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ele9 - 

[管理综合] 11年的职场路--年薪翻100倍的人生历程(转)

[复制链接] 112
回复
306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6-8-20 14:02:27 | 只看该作者

顶,值得一看,期待下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3:51 | 只看该作者
98年10月中的一个晚上,我和LP之间爆发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危机”。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始料不及,险及导致了离婚(这是一段我不愿提起的经历,虽然现在已经释怀,但当时确实是我到目前为止最为黑暗的一段日子)。也许任何幸福的到来,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渡过这场“危机”以后,我与LP之间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问题。

这场所谓的“危机”始于我跟LP之间的一次拌嘴。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偶尔的拌嘴也难免会发生。我在家里也是最小的孩子,平时父母、哥哥姐妹都让我惯了,性格有时特别任性,情绪起来说话不管不顾,后来吃了很多亏才改了过来。

那时候,LP的父母已经退休,不放心宝贝女儿,从武汉到北京跟我们住在了一起。LP的老爸老妈属于老知识分子,在位时也是别人迁就惯了的。我跟LP的拌嘴本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但由于她老爸老妈的参与,急速升级。最后的结果是我被“围攻”,LP也不站在我这边――检讨一下,这件事的起因是我不对,我那时候小孩心性,嘴不让人。结果是老岳父把一个碗摔在饭桌上,我摔门而出,大家不欢而散。

那天晚上,我走得很匆忙,幸好身上还有LP原来单身宿舍的钥匙和几百块钱。走得时候,我留了个条给小院的门卫,让他转交给LP,大意是“我不对,大家冷静一下再说”的意思。LP的宿舍灯坏了,在黑暗中那个晚上特别的凄凉。因为LP第三天要出国一个月,而在她出国之前,又发生了这样一档事情。随后的两天,进入“冷战”期,我给LP的BP机发给留言,但没有回音。LP出国前的那个凌晨,我的心都已经快凉了,终于忍不住给家里拨了个电话,但电话已经没有人接了。

LP出了国,LP的爹妈离开了北京,我也就搬回去住了。接下来的一个月,倒霉的事接连发生。我装修的时候经验不够,动了暖气管,装修工人把暖气管的总阀门(我住顶楼,总阀门在我家里)都掰断了,没告诉我,结果11月份暖气试水……..(不堪回首)。那天清晨我还没睡醒,迷迷糊糊听见有喷气的时候,我还在想“咦,我没烧水啊,怎么有喷气的时间呢”,声音越来越大,我赶紧爬起来,才发现是暖气管的阀门在往外喷气。坏了。我赶紧跑到楼下找我们机关物业的水暖工,正找着呢,我楼下的邻居也一块进来了,他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不好了,楼上发大水了”。我脑袋“嗡”一声,估计当时我是跑上6楼的,速度一定很吓人。打开门,我差点没晕过去,你有没有见过刚装修的房子,被一个象消防车的水龙头一样喷水的家伙给毁掉的全过程――如果你见过,而且心脏病没发作,那一定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那叫一个热闹。人越来越多,不多也不行了,再这样下去,全楼都得被淹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的找关水的开关,有的找盆子接水然后排到楼下……,这场大水足足敞开地“喷”了一个半小时才消停。

我当时的狼狈像一定很难看,本来LP的事就折腾我瘦了一圈,一个上午的折腾,滴水未进。看着新家的一片狼藉,真叫是“欲哭无泪”。那个时候,我才26岁。

“这就是生活……”楼下的老阿姨一边帮我扫水,一边很和蔼地跟我说。这句话在我耳边响了好多年,每当我有什么坎很难过的时候,那个老阿姨慈祥的眼神和平静的语调就好象告诉我,这算得了什么,这就是生活,这才是生活。本来她也是“间接”受灾户,本来她可以毫不留情地埋怨我。但她没有。我很感动。

