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胡涂 - 

[读书评论] [连载]《蒙牛内幕》书籍连载

[复制链接] 139
回复
316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1
发表于 2005-8-6 19:56:42 | 只看该作者
to focus1981:你在哪里看的呀?是书店吧?
72
发表于 2005-8-6 20:31:11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发现了,这里有连载,大家不用天天等的心急了!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755/index.html

73
发表于 2005-8-7 07:26:28 | 只看该作者

不太欣赏这种作法,大家都累!

74
发表于 2005-8-8 07:52:24 | 只看该作者
可惜china网上的连载只有第一编,后面的还没有连载,请问搂主可以贴出全文吗?
75
发表于 2005-8-8 09:02:30 | 只看该作者

五、中国乳界最硬的几颗脑袋

“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但这大概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

1999113,蒙牛的前身——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用牛根生的话说,这里集合的,不是被旧体制抛弃的人,就是主动抛弃旧体制的人。

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两手空空,就提出一个“百年老店”的愿景,而且投入了忘我的工作……理想把他们“烧”成了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疯子!

治国做记者时曾感慨地写道:“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但这大概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

让我们看看这些1999年版的“脑袋”吧:

牛根生:原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通过10年奋战,与员工一起将伊利冰淇淋年销售额由15万元做到7亿元,由偏居一隅的“土著品牌”做成辐射大江南北的中国第一品牌。

卢俊:内蒙证监会党组成员、内蒙古产权交易所所长,早期曾在伊利担任党委副书记多年。

孙玉斌:原伊利冰淇淋公司总经理,掌管伊利当时的核心业务。

杨文俊:原伊利液态奶公司总经理,伊利常温奶项目的创始人。

邱连军:原伊利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苦咖啡”雪糕的发明人。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白">白ersonName>君:伊利包头分公司总经理,镇守一方的“诸侯”。

邓九强:呼和浩特轻工机械厂董事长,中国乳品企业许多设备由其提供。

孙先红:先行广告集团创始人,原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广告策划部部长。

……

开业时,蒙牛房无一间(租的),地无一垄。发展到2004年末,已经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从“三无状态”过渡到“三大亮点”: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开业时,只有几颗人脑袋。几年后,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有人问比尔·盖茨:如果让你离开现在的公司,你还能创办第二个微软吗?

比尔·盖茨坚定地回答:“能。”但他接着补充了一句话:“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

他没说要机器,也没说要厂房,只说要100个人。可见,惟有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产。

牛根生曾经提出过一个崭新的社会学概念:“带工具的人”。他写道:

人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两者的结合体就是我所谓“带工具的人”。

所带工具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拿来”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务实的,也可以是务虚的;可以是反应堆,也可以是催化剂。总之,我们要的是“带工具的人”。

市场里的主动者,通常是新式工具的率先使用者;市场里的被动者,多半是传统工具的抱残守缺者。工具之战渗透到人类竞争的方方面面: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打飞了义和团的大刀长矛;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圈走了第三世界的资源版图;精通外语的人,比只掌握本土语言的人既多了一张嘴巴,又多了一只眼睛。

不少人自以为长缨在手,胜券在握,但当他爬到电线杆顶端的时候,才不幸地发现,铁丝早已换成了光缆,自己从屁股兜里摸出的老式工具,早就不中用啦……

树立一个目标后,首要任务是把能完成这一目标的人找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外有人。请来绵羊,一千头也不行;请来狮子,一头就管用。

世界上至今还没发现任何一个不与外界进行交换就可以独步领先的系统,或者说,世界上至今还没发现任何一个不进行新陈代谢仍可以独立存活的生命体!

把钱存在银行里,与把钱“存”在“带工具的人”身上,哪一着更高?当然是后者。“带工具的人”能为企业带来机遇、成长、声誉及滚滚财源,而所取者十不一二,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银行”——不,简直就是一架“印钞机”。

生产力的任何一场革命,均发轫自“带工具的人”。

但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牛根生爱才,聚之有道。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事业本部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时没有拉过我们任何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一是我们之前一直受他的培养,学到了很多东西,二是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有人说,蒙牛借用了伊利的市场网络。事实是,蒙牛重点市场前十位的经销商和业务经理,没有一个人是来自伊利的。在中国乳业市场的五个“制高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蒙牛均为灭菌奶第一品牌。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蒙牛于1999年采取“小区包围超市”的策略旗开得胜,其后,草原牛奶才得以跟进;在首都北京,蒙牛于2000年用全国首创产品利乐枕炸开市场大坝,其后,乳业十巨头纷纷跟进;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蒙牛于2000年用“易购365”深入千家万户(这是中国乳业首次大规模使用网络营销工具),其后,沪地才有了“蒙奶”的概念;在实施国际标准的香港,蒙牛以25%的市场占有率雄踞第一。蒙牛也是中国乳业中最早走出国门的创汇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蒙古、美属塞班等国家和地区。

