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管理综合] [分享]许伯源老师“创业谈”与“二秘答题桌”文章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7 17: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其真实的案例,换位思考,对各级管理者有助益。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9: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wzlr在2010-4-17 17:00:50的发言:
极其真实的案例,换位思考,对各级管理者有助益。

 

做人要厚道,看贴要投票。^O^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5: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56)——是谁毁掉了这个本有希望的企业?

2003-06-18

 

  曾经出过这么一档子事儿不知道大家信不信?

  我有一个朋友出资600万与他的三个朋友合资办厂,生产一种高科技产品,其中有两人各出资100万,另外一个人以专有技术入股,占20%的股份。这本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项目和企业,甚至在未安装好设备前即签定了外商包销出口的意向书,年外销额400万美圆,国内先不卖。但是这个企业垮了,而且垮得很惨,甚至最终没有生产出任何产品。

  大家常说,共苦易同甘难,打天下易坐江山难,其实也不尽然,有时候共苦也不易,当然打江山原本也不易。

  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确实存在着一个原因:招聘失误。且容我细细道来:

  甲:出资600万,占企业60%股份,任董事长;
  乙:以专有技术代出资,占企业20%股份,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丙:出资100万,占企业10%股份,任监事兼副总经理;
  丁:出资100万,占企业10%股份,任董事兼副总经理。

  这样一个出资组成结构应该说并无大错,虽然按我的原则也有失误之处(我的原则是董事中只能有一人出任管理职务);因乙为知识分子并原任国营企业领导多年具有领导经验,所以大家根据经验、能力以及股份、技术等综合原因选举他出任公司的总经理。这也是我那位任董事长的朋友历来的大度,他认为自己不懂技术也不懂现代企业管理就不要“瞎搅和”,等着分钱就行。

  乙受众人之举,担任总经理,使尽浑身解数,从VI设计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无不周到落实,自然招聘精干人才团队也在乙的计划之中,没人能干成个什么?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于是事儿也就由此启动了...

  在乙为人才招聘费心劳神的时候,自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考虑,于是自身科研出身的乙对人才的渴望甚至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凡符合下一步企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级技术人才都希望揽于自己企业的麾下。除了本科之外,决定招聘了两名硕士毕业生。
  这两名硕士中,一名刚毕业,虽然论文课题并不吸引乙,但乙通过看他的毕业论文知道了他所用的实验方法与乙计划中第二步研究项目的实验方法类似,所以乙决定招聘这名硕士进公司,并为他制定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具体课题,作为公司的未来一代产品研制。(简称此硕士为:A)

  另一名研究生的毕业课题虽也不吸引乙,但乙认为他的市场观念较强,且研究思路较活跃,于是也招聘他进入了该公司,乙为他也制定了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和课题。(简称此硕士为:B)

  经过近半年的科研实验工作,在企业即将购买成套按乙技术方案所需的生产设备的时候,事情发生了。

  两名研究生所进行的课题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且两名硕士凭借才智的敏感也都找到了其在董事会中的“代言人”;一人找准了甲,甲是董事长,自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另一人找准了丙,丙是监事;没有人找乙,因为乙是他们的本专业同行;没有找丁,因为丁常住深圳不到公司来上班。

  A向甲保证,如果采用他现在的研究成果,甲可以每年赚到30个亿美金;B许诺丙,如果投资他的成果每年可以回报25亿美金;于是乎甲和丙各自在为了两座新的金山而重新暗中筹划。

  原定采购设备的资金被搁置,建设方案被推延。

  乙发现了甲与丙的新计划……
  乙无力改变,友好表示并祝愿甲丙成功,乙退出……

  结局:甲的新计划失败,因拖欠大量银行贷款无力偿还,出走韩国避债三年……
  丙卖掉了包括三菱跑车的所有资产,至今也没有找到那座遥远的金山……
  A和B在近两年拿不到基本工资后放弃了两座金山的长远计划,望着长满半人高荒草的公司院落无限惆怅,只得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

  乙与他人的合作已经成功,企业发展得非常稳定和乐观。乙过后曾跟我说,他现在绝对不招聘本专业技术人员进公司,一切待这个新企业稳定之后再说,虽然这样做并不利于新企业的发展,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无奈。
  最近甲给我来电话说,他错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因种种原因而毁掉了一个本有希望的高科技企业,为什么呢?
  是因为甲与丙的欲望而造成的吗?
  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失误而造成的吗?
  是因为当初招聘了两个硕士而造成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5: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谁毁掉了这个本有希望的企业?》研讨总结
2003-06-18

 

  (以下对此案例简称:《毁掉》)

 

  自从此《毁掉》案例提出以来,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研讨,提出了极为有价值的各方观点和意见,使我们更能清晰地看清在这个案例中包含的关于一个高科技私营企业创业前期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看请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避免再次发生如此的悲剧。在此我向所有参与此案例研讨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两天见在“小雨”栏目中有网友提出,应该对大家研讨的问题最后进行汇总总结,我以为有道理,并试图对今后凡有很多网友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在研讨后进行总结。
  今天就先尝试一下,前面总结各方的发言观点,后面说说我在大家的启发下产生的一些看法,请朋友们指正。
  对《毁掉》这个案例,大家发表了如下的观点:(截止2003.6.18日午前的发言)

