌一块儿参与了密谋。事变当天,老头儿还亲率吏卒从监牢里放出囚犯,授以兵甲,组成临时队伍驰援李世民,胆量也是不小。
  
  因而在贞观年间,他的官运也就极为亨通,历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
  
  这是个货真价实的贵族,一家三代仆射(宰相),儿子高履行为尚书、驸马(娶东阳公主),外甥长孙无忌为太尉,外甥女长孙氏为皇后。家门风光,一时无两。
  
  他这样一个人物,来执行唐太宗的这样一个指示,连我们都能看出,恐怕要文不对题。果然,他一接手,就广搜各地豪门家谱,依据史书辨别真伪、考证世系,按门第高下把全国各大姓分为九等。《氏族志》写好后,太宗翻开一看,差点儿气晕。
  
  列为一等的,是山东望族崔民干,其余山东卢、李、郑等大姓也都列为高等,排名在皇族的关陇李姓之前。
  
  太宗顿时发了脾气,说:“我与山东崔、卢、李、郑,以往并无猜嫌,只因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称士大夫,婚姻之中,则多要钱财。才识平庸,而自视甚高,不过是以名气为交易,依托富贵罢了。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就是关陇大佬),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昔日汉高祖只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事迹,至今以为美谈,人人心怀敬重。难道卿等看不起我的官爵?”
  
  他再次申明,修这个志,“不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高士廉传》)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让高士廉把原先的稿子回炉重来。
  
  高士廉道理虽然听懂了,感情仍拗不过来,修改后的《氏族志》成了个折衷的产物。他把皇族李姓列为一等,外戚为二等,还是把崔民干列为第三等,骨子里仍旧以门第为标准,绝大部分有军功而非士族的人都未列入。
  
  《氏族志》就这么蒙混过关了,唐太宗的初衷并未完全实现。
  
  太宗是看清了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毛病的,由于选拔程序中靠的是门第、势力、关系,选上来的官,素质必然越来越差,大量优秀分子则淤积在社会下层。久之,国家机器就会运转不灵,底层人才也因不满而酝酿着颠覆情绪。这样一来,国何以安?民何以宁?
  
  这是贞年间的一段旧事。唐太宗没能把死而不僵的门阀制度送进殡仪馆,这个任务,就要由武则天来完成了。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3:42 | 只看该作者

  
  唐太宗颁布了《氏族志》100卷,对山东士族的唯我独尊多少是个摇撼。但他迫于传统的压力,只能满足于把军功卓著的关陇士族与山东旧族拉平,让社会承认成功者的高贵。而武则天则做得更加彻底,她干脆就是打击士族(甭管是哪里的),抬高寒门庶族,要让门阀制度见鬼去。
  
  由于武士彟只是已故三品大臣,资格不够,因此《氏族志》里没有叙武氏家族的“郡望”。 郡望是指某地某家族的声望、发祥、渊源等等,现代汉语里很难找出对应的词。这个名单里不说你的家谱,自然就是轻视;加之褚遂良又曾公开蔑视过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要耿耿于怀。
  
  几乎与发起对长孙无忌最后打击的同时,彻底颠覆门阀制度的“革命”也开始了。导火索还是由许敬宗来点燃,他在显庆四年(659年)三月以《氏族志》不叙武氏郡望为由,奏请修改。李义府也耻其家族榜上无名,立刻予以附和。
  
  武则天显然是力主此事可行,于是高宗下诏,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12人主持修订,不让任何士族人士介入,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名字上看,这已经与《百家姓》很接近了,强调的是“姓”,而不是“族”。 《姓氏录》的编写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书入族谱”,不问你是豪门还是寒门,就算是打仗有功而当了官的军卒,也算数。
  
  《姓氏录》共有200卷,比过去多出100卷,但是原来的士族却少了48家,另有一批“无名鼠辈”进入了新士族的行列。高宗亲自作序,明确肯定了新的等级。此举一出,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光是许敬宗在前台一个人蹦、武后在幕后一个人操纵的问题了。
  
