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管理综合] [分享]许伯源老师“创业谈”与“二秘答题桌”文章集锦

[复制链接] 128
回复
213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8:22:40 | 只看该作者

17亿资产走出困境的三套方案
2003-10-12

 

    某网友多次来信给我,希望我能够提供一些如何使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参考意见,因前一段时间出差在外,未及仔细考虑,今试提出三套方案供某网友参考:

  一、第一套方案
    A.50万投资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项目?
    选择50万的投资项目比较简单,遵循下述的原则即可:
    1.自己会做,不用请别人最好。
    2.跟市场,看市场上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或卖什么。
    3.寻找拥有大市场的产品,储备一定的能力为今后发展留出余地。
    4.设备投资考虑在15-25万元。
    5.年利润设定在20-60%是可行的。

    B.建议项目
    1.投资豆腐机连锁店4-5家,估计可以在1年内收回50%的投资。
    2.投资水产品加工,利用山东沿海的水产品资源,选择精加工项目或调查日本南韩比较流行的产品加工。
    3.投资食品厂,生产大众化的食品。

    C.提醒
    1.不要追求高科技、新奇的产品,此类产品风险高。
    2.做普通型产品,但要做精,在包装上和质量上下工夫,积累经验,小产品可以成就大事业。

    二、第二套方案
    A.投资500-1000万的选择原则
    1.目前各个产业的进入门槛都已提高,如果选择独特性的产品,投资数额就相对要大。如食品、保健品、生物工程制品和某些电子产品等。最佳投资量应考虑在2000-3000万元,但也可以在500-1000万元起步,待起步后再逐步增加第二期投资。
    2.可以考虑聘请技术专家来参加,按入股也可,按一次性卖断技术也可。
    3.要找到产品在未来市场上的卖点,为开拓市场做好准备。
    4.设备投资可以考虑在300-600万元。
    5.土地使用面积可以考虑在10-15亩。
    6.年利润可以设定在50-200%左右,根据产品的技术含量而定。

    B.建议项目
    1. 汽车标准件生产。
    2.电脑的外设设备。
    3.房地产的配套设备。
    4.中药材深加工。
    5.生物工程产品。

    C.提醒
    1.选择市场潜力大的产品。
    2.选择面对全国市场,甚至面对世界市场的产品。
    3.选择生命力强的产品。
    4.选择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项目。
    5.注意投资地域对引进人才的局限性。

    三、第三套方案

    若想解决贵公司整体的经营困境,上述两个方案是无法做到的。必须实施大动作,进行大的操作,使年利润达到1个亿以上的方案。
    A.投资1-3个亿。遵循下列原则:
    1.要策划出独特的、在全国具备唯一性的、争取全世界唯一的项目。(具体原则请见愚作《野谈策划》一文中的观点)
    2.大项目成功的原则就是唯一性和可操作性。
    3.以1-3个亿作为启动资金,完成10-20个亿的增值,在增值中求回报。
    4.土地使用1000-3000亩。
    5.在项目增值达到10-20个亿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年回报1-2个亿。

    B.建议项目
    1.旅游文化项目。
    2.大型房地产项目。
    3.大型专业市场项目。
    4.保守一些可以选择:供水工程项目等。

    C.提醒
    1.整体方案是建立在解决贵公司17亿资产如何重组的基础上,很可能需要突破投资区域的限制,选择最佳投资地点和资源。
    2.重组中必然包括置换资产的内容,如卖掉部分不良资产或以部分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
    3.可能需要考虑脱离原有投资行业的限制。

7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8:24:29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谈》(36)——当老板必须保护自己时

2003.1.11

 

  今天是周末,还是让我来举个小例子吧,尽管有点絮叨,也显浅薄,但能使大家轻松一下也好。
  仍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小话题:
  前文中说过的李总的房地产公司,从去年夏天始,连续几个月来多次在当地媒体上刊发了招聘人才的广告,广告中突出的大字体是:“招聘企业集团首脑级管理决策领导人才。”没有谈待遇,也没有说具体职务。
  十一前不久,公司里来了一位应聘者,女,37岁左右,身材适中,相貌娇好,属于那种在王府井或南京路上回头率比较高的一种,高贵中透出一股文雅和深厚的艺术气质,沉静中不少聪慧。她在李总班台对面的客座上坐定后,不卑不亢,徐徐道来应聘的愿望。
  其个人简历:法律专业本科,后在外院进修一年口语和听力,毕业后曾在大型国营企业就职,后进入进出口公司,持经贸部外销员证书,和德法意伊美等国客商曾大量交往,当然也常来常往于各国之间,再后来曾任香港某集团公司总裁助理,副总裁,曾亲自领导操作并完成了三个大型房地产楼盘,单项投资额均在10-20亿以上,对我国当前房地产业界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可谓了如指掌,对房地产业务流程也可谓驾轻就熟。在业余爱好栏上填写着:钢琴。
  李总对这样的应聘者可以说当时就满意至极,并当场拍板,请其先在由她丈夫执掌的集团公司任总裁助理。并请其到正在施工的楼盘工地去看了看现场,希望应聘者能马上给拿出个“业主会所”的投资方案来,公司急等着实施。那位应聘者微笑着点点头答应下来,对未来的老板说:没问题,给我几天时间。等人家走后,李总和助理小陈说:“真没想到,我们能招到这么好的人才,现在正是咱们迫在眉睫急需这种人才的时候。”
  七天后,这位女应聘者来到公司,给李总和张副总上交了一份关于该楼盘项目“业主会所”的投资操作具体方案,十几页的方案报告详细地陈述了因地制宜的思路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并对目前国内几个典型的会所项目的失败提出了个性分析意见,如哈尔滨哈药集团的《千手佛》和西安饮食集团的《龙宫》,当下经营得都并不理想。这里只有小陈知道,她前两天利用星期天曾来过两次楼盘工地,对照图纸详细地查看了施工现场,小陈已经开始喜欢上这个彬彬有礼的大姐,并且开始直接称呼她为“助理”或“未来的领导”。
  现在的问题好象就是通知这个应聘者何时来上班了。但是,这个问题三个月内没有答案。小陈多次提醒李总,什么时候让总裁助理上班呀?她作为李总的助理当然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李总先说,过几天吧;后来又征求小陈的意见,能不能让她到我们房地产公司来,成立个策划部当部长?或者管理部当部长?
  经过与那位应聘者协商后,人家倒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只是说,大家还不了解,先干什么都没关系,我过去曾经领导过策划部和管理部,对这些工作都很熟悉。      
  又过了一个多月,好象李总仍然没有通知人家来上班的意思,小陈急了,对李总说,人家也不可能总等咱们吧?
  李总思虑再三,和小陈慎重地探讨:“如果她和我老公...我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小陈想:“原来李总在保护自己?!”小陈的嘴半天没合上......
  小陈通知了那位大姐,应聘者来公司向李总告别,并且说,没关系,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今后如果有什么事要我帮忙的话都请不必客气。最后提出想把简历取回去,至于给公司的策划报告就留给你们供参考吧。
  李总说:我忘了放在哪儿了......
  待应聘者离开后,李总和小陈说:“我刚才还和她说了,女人的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小陈当时没听懂......
  心里直说:这都什么呀?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8:35:50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谈》(72)-企业的利润是谁创造的?
2005.8.2

