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麦凯 - 

[读书评论] [原创]钟茂森细讲《论语》(史上最详细的逐句讲解论语)

[复制链接] 113
回复
492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1:36:55 | 只看该作者
 上行下效 和谐至要

江谦先生又讲到,“又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于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
“上”是指上位的人,为政者。“上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尊敬的意思,对老人尊敬这叫“老老”。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敬老爱老,百姓也就兴孝道,孝道就是敬老爱老。首先对自己父母要孝敬,从而能够孝敬一切人,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上 长长”,第一个长也是恭敬的意思,对长辈恭敬,这叫“长长”。领导人能这么做,百姓也能兴悌道,大家都能够尊敬自己的兄长、长辈,从而带起敬重长辈的社会 风气。现在社会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老人不恭敬。老人好像没有用了,退休了,对社会没有带来任何利益,所以被人所遗弃。如果有这样的风气,这个社会怎么 能和谐?你想想,一个老人工作了一辈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到他晚年的时候,反而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所嫌弃,他内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他怎么能够心 安?社会又怎么能够安定?所以对老人我们都要恭敬、敬爱。老人不是一个没用的人,而是我们社会的恩人,我们对老人不是遗弃而是应该报恩,这样,孝悌之风才 能带起来。这需要整个国家领导重视这一条。
“上恤孤”,“恤”是怜悯的意思,怜悯孤儿、弱小的,人民百姓就不会行悖逆之事。所以真正要和谐社会, 我们要提倡敬老爱幼。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你社会和谐并不难做。所以这用北辰来做比喻,讲领导就像北辰一 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行善,你修德,大众也就跟着你行善修德,社会自然和谐。
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82
发表于 2010-12-12 22:00:08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有时间的时候仔细阅读。
83
发表于 2010-12-13 08:14:3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谢谢!希望继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6 22:34:48编辑过]
8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21:30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出差,下周继续,
85
发表于 2010-12-18 10:29:43 | 只看该作者
真诚向麦凯老师问好,辛苦了。
86
发表于 2010-12-23 17:35:4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有空真可以慢慢欣赏,写的真不错,建议楼主做成一个TXT分享给大家。

8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4:4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我们来看“为政第二”,第二篇,请看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思也 真情流露

这句话是孔老夫子为我们概括出《诗经》的纲领。这个“诗三百”,是讲《诗经》有三百篇。实际上它是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没有诗词,所以实际上是有三百零五篇。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诗,到孔子手上有三千多篇。后来经过孔子的删订,就变成三百零五篇。
这里讲的“诗三百”是取整数。“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话。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三百零五篇的《诗经》,这句话就是“思无邪”。朱子解释这个蔽是当“盖”字讲,涵盖的盖,也就是概括。“思无邪”,这一句诗文是出自于《诗经》的“鲁颂·駉”篇,鲁颂駉篇之辞。孔子用这一句诗,来概括全部的《诗经》。
“思无邪”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里头的解释。刘宝楠是清代的大儒,《论语正义》考据非常的广泛。他是引《说文解字》说,“思,容也。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这叫思。换句话说,心里头能容纳的东西,那能容纳的就是念头,这个念头就叫思。
顾宪成这是明代的大儒,他有说到,“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我们写的诗,诗是什么?就是思想的思。我们心有所念,这个念头从心里生出来,叫发虑在心,虑就是念头。而形之于言,把它表达出来了,这就叫诗。所以诗是我们心里头的思想、念头表现出来的文字,这叫思,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李炳南老先生,他引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面所说的,说思无邪这个思字,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的。又引郑康成,讲到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面有一句叫“其虚其邪”。汉代的人,虚和邪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说这个思无邪,思是没有意思的,语气助词,就是讲的无邪。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那无虚就是真。所以按照这样的解释,说《诗经》里头三百篇,它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这种讲法也很好。所以一种是讲思是思想,思想里头没有邪恶,这叫“思无邪”。第二种讲法,就是说“诗三百”是无邪、无虚,全是真情流露。
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4:44:29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之情 使人归正

