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胡涂 - 

[读书评论] [连载]《蒙牛内幕》书籍连载

[复制链接] 139
回复
343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1
发表于 2005-8-23 16:34:53 | 只看该作者

小草,辛苦了!!

[em01][em01][em01][em01]
112
发表于 2005-8-24 09:29:10 | 只看该作者

改变规则,香米奶茶粉热卖青城

2002年,临近春节,各路商家照例大打“年关牌”。一种名为“香米奶茶粉”的新式奶茶粉,在青城四大超市大出风头。

这年腊月二十二下午六时,治国走进华联超市,调查年货市场。

“免费品尝!蒙牛新产品,香米奶茶粉!”随着促销小姐的连声吆喝,一次性纸杯递入手中,尝一口,奶香炒米香一齐涌来。问问其他人的感受,有的说“感觉比过去的奶茶粉香”,有的说“好像味道挺浓”。有个老太太开始不买,尝了一下,连连点头:“来两袋!”

虽然临近下班,免费品尝柜台前依然熙熙攘攘,许多人即尝即买。柜台小姐说:“今天免费品尝已经用掉了5000多个杯子。”柜台负责人说:“今天搬进来18件,加上昨天留存的,今天已卖出22件。”每件40袋。

据了解,自2002112上市以来,由于市面上独此一家,蒙牛香米奶茶粉在呼市一炮打响,在华联、天客隆、百盛、家和四大超市同时热卖,单华联超市每天的销量就在13件以上。

“香米奶茶粉”是蒙牛独立研发的新产品。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内容,在传统奶茶粉中加入了炒米成分;二是改变了“游戏规则”,由传统227装变革为200装,消减人们对香米奶茶粉的价格敏感及家庭存货期。此举一出,全行业震动,追随者纷纷效仿,致使200包装由企业标准晋升为行业标准。

据奶品事业部总经理王世伟介绍,香米奶茶粉的开发理念是“回归自然,品味醇香”,让人们不但喝牛奶,也在喝牛奶中品味草原文化。原始的草原奶茶是用来泡喝炒米的,但现在城市里谁家能有炒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蒙牛开发了这一新产品。

20021月以来,在有泡喝炒米之俗的内蒙古地区,由西到东,蒙牛香米奶茶粉逐一布线,并将触角延伸到新疆等地,牢牢奠定了领导者地位,稳坐第一把交椅。直到今天,尽管跟进者使尽浑身解数,仍然难撼其位。

4.

价格上的你迁我变:蒙牛永远“贵一角”

谈到草原两大乳业的竞争,人们最热衷的就是谈价格战。2004年的“奶价不如水价高”更让价格战成为焦点。

让我们以1000ML利乐砖纯牛奶为例,看看乳业近年的价格变迁:

2002年售价:6~75/盒;

2003年售价:5~55/盒;

20047月份的售价:39~45/盒(已经跌破出厂价)。

不少专家和媒体都在讨论“价格战的罪人”到底是谁?

事实上,是谁挑起的价格战,大概没有必要去考证。价格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价格战是优胜劣汰、产业升级的必然步骤,价格战也是消费者货币投票的必然结果,否定价格战无异于否定市场规律。

况且,厂家害怕价格战,消费者偏偏喜欢价格战。

我们这里需要分析的是蒙牛与伊利的价格策略。

在发展初期,伊利一度期望通过价格战来打垮蒙牛。但自2002年之后,蒙牛制订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应对策略:蒙牛的牛奶永远比伊利贵一角

(当然,并非所有的市场都搞“一刀切”)。

为什么“贵一角”?蒙牛的理由是:因为蒙牛牛奶的特色是“一净一稠”,既确保天然,又闪蒸去水,品质好自然卖得贵。

这样一来,伊利的价格战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让蒙牛树立了一个“东西好自然卖得贵”的品牌形象。

这么多年,虽然局部市场有时会有一定的弹性变化,但总体来说,这个“贵一角”的策略四年来基本没变。

5.