  一、对这个案例的综合整体看法:
  1.不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作制约,没有互相之间的契约作为游戏规则,以中国人的人情事故为开端,最后终将以中国人的方式结束。要法制还是要人治,某种意义上是要欺诈还是要信用的问题。 高层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对制度的管理与运用,……如果没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素养,合作往往是很坎坷的。
  2. 因拖欠大量银行贷款无力偿还,说明花的钱并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
  3.眼过高而脚未稳。太过贪婪的"欲" 。
  4.“年外销额400万美圆”为乙的计划指明了方向也暗示了结局。所以甲、丙会相信A、B,同时也沉醉于30与25亿美金的幻境。这叫"成也萧何,败业萧何",没有这意向书可能也没有这个公司的组合,有了这个意向书却使甲、丙、A、B起了野心。"利令智昏",没有先走好乙的这一步,而乙本身长远的考虑企业的未来,本身并没有错,而甲、丙、A、B却"揠苗助长",过早的启动了新项目。
  5.1,多必乱。一个项目尚未走入正轨,就进行其它项目,必然出问题,项目多。同样的人才多也会出现不应该的竞争。2,合作问题。任何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合作,确乏合作理念,合作规范,合作所需的道德,必然出现合作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多个中国人就成了一条虫。3,责权明确问题。副经理三个,副董事长两个。每个人都可拉帮结派,各自为政,互相干涉过重。必然出问题。有了这三个问题作原因,此后不产生一系列后果,可能吗?
  6.这个企业毁灭的关键是-制定战略没有共同的理念,而只有未来的想象;执行战略没有核心的纲领,而各自为政,各想其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决策层的决策程序混乱,决策权利分崩,缺乏沟通。与所招聘的人才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无法执行决策。最终是管理者没有智慧所致呀!
  7. 有一点我很奇怪:A找甲,B找丙,这应该不是大问题,企业中有争斗也是正常,但这种争斗为何没摆上桌面呢?他们没有开过董事会或经营会议?只要在会议上甲和丙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表决,最后乙按表决结果执行就是,应该不致于闹到离心离德的地步呀,除非他们本来就是各怀鬼胎不是一条心。
  8. 没有共同的目标与信仰;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与透明度,就算有成就那也只是偶然。在企业内部应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所有新的好的项目都应有充分的调查与研讨,公开公正执行。
  暗地私搞只能说明人心溃散,制度不全。
  9. 人性啊人性,典型的人性与典型的悲喜剧。
  10. 主要是领导层的问题,他们的相互了解不够充分,合作的基础不够牢,当发生利益冲突时首先想到自己的,没有把公司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或没有考虑这是个合作问题,而不是个人的喜好问题。再有公司的最终决定权没有明确,缺乏沟通和商讨造成的。另外急功近利的心态多少也有点原因。
  11. 一件事情的失败也来自于许多因素。要说错,大家都错了,根据各个所占股份及在整个事态中所发挥的作用,错误比例如下:甲占60%,丙占25%,乙占10%,丁占4%,A和 B合占1%。
  12.是不是4个股东之间本身的合作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只不过在A和B没到来之间还没有激化,演变。
  13.即使没有A和B的问题,这样的企业也很难成功。显然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对于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是不充分的,很有可能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方可能也未能提出明确详尽的阶段性目标规划。
  14.缺乏有效的权威性制约。
  15.这样的股权结构对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是不完善和不合理的。这样的项目完全可以在立项的时候引入政府和其他投资机构参与,这些机构未必要占多大股份,但其专业化的项目评估和项目管理经验会在企业的经营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16.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把企业的失败归结为个人的诚信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假如将来我们合作,不会是因为我信任你,而是我只有在确信了你蒙不了我的前提下,我才会跟你合作。”
  17.如果没有人监督,对国王都是不能信任的。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责任一旦等于零,权力就会成为负数。
  18.董事中只能有一人出任管理职务。如果这个公司严格按照这一条执行,相信能降低后来合作破裂的概率。
  19.A和B的研究成果不是属于公司的吗?A和B能拿着属于公司的研究成果向不同的老板推销,这多少有管理上的原因。
  20.合作的参与者太聪明了。小算盘打得太精了。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什么伦理、道德、诚信、礼仪统统都弃之不问。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xx性命"......
  21.中国的很多事情办不起来或者办不好,不是人不聪明,而是太过聪明了。且这种聪明不是大智慧、大聪明,而是玩心眼、搞权术的小聪明。俗语道:人要"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十分聪明都用尽,远害子孙近害身。"不论是那种形式的合作,不但要想到自己的利益,也要想想别人的利益。
  22.没有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或许几个股东对乙不够信任,或者太急功好利,才会出现这种局面。
  25.AB的计划的采用为什么会导致乙计划的搁浅?有这么大的差异以至于非此计划即彼计划吗?还是人员的选择非AB就乙?如果AB的成果是弥补完善乙的技术,那放弃乙这样的人才和计划就太不明智了。即使AB的成果是乙技术的全新代替(这对于一个准备成立的公司好象不太可能,因为这样乙专有技术就值不了20%股份),那也还是在乙的掌握之中,因为AB的课题是乙提出来的。

  二、针对甲和丙:
  1.甲和丙的错,就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刚毕业的学生,并不会做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2. 轻信别人,妄自匪薄,被人家的学历压得没有思考能力,这不是甲、丙自己的问题吗?
  3. 我想甲和丙决不是没有社会经验的人,他们极有可能慷别人之慨,以贪婪之心,把本来很有希望的事情给办搅黄了。他们的行为决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的行为。
  4. 罪在甲,没有树立自己的权威,如果不想参与管理,那也应该树立乙的权威。
  5. 同样如果甲、丙按照约定办事,金山银山不动心的话,会很好的处理此事,其结果可能是多赢的局面。
  6. 是甲、丙的不诚信毁掉了这个企业。
  7. 其实甲、丙这样做,事实上已经在排挤乙了!
  8. 甲之错误:一违反管理原则,不应该成为A的靠山,而且是越过总经理,插手下面事务,甚至是技术事务;二缺乏纪律原则,没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转变的局面,不论是否应该改变方向,都应该通过董事会进行讨论,即使是决定改变方向,即使是决定放弃乙的方案,那怕是解聘乙,不给股份,如果通过正常的规则运作,事情绝不会到后来不可控制;三违反用人原则,对于乙的是否留用,是否收回股份,是否准予离开,都必须善始善终,解决好走或留的问题,不能一点路都不留。走要好走,留要好留。因此错误比例与其股份比例相等,占60%。
  9.丙之错误:违反管理原则,不应该成为B的靠山,而且是越过总经理,插手下面事务,甚至是技术事务;违犯组织原则,不能把事情摆在桌面上来,甚至推波助澜,左右影响公司发展之方向。而且错误较之原占股份要多,他起的作用可能超越了他的股份授予的权利,滥用了部分乙和丁的股份权利。因此错误比例高于其股份比例,占25%。
  10.甲丙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专业的"管理的能力,这种情况下有没有AB都无关紧要,乙同他们的合作早晚会出现问题。
  11.贪字害了甲和乙。
  12.甲虽然公开表示放权,但作为最大股东,其实际威慑力仍然最大。主要责任为战略的不明确。
  13.担任董事长的甲和担任监事的丙,在参与合作的同时,各自打着个人的小算盘。当发现A和B能给自已带来更大利益时,就义无反顾地背信弃义。结果是苍天有眼,在他们机关算尽之后,搬起石头砸住了自已的脚。
  14.甲丙有着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另人难以理解。

  三、针对乙:
  1.乙做为公司的总经理,不管怎么样,公司倒了他就有责任,何况是这么一个让人心痛的倒法!
  2.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乙身上。乙是总经理,而且负责全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而且乙的目标比较明确,其招人是为了产品的下一代,然而,为什么是他招的人他没有把握住他们的方向,让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发展,而不是为了他的总体目标前进,造成A、B都有了各自的成果,并向公司提出新的计划。再说,原来的计划已经有人负责分销了,而新的计划还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明确的回报,如果乙连这点也不能坚持,他不失败才怪。总经理并不是这么好当的。他要为公司的一切后果负主要责任。
  3. 如果说乙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不会同意,作为一个有多年国企高管经历的人,没有参透这个道理,只能说是名不符实。
  4. 或许乙也有责任?
  5. 按理,乙对公司的进展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最清楚。当乙明知A和B 分别投靠甲和丙,并另有所图时,作为公司的总经理,乙争取了吗?A 和 B 的能力以及各自能赚30 亿、25亿的项目能否成功,乙最有发言权,乙发言了吗? 作为公司总经理,有责任和义务为公司的前途据理以争。如果一个公司的发展计划(章程)如此之好改变,那还怨得了谁?
  6. 技术人员来当总经理是失败的开始。
  7. 当乙发现甲和丙没有那么好合作的时候,乙就会有他自己的策划了。也许乙在AB来之前没有这个想法,但是乙的离开肯定是计划好的事情了。乙一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离开。
  8. 乙身为股东、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又是技术核心,未能控制管理并阻止手下越级上报,在事发后未能说服董事会甚至股东会坚持原定方向,而是采取了一走了之的不负责任态度,至少占与其股份比例一半的责任,至少判定的责任心不强。 如果他竭力说服不起作用,全力阻止不起作用,尽了他身为股东、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职责,可以免除其错误责任。暂时给予其10%的错误比例。
  9. 我怀疑哦,乙是不是想以技术自己开拓一片天地而设计安排的一个局;技术员跳龙门、自成一家、自谋出路的又不在少数喽!
  10. 没有明确的绝对决策权。这样也是具有隐患的,因为他是股东中间唯一的懂技术的,而股权结构中其他股东又没有一个可以在技术上可以对话的成员。
  11. 乙的技术背景和原来在国营企业多年的领导经验并不能保证他胜任这个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在技术上,虽然他是以核心技术入股,但显然从后面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在技术产品化的项目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能力欠缺。
  12.到了第二阶段,乙自己已经不能独立掌控技术发展方向的时候,由于前期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就造成了对A、B的失控。
  13.显然在经营管理上,乙并没有形成绝对的管理权威,甚至技术权威的地位也没有能够确保。
  14.乙的最大错误在于不该招聘研究生。
  15.乙过于好高骛远--在自己的项目还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前就去开发一个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项目,步子实在是迈得太大了点!!!!!!
  16.乙做为总经理,技术上的细节不应该一直的亲自掌握下去,他也应该交出去。这企业"已经是"他的了,把技术交给他的员工,这个技术可以说仍然是他和"他的企业"的。
  17. 乙太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了!!
  18. 乙很可悲,当一个技术人员为总经理的时候,往往是两面不得好。
  19. 比起甲、丙和A、B,乙就有点"大智若愚"了。反正自已掌握着技术,合也好分也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最后多少得了点渔翁之利。如果乙能总经理之职坚持合作之约,对不懂技术的甲、丙晓之以理,可能这个很有希望的企业不至于如此惨败。
  20. 乙没有做好对A与B的引导;乙没有与甲、丙及丁做好及时的沟通。
  21. 如果一个人负责技术,同时又是管理公司,况且资本方不是他。很难制衡。
  22. 其实技术总监更有做总经理的优势。