  姓氏共分为九等,武氏作为皇后一族,当仁不让进入了第一等的前茅,与长孙皇后家族并列。而长孙家族的其他人,已经杀的杀、削籍的削籍,都没有资格进入名录了。
  
  李勣在贞观年间虽然位高权重,但因为他是由山东土豪起家,门第寒微,在原来的《氏族志》里等级很低。现在好了,也堂而皇之进入第一等。许敬宗、李义府两人,则以宰相之尊名列第二等。
  
  士族们当然咽不下这口气,都把这个新名录称为“勋格”——官阶表,对之极度鄙视。
  
  但是,《姓氏录》将士庶界限彻底打破,一律不注明郡望,只按官阶排等级,连军卒起家五品官,都可以与昔日士族平起平坐,这毕竟是让士大夫颜面扫地的事。李义府还嫌不过瘾,又奏请搜尽天下《氏族志》而焚之,省得纨绔们老是怀旧。
  
  在整个过程中,武则天依然是在幕后,没见她有公开的言行。可是,没有她的授意、支持和默许,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想,《姓氏录》就相当于唐朝的《解放黑奴宣言》吧,它解放了门阀制度下千千万万的“黑五类”。小人物进入上流社会的门完全打开,只要你能把官做大。
  
  武则天就是用这个办法,赢得了广大中下层官员的拥护,特别是笼络住了一大批布衣出身的武官。以至长孙无忌在倒台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为他说话;他也找不到军方的支持者以政变的方式自卫——原因皆在于此。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4:18 | 只看该作者

  
  
  
  以断然的手段打破出身门第的藩篱,打通人才上流的渠道,给衰败的门阀制度以致命一击,武则天在这方面的远见与胆略,都远超过英明盖世的唐太宗。
  
  魏晋以来绵延了400余年的门阀制度,至此彻底从上层政治结构中退出,仅残存于社会习俗中,以至逐渐走向消亡。
  
  在社会习俗中,他们维持地位的方法是联姻。豪门大族在南北朝后期的动荡中,往往沦落,他们便以联姻的方式依附权贵,获取资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然要维持和炫耀这个有名无实的“门第”。
  
  唐太宗是新兴贵族,不吃这套,曾带头抵制与山东士族联姻。唐初皇子公主的婚配,都在勋臣之后中选择。但是在一般大臣的观念里,婚姻还是要讲门第的,魏徵、房玄龄、李勣这些元老人物,都热中于与山东大姓联姻。
  
  就在《姓氏录》新标准颁布的当年十月,新窜上来的李义府自认为身份不错了,就向山东望族崔氏求联姻,被老贵族拒绝了,外加一顿羞辱。李大宰相气歪了鼻子,当即奏请:不许山东崔、卢、郑、王、李诸大姓彼此通婚。
  
  高宗同意,下诏令这几大姓不得自为婚姻,以削弱他们在社会上的潜势力。他还特别限制了天下官民嫁女接受彩礼的数目,并严格禁止夫家接受“陪门财”,让旧贵族们休想靠嫁闺女、娶媳妇发大财。
  
  对这个规定,虽然望族暗中抵制,或者偷偷嫁女,或者女老不嫁,但是大姓在联姻上的优势毕竟随风而去。
  
  与钦定新的士族秩序同步,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唐朝的官员任用还有一项大的变化,那就是大量“杂色”进入“流内”。杂色官员,是指那些既没有门荫、也没有经过科举的官员,是为“不入流”的小官。与之相反的,则叫作“正色”。
  
  当时进士出身的候选官员每年只有十多人,再加上“明经”科的,也没多少。大量候选官员中,以“流外”或以军功得官的为多。在太宗时期,杂色入流要经严格的铨选(审查选拔),而在武后时期,杂色入流几乎没有什么关卡。
  
  皇后要想控制朝政,就要在外廷有大批支持者。这道理,武则天心里明白。她放任“杂色入流,不加铨简”,就等于稀释了官员队伍中以门荫为主的势力,为自己聚集了大批拥护者。
  
  当然这样做也有负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李义府借此机会猖獗卖官,成了唐朝的第一个大贪官。
  
  武则天这是有意以“恶”为新政开道。李义府敢这么干,没有武则天的默许是不可能的。当然,卖官的恶果以及如何处理,是另外一个话题。武则天借李义府之手“多引腹心,广树朋党”,掏空了长孙无忌的政治基础,培植起了自己在外廷的庞大势力。
  