垄断冰淇淋渠道:伊利“挟冰柜以令客户”

相对而言,蒙牛与伊利的竞争在渠道上表现得更为惨烈。

2002年,伊利试图垄断冰淇淋通道。

新上任的总裁杨桂琴踌躇满志,发动了凌厉的攻势,扬言“五个月打垮蒙牛”。

当年34月份,伊利率先在呼和浩特与包头两地开始垄断冰淇淋小卖店。具体的垄断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直接给小卖店投放冰柜,先决条件是“只卖伊利不卖蒙牛”。具体做法是,每免费投放一只冰柜,收店主押金1500元(等于买了伊利一台冰柜),3年内能够卖到6万元的销售额则退还押金,卖不够则不退还押金。伊利实际上做的是“一箭三雕”的买卖:一是排斥蒙牛,垄断卖场;二是鞭打客户,为了完成每年2万元的销售额而兢兢业业;三是把冰柜“卖”给客户(其实押金就是卖冰柜的钱),然后在完成大额销售的情况下每支雪糕返利25厘(即退回押金)——总之一句话,以小小的代价,达到了“挟冰柜以令客户”的目的——实际最后变成了“挟押金以令客户”。

第二种,店主已有冰柜的,代店主出电费360/只·年,先决条件也是“只卖伊利不卖蒙牛”。

开始的时候,伊利的做法并没有引起蒙牛的注意。等引起注意的时候,形势已经非常严峻。43,治国随机抽查了16个店,其中有8个已被伊利“买断”,垄断率达50%。时隔20天,也就是424,先红、治国再次抽样,只见街边上的店面,以及街面上所能看到的流动冰柜,“伊利十之八九,蒙牛十不一二”!

金钱缔结起来的联盟,必然会被金钱所击垮。蒙牛针锋相对,投放更优惠的冰柜,补贴更多的电费……结果,双方展开了一场“军备竞赛”:伊利每月出30元的电费,蒙牛就出40元;伊利提高到50元,蒙牛就提高到60元……但是,蒙牛并不排斥店主在经营蒙牛产品的同时也经营伊利的产品。

蒙牛“以柔克刚”,不多久,这场“成功的垄断”即在“成功的利益”面前土崩瓦解了。

这场竞争的结果,实际上是两败俱伤的:伊利多付了一大笔钱,蒙牛也多付了一大笔钱,消费者却没有得到一点实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就是中间商。

所以说: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到绝路,也不要轻易激怒它……损人一千,自耗八百。

6.

独占液态奶渠道:伊利的“买断”制度

在通路上排斥蒙牛一直是伊利一些经销商的梦想。在冰淇淋通路上几经尝试,在液态奶通路上也一再反复。

2002年,伊利在全国多个城市封堵蒙牛。

伊利经销商买断卖点的政策很特殊:不限卖光明,不限卖三元,也不限卖其他牛奶,惟独限卖“来自大草原的品牌”,有的甚至把限卖蒙牛的条文明确写进了合同。

珠海上演过。桂林上演过。在成都还引发了一场媒体讨论。

此后两年,买断售点的“大旗”仍被伊利一再祭起。

2004年,伊利客户大会强调:伊利的重点在西南。会后,即在成都大规模垄断通路。

从理论上讲,封闭通路只能坚持一时,不可能坚持永久。因为封闭通路需要搭上大本钱——“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夜”。

但所谓营销战,很大程度上都是阶段性的。一个企业买断售点的政策只要坚持三两个月,那它就达到了暂时性买断卖场的潜在目的:让消费者由于一时买不到蒙牛牛奶而被迫重新选择,从而引发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此之后的长期放弃——通过截断消费者“路径依赖”的旧脉,建立有利于伊利的“路径依赖”的新脉。

所以,这虽然是一个很难持久的策略,但伊利排斥蒙牛时一用再用,河北某企业排斥蒙牛时也一度使用。
113
发表于 2005-8-26 09:42:30 | 只看该作者

蒙牛“造云梯”,伊利“修长城”

2004年,媒体上出现过一个议题:是蒙牛更牛,还是伊利更利?

