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谈天说地] [转帖]谁人不知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帝的政治搏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309
回复
287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8:29:23 | 只看该作者

  
  
  这封禅可不是闹着玩的,耗资巨大,劳师动众,国力不强大根本就搞不了。前面的那几个帝王搞封禅,多少符合国力强大这一条件,其中,要数最能败家的皇帝汉武帝最牛,一共举行了8次。而自唐初以来,还一次也没有过。
  
  其实早在贞观六年(632年)时,就有文武官员力劝封禅,主张以此来扬大唐国威。太宗当然很愿意,露脸的事谁不愿意干?但有魏徵出来泼凉水,说国力尚弱,我们不能“崇虚名而受实害”。太宗明白这道理,叹口气,放弃了。
  
  武后时代的家底,要比太宗那时候厚多了,国库能不能承担得起费用,她一点儿不用担心。而且,她对自己与高宗联合执政以来的成就,充满了高度自信。你看,不是吗——天下太平、万邦悦服,百业兴盛。这份功业,远可以与秦皇汉武比,近可以与高祖太宗比。要是能以封禅的形式宣示天下,那就不光是炫耀,而是可以把帘子后的那个宝座夯得更结实!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她把这事情考虑好了,就上表高宗请封泰山。其实在高宗即位以后,就不断有人在建议此事,武则天也一直在暗中推动。这次她一出面,大家就一齐响应,纷纷赞成。有的还举了民生富裕的例子来说明其必要性,他们说连年农业丰收,“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老百姓只吃大米了,杂粮都上不了台面了,况且米价又奇低。形势好成这样,不封禅行吗?
  
  这里插一嘴:古人的观念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经济繁荣的标志是物价下跌,而不是上涨。
  
  这个建议,高宗哪能不同意?于是下诏,让李勣、许敬宗、陆敦信、窦德玄等为检校封禅使,先去筹备着,把仪式程序定下来。60多年都没人搞这个了,有些程序已无人知晓,必须从文献里找根据了。
  
  在推敲仪式方案的时候,武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程序,那么她这个“二圣”之一的皇后,将没有在礼仪中的位置。
  
  这真是个大尴尬!按照旧制,祭天,以皇帝为首献,也就是皇帝率先主持告天;亲王为亚献,是第二拨;德高望重之臣为终献。这个序列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祭地的时候倒是有女人的名份,是皇帝首献、皇太后亚献。不过,皇帝的老妈一般都龙钟老态了,上不了泰山,是由公卿替代,意思一下而已,实际还是没有女人出现。
  
  这问题,难不倒武则天,她现在要革旧制度的命!这倒不是因为她有平等观念,或者有“反封建”的勇气,而是她有权。有权的人随心所欲地改变制度,有时也自称是变革,近世我们大概已见多不怪。
  
  到十月,她正式提出:按照旧仪式,祭地神的时候,太后亚献由公卿代劳,这很不妥当,公卿的身份怎么够级别?所以这次典礼,请允许我率内外有身份的妇女亚献,且一定要亲自登山致祭。
  
  高宗认为这当然可以(老婆比老妈一点儿不差),就下诏,决定这次祭地,以皇后为亚献,以越王李贞之母、越国夫人燕氏为终献。在太宗的后妃之中,只有这个燕氏一人还活着,平白无故地捡了一回风光。
  
  妇女们也要在国家大典中抛头露面了,这确实只有武则天才能干得出来。祭地的时候,第二拨和第三拨,就由她和燕氏带头,率领妃嫔和皇族亲眷致祭。
  
  武则天又悄悄的,从幕后向前台挪了一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8:29:46 | 只看该作者

  
  去泰山,不仅百官、六宫都要随行,各地的都督、刺史也要参加,因此高宗给了大家一个很长的准备期。预定麟德三年(666年)正月举行仪式,公告于麟德元年(664年)七月就发出,各地方官在麟德二年(665年)十二月都赶到泰山脚下会齐。诸王在麟德二年十月必须齐集东都,随皇帝出发。
  
