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ele9 - 

[管理综合] 11年的职场路--年薪翻100倍的人生历程(转)

[复制链接] 112
回复
306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5:56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彻底了解公司的业务,我需要更详细地了解公司的业务。那天我和“大熊猫”、Y、Z在大会议室谈这个话题,X总,公司的CTO,从外面兴冲冲地跑进来,特兴奋地拿着两本书,要推荐给我们,这两本书的确是好书,成了我后来百读不厌的经典。一本是《杰克韦尔奇的自传》、另外一本我认为是IT人的必读,麦肯锡写的《软件企业成功的奥秘》。前者,我隔了很长时间才读—那是到我上一家公司我真正走上管理的岗位后才仔细拜读的,这是管理者必读的名著。后者,真正解了我的近渴。

编制公司的财务模型,首先必须对公司的盈利模式要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是什么?这个市场是如何细分的?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惯又是怎么样的?什么因素在影响客户的消费决策?是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有那些?那些是可变的因素?等等。通过这些分析,首要地要对公司的收入进行驱动性的分析,收入从何而来?这是个看视简单实则非常深奥的问题。

其次,要分析公司的产品和竞争环境。产品的成本属性,产品的竞争力因素,产品的主要成本结构,产品成本敏感性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对成本的影响,等等。

还有,诸如公司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等,都是在编制财务模型之前需要考虑仔细的问题。只有做到把公司全盘运作了然如胸的时候,编制财务模型的时候才能“一泄千里”,思路和灵感如“滔滔长江之水绵绵而不绝”。

我感觉,作为一个真正的CFO,应该在思维上要与CEO看齐。CFO与CEO只差了一“横”,这一“横”对CFO是“财务”,而对CEO是“战略”和“业务”。其他方面CFO与CEO应该是一致的。

至此,我终于对IT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型有了大概的了解。一般而言,IT业可以按照业务类型分为:通用软件产品(如微软、Oracle等)、软件工程(如SAP)、技术服务三大类(系统集成从实质上并不能算做是软件业)。

通用软件产品,最大的成本是研发成本。在一个软件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之前,必须经过预研、原型化、开发、测试、产品化和规模化的阶段,一个成熟的商用软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研发周期。所有这个过程中开发的费用,均构成软件的无形资产(成本)。在软件推出商用之后,售出的软件套数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变动成本只有光盘的费用,而软件真正的成本是凝聚在软件的知识含量里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新的软件在推出之初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这是一般的价格规律和成本因素所决定的。影响通用软件产品企业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人力资源、营销占的比重最大。后来我仔细研究过微软的案例,发现所言的确不虚,微软的营销确实非常的强大。Windows的几个产品的营销都可以称得上是通用软件产品领域的经典案例。

软件工程,是基于客户需求定制开发的软件产品。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造成软件开发进程的不断延长,是软件工程项目的最大成本因素。想必做过定制化开发的朋友一定有这方面的体验。软件工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产品架构设计的灵活性,以及与客户谈判的能力,项目的把控能力,代码的重复使用率等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IT业中,系统架构师和项目经理特别紧俏的原因。一个好的架构师和项目经理几乎是整个项目的灵魂。

技术服务,是完全的人力密集型服务。其业务模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两种业务。成本完全是人力。管理模式也于产品模式截然不同,所以该书的结论是,所有试图把技术服务和软件产品模式混为一体来管理和运营的公司,其结果只有一条,就是失败。想想,这是很有道理的,产品要求的是质量,而过硬的质量是要靠严密的流程来保证的,人的作用被降低到最小;而技术服务,说到底是专家服务,专家是有思维的,如果用管理工人的方式管理专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软件企业成功的奥秘》,一本好书让我真正地从此踏入了IT行业。它总结的IT行业的规律,我一直认为,是值得所有IT人好好学习的。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6:16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个通宵的工作(我属于“猫头鹰”型,晚上特别精神),我写了一篇题目为“盈利从哪里来?”的工作报告。报告中,我详细地分析了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型和盈利状况,并指出:1、公司最大的成本因素是人力成本,而影响这一成本的最大的因素是客户现场开发的周期;2、软件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是缩短客户现场周期的关键;3、软件的模块化和重复使用率是缩短软件开发成本的关键中的关键;4、要重视公司的现金流和应收款的回收。后来回想,这篇报告应该是我真正“进入“IT界的一个标志。现在看起来,这篇2001年写的工作报告水准还是比较高的。

果不如所料,这篇报告“遭到”了“大熊猫”的表扬。让我情绪高涨了好几天。那个时候的我,年轻,充满了热情,但为人处世方面还很欠缺。总体上还处于很浮躁的阶段。情绪容易波动和大起大落,根本不象现在这么“心平气和”。乐观的时候情绪高涨,把事情想得特别好,特别顺;遇到工作中不顺的时候,情绪就一落千丈,难掩烦恼。那时候,我会经常性地没有由来的郁闷。“大熊猫”有时候一句话会“忽悠”我高兴好几天,而另外一句话又会让我从半空中掉下来。我的高兴和烦恼完全由别人在操控,还是修养不够,不成熟的表现。说到底,无论在职场上,还是人生道路上,我还是一个新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孔老夫子对人生所处的每个阶段做过一段非常精僻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和为人处世之道,“立者”,立业、立身、立命也。三十岁左右,一个人这辈子的格局大概就应该看出个轮廓。三十岁之前,我们所做的,不过都是在寻找这个格局,构建这个格局而已。回想我前三十年的经历,确实如此,通过不断地学习、尝试和磨砺,我对自己的了解在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在增加,因而,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也越来越清楚,生活也因此不断获得改变。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6:51 | 只看该作者
那次董事会后,还开过一次半年的员工大会。因为公司的财年是6月份到次年6月,实际是上一个财年的经营总结会。