虽然伊利在许多市场“先发制人”,又是降价,又是垄断通路,看起来特别“有作为”,但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守住已有市场。

说起来非常有趣,伊利就像当年的秦始皇似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也不忍心拱手让给蒙牛,所以,它调兵遣将,企图筑起一道“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万里长城——买断通路,就是这种“修长城”思想的典型体现。

但长城的确是靠不住的。

而蒙牛呢,恰恰是不去“修长城”,而专注于“造云梯”。

我们只要粗略扫描一下全国四大市场,就可以看到蒙牛的“造云梯”思想:

深圳,1999年之前,某草原牛奶几度进攻都无功而返。但这家企业的“滑铁卢”,却成了蒙牛的第一个“插旗塔”。2002年,伊利不得不充当了追随者:凡是有蒙牛堆头的地方,伊利都紧跟。

北京,蒙牛用新产品利乐枕敲开大门后,就一直占据第一品牌的位置。

上海,在蒙牛强攻成功后,草原牛奶才渐成气候。

香港,伊利于2001年底率先进入,蒙牛于20022月后续进入。但取得“通行证”后,伊利动作不大,而蒙牛却越战越勇……时至2005年四五月份,在香港牛奶市场上,蒙牛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而国内其他品牌的牛奶却难见几包。

进入2005年,蒙牛和伊利都将重心由一线城市下移到二三线城市。在那里,他们又将分别执行什么样的战略,实施什么样的战术?谁将“修长城”,谁将“造云梯”?我们拭目以待。

8.

企业与媒体的双赢组合:“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大赛

2005年,蒙牛与湖南卫视合力创造了一个“超级女声现象”。下面是一位品牌观察者的评述。

“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仍在沸沸扬扬地进行,这次由蒙牛乳业集团与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青春女孩秀可谓办得风风火火,无论前期造势,还是活动的举办,其亮点都可圈可点。但是笔者认为最成功的当属蒙牛集团利用这次娱乐活动的整合传播宣传。

1.代言人的选取——“乖乖女”张含韵与“超级女声”。

张含韵简介:张含韵,四川德阳人,16岁,2004年“超级女声”大赛季军。形象甜美、可爱,自信并前卫。

说起代言人的选取,我们首先应该从“蒙牛酸酸乳”这个产品说起。“酸酸乳”口感清新爽滑,酸甜中又不失牛奶特有的浓香,产品附加值较高,属中高档奶产品系列。所以,该产品的主力消费群体定位为15~25岁的女孩子。这个消费群体的特点是:追求个性、前卫,喜欢彰显个人的魅力与自信。机缘巧合,蒙牛酸酸乳也是一样,其品牌内核同样是鼓励少女们勇敢秀出独特的一面,用真实、勇气、自信、激情,用自己的魅力给这个世界增添更多味道。

2TVC广告片。

广告内容:张含韵一开始戴着耳机在唱歌,但是歌声走调严重,引起了不少人的嘲笑。但是,在她喝了一口蒙牛酸酸乳之后,其歌声有了质的改变,人们的目光从嘲讽变成了跟随,继而大家和张含韵一起唱起了《酸酸甜甜就是我》,并拿起酸酸乳一起合力喊出了“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最终以标版结束。

3.网络媒体的宣传及应用。

在宣传手法方面,蒙牛更是翻出了花样:除了既有的报名及参赛规则、全程报道、赛事图片及流媒体宣传外,蒙牛更是在百度中专门创立了“张含韵吧”,使众多网友都能将自己品尝蒙牛酸酸乳后的感想、对张含韵的关注,以及对超级女声比赛的看法都集中地发表在这里,将“势”巧妙地造到了最大。同时,由张含韵演唱的“酸酸甜甜就是我”更是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截至笔者发稿为止,“酸酸甜甜就是我”已经在百度mp3歌曲TOP500强中排名第十位,下载次数更是以十几万次名列榜首。

在宣传创新方面,蒙牛在此次推广活动中的互动游戏“蒙牛连连看”与“超级FANS”极具亮点。这两款小游戏在蒙牛乳业网站及相关活动网站都提供下载……这一活动不仅使玩家在娱乐中感受到了休闲的滋味,同时还加深了对蒙牛酸酸乳的好感,化解了宣传的生硬性,使品牌效应能更深刻地植根于消费者心中。