  高宗一行在麟德二年初,就启程前往东都。十月,车驾从东都正式出发。
  
  这样的阵势,现代人已无从想象,仅是随行的仪仗、扈从、百官,就绵延有好几百里。
  
  这是牵动整个亚洲的大游行。从东方的高丽,到西方的波斯,各国都派了使臣参加。还有的部落酋长不肯错过机会,也亲自跑来参加,他们各带了不少的部属,以至于毡帐驼马,拥塞于途。一到黄昏,这些弟兄们宿营的时候,只见穹庐遍野,犹如星斗。
  
  那时候,亚洲流行的口号,没准儿就是——“一定要努力赶上唐朝!”
  
  车驾到达寿张(今山东台前县)时,听说当地的张公艺一家九代同居,齐、隋、唐三代官府都立有牌坊表彰,高宗和武后就特地上门去拜访。
  
  据说隋末时,太宗曾经单骑到徐圆朗军中刺探军情,被人认出,围攻捉拿。太宗在负伤逃跑时,被张公艺救下。太宗对他一直念念不忘。
  
  此时的张公艺已是88岁一老翁了,高宗问他:如何能做到家族和谐?张老爷子一口气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内容,比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等等。高宗听得流泪,赏了老汉许多缣帛——大唐的老百姓,就认识这一个字也就够用啦!
  
  他又当场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予以表彰。
  
  高宗大概是觉得又找到新的知音了——他自己现在也是要忍啊!
  
  麟德三年正月元旦,一元复始,高宗在泰山开祭昊天上帝,连搞了两天。第三天,在社首山祭地神,高宗首献完毕后,把在场的男性全部清走,由宦官手执帷帐,武后和越国太妃出场,率娘子军上山登坛行礼。
  
  此时的场面颇为另类:表演仪式歌舞的,都是宫女;宦官执的帷帐,皆由彩色锦绣制成。到处莺歌燕舞,一路花花绿绿。庄严大典有如走秀,群臣远远望见,多有窃笑的。
  
  千年庄严的古典,竟然来了一群“超女”,真是世风日下啊!但是官员们尽管笑,妇女毕竟是扬眉吐气了一回,泰山顶上也能站一站,与老天爷聊聊心里话。男尊女卑的规矩,就此被打破!而且,你们也笑不了太久了。
  
  正月初五,高宗登坛,接受百官和中外使臣的朝贺,宣布当年改元为乾封元年,大赦天下,百官统统加爵进阶。完事以后,就举行中国式的实质性大典——吃,连吃七天。直闹到正月十九,车驾才离开泰山返回。归途中来到曲阜,拜祭孔子家祠,追赠孔子为“太师”。又路过亳州,拜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直到当年四月,才回到京师。
  
  这一趟大游行,历时一年多,行程数千里。最乐的大概是那些朝廷命妇,居然代表全体大唐女子登上了泰山;最苦的大概是沿途百姓,麦苗可能都踩得差不多了!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2:29:43 | 只看该作者
  在武则天辅政、摄政和执政的发展曲线上,泰山封禅可谓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她的政治开拓之途,与她内心的自我评价曲线,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在掌控政权方面,这时候的她还远远没达到顶点;但是,其心理上的自我评价已经升至顶点。
  
  历史上凡能控制万民命运的政治人物,多有为祸百姓、搅得天下不宁的。这类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本质上就不是善类,他们根本就没想留下好名声,视百姓为草芥、视善良为无用,那是怎么快乐怎么来。
  
  还有一类人在执政之初,尚有兢兢业业之心,生怕功业不及前贤,留下什么恶名。而当真干出一番好业绩之后,就开始自我膨胀,视自己为不世之才,不大顾及百姓疾苦了。
  
  武则天当皇后之后的头十年,以政治偶像太宗为楷模,干得还是比较小心的。我们这华夏民族说起来也不难治理,只要执政者勤勉谨慎,太平盛世很容易就到来。关键是,一般的执政者到这时候往往把持不住,一有成绩就开始胡来,以为这太平的资本可以万世万代地吃下去。
  
  从早年通宵达旦学习贞观诏敕,到现在公开出面提议封禅,武则天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骄奢之心渐起,独断之风已成。在此之前,经营东都的时候大起宫殿,就已经消耗不少财力,封禅更是一个空前的政治奢侈品。打这以后,武则天演奏的政治乐章,就开始不断有一些不谐和音了。
  
  看来,成功的果实,也不是那么好咽的。
  
  古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就败在他们曾经是太成功了!
  
