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胡涂 - 

[读书评论] [连载]《蒙牛内幕》书籍连载

[复制链接] 139
回复
3165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1
发表于 2005-8-5 10:09:54 | 只看该作者

有收获就行啊

62
发表于 2005-8-5 10:14:50 | 只看该作者

本书确实有可取之处~!还算不错~~

[em05]
63
发表于 2005-8-5 10:16:09 |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05-8-5 10:36:3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65
发表于 2005-8-6 03:10:40 | 只看该作者

10.牛根生的“机制缺陷论”

牛根生对郑俊怀没有怨恨。他把郑俊怀对自己的驱逐归结为机制问题。他说:

“问题的症结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体制的不同。对于国有企业的一把手来说,当你在位的时候,所有资源都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但只要有一天你从这个位子上退了下来,所有的资源就都与你说拜拜了,哪怕一根小小的螺丝钉,你也无权再动。而民营企业则不同,民营企业家即使停下来,这个企业仍然是你的。所以,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多有恋槽情结,他要四面设卡,防止任何人前来篡权。我在伊利被免职,不是我的不是,甚至也不是郑大哥的不是,而是游戏规则有问题。国有企业的体制有这样的弊端,有这样的规律。”

【治国点评】

“郑牛分裂”,有“武大郎开店”论,有“曹操逼宫”论,还有“机制缺陷”论。每个论都有真理的成分,但每个论都无非是“局部真理”。所有“局部真理”之和构成“终极真理”。我们这里也有个“一家之言”——与其说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分裂是一场“个人恩怨”,毋宁说这是一种“自然选择”。苗稠了要间,树多了要挪;鸟大了要移巢,猴多了要分群;胎大了要分娩,业大了要分家。分蘖是植物的硬道理,分离是动物的硬道理,分立是人类的硬道理。

四、弃“明”投“暗”

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在1000多万元“同心钱”面前,牛根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从正面看,蒙牛是牛根生的“直接作品”;从背面看,又岂不是郑俊怀的“间接作品”?反之,郑俊怀缔造的伊利又何尝不也是牛根生的“直接作品+间接作品”?

自古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郑俊怀在与牛根生的搏斗中,他赢了,但是也输了;他赢得了权力,却输掉了人心。

当牛根生还在北大的课堂里聆听厉以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宁">宁ersonName>教授关于大锅饭企业的“五条不归路”的高论的时候,牛的昔日部下已经在呼和浩特翘首以盼: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牛根生被免职之后,郑俊怀又毫不手软地处理了一批中高层干部,凡是有点“牛”味的,降的降,免的免,都在排斥之列。

1.浴火重生:牛根生的北大生活

人生一半靠行动,一半靠思考。每走一段路,都应该停下来审查一下、总结一下,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但一个奇怪的现实是,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停下来的机会,所以,一辈子都生活在“刺激—反应”模式中;而另一些人,由于厄运把他们放逐到了“无人的荒野”,反而赢得脱胎换骨的新生。

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包括司马迁本人,如果没有受到腐刑之辱,能否写出《史记》那样的鸿篇巨著,大概也算一个历史悬疑。

牛根生被迫停止工作而到北大学习,这对忙碌了16年的他来说,未尝不是天赐良机。

不过,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当时为牛根生办的是“教师进修证”,真实身份不知缘何被悄悄隐去了。让我们来看《人力资本》杂志对他北大生活的一段记述:

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就这样来到了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并不好当,牛根生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开……正好,我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所以我当时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学的学习生活。利用这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我就去学……”

“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真的能放下企业吗?”记者不相信老牛过得如此清闲。

“放不下啊!我当时听讲的时候都是带着问题去的。”牛根生说。

牛根生的一个部下告诉记者:“老牛从北大回来之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老牛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潜心思考总结了半年,本来就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沉淀、升华,思想上得有多大的进步?”