4.通路造势。

蒙牛集团利用自身的通路优势,将20亿包蒙牛酸酸乳的外包装上都印上了“超级女声”的比赛信息。同时,蒙牛加大了产品铺市率。

在具体促销方面,蒙牛一是统一了堆头的外观,所有堆头全部采用四方及环形的包装,张含韵的形象鲜明而立。同时,大量的POP贴于超市入口及生鲜卖场奶品角落,使消费者能很容易看到,加大了随机购买几率。二是推出了买六送一的促销活动。消费者毕竟最关心的还是价格因素,在这个大好的促销时段,顾客们抓住这个机会大批量的购买,甚至还有人一下买两三箱的。据调查,在举办“超级女声”的时间内蒙牛酸酸乳的销量明显优于伊利优酸乳ersonName ProductID="和三鹿" w:st="on">和三鹿ersonName>君乐宝系列,并且蒙牛其他产品的销量也有一定上浮,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整合传播的要义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媒体,将品牌思想这一个声音放大,再放大,最终树立品牌形象并提高产品销量。利用“超级女声”这一内地最有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活动,不仅将高附加值的新品有效地推介给了消费者,同时还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而这一形象的推出与蒙牛的品牌核心价值“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又不谋而合,这就是整合传播的真谛所在!(马超)

9.

品牌宣传上的变数:蒙牛更牛,还是伊利更利?

在品牌宣传上,蒙牛和伊利大概遭遇过共同的迷茫。

他们起步时,都曾一度定位于内蒙古大草原:伊利称“草原的牛奶会说话”,蒙牛说“请到我们草原来”。

但随着这两个企业生产基地的全国化,他们渐渐告别了“草原态”,于是面前出现了一道共同的难题:寻找新的品牌诉求。

伊利先后提出三个诉求:2003年之前是“心灵的天然牧场”,2004年改为“天天天然”,2005年改为“天然天地,共享伊利”——它们坚守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天然。

如果说伊利采取的是直接诉求法,蒙牛则是直接诉求与间接诉求并用,“侧面描写”与“第三方佐证”齐举:“产品等于人品”(1999年),“中国乳都”(2001年),“蒙牛·中国牛·世界牛”(2002年),“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2003年),“航天员专用牛奶”(2003年),“航天员运动员双特选产品”(2004年)……

然而,伊利的直接诉求在消费者心中似乎没留下太深的烙印,蒙牛的第三方佐证倒是强力地拨动了消费者的心弦。

对于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似乎可以说:蒙牛的“品牌故事”中需要定位一个坚守如一的“品牌基因”,伊利的“品牌基因”上需要演绎更多撼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伊利的品牌向何处去,蒙牛的品牌向何处去,今天还远不到定型“钙化”的时候,正如牛根生所言:“现在需要的是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样消费者认同你以后,才不会说拜拜。中国的企业好三年坏三年,基本上是个大规律。问题在哪?主要在于用心不专。在国外,几代人做一件事非常平常,所以,他们才会有世界级的大企业诞生。我去法国考察时,去过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家族牧场,他的主人说:1894年他爷爷养的奶牛获得体重第一,1917年他父亲养的奶牛得了单产冠军,1936年他养的奶牛得了第三,现在他的重孙子也开始养奶牛了。他说:‘听说中国牛奶是两个字组成。我们刚刚学会了牛字,正在学习怎么写奶字。’我听了后要说,法兰西民族万岁!我们连牛字都还不会写啊!”

八、风云突变:蒙牛会收购伊利吗?