  
  18、她顺手牵羊干掉了豆蔻年华的情敌
  
  
  封禅活动把大唐上下闹了个鸡犬不宁,武则天以此树威的目的完全达到。不仅如此,她还借着这个机会,把让她十分难堪的外甥女贺兰氏也干掉了。
  
  同时被干掉的,还有她的两个堂哥哥——现任始州(今四川剑阁)刺史的武惟良,和任湽州(今山东邹平县?)刺史的武怀运。当年欺负孤而寡母的老帐,现在一起来算。
  
  能把这三个人穿成一个糖葫芦,看来事先经过了相当周密的筹划。
  
  事情的过程有如侦探小说——
  
  皇帝要封禅,各地刺史一般都先到京师集中,再从驾出发。武惟良和武怀运也在此列。唐时官场习俗,官员有向皇帝献食的做法,据说,两位武兄也分别带了任职地的土特产,有柑、橙、白鱼、糖蟹等等。
  
  这是人之常情,说来他们还是外戚呢,与皇帝的关系怎么也比别人要亲一点儿。可就是这些瓜果海鲜,酿出了一场大命案!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09:46: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事件,牵涉到武则天对武氏家族的态度问题。武则天不管有多么英明,多么够资格管理大唐,但她能够从政的唯一资格,不过就因为她是皇帝的老婆。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在政府序列里没有女官,除了以妃嫔、皇后、太后的身份干政以外,女人从政别无他途。你还能有什么办法?
  
  一旦涉及到皇后干政,就有一个依靠什么人的问题存在。皇后干政,先天就名不正、言不顺,在朝中支持者寡,所以只能引用外戚,也就是娘家的人。但是外戚介入得多了,又容易导致政权易手,因此这个问题一向敏感。
  
  武则天对自家的外戚,也就是武氏那一伙兄弟子侄,态度总有些摇摆。一方面,她知道外戚势力如果坐大,将会遗害无穷;因此她在当皇后的第二年,就专门写了《外戚诫》一文。这明明白白是警告娘家人不要胡来。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她之所以要用雷霆手段干掉长孙无忌,也是忌惮太宗留下来的外戚势力太大,已经全面压倒了当今皇帝。
  
  此外她还和一般干政的女性不同,就是她对武家的亲属并不是很看好。当年老爸武士彟死后,武家兄弟(不管是亲的、还是叔伯的),都给了她们母子不少脸色看。这使她对武氏家族一直缺少天然的信任感。
  
  她与外戚之间,按说是有疏离倾向的,尤其在政治上不会依靠他们。但是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即,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遇到了她解决不了的困惑。古代最高权力的维系,往往离不开血缘,血怎么也要浓于水。而武则天就不好办了——她的冉冉上升,李唐家族不会给予支持;朝中虽有大臣依附,但他们再忠心也是外人。自己的血缘根基在哪里?
  
  ——还是在武氏家族那里,大不了再加上母亲杨氏的那一边。
  
  所以,她对武氏家族的态度,一向不是特别明朗,让人有翻云覆雨的感觉。这一点,也曾在后世引起不同的看法。
  
  在清除掉长孙这个唐朝最大的外戚势力之后,武则天恐怕是有“无枝可依”的感觉。思前想后,便把当年的恩怨放下了,为了大局,还是把武氏兄弟从低级官员提拔成地方大员或中央的部门官员。
  
  前面提到的两位堂兄武惟良是司卫寺(掌宫门屯兵)少卿,武怀运是淄州刺史,同父异母兄武元庆是司宗寺(即宗正寺,掌皇族事务)少卿,武元爽是内府(掌管宫中用品)少监,都是连升三级以上,从六七品直跳为四品。
  