牛根生不止一次地郑重宣告:“全公司两万多人,我只请过一个人,那就是党委书记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卢俊">卢俊ersonName>女士。”

六、郑债牛还

谁也没有想到,牛根生拿出自己2002年在蒙牛所得的年薪和红利,给大家发了伊利1998年所欠的年薪,替老郑把这笔“债”给还上了。

牛根生一干人于1999年离开伊利,然而,他们与伊利的工资纠纷直到2002年才划上一个“郑债牛还”的句号。

按照伊利的年薪兑现惯例,1998年的年薪要到1999年才能兑现。1999年,牛根生等十数人离开伊利后,公司将他们1998年的年薪全部扣发(其中包括牛根生的年薪)。

打电话要,不给。上门要,也不给。

蒙牛人忙于创业,只是偶尔盯盯老账。一方一年半载去要一次,另一方一推再推迟迟不给,一拖拖到2002年。

无奈,上诉打官司。答复:已经过了诉讼时效。十几个人说:没有呀,我们中间讨要过几次,间隔没超过两年呀。法院说:拿证据来。这下,十几个人傻了眼:电话催讨,没录音;上门追索,没字据——何证之有?

于是,这工资的事就黄了。

大家都自认倒霉,以为这事就算完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年,牛根生拿出自己在蒙牛所得的年薪和红利,给大家发了伊利当年的欠薪。

牛说:大家1998年在伊利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最后因为我的缘故而免的免、走的走,现在郑大哥不给这个钱,我替他来还!

七、“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

没有“三曹会审”,是非不明;没有“三维透视”,善恶难辨;没有“三套方案”,优劣难断。

有人戏言:老郑站在云端挥了48鞭,赶走48头老黄牛;下到地面挥出第49鞭,结果扑过来一只大老虎……

老郑无疑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他的形象也绝非一张“脸谱”所能概括。但在他的哲学中,“黑白二分法”大概占有相当比重。否则,当初也不至于把那么多人当做“牛派”;退一步讲,即便真是“牛派”,也并不意味着“一牛到底”呀。

老牛则是“一分为三”的忠实践行者。思谋一件事,好的、坏的、中性的,他都要想遍;裁定一个纠纷,正方、反方、第三方,他都要听全……没有“三曹会审”,是非不明;没有“三维透视”,善恶难辨;没有“三套方案”,优劣难断。

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大概也影响到他们的管理。二分法激化矛盾,“对付好人有办法,对付坏人没办法”;三分法平稳过渡,“团结好人心连心,瓦解坏人招对招”。

20027月,蒙牛高层到香港考察市场。

蒙牛牛奶战无不胜的法宝之一,就是“免费品尝”。香港市场也不例外。但香港毕竟是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这里的人工特别贵。一个导购员,一天至少付费300港元,差不多抵得上大陆导购员一个月的底薪。

当时,蒙牛牛奶入港才5个月,尚处在市场开辟阶段。当我们步入一个有导购员的超市的时候,只见一位身着蒙古袍的女孩端着一个盘子,上面盛了若干杯牛奶,还搁着一个蒙牛包装盒,邀人们免费品尝。在我们所考察的10分钟里,她一刻不停地说,不带换气地讲,积极、热情、主动、繁忙,遭到一个顾客拒绝,又毫不气馁地迎接另一位顾客,试饮率非常高……于是,我们感慨: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香港人就是敬业,人家拿多少钱就给你干多少活,不知疲倦,毫不偷懒。