“善后”工作持续了一周,好多朋友闻讯来看我。我“脆弱”的心灵在朋友的抚慰下渐渐“坚强”起来。但LP的事情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着我。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4:12 | 只看该作者
LP终于回来了,我没有到机场接她。因为她老爸老妈又回来了。大家见面的气氛有点不自然。说实话,我本来不是很想跟她父母住在一起,本来房子比较小,在一起,跟LP基本上没有私人空间了。吃完晚饭,两个老人家借口出去走走,总算跟LP能聊聊了。LP看上去气色很好,而我却刚好相反,房子在LP回来之前我又找人装修了一下,虽然还有些痕迹,但总算是看得过去了。

跟LP的谈话最后以她的眼泪告终。我心软了。事情就这样就算过去了。老俩口后来也搬到了LP原来的单身宿舍去住了一段时候,后来在北京的近郊买了一套房。我们俩隔三岔五的去看一些,比大家住在一起关系倒更好了。2001年的时候,感到这样不太方便,我就又买了一套140多平的新房子,离LP的单位很近,大家就又住在了一起,不过那是后话了,主要是经过后来的历练,我终于学会如何与老人相处了。

想起来有些后怕,如果那天晚上LP再不“让”我,我们很有可能就分手了。那时候对幸福的理解,不象现在这样的心态。我现在平和得多了。

家和万事兴,随着与LP的和好。好运也来了。我接到那家公司的面试通知,是99年的8月份
我还是穿着LP买的那条“纪念裤”去面试。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高档写字楼。感觉到有点新奇,好象有一股挺好闻的味道。招聘的职位是高级财务管理。正好符合我“理论水平”比较好的长项。一个胖胖的总经理的模样的人面试的我。过程我记不太清了,出来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好事多磨,直到快一个半月后,我才接到第二次面试的通知。那段时间,我象着了魔似的,站在家里的阳台上,遥望对面的写字楼,LP说我快想出病来了。

等通知的时间是很“漫长”的,我把父母接过来住了一段时间。这么多年来,总算尽了我的一点孝心,我17岁离开家上大学除了放假回去后,基本上就离开了家。我是父母最小的儿子,也是最疼爱的儿子,说起来,也是尽心尽得最少的。父母主要还是靠两个姐姐在照顾,而我能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往家里寄钱。唉,问心有愧啊。

公司要派我去深圳。说是当时公司要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需要高级财务负责公司的上市事宜。那时候,除了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了解了一些有关资本市场的知识,具体的实践经验根本没有。可能我外表上看上去还比较“气宇轩昂”,口齿也还算流利,应变能力比较强,所以面试往往能超水平发挥。不管怎么样,机会来了,咱不能让它溜了。我跟另外一个新招的同事,国庆节过后,应该是11月份飞去了深圳。后来,我跟这位华为出来的同事,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离开北京那天,是深秋的一个清晨。天气突然变得很冷,街上雾蒙蒙的,LP推着自行车,坚持要把我送到上民航大巴的地方。关于我去深圳的事情,LP还是那个一贯的态度:“只要你决定的事,我一定支持你”。大巴开动了,LP略显单薄单薄的身影慢慢在身后变得模糊,那一幕,永永远远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5:07 | 只看该作者
我随时带的行李不多,一半重量是准备用得着的书。我总是喜欢给自己定一些挺“事儿“的“学习计划”,但好象从来没完整地执行过任何一个计划。这么多年来,我发现一个真理:书到用时方恨少,方恨少时才有效。结合工作的感受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完了就使用,这样的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

我带了一套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和《老子他说》。南大师把这几本国粹讲的是深入浅出,非常适合我这种不求甚解的人。说起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还是始于当年在机关的时候,受甘肃的一个地方领导的影响。那年下去考察,顺便有机会去敦煌一游。我们开了一个面包车,从兰州出发,途径河西走廊,一边欣赏戈壁美景,一边谈古论今。这位领导的国学基础很好,据他说,是小时候父亲强迫念私塾打下的基础,一手毛笔字功底很深(我也练过书法,所以有共同语言)。就是这一路的神侃,让我对中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回京后,我对南怀谨着了迷,南大师是台湾有名的国学宗师,对释、道、儒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擅长将传道与现实结合,书也很好读。不用深入研究,我的体会是,读书重在“体、悟”。我自小就讨厌背书,凡是要背诵的功课一律不好,包括英语。

