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谈天说地] [转帖]谁人不知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帝的政治搏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309
回复
283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1:5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转机,就是高宗后院起火了。在他的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打得不可开交。王皇后在争宠中处于劣势,就想了个“借兵”之计。她要借的兵,就是高宗在感业寺的地下情人——武媚娘。
  
  这个皇后王氏,出身高门,可以说是唐高层圈子内的人。她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不过父亲仅仅是个县令。李治还在当晋王时,就由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推荐,成了晋王妃。这个同安长公主,是王氏的奶奶一辈的亲戚。以后李治做了太子、皇帝,王氏的身份也跟着升级。
  
  王皇后有姿色,为人也甚得太宗的赞许。太宗临终前,曾拉着李治两口子的手,对顾命大臣褚遂良说:“朕佳儿佳媳,今以付卿。”可见她政治地位不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重臣,与她关系密切,他们都是关陇集团这一伙的。
  
  可是政治地位牢靠又有美色,不等于就能得宠。高宗偏就不大喜欢父亲给安排的这个正宫。他喜欢的是萧淑妃。
  
  这萧淑妃是个什么来头?她是来自江南的侨姓,属于在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昭明太子的一支,是后梁皇族的后裔,这一支在前不久的隋朝还曾出了个炀帝的萧皇后,大唐开国,又出了个宰相萧瑀。这个身世,也是够显赫的,起码与王皇后旗鼓相当。
  
  萧淑妃早在东宫时,就被选为“良娣”(太子嫔御之一)。她貌美善辩,深得高宗青睐。
  
  王皇后在争宠上压不过对手,感觉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更要命的是,自己连儿子也生不出一个,名义上的长子燕王李忠,并不是她亲生的。而对手萧淑妃,则给高宗生了一子两女。
  
  这两个女人的争斗,渐渐进入白热化,还牵扯进了朝中的各派势力。高宗对这个,很感不耐烦。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2:16 | 只看该作者
 
  王皇后于心不甘,与她有密切关联的关陇大佬们也于心不甘。一场既得利益保卫战,就以女人争宠的特殊方式展开了。
  
  首先,长孙无忌等大臣经过密议,决定请立皇长子燕王李忠(后宫刘氏所生,其母地位卑微)为太子,以堵塞萧淑妃将来可能谋立自己儿子的路径。
  
  这确实是釜底抽薪的一招。诸大臣联合上奏后,构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皇后无子,无嫡则立长,这没什么可说的,高宗只得同意。
  
  但是,现在的问题根本不在这儿。即便立了长,萧淑妃依旧猖獗,高宗也毫无回心转意的迹象。王皇后尽管百方诋毁,高宗连听也不要听。
  
  这个王皇后,血统虽高贵,修养却差了点儿,她又沉不住气了,想出一个空前绝后的馊招——搬出武则天来!
  
  高宗偷偷溜去感业寺与武则天幽会,这在一个小范围内已经不是秘密。因为这事不涉及后妃们的实际利益,所以无人追究。王皇后也知道高宗对武则天有旧情、剪不断,于是决定,要把武则天引进宫来,以遏制萧淑妃的势力。
  
  王皇帝后想得挺简单,她认为:武则天才貌皆备,高宗又情不能舍,这些条件与萧淑妃不相上下。引入武则天,必然能压倒萧淑妃的气焰。而武则天,毕竟名份上不够正大,所以将来即便得势,也不能怎么样。况且这“引进”的恩情,她总要感激吧。让武、萧去互斗,自己退到一旁观战。
  
  她对武、萧两人力量的对比,分析得不差,但就是忘了人可能忘恩负义,那不是凭一个道义上的“不该”就能止得住的。
  
  她这是开门揖盗啊!
  
  王皇后是被萧淑妃气昏了头,只要看到对手倒霉,别的就不大深想。她的那些亲信大臣,似乎也没把武则天估计得过高。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对武则天露出微笑了。
  
  王皇后想到就做,密令武则天悄悄蓄留长发,而后,大约在永徽二年(651年)七月以后,直接向高宗提建议:陛下干脆把武媚娘召进宫来,何必偷偷摸摸的!
  
