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谈天说地] [转帖]谁人不知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帝的政治搏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309
回复
313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09:41:59 | 只看该作者

  
  
  李贞听说儿子抢先起兵,知道事情已拖延不得,于是于八月二十五日也在豫州(今河南汝南)仓促起兵。其时,李冲的脑袋掉了已有两天了,但因为消息不通,李贞这里并不知道。
  
  令人丧气的是,李冲起兵之后,诸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竟然“莫有应者”,结果只有父亲李贞这一彪人马举兵响应。
  
  李贞在筹备发动时,曾经派使者去串联东莞公李融,约定同步起事。但是,李融仓促间发动不了,在下属官员的逼迫下`,只好把使者先逮起来,等待事态发展。
  
  这样的王爷,这样的能耐,真是活该被斩尽杀绝了!
  
  五天后,武则天听说越王李贞这里也发动了,知道叛乱闹大了。豫州地近,且老王爷也有点儿韬略,于是她就决定派大兵围剿,命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发兵十万讨之。她还担心战场上将军们协调不好,又派了凤阁侍郎张光辅为诸军节度。
  
  这次对付越王的统帅,在档次上高了一大截。去讨伐李冲的只是个城市治安大队长,这次去打李贞的,是中央警卫大队长。兵力上,更是接近了当年征高丽的军队总数。
    
  武则天心里有数:对付这种鸟,就要一巴掌狠狠拍死!
  
  越王李贞到底是经验丰富一些,一出兵,就拿下了上蔡(今属河南)。这个势头本来不错,但是恰在此时,他得知儿子已经失败掉了脑袋,心里大起恐慌,竟然想罢兵,打算自缚诣阙请罪(自己把自己绑了,到皇宫去请罪)。
  
  看来老王爷是白读了一肚皮的书,造反了居然还天真地想活命。可巧在这时,他的下属、新蔡县令傅延庆率勇士二千人前来参加起义,李贞这才有了点儿胆量,决心继续干。
  
  为了鼓舞士气,老王爷哄骗大家说:“琅琊王已破魏、相数州,有兵二十万,朝夕即到(大概是地府的阴兵吧)。”
  
  接着就在属县征兵,一下征得了七千人,这样子就凑了约有万把人。他把这些人分为五营,自领中营,其余各属县的僚佐都封了官,各带一部。又把这乌合之众中的五百余人封了九品以上的官职。这样七搞八搞,声势比当初李冲那一彪人马要大得多了。
  
  
  此时时间就是生命,可是李贞只顾在豫州城里建府封官,没有扩大攻下上蔡的战果,没有继续攻城略地以引起全国响应。
  
  但是人家可没工夫等你明白过来。
  
  十几天后,麴崇裕带领的讨伐军开到,在距豫州四十里外扎下大营,就等机会收拾这一伙叛贼了。
  
  这边李贞似乎没有什么战略部署,只知道发动道士僧侣诵经念咒,求大事成功。还给将士们都发放了“避兵符”,说是戴上它就可以刀枪不入。
  
  跟着他起事的属官和士兵,绝大部分都是被胁迫的,本无斗志。只有他的女婿裴守德武艺高强,愿意为之卖命。李贞嘉许其忠勇,就让小儿子李规和这位裴大将军带兵出城去迎战。
  
  不知这老王爷是怎么想的,凭着一群地方杂牌军队,就敢和中央军去对阵。两边刚一交手,素质高下立见分晓。叛军一触即溃,裴守德浑身是血,狼狈逃回豫州城里。
  
  李贞吓得魂飞魄散,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坚守城门不出。没等他想出办法来,征讨大军已经到了城下,把豫州围了个水泄不通。
  
  老王爷在城头一看,征讨大军铺天盖地、军容甚盛,知道今番是完了,不由得连声叹息。
  
  ——造反哪是那么容易的!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09:42:15 | 只看该作者
 27、李唐宗室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武则天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当皇帝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
    
    从她在垂拱年间的一系列作为来判断,起码在改元“垂拱”之前就已经很清晰了。这个年号,寓意是她自己垂拱,而不是指那个傀儡皇帝睿宗垂拱。
    
    至于她为什么有了做皇帝的念头?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说,她是被“三从四德”的儒家观念给逼的。只要她是个女人,就不能执政,否则就“一从不从、一德不德”了。如果想执政,就必须忍受“母鸡司晨”的舆论压力。无论是辅政还是摄政,都有人顽强抵制,甚至还闹出了造反事件来。
    
    那怎么才能摆脱这困境呢?一个办法,是放弃权力,但她不能这样做。另一个,就是干脆自己来做皇帝。做了皇帝之后,她就可以用儒家的“三纲五常”来压制“三从四德”。
    
    不要忘了,“三纲”的第一纲是什么?君为臣纲!
    