  就是说,武则天此时的想法是,不用他们则亲戚中无人可用,用了好歹能增强一点儿己方的力量。
  
  武氏兄弟如果领情,这正是命运向他们开口笑的好时机,掌握得好,未来将是龙蛇飞舞,前程不可限量。
  
  但是武家子女的性格有遗传,都是死倔死倔的。武家兄弟中,竟然没有一个领这个妹妹的情的。
  
  关系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恶化了。某一天,武后的母亲、已封为荣国夫人的杨氏置酒高会,请了武惟良等人闲话家常。老太太那年80多岁了,女儿有出息,晚年得享太平,心情非常好。看到武氏兄弟各个也都是体面之极,不禁问道:“你等还记得昔日之事么?今日之荣贵又如何?”
  
  按照虚套,无论武家哥儿几个心里怎么想,都应该回答说:“托老太太的洪福,我们摊上个好妹妹,才能有今日的光景。”
  
  可是武家兄弟个个都是牛脾气,根本就不想巴结。他们正色道:“我等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自认才分不高,不求发达。哪知道因我们是皇后亲属之故,侥幸受朝廷之恩,加官进阶,我等正引以为忧,不引以为荣!”
  
  这话说的其实没错,错就错在不应该说。这跟武则天当年驯狮子骢说的话,是一个德性,可以见出他们的老爸武士彟,绝非庸常之人!
  
  此话一出,老夫人立刻不乐意了:这叫什么话!我这是热脸贴了你们冷屁股。结果,原想冰释前嫌的一顿家宴,没说几句话就不欢而散。
  
  杨老夫人干了这件很丢面子的事,恨在心头,就旁敲侧击的窜掇武后,去跟高宗说,把武家这几个小子赶出去任外职。
  
  武后知道了原委,也不禁大怒,感情在瞬间就战胜了理智。我现在是“二圣”之一,什么叫“圣”?就是我叫你死,你就活不成!
  
  你们既然不领情,那我也就不用再照顾面子了,统统滚!
9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8:31:57 | 只看该作者

   19、风流小生贺兰敏之的终局
  
  
  这个食物中毒事件,就是著名的武后“一计除三亲”事件。后来在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为了摇撼武氏统治的合法性,曾极力攻击武则天的人品,说武则天“杀姊屠兄”。
  
  “杀姊”一说,史无记载,不能够确认,可能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而已。但是“屠兄”却是两《唐书》均有记载的,《资质通鉴》也予以确认,武后十有八九不脱不了干系。不过,那么多人出席的宴会,要想以食品里的剧毒,精确地只杀死一个特定目标,即便是现代的中情局怕也不易办到。
  
  到此时,武氏家族身居高位者,已基本翦除干净。从这次“杀人”的指向来看,她主要针对的是家族内部的敌对因素,个人恩怨的成分比较大。虽然杀贺兰氏是在政治上维护自己地位的一个断然措置,但起码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泄愤。
  
  强者在取得政权和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是早晚都要清除异己的,这是统治铁律,只不过有人做得谨慎,有人做得扩大化而已。武则天是历史上的统治强人之一,她下手清除异己是题中应有之义,绝非什么个人品质所致。她对于整个官僚系统的震荡性清理,还远远没有开始,即使在发生了极其危险的“废后”事件后,也不过仅仅震慑一下群臣了事。这不是因为她对臣下很宽容,而是时机还未到,她认为自己还不够强大。
  
  武氏兄弟因为与武则天不和,而相继消殒。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武后是否考虑过继续援引外戚的问题呢?当然有过。
  
  早在两位亲哥哥因忧惧而死之后,武则天就想到了这一点。从父亲武士彟那里承袭下来的周国公一爵,现在空出来了,她决定不交给哥哥的儿子去继承,而是要交给姐姐的儿子、外甥贺兰敏之来做。
  
  她把贺兰敏之叫到寝宫,和他密谈了这个想法,决定让贺兰敏之改为母姓,也就是改叫武敏之,袭周公爵,加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
  
  这是武则天精心策划的移花接木。文水武氏一脉,她从内心反感之;自己所生的儿子,先天就是李唐正统的维护者(无论他们主观上如何);想要在血缘亲族内找到依靠力量甚至后备军,就只有考虑母亲杨氏的这一脉。
  
  历史的诡异处就在这里,就目前来看,任何政治势力都不足以挡住武则天上升的脚步了,然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祖宗礼法”,却把这位女强人始终堵在了一个死胡同里!
  
