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2-17 19:06:07

本帖最后由 书虫劳谦 于 2013-3-3 19:14 编辑

         这两天,在帮B公司的质量经理收集一些培训资料,其中涉及到《工程师基本技能、素养》方面的案例,因为2013年“书虫”的这位朋友将在B公司兼任内部讲师。有收藏癖的“书虫”遂找出了早年在上海图书馆学习临摹的一副画稿《产品设计流程图--一个电风扇的诞生》,觉得很适合推荐给这个课程《工程师基本技能、素养》。



       想想我们目前很多企业的设计部门其工作流程、工程师对新产品开发的热忱度有这么经典吗?“书虫”以为这也是我们产品质量、工厂管理水平与西方存在差距的一个缩影。

Coffee... 发表于 2013-3-1 12:19:17

好久没更新了,继续期待书虫的精彩分享。

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3-3 19:10:18

本帖最后由 书虫劳谦 于 2013-3-10 22:01 编辑

回复 Coffee... 的帖子

       谢谢,Coffee的关注,确实这段时间个人工作太忙,疏于对帖子的及时更新与讨论。
       上周五,B公司质量经理给“书虫”预览他编写的关于《工程师必备素养与技能》的ppt,其中有一段关于“工程师史”的介绍很是经典,作为全身洋溢着工业史荷尔蒙的“书虫”而言,颇受触动,在这与家人们一起分享一下:
      一个制造型企业或工厂,管理层对其工程师团队的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互换性最早体现在(H.莫兹利)于1797年利用其创制的螺纹车床所生产的螺栓和螺帽。
1798年,美国工程师(Eli Whitney)用互换性生产方法生产火枪,显示了互换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1866年,西门子( Werner Siemens)发明发电机。
1867年, (William Sellers)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制定了螺栓标准。
1876年,贝尔(Alexander Bell)发明电话机,爱迪生( Thomas Edison)发明留声机。
1880年,美国机械技师学会成立(ASME)。
1898年,泰勒与怀特发明高速钢。
1906年,泰勒确立机床金属切削理论。
1913年,老福特在装配部门首次应用皮带转送装置(流水线概念)。
1924年,丰田制造出自动织布机。






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3-10 21:54:16

       这个周末,又一次分享了B公司质量经理的《工程师职业素养技能》的培训教材。
      其中关于西方工业革命史的介绍相当经典----他着重聚焦在“工程师”岗位的演变史与早期工程师的历史地位。不过“书虫”更关注的是在工业大背景下,公司组织管理模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还可能将工业体系及其社会组织仅仅视为纯粹的从属性副产品。就基本的社会单位而言,战争仍然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步兵团中没有职能和技能的分工,它们几乎原样照搬封建社会的结构特征,治安官带领佃户和农民,在那场战争的最后阶段,战争就已经开始演变为一种工业战争。”
   
    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各国间的政治博弈以及各行业、跨国企业间的商业竞争,其实还是在延续“工业体系及其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较量。   

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3-24 13:51:02

       B公司的质量经理,年后一直很忙碌!质量改善的CIP活动在B公司目前确已深入到车间班组第一线。上周四,质量经理还带队去了一家供应商作质量纠正措施的跟踪审核,回来后他感慨良多,他列举了在供应商现场看到的场景:

      该供应商规模才10多人,专注于一类产品的生产,是个典型的家庭小作坊,记得原先车间现场管理非常糟糕!整个工厂就老板一个人是专家,任何订单信息、工艺方案、质量控制均在老板脑海里。但这次去却发现眼前一亮,几个关键过程质量的控制点---现场处置的极规范,尤其是轴承的装配,该供应商还专门买了一套专用装拆工具来包装轴承的装配质量,而现场员工的举止、工作习惯出现了较大的提升。

专用敲击锤+专用套筒,使轴承的外圈推进质量完全在专业化控制之下。同去的德方工程师也啧啧赞叹。

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3-24 17:46:13

本帖最后由 书虫劳谦 于 2013-3-28 22:13 编辑

      这家供应商与B公司开厂之初就已合作,质量经理一直诧异于为何这样的小作坊却能与世界一流的B公司成了长期合作伙伴。通过这次的跟踪审核,他总结出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或称之为合作的前提条件):
      1. 一个供应商必须要有其核心产品、核心制程工艺。
      2. 在质量、成本、交货能力与售后服务质量上必须构建起竞争力的三角形模型,并能做到内在三要素的成功解耦!
      3. 老板态度(面对顾客需求的厉行改善的意愿与有效的快速响应能力)。

      很有趣,这家小作坊没有ISO9001,现场甚至没有一份书面打印的工艺流程卡、在很多方面还仅在口口相传的阶段,但以上几点基本要素它却具备了。

附两张德国工厂图片:

       从这方面,“书虫”从这家供应商身上仿佛瞥见了德国那种延续百年的小企业的经营雏形。


YSQ2096 发表于 2013-3-27 23:29:19

书虫先生,供应商做了什么,为什么最近才做?

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3-28 22:11:32

回复 YSQ2096 的帖子

      回YSQ2096,好问题!供应商为何到现在才落实这类现场改善?“书虫”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供应商管理其实是一个多重目的管理机制,其核心是如何提升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家作坊式供应商,据B公司质量经理介绍,他只有一个客户(B公司),且只做某一类产品,而B公司的这类产品主要也是由他一家提供的。这类合作模式在采购教课书里其实是很忌讳的。但彼此间的合作存在了近10年,且质量总体稳定,双方合作的也很默契。不过最近问题来了,B公司的产品在北美市场受到了很大的质量挑战,其中就涉及到该供应商的零件质量,当然不全是零件质量造成的问题。
       明天,“书虫”将与质量经理有次聚会,到时见面再详细询问一番...

胡爽 发表于 2013-3-29 15:07:10

好久未来论坛,渐渐忘却了拜读书虫的文章,但每看到书虫新作心灵都为之触动。毕业至今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迷惑于为何所被教导的严谨态度与科学逻辑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竟是“命比纸薄”。国人的“差不多”思想当真是根深蒂固,如同顽疾,久治无效!这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都知道如此甚好,却又是像泥牛入海般回天无力。

书虫劳谦 发表于 2013-4-2 18:02:25

本帖最后由 书虫劳谦 于 2013-4-2 18:50 编辑

回复 胡爽 的帖子

      谢谢胡爽的关注与支持!
      这两周“书虫”在B公司开课,课程为《工程师之旅--工程师训练营》,两个下午课上下来,课程间分享了很多“书虫”早年的工程实践体验与思想成长历程。自己感觉又回到了20年前那些青葱岁月。

   培训现场照片,学员们讨论的很投入。

   工程案例测试--订书机的工作机理介绍--学员的徒手画能力真不错。

部分PPT讲稿:




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查看完整版本: 一位CEO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