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 回到《计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 阐述了政治问题,涉及国家战略的制定,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计算和评估…… ● 回到《作战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 阐述了经济问题,涉及军事战略的制定,提出了侵略战争的速胜论…… ● 回到《谋攻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 阐述了政治、外交、军事的整体战构思,涉及攘外和治内的关系问题…… ● 于是,孙子开始作总结…… ○ 不仅仅对本篇,而是对他整个战略构思的总结吧? ● 孙子说:“所以说:了解对手,也了解自己,虽经百战,也无任何危险;不了解对手,只了解自己,胜负的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 这段著名的话,不仅对侵略战,也不仅对战争的进攻方或防御方,对任何有关生存竞争的活动,都具有启发。 ● 所有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知”字。 ○ 看到这个“知”,《计篇》开头那个冷静的“察”字,又浮现了出来,居然一直贯通到这里…… ● 不止贯通到这里,你等着瞧,它还会一直贯通下去。 ○ 就目前而言,这所谓的“知”,应该是谋攻的关键所在:胜,因为知;败,因为不知…… ● 在中国古文字中,“知”和“智”本是同一个字,说明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了解和掌握情况,与拥有智慧是同一回事。 ○ 有知就有智,谋攻需要运用智慧,但前提却是了解和掌握情况。 ● 问你一个问题——就“知”而言,你认为知己重要,还是知彼重要? ○ 应该同等重要吧…… ● 二选一呢? ○ 我想,如果你生来就没有企图心,而只想保全自己,知己重要一些;相反,如果你有野心,哪怕只有一点进取之心,那就非知彼不可——是不是这样? ● 是不是这样,我也在想—— ○ 但是,通观目前所学的内容,孙子讲的,大多还是知己…… ● 具体的知彼工作,他早已安排,不过现在不便说。 ○ 是这项工作太隐秘? ● 在这部兵书的最后,他会透露其中奥秘,我们到时再说吧。 ○ 看来,真正的战争,早已开始……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2:04: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