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175
回复
5195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7:49 | 只看该作者

  —————————————————————————————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 什么是伐?
  ○ 伐,就是砍伐,如伐木;还有就是进攻,如讨伐、征伐……
  ● 伐的本义,是杀人。你看这“伐”字,左边“人”,右边“戈”,或指杀人,或指掌握生杀之权的人;后来引申出讨伐、征服的含义……
  ○ 孙子不是不主张杀伐么?
  ● 这要看用什么手段了——接下去,他提出了四种杀伐之道……
  ○ 目标制定了,接下去是手段……
  ● 孙子说:“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以谋略征服对手;其次,是以外交征服对手;再其次,是以武力征服对手;最下等的,才是攻城。”
  ○ 有几个问题……
  ● 但讲不妨。
  ○ 第一,他所谓的“伐谋”,就是运用谋略,使敌国缴械投降?
  ● 是的。后世的兵家常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的伐谋,核心就是攻击对手的心理,摧毁其精神力量和战略企图……
  ○ 有什么具体手段?
  ● 比如威慑、分化、制裁、封锁,再比如策反敌国高层人员,培植反政府力量,动用宣传机器展开攻心战,和平演变……
  ○ 嗯,伐谋的目的,不在杀死对手,而在控制对手,瓦解对手。所谓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不过多少有点不厚道。
  ● 你以为“一将功成万骨枯”才是厚道?如果哪一天,全世界的冲突都用伐谋的方式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厚道呢。
  ○ 第二个问题,伐谋是谋略战,伐交是外交战,是不是?
  ● 是的,外交上所谓的折冲樽俎,也是兵法。
  ○ 那请问,伐谋和伐交,有什么区别?与此相关,伐兵和攻城,又有什么区别?
  ● 这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成本核算,对进攻手段进行的细分:伐谋和伐交,都以“全胜”为目标,但伐交的成本高于伐谋,所以退居次席;同样道理,伐兵和攻城,都以“破国”为目标,但攻城的成本高于伐兵,所以最为下策。
  ○ 这么说来,伐交也就是伐谋,差别只在于成本?
  ● 是的。比如说,春秋战国之际产生的纵横家,就专门从事伐交工作……
  ○ 据说这些纵横家非常了得,个个能以三寸之舌退百万之师。
  ● 纵横家又称策士,非常雄辩,算是十分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流浪天下,以布衣之身游说各国诸侯,利用各国间的利益和矛盾,充分运用威慑、离间、讹诈、利诱等手段,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
  ○ 以最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 但对孙子来说,伐交需要动用国际力量,你想,派出外交使节或利用纵横家进行穿梭外交,争取同盟国和国际舆论支持,岂不都得花钱?
  ○ 那些所谓的同盟国,都不是省油的灯……
  ● 是啊。相对来说,伐谋求诸己,伐交求诸人,伐谋比较主动,伐交多少有些被动……
  ○ 嗯,有道理。孙子这段话,至少给我两点启发。
  ● 说来听听。
  ○ 第一点启发是,实力第一,求人不如求己。因为无论伐谋还是伐交,自身拥有强大的实力,最为关键。
  ● 孙子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本身就是一种强势战略,是实现霸权的一种途径。
  ○ 实力雄厚,才有伐谋和伐交的本钱。想那些小国和弱国,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谈得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 这一点我略有异议……
  ○ 你也请讲。
  ● 小国和弱国运用伐谋或伐交战略,可以暂时自保,可以拖延时间,可以迷惑对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展自身实力,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不知哪一天,一跃成为强国大国,也未可知。
  ○ 哦,或远交近攻,制衡对手,或韬光养晦,含羞忍耻……
  ● 扯远了。说说你的第二点……
  ○ 第二点是,凡事都要考虑成本。象吴国那样的新兴强国,如欲称霸天下,就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无谓的争斗中消耗过多武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所以,孙子才向吴王阖闾递交了关于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的四份预算报告,让他比较一下……
  ○ 呵呵是吗,说不定那吴王,此刻正热衷于伐兵和攻城呢。
  ● 下面,孙子就描绘了一幅春秋时代的攻城战图景……

