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ele9 - 

[管理综合] 11年的职场路--年薪翻100倍的人生历程(转)

[复制链接] 112
回复
301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22:52:15 | 只看该作者
总结在珠海的经历,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要比我在深圳时要多得多。我想用普希金的两首诗来表达那段时间的感受。

一首是那首著名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此写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还有一首,《致凯恩》,写到: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想,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过去了,暴风骤雨般的微笑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以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在困难中,我终于坚持了下来,这是我足以自慰的地方。第一首诗所表达的那种达观、坚强,是我所欣赏和引起共鸣的;而第二首诗,很好地表达了,经历过这些所谓的“困难”和“挫折”的磨炼之后,我对人生的理解到达了另外一个层次的感悟和喜悦。

“这就是生活…….”曾经的安慰,平静的语调,象古寺的晨钟,在我的耳边再次响起
8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22:52:43 | 只看该作者
在北京的后来5年,我做过一家IT外企的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做过短暂的3个月的美容用品行业,然后进入了我最近辞职的那家公司――在这家后来很著名的IT公司里,我从财务经理,商务经理,财务运营总监,副总,董事会财务总监,一直做到总裁高级助理兼投资部经理,公司从我进入时的150人增长到我离开时的800人,年销售额从当年的几千万上升到我离开时的几个亿。在这家公司,我完成了一个高级财务总监和高级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所有技能的锻炼和实践,也经历了一种小公司,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小到壮大过程中,所突现的种种突破自己极限的痛苦,经历了公司政治的困扰,经历了公司“政权”的更替,经历了两次重组和上千万美元的海外融资,经历了身边的领导由同甘共苦到刚愎自用的性格转变――出于种种原因,在公司上市前半年,我又离开了,放弃了看上去“唾手可得”的价值十数万美金的“期权”。 “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那是一种幸福。

我一点也不后悔4个月前的选择,因为这次选择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我在现在这家公司感觉到非常的幸福,我正在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我希望自己能从财务专业管理向空间更广阔的综合管理领域拓展。完美的人生和暴风雨的洗礼是一对弈生兄弟,那么,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83
发表于 2006-8-28 21:38:2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棒了! waiting for new update
8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28: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儿子上幼儿园的第4天。第1天,儿子兴高采烈,在幼儿园“乐不思蜀”――有好多的玩具和小朋友,真新鲜;第2天,没有姥姥陪了,结果哭着进去,一个半小时之后,还是哭着出来――整个小班的孩子们象合唱一样的“齐声大哭”;第3天,儿子赖在床上不起,哭着喊着“我要睡觉,我不上幼儿园”。今天,虽然扁着嘴,但儿子慢慢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经过一个晚上的“思想工作”,儿子终于自己走进了幼儿园的门口,在老师接他进去的时候,他做了一件我和LP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他转过身来,扬起了他的小手――尽管嘴巴扁着,还是有点委屈――大声地说“妈妈、爸爸再见!”,然后“义无反顾”牵着老师的手,走进了教室――儿子始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一眼。那一瞬,望着儿子小小的背影,“坚强”但有点蹒跚的步履,我心灵深处象被什么东西拨动了一下,我看看LP,好象她也有点“弱弱”的样子。唉,两岁九个月的儿子,你””“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呀呀学语,张着手要爸爸妈妈“抱抱”的“小屁孩”了,你开始要脱离对爸爸妈妈的依赖,去经历自己的人生。你会有自己的“同学”,象学步时候一样,在爬行中学会站立,在站立中学会前行,在蹒跚中学会奔跑。去成长吧,我的儿子,爸爸会象你奶奶当年一样,陪着你走过这段成长的道路,直到你自立,直到你自强。我相信,你将来一定会象爷爷告诫爸爸的那样――“人生在世,奋斗不息”。

为了纪念你今天“卓越”的“男子汉”表现,爸爸决定继续这一篇未写完的文字,在你十六岁的时候,爸爸会送给你――作为你长大成人的礼物。决不食言。

8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28:43 | 只看该作者
2001年6月,回到了北京的我,美美地休息了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里,除了发简历外,就是在家做饭、做菜,弥补自己近两年来对LP的亏欠。岳父岳母那时候已经在郊区买了一套一居,平时偶尔过来,周末我和LP会去住两天,这样处理很好,我和LP终于也有了自己的空间。