    如果我这个女人做了君主,按照儒家礼法,所有的臣子就必须无条件服从——你不让我做小恶,我不妨就做大恶,从儒家意识形态上取得合法性。
    
    对于武则天来说,在对最高权力的控制上,无论是摄政、还是做皇帝,都是一样的。她想当皇帝的目的,并非为了更大的权力。而是她不愿意在死后像临朝听政的吕后一样,被万世嘲骂。
    
    自己当了皇帝,那就大不同了,只要自己的皇朝寿命足够长,后人总要承认开国皇帝是正统——哪怕是一只母鸡。
    
    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之后,她在垂拱元年(685年)之后所做的一切,就都是为当皇帝而进行预热了。
    
    这期间,她也不是一门心思用酷吏整人,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了一些政绩。未来的皇位,不是谁传给她的,也不是打江山打出来的,因此,必须有过得硬的政绩做基础。
    
    第一件事,是大开仕途。武则天想做公鸡报晓,官僚集团基本上不支持,那么,她就得有自己的队伍。而这个忠于自己的队伍从哪儿来?惟有破格聘用!
    
    唐代的仕进之途,在前面已经讲过,无论门荫还是军功,都是士族优先。唐初实行了科举之后,寒门上进算是有了条路子,但是还是士族上进比较快,因为“朝中有人好做官”。
    
    武则天急需人才,仅有的这几条路太狭窄,就只能从体制外去招。垂拱元年五月,她正式实施了太宗曾有过的打算,允许百姓和低级官员自荐,下诏对“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这是中国历史上针对性最广泛一份求贤令。
    
    以我们今人的眼光看,入仕就是捧了金饭碗,升官就是“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怎么能敞开口子随便来?
    
    那不是鱼鳖虾蟹都可以当官了,这世界还成什么体统?
    
    不怕,这一措施是有制约条款的,《新唐书*则天传》上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破格授官)。至不称职,寻以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才真贤。”
    
    进来容易,当不好这个官儿,那就有掉脑袋的危险,一点儿也不宽容。有了这一条限制,还不至于连阿Q这样的也都来报名。
    
    凡是最高统治者觉得手下的官僚集团不能为我所用了,那就只有摈弃考试,从低级官员和白丁中选拔中上层干部,逐步换血。所以大换血不管名义上叫做什么,实质上都是为了建立一支新的“自己的队伍”。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09:42:29 | 只看该作者

  
  昔日诸王恨不得要生吃武则天的勇气,早跑得一干二净。范阳王李蔼过去叫得最凶,声称“四方一时并起,事无不成”,现在竟纹丝不动。那个最早写信鼓动诸王造反的黄国公李撰,也吓得蔫了。
  
  哪里可见群雄并起?只有这孤城一座,无可奈何。
  
  拖了几日,越王李贞手下的将领进言道:“事既如此,王岂得坐等受戮之辱,当须自为计!”
  
  李贞想想,再无路可走,只得和小儿子李规服毒自尽。女婿裴守德也自缢而死。余下的家仆纷纷放下武器就擒。
  
  越王的这次造反,比他儿子造反的时间长一点儿,但也不过才17天。
  
  筹划多时的唐宗室之乱,竟以这种闹剧的方式旋起旋落,实在有些搞笑。究其原因,一是民众并不欢迎战乱。生活日渐富裕安定之民,决不可能是造反的拥护者。二是下级庶族官员不支持变乱。武则天为庶族寒门之士敞开了上进之门,她的威望在这一阶层里相当之高,所以变乱一起,反抗和抵制的官员相当多,越王父子连本境都占领不了。三是诸王平日作威作福、鱼肉地方,其社会形象极差,甚至远远不如徐敬业“大唐功臣之后”那样有号召力。
  