.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9:12 | 只看该作者

  —————————————————————————————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车旁)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
  ● 谈到攻城,孙子首先说:“攻城,是不得已采用的办法……”
  ○ 谈到攻城,他脑海里一定浮现出八十年前楚庄王对宋国发动的那场围城之战,历时九个多月,太惨烈了……
  ●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其城堡建筑也出现了各种型式,有组合的内城外城,有连体的大城小城。即使象吴楚之间那个不起眼的蔡国,据一份考古报告说,其城墙的总长度就有10490米,宽度15~25米,最厚处达到70~95米;外城墙还被一条宽70~103米的护城河保护……
  ○ 象这样坚固的城池,我想,只要粮草充足,即使守军再不济,也能将攻城大军抵挡上几个月吧。
  ● 我们看孙子做的预算:“修造攻城的各种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橹:大盾。贲辒:攻城用的四轮车。距堙: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坡。
  ○ 这里好像出现了几件攻城的武器……
  ● 先说“贲辒”——那是一种覆盖犀牛皮的四轮车,以粗壮的木材制成,下面可容纳十个个人;其任务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运土填壕……
  ○ 就是运送泥土将城墙前的壕沟填满?
  ● 是的。第二项任务是,城壕填满后,将攻城器械运至城下,攻击或挖掘城墙。由于这种攻城车覆盖有犀牛皮,可有效抵挡城墙上敌军的弓箭和石块、火器等抛掷物。
  ○ 那“距堙”又是什么?
  ● 距堙,就是在城外构筑高于城墙顶部的土山,以便俯瞰城内的防守状况。据说,也有将高高的土山一直堆到城墙边,形成入城的通道。
  ○ 真是工程浩大。孙子在这里还只是举例说明,实际的攻城器械远不止这些吧?
  ● 那当然,除了贲辒、距堙,还有钩、冲、云梯……
  ○ 唉,可惜当时没有远程精确制导的武器,没有轰炸机和侦察卫星,才这么麻烦。
  ● 你以为这些现代武器就不需要成本了?科研经费、仪器、时间、人力资源等等,你做一份预算试试,投入恐怕更惊人呢。
  ○ 这倒也是,战争,在任何时候其实都一样。
  ● 何况这个时候,对手也没闲着……

.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20:38 | 只看该作者

  —————————————————————————————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 攻城之战打响后,情况怎么样?
  ● 孙子描述道:“将帅抑制不住内心愤怒,驱使士卒蚂蚁般地攀爬城墙,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敌城仍未攻破,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啊。”蚁附:象蚂蚁一样爬梯攻城。
  ○ 蚁附,是一种攻城战术吗?
  ● 那是一种人海战性质的密集攻城方式。
  ○ 看来这位将军也属于冲动型的性格,等不及贲辒、距堙等攻城器械完成,就大旗一挥,组织攻城了。
  ● 吴国将士,本来就充满血性,极易冲动。
  ○ 城池本是易守难攻之处,你必须了解其结构和弱点,再择机攻击,强攻不成,也可以另想办法呀……
  ● 你在想办法攻,你的对手在想办法守——大概也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出了一位著名的“守城”专家,名叫墨翟……
  ○ 墨翟我知道,就是墨家的宗师墨子,有一个词叫“墨守”,是不是与此有关?
  ● 是的。墨家是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一个学派,一个产生于战乱中的准军事集团,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聚集了一批为信仰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人物,他们吃苦耐劳,在损人利己的时代,专门从事损己利人、扶危救困的事业,很有一些侠气……
  ○ 这个组织倒是很令人神往,听起来比孙子孔子他们高尚许多。
  ● 那当然,只不过理想的主张都不容于世——比如墨家有一个重要主张,就是“非攻”;为了对抗“攻城”之战,他们专攻“守城”技术,并为此奔波与各个弱小国家之间。
  ○ 孙子和墨子交过手吗?
  ● 墨子的身世不见记载,大概比孙子晚五、六十年吧。墨子的守城技术,记载于深奥难懂的《墨子》一书中,包括守城的组织原则,对付十二种攻城技术的防御方法、防御器械等等,从字里行间透露的科学而又详尽的程度,可以想见那批墨家子弟的认真精神,非常令人感佩……
  ○ 以刚才孙子说的攻城之术,墨子会如何应对?
  ● 就以“蚁附”为例吧,墨子提供的战法有:在城墙下散布铁蒺藜和碎陶片,并埋设尖铁桩,以阻滞敌人前进;城墙上的士兵除了装备通常的守城兵器,还配备特制的长柄锤和长柄斧;对于攀爬城墙的敌军士兵,墨子建议向他们头上倾倒燃烧物、沸水、沙石……
  ○ 难怪孙子会说“此攻城之灾也”,也难怪楚庄王围城九个月会萌生退意——罢了罢了,我们撤兵吧。
  ● 这就是孙子所作的“攻城”预算报告:包括粮草的成本,武器装备的成本,时间的成本,现在,又搭上了三分之一士兵生命的成本……
  ○ 说到底,还是一个成本问题: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才是善之善者。
  ● 于是,孙子得出了关于战争的一个重要结论——