朱子在《集注》里面说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这是把义理给我们发明出来。“凡诗之言”,就是《诗经》里的话,有描述善的,有描述恶的。讲善的是为了感发我们的善心,勉励我们行善;讲到恶的是惩创我们的放逸的心智,就是让我们提起善念,改过迁善。所以《诗经》里面的这些言语,都是用于帮助我们回归情性之正。
凡人都有情性,恶人情性用得不正,善人用得正。所以《诗经》它也是有感情的,可是它全都用得正,引导我们向正的、善的方向走,所以叫“思无邪”。这是对常人而言,常人没有办法不思,他非得有思想,心里非得有念头。他也一定是有情性,我们所说的七情。《诗经》是导人以正,到了圣人的境界了,情性都没有,所谓的转情识为智慧。圣人的心里头已经离念了,离念那是决定是正,这个正是绝对的正。有情性、有思想的那种正,是相对的正,所以有正也有邪。在这种凡人的境界上,圣人教导我们,这也是因材施教,先教我们改邪归正,先教我们断恶行善,这是第一步,进而再提升,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是离情,离念了,也就是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才能入圣流。我们知道,《诗经》是教导我们先是改邪归正。
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思无邪就是诚意。在初级的阶段来讲,诚意就是心里没有邪念,具体而言,我们说的实实在在的,就是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有自私自利,这就是邪;大公无私,这是正,公正。所以把自私自利放下了,你的诚意才得以现前,这是初级的阶段。再提升,进入高级阶段,是把念头都放下。清朝的大儒曾国藩先生给“诚”字下了定义,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就是无思无虑了,那才是真正的诚,真正的正。
朱子又引宋朝的大儒范祖禹先生的话说,“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范祖禹先生的这一段引申,也非常的好。他说,“学者”,学儒的人,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必务知要”,必定要懂得要领。学习要懂得抓住纲领,这样学才不费劲,这样的进步才快。“知要则能守约”,你能够抓住纲领了,懂得纲领,你就能守住最简约的这些教诲。其实大道至简,真正的大道理,两三句话就已经足够说清楚了。你看《大学》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学之道,非常简约,没有囉嗦。你能守得住简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你才能够了解、掌控广博的内容,这是懂得学习。
8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4:44:45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之髓 在于守敬

孔子他为我们提取出纲领,他把《诗经》三百零五篇概括出来,就是“思无邪”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也是出自于《诗经》里头,一句涵盖了全体,这是真正“知要”。我们要修学,懂得守约,怎么守约?落实思无邪。我们的思想一定要正,正了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明了《诗经》的意思。因为刚才讲的《诗经》是真情流露之作,真情从哪出来的?自性流露出来的。那必须我们自己思想里放下邪念,才能够体会得自性所流露出来的真情之作。只要你能够放下邪念,也就是放下自私自利,你这《诗经》也就全通了,你就是足以尽博矣。
这个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你不用念,你全懂了。范氏在这里依据孔子的这个意思,又给“礼”做了一个归纳。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诗,一个礼,孔子教人的学问,《诗经》孔子给我们归纳出来了,是思无邪。那礼?礼也很多,这里讲的“经礼三百”,做为经的礼仪有三百。做为具体的礼仪,就是“曲礼”,有三千,三千威仪,这也是非常广博的,能不能也是一言以蔽之?可以,“曰:毋不敬”。毋不敬也是出自于《礼记》,《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一切恭敬。所以礼的精神,纲领就在一个敬字。礼者,敬而已矣。这也是提纲挈领,给我们归纳出最简约的纲领。
你能守住这个敬字,你的礼全通。这个敬,有敬自己,也有敬他人,有敬人,也有敬事,也有敬物,无不敬。所以,诗,一言以蔽之是思无邪;礼,一言以蔽之,毋不敬,这都是圣贤的心法。我们果然能落实,这一生也决定成圣成贤。
蕅益大师注解里头给我们说到,“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这个“思无邪”三字,是为我们指示整个《诗经》的宗要,宗是宗旨,要是要领。这简单的一句是令我们能随文入观,文是文字,随着这三个字“思无邪”入观,入观是什么意思?改变我们原有观念,真正在心里头落实了思无邪。一听到思无邪,立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断恶修善。有自私自利就是恶,大公无私则是善。进而再提升,要知道,凡所有念皆是邪念。正念?正念是无念,是一念,叫一心。把妄想分别执着这些念头放下,就入一心,就入无念,那真正就是思无邪了。
所以“即闻即思即修”,闻思修这叫三慧,三智慧,这个智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有次序的,它是一即三,三即一,同时的。闻慧,是一听就能明了,明了是思,思慧。一明了立刻就变成自己的存心,变成自己的观念,入圣流了,这叫修慧,同时的,所以叫“即闻即思即修”,这个即是同时,没有次第,这叫随文入观,不是说先闻了,听到,听到之后去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思考好像明白了,然后去落实,这个是凡人的这种意识过程。圣人的闻思修不是这个过程,它是同时的。如果说听了之后再思考,那是落到意识心里头。意识心里头还是思,里头还是念,有念头,有念头还是邪念。那怎么能叫思慧?那个思叫做胡思乱想,以为自己想懂了,然后去修,那叫盲修瞎练。所以这个称为菩萨三慧,一定是随文入观,才能得到。入观是什么?离念了,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把思放下了,思都没有了,当然是无邪了,全体皆正。
我们如果真正知道《诗经》的宗要,宗旨和纲领、要领,其实“思无邪”又何尝不是千经万论的宗要?圣人千言万语,归纳起来不都是在讲“思无邪”三个字吗?你这叫做圆解,都通达了。但是真正的圆解是你闻思修都落实,你说你明白了,明白了,你没去做,你还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你没修,没修你也没闻,也没思。换句话说,你闻还没有明了,等于未闻;你思你没懂,等于没思;你修,你没干,就是没修。所以圣人的学问注重在落实,真正变成自己的心行。
9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4:45:03 | 只看该作者
 真妄不二 依妄修真

