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的理论出现比较晚,是非常前沿的交错学科,视觉思维的很多规律尚在研究当中,这就是现哲学上“知难行易”之说,即彻底搞清楚视觉思维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很难不分场合、不分专业去笼统地描述视觉思维的模式,每个人的脑子里思考的内容相当复杂,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语言在思考,还是图像在思考。这个不要紧,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视觉思维就变得非常清晰易懂。
例如,一个作家,在构思一部情节生动的小说,那么作家脑子里可能出现一幕幕电影镜头,这是视觉思维,这也是最经典的形象思维模式。
例如,对于一个地质工程师,看到一座山,他会根据地貌推测地下的地质构造,这些是工程上典型视觉思维,而另一个桥梁道路专业工程师,看到一座山,就会考虑如何开山凿石、修路架桥,对于军事专家来,则完全是另一种考虑,如何利用山地布好作战阵型,这些都是视觉思维,在实践中这些都是很清楚的。
sheji.JPG : sheji-1.JPG : moxing.JPG :
不过,有人会说,以上例子都是工程性很强的生产军事活动,那么哲学思考,难道还有视觉思维吗?
哲学思维确实是视觉因素非常少的语言思维,同样,作家想好电影情节后,又会诉诸于文字表达,工程师们看到山地实形后,进而会思考技术上的重力、硬度、空间等数理逻辑问题,如果简单地浮现一下图像,那么政治法律、经济组织、企业战略、科学规律的探索无法进行,而恰恰又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给了各行各业合理的思维工具,恰当合理地支撑各类高难度的专业活动。我们大致可以如下分类:
1、纯视觉思维类:地质测绘、工业设计、雕塑、绘画、农作物种植等等;
2、视觉思维+成熟逻辑规则:力学计算、工程设计、手术医疗、电影导演等等。
3、视觉思维+探索性逻辑规则:量子物理、生命科学、高难医学(癌症等研究)等;
4、抽象思维+辅助性视觉思维: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律、政治
5、纯抽象思维:哲学(但是现代哲学已经破除这个迷信,也使用图式思维)
对于第一种纯视觉思维,人类理解起来不难,从业人员的脑子里几乎都是空间的元素,身体力行。
对于第二种混杂思维,主要以视觉思维为主,但是,各类感觉要素(力、能量、材质、时空)已经有成熟的科学逻辑,如F=ma,人类已知的要素之间已经有成熟的科学关系式,从业人员的思维有规则可循,经过学习训练,加上经验的累积,这些思维不难完成,也不难总结出规律,现在各类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就是这种混杂思维的总结。
对于第三类思维,这些属于科技类的,但是还不成熟,感觉要素之间秩序还没有探明,或者根本没有秩序,这涉及视觉上的想象,可是不能直观地看到,这类思维是最奇妙和创造性的,甚至某些特异功能的先知能率先在多维世界发现了弦的模式,完全不能用四维空间想象的一种多维世界。那么,这类思维不是很多人从事,少数天才可以从事。
而第四种思维,从业人员相当多,这类思维实际借助于文字所综合抽象的概念进行,但是,这类思维又不是完全符号对符号的思维,面对的都是复杂而活生生的人、事与物,需要视觉帮助思维,对于抽象概念上逻辑推理,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有别于过去言词的、更贴近复杂现象的简便视觉符号,这需要我们创造新的思维符号,这方面,实践已经给了我们一种图形方式,叫做图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6 11:30: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