20041220,伊利高管人员郑俊怀等5人被刑拘。一时间,对于伊利部分高管人员“为什么挪用公款MBO”的探究,甚嚣尘上。有人断言,蒙牛将收购伊利。由此,甚至引发了一场论争。《新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对蒙牛新闻发言人孙先红进行了专访,该文发表于200516。(本处节选部分问答)

伊利高管挪用公款MBO,蒙牛外资股东套现等事件串在一起被演绎成一场乳业并购故事。

因《解析外资巧取豪夺资本故事,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报道被广泛传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

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称“蒙牛和伊利走到一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14
发表于 2005-8-26 09:44: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走在一起”:这句话不是在上市之后说的

新京报:最近国内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专访。里面把郑俊怀急于MBO的原因归结为蒙牛挟外资逼迫。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后,牛根生曾说:“伊利与蒙牛迟早要走到一起。”这算不算蒙牛收购伊利的信号?

孙先红:这是一个假论据,完全是“移花接木”。蒙牛上市是20046月的事,而牛总说“伊利与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是2000年的事。我不知道接受专访的这位财经专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不经意”地犯了一次糊涂,还是聪明人在放“烟幕弹”。

大家可以翻一下2000年第10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其中有一组名为《同城恩怨》的文章,该文章写伊利与蒙牛时所用的题是“裂变之怨”,文章写道:“精明的牛根生还是不喜欢舆论将蒙牛与伊利对立起来,更不愿逞口舌之快去贬损伊利。但牛根生透露了他内心深处一个笼统而朦胧的感觉:以后伊利和蒙牛还会走到一起。”

牛总之所以如此说,是基于他的信念:竞争的最高阶段是合作,合作双赢。有几件小事,可以反映他的这种思想:一是他在企业里坚定不移地倡导大家在提到伊利、光明等兄弟企业时,要称“竞争队友”,而不是“竞争对手”;二是他提出伊利和蒙牛除了自有品牌,还有一个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三是他屡次强调“蒙牛伊利,本是兄弟”,“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所以,牛总要表达的意思是,纷争是暂时的,两个企业迟早还会走到一起。走到一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纷争到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像我们两家这几年合力打造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局部领域走到一起的表现。

2.

关于郑俊怀挪用公款MBO:只有挪用公款才能进行自救结论荒谬

新京报:这篇专访讨论的核心问题被解读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文章认为,是蒙牛挟外资逼迫,让郑俊怀孤注一掷,冒险MBO。你对此有何评论?

孙先红:这完全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且有挑拨内蒙古两大乳业企业之嫌。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一贯头脑清醒,不会因为别人挑拨几句,然后就对打起来。伊利郑总出事的时候,我就告诉打来电话的《新京报》,伊利是个好企业,即使个别人有问题也不等于企业有问题。

竞争到处存在,把企业领导挪用公款的原因归结为两家乳业企业的竞争,实在是闻所未闻。国内乳业中,蒙牛、光明、三鹿、完达山、三元、新希望等,哪一家不曾受到竞争威胁,他们也只有挪用公款才能进行所谓“自救”吗?中国各行业各产业的竞争也很激烈,也要这样干吗?细读W先生的言论,感觉W先生的逻辑很奇怪,例如这一段就说不通,我给你念一下,他说:“目前,真正控制伊利股份的,只有金信信托一家,而金信信托去年以28亿元人民币的代价,从呼和浩特市政府手中买下伊利的全部国有股份,或许,这正是郑俊怀借金信信托之手实现MBO的招数,然而,郑俊怀这一招虽然使外界势力的敌意收购成为不可能,却涉嫌挪用公款,导致他锒铛入狱。”W先生的意思好像是在说,股份由呼和浩特市政府掌控是不可靠的,必须由郑总个人掌控才算安全……按W先生的逻辑继续往下推演,有可能得出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是不是企业家的个人尊严比国家利益的尊严还要大!

再说,如果外资想收购伊利,直接收购即可,难道非得通过蒙牛来“曲线”运作吗?

我还提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从目前发布的新闻来看,伊利两笔公款被挪用的时间在2000年至2001年之间,那时候,外资还没有进入蒙牛,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预测(外资第一次注入蒙牛是在200211月)——既然当时连外资都没有,自然也就根本谈不上“蒙牛挟外资逼迫”郑总的问题。W先生见木不见林,演绎这样荒唐的逻辑,不知他到底想干什么?