回到宾馆开会时,大家再次感慨。但老牛却说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观察结论。

他说,咱们的导购员的确没得说。但是,你们注意过没有——我特别数点了一下——这个商场里有七八个品牌的牛奶有导购员。可是,你们看到其他品牌的导购员在干什么?他们的活动甚至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香港人敬业,不是就给蒙牛一家敬业吧?难道蒙牛给导购员的钱比其他品牌高10倍?所以,特殊性只有放到普遍性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才真的有意义。这个事情的特殊性,可能有两点,一是导购员知道我们要到商场,二是这位导购员特殊。
76
发表于 2005-8-8 09:55:12 | 只看该作者
200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第10期第一次公开披露了部分细节如果说比较客观,然而也还是牛的一家之言,还有删节,一下子客观性就急骤直落(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牛所的这些话与前面高度重复,一段话要在一篇文章里说两遍,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智商不高的作家也知道文再修的时候要尽量减少重复,可惜这个的营销高手比作家还高,为了增强记忆,他们不惜说费口水),牛不愧在政治场上混了多年的,一些高档伎俩还把持得非常好,分寸到位,该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出手,(这里再补充一个细节:“我1983年进入伊利,从刷瓶子的车间工人干起,直到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是一个从最底层一路上升的路线。我的领导(即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郑俊怀——记者注)基本上和我同一个时期入厂,但他一调过来就是一把手。”--为什么补充呢?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也就是所谓的制造“错位误解”吧,牛和郑同时入厂,说明什么?能说明什么呢?刘当一把手,他原先是副厅长,他几岁了,混江湖多久了,做过多少功绩了,你呢?还是出出茅庐的小子,什么伟业也没有做过,你想当一把手吗?呵呵,当刷瓶子才是正道,体现“能级匹配”。“我的领导(即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郑俊怀——记者注)基本上和我同一个时期入厂,但他一调过来就是一把手。”再仔细回味一下这句话,牛很气愤,他的逻辑是“我和他同时入厂,而他是一把手,我只是洗瓶工,再进一言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当一把手呢?我和他同样的老资格,而且我也是从刷瓶子的车间工人干起,直到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当一把手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弦外之音吧,呵呵~)
77
发表于 2005-8-8 13:24:45 | 只看该作者

搞得这么累做什么,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好象是49元一本吧,我买了一本,算不上内幕!孙这样一写感觉牛根生到哪都受人诬陷一样,真正的内幕孙先红不敢写出来!

比如:

1\牛根生自砸广告牌炒作自己

2\牛根生出走的真正原因

^^^^^^^^

有本事这些都写出来,才算^^^^^

78
发表于 2005-8-8 20:33:44 |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05-8-9 09:23:07 | 只看该作者

八、实践是最大的培训

第一代秘书学官,第二代秘书学第一代秘书,第三代秘书学第二代秘书,以此类推,虽有“变异”,但“遗传”为主,总体状况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对于做官来说,最大的“师傅”不是官,而是实践。

20054月,在老郑出事4个月后,老牛在蒙牛核心层会议上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工作这么多年,像老郑那样优秀的人,实际上真的没遇到过几个,他精明、果断、执著、投入,无论是干事业的眼光,还是培养人的胆魄,都是罕见的。老郑当时能不加干预地让我们做事,既允许成功,也宽容失败,放手让我们实践,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培养!

相信这是老牛的肺腑之言。而且老牛在人才培养上,无意间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最大的培养在实践。

20055月,当选全国劳模的杨文俊感言:“如果我还算一匹千里马,那就是牛根生这个伯乐相中了我。”6年以前,当牛根生大胆启用年仅32岁的杨文俊出任液体奶事业本部总经理时,许多人对这个当时全国乳业最年轻的液体奶“掌门人”表示了自己的忧虑,认为杨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观察和磨炼,不宜一下子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但是,牛根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语结束了一切争论:“使用就是最大的培养!”

治国对“实践”二字比对“榜样”一词更加敏感,而且由来已久,可谓“有准备的敏感”。为什么?实践是榜样的母亲。1997年,治国当记者的时候,专门就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写过一篇言论,今旁逸斜出一笔,辑录于此,也算是提出一个“实践是培养人的最大法宝”吧,供同仁参考:

评秘书当官

这是笔者半个月时间里在一个旗里陆续遇到的事:到某乡采访,乡长是从旗长的秘书任上提拔的;到某局采访,局长是从旗委书记的秘书任上提拔的;到旗委采访,一个副书记的秘书据说又将走马上任主持某乡工作……

“十个秘书九个官”,似乎像“宰相家人七品官”的古例一样,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要当官,做秘书”,似乎已成许多人的共识。

秘书当官自然有其长处。当裁缝、做木匠、练把式,总得先跟着师傅学一番,当官似乎也不例外,所谓“精明的领导者总是起自干练的追随者”。秘书当官,情况比较熟,经验比较足,做官比较轻车熟路,同时,既然当初能被选为秘书,说明素质也不算差,起点比较高。这正是“秘书当官”屡验不爽的内因。

但是,“秘书当官”也有许多种不可忽视的外因。

适合的人选很多,但因为秘书与领导接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是第一种。

秘书尽管是庸才,但整日车前马后为领导提镫抱鞍,领导赐个官以示“感谢”、“安慰”,算是“有了交代”,这是第二种。

领导扶植自己“线”上的人,立山头、搞派性,这是第三种。

领导行为不轨,作风不正,有“短”掌握在秘书手中,不得不以官封口,这是第四种。

秘书一场,最后大小得给个官,不然让秘书“白跟一场”,领导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薄情”甚至“无能”。这是第五种。