  我有苦衷啊——高宗想要自己来打破这个伦理壁垒,怕是还缺乏勇气。王皇后提出这建议,正中他下怀。高宗喜不自禁,便顺水推舟,允了。
  
  武则天于是就有了“二次入宫”。这次入宫,初时并无名分,仅仅就是所谓“后宫”,为低级女官或是一般宫女,并不在121名妃嫔的编制之内。
  
  那且不管它!出了感业寺,再入大内,这往后就是顺风顺水了。面包会有的,名份也早晚会有。
  
  伤春的诗,无须再做了。天清地爽,就连石榴裙上的旧泪痕,现在看起来也是透着喜气啊!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2:31 | 只看该作者
 【入主后宫】
  
  
  8、由联盟翻为死敌
  
  
  永徽二、三年间,在武则天的记忆中,应该是一段鼓舞欢欣的岁月,一切好得超过想象。她入宫后不久,就怀了孕;第二年,也就是永徽三年(652年)七月以后,给高宗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李弘,后被册封为代王。
  
  这为她的身价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武则天不是个浅薄的人,她此次跨进这个门槛,便把驯马师的狂劲儿收了起来,每走一步,都眼观四路。在此期间,她充分意识到王皇后背后势力的强大——有王皇后的舅父、中书令柳奭,有太尉长孙无忌,有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有侍中韩瑗。这是三省长官和顾命大臣的联合体。在当朝宰相中,除李勣之外的所有人,也几乎都是王皇后的拥护者。
  
  他们死守着一个地盘,紧紧护卫着王皇后与太子李忠的地位。
  
  武则天被王皇后“偷运”进宫,她很清楚不过是被人利用,是被当成拆萧淑妃台的过河卒子。这种身份其实很尴尬,但武则天并不以为屈辱,她之所图,不在这一时,对势力强大的王皇后,必须先顺从之。史载,她“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新唐书*武后传》)
  
  王皇后不疑有他,只知道这个盟友选得好,识大体,懂礼貌。于是在永徽二、三年间,在不断美言之后,索性向高宗建议,立武则天为正式的妃嫔——昭仪。
  
  高宗哪有不允之意?武则天一入宫,就连萧淑妃也开始黯然失色。
  
  天平已严重倾斜了,王皇后竟浑然不觉!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3:05 | 只看该作者
  人际争斗,宛如棋局。人人都自认为高人一筹,都想当那个最后完胜的“渔翁”或者“黄雀”。可是,想归想,实际上如何,那就要拼智商了。
  
  武则天被封为昭仪,乃正二品,是九嫔之首,仅次于妃了。这是她命运上的一次“破冰”,以往她所担忧的伦理、礼法、舆论上的障碍,都由于这个封号而全部被粉碎。
  
  正是,“关山度若飞”啊!
  
  因她目前还是王皇后的“盟友”,所以关陇大佬们可能也乐得促其成。否则,如果这些大佬们筑起障碍,武则天就是身有双翼,也难以飞过。
  
  名份一正,一切都不同了。
  
  武则天心里清楚:她有两个对手,两人有优势也有劣势。萧淑妃活泼聪明,高宗愿意跟她玩,但不可以寄心语。王皇后盘根错节,但作为女人魅力上差点儿,且她背后的那些顾命大佬也压得新皇帝不大开心。
  
  武则天独有的媚,则是媚到了高宗的心里去。骆宾王的千古佳句“狐媚偏能惑主”,说的就是这个。为何独有她“偏能”?是因为她抓住了老公的内心需要。
  
  史书上说她“未几大幸”,也就是轻而易举达到了“专宠”。据说,封昭仪之前,她因为没有名份,是住在正宫王皇后那里。高宗要见武则天的话,得天天往正宫跑,萧淑妃也就被冷落了。
  
  但是一旦封了昭仪,她就有权利别居了,搬出了正宫。她一走,高宗也就再也不来了。
  
  王皇后刚刚绽开的胜利笑容,不由得凝住了!
  