九、和谐共荣:相逢一笑泯恩仇

“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分与合,实际上不限于“有形实体”的分与合,同时也适用于“无形品牌”的分与合。

就品牌而言,正如蒙牛新闻发言人所言:实际上蒙牛与伊利早已有所“合”——数年来,他们合力打造出了一块金光闪闪的共同品牌:中国乳都。

郑俊怀出事后,草原乳业的确出现了新的变局。

有人曾对这种变局作过四种预测:一是蒙牛伊利合二为一,更大更强;二是蒙牛失去伊利的对峙,活力锐减;三是伊利一蹶不振,蒙牛风光无限;四是蒙牛鉴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教训,主动施救,拉伊利走出水火之境。

现在看来,这四种预测都不正确。伊利比人们想像的更坚强,蒙牛比人们想像的更稳健。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竞合。“郑时代”的结束,“潘时代”的开始,终于可以使蒙牛与伊利的高层更加超然地思考一些问题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逢一笑泯恩仇,草原乳业两大巨头的理性回归,有望迎来一个“和而不同”的新时代!

第三章

猛牛狂奔

——冠军之旅中的“三大战役”

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制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002年,蒙牛荣列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2003年,蒙牛液态奶销量列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全国第一。

2004年,蒙牛荣列中国乳业竞争力第一名。

在这场“冠军之旅”中,最能够体现蒙牛人理念与智慧的,莫过于三大事件:海路开发,成为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陆路开发,成为“非典”时期杰出的“暖人心”企业;“天路”开发,成为惟一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

第一战:海战,架构中国最长的乳桥

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就是打上1万年,那也白搭;1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

“我们正在架构中国最长的奶桥,这座桥的起点在内蒙古,但它的终点不在香港,不在澳门,而在五大洲。”

思想决定轨迹。“蒙牛→中国牛→世界牛”,这是蒙牛乳业确立的品牌战略“三部曲”。低音与高音之间有滑音,就像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突触。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这个世界上最活跃的自由港,就是这样一个“滑音”,这样一个“突触”,它必然地、也将现实地成为蒙牛从“中国牛”向“世界牛”起飞的跳板。

2002年七八月间,我们随蒙牛高管团队考察香港澳门乳业市场后,产生了如上感慨。

1.“草原牛”夺路香港

2002720下午430分,飞机穿云破雾,缓缓降落在香港九龙机场。一过边检站,我们便在机场大厅里看到了熟悉的“金箍棒”奶盒——蒙牛纯牛奶!

香港是个自由港,除烟酒等少数几项物品课税外,其余都免税,世界各地的产品争着来这里打天下,因此被称作“购物天堂”。但遗憾的是,在香港的超市里,大陆的产品凤毛麟角。蒙牛奶20022月份初入香港时,香港的商超本能地拒绝:“大陆名牌,我们不要,不要。”

要与不要,直觉反射;自由之港,品质说话。结果半年不到,香港三大连锁超市里,蒙牛奶足迹遍布。百佳190个分店里,120个有蒙牛奶;惠康255个分店里,240个有蒙牛奶;华润69个分店,全部有蒙牛奶。

在香港最大的百佳超市,蒙牛奶雄踞货架中央,250毫升的蒙牛纯牛奶,每支零售价48元(港币)。在这里,与蒙牛比拼的都是国际名牌:澳大利亚的保利,还有雀巢、维记、十字牌等。利乐包销量最大的保利,明显地感受到蒙牛的威胁。蒙牛初入时,坚持“第一的品质,第二的价格”,价格低于保利;三个月后,“蒙牛走到哪儿,哪儿的牛奶就降价”的规律在香港再演,保利奶的价格已降到蒙牛奶之下。

日本人所开的崇光超市,是蒙牛奶在香港落脚时的第一站。走进去,人流交织。日本“北海道”牛奶在做免费试饮,尝一小杯,奶味挺足,但不及蒙牛奶的厚重绵长。在这家超市,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同样来自内蒙古的伊利牛奶。蒙牛和伊利,是我们此行在香港市场看到的仅有的两个来自大陆的牛奶品牌。蒙牛奶在该店销势甚旺,有时日销量达100多箱,这快赶得上内地一个中型重点店的销量了。要知道,香港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并不比内地高多少。从拒绝到认可,从认可到敞怀接受,这堪称大陆牛奶6个月征战香港赢得的一份“民意公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由于先驱者的拼搏,大陆牛奶已经有了通往香港市场的桥梁。