  这个贺兰敏之,是个初唐的绝佳人物,翩翩公子一个。他的命运,由于和武则天搅在了一起,而暴起暴亡、倏忽而逝,也是颇令人感慨的。
  
96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8:32:54 | 只看该作者
    
    武家哥儿几个的京官也就当到了头。亲哥哥武元庆外放为龙州(今广西龙州县)刺史,武元爽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县)刺史,堂哥武惟良则给踢到剑阁的大山里去了,武怀运原本就在黄海边上。几个人去的都是老少边穷地区。
    
    他们尝到了“功臣之后”的牌子什么也不顶的滋味,出了京,厄运就开始降临。他们知道,这个铁腕的妹妹不会放过他们,这不过是迫害的开始。武元庆到任后不久就忧愤而死,武元爽到任后又被牵连进一个案子里,改为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到了天尽头,不久也死了。
    
    两个堂哥身体好一些,没死,但也终日惶恐。这次两人到京,在客馆落脚之后,忽有宫里的宦官来通报,说皇后召他们去荣国夫人杨氏宅。
    
    他们不知有何事,又不敢不从,只好匆忙赶去。进门一看,见皇上和魏国夫人贺兰氏居然也在。
    
    二人大惊,连忙参拜。拜过,只听武后说:“听说你等带了些儿吃的来,要献给圣上,何不取来?”
    
    武氏兄弟一听,原来如此!这才放下心来,说:不错,是带了一些瓜果鱼蟹。
    
    武后笑道:“闻听白鱼味甚美,圣上一定喜欢。不妨烹几条,我们与圣上在此共饮一杯。”
    
    二人遵命,叫人去取了鱼来。武后亲自挑选了几尾,送去庖厨烹了。
    
    白鱼烹好,武后先端起一盘,出人意料地放在了贺兰氏面前,面带戚容地说:“自韩国夫人去世后,惟有我最怜你。你一心侍奉皇上,辛苦非常。今日这鱼,你就先尝吧,算是姨妈的一些儿心意。”
    
    贺兰氏那时最多不过二十五、六岁,绮梦未醒,以为姨妈可以和自己和平共处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于是不无感动地接过了这盘鱼。
    
    大家把其余的鱼各自分了,开始敬酒。哪知道贺兰氏几口鱼下肚后,突然口鼻流血,大叫一声,倒地身亡!
    
    其乐融融的家宴,立刻乱了套。高宗吓坏了,扑在魏国夫人身上大哭不止。武家哥俩更是六神无主,跪在地上大呼:“何为?何为?”
    
    魂兮,归不来了!
    
    武则天立刻拍案而起:“欲毒死圣上乎!”随即请高宗下令,拿下这两个逆贼!
    
    高宗在神智恍惚中,也迁怒于武氏兄弟,下令将二人逮问。当夜经过突击审讯(没有电棍也一样见效),两人都招了:是要毒死皇上。这动机毫无逻辑可言,被屈打成招是无疑的。第二天,两人即被缢杀。可怜这兄弟俩,小心避祸多时,最终还是免不了一死。
    
    临死前他们也许曾经哀叹:我们武家老哥俩,有何罪?没罪,是因为有了妹妹那个“武”,就不容有我们这个“武”!
    
    女人的心肠,有时也是很毒的啊!
    
    兄弟俩死后,武后还不解气,将他们改姓为“蝮”氏,开除属籍。
    
    武怀运的哥哥武怀亮死得早,算是善终的。但是他的妻子善氏尤不礼于荣国夫人,这次也因这个案子被没入后宫为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杨老夫人终于可以出这口气了,她让武则天找了个事由,用成束带刺的树枝狠狠鞭打善氏,直到打得肉烂见骨而死!
    