  她明白,这是“前门拒狼,后门引虎”啊!天大的一个败招。
  
  这也就是《新唐书*武后传》上说的“一旦顾幸在萧右,寖与后不协”。王、武二人的争宠马上就成了主要矛盾。
  
  其实王皇后这人,为人并不坏,性格比较直率。史书上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就是对上对下都不刻意亲近。这样的皇后,必令宫人敬畏。而武则天则大搞统一战线,“伺后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我把你疏远的人全打点好,给我做内线。这样一来,后与妃一举一动,皆在武则天的掌握中。
  
  这两人一有什么违规的地方,她立刻报告给高宗,无有不中。
  
  王皇后这才惊觉,“黄雀”原来在这里!萧淑妃也大为不安。两人于是捐弃前嫌,“协心谋之,递相谮毁”。昔日的情敌开始联手了,向新的情敌开战。
  
  但是两人的步调不够协调,只是各说各的,武则天的小报告又无比的精确,因此“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旧唐书*王皇后传》)。
  
  而更可怕的是,现在对武则天来说,已经不是你们要搞死我的问题了——而是正好相反!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3:33 | 只看该作者

  
  
  就在这个僵持阶段,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永徽四年(653年),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很得高宗的喜爱,视为掌上明珠。王皇后没有子女,出于母性本能,对这个女孩也很感兴趣,常去看顾一下。
  
  据《新唐书*武后传》记载,永徽五年(654年)初春的某一天,王皇后又去武则天处,对这小女孩“顾弄”了一番,无非是逗着玩玩。此乃人之常情之举,却被武昭仪阴险地加以利用。等王皇后一走,“昭仪潜毙儿衾下”,也就是,偷偷掐死了被子底下的孩子。等到高宗来了,武昭仪假作笑语欢言,待掀开被子一看,孩子已经死了!
  
  高宗惊问左右的宫人,都说:“皇后刚来过。”武昭仪顿时大放悲声,高宗哪里猜得出其中猫腻,大怒道:“皇后杀我女儿!以往与淑妃交相诋毁昭仪,现在又干出这等事!”
  
  由此。武则天陷害王皇后的阴谋得逞,皇后“无以自解”——说不清楚了。高宗便愈加信任武则天,开始有废掉皇后之意。
  
  这段记载在《新唐书》上的事件,绘声绘色,不亚于话本小说。今天有一些武则天传记也把此事作为确凿的事情来讲。但是,这么大的一件事,成书距离唐朝更近的《旧唐书》却不载,所以有今人怀疑是修《新唐书》的宋人编出来的。这个怀疑,自有其道理。因为撰写《新唐书》欧阳修、宋祁,对武则天不大买帐,说她是“弑君篡国之主”,而且申明之所以专列《武后本纪》,目的是为“著其大恶”。
  
  但是早在唐德宗时,苏弁、苏冕兄弟辑唐初至德宗时事编成的《唐会要》,就记载了这件事,可见欧阳修并不是无中生有。《唐会要》说:“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只不过“暴卒”原因不明,武则天给赖到王皇后身上去了。
  
  武则天诬陷王皇后杀女的事,或许有,但“亲手杀女”未必能成立。欧阳修老先生太有才了,是在原素材上略加点染而成,也未可知。
  
  这件事情引起的连锁反应相当之大。关于皇后的废立,从此,就摆上了高宗案头的议事日程。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3:47 | 只看该作者

  9、废后浪潮遭到了顽强抵制
    
  
  高宗登位之初的年号“永徽”,据说在古汉语里有永远美好之意。但是这层意思,在武则天那里也许是有,但在王皇后那里就是讽刺了。
  
  高宗起了废后之念,宫中的气氛就大不一样了,稍敏感一点儿的人都能感觉出来。王皇后这下尝到了媚娘的厉害,萧淑妃大不了缠住皇帝不放,而武媚娘则往往出动出击。其不按照牌理出牌的招数,令王皇后晕头转向。
  
