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在一起”:这句话不是在上市之后说的 新京报:最近国内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专访。里面把郑俊怀急于MBO的原因归结为蒙牛挟外资逼迫。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后,牛根生曾说:“伊利与蒙牛迟早要走到一起。”这算不算蒙牛收购伊利的信号? 孙先红:这是一个假论据,完全是“移花接木”。蒙牛上市是2004年6月的事,而牛总说“伊利与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是2000年的事。我不知道接受专访的这位财经专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不经意”地犯了一次糊涂,还是聪明人在放“烟幕弹”。 大家可以翻一下2000年第10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其中有一组名为《同城恩怨》的文章,该文章写伊利与蒙牛时所用的题是“裂变之怨”,文章写道:“精明的牛根生还是不喜欢舆论将蒙牛与伊利对立起来,更不愿逞口舌之快去贬损伊利。但牛根生透露了他内心深处一个笼统而朦胧的感觉:以后伊利和蒙牛还会走到一起。” 牛总之所以如此说,是基于他的信念:竞争的最高阶段是合作,合作双赢。有几件小事,可以反映他的这种思想:一是他在企业里坚定不移地倡导大家在提到伊利、光明等兄弟企业时,要称“竞争队友”,而不是“竞争对手”;二是他提出伊利和蒙牛除了自有品牌,还有一个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三是他屡次强调“蒙牛伊利,本是兄弟”,“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所以,牛总要表达的意思是,纷争是暂时的,两个企业迟早还会走到一起。走到一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纷争到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像我们两家这几年合力打造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局部领域走到一起的表现。 2. 关于郑俊怀挪用公款MBO:只有挪用公款才能进行自救结论荒谬 新京报:这篇专访讨论的核心问题被解读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文章认为,是蒙牛挟外资逼迫,让郑俊怀孤注一掷,冒险MBO。你对此有何评论? 孙先红:这完全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且有挑拨内蒙古两大乳业企业之嫌。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一贯头脑清醒,不会因为别人挑拨几句,然后就对打起来。伊利郑总出事的时候,我就告诉打来电话的《新京报》,伊利是个好企业,即使个别人有问题也不等于企业有问题。 竞争到处存在,把企业领导挪用公款的原因归结为两家乳业企业的竞争,实在是闻所未闻。国内乳业中,蒙牛、光明、三鹿、完达山、三元、新希望等,哪一家不曾受到竞争威胁,他们也只有挪用公款才能进行所谓“自救”吗?中国各行业各产业的竞争也很激烈,也要这样干吗?细读W先生的言论,感觉W先生的逻辑很奇怪,例如这一段就说不通,我给你念一下,他说:“目前,真正控制伊利股份的,只有金信信托一家,而金信信托去年以28亿元人民币的代价,从呼和浩特市政府手中买下伊利的全部国有股份,或许,这正是郑俊怀借金信信托之手实现MBO的招数,然而,郑俊怀这一招虽然使外界势力的敌意收购成为不可能,却涉嫌挪用公款,导致他锒铛入狱。”W先生的意思好像是在说,股份由呼和浩特市政府掌控是不可靠的,必须由郑总个人掌控才算安全……按W先生的逻辑继续往下推演,有可能得出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是不是企业家的个人尊严比国家利益的尊严还要大! 再说,如果外资想收购伊利,直接收购即可,难道非得通过蒙牛来“曲线”运作吗? 我还提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从目前发布的新闻来看,伊利两笔公款被挪用的时间在2000年至2001年之间,那时候,外资还没有进入蒙牛,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预测(外资第一次注入蒙牛是在2002年11月)——既然当时连外资都没有,自然也就根本谈不上“蒙牛挟外资逼迫”郑总的问题。W先生见木不见林,演绎这样荒唐的逻辑,不知他到底想干什么? 九、和谐共荣:相逢一笑泯恩仇 “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分与合,实际上不限于“有形实体”的分与合,同时也适用于“无形品牌”的分与合。 就品牌而言,正如蒙牛新闻发言人所言:实际上蒙牛与伊利早已有所“合”——数年来,他们合力打造出了一块金光闪闪的共同品牌:中国乳都。 郑俊怀出事后,草原乳业的确出现了新的变局。 有人曾对这种变局作过四种预测:一是蒙牛伊利合二为一,更大更强;二是蒙牛失去伊利的对峙,活力锐减;三是伊利一蹶不振,蒙牛风光无限;四是蒙牛鉴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教训,主动施救,拉伊利走出水火之境。 现在看来,这四种预测都不正确。伊利比人们想像的更坚强,蒙牛比人们想像的更稳健。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竞合。“郑时代”的结束,“潘时代”的开始,终于可以使蒙牛与伊利的高层更加超然地思考一些问题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逢一笑泯恩仇,草原乳业两大巨头的理性回归,有望迎来一个“和而不同”的新时代! 第三章 猛牛狂奔