没想到公司会接我。北京只给了我深圳的一个地址,让我自己去报到。更没想到,公司接我的是一辆很大的大奔(后来才知道,这是老板从海南调来深圳的坐骑)。公司看起来还挺人性化的。坐在大奔里,我感到有些局促。说实话,在机关坐奥迪比较多,坐大奔还真是第一次。我东一句、西一句地跟司机搭讪。很快,公司就到了。

我95年的时候到过一次深圳公干。回北京以后第一次出差,第一站到的广州,第二站就是深圳。我还记得在广州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当时我跟我们领导住在广州办事处的招待所里,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只硕大的蟑螂,张着大翅膀直接扑到我们领导的脸上。我们领导在夜色中那声恐怖的大叫至今还记忆犹新。

公司在深圳新建的办事处不大。主要是筹备在香港的上市工作组建的联络机构――香港的成本太贵,公司在香港租了一套100平的办公室,每月租金贵的吓人,一个香港秘书的工资两万多块。公司在深圳口岸附近设个办事机构,“两头跑”是比较经济的作法。

当时香港创业板刚刚推出来,我们公司运作算是比较早的。我直接归香港的财务总监管,主要工作是负责编制下面一个网络公司的“财务模型”。网络公司是为了上市收购的,1999年网络概念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高科技概念刚开始能卖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神秘性,因其神秘,而有想象空间,才便于讲故事,才有炒作和博弈。半年后,TOM.COM后来在我们前面在香港创业板挂的牌,那真是万人空巷,由于李嘉诚的号召力,面值1角港币的股票炒到了14港元。这就是当年的“泡沫”和资本市场的热钱效应。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我的找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职业目标――做一个能帮助企业上市的财务总监。

我当时根本不懂什么叫“财务模型”。负责上市工作的一个公司副总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总共只讲了10分钟就让我准备工作――我现在庆幸的是,如果当时马上开工,我肯定死定了。我当时没用过EXCEL。现在做财务的很少人不用EXCEL,尤其是做表和财务模型,这玩意是财务人员“吃饭的家伙”。当然,我现在的用EXCEL的水平已经是属于“超级高手”的行列了,我可以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搭一个IT公司的财务模型出来,而且保证具备国外投资经理的专业水准――这得益于我后来跟这帮特能熬夜的家伙拼体力锻炼出来的结果。

因为另外一个做业务的搭档还没到深圳,我有2天的喘息时间。华为出来的那个伙计明显比我职业得多,画起表来轻车熟路。天老命,LP接到我的求援电话的第二天,一本EXCEL的教材就寄到了。那个晚上我只睡觉了3个小时,到天亮之前,我终于掌握了这门我后来“吃饭”的手艺。现实证明,我这个通宵非常有效。第二天上班的时候,香港的财务总监就过来了――我发现这个香港人走路上半身可以保持几乎不动的姿势,两只小腿象京剧里的小碎步,走起来特别带劲儿。我根本没时间胡思乱想,就接受了“严峻”的考验,可能是听到我们副总的“小报告”(那天业务介绍的时候,我表现得有点“无助”,引起了怀疑),香港的财务总监在简单寒喧两句之后,就直入主题“做过财务模型吗”,“做过”(壮着胆说的),“EXCEL怎么样?”,“没问题(现在当然没问题了)”。“OK,你跟我说说,这是什么?”他边说边在电脑的EXCEL上打了一个“$”,“相对引用”我说;“$ $ 呢?”他问,这个问题要是早一天问,我肯定张口结舌,所幸那天晚上没睡,我很肯定回答“绝对引用”。

香港人终于满意了,“看来你还不错嘛”。“吁”我暗自长出了一口气。我后来把这次“考试”定义为对我职业生涯最重大的一次胜利,是我的学习能力帮了我。当然,还有LP的功劳。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5:45 | 只看该作者
业务搭档过来了。我跟小F(华为出来的那位同事)分为两组,他负责通讯设备的两个公司的“财务模型”,我负责网络公司和信息服务公司的“财务模型”。我们俩人各有一个业务搭档。我们两个新人暗中较着劲儿,想起那个时候的感觉,什么都新鲜,每天都感觉在吸收新的知识,真好。