  他们想逆流而动,当然最后只能落得孤家寡人。
  
  武则天对诸王作乱当然很生气,但这也给了她一个诛除宗室势力的机会。她认定韩、鲁诸王肯定参与了李贞谋反,就命监察御史苏珦调查此事。苏珦经过审讯和查问,报告太后说全无证据。有人就告苏珦与韩鲁二王通谋。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为何庇护逆贼,苏珦一言不发。武则天知道苏珦是个儒士,存了宽恕之心,就叹口气说:“卿乃文雅之士,心慈不能施杀手。”于是改换周兴审理此案。
  
  周兴早就等着这一天呢,受命后,立刻把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常乐公主等都逮到东都,一通酷刑逼供。
  
  一辈子的金枝玉叶,哪里受得了这个?犯人全部招认,定成了铁案。周兴完全明白太后的思路,审完案后,就做主逼迫犯人全部自杀。而后,向太后密报诸王都参与了谋反。
  
  武装则天得报后,恨得咬牙切齿,将参与谋反的宗室之姓改为虺氏(音毁),亲族党羽全部杀掉。“虺”,意为毒蛇,可见她的痛恨之深!
  
  事后,又派狄仁杰担任豫州刺史,处理善后事宜。豫州是叛乱重灾区,当时地方上正在穷治李贞党羽,连坐者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罪当杀掉的不少,司刑官正在催促行刑。幸亏狄仁杰冒死密奏武则天说:“彼辈皆误判。臣欲明奏请求赦免,似为从逆之人申冤;但知而不言,恐有违陛下仁慈之心。”武则天看了密奏,大为受用,这才同意改判,一律减为流刑,让他们到丰州(今内蒙河套地区)戍边去了。
  
  这些流人在去丰州的途中,路过宁州(今甘肃宁县一带),狄仁杰过去曾在这里当过刺史,百姓为他建有德政碑。宁州父老见到这些流刑犯人,就说:“是狄大人让你们活的吧?”
  
  平叛之后,朝廷大军滞留在豫州一时没有走。大兵们仗着有功,对地方多有索求。狄仁杰一概不理,惹得诸军节度张光辅大怒:“你一个州官,怎敢轻视我一个元帅?”狄仁杰当面顶撞他:“乱河南者,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噎得张光辅没话说。回到朝中,告了狄仁杰一状,说他“态度不逊”。于是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在今湖北天门一带)刺史。
  
  狄仁杰,这是一个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将要起大作用的干才。他是并州太原人,祖、父两代都在贞观年间为官,他少年时就博览经史,后来明经科中举,从州郡基层法官干起,升为大理寺丞。他敢谏言,有直声,断案公平,曾有一年办理了17000人,无一人诉冤。高宗和武后都很欣赏他,称他为“大丈夫”。
  
  平叛的事,在他手里告一段落,大唐的历史也就进到了一个大转折的时期。诸王的这一番躁动,不但没有阻挡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脚步,相反的,更加速了巨变的到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3:10:15 | 只看该作者

  
   【女皇登极】
  
  
  28、先把那一道“男女之大防”的帘子拿掉
  
  
  我们老祖宗的珍贵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其内容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够大气,即把男女之间的关系做有罪推定。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非礼勿视”、“坐怀不乱”、“从一而终”等等理念,说得冠冕堂皇,其实都是防人“偷腥”的。
  
  这个弊端,影响的不仅仅是自由恋爱,更主要是严重阻碍了妇女才干的发挥。诸种清规戒律,把妇女圈在一个小天地里,举手投足,都有“礼”在束缚,还谈何施展?
  
  古代略有身份的女子,都不能随意抛头露面,不能见外人。家中来了男客,女眷要回避;女人要看病,只把一只手从帐子里伸出来让男医生号脉。就连贵为太后的武则天,临朝办公也非得垂帘不可。
  
  古人的思维,在今人看来很荒谬:一道帘子,就能挡住邪念?
  