发出去的简历很快有了回应。有两家公司邀我面试,而且都是IT公司。看来,有了深圳、珠海的工作经历,尤其是有过“上市公司”的工作经历,跟两年前那个一无是处的“菜鸟“是有点不一样了。
一家在中关村。公司挺大,做视频编辑系统的,招聘财务总监,负责公司的会计体系尤其是电算化的实施。重点是运营系统(商务、采购、物流)与财务系统的整合。我一路过关,最后与公司CEO面谈。这家公司的高管层都是技术出身,原属于中科院系统的企业。分管财务的副总是一位女的,脸盘园园的,长得有点象我的大姐,给我的印象很好;CEO给我的印象是城府很深,整个与我的谈话都“控制”得很死,给我的感觉有点不“舒服”。

另外一家公司,在我家对面的那个熟悉的高档写字楼里。是一家中澳合资的公司,是做电信CRM和数据系统的集成商。我那时候在IT界刚入门,对所谓的“集成商”、“软件工程”、“技术服务”盈利模式的区别了解很少,那时候选择工作,完全凭“感觉”。这家公司招聘一个董事会秘书的职位――恰好我在珠海做过,尽管不专业,但总还是接触过,加上我的财务背景和还“过得去”的英语(经过努力,那时候的英语水平已经能对付一阵了),这家公司经过两轮面试过后,给了我Offer。试用期税前8000,期满后再定(我要求的是税后1万2)。

那家在中关村的公司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可以接触一下制造业的财务,实践经验少这是我比较弱的地方。但让我踌躇的地方,一个是离家太远,上班至少得1个半小时;另外,那个CEO说让我先从财务经理做起――这让我多少有点心有不甘(那时候我还处于比较在乎这个东西的阶段,呵呵),再加上这家公司反应比较慢,自从CEO谈完之后,人事部门一直没有跟我联系,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内部管理有点问题,好象对我这样的人才不是特别“重视”。家对面这家公司,比较近,而且是一家“外企”,可以练练外语,并熟悉一下外企的运作模式。想来想去,我还是接受那家中澳合资公司的Offer。
8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28:59 | 只看该作者
到底如何选择工作?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2001年6月的我,也只是一个刚正式踏入职场(不算上机关的4年)2年的“新人”,跟许多朋友一样,没有很清晰的目标,只有“感觉”,还有些许的“迷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除了少部分天才,没有人会先知先觉,人生的体验必须从人生的经历中去获得。善于从经历中汲取营养,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得知识的人,不是因为他(她)更聪明,而是因为更会学习,所以进步更快,发展在别人眼里就更快一点。我一直认为,人没有智力上的显著差异,非智力因素――诸如“情商”、学习能力、积极心态、为人处世等等,这些东西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一样。对于一个有心的人,任何工作都是好的锻炼机会,都有锻炼价值――尤其是逆境,更能磨炼人的心智。对于没有心的人,即使是身在GE这样的大公司,也会象身在“宝库”还要去寻宝的人,浪费机会。

从事后的选择来看,中关村那家公司的发展空间比我选择的这家公司要大的多,2004年的时候,他们的收入就超过了2个亿,是那个行业的老大。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真的无所谓后悔,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待工作的态度更加重要。不一样的态度,决定了不一样的结果。

我在这家公司只做了短短的9个月,从一开始就经历了公司的种种动荡,我离开半年后,这家公司的股东不合,导致经营失控,被国内一家很著名的IT公司收购了。“经历即财富”,尽管如此,现在想来,我同样非常珍惜那9个月的经历,它让我收获很大――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一个公司如果“消亡”,原因是很多的;它让我知道,如果创业,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合伙人;它让我知道,人的诚信是多么重要,而且不应区分国界。