    势利惯了的小人们可要记住了,即使落魄之人,也万不能欺!人家落魄时你施人一饭,即使换不来什么,也不会有什么害处;你要是给人家一个白眼,伤了人家自尊,说不定日后就撞到了人家手里。
    
    人世间升升降降的事,谁也说不好。永不降格的铁帽子王爷,能有多少?
  
  
97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8:34:07 | 只看该作者
  “贺兰”这个姓氏来自贺兰部落。据有人考证,“贺兰”一词可能出自突厥语,是指颜色驳杂的马;贺兰山的得名就与这个有关,因为那山上草木颜色驳杂,远望如杂色之马。
  
  贺兰部落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有匈奴的背景,后来为鲜卑之一部,是北魏早期的母后一族。因部落势力太强大,被北魏的创建者——魏道武帝拓跋珪所“离散”,其后人逐渐散入中原。
  
  据近世出土的《贺兰敏之墓志》描述,此人“风情外朗,身材内融”,又说他“飞文染翰,为伯为雄”。抛去溢美的成分,总还是不会太离谱。他于弱冠之年当官,二十几岁就当了三品大员,偏重于做文字工作,曾奉命召集学士刊定经史、编写人物传记。
  
  他的文才,着实不错。很巧,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的试题就来自他亲撰的笔记小说《三十国春秋》。
  
  贺兰敏之仕途之所以顺利,据推测,与武后之母杨老太太喜爱这个外孙有关,同时也与高宗宠爱他母亲韩国夫人和他姐姐贺兰氏有关。
  
  武则天对他显然也颇为看好,想把他培养成政治新秀。当初的拥立功臣都已老去,朝中一定要有能接替的新贵才行。虽然武则天与姐姐韩国夫人之间关系微妙,民间对韩国夫人的暴死也有流言蜚语,但武则天吃准了贺兰敏之不会不为利益所动。
  
  她猜对了!贺兰敏之对武则天的器重果然大为感激,竟叩头谢恩至流血。从此朝夕跟随,“坐为师友,入作腹心”,成了武后跟前的大红人。
  
  俊美少年,文采蜚然,官运亨通,上级独宠。这些好运气要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怕不是好事——他要担不起!
  
  中国的辩证法,其实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一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真理,摧你的不仅有不如你者,有时还有亲手把你提拔起来的人。另外还有一句“否极泰来”,那就多少像是安慰言辞了。否极了,就是死嘛,哪会有大善人能让你“泰来”?
  
  贺兰敏之改叫武敏之以后,终于在一件事上被彻底“摧”了,这就是姐妹贺兰氏之死。
  
  贺兰氏被离奇毒死,武敏之进宫来吊唁,高宗泪流满面地对他说:“如何死得如此仓促?你可知道些什么?”
  
  武敏之不答,只是号哭。
  
  有眼线立刻将此情况密报武则天,武则天思之再三,怒道:“此儿疑我!”从此,武敏之就在武则天那里失宠了。
  
  但是武则天并未立刻变脸,她欲擒故纵,一直看着武敏之蹦跳了4年——你自诩风流倜傥,我看是鸟为食亡。显贵子弟没受过磨难,一旦骤登高位,没有能把握得住自己的!
  
  到了咸亨元年(670年),荣国夫杨老太太死了,转过年,武则天这才动手。她正式上表,提出了一份武敏之违法乱纪的罪状。其中有的罪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简直骇人听闻!
98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08:45:47 | 只看该作者
  
  武后提出的罪状书,首要的一条就吓人一跳,说武敏之“烝于荣国夫人”,什么叫“烝”,与长辈女性通奸谓之烝。杨老太太是武敏之的亲姥姥,都七老八十了,能与自己的亲外孙乱伦?真是匪夷所思!
  