  武则天是个不听邪的女人,也是一个靠不断违反常规而获得成功的执政者。她决心拿掉这一道狗屁也挡不住的帘子,以权力来挑战陈腐的意识形态。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下旬,在收拾掉了一班不成器的李唐宗室后,武则天如期举行“拜洛受图”大典。在这个仪式上,她命令永久撤下她前面的那道帘子,以本真的面目来面对天下的臣民。
  
  这才是真正的“光照天下”!太后的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表明她已经自认是堂堂正正的一国之君了。
  
  二十五日这一天,雪后初晴。武则天率睿宗、太子来前往洛河边上的“拜洛坛”。在她身后,文武百官、部落首领、诸蕃使节扈驾随行。一路鼓乐齐鸣,仪仗遮天,洛河两岸百姓观者如堵——这才是五千年未有之盛世哩!
  
  坛上供着“天授宝图”(大石头),坛前陈列着珍禽异兽、各式珠宝。浩荡队伍开到后,文武百官和仪仗等“依方位而立”。
  
  万事具备,丝竹雅乐悠然响起,太常礼官高唱武则天亲撰的《唐大享拜洛乐章》,其词曰:“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奉承先旨,明堂毕功。宗祀殿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其歌14首,待第三首唱完,头戴冕旒、身穿兖袍的武则天,即起身离御座,徐步登坛致祭。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3:10:35 | 只看该作者

  
  
  
  登至坛顶,武则天仪态万方,随着乐声舞蹈拜祭,先是“拜洛”,而后“受图”,接着是“登歌”、“迎俎”、“文舞”、“武舞”、“撤俎”“辞神”、“送神”等一系列仪式。待14首歌曲全部唱完,余音袅袅中,大典方告完毕。
  
  从祭坛之上,可见远处嵩山、北邙苍莽如龙,起伏于天际;洛河一脉浩荡而来,蜿蜒于脚下。再看坛下,旌旗猎猎如林,万民仰望如痴。
  
  这庄严肃穆的场景,正所谓“虹开玉照,凤引金声”。
  
  武则天本人此时的心情不知如何?她也许已经想到:华夏千载,代谢无穷,她作为一个女人在政治上的成功,即便至此也是空前绝后了。
  
  受图之后的第二天,由薛怀义主持修建的明堂也宣告落成。
  
  这座建筑,也算是当时的世界奇迹了。据史书记载,其高294尺,四方每边长300尺,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寓意天、空、地。下层为四室,象征四季;中层十二室,象征十二时辰;外为圆盘,九龙捧之;上层象征二十四节气,上有圆盖,置有巨型铁凤一只,以黄金装饰,势若腾飞。
  
  建筑中央有巨木一根,粗十围(十人合抱),贯穿上下,作为大殿的主支撑。殿外置有铁渠,用作排水之道。
  
  在明堂之北,还有一个高出明堂约一倍的“天堂”,是放置“神皇”巨像的地方。
  
  唐代的宫室建筑,原本就清雅大方、气象恢弘,不是后来明、清皇宫那种红墙黄瓦的俗世风格。从史籍描述的这个规制看,说它是琼楼玉宇一点儿也不为过。
  
  大唐第一鼓惑仔、诗人李白年少时迷信神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在游历途中亲眼目睹了明堂的气象,大为震撼,曾写有《明堂赋》一首,洋洋千言。形容明堂的规模是“势拔五岳,形张四维,轧地轴以盘根,摩天倪而创规。”
  
  若不是建筑本身有一种震慑心魂的美,他也不可能夸张到这个程度!
  
  修建这样一座毫无实际用处的建筑,自然是劳民伤财。当时就有礼官提出异议,说古之明堂,不过是一间不加修饰的茅草屋,今天咱们这个明堂,就算是夏桀的瑶室、殷纣的琼台也不过如此了。
  
  反对的声音,毕竟是微弱的。武则天在参观验收之时,对这明堂却是满意极了,称它为“开乾坤之奥策,法气象之运行”。有了这个庞然大物,“能使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有没有这功效暂且不说,起码是加强了“恭承天命”的合法性!
  
  古来凡是政治,就离不开忽悠。
  
  武则天为了纪念这一标志性建筑,特意改河南县为合宫县,又亲自将明堂命名为“万象神宫”。这地方还没开始使用,就先对民众开放,凡是东都的妇女和诸州的父老,都可进去参观。
  
  不仅是可以走走看看,而且“兼赐酒食”,真是惟恐招待不周。这个活动搞了不短的时间,“久之乃止”。
  
  自有阶级以来,何曾有过老百姓可以随便到皇帝办公的地方去参观?消息传开,万民踊跃,一时前来参观的人摩肩接踵,四顾而惊叹!
  