好,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就给我们诠释蕅益大师的这段话,而且加以解读,开解。他说“思,妄心也。无邪,真心也。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妄依真有,真妄不二,解此义者,全妄成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纸画木雕,无非真佛。故曰,思无邪也。”,这个说得很好。“思无邪”,这个思是思想,是念头,有念头就叫妄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无邪就代表真心。
“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妄心所成,写这些诗的人肯定是有念头,刚才我们讲的,是我们的心念发出来之后形成言语,这叫诗。所以妄心所成,妄心是念头,有念皆妄,真心无念。“妄依真有,真妄不二”,妄念起来了,从哪起来的?它的来处是哪?来处还是真心。真心是不动本体,能现一切物,妄念也是从这个真心里现出来的,所以妄依真有,没有真也就没有妄。所以有妄里头决定有真,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分不开的。
妄念就现出境界了,没有念头就不会现境界。真心里头没有念头,所以真心没有境界,叫大光明藏,叫常寂光。念头微动,立刻有境界现前,境界还是依真而起。“解此义者,全妄成真”,你真明白这个意思了,你就知道全部的妄就是真,因为妄没有离开真。这个道理很难懂,我们打个比方,譬如人在作梦,晚上睡觉,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试问一问你晚上做的梦,有梦境现前,梦境怎么来?是别人给你造出来的吗?上帝给你创造的吗?不是,是你念头生的,你因为有念头才会作梦。这个念头念念在相续,所以你才有这个梦境在相续。忽然把你拍醒了,你念头断了,这梦境就消失了。所以有念头,晚上睡觉还是有念头,控制不住,现出这个梦境。
梦境它是由我们的心现出来的,这个境界是妄境,这我们都懂,作梦哪是真的?都是妄、虚妄的,所以叫做梦境。这个虚妄的梦境,它的本体是你的心,你有心才有梦境,所以你才知道,原来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你说心在哪?你拿给我看看,你的念头在哪?找不到,整个梦境不就是你的念头。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说了,全梦即心,梦是妄,全妄即真,这不就好懂了?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万物,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这是妄境,虚妄的。只是我们念头在念念相续不止,所以这个宇宙的境界在相续不止。一念生出一个境界,念念在相续。这些念头都相似,所以境界好像是在相续。实际上都是相似的相续,不是真的相续,只是它相续得太快了,剎那、剎那在相续,我们觉察不出来。
弥勒菩萨在一个经典里面跟我们说,说我们的念头生灭得多快?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多的念头。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就一弹指,一秒钟你弹四下都可以。你再乘上四,也就是说一秒钟能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么快速的念头,我们怎么能觉察到它的生灭?而每一个念头都现境界,所以念念相续,这境界也能相续。那念头依真心而起,所以境界没有离开真心。
因此底下说,“黄花翠竹,皆是真如”,“故曰,思无邪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这是禅宗里的话。黄花翠竹这都是境界,全都是真如。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心,都是真心所现。黄花翠竹,这些境界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的?因为是念念相续而生成的境界,没有念头就没这个境界。它依念头而起,所以它是虚妄,正如梦境一样,梦境也是依念头而起,没有念头也就没有梦境。
懂得这个道理,就在妄境当中,我们就能证真了。无需要妄境以外别求什么真如,当下明了,当下觉悟。你知道,全妄即真,从妄中见真,这就是《圆觉经》里讲到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幻是指幻境,境界是幻的、虚幻的,你知道的幻是虚幻的,你就离开它,离开什么?离开念头,离开念头就离开幻境,就是放下你的念头。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离幻即觉”,你就觉悟了,你就证得真如自性,你就叫成大圣人了,成佛了。所以成佛无非是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归真如自性而已,这就是大学之道讲的“明明德”。好,这一章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看第三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