 

    前天看到网上有朋友提出了这么个问题:“企业的利润到底是谁创造的?”
    有人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小儿科,其实不然。我看这是个大问题,一个企业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创造利润。也许有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也创造出来利润,那是盲目的,不久后这个利润就会变成亏损也不一定,这是个可能导致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让我们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利润是什么?
    利润是市场认定价值超过成本部分对企业的物质回报。通俗一点说,就是销售价格减去成本的剩余部分。这里面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销售价格,另一个是成本。看来,关系销售价格和成本的人与利润之间的联系最大。
销售价格,是市场对产品价值的最高认可,也就是客户愿意拿出的最高的购买价格。
    这里又提出了一个系列的问题,一是有效的客户群体必须存在,二是这个客户群体对产品价值的最低认定高于产品的成本价值。
    是否存在这个产品的客户群体?这属于营销定位的问题。一个企业在投产一个产品前,首先需要做的是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最后确定目标市场,然后进入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阶段……这是营销的过程。所以说,如果在细分市场问题上,或选择目标市场、确认目标市场、研发产品、生产产品……甚至包装等问题上影响了客户群体对产品价值的认定结论,这个产品就不会存在目标客户群体,自然也就卖不出去,或被客户的认可价值不能高于产品生产成本,于是就不会产生利润。于是,这一系列环节的每一个操作者和确认者便都决定着企业利润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客户决定了对产品的认定,所以是客户或消费者创造了企业的利润。我说不对,只要企业存在着利润,客户必然是事先存在的一个群体,只是企业发现了他们,也是他们发现了企业,而非他们“帮助”企业获得了利润。所以说,客户是“上帝”有失偏颇,真正的企业的“上帝”是那些发现客户群体的人,客户从来不会因为你尊重他把他当“上帝”他就会给你掏腰包,这是我对“客户是上帝”的歧义。而是当客户“发现”了你为他准备好的“产品”时他“自觉”地为你掏腰包,而且还要“衷心地感谢你”。今天看到“三思”董事长说了这么一段话,他公司的产品在投标时比竞争者高了100万而中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客户不是上帝,真正的“上帝”是“三思”企业里决定生产这种产品的人!首先是他让企业利润增加了100万。上帝不会因为三思长得好看就多掏了100万照顾三思。
    有人说,是生产者或工人们创造了企业利润。对这一点我不想探讨,这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我只想提出一个问题,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什么时候都可以创造利润的吗?看来也不是,否则世界上就没有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成本问题。
    成本项目中包括什么内容我就不细说了,基本上是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资本成本三大块。人工成本随地域和管理而变化;原材料成本是波动中的常数;资本成本的前提条件基本稳定。那么看来,资本是成本的前提,也是企业的前提,没有资本还谈什么成本呢?而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资本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我听到年轻人常爱说,只要我有了钱我也可以……问题是此时一定还“没有”钱。资本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否则马克思不会研究出厚厚的《资本论》。我所说的是,原始资本包括的“劳动量”也是巨大的和风险的。和天上不掉馅饼一样,资本不会无缘无故地掉到谁的脑袋上,资本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以后再谈。这里要说的是,没有资本就没有成本,资本是成本的一个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看来,利润里包含着资本的功劳。资本属于谁就是谁的功劳,也就是谁创造了利润。
    可能还有人认为是管理创造了利润,这里要说明的是,管理是“控制”了成本,管理对成本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没有好的管理就不会有低成本,这是对的。但是,有的行业并不能突出地表现出管理控制成本的作用来。只用最原始、最简单的管理也可以创造出高利润的行业和产品也不是没有。所以说,管理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是肯定的,但不是绝对的,需要看行业而定。
至于人工成本那是一定存在着的,没有人工就没有产品是不争的事实,但劳动力成本是一种低级成本,低级在其可置换性,这也就是职工下岗的根本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润的产生包含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因素:
    1. 资本;
    2. 确认目标市场或客户群体的人;
    3. 管理;
    4. 原料成本;
    5. 人工成本。
    没有资本,目标市场确认将是无水之鱼,一切想法和愿望将“胎死腹中”,这就是创业难的首要问题。
    没有对目标市场的正确判定,有资本也要亏损,这也就是很多企业最终死于市场的原因。
    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企业的产品成本就有可能增大,所以管理是“束缚”产品成本的有效的手段。无论是体现在对人的激励或是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方面都是如此。
    至于原料和人工成本,则是常规成本,常规成本的主动性很小,经常被动地受到大环境大经济的影响和左右。
    所以,企业的利润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很明白了。如果一个企业家即积累了资本又独自能够确认有效的目标市场的话,他个人即决定了企业获得利润的大部分因素,可以说利润是这个企业家创造的,创业期的企业家一般都是如此,职工只是劳动力,劳动力不能起到创造利润的主要作用。如果企业发展了,这个确认目标市场的任务企业家已经不能再独自承担或无能力独自承担时,职业经理人加入并承担了这个任务,于是企业主要创造利润的人群就不再单单是老板或企业家,而是一个包括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混合群体,也就是一个领导团队承担了创造企业利润的任务和责任。
    自然,企业利润的主要创造者们成了利润主要的获得者。
    欢迎讨论,仅供参考。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8:54:32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谈》(53)——让我们走进机遇!
2003.6.2