  永徽六年(655年)的八月间,处于劣势中的王皇后又出昏招。她因“惧不自安”,也就是害怕武则天动摇她的皇后地位,便与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秘商,求巫婆施用“厌胜”之术。
  
  “厌胜”之术,也叫“巫蛊”,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这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是迷信手法中的小儿科,可是历来在宫中搞政治的,都不断有人尝试。民间人家搞争风吃醋的妇女,也爱用此法。具体做法是,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为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者把被施术者的衣物、毛发乃至指甲,埋入土中或以针钉相刺,巫师再来一番画符念咒。据说被施术者就会有感应,心智昏迷,直至发狂,甚或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不是中原地区的老传统,据说起源于胡人的萨满之术。
  历来在宫中搞这个东西,都是大忌,惹出大乱子的都有。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爆发的“巫蛊案”,就曾杀掉数万人,逼得太子造反,长安城血流成河。
  
  王皇后这是挺而走险,却又搞得事机不秘,“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
  
  老妈因为这事被撵走了,舅舅也跟着倒了霉。在此前一年,宰相之一的柳奭因为外甥女失宠而不自安,请求罢相获得批准,仅任吏部尚书。现在,又丢了尚书的官儿,给贬到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去任刺史,走到中途,又贬到更远的荣州(今四川荣县)去了。
  
  这事是谁告发的?《旧唐书》里没提。后来司马光等人不相信王皇后能昏到这个程度,便说是武则天诬陷。千年疑案,今天不可能搞清楚了。但武则天起了某种作用,大概是可能的。
  
  出了这样的事,废后问题也就公开化了。后宫的问题成了政治问题。
  
  年轻一点儿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想。其实,在中国,政治就是一种私欲,自古皆然。凡有理想而玩政治的,几乎没有不身败名裂的。
  
  武则天现在已经在娴熟地玩政治了。
  
  高宗准备废后的想法,立刻引起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站在保卫王皇后一边的,是以长孙无忌为核心的贞观元老,他们这一伙,是关陇集团——士族官员的代表。一方面,他们是在忠实执行唐太宗的临终嘱托;此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另一方,阵容没这么整齐,倒像是散兵游勇,但不乏机智之人。其中只有一个有份量的,那就是李勣。李勣是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他本姓徐,也就是《隋唐演义》里大名鼎鼎的徐懋公。该人是土豪出身的草头王,隋末投了农民起义的瓦岗军,瓦岗军垮了后,他率部下降唐,受到高祖、太宗两代皇帝的器重,是“凌宵阁二十四名臣”之一。
  
  因这一伙反王皇后派是以李勣为头儿,所以有今人称他们为山东集团,代表的是庶族官员。他们最恨长孙无忌的专权,要为自己争利益、争发言权。就连李勣,堂堂的开国名将,,因为出身寒微,也不对长孙无忌讳退避三舍,只挂了一个空衔,不问政事。他当然有想法。
  
  长孙无忌也确实霸道,因为他有那个资格。他是鲜卑贵族出身,家族原姓拓跋氏,自幼就和太宗是朋友。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力主发难,把太宗推上了帝位。在太宗时期曾一度独揽相权,又是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发起人。两代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都借了他的光,他能不牛吗?
  
  就在柳奭被罢相之后不久,高宗曾召集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开会,发感慨道:“贞观时,五品以上论事的,终日不绝。今日怎会无事?诸公为何都不说话?”从中可以看出,五年无人敢于上书言事,这些顾命元老是何等专制了!
  
  这个专制,高宗要打破,武则天要打破,李勣与其他不是贵族出身的官员,也都憋着劲儿要打破!
  