那次员工大会挺有意思,为了调动员工的情绪,事前公司专门在会场每个员工的座椅下“藏”了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500块钱,是L总和Andrew作为大股东给大家的红包。Andrew在发表完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宣布“全场起立”,大多数员工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儿,Andrew宣布真相的时候,全场顿时“沸腾”,一派喜庆的样子。然后又是“大熊猫”和Y总等人的发言,那时候的“革命形势”真是一片大好。Andrew也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随后的8、9月份那段时间,公司陆续签到了几个电信的单子,经营情况还过得去,我主要的工作负责预算和经营计划,还有《框架协议》。公司的员工活动慢慢组织起来。每个周末下午,公司都组织员工踢足球,Y总也是此道中人,我的技术在公司里算得上比较好的,除了体力比较不上在学校的时候,我的实力出任公司足球队的主力中场富富有余,呵呵。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预算终于完成了,《框架协议》在无数次往返过程中,“大熊猫”与Andrew也基本上达成了初步的意见。这段时间的工作不是特别忙,我也学会了QQ聊天――刚聊的时候,聊得天昏地暗,茶饭不思,过了好一阵这才作罢。一阵“狂热”之后,后来我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就再也没用过了。我的“心平气和”这个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起的,说起来也有趣,也许是心理暗示吧,自从用了这个网名之后,我真的一点一点地变得“心平气和”起来。

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书。我发现,读书可以让自己浮躁的心情平静一些。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从网上书店订一大摞新书,然后用最快的时间把它看完。我的读书的习惯是先翻一遍,读个大概,然后放起来,什么时候想着了,有触动了,再翻一遍。我一般喜欢从中间看起,然后再看两头――很少有从头看起,我觉得这样看书效率比较高,而且有用(比较怪异的读书方法,不值得仿效,呵呵)。我记得,很多彼得.德鲁克的书都是在那个时候接触的。以我自己的体验,小块时间的读书方法比大块时间,专门摆出一个架势来读书要有效。我的另外一个体验是,读书要真正的用“心”去读,用智慧去读,而不是只用眼睛去读。读书就是跟作者在思想上的交流,选择好书非常重要。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7:13 | 只看该作者
后来我领悟到,美好的人生,有形的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无形的财富――个人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同样是必不可少。我的一些朋友(包括我的几任老板),虽然有上千万的身家,但从他们身上我感觉不到那种热爱生活的“幸福”感觉。他们的心情总是处于一种“不安”和“动荡”的状态,即使是有钱,也不能让他们感到更多的“幸福”。

我个人的体会是,在追求财富、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个人的修养。一个人内心平静安详,来源于对事、对人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又来源于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对个人思想的滋养。一个人的“根本”正了,才有远大发展的基础。做事先做人,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我渴望成功,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所谓的“成功“。在2001年以前,我总是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迅速致富,这种念头让我非常的浮躁。这种浮躁的心情也让我在职业发展上遭受了很多的挫折。直到我想通了这一点,我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相反地,我把心态放平,学为“顺势而为”的时候,职业、家庭也都诸事顺遂起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7:26 | 只看该作者
10月份,我终于转正了。“大熊猫”以董事会为由,延迟了一个月转正期,工资是税前12000。“大熊猫”原来承诺的给我的,完全都没有兑现。尽管心里有点不舒服,我没有再多说什么,说实话,我怕说多了“大熊猫”会“恼羞成怒”,呵呵。“大熊猫”经常有点“喜怒无常”,尽管才40出头,但好几次,她“东边太阳西边雨”的表现让我感觉她有点“更年期”的迹象(一笑)。经此一“役”及后来的经历,后来我发誓不再给女老板“打工”了。呵呵。

由于《框架协议》已经基本就绪,上市的步伐又开始启动。Andrew找了一家香港的会计事务所,是L总的朋友,要对公司进行审计。一场暴风雨就此拉开了序幕。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8:23 | 只看该作者

来的是一家香港二流的会计事务所,当时的“五大”太贵,动辄以数万美金计,以我们公司的实力还承担不了。可能是节约成本的原因,来的是一个小会计师,国语很差劲,基本上是不知所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害羞”和内向的小男孩,你只要不先开口,他决不会多说一句,而且说话的时候,总是一副“怯生生”的样子,说话的声音小的可怜,再加上香港口音,不树起耳朵,你根本听不清楚他说什么。呵呵,不知道他为什么了选择做会计师,我后来接触的“四大”(后来“五大”变成了“四大”)出来的小姑娘,一个个伶牙利齿,好生了得,不提起十分的精神很难对付得过来。我碰到的这个小伙子,真是个可爱的“另类”。