  以我们今人对古代社会的揣想,皇权之下,整个社会一定是死水一潭,日出日暮、百无聊赖而已。其实不然,中国的古代社会,向来就是好戏连台,其热闹程度今世远远不及。试想,若是我们躬逢大唐盛世,今日有消息传来:只要想当官的就去报名,十有八九都能捞一顶帽子戴戴;明日又有消息传来:想去瞧瞧中央议事堂是个什么样子,就只管去,中午朝廷还管一顿好饭伙……那该是何等振奋人心!
  
  武则天此刻对自己的权威已有充分的自信,只有充分自信的执政者,才不会防范普通的老百姓。至于东都的妇女同胞们,更是享受到了现代妇女解放之前最大的一次解放,估计其中的丫环、老妈子在梦里都能笑出声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3:10:48 | 只看该作者

  
  不过,明堂建起来,毕竟不是为老百姓开办的免费公园,武则天要利用这里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为此她下诏,来年正月,要“大享明堂”,在这儿祭祀三圣(高祖、太宗、高宗),连带拜祭上帝;并声称:今后明堂既为祭祖之地,也是布政之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此时武则天的名号“神皇”, 为秦始皇以来所没有。新的办公地点“明堂”,前代也不多见。她对此做出了解释,说这是“自我作古,用适于事”。“古”是指规矩、传统;“自我作古”就是创新体制;“用适于事”则是说,实践才是检验合不合法的唯一标准。
  
  就在拜洛的当日,武则天宣布明年改元“永昌”。几日后,就是永昌正月初一,“大享明堂”仪式隆重举行,具体内容是祭祖并大宴群臣。
  
  此次祭祖活动规格超常,实际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武则天身着帝王服饰,腰配三尺大圭,手执镇圭(帝王或诸侯礼拜时所用的玉器)为初献;皇帝为次献,太子为终献。依此拜过昊天上帝、“三圣”,还有被追尊为魏王的武士彟。
  
  祭祀完毕,马上登上则天门,宣布改元,大赦天下。
  
  次日,“天子坐明堂”,武则天接受了百官的朝贺。第三天,又在明堂布政,颁布九条训令训导百官。“九条”是哪九条,史书不载,据后人推测,左不过是《臣轨》里提出的那一套。
  
  初四日,又大宴群臣一遍。
  
  在酒足饭饱的中国式老套中,武则天圆满完成“大享”仪式。
  
  诗人陈子昂目睹此盛事,曾替别人写了一篇贺表,称大享明堂为“旷古莫闻,于今始见”,实为武则天的气魄所折服。
  
  武则天通过恩威并施,只用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扭转了临朝称制初期群臣不合作的局面。作为整体势力的“皇唐旧臣”,已在诛裴炎、剿灭徐敬业与宗室之乱这三大战役中被击垮;作为政权基础力量的中下层官员,因为仕途通畅、国泰民安与酷吏钳制这三大因素,而对武则天完全心悦诚服。
  
  他们被武则天导演的一场又一场政治秀闹得眼花缭乱。
  
  在儒家礼法看来,女人无正当理由当国主政,是不合礼不合法的,而武则天偏偏就要在儒家传统中钻空子,以最最合法的天命所归、三代古制来压制你们的“不合法论”。她祭起儒家传统的法宝,杂以神道花样,把这场政治大游戏玩得无比庄严和神圣,通过对自己的官员集团实施“愚民政策”,而达到了建立权威的目的。
  
  通往皇帝宝座的大门,已为她豁然敞开。
  
  余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这座风光无限的明堂,从设计到监工都是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
  
  高宗去世后,作为太后的武则天不可能再嫁,三年守丧期满后,薛怀义就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个江湖野郎中是怎么接近当朝最有权势的武则天的呢?原来是有人割爱。高祖李渊有个千金长公主与武则天年纪相仿,也是寡居,与武则天交情甚厚。她看武则天形影相吊,不知是惺惺相惜,还是有意巴结,竟然把自己的一位男宠冯小宝转让给了太后。
  