  王皇后这个冤大头,就成了他们的发起攻击的突破口。女人争宠,就这样成为了严肃的政治。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4:12 | 只看该作者

  
  
  武则天现在的目标已经很清晰:她要扳倒王皇后,取而代之。这倒不完全是野心越来越大的问题,而是倘不如此,“惧不自安”的就该是她自己了——王皇后开门延敌是愚蠢,我要是做东郭先生软心肠,那就是我愚蠢了。
  
  她知道,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不能靠什么女人魅力,而是要靠“政治解决”。
  
  参与政事、物色羽翼,就是她在这一时期不动声色地干的两件事。高宗被贞观老臣牵制得太苦,她就鼓励高宗树威。皇帝嘛就要像个皇帝样!
  
  这是从更深的层次抓住了男人的心。高宗对武则天“亦母亦姊”的依赖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此刻,有一个关键人物浮出了水面,为武则天所瞩目。她要图大事,太需要人才了。
  
  郑州刺史许敬宗,上表请求告退。高宗对这份辞职书拿不准主意,就来征求武则天的意见。由此,武则天注意到了这个人。
  
  许敬宗也是士族出身,但他不是关陇一派,而是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祖上是“南渡衣冠”,世代在南朝做官。许敬宗本人是个好笔杆子,太宗未做皇帝时就久闻其名,把他召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虞世南这样的大名人共事。贞观初年,任著作郎,参与了修国史。
  
  在太宗时代,许敬宗还是太子李治的侍从——太子右庶子。在太宗征高丽,李治监国期间,曾经参与过中枢事宜。
  
  他也算个老臣了,与高宗渊源又很深,是个宰相材料。但是高宗即位后,他受关陇派的排挤,反而地位有所下降,仅仅是礼部尚书,与相位完全无缘。后来又因嫁女给南越部落首领冯盎之子时,收了人家太多的财贿而被弹劾,贬到了郑州,心灰意懒。
  
  他是高宗的亲信,这个告退的奏章,其实是以退为进,暗示皇帝:是否应该重新起用我啦!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4:55 | 只看该作者

  
  对这个人,武则天主张施以援手。她给高宗提了个建议:将许敬宗调回京,引为左右,但仍然修他的国史,估计朝臣们对此议论就不会太大。
  
  高宗觉得很好,就把许敬宗调了回来,安排得也不太显眼,只是个管理仪仗的官儿,兼管图书和修国史。事情办完,武则天派人跟许敬宗打了个招呼。许是老官僚,当然明白这是昭仪在向他要人情。经过考虑,他做了回复,表示可以效忠。
  
  许敬宗走出这一步,就算踏上了武则天的船。后世史家因为他的投靠,对他评价极差,《旧唐书*许敬宗传》说他“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不是个好史官。在他的传里,连他儿子许昂与他小老婆私通的事,都记录进去了。
  
  武则天此时已不是初入宫廷的天真小姑娘了,她对朝中各派的实力、诉求、优劣都了如指掌。抓住许敬宗这个人后,她觉得可以放心利用,就于永徽四年(653年)秘密召见了许。这次秘谈,武则天亮出了她的政治诉求,一是争夺后位,二是立自己儿子李弘为太子。
  
  两件事,图谋都甚大。许敬宗毕竟老辣,只是劝武则天勿太心急,目前仍以网罗人才、收罗人心为主,伺机再动。他还特别劝武则天,要多看历代《实录》,知古而鉴今。
  
  此后不久,房州刺史、驸马都尉房遗爱与妻子高阳公主谋反事发,长孙无忌在处理这件事上的一系列表现,更坚定了武则天要干预朝政的决心。
  
  房遗爱是贞观宰相房玄龄之子,高阳公主是太宗的第十七女。这两人谋反,高阳公主是主谋,房遗爱是个没头脑的纨裤,跟着跑而已。
  
  这高阳公主也是当今文艺题材关注的名人了。她生性聪慧,备受太宗宠爱。由太宗做主,嫁给了房遗爱,但高阳公主对这个夫婿不感兴趣,夫妻关系不谐。后来高阳公主与会昌寺僧人、玄奘的高徒辩机有了私情。事发后,太宗大怒,下令将辩机腰斩。连带高阳公主的数十名侍女也全部被处死。后来高宗即位,高阳公主又犯了老毛病,找僧人寻欢作乐。其中有三位僧道不安于本份,怂恿高阳公主造反。
  