——冠军之旅中的“三大战役” 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制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002年,蒙牛荣列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2003年,蒙牛液态奶销量列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全国第一。 2004年,蒙牛荣列中国乳业竞争力第一名。 在这场“冠军之旅”中,最能够体现蒙牛人理念与智慧的,莫过于三大事件:海路开发,成为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陆路开发,成为“非典”时期杰出的“暖人心”企业;“天路”开发,成为惟一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 第一战:海战,架构中国最长的乳桥 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就是打上1万年,那也白搭;1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 “我们正在架构中国最长的奶桥,这座桥的起点在内蒙古,但它的终点不在香港,不在澳门,而在五大洲。” 思想决定轨迹。“蒙牛→中国牛→世界牛”,这是蒙牛乳业确立的品牌战略“三部曲”。低音与高音之间有滑音,就像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突触。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这个世界上最活跃的自由港,就是这样一个“滑音”,这样一个“突触”,它必然地、也将现实地成为蒙牛从“中国牛”向“世界牛”起飞的跳板。 2002年七八月间,我们随蒙牛高管团队考察香港澳门乳业市场后,产生了如上感慨。
1.“草原牛”夺路香港 2002年7月20日下午4时30分,飞机穿云破雾,缓缓降落在香港九龙机场。一过边检站,我们便在机场大厅里看到了熟悉的“金箍棒”奶盒——蒙牛纯牛奶! 香港是个自由港,除烟酒等少数几项物品课税外,其余都免税,世界各地的产品争着来这里打天下,因此被称作“购物天堂”。但遗憾的是,在香港的超市里,大陆的产品凤毛麟角。蒙牛奶2002年2月份初入香港时,香港的商超本能地拒绝:“大陆名牌,我们不要,不要。” 要与不要,直觉反射;自由之港,品质说话。结果半年不到,香港三大连锁超市里,蒙牛奶足迹遍布。百佳190个分店里,120个有蒙牛奶;惠康255个分店里,240个有蒙牛奶;华润69个分店,全部有蒙牛奶。 在香港最大的百佳超市,蒙牛奶雄踞货架中央,250毫升的蒙牛纯牛奶,每支零售价48元(港币)。在这里,与蒙牛比拼的都是国际名牌:澳大利亚的保利,还有雀巢、维记、十字牌等。利乐包销量最大的保利,明显地感受到蒙牛的威胁。蒙牛初入时,坚持“第一的品质,第二的价格”,价格低于保利;三个月后,“蒙牛走到哪儿,哪儿的牛奶就降价”的规律在香港再演,保利奶的价格已降到蒙牛奶之下。 日本人所开的崇光超市,是蒙牛奶在香港落脚时的第一站。走进去,人流交织。日本“北海道”牛奶在做免费试饮,尝一小杯,奶味挺足,但不及蒙牛奶的厚重绵长。在这家超市,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同样来自内蒙古的伊利牛奶。蒙牛和伊利,是我们此行在香港市场看到的仅有的两个来自大陆的牛奶品牌。蒙牛奶在该店销势甚旺,有时日销量达100多箱,这快赶得上内地一个中型重点店的销量了。要知道,香港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并不比内地高多少。从拒绝到认可,从认可到敞怀接受,这堪称大陆牛奶6个月征战香港赢得的一份“民意公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由于先驱者的拼搏,大陆牛奶已经有了通往香港市场的桥梁。 2.牛根生论“大规律” 香港市场变数极大。这里是“台风”高发区,一夜之间吹跑一个品牌并不稀奇,除非你的“根”扎到了岩层上。“要么把舞跳好,要么离开舞台”。诊断、开方、提高,让香港变成第二个北京,第二个上海,第二个深圳——这三个地方,蒙牛奶销量均居外埠品牌第一名——这才是蒙牛高管人员此行的目的。 在蒙牛乳业(香港)有限公司,牛根生侃侃纵论市场运筹“大规律”。 第一个大规律:做点不做面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只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因此,蒙牛在香港首战告捷,总结成功之道不可以总结十条,不可以平均用力,而要找出最本质的一条全力以赴,加以推广。 第二个大规律:做快不做慢 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那么就是打上1万年,那也白搭;1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你耽搁的时间长了,竞争对手的碉堡就建起来了,那时,无论你花多大的代价都难以冲上去”。 第三个大规律:一次成功 类人猿变成人的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一旦走偏了,变成黑猩猩,就永无再变人的可能。一个产品冲刺市场往往也是这样。因此,初期铺市,要一亩地一亩地精耕细作,不要广种薄收。资源是有限的,“一把斧头在一个地方连砸30下,再硬的钢材,也能砸个坑;如果东打一下,西打一下,那就留不下痕迹”。 第四个大规律:三力法则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不要以为用个“自己人”,不偷不拿,但损失掉的,远远比偷拿的多得多。 第五个大规律:边缘出奇迹 两个学科交叉产生新学科,两个物种交配产生新物种。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两个体制边缘最容易诞生经济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