说到底,我跟那家中关村的公司还是没有缘分。直到2004年的时候,我还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问我愿不愿去这家公司工作――他们的CFO整整找了两年。后来我跟他们又接触过,而且第二次通过了他们的面试,开出的年薪涨到了25万。不过这是后话了。

2001年,记忆中是中国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峰年。亚信、长天等著名的电信设备集成商好象就是那几年借着电信网改建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外的资金也大量涌入,我效力的这家新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由于电信领域对外资的禁入,新公司的股东结构比较复杂,采取了类似于海外上市的“蓝筹模式”。因而公司也是“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一家内资公司运营,一家关联公司体现外资股东的成分。

面试我的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Z总,40出头的女性,一副“女强人”形象。精心烫过的头发整齐的向后梳着,一丝不苟。带着一副精致的眼镜,眼镜后的眼睛很大,而且眼圈描得很深――更显得眼睛很大,象永远地睁大着,说实话,给人很大的压迫感。现在想来,应该Z总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因为那双“大大”的、描得黑黑的眼睛给我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我回家跟LP说的时候,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大熊猫”,呵呵。失敬了。

“大熊猫”和她的团队4人,都是从中关村一家著名的IT公司出来的,先是集体跳到了另外一家上市IT公司,然后碰到了他们原来的一个商业上的朋友,L总。L总已经移民澳洲,通过L总和一个香港人Ying,Ying又把另外一个澳洲人Andrew给扯了进来。他们在澳洲的主板上收购了一个“壳”公司,然后想在中国成立一家电信公司,把资产和业务注到澳洲的“壳”公司里去寻求再次挂牌上市。后来我才知道,澳洲做矿产资源的“壳”公司很多,而且很便宜,操作得好,有时可以不动用现金,只通过股权置换就能拿到这样公司的控制权――当然,这里的设计还是很讲究的。

“大熊猫”很健谈。她给我描述了公司美妙的前景。而且特别强调,她和她的团队是在找一个“合伙人”,要精通财务和资本运作。“大熊猫”还特别强调了股份的事情。说实话,“大熊猫”是挺能唬人的,当然后来她说的这些都没有兑现,但当时,这确实让我心动――毕竟,那时我还只有28岁,正是心比天高、热血沸腾的时候。
8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29:21 | 只看该作者
新公司80多人。装修得很整洁,一副科技公司的气派。那一层楼里还有一家当时很有名气的网络公司――2001年,正是网络公司风起云涌之后临界于泡沫退去的时候。办公区沿窗的一溜儿,全是几个老总的办公室。还是Ying的办公室。

“大熊猫”领着我见了她的几个合伙人。Y总、W总和X总。Y总是“大熊猫”的老战友,当年一起从原公司跳槽,折腾完一圈后,后来又跟“大熊猫”跳回了原公司。Y总是公司的CEO,W负责销售,X负责研发。W和X是后来加入的。

香港人Ying我没见着,他到广州去谈一个大项目去了。据说是向广州骨干网供应光缆。2001年,光缆是个紧俏货。Ying签下的这个系统集成的单,后来支撑了成长公司好长一段时间的运作。

Y总也是40出头,个头很高,看上去很有领导气度,只是头发有点谢顶――还好没有影响他的整体形象。Y总紧紧地握了握了我的手,寒喧了几句算是见过面了。W总,个子不高,脸色苍白,说话慢条斯理,精神好象有点萎靡――后来我才知道,W总家在上海,晚上经常通宵玩游戏,睡眠总是处于不足的状态。X总,是个典型的开发人员,厚厚的眼镜,说话翁翁的,看上去挺厚道的样子。

总体给我的感觉良好。电脑很快就配给我了。唯一不习惯的是,我第一次坐在开放式办公区的隔断里,不象在深圳和珠海,有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区里透着一股熟悉写字楼的“味道“,很快,我就开始进入工作角色。

