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ele9 - 

[管理综合] 11年的职场路--年薪翻100倍的人生历程(转)

[复制链接] 112
回复
3010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0:59:45 | 只看该作者
进入6月,董事会频繁地召开。既有上市的事,也有两个大股东之间的纠纷。大会议室里经常传出争吵的声音,会议一开就是一整天,老板出来的时候,脸上都是一脸的凝重。我和小F那段时间终于可以闲下来了。

我已经开始准备论文的事。最后一次期考之后,两年的研究生的课程就要进入尾声了。接下来,比较关键的两件事是:两门全国统考(英语和综合专业课)和论文。这两件事决定我是否能够拿得到硕士学位。所以,公司不太忙,正好让我有了“偷空”的机会。

这天,正在网上搜寻资料。一个朋友的电话打了过来。这是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当年也在武汉上的大学,后来分配到了珠海工作,当时在珠海下面的一个镇里挂职,分管一个镇上的“集团公司”。打电话的目的是邀请我给她麾下的这部老总们讲讲财务知识。珠海我正好没去过,因此,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

周六,我座上了深圳蛇口到珠海的高速船。白色的海鸥起伏翻飞,碧蓝的海面景色怡人,一个小时,我踏上了珠海的土地。当时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海上旅行”居然从此改变了我此后一个阶段的人生。象这样在珠海-深圳之间的“海上旅行”成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家常便饭”――机会,总是躲藏在你不注意的地方;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地捉摸不透,让你着迷。
5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0:06 | 只看该作者
珠海可以称得上中国最美丽的城市。后来我的评价是,在国内没有哪座城市比珠海更适宜居住,即使在联合国评选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中,珠海也榜上有名。珠海的人少,遍目皆绿,而且宁静得出奇,一条大街上只有稀稀拉拉、数得过来的几个人;一点也不象北京、上海,到处是人满为患,即使是城郊也有让你无处可逃的感觉。海滨城市海风含氧量极高,天空更是洁净得象一大块蓝色的玻璃,空气新鲜得象刚摘下的草莓。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座安宁、整洁、号称“海滨明珠”的城市。

朋友开着皇冠接的我。一个镇领导配这么高级的车,让我始料不及,看来我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实力要重新评估了。当晚,饱餐了一顿各种古里八怪、叫不上名字的海鲜。

讲座非常成功。我在机关的时候,下去检查工作,经常陪同领导坐主席台,偶尔也说一两句,因而这种场面从不怯场。讲座的题目叫“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当然,当时的水平和经历跟现在没办法比,但对付那些从来没接触过财务专业的“企业家”们,还是绰绰有余的。现在,偶尔我也会帮朋友开的培训公司客串一下讲师,讲课水平已步入“准专业”水平了,呵呵。

财务知识,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门必备的技能。当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不用象财务经理一样,精通科目设置,核算流程这种东西,但基本的报表看得懂,能跟业务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这是做管理,不管是部门经理,还是总经理都应该具备的知识。帮助业务人员理解财务知识,在企业中推行数字化管理,提高财务的地位,是很好的切入点。而业务人员掌握了财务知识,也能够与财务人员形成互动配合,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人员,不应只是“记账工具”,更应是经理们依赖的好帮手。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0:32 | 只看该作者
老总和财务经理们非常认可我的理念,会后又交流了很久,交换名片,有的老总还提出让我做他们公司的顾问――看来,好的财务人员在哪儿都稀缺。结束的时候,我有点筋疲力尽的感觉,但内心非常地满足。

为了“表彰”我的“卓越”贡献,朋友晚上提议打保龄球。就是这次保龄球,我认识了Jack。

Jack是朋友顶头上司的弟弟,美国医学、生物双料博士,63年,比我大了10岁。Jack是广东人,长得很帅,温文尔雅,浓浓的书卷气,极象台湾影星赵文卓,是那种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的男人。我们聊得很愉快,谈话中,知道他刚从美国回来,在珠海筹办一个生物企业。

我当时有点崇拜“海归”。在我的心目中,“海归”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精英(现在我对此有所保留)。但Jack,我至今仍认为他是我后来认识的众多“海归”中最优秀的一位。尽管后来在跟他的合作中我们有过一些分歧,但这一点不影响我对他的评价。我们很久没有联系了,在我以目中,依然把他当作我的好朋友,我的另外一位大哥。Jack,你现在还好吗?

