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或者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木人已经非常高兴了。像ene-energy 这样的褒奖,木人实在承受不起,有句话说脸红到脖子跟,我这都快红到脚后跟了。 还是说点正题。 古董兄说到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考核与目前的“绩效”考核的背后的文化差异。我看到的管理学者当中对此关注较多的,是IT经理世界专栏作者肖知兴先生(在咨询版曾经转过他的一些精彩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IT经理世界的网站上去看看)。肖先生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推崇西方的普遍主义,而对东方的特殊主义传统持批评和否定态度(具体可参见其《长不大的烦恼》、《制度与人》等)。 我在前面的补充当中也提到,我国企业在考核时很关注“人”,而且很关注“德”,这与特殊主义社会的运行基础有关系,按照肖先生的分析,特殊主义社会很注重身份,以“觉悟”、“道德”等为基础;普遍主义社会以“契约”为运行基础。 “特殊主义文化传统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人都特殊,即每个人都有特殊情况,需区别对待。使用成文的条款和规定去平等要求每个员工往往会被侧目,谓之不成熟。抽象的正式的理性思维在这里代表傻、愣、书生气。企业需要花费很多人和时间去处理这些特殊情况带来的种种利益分配、内部冲突、员工情绪、团队合作等问题。当一个企业规模大到无力承担这些成本的时候,企业的边界就会降临,企业就会停止增长。”(肖知兴,《长不大的烦恼》) 文化方面的问题,非木人能力所能及。肖先生的分析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本身已经有戴上有色眼镜分析东方文化的嫌疑。前不久在书店翻书,好象西方某著名CEO特别提到该公司在选人的时候非常注重“品德”的例子,是否有物极必反的意味,不得而知。暂时当作问题,搁在这吧。 再回到绩效考核。斗胆揣测,市面上关于绩效考核的文章,有四成以上是咨询公司所写。在人力资源咨询领域当中,绩效考核也是咨询公司主要“业务”。咨询公司的“叫卖”和老板在用人上的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得企业在绩效考核的功能上抱有太高的期望。 今天晚上在查阅肖先生的文章时,看到这么两段话,很有意思,引来与诸君共享: “业界对管理教育和管理课堂的一些错误期望。好的管理学能教给学生的就是这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平实道理。如果你期望从那里得到什么秘诀、捷径、五个步骤、七种方法、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之类,只要比照着做,就一定能成功的东西,那你肯定是要失望的。而且,如果有顶级大师、世界权威之类称号的人士号称他们能提供这样的东西,那么, 很简单,他们是和那些卖大力丸、狗皮膏的天桥把式、江湖人士没有任何不同。最好的情况,他们出售的是安慰剂,虽然与事无补,但也没有什么害处,你花钱看了一场捶胸顿足的表演,买了一个安心;更多的情况是,对狗皮膏的效用的期待耽搁了正事,结果是生意受损,业务下滑。简而言之,你受骗了。
在这方面,武侠小说对人们这种思维模式、思维惰性的形成要负很大的责任。很多人都认为《胡雪岩》害了一代中国企业家,其实,武侠小说的流毒远远更为严重。为了成为所谓的武林高手,一代又一代的企业人踏上了寻找《葵花宝典》、《九阴真经》的歧途,来个洋人就是布道, 听见哈佛就恨不得要拜倒在地。哪里知道,要练真功夫,根本无法脱离眼前活生生、血淋淋的实践。摸爬滚打、泥水淋漓,在庸常的琐碎中观察、领悟、总结、积累,才是成才的关键。 “百姓日用即是道”,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名言,用在这里非常贴切。 我这样说,不是要贬低管理学这个行业,打破笔者本人端的饭碗。好的管理学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总结已有的经验,帮助人们培养自己总结经验的能力,从而让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成为更好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管理学者能让更少的人被那些天桥把式、江湖骗子所误导。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真正的高手是那种三招两式就能刺破江湖骗子的假把式的人,让江湖骗子下不了台,不让更多的人继续受骗。” 管理的改善没有捷径,并就是不断跋涉的漫漫长路;管理者在这路上摸爬滚打,也别老想着要多么“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