 

  我写了《创业机遇杂谈》后,引起部分网友的兴趣,其中昂城与科海两位先生相继提出了“创造机遇”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能够令人深思、令人遐想、令人陶醉的希望,我们可以创造机遇吗?我们如何创造机遇呢?我们难道真的可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吗?这两天,我凡头脑中稍有空闲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机遇是什么?机遇从哪里来?
  ……
  1.机遇是什么?
  庄子曰:“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庄子在这里把万物产生与变化的根基来源皆归于“机”,那么,机遇——则是指一个人“遇”到了能引起事物变化的根基,也就是碰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机会”亦然。 另外,从词义上来理解,“遇”,为邂逅;指你有意或无意间碰到了“机”;看来机遇不是由“当事人”来创造的,“机”原本就存在于发展着的世界里,而“遇”则既具有某种偶然性也具有某种必然性,不自觉则偶然,自觉则必然。
  例如,当年深圳发行股票,完全公开透明,但数月之内无人问津,现在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甚至在街边摆个桌子卖股票,最后因无人买,不得不由政府动员机关干部带头硬性扣发工资购买。“机”出,但无人愿意“遇”,最后被人以强制手段“遇”。自然,当这个机遇最终被大多数人看到的时候,想当初曾破口大骂政府的干部们乐得做梦都在流着发财的口水。(三思非常形象地介绍了他如何错过了这次机遇的经过,非常真实可爱。)
  例如,你在哈尔滨的某公司任职,该公司欲到北美发展,正巧你的英语很好,而你在北美还有亲属,并且你在公司的历史表现与个人能力都足够优秀,于是你成了这个“肥差”的首选,你碰到了机遇。
  例如,我举过的一个例子,他的朋友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他可以帮助他朋友的朋友所任职的政府部门找到一块地皮盖住宅,他就可以事先拿到政府的全款资金盖房子。于是他就发展成了房地产商,他也碰到了机遇。
  ……
  机遇,你真的让人费解。你是什么?你从哪里来?机遇是什么?
  愚以为:机遇是自然发展规律中在远方闪亮的一个点;机遇是上帝给予“自助之人”准备的恩惠;机遇是历史将在“今后”的一个启发;机遇是奖赏给一个奋发向上的人的“袜子”里的圣诞礼物,当你睡醒时才可得到;机遇是可以助你飞翔的翅膀。 从根本上说,机遇是对自然、历史、物质未来发展的必然展示,这个展示是提前可以预见的,发着微弱的光,它不能照亮多么大的空间,但可点亮有心人的心。

  2.机遇,你从哪里来?
  仍然以上面所述的几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机遇它从哪里来?
  例一,我国发行股票,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中国“突然”会冒出一个发行股票的机遇呢?前提条件是:a.中国改革开放了,而且已经突破了改革前期的阻力,已经普遍认识到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误区,已经必须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既然是市场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即是必然要推出的一种市场机制。c.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了发展需要资金,而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拨资金的模式已经不能支撑得起国有企业的需求。(我国证券市场启动的初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困境,至今仍然大部如此,所以造成了很严重的漏洞至今仍无法弥补。)d.从证券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来源成为必然。e.证券市场出现。 所以说,这个机遇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基础之上,没有这些基础,机遇将不会出现。也就是说,从北京出发的列车,经过了保定、石家庄和邢台,下一站将到达新乡;当然,如果从丰台就转弯的话,这趟车就是奔天津了,另说。
  例二,他的英文基础比较好,他的工作表现和能力优秀,他在北美有亲属支持,这是他的前提条件;加上他所服务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他很自然地会获得出任北美的选择,他碰到了机遇。试想,如果他根本不会英语,或者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日本或阿拉伯,他获得北美职位的机遇就不存在,而日本或阿拉伯的机遇也将是别人的。
  例三,如果他没有朋友,当然更没有朋友的朋友,政府盖宿舍的机遇跟他将一点关系也没有;或者他有朋友的朋友,但他没有可提供的土地资源,他都不会成为房地产商。 从上述的“追根溯源”中,我们可以看到,机遇不会平白无故地降落到一个人的头上,不会天上掉馅饼,机遇一定会有前提;其中有外界的前提、历史的前提、文化的前提、公共关系的前提、个人素质的前提…… 不存在离开任何前提的机遇。
  另外,机遇需要当事者,需要有人看到机遇,需要有人抓住机遇,如果当事者无论如何不买股票,如果当事者无论如何不学英语,如果当事者无论如何不结交朋友,则上述的机遇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到当事者的头上。再者,机遇在未来;机遇如时间的列车,机遇就是列车前进方向上的一个小站,这趟列车不经过已经驶过的后方各站将永远不会到达前方的小站,所以,驶过的路程是前方任何站的基础。
  机遇从哪里来?机遇就从你的过去和今天迎面走来,你走过的一切都将是到达你未来那个机遇的前提。机遇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轨迹中来;(包括: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科学、商业、工业……)人类的需求是进步的,是发展的,机遇从人类的需求中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的,在逐步的认识中逐步地显现了人类今天和明天的机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不变的,千万年以前大自然即蕴涵了今天人类的机遇。

