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悌大者 弘法利生
这个孝敬不仅是对父母,也包括对老师,老师如同父母一样。古人有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志向,我们也应该念念的想着实现,这也是孝敬。 我记得我们的恩师净老,在讲课、讲经当中常常提起他过去在台中师从李炳南老居士。李师公一生都在弘法利生,同时也培养讲经的人才,我们的恩师是他的最得意的门生,也是他的传人。李师公鼓励我们的恩师一生不断讲台,天天讲经,告诉我们恩师说,“如果讲经几天不讲了,上台就生疏;几个月不讲了,上台就不会讲了。所以讲席天天不能断”。在讲的过程中,既是自利,也是利他,劝导别人,也是劝导自己,自他兼利。于是我们恩师谨记李师公的教诲,真的,你看他五十年讲台没有间断过,真正继承了李师公的志向,真正把净土法门弘遍全世界,这个真是孝养老师之志。老师在,能够不断讲台,老师往生以后,老师往生已经二十多年,到现在依然还是保持天天讲席不断。我们恩师现在讲解《华严经》,这《华严经》是大经,讲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了,超过四千小时。 所以《中庸》上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什么是真正的孝子?善于继承父母、先人的志向,善于继承他的事业。像李师公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的如来家业,他的志向就是弘法护法,我们的恩师真正做到了。所以我们“观其志”,“观其行”,由衷的感佩,这是佛门的大孝。 我们恩师今年八十三高龄,念念也想着培养继承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真正能继承他的事业的这个人。那我们看到现在佛法表面上好像兴盛,实际上是衰微的。为什么?真正发大心、有修、有证的人太罕见。我们蒙受恩师的教诲之恩,也要念念想着报答恩师。报恩,最大的报恩就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你能继承恩师的志向和事业,以师志为己志。这桩事情与其要求别人做,不如要求自己做,自己要勇于担当。 所以我们跟随恩师学习经教,我从大学退休下来,一心一意的跟随恩师来学法。恩师吩咐我,每天都在摄影棚里练讲。除了偶然的要出外,这也是恩师批准,或者是恩师吩咐出外演讲,一般时间都是在家里摄影棚里面练讲。这三年来,我是二00七年初开始练讲的,每天两个小时,到现在也超过一千小时。这次,前不久,也就是这个月初,我去亲近恩师,跟他老人家住了五天,向他汇报这三年来所练讲的科目和小时数。我告诉师父说,这三年来,将近三年,讲了超过一百个讲题,超过一千个小时,平均每年差不多有四百小时。师长听了非常的欢喜,他说,“四百小时还不够,要增加到六百小时”。所以我们不敢懈怠,要更加的努力精进,在这个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无怨无悔的走下去,真正以师志为己志,扛起弘法的重任,担负起在未来弘法的这个使命。 现在儒释道三家都缺乏有修、有学的弘法人才,我们非常的希望,也是每天的祈祷,真正有圣贤出世,能够在现前的这个时代,“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那我们非常的感恩。我们的老师走在前面,为我们开辟一条光明大道。他老人家当时走这条路非常不容易,多少的障碍,多少的讥毁,风风雨雨走过五十年来。现在我们在他的福荫下走得很安稳,没有像他老人家当年的磨难。 他告诫我们,一定要用远程教学的方法,讲经就在摄影棚里讲,因为我们不出去外面,这个嫉妒障碍自然就会减少。我们不张扬,我们就天天在家里面,小小的摄影棚,对着摄影机来学讲。把儒释道的这些经典为大家解读,有缘的人他们自然就能上网来听你讲课。我们不求,不希求有多少的多少的听众,一切都随缘。他识货的,他自然就能欢喜来跟我们一起学习。就像我们昨天讲到的“美玉章”这句,子贡问孔子,“你有美玉你是藏起来,还是拿出去卖”?孔子说,“要去卖,但是我们不是像别人那样去卖,那是叫卖,我们是等待识货的买主”。 你看心不往外攀缘,每天在经教里面用功,真是在这里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透过网路这个工具,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向世界上有缘的大众来汇报,互相之间不用见面,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所以,这是恩师给我们的未来确定弘法的方向,那我们在这里也试用了三年,觉得真是很好。不出去外面,心是定的,心很安静。《大学》讲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止,心不往外攀缘,这是知止,你的心才定得下来,才静得下来,才能安得下来。人能够心安了,念头不乱动了,他才能生智慧。这个智慧是本有的,这个智慧是什么?遇到事情来,立刻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知道解决的方法。我们平时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这是因为心是在动,就像一潭清水,风吹得波浪起来了,所以外面的这些景物就影现不出来。倘若没有风,这个一潭清水静止在那里,外面的景物就能影现得清清楚楚,这个影现的能力就是智慧。虑就是智慧,“虑而后能得”,得就是你得到圣贤人的受用,你就证得圣贤的境界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个讲经弘法的事业,不要说三年,三十年、一辈子都不能改,遵守老规矩,做一个老实听话的好学生。譬如说讲经,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方法叫复讲,复讲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重复的讲老师的意思,这叫复讲。老师的意思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都是祖祖相传的,传下来的意思,这个意思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意思。我们如果证得自性了,我们所讲的跟老师讲的,跟见性的人讲的是一样。那个时候当然你是怎么讲,就像夫子讲的,“从心所欲,不踰矩”,你怎么讲都不会违背规矩,都是圣贤的意思。为什么?圣贤人证得自性,我们也证得自性,这个时候讲得完全一样。还没有证得自性之前,要守着旧规矩,老师讲过的意思我们才能讲,老师没讲过的,绝对不敢自己创新。所以复讲也是在修戒、修定、修慧。戒就是守规矩,规矩守久了,心就定了,定了之后就能开智慧。所以这个孝道引申到师生这个关系上来就是尊师重道,做老实听话的学生。 好,我们来看下面一章,第十二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