  这个冯小宝是鄠县(今陕西户县)人,人聪明,且多才多艺,不仅粗通医术,还懂建筑与武功,是古代社会中难得的科技人才。不过在儒家文化系统内,这不过是个末流人物。
  
  武则天接收了冯小宝后,倒是颇为欣赏,觉得这小伙子有“巧思”,便给他赐名“怀义”。又可怜他出身寒微,就把他硬塞给驸马都尉薛绍当叔叔,改名薛怀义。
  
  正式敲定情人关系后,为了让薛怀义能自由出入宫禁,武则天就叫他剃度为僧,称呼他为“薛师”,命他为白马寺寺主,凡是宫中精密一点儿的营建之事,就都由他负责了。
  
  薛怀义是个粗人,有才无德,现在有了这么一棵大树乘凉,牛气冲天。凡出行,皆有十余名宦官随行,出入宫禁均乘坐御马。路上士民如躲避不及,就要被打得头破血流。
  
  中国人中的裙带关系,往往胜过血缘关系,朝中权贵知道他的分量,无不趋奉。就连武承嗣、武三思这样显赫的外戚,见他也要执奴才礼,为之牵马执鞭。
  
  由此薛怀义更是不把大小官员放在眼里,招了一批无赖少年,统统剃了发收为党徒,横行都中。因为他建明堂有功,武则天就封他为左武卫大将军、梁国公,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江湖郎中。
  
  对薛怀义的横行不法,也有人上表劝谏,但太后不听。独有宰相苏良嗣不买薛面首的帐。一次,薛怀义在进宫路上遇见苏良嗣,竟然不理不睬,苏良嗣大怒,命左右把薛怀义掀翻在地,抽了他几十个大耳光。
  
  薛怀义气晕了,跑到太后那里告状。武则天倒还能掌握原则,只是一笑,说:“阿师应当从北门入,南衙乃宰相往来之地,你休去惹他们!”闹得薛怀义没办法。
  
  武则天临朝之后,没有了权力制约,用人也就昏乱起来。永昌元年(689年),竟然命薛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带兵前去讨伐突厥。薛大将军运气好,一直进军到阴山的紫河,也没遇见突厥人,于是就在单于台刻石记功而还。后来又让他统兵攻击突厥骨笃禄部,估计战绩不错,回师后又升了官爵。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6:49:4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这里,自然要带出一位武则天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薛怀义的那个所谓的“侄子”、驸马都尉薛绍,娶的就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生于何年,史籍上没有记载,据推测应该在“二圣”封禅泰山前后,是继于四个哥哥之后的幺女。
  
  太平公主5、6岁时,常常往来于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家,她随行的宫女(一说是太平公主本人)被表兄贺兰敏之逼奸,从而引起武则天大怒。加上此前贺兰敏之还曾奸污了内定的太子妃,武则天最终决定,将贺兰敏之流放并于半途处死。
  
  太平公主8岁时,武则天为了给去世的母亲荣国夫人祈福,令太平公主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就是公主的道号。虽然号称出家,太平公主却一直住在宫中。仪凤年间,吐蕃大兵压境,唐军曾在青海大败,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高宗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远嫁外邦,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以“公主已出家”为借口,避免了和亲。
  
  太平公主的长相。性格都跟他妈差不多,“丰硕,方额广颐”,且又“多权略”,所以深受父母喜爱。
  
  出家之后,她的岁数也不小了,动了嫁人的念头。一次,她作武士打扮在御前歌舞。父母见了都大笑,说:“儿不是武官,为何忽然如此?”公主却调皮地答道:“以此赐驸马,可否?”父母这才知道:姑娘是想嫁人了。父皇高宗赶忙为她物色婆家。
  
  开耀元年( 681年),太平公主大约16岁时,下嫁给了高宗的嫡亲外甥、太宗之女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也就是太平公主的表哥了。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极盛。据说,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因为婚车太大难以通过,甚至不得不拆了县馆的围墙。
  
  武则天对四个儿子都不太好,唯独对女儿十分宠爱,常与之讨论政事,她甚至认为女婿薛绍的两个嫂子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想逼薛绍的两个哥哥休妻,声言“我女岂可与田舍女为妯娌”!
  