“大熊猫”把财务部的人召集在一起,宣布由我负责领导这些审计工作。那个脸长长的北京女孩――公司的财务经理脸色很不自然。那时候,我还年轻气盛,我看到了她的脸色,但颇不以为然,我这种态度,也就此埋下了以后一段“冲突”的隐患。说到底,那时的我还不是很擅长处理这种关系。

审计开始了。几年过去了,我记得清晰地记得那个小会计师过来找我的那个“楚楚可怜”的样子。他碰到大麻烦了,来找我求援的――他说,他根本搞不懂公司账!我的天,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会计师会“看不懂”一个才80多个人公司的账?天底下有这样的事吗??

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事。公司的账真是没法看。“大熊猫”和Y总等人,在注册公司的时候,每人注册了两个公司,一共有六个公司,作为出资方入资。他们在注册的这些公司里,又采用交叉持股的方式。这样算起来,公司的财务部一共负责了8个公司的往来账(加上本体公司和外资关联公司)。为了所谓的“避税”,“大熊猫”们又把公司员工的工资,主要是他们几个人的工资,分散了在这8家公司里发放。平时的资金往来,也非常的乱。连澳洲Andrew他们打过来的注册资金,都在这些公司里绕了好几圈,后来发现连转账的凭证都没有。可怜了这些财务部的MM们。这简直是个迷宫嘛。

我花了好一阵才搞清楚这些公司的关系。但看账本,就免了――除了外资公司,其他几个公司都是用手工账+EXCEL的方式记的,我估计看不出名堂,干脆就没看了。我苦思冥想,希望能找出一个解决办法来。

我把这个情况向“大熊猫”做了汇报。可能我话里有些不客气――那时我还没学会掩饰我的观点,我评价公司的账用了一些可能让“大熊猫”有些难堪的用词,我根本没想到这样的安排也有“大熊猫”的份儿。我批评公司不等于直接批评“大熊猫”吗,唉,我还是幼稚啊。“大熊猫”愠怒地批评了我,她说“就是因为公司的财务管理有问题,我们才会请你这样的人,你不是来批评的,而是来解决问题的”云云,我特晕。

有什么好办法才能把这团乱麻一样的乱账解开呢?看着那个小会计更加“怯生生”的样子,我动了恻隐之心,我决心帮他,也帮公司把这个难题解开。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6:48:3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只能从根上着手了。账是可以乱做,但现金流不会骗人,这是根本。要想理清这么多公司之间的这团乱麻,不从现金、银行账上捋起,只能是盲人摸象完全给它绕进去。

我把这个想法跟财务经理交流了一下,她的反应出乎意料的激烈。在她眼里,我好象根本不懂财务。她根本不认为公司的账看不清楚,反而认为我是不懂装懂,小题大做。很难形容她的表现,如果用一个有点“刻薄”的词来表达我的评价(有点不够“心平气和”了)就是“无知者无畏”。人要是没有自知之明,那简直就是无可救药的。我非常地郁闷。

我跟“大熊猫”汇报了一下,以求得她的支持。我想她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账不理清楚,审计通不过,融资的事也没戏。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她的名言,即使这个财务经理是所谓“她”的人,在利益面前,我想“大熊猫”也不会包着她吧。果然,“大熊猫”一口答应跟这个财务经理谈一下。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谈的结果是这个财务经理对我更加的忿忿――估计她又认为是我找“大熊猫”来压她了。

事实上,人在职场不可能不碰到几个这样的人。现在想来,人有一些“对手”,并非坏事。被“对手”所激怒,只能证明自己没有战而胜之的自信,有一些这样的“对手”,会提醒自己更加努力,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后来我的经历来看,象她这样的人,我又碰到了好几位,我必须承认,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更有锻炼价值。经历多了,自然而然就见怪不怪,“心平气和”了。

这是一件工作量巨大的工作。不亚于我当年带着那帮香港的会计师在杭州做的那次审计。这个乱账啊,真是让我开眼了。财务部的MM们连夜地在清理公司的账,一共8个公司,白天要上班应付正常的工作,只能用晚上的时间。为了表示“同甘共苦”,我也呆在公司陪着她们。那几天,我每天都回家很晚,有时候都凌晨两三点,才回到家。每次晚上回家,我都经过一个有点阴森森的小胡同,穿过这个小胡同,就可以看到家里的那扇熟悉的窗户,这扇窗户,不管我回去多晚,永远都会透着温暖的灯光。我进门的时候,LP都会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醒过来,跟我说两句话,问我饿不饿,有时还会起来给我冲一杯牛奶。那是我奋斗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永远有一双温暖的手,一盏无论多晚都等候着我的明灯,一个家,在支持着我,陪伴着我。
108
发表于 2006-9-26 19:01:2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您的后续

 

[em17]
109
发表于 2006-10-7 15:32:36 | 只看该作者
爱并分享着
110
发表于 2006-10-8 11:30:57 | 只看该作者

经典好文,受教.是楼主本人的经历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