我的进度明显不如小F。这家伙比我小两岁,在北京华为干过两年,明显比那时的我有经验。小F是个专业型的财务,表格做得极好,很细致;我的风格比较“粗犷”,大面上思路比较清晰,擅长抓“主要矛盾”,比较全面、综合。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从财务口现在转向了全面管理,既管财务,人事,行政,与管业务发展和国际合作。他后来一直做比较专业的财务管理,现在一家软件公司管财务。人的兴趣绝对会影响职业取向,感兴趣的工作才做得好,潜力才会发挥。

“财务模型”是个非常有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把公司经营活动“数字化”,用财务数字形式把公司的经营环境、投入、资金、盈利各个方面的要素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属于财务预算的概念,但范围要比较单纯的预算概念要大。做这种模型很锻炼人,我一下着了迷,又开始了通宵工作。连着两个星期,我跟搭档每天只睡5个小时,终于完成了第一稿。

香港的财务总监是从广州宝洁聘过来的,很会来事儿,属于只动口不动手的主儿。后来我挺感谢他的,因为他这种风格对我很有利,把很多锻炼的机会都留给了我。我在这家公司,完成了我财务管理方面的“原始”积累。

我一直认为,“先工作,后求回报”是一种正确的工作态度。首先,工作是为自己,不是为老板;其次,工作是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做得越多,提高越快。事实也证明,我能够不断获得加薪,完全是这种工作态度的回报。

评审会终于到了。两个星期下来,亲眼看到我们这么疯狂工作的副总,已经跟我们打成了一片。他本人也是个工作狂,精瘦精瘦的浙江人,经常吹嘘自己“浓缩就是精华”。工作狂好象特别容易对同类产生亲切感??

我和小F做的活风格不太一样,但总体评价不错。我的模型比较宏观,考虑得比较全面,尤其加上了经营环境的变量,让人感到比较“新鲜”;小F的模型比较严谨,丝丝入扣,有条不紊,赏心悦目。晚上,为了庆祝一下,副总裁请我们吃了一顿海鲜,我记得一只虾子没盖好,从火锅里蹦了出来,把我们副总的崭新西服硬生生的“印”了一道。据说他心疼了好几个月:)直到公司上市了才缓过劲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6:24 | 只看该作者
发工资的日子很快就到了。算起来,我和小F总共工作了20多天。很奇怪,从北京到深圳来的时候,公司都没有跟我们谈过工资的事,我跟小F情况都差不多,都是只透露了个自己期望的大概数。我当时壮着胆子提的是5000“上下”。结果深圳管人事的MM问我们两个的时候,我们两个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啊”。搞得MM惊诧不已。那个年头还真有只干活不要钱的人?

先付出,后回报。这句话一定不假。香港财务总监(我们叫他“老P”好了)按照我们的要求(我和小F一口咬定是5500)给定了工资,5500大洋!!而且是税后的(我们一口咬定,因为没有对证,所以只好按我们俩的要求来,哈哈)。下班后,我激动地打了一通电话,先是给LP报喜,LP惊喜不已“这么多啊?发财了吧?”;又给我妈打了一通电话,老妈也高兴得要命。要知道,我从来没一次挣过这么多钱啊。

那个晚上,一个初战告捷的年轻人,辗转反侧,兴奋得一晚上没合眼。
每个月5500元,这个让我惊喜的数字让我干劲十足。每一天上班都精神百倍,象打了吗啡:)。工作状态也特别好。阳光每天都特别的灿烂。深圳的气候很宜人,加上我深圳的同学、朋友特别多,每天下班以后呼朋唤友,打球、下围棋、吃夜宵,生活特别丰富,时间也过得飞快,一眨眼,到了元旦节。按照公司的承诺,我可以每月报销一次往返机票(这是我正儿八经的服务的第一个公司,我一直认为,这是让我感觉最好的一个公司之一。一方面,是老板特别放手让我施展,另一方面,这个公司特别的人性化,虽然管理在某些方面不是特别正规导致后来业务的滑坡)。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8:11 | 只看该作者
飞回北京的飞机终于起飞了。
深圳的朋友把我送到的机场。自从借钱那次经历以后,我们保持了更好的关系。我对他心存感激,那个年头,5万块对挣工资的人来说,是个大数目,就冲这一点,我会记在心里;重要的是,我对他没有失信。守信很重要,不管是做生意,处世,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许是受孔老夫子的影响,我一向笃信“正本清源”的道理。要做事,先做人,人的“根本”正了,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没人会跟一个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的人打长期交道的,在现在这个社会上,诚信与信任是一种无价之宝,是需要终身去维护的。