  但这一条《旧唐书》言之凿凿,《资治通鉴》也予以采信。后世史家多有为此感到迷惑的。有的干脆回避不提这事,有的指为五代时史家编造,还有比较谨慎的,说是实无证据,恐怕是武则天以牺牲自己母亲名誉的手法,来坑害武敏之。但这一说也似乎太玄,总之是特大疑案一桩了!
  
  其二,司卫少卿杨思俭(这位也是武后的娘家人)有一女儿,貌美,已由武后选定为太子妃,不日即将成婚。武敏之垂涎其貌,竟将她“逼淫”,也就是给强暴了。
  
  其三,在荣国夫人府“逼淫”太平公主的贴身宫女。
  
  其四,在荣国夫人的丧期内,擅自脱去孝服,在家载歌载舞。
  
  提出这份罪状的时候,是在咸亨二年(671年),高宗按理说应该对武敏之还有着一份顾念之情,但是很快有诏下,将武敏之流放到雷州(在今广东),恢复其本姓贺兰氏。
  
  估计贺兰敏之确实有过不检点之处,因为多才与风流往往是伴生物,不奇怪,但恐怕远没有那么吓人。武后的这些指控,极有可能是欲加之罪,而高宗,大约也是迫于武后的压力才对他进行了制裁。总之,这流氓分子的帽子,贺兰敏之就算戴上了。直到今天的一些文艺作品里,贺兰敏之还往往以恶少形象出现,十分不堪。
  
  冤就冤吧,自古多才而被嫉的不止他一个。可是,他是太冤了,流放走到韶州(在今韶关一带),莫名其妙就死在当地官府了,史籍上有说是“以马缰自缢而死”的(见《旧唐书》),有说是被武后令人用马缰绞死的(见《资治通鉴》)。
  
  朝士中的纨绔子弟,因与贺兰有交往而被流放岭南的,还有一大批。
  
  看来,风流也,富贵也,一个人摊得多了就不是好事也。贺兰敏之即便是什么罪也没有,起码他是忽视了自己所以能风流富贵的总根源。
  
  光想着有姥姥护着就不怕,眼光未免短浅了一些。
  
  贺兰敏之一死,周国公这顶帽子就找不到人戴了。三年之后,武则天又想用武家的人了,别无选择,便奏请将二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从天涯海角召回,袭周国公,任了五品的尚衣奉御,第二个月又越级提为三品的宗正卿(掌皇族事务)。
  
  秋千又荡回来了:武氏一族,还是要用的啊!
99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08:47:15 | 只看该作者
  20、老将军李勣一路顺风平高丽
  
  
  就在封泰山这年的五月,东边的高丽有了新情况。天赐给大唐一个良机!
  
  自从百济被灭之后,一向不服软的高丽也有点儿恐慌,老实了不少。高宗封禅时,高丽王高藏也派来了太子福男参加仪式,表示了顺从的姿态。
  
  到了乾封元年(666年)五月,高丽的权臣、“莫离支”盖苏文死了。权臣在接班人问题上没处理好,他一死,高丽就发生了内乱。
  
  按照嫡长继承制,盖苏文的长子泉男生升任了莫离支。此人还比较敬业,一上任就到各地去巡视,把弟弟男建、男产留在都城代理朝政。这一走,有人就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泉男建受到诱惑,遂自立为莫离支。
  
  结果,正宗的莫离支泉男生反倒回不了都城了,只能别走他城。他气不过,派儿子泉献诚向大唐求援。
  
  这机会千载难逢!高宗和武后经过商议,决定发大军征讨高丽。这次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平了这个东方宿敌。
  
  唐军以契苾何力为主帅,庞同善、高侃为辅,让泉献诚充当向导。庞同善、泉献诚领军先发,一入高丽境,就大破前来阻截的高丽军。被夺了位的泉男生见救星来了,立刻来了精神,准备率部汇合。唐廷让他做了辽东大都督,还封了他玄菟郡公。
  
  到了十二月,高宗、武后觉得战事进展还不够快,便又任命老将军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带领薛仁贵等将领率援军投入战场。先前的各军,也都全部归李勣节制。
  
  老将出马,气象到底是不同,唐军渡过辽水后,庞同善、高侃分两路并进,薛仁贵带着一支人马专打游动战,策应各军。
  
  这次唐军气势相当凶猛,一连拿下了高丽十六城。泉男建不服输,企图派兵偷袭,结果被薛仁贵一部中途横击,大败之。高侃率军行至金山,遇到高丽兵据险防守,打得不顺手,随后向北撤退。高丽兵离开险地,纵兵穷追,结果又被薛仁贵拦腰打了一家伙。高侃也返回身来,两军汇合,一口气斩了高丽兵五万人!
  