  四、针对A与B:
  1.我认为这件事情中的A、B并没有什么错,如果有错,也只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错。
  2.A和B不负责任的贪婪之心。因为没有责任,A和B的想法是:赌一把成功了就咸鱼翻身,赌输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东家不打打西家。
  3.A、B的过错应当在于所有刚进入社会的人的通病,就是书生意气——试想我们自己不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4.学生意气,看到的是一日千斗金,读的是一夜富贵的故事。他们不知,时至今日,务实者才胜,务虚长败,唉,只叹梦醒已是黄昏!!
  5. A和B,只是利用手中的技术寻租罢了,何罪之有?
  6. 如果A、B能与乙进行心平气和的探讨和协商能行成一个团队,而不是背后搞小动作,去找甲、丙的话,结果不会是这样。
  7. A、B错就错在架空了乙。A、B分别找个董事靠山似乎没有错,因为要想实现自己的计划必须说服董事,但是A、B没有和乙进行项目对比及辩论,辜负了乙对他们的重用和期望,他们对乙是有错误之处的。
  8. 从某个角度讲A反而成了乙的铺路石。
  9. 我认为不能把责任推到A 和B 身上,虽然他们两个有教唆嫌疑。
  10. 我认为不是A,B硕士生的原因。
  11. A和B不用多讲了,多少给点责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点象红颜祸水的女人一样吧!给予两人共占1%的错误比例。
  12. A和B其实并没有错,但他们能够跨越乙直接找到股东,也说明组织管理结构上的漏洞。
  13. A和B是乙招聘进来的员工,但是,他们为了使自已得到更大的利益,不惜背弃乙对他们的知遇之恩,调拨离间甲乙丙丁的合作关系并分别卖身投靠甲和丙。以为把甲、丙拉出来,自已就能得到象乙那样的地位和利益。可是,不但他们两人都是"偷鸡不着失把米",而且害苦了甲和丙。

  五、针对丁
  1.丁虽然不在公司上班,但不行使其股东的权利,也有错误,放弃了部分自己的权利,所以错误比例小于所占股份比例。因此给予4%的错误比例。

  六、其它问题类
  1. 乙是技术入股,但既然乙又担任了总经理,从经营的角度说,假如A和B的方案比乙的好?作为乙应该如何处理?甲和丙又如何处理这种局面呢?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狭义地理解技术入股,方案当然是技术,但技术不等于方案,技术入股更多的应体现对入股人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肯定,而不应局限于一些方案。甲乙丙三人事先应该就此达成共识,这样就好处理A和B的事情了:假如A和B的方案比乙的好,那也是在乙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不会影响乙的地位和权威。至于采用哪个方案,可以进行综合评估取最优方案,由董事会决定后,乙再负责具体实施。
  2. 论利益分配,AB的要求不会低于乙。要是图利,(甲丙)拉上乙单干也好啊,何必找AB?AB的可替代性要高于乙。
  3. 没有其他的有力的成员来进行桥梁的衔接和协调的作用。

  七、我对此案例的几点看法:
  1.综合看法:
  这个企业在良好的创业基础上结果却被内部发生的问题而毁掉非常可惜。
  从总的框架架构来看,存在着董事多人参与企业日常行政管理的交叉问题;权威与权力不能统一;势必造成分派势力的形成;管理制度即便建立也已成为无效制度,实际上形成了分权而治的割据局面。
  2.针对甲丙:
  这个企业被毁的主要责任在甲!只要甲一句话即可挽回。但甲执迷不悟于自己一己之利的幻想,而未遵守企业合作准则。甲也缺乏危机处理的能力,他可能当时并未认为已出现了危机。
  不必谈丙,我认为丙无非跟随甲之后的小动作而已,我替甲惋惜而看丙不足论。
  3.针对乙:
  乙可能并无大错,但是今天看了TYHOK先生文之后我有一些新的想法,试问,如果乙暂不退出,是否能够挽回这个企业的败局呢?
  人在某些时候要有一点耐性,如果乙并不急于退出,而是静观甲丙和AB的变局,在其无路可走之时再站出收拾败局,也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乙的退出,虽然并无不可,但也从根本上造成了甲丙的错误不可纠正和没有再回头的余地,对于合作者来讲,要求乙这样做似有些过分,但是相反地讲,乙的退出对于甲丙来说也是一种残酷,尽管起因于甲丙。我深思,是否存在着另外一种选择,乙先不走,睡上半年大头觉再说,睡醒后也许就拯救了这个企业和甲丙也说不定,但这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设。或者说,乙在其后并未与他人合作成功,当时的离开是否有些急噪了?当然这又是一种假设。
  4.针对A和B:
  很多朋友都说A和B没什么责任。我认为对于《毁掉》案例的根本起因来说,确实A和B不应承担过多的责任;但是,AB的道德缺陷也是明显的,攀附财富、不顾他人利益、自私、科学作风不严谨,最终造成别人财产的直接重大损失,都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这样缺失社会道德和为人准则的人我不看好。
  我尝试着做了上面的研讨总结,不知这样做是否符合大家的愿望?是否对我们今后的研讨有利?希望朋友们提出珍贵的意见,促进我们今后的研讨效果。
  我对《毁掉》案例浅陋的看法,请多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5: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60)——坏人的菜,好人的害!