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主要是这五种。

秘书不是不可以当官,但在今天,秘书当官未免太普遍了,太成风气了。其危害正在日益显露。

生物学上有个词叫“近亲繁殖”。同一物种内亲缘越相近,染色体结构就越相似,相互结对后,优点不能倍增,双方的缺点却均得到暴露和继承。“近亲结婚后代痴”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许多地方思不出位,行不超前,观念落后,方法陈旧,老套、老调调一用几年、十几年,这不能说其与秘书当官没有某种关联。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第一代秘书学官,第二代秘书学第一代秘书,第三代秘书学第二代秘书,以此类推,虽有“变异”,但“遗传”为主,总体状况必然一代不如一代。

“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我们有第一线的劳动模范在,有第一线的技术能手在,有土生土长的理论家在,有摸爬滚打的实干家在。对于做官来说,最大的“师傅”不是官,而是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明学的是苏联、是斯大林,毛泽东“学”的是实践。从根本上说,成长官的最肥沃的土壤不是官场,而是实践场。实践出真知。

可是,如果秘书当官成风,该提拔的提拔了,不该提拔的也提拔了,占据了领导岗位,实践中的能人就冒不出尖来,或者虽有冒尖却难成规模气候,这对我们的事业是个很大的损失。(19978月写于达拉特旗,同年10月发表)

九、雪中送炭

老郑落难后,老牛往看守所里捎了一万元。老郑女儿留学,妻子薄香女向“最不应该求助”的老牛求援,结果,“最不可能帮助”的老牛等人拿出二三十万元……

古语说得好: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说不定什么时候,有恩的,有怨的,有仇的,有爱的,就会转到一起——不管当初看起来他们多么像是永无“交点”。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知交,危难见真情。平时的恩家,关键时刻未必不是仇家;平时的仇家,关键时刻未必就不是恩家。

2003年伊利股份制创立10周年的时候,牛根生不请自去,不仅大出员工所料,就连老郑都意外得不知所措。

为什么不请自去?牛根生这样说:“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 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与许多被免职的人大骂原老板不同,牛根生始终对郑俊怀保持着尊重。郑大哥长郑大哥短,这是他恒久的语词。他甚至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现在这个模样的牛根生。”

20041220,郑俊怀被检察机关带走。牛根生辗转打听,得知郑被关在包头看守所里,他当即托人给老郑捎去1万块钱,并给老郑90岁的母亲1万元,给老郑妻子1万元。

郑俊怀被抓后,媒体的普遍评论是:牛根生没有落井下石。问及对郑俊怀事件的评论,牛根生对《经济参考报》的记者这样回答:“我并不是很清楚老郑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因为我离开伊利已经6年了。但通过16年的接触和共事,我自己觉得不太相信。因为在我离开伊利的时候,老郑和我有过一段对话。他说我性格比较外露、外向,年轻气盛,出去以后对我办好事业的能力、水平、操作技能等不怀疑,惟一担心的就是千万不要违规、违法。所以对于这种问题,老郑提醒我多注意,自己又怎么会不注意呢?但这6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我想即使是伊利个别人出了点事情,也影响不到它的品牌、企业和产品。因为大企业,已经不是靠人治了,而是靠规矩和制度在进行治理。”

事实上,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而且一再雪中送炭。

20052月的一天,郑俊怀的妻子向牛根生求助:女儿留学学费不足,想借20多万元。

按理说,老郑家缺钱,最不可能的求助对象就是牛根生。在蒙牛发展的6年中,伊利制造过一个又一个难题,郑牛相争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然而,薄香女已经求了一圈人,据说过去那些曾经“亲切地摸过孩子头”的叔叔们,个个推之犹恐不及;万般无奈,才把视线转到了“那时没摸过孩子头”的牛根生身上。

牛根生当即与同样来自伊利的几位蒙牛高管人员商量,结果,牛根生、卢俊、邓九强、杨文俊、孙玉斌等人一共凑了30万元(其中,老牛出了10万元)。

当把这些钱送到薄香女手中时,这个在老郑出事后一直坚强支撑的女人,强忍了几个月的情感阀门一下子被掀开了,出声痛哭,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末了,薄香女执意为每个人打了借条。
80
发表于 2005-8-9 13:31:01 | 只看该作者

很想继续看下去!

希望楼主能坚持每天发一段啊!

最好能多发点!

这是读者的心声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