  3.走进机遇
  既然机遇在未来,昨天是前天的未来,今天是昨天的未来,明天是今天的未来;每一天都是过去的未来,每一天都存在着机遇,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方向哪个层次的机遇。 对于一个准备创业或已经创业者,你都要让自己坐上这趟走进机遇的时间列车,开向你的机遇。
  如何走进机遇?
  A.不断地完善你自己。
  所谓的完善你自己,就是要“自助”,做上帝青睐的“自助之人”;完善你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完善你的公共关系结构和层次;完善你对市场认识的水平和能力。欠缺完善的你,可能就欠缺识别未来机遇的能力。如果当年的深圳有一个人完善地知道证券市场应该是个什么东西,他就是中国今天的巴非特。如果远大的创业者没有内燃机的知识结构,就没有今天的远大。
  B.认清你的“车次”和“路线”。
  机遇会立体地出现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一个创业者不要上错“车”,不要希冀你能在所有的三维时空中都能走进你的机遇,你需要认清你的机遇可能出现的方向和领域,如果你的知识特长是农业,而你坐错了“机械”的机遇之车,你将永远也不能走进你的机遇。
  C.瞪大眼睛看清前方的机遇之“站”。
  当你已认清机遇可能出现的方向,当你已踏上了机遇的列车,请你时刻注意你前方的机遇之“站”,那就是你的机遇。你的机遇之“站”会具备很多特色,它需要你拿出在此之前为了它而准备的足够的知识和勇气,它需要你为了它而多年准备的所有的资源,包括公共关系资源。你的信心和梦想就是它,仿佛对情人的向往,仿佛对美味的渴求,你需要下定决心,下“车”吧,贡献你的一切,就是它,不要犹豫。请千万不要错过,“过这个村没这个店”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因没有看清“站牌”而坐过了“站”,则这次机遇将如你以往所错过的无数个机遇一样飞向你的后方,届时留给你的仍然是惋惜和悔恨。

  4.机遇是前提还是结果?
  机遇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刻产生,所以机遇是结果,但你必须坐上机遇的列车,否则你将永远也没有结果。机遇是前提,因为首先必须在你的前方存在机遇,如果你所设想的前方并不存在着机遇,你将永远呆坐在希望的列车上。

  5.机遇能创造吗?
  机遇本身不能被人为地创造,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未来,机遇永远属于你未到达就已存在或将存在的那个点,机遇属于历史和自然发展全部的累积;一个人的能力足以创造历史,包括社会的历史或科学的历史;如毛泽东他创造了社会的历史,但他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如遵义会议如抗日战争都不是由他创造出来的;如袁隆平他创造了科学的历史,但他的重大机遇是发现了野生原种,他只是发现而非创造了大自然原本存在的原种;当然并不否认在他们抓住机遇并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为别人创造了出无数的机遇。严格地说,毛泽东与袁隆平也是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预见并抓住了他们自己的机遇,走进了他们生命中的机遇,他们成功了。

  所以,你能创造并提高的是——预见与抓住你自己未来机遇的能力、你走进机遇的能力。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7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9:01:29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谈》(64)——公司股东的人数选择

2003.8.11


  昨天在“广东代理商”提出的《A君的苦闷》案例中,反映出一个关于如何选择和确定公司股东人数的问题。我想结合多年的经验举手发个言:

  1.一个人最好。
  当然这不符合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法定要求。
  所谓一个人最好,指的是在公司治理的决策上不会因发生分权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从现实中看,发展得好的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企业,都是以一人为企业决策核心,一旦出现了第二个核心,企业必败无疑。
  虽然公司法中规定不能一人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具体操作中是可以灵活的,那就是另一人不参与管理和经营。很多私营企业为什么发展壮大起来,都是以一人为主的原因,注册中的其他人只是为了“合法”注册而占用了一个股东位置而已。
  即便是民营企业,如果发生股东分权或争权夺势,也会对企业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刀兵相见。近期见电视上报道了江苏某地夫妻残杀的新闻,即是夫妻两人为了管理企业的分歧而导致丈夫一怒杀妻分尸,据说二人都是能力非凡的高科技纺织业管理人才,杀妻的丈夫甚至在监狱中仍然申报了两项专利技术。

  2.两个人最不好。
  所谓两个人最不好,并不是绝对的。如上述所说,只要注册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股东人数在两人以上。说两个人最不好,是指如果两个人同时参与管理和经营最不好,这一点我记得以前谈过,董事会中的股东只能有一人出任总经理参与管理,其他股东不能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和经营。或者再细分地说,如果两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在任何情况下完全服从另一人的管理和决策则不好。这也和合作者的性格、能力等因素有关。例如我就“主观”地认为两个O型血的人不要合作,因为性格太相近,0型血的人热情、善良、助人为乐是好的,但也易固执己见,爱说。都爱说就要争着说,争来争去就翻脸,所以都是O型血的夫妻经常吵架,这也是为什么夫妻间需要性格互补的原因,一个人爱说,另一个人必须是“听众”的角色则和谐。

  3.三人以上什么情况都有。
  也不能说股东的人数越多越好,股东人数多可以互相制约,但制约是把双刃剑,即可防范失误,但也阻碍发展,有时为了制约而必须付出沉重的成本。
  说白了,一个企业如想顺利发展,需要一个好的领头羊,如海尔如长虹,外国也是一样,所谓的团队也必须有队长,否则也形成不了团队。现在有人极力地强调团队的力量,其实团队是第二步的,创业初期没有团队,团队都是在队长出现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组建结果。
  股东人数几个人都好,但需要大家服从一个人,如不能做到这点,几个人都不好,夫妻都要残杀更何况外人?如果一个人创业,首先你要衡量你是否能独立操作,如果你认为你能独立操作的话,把你的母亲注册为第二个股东,你的公司一般不会分裂。如果你不能独立操作的话,你看你能否接受让别人来参与管理和经营,你作为辅助方参与或只监督不参与具体经营,当然对方的个人道德品质要好,这样你的创业也会相对顺利些。
  如果你既不能独立操作,又不能找到放心的合作者,或你还要在有独立操作能力的股东参与的情况下你偏要起到核心的作用,可能面临烦恼和失败。

  一孔之见,请大家指正。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9:07:14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谈》(52)——创业机遇杂谈
2003.5.30 

 
  我记得曾引用过别人的一句话,这个人叫柯云路,他说:一个人的成功靠三个条件,忍耐、机遇和公共关系。我以为很正确,尤其是机遇。

  也许有人说,应该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或者说,学习、学习、再学习;各种说法我都不反对,都认为有一定的道理。
  还有人说,上帝助自助之人;也对,上帝就是给人赐予机遇的主宰,他把机遇给予谁当然也有他老人家自己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凡自己知道努力的人。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机遇时刻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我们跟它之间没有距离,或者用时髦的话说是——零距离接触;关键的是,看我们当中谁能首先看到机遇;更关键的是,看我们当中谁能够一把抓住机遇!

