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书虫劳谦 - 

[管理综合] 一位CEO的忧虑

  [复制链接] 401
回复
8873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发表于 2012-8-24 22:2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书虫劳谦 的帖子

你的理想或者说直觉是正确的,不只是质量管理,整个企业管理都是这样。和谐就是成员之间的一种完美配合,他们之间隔阂最少,配合效率最高,因而组织整体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这就是组织管理的一种较高的阶段,日本和德国企业就很善于达到这种阶段,但还不是组织发展的最高阶段,组织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组织成员默契配合的基础上开展创新,而这个阶段美国企业容易达到。

点评

有用: 5.0
有用: 5
总结得非常好!非常精辟!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2-12-12 09:00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8:0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donghaixuri 的帖子

          完全赞同许先生的观点,“书虫”这十几年间先后在两家美国企业、两家德国企业工作,您提及的企业发展模式与范式正是“书虫”最近一直在思索的课题。鉴于我国早已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但真正有创造性的企业管理理论却鲜见。我们其实完全可静下心来,在实践中做些积累,若能提炼出一些有用的观点与思想,并为中国创造出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53
发表于 2012-8-26 19:58:30 | 只看该作者
书虫先生的这篇文章太棒了,希望能继续。
54
发表于 2012-8-26 20:4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书虫劳谦 的帖子

中国想真正崛起一定会产生自己的管理模式,并且是先进的,代表世界文明发展方向,值得世界其他民族来学习的。我相信这一定不会产生于“重要讲话”,而产生于中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实践,产生于像华为、联想这样的企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7:1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focusedu 的帖子

谢谢您的勉励,当努力为之!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0:2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donghaixuri 的帖子

      是的,让我们在思考中成长,在交流中争鸣,在实践中体验,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得!有所贡献!

     学习了许先生的书,其中对美国模式与莱茵模式的阐述很认同。“组织若是能在整体配合协调的基础上,发挥出个人的创造力,这样便诞生了成功的美国模式。同时组织与个体的表现,确实决定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点小建议,若在你书中能增加一些专门案例照片、图表数据、图示的话,那么“组织发展规律的假设体系”在理解上就更加目视化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0:3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书虫劳谦 于 2012-8-28 22:28 编辑

       那天真正给质量经理提示并让他记起CEO以下两句话的是“书虫”提供的一个管理寓言--其实是一个管理学实验,来自Hordon Siu(萧寿华)。

       1. Understand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facts.
        ---认知,绝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积。

      2. You must give up the way it is to have it the way you want it!
       ----放弃当下的模式,才能进入你想要的模式。

        香港基督徒萧寿华(Gordon Siu)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如果在一个瓶子里装进6只蜜蜂和6只苍蝇,并把瓶子水平置于窗边,瓶底朝向窗外,你会发现蜜蜂一直努力不懈,试图找出玻璃瓶的出口,直到筋疲力尽而死;可是苍蝇却在两分钟内,就从另外一端的瓶口成群飞出去……它们(蜜蜂)具有趋光性(有智慧),但却一直徒劳无功,正是这些因素使然。它们显然认为一定能从最亮的地方找到出口,所以照做不误。其实不然, 管理突破或许就出自于直觉,灵光乍现或者深思熟虑。不管什么样的创意,都需突破常规的局限。管理思维最大的敌人是思维定势,蜜蜂“出口就在最亮的地方”的刻板思维,使其困于一隅而不得解脱。如果你用线性方式去解释过去,那么你就只能朝一个方向前进,但未来却有无数对过去的偏离在静静等待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1:42:54 | 只看该作者
       那次的书房对话,“书虫”还提出一个跨界思维的概念(工程思维),并试图用工程思维来目视化企业的管理问题。但最终被定性为过度机械化了。

      “书虫”是学机械制造工艺出身的,老本行自然是阅读工程图纸,以“书虫”对阅读工程图纸的经验来看:阅读工程图纸并不需要很特别的训练,但需克服人类认知上的三大障碍:
第一:工程图纸总是显得颇为复杂,因为所有的东东(线条群)都是透明的,这样人们就可以看到机器最远端的构造。
第二:从图上看到的一切都是平面的,所以需要你在自己的大脑里重构三维图形。
第三:你必须用想象力去开动机器,并构想出它的运动方式。(在第三点能突破的人其实很少)。
        试想一下,你在看企业管理上出现(纷纷扰扰)的现象时-----脑海中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认知三段论”?

      “书虫”一直以为科学与管理是想通的,逻辑与推理、现象到本质、个体及系统,不过管理既是科学同时又是艺术(这也似乎没跳出“光波、粒两象性”之类的范式),但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书虫”更倾向于其艺术特质的思考,因为它的主体对象是“人”、“人群”、“活动”。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22:26:10 | 只看该作者
        “书虫”老喜欢观察科学、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管理特质,这不那天为了证明这套“管理通感理论”不是“机械认识论”,“书虫”还当着质量经理面在自家墙上挂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这可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组织结构图,门捷列夫不愿意在元素的重量特性关系中作出取舍(之前科学家排列元素顺序要么按重量、要么按化学特性,是分开列的),他锲而不舍地寻找方法来结合两者,最后他发现了潜伏在所有元素底下的“组织模式”,其实“模式”一直都在,只不过在等待你去发现。
       他将这些重复的“模式”称之为“周期”。
       快把周期表读100遍----企业管理中似乎也有类似的“结构”在等待你去挖掘,你觉得“书虫”在乌搞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60
发表于 2012-8-28 23:2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书虫劳谦 的帖子

谢谢书虫的建议,希望有机会时修改。我自己觉得组织发展规律假设体系中,三个假设和十个推论像理科中的一组公式,解释很多事情和现象,用这个公式一套,就知道问题的所在。我也是学理工科的,喜欢解题时把公式一摆,无需多言。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差一些,书可能读起来有些费劲,抱歉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