2.牛根生论“大规律”

香港市场变数极大。这里是“台风”高发区,一夜之间吹跑一个品牌并不稀奇,除非你的“根”扎到了岩层上。“要么把舞跳好,要么离开舞台”。诊断、开方、提高,让香港变成第二个北京,第二个上海,第二个深圳——这三个地方,蒙牛奶销量均居外埠品牌第一名——这才是蒙牛高管人员此行的目的。

在蒙牛乳业(香港)有限公司,牛根生侃侃纵论市场运筹“大规律”。

第一个大规律:做点不做面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只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因此,蒙牛在香港首战告捷,总结成功之道不可以总结十条,不可以平均用力,而要找出最本质的一条全力以赴,加以推广。

第二个大规律:做快不做慢

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那么就是打上1万年,那也白搭;1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你耽搁的时间长了,竞争对手的碉堡就建起来了,那时,无论你花多大的代价都难以冲上去”。

第三个大规律:一次成功

类人猿变成人的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一旦走偏了,变成黑猩猩,就永无再变人的可能。一个产品冲刺市场往往也是这样。因此,初期铺市,要一亩地一亩地精耕细作,不要广种薄收。资源是有限的,“一把斧头在一个地方连砸30下,再硬的钢材,也能砸个坑;如果东打一下,西打一下,那就留不下痕迹”。

第四个大规律:三力法则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不要以为用个“自己人”,不偷不拿,但损失掉的,远远比偷拿的多得多。

第五个大规律:边缘出奇迹

两个学科交叉产生新学科,两个物种交配产生新物种。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两个体制边缘最容易诞生经济奇迹。

115
发表于 2005-8-29 08:59:52 | 只看该作者

[upload=rar]down588.asp?ID=42966[/upload]

终于上传成功了~~大家有福了~~尽情享受吧

[em0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116
发表于 2005-8-29 15:26:32 | 只看该作者

蒙牛法则十八后面的篇章还有吗??

117
发表于 2005-8-29 19:24:03 | 只看该作者
【 · 原创:果老骑牛  2005-02-06 20:31 】  
  蒙牛使用添加剂在业内是公开的秘密,蒙牛打市场时即已浓 、香开路,而牛奶的浓必须加增稠剂,香必须加香精。就像白酒有些价格很低却也挂杯、香味浓郁一个道理。
118
发表于 2005-8-29 19:28:18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这位牛哥的帖子我仔细看过拉,对蒙牛的发展了解很仔细。谢谢你的回复。 还有一个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内蒙古草原的牛相传都是圈养的,奶源不足已经是蒙牛发展的瓶颈;还有上面管理员的话,蒙牛在某些方面是在误导消费者,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本人现任中山一台资企业,对乳品行业关注颇多,手机号码13631143042。
本贴发表时间:2003-7-29 14:06:38  
kzymx
等级: 论坛版主 头衔:牛 贴子:160 积分:274 金币:100 来自:china 注册:2003-7-1
17
就是 前途还是“光明”的
VENI,VIDI,VICI! 平常是道, ------拒绝平常! 知足常乐, ------永不知足!
本贴发表时间:2003-7-29 14:17:42  
wwm
等级: 管理员 头衔:管理员 贴子:137 积分:1761 金币:100 来自:西安市乳业协会 注册:2003-6-24
18
我同意华糖张的说法。什么绿色大草原,全是骗人的,奶牛都是在农民的圈中或是小区里集中饲养的,和内地的奶牛生产环境是一样的。华糖商情的哪个雅辉是不是离开了?
119
发表于 2005-8-30 13:00:1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x1750在2005-7-25 10:11:28的发言: 能一次性发完整本书吗?
[upload=rar]down588.asp?ID=43026[/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120
发表于 2005-9-6 16:14:07 | 只看该作者
猛牛真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