  1.机遇总与你相识
  很多人极为艳羡创业成功者曾经碰到过的机遇,天赐良机给了成功的人,抱怨说为什么我就没碰到过机遇呢?因此,很多人怨天尤人,怪上帝不公,怪爹妈错生,怪“既生瑜何生亮”,甚至怪自己遗传基因的密码排序可能紊乱,怪……
  其实,当你突然有一天发现了一个机遇的时候,你会非常震惊,原来机遇和你是旧相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机遇,都不会超越这个人生存三维时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就是说,你的认识中有它存在,它就存在;你的认识中没有它存在,它就“不存在”,但只不过不存在于你的认识中。
  大家不要以为我在讲唯心论,正确地说我应该是在讲唯物论,机遇是永远存在的,就在你的身旁,只不过是你能否看到并能否抓到机遇。

  2.你如何能看到自己的机遇?
  A.首先你要爱好你身边的这个商品世界;

  这里的创业仍然局限于创造企业之业,今后不再赘述;既然是创业,当然就是参与商品世界的行为;既然是参与商品世界的行为,当然你首先要爱好这个世界;如有爱好大自然的人,也有无所谓大自然的人,只有爱好大自然的人,才能切身地聆听树林小鸟和溪流的诉说;商品世界也是一样,只有爱好它的人才能用心去体验它的丰富和多姿多彩。
  你爱逛商场吗?你爱参观展览会吗?
  如果你爱逛商场爱参观展览会的话,当你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过它们是商品吗?你想过它们的价值吗?你想过它们的成本吗?你想过它们的利润吗?
  从儿童玩具到文化用品到服装鞋帽到中西医药到农副土特产品,你喜欢哪一类?你为什么喜欢那一类?
  当你熟悉商品的价值、成本和推导出的可能的利润的时候,你已经就要看到你的机遇了。
  如果你眼中的商品已经是活生生的“生物”时,你会发现它们的生命力,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喜怒哀乐;与爱好大自然的人钻到热带雨林中一样,你会从商品的集合中找到神奇的新品种,如植物学家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个新树种一样,你的机遇就摆在你的面前了。
  所以说,只有热爱这个商品世界的人才能看到他创业的机遇。

  例如,有一天我在逛商场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架遥控直升飞机模型,因我从小爱好航模,所以至今仍然对飞机模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架模型是用汽油发动机做动力,和我小的时候所做的“线操纵”或“遥控”模型差不多,但现在我面前的这架模型已经不单单是一架玩具,它是商品,于是我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它的成本是多少?加工工艺如何安排?制造注塑模具需要投资多少?原材料成本大约多少?目前的零售价是9000元,成本估计不应该超过1500元,厂家的利润空间大约在3000元,市场有多大?可投资否?
  机遇就是这么摆在我面前。

  B.你要具备对商品属性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商品到底有什么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范畴。但作为一个创业者,需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具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如,商品具有成本属性、价值属性、交换属性、使用属性、社会属性和生命周期的属性等;一个成本低的、价值高的、可交换的、具有实用性的、拥有社会效益的、甚至牢固的商品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一次创业的机遇。
  一个创业者,只有当你具备了对商品属性的深刻了解后,你才能看到你眼前的机遇。

  C.你要对市场的基本原则具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交换商品之场所。首先需要有商品交换,其后才有市场的存在,如无商品交换,则市场就要死;但市场不会死,死的一定是商品和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或人。市场有什么基本原则?市场喜新厌旧,市场又弃新图旧,市场嫌贵爱贱,市场又贪图奢侈,市场钟情华丽的“外衣”,市场允许大嗓门的吆喝,这都是我心中的市场基本原则,可能和经济学家们的哲理不同,但道理应该差不多。
  市场是陈世美,市场是秦浍,市场没有精忠报国,市场也不相信眼泪,市场如动物世界的残酷厮杀,弱肉强食,市场就是“抢”钱的搏斗,不是游戏,是你死我活;有人说市场是战场,有人反对说市场不是战场;我看市场是斗兽场,有单打独斗也有群打群斗,胜利者如斯巴达克斯,失败者如锅里冒着气的肉。
  如果你对市场的原则没有清醒的认识,你就不清楚你将与谁搏斗,与谁将搏斗你都看不到,你如何能看到机遇?更何况市场上机遇的本身就粘满着血腥。

  D.你要具有对金钱的占有欲;
  人类也是动物,必然如动物一样,人类也遗传了占有欲,和食欲性欲一样的欲。
  占有土地、占有房屋、占有俊男美女、占有金钱,占有商品;人类天性具备占有的欲望,在这种欲望中,对金钱的占有则最抽象,最无边际,也最无耻。
  谁不爱钱?恐怕只有佛家的出家人;世上不爱钱的人不多,但对钱的态度却也并不一样;有的人小富即安,有的人多多益善,有的人索之有道,有的人巧取豪夺;有的人认为钱为养身之本,有的人认为钱是使鬼推磨的灵符。
  创业需要钱,这是肯定的。若论机遇的发现也与对钱的占有欲相关,可能有些人并不一定赞成。但是我想说,对金钱的占有欲低下的人,常常会失去创业的动能,创业是为了什么?证明自己?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贡献社会?……无论为了什么,首先你要赚到金钱,否则一切都是空。其实说白了和人的性欲也是一样,只有旺盛性欲的人才会去追求异性,只有旺盛性欲的人才会去憧憬爱情,才会去发现异性的存在,才能感慨“红酥手”与“满城春色宫墙柳”,阳痿的男人和性冷淡的女人不会去发现和注意身边的男女,因为他们没有欲望。
  机遇是需要发现的,也就是首先你要看得见,而所谓看,当然要有想看的心,也就是要有欲望,对金钱的占有欲望。