2003.7.12

 

  我有一个……呵呵,这回可不敢说是朋友了,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但是我和他真的很熟悉很熟悉,熟悉到什么程度?熟悉到我每见他一次骂他一次,然后他还要再来接着听我骂他。我认识他是因为他大哥的介绍,他的大哥是国营企业的副厂长,和我的年纪差不多,因对他这个最小的弟弟毫无办法,希望我能帮忙经常开导开导他,五年前就把他领到了我这里,但五年来我发现我更加无能为力。

  此鸟人今年33岁,男,已婚但近日离异,个子不高,1米66,100斤左右的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特大,扁扁的,象个蛤蟆,外号也就被尊称为“六蛤蟆”,因其在家排行老六。

  他原在国家一个研究所工作,当然不是科研人员,是个工人,但每天不好好上班,最后因和所长吵架还打了所长两个耳光,20岁时被开除,也就是90年冬天他下了海,这一下去至今就是13个年头。

  刚开始帮人家倒卖钢材,没挣到什么钱,但三年后机会来了。
  1993年秋天开始,国家金融政策突变一夜之间紧缩银根,过来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惨劲儿就甭提了,至今想起来都有点后怕,银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脸一吊坚决收贷,查封帐号凡到款一律回笼,企业是“尸横遍野”呀!楼盖到一半,厂建到一半,人也就只剩下半口气了,开着奔驰没钱加油的主儿多了去了。
但六蛤蟆的天亮了,解放了,大运终于来到啦——

  当时的银行惜贷程度甚至超过了山西人历来的小气,没有孙大圣的本事你休想贷出一分钱!我还记得我当时贷款的成本曾达到年息18%,后来还要高,到95年时真的有愿意接受30%年息的主儿,我胆小,超过20%的成本就不敢接了。当然这不是银行公布的年息,但银行公布的年息谁也拿不到啊,至于是否其中存在着腐败?天知道了。

  银行牛归牛,但也不是无所求,银行求什么?求存款呗!凡是请求贷款的人,银行首先提出的条件是你必须引存,在你合乎银行其它所有苛刻放贷条件的前提下,先要给银行引存进一笔款后,银行才能最多给你放贷你引存数量的60%,甚至更少,这还得你在银行有天大的面子,银行也无奈,因为放贷也有额度的限制,而额度是根据该银行的存款量来计算的。但是,需要贷款的人本身就缺钱,哪来的存款?否则谁还贷款干吗?所以需要贷款的人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引存!

  六蛤蟆既不需要贷款也不需要存款,但他能找到有钱存款的人。需求就是市场,引存既然成为了一种需求,自然市场也就形成。六蛤蟆开始经营“引存”业务,他出售“引存”,需求贷款的人为了贷款而必须向他购买“引存”。

  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时期的经营项目的数额可是巨大的,其中的利差公认为:5%!也就是引存1000万的回报是50万!

  引存的是谁的钱,不说了,反正是有钱者的钱;其中如何操作?也不说了,谁也不白干。六蛤蟆经过近两年的操作,获利1200余万。于是他开了影楼,开了餐馆,开了汽车修理厂,开了贸易公司,开了典当行,开了……总之在他那个从小就门门不及格的仅初中毕业文化水准的脑袋里能想到的投资项目他照开不误,人们的称呼则由“六蛤蟆”变成了“六老板”也是当然。

  他的钱来得太容易了,有时甚至一天进帐三四十万不是难事,因为这个市场需求太大。
  钱来得容易,自然也要找到“出口”,否则一定会消化不良。六老板于是学会了吃喝嫖赌,其实吃喝并不厉害,他不会喝酒,一两下肚就得钻桌子,饭量也极小,有时一天一顿饭足矣,甚至只吃几粒花生米,近两年喜爱上果冻,几个果冻也是一顿饭,否则也不会只长了个百十斤的小体格,黄肌拉瘦的,不熟悉的人见他头一面都以为他吸毒,其实他还真的不吸毒,你和他待上一天也不会见他打个哈欠就是明证。他的最大“出口”选择了嫖,和赌!

  六老板在嫖赌上都上瘾,比吸毒者上瘾的劲头还大,每晚必是夜总会歌舞厅,没有“小姐”不认识他的;良家妇女他也不放过,公安局的女处长、中院的女法官也都和他有一腿,外人看了心里都不平,怎么这些个事业女人能看上他?你还别说,六老板就有这个能耐,一边是自留地在家没人种红旗不倒,另一边是外面到处广种薄收彩旗飘飘。

  再来详细介绍六老板的突出特点,那就是他的嘴,前面我只是说他的嘴特别大,否则也不会让人想到蛤蟆。可能正因为他的嘴特别大,所以他特别能说,而且什么都敢说,天上地下中央地方,没有他不敢说的,见过一面的他敢说成是三十年老朋友,也不想想三十年前他多大?听说的事他敢说是明天款就进帐。但他说归说,你如果当真那就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因为他说的话里绝对有90%是瞎话,例如他说晚上7点请你吃饭,你一定要在7点时打电话问问他是否还有此事?否则你白跑一趟的概率极大,如果6点半你给他电话他说计划不变你都别信,因为到7点时可能他已经变卦。他当然不能把死人说活,但把活人说傻说哭是一定的,火车上邻座的女孩子下车后能和他一块去酒店开房,而且女孩子身高一米七窈窕妩媚,让人怎么想着都不可能。

  六老板的赌瘾也是了得,连续一个月夜夜聚赌也不劳累,最多眼圈的颜色加重,眼窝深陷,有点象越南人。他对外讲的都是他赢,真赢假赢只有他知道天知道,反正至今他已经把通过引存交易赚来的一千多万全输掉,另外加上他历年从银行获得的贷款1600万也搭上,再欠下了多年累积的银行利息200多万,目前每年的贷款利息仍然在递增80万左右。所有给他贷款的银行目前已经全部起诉,并也全部胜诉,但胜诉归胜诉,谁也拿不到一分钱,他的所有的生意已经早就关门了。被他给光荣提前拉“下岗”的分行行长一名,支行行长两名,信贷科科长两名,他从来不再去看他们一眼,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六老板的神圣使命,别人说他这是“过河拆桥”,他说“他们也不亏”。

  六老板对付这些起诉也有办法,就是不予理睬,法院的传票他看都不看,开庭也不出席,更不委托律师或代理人出庭,法院想找到他都难,他没有固定的住所,手机平均每月换一部,法律在他的面前失去了任何尊严。银行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超过两年必须起诉,银行方面只不过是在尽遵守法律的道义责任,谁也没有想过通过刑事犯罪的渠道来处理问题,因为那样的话结果恐怕更复杂。
他赌掉了谁的钱?如按理论来讲应该是纳税人的钱,国家的钱,人民的钱,可是国家不想要,人民公仆不敢要,人民不知道知道也要不着。

  记得前年是他最背的年头,几乎到了没饭吃的程度,有一天,突然给我电话,我以为一定又是要我担保之类的故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说他又有路子了。他的路子就是他找到了一个朋友,当然又是多少年的老朋友,这个朋友的赌技极其高超,前不久在拉斯维加斯赢了400多万美圆,在澳门葡京如何如何之类。现在他准备凑个10万块钱做本请这个朋友帮他到缅甸境内的赌场去捞一把。我当时就戳穿了他,我说人家都赚了几百万美圆,还稀罕指望你这十万人民币?他无非是想借钱,一看希望渺茫只好言它。过了数日,他来电话报喜,说他的那个朋友已经用他给借的十万块在缅甸赢了六十多万,马上给他汇回来;又过了十几天,他的那个朋友的手机就永远关机了,他也永远不再人前提起此事。

  我告诉他说:你的面前只有两条出路,一个是跑,跑到深山老林里以打猎为生度过三十年再出来,因为三十年后连死刑都超过了追诉期。二是每天都有进去(蹲监狱)的可能,在牢房里表现好可以减十年,二十年后就可出来。结果他是哪条路也没走,前些天非典的日子里他一点没休息,非典过后给我电话,说又贷出了150万,已经在装修门面,今年后半年有可能贷出1000万,但不知道干什么好?希望我给他指条明路。但是我已经清楚地看到,又不知是哪一个行长将在未来的可预期时间内英勇“就义”。

  这个人能创业成功吗?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让这样的人创业成功真的是天理难容!我当面对他也是这么说,他不否认更不反驳也不生气只是笑笑。

  我真正想问的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至今还能活得这么好?牟其中周正毅都倒台了,他倒不了;正经有能力创业的人苦于没有资金,而六老板永远有花不完的贷款,管他是什么钱?到帐就是利润是他永恒的座右铭。

  我相信,凡是看到我这篇小文的人一定都是好人,绝对不会是六老板那样的人,更可能没有见过六老板那样的人;但是六老板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记住六老板的父亲在六老板小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这个孩子呀,从小看大,将来一定是个——坏人的菜,好人的害!
  所以,如果你是好人,你要当心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5: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61)——我为什么写“六蛤蟆”?

