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7-25 16:26 编辑
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富两忘 乐学志道 这一章是孔老夫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子贡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地帮助学生提升。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师生之间那一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的情形。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贫而无谄”,“谄”是卑屈的意思,谄媚巴结。“富而无骄”,“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富这两种境界中都不知道去自守,自守是守住自己的节操,就是操守。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起卑屈的心,自卑而又爱好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很容易会生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病。子贡问他的老师,说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无谄无骄,这两种病都去除掉,这是知道自守了吗?子贡讲的这个境界并不算很高。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不生谄媚,不生骄肆,没有这些烦恼,但是心里还有贫富的分别,心中还有贫富二相,离圣人的境界还是很远。子贡一定是达到了这个境界,他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了。子贡是富贵人,历史上记载他是大富,很会经营,真的是富可敌国。他能做到“富而无骄”,在富贵中,仍然能谦虚好学,确实难能可贵。他把自己的心得向老师汇报,问老师,能做到这样的地步怎么样?“何如”,就是请问老师,讨老师一个评价。老师怎么回答?“子曰:可也”。孔老夫子告诉他,这个还算可以。可是肯定还有未尽之辞,老师后面还有话说。换句话讲,子贡的这个境界算不错了,比起凡人来讲已经高出很多,但是还不算高,还有很多要进步的空间,所以“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老夫子说的这个境界,就比子贡要高。夫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乐”是快乐,朱子讲,“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在贫困的境界里,依然保持心地宽广,身体舒泰。“体胖”,不念胖,念盘,表身体的舒泰,那种从容安详的样子。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在追求着成圣成贤,他忘记了贫困的忧恼,所以他乐。就如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仍然是不改其乐,他是“贫而乐”,所以颜回的境界就高过子贡。“富而好礼”,在富裕的境界里还能好礼。“好礼”,朱子讲“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虽然家境富贵,可是绝不会有骄慢心,处处都能遵礼而行,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好礼。不仅知礼,知礼是好礼的基础,《论语》里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仅知礼,而且好礼。在遵循礼的生活中,乐而忘忧,所以他能“安处善,乐循理”,安住在善法中,遵循天理而行,“亦不自知其富矣”,在富贵中也不自知富贵了,换句话说,他将贫富都忘了,心中已经没有了贫富的分别执著。所以子贡的境界,是个善人的境界,贫富二相未破,还有分别执著。孔老夫子讲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忘其贫富,没有贫富二相的分别了。孔老夫子回答子贡,首先称许他现在的水平,但是勉励他要继续提升,真的是叫循循善诱。 郑康成的注解里讲,“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贫而乐”,为什么乐?像颜回,他为什么乐于箪食瓢饮居陋巷?因为他志于道,他有崇高的志向,他没有想到贫困是忧苦。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求学求道的时候,他绝不以衣食贫困为苦。郑康成自己也做到了,郑康成是东汉的大儒,他先后游学十几年,曾经拜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为师。学成以后,马融都自叹不如。所以,郑玄(郑康成)一下子就成名了,远近向他拜师的弟子非常多。朝廷听闻他的德行学问,也多次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但是郑康成不恋名利,看到当时东汉末年朝廷的黑暗,羞于与那些追求名利者为伍,所以不愿涉足仕途。朝廷屡次邀请,他屡次都拒绝,自己是一心一意地从事著书讲学的工作。记载里还讲到,汉灵帝时期,当时执掌朝廷大权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他为了笼络人心,想邀请郑康成入朝为官。当时州郡的官吏胁迫郑康成,郑康成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了表现礼贤下士的样子,所以对郑康成礼敬有加,设大礼来迎接。郑康成为了保持自己名士的节操,拒穿朝服,而是穿着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见面,只隔了一夜,还没等何进给他授予官职,他就逃走了。 后来,朝廷屡次征他入朝为官,他都拒绝了。最后到了汉献帝时期,献帝请郑康成做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圣旨下来的时候,要迎接郑康成入朝,所过的州郡的郡县长都出来送迎。郑康成被逼得没办法,在家拜受了朝廷的官职以后,乘车到了许昌,就藉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所以仍然没有到任就职。因为他在形式上拜受了大司农这个官位,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郑司农。据记载,郑康成曾接到了十四次的邀请,请他出来做官,但是他皆拒而不受。这是名士的清高,不愿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官员为伍,而是一心一意在学术上去钻研,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郑康成的著作很多,实际上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版本,也是最终由他会集而成,他也对《论语》有注解,他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真正在学术上有这样的成就,他的德行也和他的学术成就相匹配,真正是有德有学。郑康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正是他视名利如浮云,不恋功名,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放下,真做到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担当起颜子箪瓢陋巷家风,才有这样伟大的成就。这是什么?“贫而乐”,因为他志于道。所以郑康成对《论语》这一句的注解是“志于道”,他有真实的体会。志向最重要,学贵立志。朱子讲,读书“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读书,背诵很难,没关系,多读几遍,熟读就能背。人能十之,我百之。人能百之,我千之,人家十遍能背的,我百遍也能背了,人家百遍能背的,我就背千遍,总是能背下来。对书里的义理不能精详地理解,细细地去思维,去参考注解,最终也能理解。惟有志向不立,没有志向,那就没有着力处,所以最重要的是立定志向!什么志向?志于道,志在圣贤,我是为道而求学,不是为名利而求学。有这样的志向,就能将贫富都放下,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只有有志向的君子,才能做到真正的好学。所以,“贫而乐”比“贫而无谄”好。“富而好礼”的“好礼”是自己能够内肃,待人能够恭敬,比“富而无骄”好,待人恭敬比不骄傲又高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