  唐军趁热打铁,接着又连下三城,与泉男生的队伍会师了。
  
  金山得胜之后,薛仁贵统兵三千,直扑扶余城。诸将认为这点儿兵不够用,都不主张打。薛仁贵来了蛮勇的劲儿,说:“兵不在多,而在使用合度,何患少焉?”说完引兵前冲,正与赶来拦截的高丽大军迎头相撞。一仗下来,三千猛士果然一以当十,斩俘万余人,顺势拿下了扶余城。
  
  这次战争,唐军打得实在漂亮。高丽方面本应该步步据守,还像过去那样打守城战、持久战。但是几次大的战斗,他们都是倚仗人多,与唐军展开野战,当然没有好果子吃。
  
  李勣见两路都打得好,捋着胡子笑了,派侍御史贾言忠回京告捷。
  
  高宗见了贾言忠,问他进展如何。贾言忠说:“高丽必平。”
  
  高宗大喜,问道:“卿何以知之?”
  
  贾言忠便不慌不忙说出一番道理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08:49:16 | 只看该作者
  ★★★★★★★★ ★★★★★★★★ ★★★★★★★★
  
  
  
  
  
  
  他说:“隋炀帝东征而不克者,人心离散也;先帝东征而不克者,高丽未乱,无隙可乘也。今高丽王微弱,权臣擅命,盖苏文一死,男建兄弟相攻,男生内附大唐,为我向导,彼方情形,无不知之。以陛下圣明,国家富强,将士尽力,以乘高丽之乱,其势必克,无须费力矣。且高丽连年饥饿馑,人心危骇,其亡可跷足待也。”
  
  高宗又问他对诸将的评价,贾言忠一一道来,各有优长,尤其称赞主帅李勣“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统驭之才在诸将之上。
  
  高宗、武后对贾言忠的分析评价大为满意,深以为然。
  
  此次出兵,看来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时机选得准,将帅用得好,胜负便已操手中。从高宗、武后认真听取前线情况的态度来看,他们显然是很重视隋炀帝和唐太宗的教训,对战争相当谨慎。慎者,成也。这是胜利的前提之一。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拿下扶余后,高丽方面又犯昏,派了五万兵来,企图夺回扶余,恰与李勣大军遇于薛贺水。好,又是一场野战!李勣奋力迎击,大破之,狂追二百里,汇合了诸路军,直抵平壤城下。围困了一个月后,高丽王高藏挺不住了,派泉南产率各部首领98人,举白幡投降,李勣以礼相待。
  
  但是死硬派泉男建仍是不降,闭门拒守,还派兵出战。在这个情势下,这其实是无意义的举动了。
  
  诚然,他坚决保家卫国,堪称一条汉子,可是高丽军民与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大不一样了,似乎全无斗志。他把军事委托给一个和尚信诚来管,但这个和尚名不副实,暗中却派人与李勣联络,以为内应。
  
  五天后,信诚和尚大开城门,李勣纵兵登城鼓躁,焚城四角。泉男建见大势已去,举刀自杀,但未遂,被唐军擒住。
  
  就这样,让隋唐两朝君主头疼了50多年的高丽,到此全部平定。
  
  这年十月,李勣领兵西还回京,在昭陵和太庙献俘。十二月,高宗、武后又参加了在含元殿举行的盛大受降仪式。对高丽诸首领都按照政策做了处置。对高藏,因为他仅是个傀儡国王,所以免死;先后归附的泉氏两个兄弟都封了大唐的官职;抵抗者泉男建按大唐罪臣待遇流放黔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