2003.7.21

 

  ——“六蛤蟆”与另类资本运营术

 

  前面写了个六蛤蟆的故事,很多网友有兴趣并参与了广泛的讨论,我在此谢谢大家的热情和对本栏目的支持。理解万岁!参与万岁!朋友万岁!
  在我来这里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这里的很多朋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少初始创业资金;现在这个世界上,没钱难办事,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不用深说。有些人认为生不逢时,假如八十年代我就下海……假如我赶上深圳卖股权证的时候……假如……
  孰不知,八十年代人的思想意识是全民鄙视经商,大学毕业下海首先要与家人吵个天翻地覆;深圳卖股票时支着桌子公开吆喝无人理睬,你要买你就是身边所有人认定的神经病……当然,这也是想当年为什么不是千百万人参加工农红军的道理,否则不是今天都成了将军?观念胆量知识魄力和风险决定了人的取舍。 所以我看,能创业者总会在任何时代中发现机遇,会创业者总会在别人的“无视”中看到未来;其中创业的早期资本从何迩来确实是个难题,据我所知,可能有下面几种渠道:
  1.小本积累很多今天的成功者都是从小做到大,从几百元、几千元起步的都有,从养鸡养兔卖馄炖开始的大有人在。四川新希望就是从养殖业开始创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了规模;过去的海尔只是一家钉包装箱板的小工厂。小本积累是个创业的途径,但是今天的一个小超市投资者是否将来一定可以发展成为如当初“八百伴”那样的规模就很难预测了。小本积累创业者的优势是:塌实、务实、不妄想,脚踏实地地创造自己的未来,失败的概率相对较小,但迅速扩大规模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咱们老祖宗留下一句格言:“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说的可能就是这么个道理,就是说一个创业者如果试图迅速发展起来,需要有一次机会,能在短时间内跃上一个资产的台阶,即便只是拥有这笔资产的“支配权”也好。至于至今的希望也好,鲁冠球也罢,是否仅是凭借一点点小本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呢?我不敢断言,因为大家凡谈到这些问题时往往闭口,但我猜测可能不是。
  2.公共关系借贷创业资本的另一个来源渠道可能是依靠借贷,向父母兄弟、同学好友或社交朋友借贷,小到万八千,大到几十万都有可能。依靠借贷资本创业起步的人也不少,前几天看电视,见介绍“艺术人生”中一个主人公,原战友歌舞团的一对夫妻就是依靠向朋友借贷了200万起步,投资蜂产品成功。但当今这种能够向私人借贷百万以上创业的人应该不多了,大家对资本的珍惜程度逐步增强,私人借贷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也应该是商品化社会的一个特点。
  3.知本运营知本投资的概念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思路,知识是资本,是生产力的观念已经逐步被社会所认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等都可以成为创业的起步资本加入到创业初始资本之中。但这存在着一个知识资本被现金资本认知认可的过程,如果不被现金资本认可,知识资本仍然只是个预期资本。而这种知识资本被现金资本认可的过程首要的是被现金资本拥有者的认知。但是现实的问题是,目前现金资本拥有者中拥有对知本的高认知能力的人不多,他们中不懂专业、不懂知识、不懂市场、不懂规范运做程序的人很多,所以也是影响知识资本进入创业程序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方面的现金拥有者我认识的不少,他们往往从第三产业或“夕阳”产业发展起来,尽管也渴望进入知本运营的快车道,但因没有高速驾驶的技术而踟躇不前。开车的人都知道,长途上高速和只能在市里转圈是两回事。青海的司机到北京开车保证犯晕,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的人;北京的司机到青海开车也得犯晕,低头一看万丈深渊脚都发软。这就是两股道上的车开不到一块去的原因。也就是大家说的现在既不缺资本也不缺项目,但资本和项目结不成“夫妻”百年和好的根源所在。
  4.资本运营现在一谈起资本运营,总是指那些大财团、大企业家们的资本操作“技法”,如李嘉诚于西欧,如德隆于中国股市,如美国纳斯达克,如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其实我觉得远没有那么复杂和玄妙,那都是因为学者们看“大款”越看越“神”的原因神化出来的。让我看资本运营,就是一切都是“数”,如哲学里的“物质”,不分土地还是机床,把固定的“数”操作成可变的“数”,把小“数”,变成大“数”,就是资本运营。无论是李嘉诚还是六蛤蟆,无论把10个亿变成50个亿,还是把10万变成30万,都是资本运营。前文中所说的六蛤蟆,此次起步,就是采用的资本运营之术,尽管属于另类。我对他的全部套路了如指掌,但因其中包括“违法”操作,不便在此宣扬,以免误人子弟。但我可以透漏一点的是,这次六蛤蟆是从借贷30万高利贷起步,月息15%,但他20天就还了,成本用了3万,当然后面的操作中仍然在发生新的成本,在此略过。我在此想说的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如何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使自己“摇身一变”成为1000万资本的“支配者”?如何将在未来的三四个月时间中,再次使自己成为5000-6000万资本的“支配者”?这可能吗?不用再说,当然是可能的,六蛤蟆的例子是个100%真实的案例,甚至对话都是100%的原话。这样的原始“可支配”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什么呢?应该属于另类的资本运营,即把一切个人资源资本化、数字化的“另类资本运营”。这些“个人资源”包括:公共关系、个人对金融体制的深入理解与操作能力——也就是现在时髦说法的“执行力”,胆量、魄力、口才、性格、智商、情商……等等等等。把这些非物质的资源与物质的资源土地、房产等量化为资本的“数”,而后在数与数的转换中使可供自己支配的数变大,无所谓这个最终的数所代表的是土地、房产、汽车或是技术。我相信,当六蛤蟆拿到5000万的时候还要继续操作变化这个“数”,届时把这个数变成2-3个亿也并非不可想象。当然,如果不掉链子的话,理论上讲,应该永远可以继续把数变大,只是上帝也永远不会把机会只给一个人罢了。
  5.原罪这两年常常看到这个词——原罪。在当今的中国指的多是私营企业初始发展阶段所曾经采用过的“手段”和“行为”的归属。既然是罪,当然是因违法而致,六蛤蟆此次也是如此。其中所隐含的原罪是不可否认的,也是我谨慎谈及的原因。起码他的第一步就是原罪——借贷了30万高利贷。六蛤蟆如何操作了他的这次另类资本运营?在此也就不便细说了,请大家原谅。 网友“夫子林”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探讨我写“六蛤蟆”文的意图,我想,扩大大家的思路应该是我的一个意图,使大家能有机会看到另类的创业操作思路也是我的意图,还有的意图嘛,大家自己体会吧。我有一点想法:为了更深入地与部分网友探讨企业的实际问题,我准备创立《西伯力内参》,把部分不便于在网上公开探讨的企业问题通过《西伯力内参》发送给少数的网友;这些网友由我个人来分批选定,选择的原则将是曾积极参与“企业咨询”栏目讨论的朋友们和长期为广大网友们作出无私奉献的朋友们,如果你两者兼顾,当然你就一定入选。《西伯力内参》第一期的内容将是:六蛤蟆另类资本运营操作全过程揭密(具体操作《西伯力内参》的办法将在近日贴出,请等待。)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6: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62)————旋转交易:能看明白吗?
——这是杜德拉与六蛤蟆之外的故事