  在武后辅政治时期,科举制也有一些变化,一种选拔特殊人才的“制科”途径大大拓宽了,到显庆三年(659年)三月,制科共设有八个科目、有900人候选,选出了张九龄、郭待封等人进入弘文馆,作为皇帝的顾问。这也是为了积聚人才力量,等到第二年,她就发起了对长孙无忌的最后攻势。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谋立皇后之时,武则天被褚遂良激出的那句话:“何不扑杀此獠!”就能看出,一切皆有来龙去脉。
  
  獠,是唐人咒骂南方人的话。褚遂良祖籍河南阳翟,晋时为避乱渡江,世居江南。所以武则天骂他为獠人。
  
  既然你蔑视我,那么我也同样可以蔑视你,同时还要剥夺你高傲的资本。所谓翻天覆地,不仅仅是换一个人当皇后的问题。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4:39 | 只看该作者

  
  
  
  我想,一个革命家或者改革家,总想以天下为己任,破坏掉一些什么,创建出一些什么。那么衡量他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他道德如何、手段如何,而是他鼓捣出来的东西合不合用,是否能福及后世。
  
  秦始皇的“革命”,手段残暴,他也落下了一个暴君的恶名,但是他的郡县制、书同文的诸种好处,我们至今还在享用。
  
  王莽、王安石也搞改革,要花样翻新地造福于民,而且据说带有“中世纪社会主义”的色彩。但是他们的东西不合用,搞到天怒人怨,留下的不是功业而是笑柄。
  
  武则天的“革命”,与秦始皇相仿,起码废除门阀制度的好处福荫至今。一千多年来,在大的原则上,“学而优,则仕”,不会有一大群人因“出身问题”而被阻于下层了。倒是在“文革”和之前的十多年间,在最激进的“革命”氛围中,腐朽门阀制度的变种——“出身论”、“血统论”在当代大行其道,构成20世纪的黑色幽默之一。
  
  武则天是古人,但其思想并不腐朽,我再次提醒大家正视。
  
  
  15、女子在军事上未必不如男
  
  
  长孙无忌被诛杀,新贵地位被抬高,武则天自是扬眉吐气。显庆五年(660年)正月,她决定,要回并州故乡一趟。
  
  这是一次大张旗鼓的衣锦还乡!
  
  
  跟他一块儿去的,不光是皇帝丈夫,还有朝中五品以上的所有官员。
  
  离别二十年,今日回并州!离开的时候,是在葬父之后,那时武则天还是一个怀着无尽凄惶的少女;今日回来,身份已翻作万姓之上的国母。这巨变,不啻是沧海桑田!
  
  我们还能记得她当年的一句话么?——“见天子安知非福!”
  
  看来,成功的第一前提,就是敢想。
  
  看一路上的山川田畴,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剪开了大唐皇室空前荣耀的一幕。仪仗金光耀日,百官迤逦而行。队伍抵达并州(太原)后,高宗大宴群臣,连带并州的官员、父老,同时各给赏赐不等。就连并州都督府监狱内的人犯也沾了光,获得赦免。
  
  并州这地方,是高祖起兵的“龙兴之地”,高宗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祭祀当年的阵亡将士,赏赐功臣子弟。为此又连着办了三天酒宴。
  
  唐开国迄今已有41年,据说,这“革命老区”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之后,又祭高祖李渊的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三位已故功臣配享,武家的荣耀,可说已达到顶点了。
  
  公家的事办完,武则天又亲自宴请亲属、邻里、故旧,还在居所接见了命妇和有关妇女。你们看看当日的“二囡”,今日是否给父老特别是女同胞们争光了?
  
  高宗这个姑爷也很知趣,给并州的地方主官——长史和司马各加了勋级;对武氏亲族、乡邻也各有赏赐。最绝的是,凡是城内诸妇女年八十以上的,都“版授郡君”。 郡君,是古代妇女的封号,四品以上官员的妻、母才有资格获得。
  
  嘿嘿,无端地就得了一顶大帽子,老区的老太太们能不心花怒放?
  