这次回北京,除了回家过元旦,还有就是学校快考试了。这一个学期下来,我在北京上课的机会很少,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我在飞机上拿出教材复习起来。我后来经常坐飞机出差,也养成了在飞机上看书的习惯。我读书的时候抵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强,效率出奇地高,从深圳到北京大约2小时40分钟,我可以把一本书看一遍,而且主要内容基本还能记住。后来我通过了研究生课程的全国统一考试,大部分要归功于飞机上读书的时间。出于这个习惯,我经常在上飞机前光顾一下机场的书店,“刨刨”好书,我印象比较深的飞机上读的书有《商道》、《张瑞敏如是说》、《资本运营论》、《中国式管理》等等。

在机场商店我买了一小箱进口的“山竺”,是一种泰国盛产的水果,厚厚的皮,果肉汁多,味道鲜美。LP特别爱吃水果,我想她一定会很高兴――尽管这一小箱水果花了我200多大洋,机场商店真的很“斩人”。

一家人见我回来,特别的高兴。其实只离开了一个多月,LP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印象中她还是第一次吃山竺。一边吃还一边说“这么贵还买”。说实话,我这时才特别地直接地感觉到金钱好的一面――它能给你所爱的人带来幸福的感觉。好象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立下了目标,我要向着“高薪“努力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9:07 | 只看该作者
考试终于结束了。感觉还不错,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虽然没有太多机会聆听老师的教诲,凭着自学,我对国际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我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我对资本市场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赵炳贤写的《资本运营论》,印象中这是国内较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好的专业书。受这本书的启蒙,研究生专业的进修,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我终于跟“资本市场”沾上了一点小边。换句话说,朝我的既定目标――在资本市场游刃有余的CFO又迈进了一小步。这是2000年初的事了。我“下海”算来有4个月了。

2000年的元旦,千禧年之夜,我和LP用一种很“俗”的方式一块渡过――逛商场。坦白地说,我“下海”之前,比较不喜爱逛商场,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嫌商场人多闹;另一方面是经济实力不够,兜里没几块大洋,也不敢大手大脚的。去深圳几个月,工资卡里多少比较原来充盈,我跟LP终于可以放心地逛一次商场了。由于商场里靠近12点里全场6折,虽然临近深夜,商场里仍然是人山人海,加上暖气太热,这一通逛,直逛得有点恶心。

最后采购成果是一套高档西服,打完折下来是1000大洋,这可是我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套衣服。LP买了什么我忘了,我曾动过念头给她买个钻戒,但她没同意。我们俩结婚的时候都没有买戒指――直到现在还没有;也没有照婚纱照――我比较讨厌受别人摆布。我欠LP的确实太多了。儿子现在都两岁半了,看来“婚纱照”干脆三个人照得了。
这套西服,我现在已经穿不下了。32岁的人,身材比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一直放在我衣橱比较显眼的地方。这是一种纪念。

千禧年之夜,在我们“疯狂”的购物中就这样过去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19:52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北京这一呆,就到了过年。我跟LP一块儿回我家过的年。大年三十,我封了两个红包,每个1000块钱,分别给了爸爸妈妈,两个人笑得特别开心。在我是否“下海”的问题上,老爸老妈曾经有过意见,意思是我放着皇粮不吃,从机关跑出去瞎混,别又跟我大哥一样――我大哥的事把他们给吓怕了。因为公司有些原来的经济纠纷没有处理完,还在被调查,大哥没有回家过年。