  事情就这么闹起来了。这夫妻俩联络了另外两个驸马都尉薛万彻(高祖女丹阳公主之夫)、柴令武(太宗女巴陵公主之夫),密谋要掀翻高宗,另立高宗的叔叔、荆王李元景为帝。这其实还是“玄武门之变”的榜样在发挥作用。
  
  但一帮金枝玉叶,搞不成什么事。事情败露后,高宗命长孙无忌来收拾他们。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5:13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对这件事也有另外的说法。即所谓“谋反”完全是冤案,是长孙无忌为排除异己搞的一次政治大手术。
  
  事发时,根本就没有什么谋反,只是房家自家的一桩家庭纠纷。此乃房遗爱两口子谋夺哥哥房遗直的梁国公爵位,他们俩在太宗时期就干过一回,被太宗责骂了一顿。现在,他们又来生事,由高阳公主出面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究竟是不尊重还是有非礼行为,不得而知。
  
  高宗对这事情也很头痛,就叫长孙无忌去处理。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与太子承乾争位的魏王李泰,也曾有一批支持者,房遗爱就是其中之一。长孙无忌没忘这个旧帐,加之对高阳公主的胡闹也十分厌恶,于是在审案子的时候,就完全朝向了另一个方向,审出了公主借僧人的占卜之术,来揣测宫中的人事变动。
  
  这个行为虽属不法,但还远够不上谋反之罪。长孙无忌却不管那个,立马坐实两人谋反。而且,李泰已经贬死,长孙无忌深恨当年怂恿李泰夺嫡的一班人,于是索性把案件扩大化,将当年李泰一党统统牵进,捎带把平日与自己及褚遂良不睦的人也一同搞死,这就扯出了三驸马拥立荆王李元景谋反案,成为永徽期间震惊朝野的第一大案。
  
  除了这几驸马几公主外,倒霉的还大有人在,最冤的是太宗第七子、吴王李恪。李恪文武兼备,素孚众望,太宗曾有意立他为太子。这样一个人如果登了大位,那长孙无忌还能有什么戏唱?于是长孙表示激烈反对,太宗也只好作罢。
  
  太宗死后,高宗封了李恪为司空,这是正一品的荣衔,此外还有实授的都督任命,看来是较为信任。长孙无忌看在眼里,害怕李恪得势以后会报复他,就一直在找机会打击李恪。恰好谋反案发生,就干脆一勺烩了吧。
  
  被牵进来的无辜,还有江夏王李道宗等人。
  
  高宗虽然相信有这个谋反案,但毕竟还是心肠软,念及叔叔和兄弟之情,提出能否免李元景、李恪之死。
  
  罗织大狱还能讲这个?长孙无忌当然不肯松口,串通一些人几次上表说:“如或谋反不诛,如何惩后?”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3:45:33 | 只看该作者

  
  此案审到第二年正月,有了结果。高宗拗不过长孙无忌,下诏将三驸马砍了头,二王二公主赐死。
  
  可怜房遗爱,还是太宗当年兵变的五大功臣之一,在狱中为求活命,违心地按长孙的暗示,将吴王李恪诬攀进来,仍是不免一死。
  
  薛万彻至死也不能瞑目,临刑前叹息:未为国而死,却死于房遗爱。
  
  吴王李恪就死之前则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善良,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太宗庶弟江夏王李道宗流放象州(在今广西),病死于半途之中。
  
