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时正在野心勃勃地走向男人的最高专利——皇帝位置的武则天,身边并没有一个与她的利益休戚相关的官僚集团。所谓北门学士,只是一批仕途出身与传统官僚不大一样的文臣,他们所能做到的,仅限于恪尽职守。真正可称得上心腹的,只有薛怀义、武氏子侄和太平公主等十来个人。至于那几个酷吏,仅仅是起威慑作用的工具而已。 这样的力量,操控一个国家的政治,可以说很微薄,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无广泛的社会背景。但是,武则天完全以个人顽强的意志,逆儒家礼法的潮流而动,强硬地向既定目标迈进。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与构成社会基础的民众,没发生根本利益的冲突。民安,则国泰。至于儒家价值观是否受到冲击,老百姓是不管的。对她原本怀有敌意的官僚集团,此时也只能顺应大势,成为她的拥护力量。 29、武则天的“革命”革掉了辉煌的大唐国号 从现在起,到武则天如愿以偿做皇帝,还有两年的时间。在这段不算短时间里,武则天所做的事情,既有务实、也有务虚,都是在为铺平道路而努力。 实的方面,她做了如下一些事。 首先,抬高武氏地位。要做皇帝,采取这一手很必要,自己的家族必须是最尊贵的家族。她在永昌元年(689年)二月,把已故老爹武士彟的地位又提高了一格,原先是魏王,现在追尊为“忠孝太皇”。已故母亲杨氏则尊为“忠孝太后”。此外五世祖以下的各位祖宗原来的尊号也都变了,新名号更加堂皇。 三月又任命武承嗣为鸾台纳言(门下省侍中),再次成为宰相,这大概是对他策划献“宝图”一事的奖赏。 第二,进一步控制禁军,改羽林军百骑为千骑。 第三,优待阵亡士卒家属,战死士兵所获勋位可以两次转授给近亲属。战士遗孤若生活困难,州县要给粮食养活。对出征军人家属,州县要经常慰问,并劝说富户助其耕种。 第四,移风易俗。成功人士必须节俭,服饰不得过于华丽,丧葬也不得太奢侈。州县长官要督促天下男女适龄结婚,不使外有旷夫、内有怨女。 虚的方面也做了重大改革。 一是刊正礼乐,删定律令,让五品以上官员必须明了新的章程。 二是推出一批新文字。她以自创的“曌”(音照)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为避讳,诏书的“诏”就改称“制”。 曌,寓意“日月当空,恩被天下”。此前,老古董们老是说她只能“主阴”而不该“理阳”,那么现在她的名字中,日月齐全,阴阳兼备,你们还有何说法? 此外还有新创造的12个汉字(一说16个),代替原来的天、地、日、月、星、国、君、臣、人等字,在诏敕、礼仪、祭祀上使用,以示时代更新。 这批新字,是武则天的堂外甥宗秦客造出来的,都很有创意。比如,新的“天”字在结构上为“上而下一”,“地”为“上山下尘”,“臣”为“上一下忠”等等,以会意、象形字为多。宗秦客这小子有点儿小聪明,对武则天阿姨十分巴结,很早就劝她称帝,自己也想闹个皇亲当当。 三是改元、改正朔。永昌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宣布改元“载初”,并以本月为“正月”,也就是一元复始之月。而第二年的正月,改叫一月。这个改动也有典故,据儒家传说,三代夏、商、周各承天命,所以正朔不同。夏以一月为正月,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十一月为正月。 武则天的家族,自认是汝南郡望。这一支武氏,出自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是周朝大夫,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后来他的子孙,便一直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见《姓纂》)。武则天立志“造我旧周”,所以从周俗,以十一月为正月。 意识形态的东西,在儒家传统范围内能玩的花样,也就到此为止了。你建明堂也好,受河图也好,用周历也好,固然是把武氏地位抬到了一个吓人的高度,但是,何曾有一部经典里说过:女人可以当皇帝? ——这才是问题的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