第一件事,是准备7月份召开的董事会。澳方的董事Andrew和独立董事John要过来。

“I am new in company……”这样开始我的介绍,开始了我在新公司的第一天。
8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29:34 | 只看该作者
下班以后,我到书店了买了一本《英文商函大全》,现学现卖一向是我们的传统法宝,呵呵。那时我的英语底子还是差,写起英文信来“一波三折”,辞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用英文写Email其实上很讲究技巧的,在跨国公司里,人际关系比较微妙,英语的表达法、语气的把握、抄送范围等等,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时候我不太懂这些,英语能写得通畅一点就不错了。我现在的老板在外企做了十几年,深谙此道,在老板的指导下,我终于可以写出近似“原汁原味”的英文信了。

这几年来的经历告诉我,通向高薪没有捷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金字塔型的,物以稀为贵,成为塔尖的一部分,高薪就自然水到渠成。这几年的职场生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一个一个的实现,原来我真地没有好好想过,我会“享受”到现在的工资,好象自然而然地,定下的目标实现了,工资就又涨一大截。与刚踏入职场时候相比,现在的我改变了很多,也许正是这些改变,带给了我更好的生活,当然,还有人生价值更好的体现。

改变最大的,是我的心态。我原来很容易“激动”,现在比较平和。是两方面的积累促使了我的这种变化,一个是我读的书,“学问深时意气平”,学然后知不足,了解的知识越多,心态越开放,越容易接受别人的长处和意见;另外是我的经历,尤其是逆境的磨练。人的心灵也有个承受的底限,这个底限越低,你成长的空间越大。这个底限,我觉得就是你所受过的痛苦的延长线,打得越深,成就越高。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多学会用哲学的思维去看问题,多从自己和别人身上去汲取营养,厚积而薄发,量变到质变,人的气质和学养是会发生改变的。古人说,人的骨象决定人的命运,骨象的天生的,而改变骨象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应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其次,是我对企业运营的认识。算起来,我的经历是比较复杂的,做过公务员、做过IT,也做过生物和美容用品,后来还筹措过一个BtoB的网站,跟旅游业也扯上过一点关系;从职业经历上看,我做过财务,管理,也做过运营;管过会计,也管过采购、投资;做过海外上市,也做私募、重组、借壳;做过机关,也做过国企、外企和民企。这些经历,加总起来,解答了我对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诸多问题。我之所以报考了企业管理的博士,就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总结我这些年来的从业经历,把这些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再回过头来指导我的实践。

再者,是我对管理的认识。懂管理和会管理是两种境界。我上一家的老板,言必称管理,结果企业越做越大,越大越乱。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如古人所言,有“王治”、“仁治”和“霸治”的区分,最高境界是“王治”-无为之治。在你没有感觉到“治”的时候就已经“治”了,多厉害。呵呵。对公司的管理,可能要经过三个阶段,“人治”、“法治”,最后实现员工的“自治”。现在的管理者重视制度和体制,这些外在的东西,误以为管理就是管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从人性来说,没有人愿意受管,在被管理的状态下,人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企业的生产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管理者的最高目标是,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本人的修养和人格魅力,才是最关键的。员工的心收拢了,企业才有希望。管理者的修炼是一个被大家所忽略多年的问题,也许会成为我博士论文的课题呢,呵呵。

从改变自己做起,你的人生就一定会改变。从别人看你的目光里,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就如同多交了一群有益的朋友,要知道,好的朋友有时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8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29:51 | 只看该作者
英文的书信往来成了董事会召开之前的主要工作。除了安排董事会之外,两个关联公司之间的法律框架和文件,也占用了我很大的精力。由于“大熊猫”和她的团队英语都很一般般,中译英、英译中成了例行工作,工作量无形中翻了一倍。

大量的英文法律文本非常晦涩,翻得我时常感觉“恶心”。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特象当年我临阵磨枪,苦练EXCEL的情形。不过英语不能速成――为了完成工作,那阵子我经常工作到晚上3、4点,幸好早上是9点上班,“大熊猫”们来得也晚,我从家走过去只需要10分钟,所以还能补补觉。就这样,“金山词霸”+“翻来覆去”,“连滚带爬”地我终于挺了过去。不过,由于缺觉,我的眼圈也有点黑,看上去一定也有点象“大熊猫”。