  3.机遇的特性
  A.机遇很“圆滑”
  用物理学的理论来讲,机遇的摩擦系数很小,它象鲇鱼和泥鳅,不用巧劲儿你就难抓到,抓到手里又容易滑脱跑掉。
  很多创业者也会经常发现机遇,并不比后来依靠此机遇而创业成功者发现得晚,但是,他们没有“抓”住那个机遇,因为机遇非常的“圆滑”。
  所谓机遇的圆滑,并非机遇的外层也包裹着黏液;而是机遇并不给人以太清晰的外观,机遇并不想明确地告诉看到他的人们,你只要“抓”住我的哪一点就可以使你发大财成大功,否则现在也不会创业的成功者那么少了。机遇常常会影响你的“视觉”,常常让你的视力“散光”,让你看不到机遇的“边际”和“轮廓”,让你无从下手,它想让你去猜,看你的猜测能力有多强;机遇让你去判断,就象我们用鱼叉扎鱼,从水面上看到的鱼的位置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水的折射率与空气不同,人的眼睛经常受到这种大自然的欺骗;另外,机遇需要力量,需要勇猛,如你站在水田的田埂上抓蟮鱼,当火把照到它浮出水面的头时,你要用竹夹子狠狠地立即夹住它不放松。
  例如房地产投资,很多人都说看到了它是一个机遇,包括现在的大部分房地产商,但是真正看到房地产机遇的人并不多,都说是做房地产,其中又有几个人在做“地”?房地产的机遇在“地”下。(因此文不是探讨房地产投资,恕不赘述。)
  B.机遇可重复的次数有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机遇都具有它的独特性;看到别人抓到的机遇对你可能没有用,因为它姓“别”,而不姓“你”。
  机遇的重复次数永远有限,有时对于全世界来说也只有一次,最多者也是有限的重复次数,他投资奶业你也投资奶业,他投资速冻食品你也投资速冻食品,但最终这个机遇被后来者冲击消失了,机遇反成了败遇。
  应该说,绝妙的机遇没有重复,只有一次,或者说占先的才叫机遇,而跟随别人车屁股后面吃灰的就不能算机遇了;当然,如果一个机遇到来后没有被占先者统领市场,则后面吃灰者也还有的吃,则当另论。
  但是,往往能够被复制多次但次数仍然有限的机遇也不能算绝佳的机遇。

  C.机遇的时效性极强
  机遇象万花筒,随着时间车轮的转动,随时变换着各种动态的花色图案,当你需要用心来体会并企图记住一个图案的时候,它变了,它不再等待你去记忆。
  很多绝佳的机遇都是发生在极短的时间段中,有时甚至只在一个十分钟的时间内,如你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提供你一个机会,但要求你必须在电话中立即答复对方你的判断和决定。如果你肯定地选择了,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成功另一个是失败;但如果你肯定地放弃了,虽然没有失败的可能,但成功也许被你永远地、或终生不可再得地错过。
  机遇的实效性对每个已经看到的创业者来讲,都是一次“生死抉择”的考验。
  我见过也熟悉那么多没有及时抓住机遇的人,他们终生将为曾经邂逅过的一次机遇而嘲弄。

  D.机遇惧怕懦弱
  我常常发现,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永远也不会抓住机遇;一个总希望依赖别人而不能被别人依赖的人永远也不会抓住机遇;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永远也不会抓住机遇。
机遇象一个美貌的新娘,它需要呵护需要依赖需要被占有,它惧怕懦弱惧怕犹豫惧怕不负责任。
  机遇需要强者,需要负责任的人,需要敢于承担任何后果的人,当然是由敢于抓住它的人去占有。

  F.你一生中能抓住机遇的次数很少
  千万不要寄予过高的希冀你一生中不但能看到无数次机遇,且能抓到无数次的机遇,它如你心目中的情人,也许你的一生中只有一次碰到它,而且你要认为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机会。上帝真的很公平,他老人家给每个人的机遇几乎相等,但上帝并不保证也不强求任何一个人能够抓到机遇,他老人家又是那么狠心,看着那么多的人因失去机遇而垂胸顿足,而且从来不让任何人发明一种可以拯救大多数人的“后悔药”。

  E.真机遇与假机遇
  有人说,机遇有真有假,其实我倒更倾向于机遇的本身都是真的,而那些被人验证了的假的机遇理应不称其为机遇,只是不识机遇的人自认为的一种安慰自己的假象罢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你碰到了“假”机遇的话,最后只能是这样的结果:“猫咬猪尿脬”空欢喜一场。但是,即便一个创业者抓到了真机遇也未必能让他成功,机遇需要人来驾御。如何驾御机遇不是本文论述的目的,在此就不赘言了。

  掌握机遇的特性,发现、并勇敢地抓住、驾御机遇吧,机遇助你成功!
  罗里罗嗦谈机遇,机遇其实就在你身边,但是你不用担心,你的机遇一定不是我的机遇。

77
发表于 2010-4-23 10:00:35 | 只看该作者

已做中国式围观,先评论,然后等人多了,再群抠。

 

78
发表于 2010-4-23 10:02:24 | 只看该作者
飞兄,能否制成个“TXT”版本的,大家出差在外,在手机上看多好。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0:20:37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谈》(55)——私企招聘与应聘几题
2003.6.10

 

  最近见人才交流栏目中出现了大量招聘与应聘的信息和相关的问题,想在此谈谈我在招聘中的感觉,当然也涉及到对应聘的思考,但我自己的应聘经验实在不多。

  一、招聘
  1.走什么路穿什么鞋。
  一个企业面临招聘时第一个碰到的现实问题是,你需要招什么人才?
  最近这二年,在这个问题上仿佛有的企业真的有点昏了头,凡招聘就本科就硕士就博士,好象他那里是中国第二科学院第二国务院,不把全中国的一流人才揽尽则不甘。殊不知人才多了也是事儿,人才安排不当更是事儿。走什么路穿什么鞋,你穿一双意大利皮鞋爬山或走乡间土路那是自找难受,你难受鞋也难受。即便你穿着一双进五星级酒店也没必要还背上十双,一是太累,或许人家把你当成卖鞋的也不一定。记得过去侯宝林大师说过一段相声,胸前别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两支是大学生,三支就是修钢笔的。其实人才对企业来说也是这个理儿,别最后变成了个“修”人才的,而不是“修”企业的了。

  人才多了自然就会安排不当,一个企业再大,也没有那么多的重要高层位置,它总是个金字塔结构,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人才,否则不是内乱就是闲置,甚至争权夺势自我消耗,人才越高级能量就越大,真弄起个事端来够你老板喝一壶,对企业的发展并非有利。