  一干人犯的家属,皆流放岭南,入官为奴婢。
  
  人头滚滚,哀声遍地。被翦除的这一帮,无不是皇亲国戚,影响巨大。长孙无忌制造的这一冤案,震慑了整个唐朝,他与褚遂良已成天下无敌之势力。
  
  威权震主,这其实已经犯了做人臣的大忌。但长孙无忌环视朝中,觉得并无危险,因为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对他们构成威胁。
  
  造成这一畸形政局的责任,还在太宗对身后的安排,他是可以料得到这一点的。但太宗实在是太不放心懦弱的李治了,宁肯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大舅哥去照应,也不想留下一个各方势力均衡的班子。
  
  但是,长孙无忌忘了一点:就算是再懦弱的人,也有他的尊严,何况是当今皇帝!
  
  长孙无忌搞的这一套,武则天默察于心。她看出了长孙骨子里的残忍,也学到了长孙构陷政敌的招数。日后她在处置长孙时,用的就是其人之法。后世许多史家都认为,这是长孙株连无辜的报应。
  
  武则天越想越感不寒而栗,于是开始频繁地同高宗议论朝政,为高宗点迷津,鼓励他一定要树起君主的权威来。
  
  就在谋反案审结的同时,高宗方面也开始了平衡各派势力的动作。首先是封李勣为司空,让他与长孙无忌同为“三公”之尊。得到这一荣衔的人,开国以来也寥寥无几,皆为皇帝最信任之人,这就是一个明白的信号。
  
  第二年,也就是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又追赠武士彟等十三人官职,以示恩宠。
  
  长孙无忌方面一直陶醉在胜利之中,没大留神就同意了这个举措,稍后才发现不对。追赠武士彟与王皇后失宠,原来是有连带关系的!柳奭就是在这个时候感觉大事不好,便自请罢相以求自保的。
  
  高宗与武则天在这一时期,配合得相当默契。高宗已然铁了心要废王皇后,把武昭仪扶上去。这不过是第一步。紧接着,他们就考虑:由昭仪而皇后,中间还差了一格,不十分便当。于是高宗就提出,在“四妃”之外,再封武则天为“宸妃”。
  
  唐有制度,四妃为贵、淑、德、贤四妃,本无宸妃名号。这不过是个权宜之计。
  
  但是这一提议,遭到门下、中书两省首长——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的反对,他们以为“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新唐书*武后传》),不要因此乱了大唐的规矩。
  
  反对的人很有地位,反对的理由也很有力。高宗不能霸王硬上弓,只好放弃了。
  
  谋封宸妃不果,高宗和武则天也没了办法,想想,就干脆直截了当,去向长孙无忌行贿说情。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皇帝向大臣行贿的案例之一。
  
  高宗与武则天乘坐便辇,专程来到崇德坊长孙府。长孙一见,连忙置酒招待,双方畅饮尽欢。席间,在武则天的提议下,高宗又当场封了长孙宠姬生的三个幼年儿子为朝散大夫。这是个散官衔,没有实职,是从五品。一般唐代授予散官衔,起封点都很低,就是国公的儿子荫封也仅能从正六品封起。这三个黄口小儿一家伙就当上了从五品,显然是高宗刻意笼络。就连封官的对象也都别有深意——我特别给你的小老婆面子。
  
  然后,高宗不经意地在酒席间提起:“皇后无子,又无后得,何如?”
  
  长孙无忌收了礼,也谢了封荫之恩,但就是避而不答。一场假惺惺的感情酒席,最终不欢而散。
  
  高宗在这以后,又秘密遣使,给长孙送去金银、珠宝各一车,绸缎十车,作为贿赂,但仍换不来长孙的一个承诺。
  
  武则天忍住性子,又叫母亲杨氏亲往长孙府第,多次请求,长孙还是坚不吐口。
  
  这一来,闹得高宗和武则天面面相觑,没办法了!
  
  这个顽固的石头,不搬掉看来是真的不行了。
  
  然而,就在此时,又有一个关键人物浮出水面,抖着胆子,把废后立武的事从地下搬到了地上,让局面转眼间柳暗花明!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