  有人提醒她说:萧氏出身于兰陵萧氏,祖上有人做过开国宰相,并非寒门,武则天这才作罢。这时的武则天,已经自视为天潢贵胄,好了伤疤忘了疼,忘记了当年褚遂良等人对她出身低微的歧视。
  
  这是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嫁人后的这段时间里,她还比较本份,没听说有什么绯闻。
  
  但是这段婚姻时间并不太长,唐宗室李冲谋反,薛顗、薛绪、薛绍哥仨都卷了进去,打造兵器,招募人马,准备响应。结果李冲旋即事败,三人怕事情泄露,又杀了知情的地方官以灭口。武则天得知后大怒,下令将薛顗、薛绪处死,给太平公主留了一点面子,只对薛绍杖责一百,可是这位驸马爷最后竟然饿死在了狱中。
  
  当时太平公主正怀着她和薛绍的第四个孩子。事后,武则天打破唐公主食实封不过350户的惯例,将太平公主的封户破例加到1200户,以作为对女儿的安慰。
  
  时过不久,武则天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因为武承嗣生病而作罢(也有一说是因为太平公主看不上武承嗣)。后来太平公主改嫁给武攸暨,最终还是与武家联了姻。
  
  太平公主既懂得讨母亲的喜欢,也比较畏惧母亲的权势,为人比较谨慎。母亲找了汉子,她也很赞同,对薛怀义这位“叔父”非常尊敬。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6:50:13 | 只看该作者

  
  此时正在野心勃勃地走向男人的最高专利——皇帝位置的武则天,身边并没有一个与她的利益休戚相关的官僚集团。所谓北门学士,只是一批仕途出身与传统官僚不大一样的文臣,他们所能做到的,仅限于恪尽职守。真正可称得上心腹的,只有薛怀义、武氏子侄和太平公主等十来个人。至于那几个酷吏,仅仅是起威慑作用的工具而已。
  
  这样的力量,操控一个国家的政治,可以说很微薄,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无广泛的社会背景。但是,武则天完全以个人顽强的意志,逆儒家礼法的潮流而动,强硬地向既定目标迈进。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与构成社会基础的民众,没发生根本利益的冲突。民安,则国泰。至于儒家价值观是否受到冲击,老百姓是不管的。对她原本怀有敌意的官僚集团,此时也只能顺应大势,成为她的拥护力量。
    
  
  29、武则天的“革命”革掉了辉煌的大唐国号
  
  
  从现在起,到武则天如愿以偿做皇帝,还有两年的时间。在这段不算短时间里,武则天所做的事情,既有务实、也有务虚,都是在为铺平道路而努力。
  
  实的方面,她做了如下一些事。
  
  首先,抬高武氏地位。要做皇帝,采取这一手很必要,自己的家族必须是最尊贵的家族。她在永昌元年(689年)二月,把已故老爹武士彟的地位又提高了一格,原先是魏王,现在追尊为“忠孝太皇”。已故母亲杨氏则尊为“忠孝太后”。此外五世祖以下的各位祖宗原来的尊号也都变了,新名号更加堂皇。
  
  三月又任命武承嗣为鸾台纳言(门下省侍中),再次成为宰相,这大概是对他策划献“宝图”一事的奖赏。
  
  第二,进一步控制禁军,改羽林军百骑为千骑。
  
  第三,优待阵亡士卒家属,战死士兵所获勋位可以两次转授给近亲属。战士遗孤若生活困难,州县要给粮食养活。对出征军人家属,州县要经常慰问,并劝说富户助其耕种。
  
  第四,移风易俗。成功人士必须节俭,服饰不得过于华丽,丧葬也不得太奢侈。州县长官要督促天下男女适龄结婚,不使外有旷夫、内有怨女。
  
  虚的方面也做了重大改革。
  
  一是刊正礼乐,删定律令,让五品以上官员必须明了新的章程。
  
  二是推出一批新文字。她以自创的“曌”(音照)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为避讳,诏书的“诏”就改称“制”。 曌,寓意“日月当空,恩被天下”。此前,老古董们老是说她只能“主阴”而不该“理阳”,那么现在她的名字中,日月齐全,阴阳兼备,你们还有何说法?
  