 

2003.7.25 


  前两天看到了网友webdollars介绍委内瑞拉石油业巨子拉菲尔·杜德拉的成功业绩很有感触,今天来讲一个我身边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可能你也认识他。

  公元二十世纪的某一年。
  中国的钢铁产品极为热销,供不应求,手里拿着货款等货的人排大队。
  其中最抢手的是盘条(钢筋)、罗纹钢和角钢(全部是建筑用材)。

  我有一个朋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 哈哈,又是“我有一个朋友”,俺自个儿都觉得没劲了;但确实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没办法。

  大名,XX怀,俗称“老坏”,38岁,男,大学本科毕业,1.80的个子,魁梧壮实,正经自动控制专业,下海前还设计过机器人,下海后自己办公司,任某贸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公司里就五个人,他和他老婆,还有三个马崽。
  老坏他确实够坏,把老婆放到广州东X宾馆,他居然敢和情人在与其一墙之隔的中X大酒店开房,出来进去的只差50米的距离。有一年春节时他很困难,于是他给他8岁的小儿子编了个美丽的故事,说一定给儿子买个自动控制的舰船模型,骗走了儿子从出生后几年攒下的一万多压岁钱,两个晚上就潇洒完毕,让儿子哭了三天。他如果和你竞争个生意,可能他会到你所有的关系户那里说你是个十恶不赦的骗子,有鼻子有眼,让大家都惟恐避你不及,最后他得到了生意机会,当你的关系户最后知道内情后哭笑不得,他再给你买礼物陪情道歉,说当时那是开玩笑谁让他们当真?
  但老坏也有犯傻的时候,我就“警告”过他不止一回,下雨天晚上不能往亮处的地方踩,可他总是习惯往亮处踩,脚脚踩到水坑里,结果当然是一脚泥,回回如此,骂骂咧咧地进房间。

  有一天早上,我们在一起喝茶,他问我:能搞到2000万吗?
  我问:干什么用?
  他答:买钢材。
  我说:那很简单,放盘出去,说有钢材就行了,收2000万预付款很容易。
  他说:先不能收客户的钱,否则搞不成将来不好退,要用银行的钱。
  我说:也不难,你能拿到钢厂的供货合同就行。
  他出发了……

  他先飞到X钢,通过朋友认识了X钢供销处处长,但X钢此处长说不能供货,目前货源很紧,尤其是供应几万吨不可能。此处长教给他一个“招数”,问他是否能给Y钢投资(暂借)5000万,改造Y钢目前的设备,如果可以的话,Y钢将可能考虑向他供货;他说可以考虑,其实他心里一点都没底,但没有过不去的河,先答应了再说!
  此处长向他推荐了Y钢总经理,并写了个“便条”。
  他连夜兼程,火车汽车去了Y钢。

  Y钢总经理极为热情地招待了他。
  在Y钢设宴招待“投资商”的晚宴餐桌上,宾主双方就投资5000万改造设备问题进行了认真地研讨,杯盏交错之中Y钢提供了如下最优惠的条件:
  1. 乙方(老坏):负责向甲方(Y钢)提供生产5万吨钢材(盘条罗纹钢角钢)的生铁。
  2. 甲方(Y钢):负责为乙方加工生产5万吨各类钢材,只收加工费若干。
  3. 乙方向甲方投资(暂借)5000万用于设备改造,在今后的三年里,甲方按出厂价向乙方提供5000万元的钢材偿还此投资(暂借)款,不计利息。
  他第二天签约后即返X钢,通过供销处处长找到X钢炼铁厂厂长,提出计划外供应生产5万吨钢材生铁的意向。
  经过友好协商,X钢炼铁厂厂长提出,如果他能投资500万建一个“煤台”(给煤炭装火车用的专用站台),可以给他提供计划内价格的全部生铁。
他答应了炼铁厂厂长的条件,因为这可以节省每吨生铁150元的差价。
  他马不停蹄返回。

  我用Y钢的供货合同为他联系了贷款2000万,又预收了定货预付款2000万。他以向某省生产资料公司提供2万吨钢材为条件,要求对方向Y钢投资5000万,三年内向某公司提供出厂价钢材3000万,其余2000万以现金偿还,不计利息,对方认可,签约。他自留了2000万价值的出厂价钢材货源。

  他向南方某火力发电厂提出投资煤台500万意向,保证每年向该发电厂送煤某某万吨,对方同意,并签约。他获得了全部供生产5万吨钢材的计划内生铁。

  16天之内,他完成了全部“旋转的交易”。
  他拿到了5万吨比出厂价还低的钢材销售的利润;
  他在其后的一年中拿到了2000万货值的出厂价钢材销售的利润;
  他拿到了计划内生铁的差价;
  他赢利近4000万元。
  他投入的全部成本约22万元。
  他结交了那么多的朋友……

  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的很多朋友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贸易,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贸易程序和规则,但这些规则规定的只是买和卖,买要花钱,卖要收帐,天经地义,亘古不易。但买中有卖,卖中有买才是贸易的精髓,用买来支付卖的帐,用卖来支付买的帐,用预期来支付银行的帐,自己不付帐,旋转的交易也。

  杜德拉掌握了旋转交易的诀窍,原本要卖天然气给阿根廷,结果变成了买阿根廷的牛肉;为了卖出阿根廷的牛肉,变成买西班牙的油轮;为了买进天然气,而变成了卖(租)出油轮。最后他成为委内瑞拉的石油业巨子。

  “老坏”为了买钢材,他先买(承诺)进了投资5000万设备改造;他为了买生铁,又买(承诺)进了投资500万建煤台;然后他卖出了已承诺的这两项投资;最后他只用客户和银行的钱买进了他的钢材,他成功了。

  杜德拉与“老坏”孰优孰劣我们不必对比,他们都证明了贸易的真谛,买即卖,卖即买的真谛,当几个买卖的环节贯通之后,你可能是最大的收益者。

  我说明白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

                                           


老坏后记:

  老坏在积累了近亿元的资产之后,买了本菲律宾的假护照到了菲律宾,当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西服过菲海关的时候,菲海关官员用标准的英语向他问话,但他的英语口语不行,根本听不懂官员在说什么。
  他灵机一动,用蒙语(他来自内蒙,但非蒙族)夹杂着乱七八糟的他也不知道的发音流畅地和菲海关官员们争吵,把该官员们听得是莫名其妙,最后该官员可能是认为他一定是菲律宾一位山地里的土族富豪,摆摆手让他过关,出关时他还在不满地大声说着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发音……
当他以菲籍公民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给我有声有色地表演了上述的场面。
  后来他去了西非和南美经营木材,目前他在美国,经营着……很成功。
  老坏够坏吗? 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6: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58)—国舅爷、内务府大总管与封疆大吏