过完年我很快回到了深圳。进入3月份后,公司上市的事情进入了关键阶段,老总们从北京、香港、深圳来回飞的次数很频繁,每次都是步履匆匆。我和小F除了归老P(香港财务总监)领导外,别的老总都顾不上管我们,我们俩日子过得很滋润。老P根据我们俩的特点,明确了我们俩的分工。我负责集团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审计,小F负责集团公司的会计和税务。我一听之下,大喜过望。我特别地不喜欢太程式化的会计和税务工作――虽然也比较重要。关键是我终于可以到下面的子公司去跑跑了。那时候我特别盼望出差。

我和小F住在公司租的一套三居室里,一人一间还余一间,厨房浴室一应俱全,深圳除了气候潮湿一点、蚊子多一点之外,非常适合居住――至少对我这个南方人比较习惯。我和小F过完年回深圳以后,曾经“雄心万丈”地想自己开伙做饭,我们俩冲进超市里很“疯狂”地采购了两小车满满的速食、米、面、油之类的家伙,搞笑的是,我们俩离开深圳的时候,这些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全留给了房东。

我终于可以出差了。这次又享受了一次大奔的待遇,不过这次不再局促。以前在机关的时候,我出差基本上都是陪领导,很不自由,这次终于解放了一次。感觉自然不同。出门的时候,小F“恶狠狠”地说“出去注意身体啊,小心我告状”。我得意洋洋地回了一句“小伙好好在家听话,大哥下次带你出去玩儿”--经过小半年的“同居”和共同的革命生活,我们已经打成一片了。

第一站无锡,招聘分公司财务经理和重新建账。当时我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电算化实施。下面分公司也需要重新统一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体系,包括科目设置、定义和报表体系等等。这些正是我比较喜欢干的活儿。我喜欢把事情从无到有地张罗起来的感觉,就象当年在学校倒腾乐队一样,这样比较有成就感,至于张罗起来以后的事情,比如说汇总报表、合并报表这种麻烦事,全推给小F了。这小子耐性比我好,也喜欢干这种事,真是各得其所。我们俩搭档让老P比较省心。我成了我们这个“两人组合”的默认“老大”。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20:08 | 只看该作者
无锡地方不大。没什么可逛的。当晚分公司经理接风洗尘。说实话,当时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还是很严密的,各分公司的预算控制得很严,除了执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外,各分公司的费用预算卡得很死,看得出,分公司老总在请我吃饭的时候还是费了点心思的,既要保证吃好,又要不花费,真够难为他的。后来这套报表体系又经过了我的修改,好象现在还在公司里沿用。

跟人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有些人才华横溢,但不受欢迎。因而会错失很多机会。我原来个性里有一点点“恃才傲物”的成分,在学校时,因为琴棋书画什么都能比划一下,所以同学给我起了个不太好听的外号“牛”。直到现在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都是直呼其号。我记得有人说过,中国真正的人才标准是:“既有能力,又受大家欢迎的人”,我深以为然。

跟分公司的老总三杯啤酒一下肚,气氛顿时就活络起来,公司的情况也了解得差不多了。第二天,在当地人才市场里泡了一天的功夫,收了一堆的简历回来,开始工作。这时候,我当年在机关里积累的人事经验发挥作用了,也许跟太多人接触过的原因,我对人有一种特别敏感的直觉,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我面试基本上5分钟就可以判断是要还是不要,而事后证明,我的判断往往是比较准的。印象中好象就失过一次手,这是后话了。

我挑选分公司财务经理的标准,首先踏实肯干。我认为人品是第一位的,态度是第一位。人品和态度基本上可以从人的气质中“感觉”出来,这在中国的文化里,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比如说看眼睛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正气”,所谓“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果不好,肯定应付不了事业的繁重,自然他的成就就有限;一个人如果心里不正,他的眼神也不会“清澈”。这些东西,听上去玄乎,其实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有根据的。

第二个标准,悟性。很难给悟性下个定义,大概意思是使用或运用知识的能力,接近“举一反三”的意思。通俗一点说,是学习能力。其实一个人灵不灵,从几分种的谈话中就可以感受出来。大的概率上我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

用这两个标准,我后来招聘了4个分公司的财务经理。包括一个总部的财务主管,直到我离开这家公司2年后,他(她)们还工作得很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