  如此闹腾了两个月,直到麦子抽穗时,省亲队伍才打道返回东都洛阳。
  
  这一闹,文水武氏名噪一时,哄传天下。武则天本人的声望,在官民之中也急剧地提高了。
  
  这才叫真正的“母仪万方”。
  
  但是她,不会仅仅满足于此。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5:06 | 只看该作者

  
  
  这一趟光宗耀祖的旅行,从正月出发,到当年六月才回到东都,也许是一路寒暑太辛苦,也许是暴饮暴食没控制好,四个月后,高宗突然发病,“风眩头重”,连眼睛都看不清东西了。于是百司奏事,高宗就只有委托武后来裁决。“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俟矣”(《资治通鉴》),就是说,武则天就是从这时开始正式辅政的,权力与皇帝相当,迈出了她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关键一步。
  
  当时这么做,只是个权宜之计,因为没别人可以依靠。太子李弘年仅8岁,象征性地临时“监国”还可以,但辅政基本没有可能。国家事务这么大一个摊子,只有让武后来参与管理。武后辅政之后,高宗身体又迟迟不能复元,他虽然勤政但力不从心,权宜之计也就演变成常例了。
  
  高宗患的究竟是什么病?后世看法不一。有说高血压的,有说近视的,有说神经衰弱的,有说心血管疾病的,不能定论。有人根据后来他的遗诏内容推断,可能是中风。
  
  对于武则天辅政,《新唐书》的一帮作者很不以为然,说她“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这是说,她窃取权力,耀武扬威不知收敛。《新唐书》还指责高宗昏庸,受牵制于武后。
  
  这都是激愤之语了,并不是事实。高宗性格虽软弱一些,还不至于是晋惠帝那样的白痴。
  
  太宗挑三拣四,最终选李治为接班人,看中的就是他的“忠孝”,不可能胡来。他即位以后也颇有建树,不是个糊涂蛋。唐代最周密的一部法典《唐律疏议》,就是他在永徽初年叫大臣们搞出来的。其条目简明,涵盖甚广,图表齐备,堪称古代的法律经典。
  
  高宗头脑聪明,也善于纳谏,有一定的分辨贤愚的能力。他在即位之初,还保留着当太子时的爱好,喜欢打猎。一次,出猎途中遇到暴雨,雨衣挡不住雨水,他问谏议大夫谷那律:“油衣若何为,得不漏?”这雨衣要怎么制作才能完全防雨?谷那律想劝他不要因打猎而荒废政务,就一本正经地答道:“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高宗一听就明白了,大笑,赏了谷那律绢帛二百匹。
  
  武则天辅政,遭宋人欧阳修等人的诋毁,原因不是她谨慎不谨慎、参政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在“儒家政治”的框架里,女人就不能干政。只要你参预了政务,不管是合法非法,不管是善政还是恶政,都是母鸡司晨,没得说。
  
  楚人何罪?你是女人就是罪!
  
  我们今天还能听到与欧阳老夫子类似的腔调,且喋喋不休,不能不让人感叹:高贵不能由血统延续,愚蠢的因子却能代代相传啊!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5:19 | 只看该作者

  武则天辅政之后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四境开始不宁,东西两方都频频有警。
  
  在此之前,唐太宗的赫赫武功使四夷宾服,也使大唐在贞观初期安享了十多年的清静。太宗到了晚年仍不服老,亲征高丽,还想最后地风光一把。可惜好大喜功,欺人太甚,遭到了人家顽强的抵抗,最终攻不下一个小小的安市城。
  
  仗打得挺热闹,但是顿兵于坚城之下,又不敢于冒险奇袭击平壤。结果在冬季将至、后勤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狼狈撤军。这使他在武功方面失了不少分。此战虽未能全部完成战略意图,但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显庆年间,唐周边局势陡然恶化。西边,中亚强国西突厥称霸西域,阻断商路,使西域归附唐朝的国家颇感不安。东边,与唐有密切关系的新罗,遭到高丽和百济的夹击,吃不住劲了,向唐朝求援。
  
  边境问题一向相当复杂,就连唐太宗也不是回回得手。高宗、武后两人面对险境,冷静判断形势,正确制定了对外战略,软硬两手并用。自显庆元年(656年)起,积十年之功,东征西讨,使四境局面大大改观,疆土之广也达到了唐代的极致。
  
  在征伐行动中,他们既任用老将李勣、刘仁愿、刘仁轨,也起用新手苏定方、薛仁贵。雄师西出玉门关,所向披靡,开始了唐朝首次向中亚霸权的挑战。读这一阶段的历史,唐代边塞诗中的雄浑景象宛在目,可谓快哉!
  