Jack身上有很多美国人的特点,性格开放,每次打完一个好球,我们都会击掌相庆,我们的保龄球水平不相上下,比赛结束的时候,我已经被他的风度折服了。分手时,Jack邀请我方便的时候去参观他的公司,顺便给他的公司提提意见,我礼貌性的答应了。
5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到深圳,一晃6月份过去了。

为了配合上市,公司拟定了一系列的经营计划,准备拿到融资后的“扩大化再生产”。尽管TOM带来的高科技的泡沫有所消退,但公司对上市的前景依然非常乐观。深圳办事处升格为集团总部,组织机构也急速扩大,两位老板也好象取得了暂时的妥协,公司又开始运转了。那个时候,公司一派繁荣景象。每周都有新人加入。经营层的“总”也多了起来。每个人都对上市充满了憧憬。我依然还记得公司在深圳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很气派地发了整整一版的招聘广告。

总部财务也升格为集团财务管理中心。老P因为专注于香港的上市事务,国内的业务也要有人管理,因此在新的组织结构中设置了一个“中国区的财务总监”。下设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四大部分。其实活儿还是那些活儿,但名头大了。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泡沫”的味道已经很重了。

当时国内盛传也要在深圳推出国内的“创业板”,即所谓的“二板”(现在的“中小板”前身)。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国内的投资机构闻风而动,几乎所有的券商都成立了针对国内“二板”的投资银行部,风险投资活动频繁,众多基金在寻找有可能上“二板”的中小企业,只要有高科技含量的公司,不管是否盈利,都成了基金哄抢的香饽饽。2000年6月的国内投资市场,和当时深圳的天气一样火热。

6月份,我回了一趟北京参加期末考试。两年的课程终于告一段落了。虽然没有上过几次课,但学校很宽容,没有追究,后来我顺利地拿到了结业证。如果再通过9月份(记忆不详)的全国统考,我就可以做论文了,进而拿学位了。

回到深圳的时候,看到副总裁情绪很好。在新的组织结构中,他无疑是总裁的有力人选。另外,公司已经进入香港联交所“聆讯”阶段了。所谓“聆讯”,就是随时等着被联交所质询。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对拟上市公司只进行“形式性审查”,不进行“实质性审查”。意思是只审核申报材料是否符合上市条例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否存在非正常关联交易等等,而不审核上市公司应不应该上市――当时的香港创业板是很宽松的,只要你有两年的经营记录,只要公司治理看上去还可以,只要有保荐人愿意保荐,只要你的股票发行前有足额的认额,你就可以发股票了。

老P更加不见踪影,估计他被联交所盯上了。作为财务总监,在上市过程中,工作量和责任都是相当大的。因为没我们什么事,我和小F优哉优哉地渡过了6月份。
5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1:01 | 只看该作者
与北京相比,深圳无疑太年轻了。这是一个冲满活力的城市,但又时常困惑于缺少历史所带来的摇摆和阵痛。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寻梦”的年青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是每个人心里埋藏的梦。这里很公平,不象北京那样在厚重的文化背后透着威严。这里很自由,没有束缚,没有约定俗成的观念,财富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准,代表着身份和成功的标志。所有人都在谈论着“生意”,交流着“如何发财”的心得――这里是当时国内最热的土地,打工者创业的天堂。

我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尽管我很努力,尽管在公司看上去发展得很好,但我仍然经常会在半夜惊醒。在深圳生活的日子是惬意的,但久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表面热闹之后的沉寂,让我时常感觉到空虚带来的痛苦。2000年的我,象当时的深圳一样,也在经历着成长的痛苦。

5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我拥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份让我衣食无忧的年薪。公司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我终于遇到了我的“老师”――现在的CEO,一个当年IT界叱咤风云的前辈,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接受更全方位的商业训练。每天都感觉在提高,每天的工作都很充实,跟公司团队的合作充满了乐趣。我在二环边上有一套140平米的房子,两岁半的儿子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生活很有规律,经常的锻炼让我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朋友也很多。父母的身体也很好。2005年3月我报考了母校商学院企业管理的博士,通过了全国统考和复试,9月份就要开始我的博士生涯。一切的一切,都很顺利,我此刻的心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激。

思绪又回到了2000年,往事象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又回到心头。No pain, No gain。经历过付出和痛苦,才有收获和喜悦。如果你认真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认真地给予你足够的回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1:16 | 只看该作者
总部财务部要扩编。我和小F开始“招兵买马”。招聘启事发出去以后,简历象雪片一样飞来,不到一周,我的桌面上就多了上百份简历。

招聘是痛苦的。简历做假防不胜防。“海归”在面试的时候回答不上来学校的具体位置,CPA连简单的财务流程都表达不清,这种情况,让我和小F感觉很“受伤”――假文凭那时在深圳很便宜,相当普遍。

