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含英在2009-9-23 16:32:16的发言:
希望palisade兄能尽快的康复。
感觉palisade兄对曾氏的言论拿捏的比较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评判的问题。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曾氏所言不仅不是中国式管理,而是根本就不是管理。其实,管理是有着自己的严格界限的,但是如果把界限模糊了或是放宽了,那么它就进来了;如果严守界限,那么就要把关在门外。所以说,大家对它的分歧,实质上首先是各自对管理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不同。
这几天我比较关注这个辩论,因为这辩论让我有机会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思路,即:管理究竟是什么?如何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些理论?具体到曾氏的言论是不是管理,我考虑这么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行了,想请一个人来替你管,你会选择一个“中国式管理者”吗?
2.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你愿意在一个“中国式管理者”手下工作吗?
其次,曾氏的言论确实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脉络,这让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人感到比较新奇。但是感到新奇并不代表认同,实际上对待传统文化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全盘的否定,一种是全面的肯定,再一种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而这三种态度又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评判尺度。怎样才能理解传统文化?又该如何评判传统文化?这两个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很大,实际上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所以说,造成大家的分歧的第二个原因是对文化的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不同。
文化这个概念与管理这个概念不同,虽然都是外来词,但是后者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前者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这各方面的评判会非常困难。但另一方面看却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去接近文化这个概念。
含英兄确实说到了一个关键地方,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和西方人所说的管理,也是不太相同的。
比如自我管理,西方人是不承认它是management的。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我管理就不能不是管理,所谓修己才能安人,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
我认为对待传统文化,不仅仅有三种态度,实际上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继承的基础上才批判,如果连继承都没有继承,何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自五四运动之后,道统已经中断,文革之后更是少有了继承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大文化,精英文化,小文化是不容易中断。)60-90后的人有几个人好好看过四书五经呢?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经不占主体地位了,但是随着马克思文化在中国没落,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遇到的诸多问题,传统文化的价值才重新受到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上,曾老师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而论坛中很多80后的网友思维方式已经西方化了,看不懂曾老师的理论也实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飞猫虽然也看了些传统经典,可是其思维方式还是西方式的,非要给“治国”下一个精确的定义,非要把一个形而上层面的东西,弄到形而下来,我实在是无语。
这就是思维方式差异带来的问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