  最后,唐朝在实际上灭掉了中亚霸权国家西突厥,成功地取而代之。随后在天山南北两路广设府州,确立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权,使大唐疆界西延至咸海和阿姆河以西,也达到了今阿富汗和伊朗边界。
  
  这一时期,东部的战事也颇为顺手,苏定方兵临平壤城下,刘仁愿、刘仁轨攻破百济,形成了对高丽的夹击态势。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唐军在百济一战中,大败百济请来的日本援军,烧日本船只四百艘,致使海天尽赤,敌为之丧胆!
  
  这一时期大唐在四境的武功,客观地说,已经远远超过了贞观时期。
  
  此为谁之功?不用说也明白了吧。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6:21 | 只看该作者

  
  在西部屡与大唐争雄的突厥,史界一般认为是匈奴的一个分支,估计是在汉朝时没跑得太远的那一支。其势力初起于北魏末年,有官制,有立法,有文字。到北齐、北周时,成了世界头号强国,它的疆域,东到辽海,西至咸海,南抵阿姆尔河南,北越贝加尔湖。若是从地图上看,整个是压在唐朝脊背上的一只巨熊。
  
  突厥这个名字,源自其部众的主要居住地——金山(今阿尔泰山),此山酷似一顶帽盔,俗称“突厥”,其国也就由此得名。
  
  突厥的英文单词为Turkey,与“土耳其”相同,所以现代一般都认为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的后裔。当今全球约有1.3亿人使用突厥语族的语言,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当然都是后话了。
  
  到了隋初,这铁帽子大帝国发生内哄,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的东突厥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原的北方,所以史籍上又称“北突厥”。隋文帝抓住天赐良机,征抚并举,引他们两家铁帽子互斗,导致他们双双衰落。
  
  到隋炀帝乱政时期,隋实力大减,突厥又有反弹,力量相当不小。唐高祖李渊在太原兴兵时,还要遣使向东突厥称臣,以为依托。
  
  唐建国之后,东突厥屡次进犯,高祖不胜其扰,一度曾有迁都的打算。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就在秦王李世民杀兄逼父、正式坐上皇位以后的第10天,东突厥大可汗颉利就亲率精骑二十余万入寇。八月十九日打进来,二十八日竟然冲到了渭水便桥边上。中间虽有尉迟敬德在泾阳(在今陕西)阻击了一下子,但未伤其根本。
  
  东突厥大军沿渭河一字摆开,气势夺人。颉利可汗派出使者逼盟,对唐进行军事讹诈。
  
  太宗又气又恼,下令扣押了突厥使者。这时唐朝这一方的情况很不好,长安城内兵力空虚,人心未定,仅有的军队里还有太子党、齐王党一派,是否能跟太宗一心阻敌还不一定呢。
  
  但太宗毕竟是绝世的英雄,他亲率六骑(里面有几个还是文士)到渭河边与突厥大军对峙,斥责颉利背信弃义。颉利理亏,答不上话来,又见唐北衙“六军”(中央禁卫军)陆续开到,队列严整,竟被这支高祖起兵时的“元从禁军”给唬住了。他不敢挥军过河,便与太宗在渭桥上订了“白马之盟”(杀白马以为盟誓)。
  
  颉利可汗逼盟成功,大胜而归。唐太宗将此视为一生中的奇耻大辱,“坐不安席,食不甘味”(《贞观政要》),郁闷了好久。从此,下决心要平定突厥,把唐以前的防守战略转变为进攻战略。随后,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整军练武,修复边障,动员军民,就专等着出手的好时机。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累了

后续的内容

慢慢补充

60
发表于 2007-8-15 15:22:1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期待后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