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175
回复
519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3:46 | 只看该作者
  —————————————————————————————
  
  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
  ● 即使你一路高奏凯歌,但战事久拖不决,问题还是存在。
  ○ 时至如今,孙子还在强调“用兵之害”。
  ● 就百姓而言,孙子说:“兵力消耗于中原战场,国内则十室九空,百姓的财物,折损十分之六……”中原:原野之意,指国外的战场。
  ○ 如果是现在,反战的声浪就会随着战争的拖延而渐渐高涨。
  ● 就政府而言,孙子说:“公家的财政,因战车损坏、战马疲惫,以及盔甲、箭弩、戟楯、矛橹等武器装备损耗,辎重车辆的征用,折损十分之七。”罢:同“疲”。甲:铠甲。胄:头盔。楯:同“盾”。橹:大盾。丘牛:大牛。丘牛大车:泛指辎重车辆。
  ○ 可是,我们在规划“五事七计”时,进行过民意调查,战争发动前,已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做到“令民与上同意”了……
  ● 你以为你想玩多久,大家就会陪你玩多久?你以为民众的耐心指数,会永远保持在你期望的高度?


.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4:27 | 只看该作者
  —————————————————————————————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
  ● 后方的账算好了,接下去算前线的账……
  ○ 也就是“因粮于敌”的账。
  ● 孙子说:“所以,聪明的将军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一石饲草,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钟: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萁秆:泛指饲草。石: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
  ○ 是否因粮于敌,会有二十倍差距?
  ● 你想,千里运粮,除了保证前线部队的补给,这一路上,押运的部队,随军的役夫,大量的牲口,岂不也要消耗粮草!
  ○ 哦,可以想像,那满载粮草的笨重车辆,前后相属,一望无际,蜗牛般地沿着崎岖的运输线爬行,一旦进入敌境,还免不了担惊受怕,万一半道上遭遇敌军偷袭……
  ● 如能因粮于敌,不仅可以减免我方的负担和损失,同时也在消耗对手的粮草,这样合计下来,岂止二十倍啊!
  ○ 而且,如能夺得敌国粮草,又可打击对手士气,提升我军士气……
  ● 这恐怕就难以用数字计算了。
  ○ 嗯,这“因粮于敌”四字,确实大有意味……
  ● 看来你不仅同意孙子的战略,还有了新的体会?
  ○ 我觉得“因粮于敌”,有点类似借力使力的战法——就如高手对决,当你把对方手中的剑视为自己的剑;无形之中,就等于多了一把剑。
  ● 对,此消彼长的道理,可运用于很多方面……
  ○ 你是说,不仅仅限于粮草?
  ● 我们看下去……


.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5:06 | 只看该作者
  —————————————————————————————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
  ● 孙子说:“所以,要士卒英勇杀敌,就必须激起他们士气;要夺取敌人物资,就必须以财货奖赏他们。”怒:激励。货:货财,这里指用货财奖励。
  ○ 既有精神激励,又有物质奖励,这是讲方法……
  ● 古话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当时很多士兵,尤其那些步卒,多是临时征调而来的平民,大家都冲着“财”和“赏”随军征战……
  ○ 具体怎么执行呢?
  ● 孙子说:“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要奖赏最先缴获的士卒,并更换战车旗帜,混合编入我方车队之中,优待俘虏,善加使用……”已:同“以”。杂:配置。
  ○ 这是在“因粮于敌”之外,又增加了“因战车于敌”……
  ● 当时的战争,车兵是军队主力,由贵族武士担当,孙子强调夺取敌方战车,并以此作为激励士气的手段,一方面出于擒贼先擒王的战术考虑,另一方面恐怕与吴军的车战能力不强有关……
  ○ 吴国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丘陵纵横,本不适合车战。
  ● 是啊,在当时的中原诸国,车战已有数百年历史,各种编队、阵法、战法已非常成熟,至于吴国,知道有车战这么回事,大概也只有七十年……
  ○ 那是还吴王寿梦在位的时候。
  ● 当时,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正打得不可开交。楚国叛臣申公巫臣向晋景公建议,联合吴国从南方夹击楚国,并亲自带了三十辆兵车出使吴国,受到了吴王寿梦的欢迎。巫臣向吴军传授车战的技术和阵法,鼓动吴人进攻楚国……
  ○ 吴楚交恶,是否由此开始?
  ● 是的。也许正因为吴军掌握车战技术不久,如能在战斗中夺取敌方战车,并插上自己的旗帜,这对鼓舞士气、提升自信心的作用多大啊!
  ○ 除了“因战车于敌”,还有“因士卒于敌”……
  ● 春秋时代对一般战俘的处理,或则罚作奴隶,或则以“献俘”方式杀死。由于这些士卒并非贵族武士,只要能善加安抚,很容易成为我方战斗人员。
  ○ 敌人的战车、士卒均能为我所用,则我方的战斗力又增强不止一倍了。
  ● 除此之外,想想还有什么可“因”的?
  ○ 什么都可以“因”吧——我想,尽量利用敌国的一切资源,应是侵略战的一项原则,比如当地的宣传机器,当地的行政资源,当地有号召力的人物,甚至当地的政府机构,如果可能的话……
  ● 所以孙子说:“……这就是所谓战胜了敌人,又使自己更加强大。”
  ○ 看来这“胜敌而益强”五字,亦是兵法的至高境界。
  ● 哦,说说你的理由……
  ○ 我认为,胜敌并不等于强,胜敌的结果如不能使自己更强,就没必要采取行动。
  ● 是啊,经过一场战争,战胜者不但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使军队损失惨重,国家元气大伤,也是常有的事……
  ○ 所以孙子才这样强调因粮于敌,因战车于敌,因士卒于敌……
  ● 尽量利用敌国资源,用尽可能少的代价和风险,谋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孙子的行动原则——近代军事家提出的“以战养战”思想,也是基于同样考虑。
  ○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笔账算下来,还是值得。