2003/06/28 
 

 
  我有一个朋友,某集团公司董事长,至今一想起往事就骂娘,骂谁的娘?他也说不清楚。
  98年,他的一个老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高技术项目,按此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不客气地说如果干两年后完全可以超过“XX”口服液。

  先介绍人物关系:
  甲:某集团公司董事长;
  乙:董事长的老朋友;(封僵大吏)
  丙:董事长多年的秘书;(内务府大总管)
  丁:董事长的小舅子;(国舅爷)
  戊:专有技术掌握者。

  乙在内地发现了一个高技术项目,认为非常好,不但自己服用了样品有效,连他的外国朋友服用了也高声称赞;他为了慎重起见,还送到医科大检验测试,发现了其中含对人体延缓衰老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有效成分,且含量惊人,甚至超过“XX”口服液同类有效成分的20倍以上。乙把这个信息告诉了甲。
  甲经过请专家论证,由丙再次送药科大学检测,得出同样的结论;于是甲希望投资此项目。
  甲请乙担任总经理,委托乙全权负责在内地的建厂等事项,并为感谢乙而送给乙30%的股份,签定了合同和章程,乙成了董事;经协商,甲最终决定采取购买此专有技术的方式,即采取不与专有技术所有者戊合作的方式,并由乙与戊签定了购买技术的合同。
  乙为此事非常感谢甲的慷慨。

  乙全力开始筹建开办新企业工作,从注册公司、租厂房、招聘员工、编制规章、购买生产原料……一切的一切,原因也很简单,乙为了对得起那30%的股份和甲的情义。

  甲为了协助乙工作,明确表示只“暂时”派甲的秘书去内地帮助乙开展早期工作,并言明将来要他返回总公司;甲和乙商量,希望乙能帮助他安排一个人进这个筹建中的企业,这个人是甲的小舅子,原来甲的岳父母就在这个内地城市,他的小舅子刚刚复员回家没有合适的工作安排,甲并有言在先,他并不喜欢也不看好这个小舅子,只是无奈夫人的求助而已,并给了乙一个定心丸——“他就干不成个什么,初中毕业,且学习成绩极差,安排当个工人也行,干不好就开了他”,甲过后曾多次跟我说这是他的真心话。

  自从内务府大总管和国舅爷进入筹建班子以后,乙是越来越感到工作难办了;第一,从人情上来讲,虽然有董事长的“前言”,但碍于面子,怎么也不能让人家国舅爷当工人吧?于是也没明确其职务,乙想就先安排他负责个装修工程吧,乙有乙的道理,现在这个社会现状大家都心知肚明,发包工程都有回扣,乙为了避嫌,自己不想往混水里趟,让国舅爷负责装修将来谁都好说;对内务府大总管也得安排个有实权的位置,于是乙请他负责财务监管,开办经费的财务章掌握在丙的手里。乙之所以这么安排,其目的只有一个,朋友不合作,合作不朋友的道理他还懂,不想在与甲的合作中,尤其刚开始合作就产生矛盾或互相猜疑,毕竟资金都是甲出的,况且技术也不是乙所有,应该说乙的顾虑和小心从事还是正确的。

  乙与甲确实没有发生任何矛盾;但乙和丙丁发生了矛盾;而发生矛盾的起因又使乙非常无奈。
  丙丁坚持两个原则,一切为了对甲负责;一切为了节省开支;这本也是乙的出发点,但工作过程中却成了乙与丙丁的矛盾起点。从装修办公厂房开始,国舅爷为了对董事长姐夫负责,坚持请他的朋友再带几个朋友来干,费用几乎可以比请专业装修公司节省一半,内务府大总管也坚决表示支持国舅爷,乙对此当然无话可说;但装修的结果是质量一团糟,连铝合金隔断都是摇摇晃晃,用的全是小尺寸料,人一扶都要倒的感觉;购买设备时,国舅爷和内务府大总管又提出对其中部分设备自己找人加工可以比从专业厂家购买便宜不少,乙当然仍然无话可说;设备运来时又是一团糟,完全是农村水平;开办过程中丙丁每天都要给总公司打多个长途电话请示汇报,连乙提出招聘个什么样的办公室主任的事丙丁也要多次请示后才由总公司拍板定夺;甚至乙提出买几盆花草也被丙丁和善地否决,后来乙提出自己买,丙丁还是认为不合适,他们担心总公司会认为他们奢侈浪费。大事小事乙均无权决定,丙丁倒也不争权,凡事均请总公司定夺。

  其中还有个插曲,专有技术所有者戊当从国舅爷处得知乙虽为总经理但乙并非实质投资者后,他便更多地与国舅爷和内务府大总管接触,并由国舅爷安排半保密性质地前往总公司面见甲,为什么说是半保密性质呢?因为乙过后很久才从戊的得意流露中得知,乙没有表示什么。

  明眼人一看便可得出结论,乙被架空了。但是甲从始至终没来过这个厂,他的原则仍然是,一切由乙负责。

  乙是个儒性十足的人,虽然对金钱也充满了喜爱之情,但乙深感如此的企业凶多吉少,发展下去恐怕将来和甲多年的交情也要断送。所以,半年后,乙到总公司向甲汇报工作,并申明从此退出这个企业。

  甲对乙提出的退出很感迷惑不解,问乙:为什么?
  乙表示:在国舅爷和内务府大总管两位钦差大人的协助下封疆大吏很难做,所以他对这个企业将来的前景不看好。并说,他只是帮助甲找到了一个好项目,30%股份受之也有愧,就算是帮了朋友的一个忙吧,不计较。
  甲没有说什么。实际上等于默认了乙的退出。
  在乙退出之后,丙向甲立下军令状保证,如果干不好这个企业永远不回总公司。

  乙退出的一年半以后,该企业在不断的汇报过程中继续成长,产品出来了,销售长期受阻,最终在投资了1012万的基础上以120万元转让,净亏损近900万元(该企业原计划投资500万元)。

  丙最终还是回了总公司,国舅爷另谋出路。
  职工们私下里说:其实大家早看出来了,董事长不如送小舅子100万更好。

  戊没有拿到他应该拿到的大部分技术转让费,丙丁都对他说他应该找乙要钱,但戊已经没脸再找乙,他说他也很后悔,过后曾听说他要起诉该公司,但最终不了了之。

  这是个真实的案例,甲乙都是我的老朋友,丙也很熟悉,至今甲乙仍然是朋友,经常在一起聚会,但从此没有再合作过。

  这项投资是否可以不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7: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27)——浅析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2001.12.13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成本的,地球人都知道。
  这里主要从企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谈谈企业所要付出的成本问题。
  我办私营企业多年,可以说在培养人才上花费了大量的成本,仅在为了培养人才而造成的损失上超过了200万之多。这也使我从自愿地、“无限”地培养人才走到了克制地、“有限”地培养人才;我现在仍然在困惑,我要不要培养人才?我要怎样培养人才?我要为培养人才支付多少合理的成本?
  打工者总是希望获得无限的被培养机会。

  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为企业打工的人总是希望企业的领导者能够信任他,给予他尽量多的、他感兴趣的工作机会。也许他并不意识到这是一种对他的培养机会,也许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对他的培养机会,无论怎样,对于企业家来说,都要为了给予他的这种机会付出成本。

  我经常对身边的干部说,买卖一开张,一天不赚钱就是赔钱,甚至表面上赚了钱也是赔钱,赚不到当天的成本就是赔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职工不用想,也不会去想,这可能就是企业家和职工的最根本的区别了。

  那么企业培养人才需要哪些成本呢?

