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再多说两句。在文章当中我主要想表达四个方面的观点: 一个就是,“错误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之所以一再重复这句话,是因为我认为这句话对于很多陷入绩效考核泥潭的HR们非常有价值。不仅是HR,那些曾经陷入“完美主义”误区的人们,都应当去读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 其次就是,组织目的与个人目的矛盾的不可协调性导致绩效考核必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取舍, 因而很多感觉到有问题的“考核的很多内容都是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个人无法控制”其实不是问题。 “人既可以作为一个个体,又可以作为只是一般的物的要素的一个方面或技能的表现。这两种看法哪一种“正确”,取决于当时的目的。当建筑师计算他设计的地板的荷重能力时,他所想到的人不是个人的存在,而只是重力的一个函数,而舍弃了人的其他方面。”(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 换句话说,结果导向体现了组织运作的效果原则,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忽略一些公平,目前的KPI等工具体现的也正是“结果导向”的思想。 返过头来看我们传统的“德、能、勤、绩”的考核方法,它其实更主张“准确、全面地衡量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比KPI等方面更注重“人”。美世公司曾经提出“3P”理论:people、performance、position。并认为美国更注重performance,欧洲更注重position,中国更注重people。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差异。 肖知兴先生在《制度与人》一文中是这样来描述张瑞敏在海尔推动的变革的: “……张瑞敏打破特殊主义传统,建立了普遍主义的权威。特殊主义社会是以身份关系为主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身份,以及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的特定行为规范。特殊主义社会的身份型组织靠成员的义气、觉悟、良心等道德关系维持运转,区别于普遍主义基于契约关系的科层制组织。在身份型组织中,对员工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现的评判,就是对这个员工过去一年道德水平的评判。所以老式国营企业员工的年终总结中,充斥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之类的人品、道德方面的形容词。在契约型社会中,有权力对个人的道德水平作正式评判者只有一个:上帝。上级对你绩效的评判是对你过去一年工作的评判,而不是对你的人品、道德的评判。这种大型科层制组织需要的普遍主义绩效管理程序,对于传统特殊主义身份社会的成员而言,却几乎构成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张瑞敏提出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直指普遍主义的思想内核。“日清日高”奠定了正式绩效管理的基础,还有各种非正式的绩效管理,包括生产线上6S脚印上的自我批评和《海尔人》报上充满了火药味的各种批评报道,乍一看,恍如回到“大鸣大放”的那个时代。但这里对某个人某项具体工作的否定不是对这个人的否定,本质上已不同于那个时代假公济私的“上纲上线”和个人迫害。” 涉及到文化的问题还是不要多谈了,说到这里是提醒大家,工具变化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再次就是,打补丁才是管理者真实的生活。在第六部分写了很多,有一个问题我想在重申一下,就是目前咨询公司提出的从战略出发、梳理流程、调整组织架构、重新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等这样系统的变革思路,对企业来说,可能是有害的东西。 系统思考并不等于系统解决问题。就自己咨询实践当中的体会,系统解决问题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但是咨询公司现在基本都在这么做。在AMTEAM上下载过远卓和科尔尼针对一家奶业集团的项目建议书的朋友应该知道,远卓提出的是系统的解决思路,从战略到人力资源;而科尔尼仅仅是针对营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粗看下来,远卓的思路逻辑显然更完整,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科尔尼的更有效。 这个又有些扯远了。咨询顾问往往关注解决方案的逻辑严密和系统性,对于问题解决的效果往往关注的比较少。从很多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来看,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以点带面”的。所以别担心还有问题没一起解决,也别担心又有了新的问题,这才是管理真实的一面。 最后就是,对变革而言,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顺势而为”非常重要,这里面可能就体现了管理是一门艺术的特点,所以要概括出四平八稳的操作方法就很困难,细微之处见真功夫。 文章主要是为那些曾经或正在被绩效考核折腾的焦头烂额的HR所写。文章中的很多内容,算是自己的感慨。写这么多,不是为了解决HR在管理技术上的欠缺,而是为了澄清HR在管理意识上的偏差;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为了启发思考。 这里要补上我在结束语当中漏掉的重要内容。从文中引用的段落就可以看出,我应该感谢柳春鸣先生和古董兄。柳先生的文章往往直击问题要害,读来颇受启发;古董兄多年老板经历使得他对企业和管理的最根本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一直在澄清和纠正我对管理问题的思考。 还要感谢灰灰兄。灰灰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我有强烈的共鸣,从中人网到栖息谷,灰灰兄对文章当中核心内容的准确甄别和评价对我是个莫大的激励。 管理无定式,送上爱因斯坦的名言作为结尾: 昨天被奉为圭臬的,今天可能会被抛弃;明天将被遗忘的,后天可能会被奉为圣贤。对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适当的幽默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