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志在圣贤 不责居食
这一章是夫子为我们讲什么是好学。君子是好学之人,好学从哪里能看到?它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这里给我们讲到四个方面: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敏于事”;第三是“慎于言”;第四,“就有道而正焉”。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 朱子解释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人为什么会不求安饱?一般人哪个不求这个?都想着吃好一点,吃饱一点,生活起居安稳一点,舒服一点,凡人都希望这个。为什么君子不求安饱?原因就在于他有志向,他这个志向高远,他志向不在衣食饱暖,而在于求圣求贤、他求道,志于道,所以他没那个功夫去想自己能不能安饱了。“不暇及也”就是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精力去想。为什么?全副精力都在求学求道。所以君子所求的,比那个饮食、起居、饱暖物质的生活要重要,所以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能专心求学。
慎言敏行 一心求仁
“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这是朱子说的,“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君子做事要敏捷。当然事先要审虑周详,不是说做事就贪快。一味的求快,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那叫鲁莽,不是这里讲的“敏于事”。君子这里讲的敏捷,他是做事在审虑周详的基础上,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他力行,补充自己不足之处。所以君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认真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有求道的心。求道在于什么?日常生活中行仁,所谓修道以仁。道在哪?落实到生活中,表现就是仁。仁者爱人,因为他爱别人,所以为别人服务一定是做得又好又快,绝不会马虎,绝不会应付了事。他会认认真真做好他本职的工作,无论事情大小、巨细,通通要做到认真圆满。 “慎于言”,这是君子讲话谨慎,不会乱说话,“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讲话,他没有废话,没有闲话,非要讲的时候才讲,平时守默,他沉默。一个人老讲话,他心往外跑,反而他这个心不定,不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他做事也就不能够做得很周详,往往会出一些漏子。所以想要“敏于事”,这“慎于言”也是很重要。所说的话,一定是守信,而且是合乎道义。 朱子底下又说:“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君子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够了没有?还是不够。如果只满足到这一层,那就是自满了。君子求道,不敢自满,不敢自以为是。他还要去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也就是亲近仁者,亲近善知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只是做到前面几条,他不去学习,不去亲近善知识,那只能说他力行做得好。但是《弟子规》上也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他任由自己的意思去做,那难免也会做出一些错误来,而且他的境界没有办法提升,因为他满足在那里。所以君子,真正好学的,必定是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以正其是非”,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个是,是该做的,非是不该做的。这个里头就无限的深广,乃至一举念,一动心,我们都要懂得里面的是非善恶。所以,随着我们境界不断提升,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如果不是真正有道之人,他怎么能为我们这样开解得很细致? 甚至说古圣先贤的教诲,也是随着我们不断的提升境界,又有新的认识。就譬如说《论语》,我们小学的时候读,跟中学的时候读,跟在大学的时候读,那个境界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同样是孔老夫子讲的话,可是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到现在我们的理解又不一样。我现在是跟着我们恩师净老学习十几年了,有这样的一种水平去理解《论语》,比我在小学的时候读到这个《论语》,那要高得很多了。所以,是非的标准也是随着我们修学的功夫提升、境界提升,它又有新的意思。所以不能够自满。《大学》里面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进步,这是真的好学,叫学而不厌。厌是满足,学没有满足的。 我们去请教有道之人,这个道讲的是什么?“事物当然之理”,这叫道。当然是自然而然,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种理,人所共同遵守,共同认同的。为什么?因为人人本性中都具足了道,道非从外来,本性本来具足,所以人们都会认同它。真正有道之人,必定是他见得本性,他跟道合一了,所以所说的、所行的,无不符合道,这叫有修有证的人。真正找有修有证的人太难了,现在你上哪找?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他也不会做广告告诉你,所以找不到。怎么办?我们找有修有学的人,他真正这么学习圣贤之道,也真正在落实,这种人就已经很难得了。我们向他去请教,我们的疑问去请问他,请求他指正,这叫“就有道而正焉”。那我们必定是“德日进,过日少”,不断在提升自己。 朱子还引尹氏,尹氏是尹彦明,程颐的弟子,尹氏的话讲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他讲到君子的学问,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四方面,也“可谓笃志力行者”,他真正是在用功的做,努力的在力行圣贤之道。但是如果不去有道之人那里去求学,那也是“有差”,还是不足。因此什么叫好学?要这章里面所说的全部做到,才叫做好学。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章里面,他有点睛之笔。他说:“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这话讲得真叫直截了当。君子“敏于事”,在什么事上敏捷?蕅益大师举出颜回“请事斯语”。 这“请事斯语”出在哪一章?是“颜渊问仁”那章。颜回有一天向孔老夫子请教什么是仁。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为仁就是行仁,如何行仁?你能克己复礼就是行仁。夫子告诉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能够克己复礼,就在当下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归仁,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和谐世界。怎么样构建和谐世界?自己克己复礼,你就能修身,就能齐家,就治国平天下,这叫“天下归仁”。然后告诉他,“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桩事情是自己的事,分内的事,跟外面无关。这颜回听懂了,颜回去请教,“请问其目”,那我如何去落实,你给我具体的方法。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处处都符合礼,真叫克己复礼。我们一言、一动、一瞻视、一耳闻,全都要跟礼相应,全都要符合圣贤的教导。颜回听到夫子跟他这么一说,马上讲:“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我一定按照您老人家所说的去做,“请事斯语”。“斯语”就是您说的这个话,我一定去做,一定落实,依教奉行。所以颜回他自己是自谦了,说“回虽不敏”,他其实真正是敏,“敏于事”。 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敏于事”就是一件事,什么事?“请事斯语”,也就是依教奉行。所以好学,具体的来讲,就是完全依照圣贤人讲的话去做,就这桩事情,这就是好学。除了这桩事情以外,“更非余事”,没有别的事。整个圣贤之道,不就是这件事吗?圣贤人说的,应该做的,我们就做,不应该做的,我们绝对不做,这就是好学。 下面又讲慎言,蕅益大师继续给我们讲,“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訒。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这个慎言跟敏事这不是两个方面,是同一个事情。慎言具体来讲,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仁者其言也訒”。訒是讲话好像很笨拙,很缓慢,这就是慎言。语言尽量的少,心是定的。怎么样得到这样的一个慎言的这种功夫?“从敏事处得来”,敏事就是真正落实圣贤教诲。他的心都是收得住,他的眼睛不是往外看,而是往内收,他只看自己。他不去衡量外面、别人的得失,只是衡量自己的善恶。善就保留,恶必定改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样的人哪有这么多话说?他一定是沉默寡言。为什么?他心是静的。话说多了,他一定是心不安,心浮气躁。所以慎言跟敏事不是“两橛”,就是它不是两个事情,它是一个事情,是一不是二。敏事者必定慎言,慎言者也一定敏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