这种恶补式的英文学习,其实效果很不好。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用来应用的,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由于赶时间,很多单词见了一面,很快就又Bye-bye了。只是混个脸熟而已,谈不上实质性的进步。话又说回来,用和不用又是两样“It’s better than nothing”,由于有了压力,我学英语的动力倒是比以前更强了。

由于有以前的工作经历,我在法律文件里挑出了很多经营方面考虑得不够细的法律条款,这让“大熊猫”和Andrew对我“刮目相看”。虽然跟Andrew没有谋面,但频频地书面往来已经让我们很熟悉了,刚开始明显感觉到Andrew有些傲慢,后来他的Email越来越客气了。老外其实是很直率的,相比之下,中国人可能更含蓄和内敛,这是文化使然,没有办法的。

尽管我是财务出身,但“大熊猫”并没有提让我管财务的事情。财务经理是“大熊猫”另外找的,一个北京女孩,脸很长,平时有点懒懒的样子――说实话,按照我当年挑分公司经理的标准,可能她都够不上。在一些企业里,企业的老板对财务很重视,往往会把财务很直接地、牢牢地抓在自己或所谓“自己人”的手上,我的观点是,企业小时这样做无可厚非,如果企业大了,还这样做――而不是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选用能力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人才,这样做风险就很大了。因为,企业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财务的要求和责任不一样,财务失控的风险不会因为你是否抓在手里而会减少半点。如果企业负责人再利用把控财务这样的特权为自己谋利,公司管理失去制衡而造成的风险就更大了。

开始我还不在意,可是直到后来我作为董事会任命的财务总监接手财务的时候,我才被“大熊猫”她(他)们管理下的财务留下的黑洞给惊呆了。平心而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乱的账,这次算是开了眼界――这也是后话了。
9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3:30:06 | 只看该作者
Ying从广州回来了。他的能量很大,把广州那个项目签回来了,兴冲冲地一进公司就冲进“大熊猫”的办公室嘀咕了半天。“大熊猫”的办公室就是我座位的对面,她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人在里面一嘀咕就是半天――后来我领教了,“大熊猫”特能侃,云里雾里的,说的都是她家里的那些事。据她后来说,香港一跟她同姓的首富是她远房的叔叔,原来她效力那家公司特著名的那位老板还是在她的帮助下在香港上的市,云云,现在想起来都有点晕,呵呵。

Ying长得油头粉面的,象电视剧里香港的公子哥儿,看上去很精神,很和善。我们也简单地寒喧了几句,算是见过了。后来我跟Ying交往不多,“大熊猫”和她的团队特别防范Ying,公司股东内部的“泾渭”是很分明的,Ying是属于外方Andrew一方的人,是受“大熊猫”排斥的。L总,因为是中国人,但又有多年的国外生活背景,老于世故,算是两派的中间人。而John,只是一个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上发发牢骚而已,并不对“大熊猫们”构成威胁。每次股东会,基本上都是中、外双方对立,每次都开到很晚,在我进公司的时候,由于经营情况尚可,大家还和平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导致了中外两派股东之间本来就不牢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到后来,连“大熊猫”4个合伙人的内部都开始裂变为两派。作为董事会秘书和后来的财务总监,不可避免地,我全过程的卷入了这场长达9个月,从开始一直到公司关张的全过程(实际上提前半年离开了公司,在预见到最后的结局时我就离开了,后来的情况是从同事的嘴里得知的,Andrew状况很凄凉,这是后话了)。

一个月之后,准备已久的董事会召开了。我见着了Andrew,一个又高又胖的澳洲人。L总,一头白发,年经看上去有6旬,但保养很好,说话中气很足,气度沉稳,一看就是生意场上的人。John很高,但很瘦,鼻子有点钩――以我“看相”的经验,这类的人一般都有点“狡猾”。

我的英语在这次董事会上受到了“严峻”地检验。同志们,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看看我就知道了。原来聘请的翻译是一个退休的老太太,口语不错,但那天刚好有事,晚到了1小时,“大熊猫”当仁不让地让我来翻译。说实话,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