.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6:17 | 只看该作者
  —————————————————————————————
  
  故兵贵胜,不贵久。
  
  —————————————————————————————
  ● 孙子重申:“所以,用兵贵在取胜,不在持久。”
  ○ 看来对于持久战,孙子有强烈的心理障碍——当时一场战争,究竟会持续多久?
  ● 春秋时代,车战仍是主要作战方式:战争双方多选择平坦之地为战场,布阵完毕,战鼓响起,双方或以阵形对抗,或混战厮杀,虽一时间旌旗翻滚,杀声震天,只要一方的车兵被击溃,战斗便告结束……
  ○ 所谓“一鼓作气”,指的就是这类战斗吧——那用不了多久,顶多几个时辰。
  ● 据史书记载,发生于春秋时代的一些著名大战,都在一天之内决出胜负,人们概括当时的战争规模是“车不过千乘,兵不过十万,战不过一天”……
  ○ 难道说,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当时还没出现?
  ● 有啊。早在八十年前,楚庄王为争霸中原,大举进犯宋国,就发生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九个月的攻城之战……
  ○ 被围的城市现在哪里?
  ● 宋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场围城之战除了时间长,战况惨烈,还为后世贡献了至少三条著名成语。
  ○ 第一条是……
  ●〔鞭长莫及〕战争从这一年的九月爆发,直到第二年春天,双方还是相持不下。宋国派使者向北方的晋国告急。晋景公正准备派兵援助,大夫伯宗却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既然老天爷要把宋国授予楚国,我们又何必与其争锋……”就是说,马鞭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 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力量达不到——下一句成语呢?
  ●〔易子析骸〕夏季来临,宋国没有盼到晋国援兵,却仍然固守城池,楚军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无计可施,楚庄王甚至一度萌生退意。一天深夜,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对他说:“我们国君派我把宋国的艰难状况告诉您:城中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 就是说,粮草吃光,大家交换孩子当饭吃;柴草烧光,大家拆散尸骨当柴烧。战争打到这份上,真是触目惊心——后来呢?
  ● 华元继续说:“……虽然如此,但想让我国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那我们宁肯与国家共存亡;如果贵军能退兵三十里,我们将惟命是从!”
  ○ 接下去,应是第三条成语——
  ●〔尔虞我诈〕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华元作为人质,前往楚营订立盟约,盟约上写着八个字:“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这意思是——
  ● 尔,就是“你”;虞,猜测之意。
  ○ 意思就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用防着我”,真是非常理想化的盟约……
  ● 是啊,盟约这样写,实际上双方仍然“尔虞我诈”,我欺骗你,你防着我——扯得够远了,我们回到正题吧。
  ○ 我想此战下来,楚庄王虽占得一点便宜,但这历时九个月的围城之战,应该也把他消耗得够呛,没什么值得夸耀——侵略战久拖不得,看来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 夜长梦多,所以孙子才这么强调“兵贵胜,不贵久”……
  ○ 看到或听到那“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惨象,任何负责任的将军或国君,都该好好反省才是。
  ● 孙子确实陷入了反省:如何在双方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战胜对手?
  ○ 这又有点钻牛角尖了,战争嘛,尽量避免我方损失还说得过去,怎能奢望对方也不受损失……
  ● 不管如何,经过深切反省,孙子得出了他的结论——这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


.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 孙子最后说:“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命的掌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司:主管、掌管。
  ○ 这部兵法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仿佛又在这里浮现……
  ● 是啊,“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拖延一天,你背后的人民就多付出一天牺牲,国家就多一份危险。
  ○ 不以单纯的杀敌立功为能事,可见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将军。
  ● 我怀疑,这不过是对吴王阖闾的又一次警告——宋代的兵法家何氏读到这里,也颇为感叹:“孙子首尾言兵久之理,盖知兵不可玩、武不可黩之深也……”
  ○ 嗯,战争不是儿戏,战争需要算账……
  ● 这一篇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一份战争预算报告。
  ○ 对了,你刚才提到的那位何氏,他是谁?
  ● 何氏,据说名叫何延锡——顺便说明一下:自曹操之后,历代为《孙子》作注解的人层出不断,宋代以前,主要有十一家,人们习称“十一家注孙子”,何氏便是其中一家……
  ○ 其他各家,都有哪些人物?
  ● 曹操之后,有南朝的孟氏,唐朝的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朝的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 那个杜牧我认识,人称“小杜”,是个诗人,居然也谈兵法。
  ● 诗人为何不能谈兵法?
  ○ 这倒是,曹操也是诗人——关键是这位小杜的注解水平如何?
  ● 反正他的注解,是十一家中话最多的,相比之下,有实战经验的曹操,却是十一家中话最少的——其余的,你自己去看吧。
  ○ 文人就是话多,想必和你我一样,尽是纸上谈兵……
  ● 呵呵,闲话少说,战争马上开始,我们还是关注孙子吧。

.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7:41 | 只看该作者
《作战篇》完。
67
发表于 2008-7-17 14:34:1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68
发表于 2008-7-17 15:15: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会是一个一个地打上去的吧,太强了也

69
发表于 2008-7-17 15:34:36 | 只看该作者

久读不厌,久而久之,已拊之

70
发表于 2008-7-17 15:34:4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不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