  1.当然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成本。
  这个成本很复杂,包括的项目方方面面,企业的土地使用费、建筑物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或者建筑物的租赁费)、设备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费、冬天的保温费、夏天的降温费…这些可能是主要的了。没有这些基本的企业运行费用,何谈培养自己的人才?

  2.人员的基本工资。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费用支出。

  3.职工工作与学习的基础费用。
  如果培养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大量的出差费和交通费是必须支出的。
  如果要培养一个好的管理人才,大量的书籍、培训费也是必须支出的。
  如果要培养一个好的设备操作工人,能源的费用也是要支出的。
  如果要培养一个好的信息干部,起码电话费、上网费也是要支出的。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是肯定的。

  4.不可知的风险承担费。
  这笔费用最可怕。
  第一可怕的是,不知是否能够培养出人才?如果培养的是蠢材,上面说的那么多费用就全都泡了汤。
  第二是人才是否能留得住?如果培养了人才,结果人才走了,上面的培养费用也不知道找谁要去?前些天曾经看过浙江卫视的一个对话节目,主题讨论的是跳槽,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平均每个月跳槽一次,最快时是一天就跳槽。看得我心里发凉。
  第三更可怕的是处理犯罪的费用,现在不是常有销售人员卷款卷货出逃的吗?如果为了20万去追逃犯,可能需要再花20万结果追回2万,损失38万,这笔帐谁都会算。
  第四是“良心”保证费。采购人员拿了回扣就最典型。水清无鱼,水浑企业家憋死!真不知道应该自己把水搅浑到什么程度才既有鱼还看不见鱼?

  5.人才的养护成本费。
  什么叫人才的养护费?
  就是培养了人才还要养护,你花了50万培养了一名管理人才,如果你根据公司的现有条件给他每月5000元的工资时,可能别家公司或者现在的猎头公司闻到了便宜,愿意出8000元的工资聘用他,再如果他认为你的5000元太少或者8000元更合适,你的50万就有只是完成了一个培养人才成功实验的报告的可能。
  顺便说一下,对方8000元的代价确实便宜,因为一是不需要培养的选择和时间;二是使用这个人才14年才支付完50万的培养本金。而这14年可能他的企业已经赢得了5000万的回报,但前期培养的企业干赔了50万成本。

  6.“丧良心”成本费。
  上面的跳槽还不算“丧良心”的成本费,这种“丧良心”的成本费是专指那些背叛企业的职工,内外勾结盗窃企业核心技术秘密是一种,叛逃也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卷了你的家底然后还回来和你对抗,无论哪一种,都够企业家喝一壶的。
  有的人在应聘工作的时候常常看到招聘企业一定要求招聘有经验的人。其实这是招聘企业在核算人才培养成本后的决断。有的人认为这不公平,应该给人锻炼和积累经验的机会,我认为这确实也不公平,为什么不给别人积累经验的机会呢?
  原来这种经验的积累对企业来说是要付出成本的,付出就需要有机会收回,如果不能收回成本的付出或者担心,当然选择的是不付出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谈(33)—投资与引资的困惑

2002.4.26

 

  最近在阿里看到有网友在寻求可供投资的项目,也看到有网友有项目需求资金。在现实世界中,项目与资金真是两难的事。
  我从来认为在商场上资金永远是多得用不完的,也从来认为项目一找一大把,为什么项目和资金那么难匹配呢?这要从双方的需求和“生存”状况来分析:
  一、投资方:一要安全,二要赢利。
  投资方,也就是可供投资资金的一方,他们把资金放在银行嫌利息少,投入股市怕风险大,取其中间应该首选买国债了。当然如果嫌国债还是回报小,就要选择投资“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生产,也可以是服务,或是科研,总之最后要升值才成,就是钱要生钱,这个道理谁都懂。
  现在又冒出了个风险投资,其实说白了和一般投资也没什么大差别;所谓风险投资说到底是想选择将来能够赢利巨大的项目投资,不好说“暴利投资”,于是想出一个也实际也文雅的名称曰:风险投资。
  但我要说的是,得暴利未必伴随大风险,而担风险也未必得暴利,这又是一个误区。
  那么投资方为了资金的安全,为了赢利,对项目方不免要提出一定的希冀,如团队、如过去的赢利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投资方希望寻找到投入后即可立即可靠增值的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在投资前已经成功赢利。
  这样的项目有吗?我说有,但是能够让投资方“钻”进去的机会不多,为什么说“钻”进去的机会不多?因为等着“钻”的资金太多了,现在银行并不缺少信贷资金,只是“惜贷”,而上市公司又有多少闲置资金没有出路。银行的资金等着这样的项目(或企业)要“钻”进去,其次才能轮到其它渠道资金的机会。
  投资方对安全和赢利的需求自然没有错,但是太安全太赢利太现成太一目了然太容易钱生钱的投资标的恐怕也难找,如果谁有这样的项目需要引资,恐怕资金能把他埋起来让他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因为如果是一个好的项目,而且已经度过了初创阶段,已经赢利,还有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领导这样的企业和项目,这个团队首选的引资方向当然是向银行贷款,借贷对他们来讲是最有利的选择,有预期的赢利就不怕借贷,何必出让股份减少自己未来的权益?
  所以,投资方感到困惑,手里攥着钱但可供投资的项目难找。

  二、引资方:一是初创,二是困境。
  再来看看引资方的需求和状况。
  但凡需求资金的项目操作方,一般的都是下述几种情况:
  1、项目初创期启动资金不足;
  2、项目启动后未进入赢利期因资金短缺而“死火”;
  3、高科技科研成果市场预期模糊或无法确认;
  4、没有吸引人的赢利前景;
  5、市场已经饱和或扩展空间有限...等等。
  当然,上述几种情况都可能缺少一个有效的团队,因为还没有时间和过程建立起这支团队。
  对于这样的项目引资方,投资方往往因为顾虑重重而踟躇不前,所以一个难娶一个难嫁就成了目前的现实。

  三、引资方永远是被动的,关键在投资方的判断力。
  无论引资方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还是等待“吹去黄沙始见金”,总之引资方现在还是“藏在深闺”或天气预报近日没有风,所以引资方是被动的,当然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也不是没有办法。
  但是对于投资方来说,如何在“人未识”之时就能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到美女的所在?或如何在一片沙海中发现埋在下面的真金?就显投资方的真功了。这和在股海中发现一只被低估个股的道理是一样的,和预测股市走势的道理也应相同,发现了就能赚个盆满钵满,测错了赔个倾家荡产。如果知道明天有哪只股票一定涨停,恐怕明天没有人能买得到,一个巨单封停在涨停板别人只能干看着,应该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认为,投资方如果提出需投入的项目必须已经正常发展,只是缺少再发展资金,并需要有一支理想的团队...这些都不很现实。而现实的是,判断等待投入资金的项目是否现在别人还没发现?是否有赢利前景?创始人或原创业人、技术持有人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和合作前景是否看好?只有选择这支被“低估”的个股投入,自然可以达到做梦都想的目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