  我有个朋友发达了,聘了一个博士当秘书,逢人便说“这是我秘书,博士”,为此我见他一次骂他一次,“烧包儿”、“土鳖”、“吃饱了撑的”、“你以为你是国务院总理哪”,哈哈,反正没好听的,我也理解他,他是小学毕业的文化,从小家里穷弟妹多念不起书,现在发达了就心理不平衡,找找感觉罢了。他那个秘书也暗中托我讲情希望能给他换个位置,人家的心里也不平衡啊。今年他终于平静下来了,把这个秘书安排到下属一家公司任副总,又聘了一个大专毕业的秘书,工作照样干得挺好。

  如果说人才,我以为总经理和清洁工都是人才,只要适用就是人才,只要他们胜任并且愉快就是人才,如果不愉快则必变成乱才,所以用人才不能乱,企业真正的工作需求是唯一的标准,高级并非是总标准。

  2.我喜欢应届毕业生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反映,应聘者都埋怨说招聘人往往提出需要具备工作经验,而有这种意见的应聘者一般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本身就没有工作阅历,当然就没有工作经验,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对于招聘企业来说,当然希望招聘来的人进入企业后能马上进入角色展开工作,因为招聘企业不是学校,不想负担培养人的前期费用,谁能知道你掌握了工作经验后离不离开?这是应聘企业的担心,这种担心是完全有理由的,因为培养人的经验需要投入,而且这笔投入并非小数。
  我喜欢应届毕业生接受相对的低工资;这是保证企业能回收培养费用的唯一办法。有人提出是否能以保证在本企业工作一定的年限为措施,我以为不可,因为一个职工想离开企业时你用什么办法都没用。
  其实招聘应届毕业生对企业也有好处,他们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也不世故,也同样没有在企业中勾心斗角的经验,且刚出校门的学生们热情,赋予幻想,工作干劲大,很多人都能吃苦耐劳,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偏低的学生更是这样,家庭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也有优点,他们不斤斤计较,大度且潇洒,干起工作风风火火。
  我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一般很少看那些学校开出的推荐信之类的材料,因为那些材料中从来不提缺点,学校也希望他们都能尽快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很少有参考价值。当然,如果该学生曾多次在校获得奖学金或担任学生会干部的话也是可取的。
  我在面试时往往“以貌取人”,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不是说一定要长得多漂亮,我这里不开影视公司或模特公司,漂亮并不重要,但要忠厚善良,从其一言一行中观察其人品,这一点非常重要。但这只能凭招聘者的个人经验和判断,没有普遍意义,当然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3.报纸广告的效果好
  经过多年的招聘工作实践,我发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的方式是最好的招聘方式,招聘的成功率也最高。
  现在企业招聘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广告;一种是参加政府组织的人才交流会;还有一种不知大家碰到没有?有些学校的老师们会亲自来企业推荐应届毕业生。
  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方法最好,来应聘的人都对广告上企业介绍的内容已经非常深刻地分析对比和了解,能来到企业应聘就说明他们基本已经确认了他们的初步选择,针对性强,亲和度高,招聘的效果相对就好一些,成功率甚至大于80%,就是说我企业的员工中有这么大的比例都是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来的。
  相对于报纸广告招聘,参加人才交流会的方法并不理想。分析原因,参加人才交流会的应聘者对招聘企业的亲和力差,他们常常在会上到处填表发简历,满地撒的都是,甚至有些应聘者都已经成了应聘“油子”或跳槽“里手”,把各个招聘企业相互对比的本事极大,等到会后你通过电话或其它方式联系他面试的时候,他已另有它途或已反悔。我现在基本不参加这类交流会。

  4.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
  本科生与研究生确实存在着差别。
  最大的差别在于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过本科生,当然这一点也不能绝对。这一点可以通过对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了解到:一,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比本科生要掌握得更扎实一些,通过考研的过程他必须重新复习大学四年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了又一次的严格考核;二,研究生虽然是按照导师的意愿去完成论文,但完成的过程是对研究生的一次能力的再培养,如凡写论文首先要做的是查资料、写综述,这便是对一个课题综合进行考察能力的培养过程,而在其毕业后的具体工作中,这种综合分析和考察的题目会经常出现;再如理科研究生的实验,从实验方向的确定,到实验的设计,都会更接近现实工作中的要求,而非如本科生般只做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研究生和本科生存在着差别,不是讲本科生不能赶上研究生,而是在实际工作中本科生可能不会随时有被系统培养的机会和时间。
  一个企业是否需要用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要看具体情况,我个人认为硕士足够,不必一定要用博士。顺便说一句,我建议本科毕业生考研,近年来发现,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寻其根源我归为没有好老师一因,如果真是如此,则考研相对来说可以找到一位不错的导师,跟着好老师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自可终生受益。

  5.党员职工很好
  我在招聘中发现,招聘党员作为私营企业的干部一般都会表现得很好。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左”,平时散漫惯了,就怕有人从旁监督着,但一个企业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都需要塌实认真工作的工人和干部,而从招聘的现实来看,党员职工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素质。究其原因,可能是应聘到私营企业的党员在原来的国企中也是无权无势的基层党员,他们的身上没有什么恶习,在原单位的工作表现也都应该很好或不错,而且我发现他们很懂“规矩”,做事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原则。我反正也不想违法,所以我不怕党员,而且帮助他们成立支部,不脱产,请他们来帮助企业发展,没什么不好。