按近50:1的比例,最终我和小F招聘了两位财务主管。由于我和小F的原因,不可避免的这两位财务主管都是青春活泼、认真负责的年轻MM(有点言不由衷,呵呵)。后来,她们俩一位留在了深圳,一位在北京一个很有名的IT公司做财务经理。我们3人之间还经常聚会――直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以“领导”的身份数落她几句:)

2005年7月22日,历尽千辛万苦,公司终于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由于市场缩水,原先预定1.2亿的融资额因认购不足而降低到6000万元港元。上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费用、公关费用等加起来将近1000万港元,实际公司拿到手的不超过5000万。尽管如此,这还是公司历史上的头等大事。老板们决定在深圳总部好好庆祝一下。

那个晚上很难忘。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酒过三巡,开始飚歌。借着酒劲儿,在财务部的起哄下,我被推上了台。我唱了一首满文军的“懂你”,一边唱还一边学着香港歌星的作派跟下面互动一下“你们喜欢我吗?(下面齐声:喜欢!)”“还要唱一遍吗(下面齐声:不要!”,众人皆笑,其乐融融。

晚会过后,我把老P送到酒店。老P说有事找我谈,我当时心里对“中国区的财务总监”还是比较渴望的,因为我跟小F是财务部的开山元老,后来的人都是我们俩招的,小F跟我风格不同(小F,没意见吧)不会跟我“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是“志在必得”。

谈话让我很有点失落。老P虽然高度评价了我一直以来的工作,但结论是“还不够成熟”还要锻炼,因而暂时我和小F都定位为高级经理。工资升三级(这消息让我为之一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副总裁和老P的决定,是为了防止我骄傲过头而采取的“欲擒故纵”的“领导艺术”。哈哈,尽管晚了一点,我还是要向老P和副总裁当年的苦心表示感谢了――他们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

我和小F最终获得了加薪――税后7500大洋。当晚我们就把当月的加薪额度给“庆祝”出去了。

一个大学同学也想从北京来深圳创业,过来考察“地形”。打通我的电话,才发现我们俩住的地方就一街之隔。正好一聚。

朋友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对待朋友的态度是,投之与李,报之与桃。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我都会提供帮助――当然,朋友对我付出的,往往会更多。平时我会跟朋友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如果我工作太忙,LP则会出面替我张罗个聚会什么的。朋友也是要维护的,有个贤内助,真是人生幸事――家和才万事兴呢。

朋友的自立生活能力不如我,我有情绪的时候还能做一桌的好菜,因为住得近,所以他下班后会过来我这儿,炒几个小菜,喝喝啤酒。朋友后来还因此老提此事,说我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他很大的支持――其实完全是无心之举,朋友的话重了。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朋友之道,亦于此也。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1:28 | 只看该作者
上班的时候,接到了Jack的电话。Jack的生物公司正在准备第二轮融资,希望我能够抽空去珠海一趟,指导一下他的财务人员。我没犹豫就答应了。

对比我强的人我一向心怀敬意。我一直认为,跟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尽管这一去周六周日双“泡汤”了,我根本完全没有去计较这些。能够帮到Jack,是件高兴的事情。

Jack从美国带回一个很先进的基因技术,当时“人类基因图谱计划”正是热炒的时候。把人类的基因,用序列的方式描述出来,从而找到人类生命的奥秘,这是一项全世界参与的项目。美国还专门发明了一种超级计算机用于基因的序列检测。Jack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个计划中一种蛋白型抗体试剂的批量生产的问题。原来的方法是从兔子的血清里抽取,而Jack的技术可以从鸡蛋清里抽取,污染低。

Jack的公司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数百万人民币的融资,公司设在珠海一个风景很美的科技园区内。绿草环抱,海风习习。简直是我梦想中的工作环境。

Jack想做一个正规一点的商业计划书,公司的财务主管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会计,从来没有接触过融资这种事。虽然我当时也没做过,“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上市和研究生的经历多少让我还是有点底气的。我一口应承下来。

接下来就是连着几个通宵的苦干。互联网上是个好东西,只要你会利用,它简直是个地球上最大的图书馆。我把查到的如何写《商业计划书》的资料,全部编辑在一个文件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强行“消化”掉。这种“恶补”的方式很耗体力,但不失为在较短的时间里变成某个领域专家的捷径。是我屡试不爽的“保留曲目”。

商业计划,必须对公司的过去和未来有清晰的了解。而商业计划内面涉及到大量的数字,也要精确无误,注明出处――否则职业的投资人根本不会看上一眼,那时好的投资经理平均每天要受理上十份的《商业计划书》,能否打动他,并让在你的商业计划书上浏览超过5分钟的时间,有时将直接决定你的成败。