  此外还有新创造的12个汉字(一说16个),代替原来的天、地、日、月、星、国、君、臣、人等字,在诏敕、礼仪、祭祀上使用,以示时代更新。
  
  这批新字,是武则天的堂外甥宗秦客造出来的,都很有创意。比如,新的“天”字在结构上为“上而下一”,“地”为“上山下尘”,“臣”为“上一下忠”等等,以会意、象形字为多。宗秦客这小子有点儿小聪明,对武则天阿姨十分巴结,很早就劝她称帝,自己也想闹个皇亲当当。
  
  三是改元、改正朔。永昌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宣布改元“载初”,并以本月为“正月”,也就是一元复始之月。而第二年的正月,改叫一月。这个改动也有典故,据儒家传说,三代夏、商、周各承天命,所以正朔不同。夏以一月为正月,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十一月为正月。
  
  武则天的家族,自认是汝南郡望。这一支武氏,出自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是周朝大夫,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后来他的子孙,便一直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见《姓纂》)。武则天立志“造我旧周”,所以从周俗,以十一月为正月。
  
  意识形态的东西,在儒家传统范围内能玩的花样,也就到此为止了。你建明堂也好,受河图也好,用周历也好,固然是把武氏地位抬到了一个吓人的高度,但是,何曾有一部经典里说过:女人可以当皇帝?
  
  ——这才是问题的死结!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6:50:26 | 只看该作者

  
  不解开这个疙瘩,武则天不敢贸然称帝,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她知道,如果篡逆的名字一背上,那就是一万年也卸不下来。
  
  其实,就在她的同时代,大唐的东、南、西三面,都女主当国的事例。东面,是新罗。史载“新罗王真平卒,无嗣,国人立其女善德为王”(《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这是贞观五年(631年)的事。
  
  还有一个是日本,出了一位“推古女天皇”,为日本史上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第一位正式称为“天皇”的人(以前的都叫“大王”)。她既是公主,也是皇后(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纳为妃,后升级为皇后),丈夫死后,以太后身份控制朝政而当上天皇,在位期间进行了日本史上第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她死的时候,是大唐的贞观二年(628年)。
  
  不仅如此,在日本的历史上,居然一共出现过8位女天皇,仅隋唐时期就有6位,这段时间被日本人称为“女帝时代”。看来,东瀛国民接受一位女天皇,在心理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南边,有林邑(今越南中部,秦汉时为象郡之地),史载林邑王范头利卒,几经内乱,国人立头利之女为王,只不过这位女王不会治国罢了。这一年是永徽四年(653年)。
  
  在西方,有“女国”(也称“东女国”)。史载“女国在葱岭之西,以女为王。每居层楼,侍女数百,五日一听政。其王若死,无女嗣位,国人乃调敛金钱,还于死王之族,买女而立之。其俗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贵,不得有侍女。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犹有数夫焉。生子皆从母姓。”(《唐会要》)
  
  贞观八年(634年),女国曾有朝贡使到长安。
  
  这个古国,不知其位置今天的什么地方。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对当今饱受二奶之辱的妇女同胞们,倒是一个安慰。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简直是个女人当家的时代。就是在咱们的大唐,在武则天称帝之前,也早就出了一位女皇帝。
  
  睦州女子陈硕真自幼父母双亡,和妹妹相依为命,尝尽人间辛酸。后妹妹被乡邻收养,她自己到一户乡宦人家帮工。某年当地发生洪灾,民不聊生,饿殍载道。陈硕真不忍见此惨景,擅自打开东家的粮库救济灾民。管家发现后,将她捆绑起来毒打,当夜被乡人救出,逃入山中隐迹。
  
  此后,当地民众不时听到陈硕真"升仙山、受仙法"的传闻。众人对她为民众造福救难都抱有很大希望。
  
  永徽四年十月初六夜,陈硕真顺应民意,在淳安农村率众起义,当地百姓群起响应,队伍几日内竟扩大至数万人。陈硕真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政权,自称"文佳皇帝",以妹夫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于十月二十五日夜,兵分两路出击,章叔胤率众攻陷桐庐;陈硕真亲自带兵两千连克睦州治所淳安(今杭州西南)及于潜(今浙江昌化东南),此后义军进攻歙州未克,又进袭婺州(今浙江金华)。
  
  惜乎义军最终为婺州刺史崔义玄与扬州长史房仁裕联军所败。当年十一月底,数万义军大部战死,陈硕真及章叔胤在激战中被俘,英勇就义。那时,武则天还是个昭仪,跟王皇后斗得正激烈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