.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21:38 | 只看该作者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 孙子说:“所以,善于用兵的将帅,使敌军屈服,不一定动用武力;夺取敌人城池,不一定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一定经过久战。”
  ○ 也就是说,制定战争计划,不一定局限于军事行动……
  ● 通常的军事行动,无非是进攻和防御,孙子的整体战计划,却在单纯的进攻和防御之外,提出了战略上的控制之道,即通过伐谋、伐交以及伐兵的配合运用,控制局势,瓦解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
  ○ 我想,即使在战术上,也可实施整体的控制战法……
  ● 哦,你倒说说。
  ○ 我看古人攻城,如果碰上顽固的敌将据城不降,聪明的将军就会向城内射出箭书,威胁利诱,分化瓦解敌军和城内百姓,这一招有时也很灵。
  ● 这就是“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 孙子的这种想法,吴王阖闾一定觉得非常新鲜——想必他原先认为,战争无非就是伐兵。
  ● 对于现代战法,新兴的吴国才刚熟习,而孙子却来自齐国……
  ○ 齐国是现代兵学的发源地……
  ● 想当年,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时,曾说:“至善不战,其次一之……”意思就是:至高的境界是不动用武力,其次的境界是一战而定胜局。
  ○ 孙子的思想,可能就来自管仲。
  ● 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非常倚重外交战,对此,孔子曾评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可不管怎样,你想通过外交战控制天下,也得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
  ● 对,从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第一天起,其政策就是充实内政,富国强兵,由此构成了最基本的威慑力。
  ○ 不战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称霸。
  ● 所以孙子说:“务必采用整体谋略来争胜于天下,这样,才能在不损伤军队的前提下,赢得整体利益。这就是谋攻的艺术。”顿:通“钝”,受挫之意。
  ○ 整体战的谋略,就是伐谋、伐交和伐兵的综合运用,就是“全”……
  ● 是啊,把战争视为整体争胜,而不仅是武力争胜,这样,你的争胜手段就会更丰富、更灵活。

.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23:09 | 只看该作者

我太佩服孙子了,希望各路高手看贴之余,多多讨论交流~~~~~

86
发表于 2008-7-19 22:46:5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阿,拜读了。

87
发表于 2008-7-20 00:05:1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深入浅出,剖析出诸多自己十多年都没有读出来的道理。
88
发表于 2008-7-20 20:24:18 | 只看该作者

整理后的完整版

整理后的完整版点击下载:

[upload=rar]down9_0410.asp?ID=107992[/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0:25:56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1:54:54 | 只看该作者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
  ● 我们的最高战略目标是“不战而胜”,是吗?
  ○ 是,已经阐述得很透彻了……
  ● 目前的状况是,我们面对的那个邻国,伐谋不成,伐交也不成,那该如何?
  ○ 那就不能和他干耗着了,照我说,一个字:打!
  ● 第一,打还是不打?第二,如果打的话,怎么打?想过没有?
  ○ 这个,你说呢?
  ● 孙子按照他一贯的风格,开始计算……
  ○ 孙子比较善于数字化思考,虽然很先进,但会不会失之死板?
  ● 先不忙下结论,我们看他怎么制定战略和战术……
  ○ 那好,我就洗耳恭听。
  ● 孙子说:“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四面包围敌军……”
  ○ 常言道,大军无兵法。这种态势,我去指挥也能获胜。
  ● 不过,你得注意孙子用了一个“围”字,没用“攻”字、“战”字,也是有讲究的。
  ○ 哦,既然十倍于敌,围了未必要打,争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
  ● 孙子说:“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列阵而战胜敌军……”
  ○ 五倍于敌,照理说优势已很明显,但孙子还是比较谨慎。
  ● 你觉得他太谨慎了?
  ○ 不,我觉得非常正确。
  ● 说说你的理由。
  ○ 我方五倍于敌,尽管占有明显优势,但如果全力合围,也许某些部分会显得单薄,容易被敌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因而影响全局;但列阵而战,应该绰绰有余了,说不定还可分出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军后方,实施夹击……
  ● 呵呵,还蛮有道理,就这样定了。
  ○ 下面,一倍于敌军怎么打?
  ● 孙子说:“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军……”
  ○ 一倍于敌,以二当一,采用正面进攻的方式,从理论上讲不应该吃亏。但我觉得不必把全部兵力投入正面进攻,你觉得呢?
  ● 哦,为什么?
  ○ 可以考虑适当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其翼侧……
  ● 分兵的战法,孙子马上要讲到了。
  ○ 哦,一定是在双方兵力对等的状况下,采用分兵战法。
  ● 孙子说:“与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分散敌军……”敌:对等之意。
  ○ 双方兵力相等,正面对决的话,胜率只是五五开,恰当的做法,是派出小股部队引开一部分敌军,然后再正面进攻,这样,我军便可形成局部优势……
  ● 看他用的这个“能”字,其实很有意味。
  ○ 那表示分兵有不同分法,具体采用哪一种,得看你的智慧。继续……
  ● 稍等——我们插一个简单的练习,测试一下你的谋略。
  ○ 嗯,可以试试。
  ● 这里的“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两句,在许多的《孙子》版本中,却写作“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 两种写法,代表了两种战法,我们以哪一种为准?
  ● 以哪一种为准,你自己判断呀……
  ○ 让我想想——首先,如果双方兵力相等,我认为一定得采取分兵的战法,才有把握取胜,所以,“敌则能战之”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其次,如果我军数量一倍于敌,正面进攻是正确选择,分兵则是更佳方案。
  ● 尽管很多的《孙子》版本都写作“敌则能战之”,但早期兵家在引用《孙子》时,却常常说“敌则能分之”……
  ○ 那可能是后来的《孙子》版本弄错了。我们看下面,兵力少于对手时怎么办……
  ● 孙子说:“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善于防守……” 
  ○ 他又用了一个“能”字,说明即使兵力少于对手,也不可消极防守,而应运用谋略,采用积极防守的战法。继续……
  ● 孙子说:“实力不如对手的话,就要善于回避。” 
  ○ 请教一下,“少”和“不若”有何区别?
  ● 前者指数量,后者指综合实力,包括数量、装备、士气、将军的才能、后勤补给的保障等等……
  ○ 哦,数量少,还可以一战,综合实力不如对手,那就得识时务了……
  ● 怎么,不坚持战斗吗?
  ○ 明知不敌对手,还坚持战斗,不是自取灭亡么?
  ● 孙子在这里仍然用了一个“能”字,说明即使回避或撤退,还是得有一定章法,不但不可失了士气,甚至不排除以退为进的目的。
  ○ 自双方兵力相等开始,他都用了“能”字,可见谋略在此时的重要性。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1:57:41编辑过]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1:56:50 | 只看该作者

  —————————————————————————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 刚才你说,力量过于悬殊的话,就不必坚持战斗了?
  ○ 不然的话,岂不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 针对这一情况,孙子再次强调:“所以,弱小的军队固执硬拼,就会被强大敌军俘虏。”坚:固执。
  ○ 尽管孙子讲得很在理,但我还是有疑问。
  ● 很好啊,就怕你没疑问。
  ○ 我感觉孙子太注重数量优势,似乎不建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就难以战胜对手,可历史上很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例,如何解释?
  ● 孙子并非只注重数量优势的兵法家,这我们后面会看到——不过我同意你的看法,战斗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有时候,仅凭高昂的士气,就可战胜三倍甚至五倍于己的敌人……
  ○ 我想,他之所以特别强调“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可能是针对吴人的性格……
  ● 有可能啊。吴人强悍好斗,知进而不知退,崇尚那种“生往死还,不受其辱”的勇士作风;由这批家伙组成军队,其战斗力爆发出来,确实恐怖,但如果调教不当,结果也很可怕。
  ○ 他们不在乎死,只在乎个人行为的壮烈。 
  ● 为了荣誉和承诺,他们会不惜“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
  ○ 孙子的警告,真是用心良苦。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1:58:23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