素材不足,我建议Jack还是从建立财务模型开始。
5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1:41 | 只看该作者
那段时间白天上班,晚上要帮Jack,身体疲惫不堪,精神却处于一种奇怪的亢奋状态。

公司上市以后的状况不好,随着新人的加入,组织结构开始变得臃肿,效率奇低,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微妙。新的开发项目也没有进展,好多新招的开发人员每天都泡在电脑面前打游戏。老板们刚飞来飞去,到处去视察。二季度的审计报告出来了,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亏损800万港元。

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公司,公司的股价也立标杆见影地大挫8%。老板又开始了不休止的会议。人心开始浮动起来。准备搬迁新写字楼的决定也无限期地搁置起来。上市公司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你不想承受这种压力,最好不要去上市。

裁员的决定是在8月中旬做出来的。而Jack公司的第二轮融资也进行到了关键的阶段。
5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2:05 | 只看该作者
副总裁(已经升为总裁了)找我谈话。让我谈谈对公司这段时间经营情况的看法。

跟领导谈话是种艺术。有的领导喜欢直来直去,有的领导喜欢你毕恭毕敬,有的领导喜欢话里有话。我那时根本不懂这些,我只会一种交流方式就是直来直去(后来也吃过不少亏)。

其实,沟通的学问还是很大的。善于沟通和不善于沟通,从结果上会差很远。有的人很有才华,但不会沟通,结果是得不到别人的承认,终身郁郁不得志,错失很多机会;而会沟通的人,不但会说,更重要的是会听,会体会“言外之意”。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的经验。沟通能力,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我直截了当地谈了对公司经营的看法,根本不在意副总裁的“感受”。“首先”我说,“公司不应该把深圳的摊子铺这么大,这造成了公司费用的上升和效率的降低”――后来公司招的新人成本奇高,那个时候,所谓的“IT精英”月薪动辄上万(那个时候工资上万还是不多见的)。“其次,公司不应该强行把原来的事业部编制打散,在上面加个总部的帽子”――确实,当时公司下属公司有技术服务公司、有设备公司,性质不一样,经营方式不一样,用总部去协调经营,在效率上损耗很严重,也打击了下属公司的积极性――在新的组织结构里,下属子公司老总的级别跟我一样,这确实不太合理。

副总裁脸色有点不太自然,不过看得出,他没有生气――他也是个直脾气的人,我们一直相处很好。最后,他甚至同意了我的观点。

经营公司必须“实事求是”。这是我后来总结出来的结论。保持一颗平常心态,经营好的时候不得意,经营不好的时候也不气馁,心态平和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我现在的师傅的教诲。现在看来,也是知易行难,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人生还需要不断修炼啊。
6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1:04:05 | 只看该作者
我帮Jack做的《商业计划书》终于完成了。这是我的第一件正式作品。现在看起来相当稚嫩,但其中的一股热情和自信却能从字里行间中扑面而来。如果我现在打分,应该在70分吧。Jack问我怎么付我的工资,我想了想,拒绝了。我当时很需要钱。但与其拿Jack的钱,把双方变成一种雇佣关系,莫不如让Jack欠我的情,我们成为朋友。在机会和金钱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对将来会产生影响的机会,而不是摆在面前的现钱――机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金钱,而金钱却不是时时能买来机会。

这次去珠海,见到了Jack公司的董事长P总。50多岁,很瘦,一双眼睛透着精明,也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后来才知道,Jack的董事长是杭州一个生物公司的总经理,那次是专门来面试我的――难怪他问了我那么多的问题。

我对珠海的印象越来越好了。每去珠海一次,就会加深我对这座城市的好感。珠海很让人放松,心情很宁静,而回到深圳,我会感到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精神不由自主地紧张。这种反差,可能也是后来我做出那次关键选择的原因。也许是我命中注定要与珠海有后来那段缘分。

接到Jack的正式邀请是9月初的事了,他的第二轮融资也进入“聆讯”的阶段。投资人需要公司有一个好一点的财务总监。经过这段时间的共同工作,Jack对我印象非常好,强力向董事长推荐了我。

深圳公司也进入了裁员的实施阶段,总部要搬到上海。我属于核心人员,而且被总裁(原副总裁)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属于保留对象。在那次谈话后,总裁还暗示我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知道他指的是“中国区的财务总监”。说实话,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那时才27岁,做这个职位,太年轻了,所以我能理解总裁和老P的决定。强扭的瓜不甜――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公司要裁的员工,80%是公司上市前后招聘的新人。看来为了保住股价,公司准备“壮士断腕”了。尽管没有被裁之苦,但我同样面临一个决择:何去何从?我开始失眠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