  6.原国企职工毛病多
  大家别不爱听,国企职工有很多毛病是私营企业所不能接受的。一个是懒,工作节奏慢,作风不紧张;走起路来脚后跟先落地,然后再脚尖,身体重心在后,和骡子马走路一样——四声,让人听了心里发慌;刚开始时,我一听办公楼道里有人用“四声”走路就开骂,“谁在那遛驴哪——”,因我在日本公司待了很久,实在不能接受这种慢慢腾腾的工作作风,日本企业的职工走起路来一路小跑,女职工也一样,步伐的节奏非常快,干起工作来也是紧紧张张的,工作效率极高。为了改变这种懒散作风我就军训,规定一分钟走多少步,用前脚掌先着地,没有改不了的毛病,都是国企给惯的!
  第二就是工作中“互相泄气”,不互相鼓励;凡看到太阳西下,总是会有人充满了深情充满了理解地站出来说:“明天再说(干)吧”;就没个痛快劲儿,今天的工作今天一定要力争完成,而私营企业可不能经常等你“明天再说”;这一点也和日本人的差距极大,在日本,如果下班时你的工作没有完成而你仍然在继续工作时,其他离开的同事在告别时会对你说一句“希望你再努力”或者“你一定能成功”的话,这是人家看重你时才这样说的,不看重你的人什么都不会说,但也不会有人劝你“明天再说吧”,因为那等于劝你倒霉,如果你真的“明天再说”,你的明天就有可能失去公司的信任和提拔的机会;但在我们的国企和政府部门里,“明天再说吧”却体现的是对同志“春天般”地关怀和爱护,国企能搞好不反成了怪事吗?所以我最反感国企职工的这个“明天再说吧”!
  第三,不比贡献比待遇;国企职工善比,尤其善以少工作比好待遇。原国企职工如果新到私营企业工作,常要与别人比比待遇如何,但最不喜与别人比工作量工作责任谁大谁重,最好是工作任务越轻而待遇越高则自以为佳;殊不知,在私营企业里,当你的工作量越来越小的时候即将是你离开的前兆?
  上面说的这些可能并不代表国企职工的全体,只是因为有毛病的国企职工让我碰上的不少,所以给我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我说的那个最严重的走路“四声”的干部原招他来做负责设备维修的工程师,不到三个月就让我炒了,因为我受不了那个声音,太刺激我大脑皮层的神经!其他凡原国企职工聘入时,我都要事先打打“预防针”,以观后效。

  7.语文能力很重要
  我很重视招聘时对应聘者语文能力的考核,一个干部的语文能力决定了他的表达、文字和沟通的能力。所以我在每次招聘新的企业干部时都要进行语文考试,从中我发现了一个很现实且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应聘者的语文能力都大多不敢恭维,其中更有甚者,几乎无一人能默写正确极为流行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或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或许是因为我国目前教育重心的转移?教材编写的侧重点已经变更?为什么造就了大学毕业生语文能力普遍的低下?还是我所碰到的仅仅是个例?令人沮丧的是,几年来我确实没有碰到过语文水平很好的应聘者。
  不可想象,一个没有语文水平的企业干部如何去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如何去宣传企业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如何去调动他的下属的积极性?如何去完成科学技术研究或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的课题?如何撰写出具有文学魅力的广告词?当然还远不止这些用途。
  为了提高公司干部的语文能力,我规定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考试,既然我国是应试教育,那我就“烤”,非把他们“烤糊”了不拉倒!考试教材由我选定,经过几年不断的学习和考试,干部群体的语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自此以后,连我公司附近一家小书店的语文教材也卖得不错,书店的老板挺感谢我。

  二、应聘
  先声明:我对应聘没经验,但接待过很多来我这里应聘的人,可以说什么样的人都见过,我发现应聘成功者往往具备这样的一些特点:
  1.不强调自己,进去就是目的。
  他们一般不强调自己的要求,而以招聘企业的要求为交谈话题,例如待遇问题,我仍清晰地记得我在招聘一个年轻工程师时他说的话,“给几个就行啊”,他当时才27岁,说话却很老气,毕业三年了,化学工程师;我就因为他的这句话决定聘用了他,当然也因为他的专业,但似乎专业当时成了次要的决定因素。他后来还“违反”我公司规定,在公司内部“泡”上了个媳妇,也是化学分析工程师,两个人都工作得非常好。他一点都不傻,因为从来公司也没少给他“一个”。他的长处就是:实在;其后的工作表现也确实是:实在;连找老婆都实在。
  还有一个,大专毕业,计算机专业,原本报名营销经理,我说没有那么多名额,他说:“我就想进你们公司,干什么都行,您安排吧,反正我就想进来”,一脚把球踢给了我,然后他就跟已经聘用了他一样,开始帮助我们办公室招待应聘来访的人,端茶倒水收表格,告诉人家怎么填写,天天按时来下班走,办公室主任中午还把他领到了公司食堂吃饭,招聘结束时,他“当然”成了正式职工,而且我还把他的报到时间提前了,以此依据补发了几天工资。我被他领着走,你说神不神了?
  2.别把你的过去太当事儿。
  凡应聘自然要介绍自己,凡介绍自己自然要尽量把自己过去的优势说全说足,这是正理,我也知道。
  但是!请你也别把你的过去太当回事儿。
  招聘单位也有招聘单位的理。他们往往这么想,如果你的过去是那么辉煌,今天到我这里有必要吗?如果你曾经如何如何,我今后还留得下你吗?也许更有甚者,当你面对的不是招聘企业的老板,而是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时候,他不会自私地考虑你将会与他竞争吗?如果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就更麻烦,她可能永远希望全世界的女人都不如她,除非你是个帅哥。
  我说的不要对你的过去太当事儿,不是要你自我菲薄自我贬低,而是要你自我更平静,把你的辉煌的过去写好递上去就可以了,招聘人会看的,还会思考如何面对你的才华,不需要你去更多地炫耀,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我去应聘,我绝对不会要求当总经理,尽管我当过多少年多少个总经理,也有几个猎头来找过我,但我说,我可以去当个企划部或企管部的副部长,再高的职务不能当,我不能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了让人吃,不能在我干瘪的肋条骨上画满圈圈让别人当靶子打,那我的肋骨还能有个好?大家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自视经验或水平足够高而去了一个陌生的企业出任总经理能有好结果吗?那又不是党派的没人敢动你,期望、忌妒、怨恨、生疏不把他吃了才怪。这么多年来的“空降兵”们都是什么结局?不是很清楚吗?咱们是中国,和人家美国不一样,尤其是人的心态就不一样。当然,这样的思路猎头是决然不能接受的,否则他们挣谁的钱?
  即使你是只去应聘一个中层的管理职务时,也最好能先把自己降低一些标准,未来的战场是公正的,也是广阔的,你活动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不用担心企业会埋没了你。
  如果在未来我还需要去应聘,我对待遇的要求是:“给点儿就行啊”;我对职务的要求是:“总会有我可干的”。我想,我一定会被聘用。

  (关于招聘与应聘中的问题一定还有很多,咱们再说吧。)

80
发表于 2010-4-23 10:25:33 | 只看该作者

      先谢谢猫兄的分享。

      文章好多,我看看先,选看懂了的来扯一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