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指整个的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总称; 二是指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 三是强调“敬”和“让”,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即“礼让”; 四是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 “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同样讲的是规矩和规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礼”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讲礼贵在“和”。 所以说,礼多人不怪。
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所谓“智者不惑”。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水,奔流不息;动,运动,行动,与静相对应;快乐也是一种动态的。从孔子对智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老祖宗眼中,仁者静,是巍峨耸立的,像山一样;智者动,是行动中的,像水一样。在孔子看来,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和方法,也就是智慧的选择并不是坐禅,也不是只动嘴,而重在行动。汉儒董仲舒强调“必仁且智”。智的丰富道德内涵包括:知“道”遵“道”、利人利己、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 由此可见,儒家并不是要人去读成书呆子的,也不是只停留在思考和语言层面的,对于行动还是很看重的。
“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至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孟子在他的“五伦”学说中提出“朋友有信”,并将信与诚相联,阐发了诚信的内在关联和规范意义。 孔子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中,必须言行一致,重然诺,守信用,这是取得他人尊重、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如果不以诚挚之心待人,言行不一,翻云覆雨,相互欺骗、相互猜疑,则会产生信任危机,造成沟通的隔膜,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魏晋时期思想家杨泉在《物理论》中曾指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可以说,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纽带,它能把人紧密、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缺少信这一纽带,人与人之间,哪怕最亲近的人之间,也无法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 儒家把信看做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方面,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 伦是“五伦”——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即我们社会的组织结构。前三者是属于家庭关系的;君臣是上下级关系;朋友是社会关系。在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家族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这里我们不用说,大家都明白——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就说明了至今,在中国社会中,尽管西风渐劲,可我们的文化是沿袭、遵循了传统的。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与“五轮”关系对应的就是我们上面详细解释的“五常八德”基本道德观念。(“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尽管现今不少的人感叹世风不古什么的,可是,只要是中国人,就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只要是中国人,在其DNA就已经打下了“伦常”的烙印;哪怕现在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伦常”,在汉文化大象无形,大音若希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亲近、认可、遵循这些“国货”的。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力量养育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支撑了华夏文明至今屹立于世,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适用。那么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去运用呢? 还是那句话——“循道而行,必成其功”。
道法自然,万法归一。 其实大道真的至简——把握规律;以运动和发展观真实看世界,客观看自身;同时知道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有着“伦常”的社会人,都是在中国的“中国人”就可以了。
延伸思考:现今早都不讲“三纲五常”和“五常八德”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80后90后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为了朋友们更好的“明道通术”,明天起,将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起探访一些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道”的理念和“术”的方法。我们将继续本着实用实效的拿来主义精神,不论儒释道还是基督耶稣以及默罕默德,不拒阴阳鬼谷还是公输兵法以及奇门遁甲,只要是有用的,有效的,都为我所用。 我们的目标不是没有蛀牙;而是:让我们的企业,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5 13:51: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