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驭人之道”(之一——人性善恶)——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人性善恶不仅是哲学问题,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
在此,先界定一下“驭人之道”中“人”的范围:本文中的“人”以企业员工(含决策层、管理层及基层员工)为主,以涉及到企业生态圈的其他对象为辅。而“驭”一词,不仅仅限于“驾驭,驭使”的字面含义,是指建立在对“人”这一主体的了解分析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合道、顺势”的统领方略和具体方法。“驭人之道”与后文中的“驭物之道”、“驭财之道”等是一种对应并列关系。 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管理的问题也聚焦在了对人的管理这一结点。而要管理好人,首先必须对人真正了解,并能够把握“人道”(此“人道”非彼“人道”)。对企业管理的“人道”探研和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性认识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对人的真正了解,或经验主义,做不好企业管理;同样,哪怕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这些对人有着极深研究和了解的专家们,没有掌握企业管理的“人道”,也是一样做不好企业中人的管理工作的。 企业管理的“人道”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是什么吧。 这里我们没有必要从人类的进化史以及人与动物的区别特征以及众多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的探研及其定义讲起,那些对企业管理没有过多的实际意义。但我们不得不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谈起,因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 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从宇宙这个大的太极角度来俯视人这一物种和个体,人是渺小的,如同涡虫、草履虫一般渺小与脆弱,且人生在世如白马过隙,瞬间而已。可是我们从人类对世界的影响角度来看,人是“超伟大”的——人不仅适应了地球上的自然,人还改造了自然,人还有一个宏大的理想,就是最终征服自然。人是这样想的,人也就这样干了。于是现今如同在青春期以上的年龄不易发现处女一般,在地球上也同样很难发现处女地了。这都不算啥,人类要征服自然嘛,可是臭氧层被人类的九天揽月捅了一个破洞,低碳概念生活也被人类自己创造并开始享受了。在改革开放以前,“环保主义”、“绿色和平组织”对我们国人而言,还只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名词”——那是做什么呦?有那功夫,多种点地,多打点粮食不好吗?就在我们的疑惑还没来得及解开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无休止的开荒种粮竟然也能召唤来沙尘暴。我们迷惑了——不是“万物皆为我所用”吗?是的,“万物皆为我所用”但后面还有半句叫做“但非我所属”,结果,我们还真就把自己看做地球的主人了,我自己花自己的钱,谁能管的着吗?什么不能“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我就不信!我就要用我的方式来“经营”地球! 于是,这种深入人内心深处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思想也渗透到了企业管理之中——我的员工,我叫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我叫他怎么做,他就得怎么做。当然,我们还要把这样的思想再重新包装包装,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于是,便有了“经营员工”、“经营员工思想”以及“提高员工忠诚度、向心力、凝聚力”、“打造执行力”这些概念,以及现实中对人的管理的偏差和误区。于是,就有了企业管理在“驭人”上的一地鸡毛。 在生物学上,我们人类可是自己把自己叫做“智人”的呀,我们每个企业主以及管理者用自己的大脑想想,就会发现员工以及员工的思想都是不可“经营的”;执行力也不是“打造”的;“员工忠诚度、向心力、凝聚力”也不是企业单方面就可以要提高就能提高的。可是,大家还都在这里边撞南墙边琢磨:“怎么回事呀?怎么就不管用呢”?如同一个男子面对一个并不爱他的女孩始终锲而不舍,可就是忘了动动脑子,想想:“她为什么就不愿意和我结婚,共创幸福的明天呢”? 大禹治水能成其功,就在于顺势而为,以疏代堵;否则,他就是再殚精竭虑,最终也不可能成功成为王者的。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就对我们现今企业管理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对人的管理同样适用有效。
在管理学上的XY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假设,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Douglas M.McGregor,1906-1964)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也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不管是X理论也好,Y理论也罢,都是从人的共性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特点特性。我们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有几个员工可以完全具备或就正好适合这些特点特性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就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过探研了。 远在战国时期的告子首先提出了关于人著名的论断:“食,色,性也”。这是一个关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描述与结论,可以讲并没有涉及到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只是讲到了“人,都是要吃饭,要搞点娱乐活动的”;也就是孔子在《礼记》中所言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到了孟子这里,人就有了善恶之分了。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这样讲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也就是说:人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还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有阳就有阴,有善就有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但在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之时,就已经不仅限于人的自然属性了,更多的是和社会相关联的,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儒释道中都普遍认为人的恶、错、罪等消极的不好的方面是由于社会不良习俗使人“心”蒙尘,被阴暗所“遮蔽”了。 但无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儒家却一直是很重视人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所以,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就连具体的方法都传授给了我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经过这样的锻炼和考验,就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儒家入世的学说已经历经几千年,打造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名臣、名将;辅佐了一朝又一朝的贤明之君;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忠勇仁义之士;使得中华文明屹立与世界之林,至今不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5 14:20: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