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老牛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蒙牛的草稿或许已经在他的脑中形成了。

2.受株连:杨文俊的辛酸泪

杨文俊曾说:“我下台,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表面上是截留货款给员工发奖金,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像牛根生一样,杨文俊永远感激郑俊怀对他的知遇之恩。199610月,经老郑亲自选拔,有两个人走上领导岗位:一个是杨文俊,一个是潘刚。其中,杨文俊执掌液体奶项目,潘刚执掌矿泉水项目。

这对杨文俊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伊利常温奶项目的兴起,正是始于杨文俊之手。

杨说:“我没有辜负公司领导的期望。”

1996年底开始,他成了筹建液体奶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个项目到19977月份正式投产,在这七八个月中,所有人员都奋战在基建中,拿的是基本工资。

下半年投产后,当年没赢利——市场没打开,固定资产成本又太大。真正供不应求,是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的。

但现在是1997年底。与液体奶项目的平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根生领导的冷冻食品公司红红火火,而且开始大张旗鼓发奖金。

杨文俊原本是牛根生的部下。从事液体奶项目的,有不少人也是从冷冻公司转来的。这时候,“老家”光彩,他们就开始情绪低落了——实际上,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拿到奖金:1996年半途过来,自然没奖金;1997年没赢利,也没奖金。

士气低落,人心浮动。怎么办?跟总部申请吧,明显违反公司规定——那时候,公司规定,亏损的和不赢利的公司一律只发基本工资。基本工资一月才150多元。

液体奶正处爬坡阶段,须臾不可松懈……可是,挣不上钱,哪还有军心!

杨文俊急了。人心一散,甭说未来,当下就要溜坡。“迫不得已”,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召集液体奶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截留货款,给30多个骨干人员发放奖金——先把人心稳住再说。

每人分了2000~7000元不等,总共不到12万元。杨文俊本人分文未取。

19989月,大祸临头!

由于违反财务规定,受到伊利内部纪检委的审查,杨文俊就此下台。

杨文俊说,挪用货款发奖金是不对的。但我一分未拿,是好心办了坏事。

但令液体奶成员不平的是,类似现象×××比他们严重,××也比他们严重,××也比他们严重……他们中没有哪个人比杨文俊轻,但公司都不管,单单处理了杨。

杨说:“因为这些人没有进入政治斗争的视野。我呢,从毕业时起就跟牛总,被认为是牛总的嫡系。杨桂琴与郑俊怀,双双斗牛,我是马前卒,就来了个杀鸡骇猴。结果,我也牺牲了,牛总也下台了。”

1998年,杨文俊名义上归牛根生领导,实际上郑总直接管得多——“郑总怕把权力丢了,所以直接插手”。

杨文俊当时心里不平衡,在一片荒地里辛辛苦苦盖起了厂子,又把产品卖得开始供不应求,结果就因为想稳定一下军心,就被踢出局……他心里窝火,同时觉得前途渺茫。1998年底,他离开了伊利。许多人办了内退,他直接办了辞职。什么养老保险、后顾之忧,一点没想,走得毅然决然。

牛根生筹办蒙牛后,杨文俊即于1999年初加入蒙牛。

19998月,伊利再次翻案,将内部纪检部门已经处理完的“杨文俊挪用货款发放奖金案”移交检察院。情急中,杨文俊从牛根生那里借了10多万元,把这笔钱给补上了。其时,当初领过奖金的那些员工绝大多数仍在伊利,相当于离开伊利的杨文俊用个人的钱,给伊利的在职员工发了10多万元奖金。

由于所有单据一应俱全,本人没拿钱,只是个违纪,而且伊利已经处理过了,检察院决定免予追究。

但此事让继续在伊利工作的杨文俊的所有原同事感到心寒、心颤、心酸——工作做得好坏不重要,路线最重要。

3.大哗变:三四百人挂冠离去

蒙牛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999年初,蒙牛的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

传说老郑听到这个消息,不由拍案大笑:“100万元能干什么!”

但老郑大概没有想到,他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总工程师,纷纷弃大就小,都跑到牛根生那边去了……这样陆陆续续“哗变”的,前后大概有三四百人。

当然,到底是“跑”过去的,还是“赶”过去的,尚可探讨,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被免职、被降职的情况下出走的。

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

王富属于“跑”过来的一族。王富当时担任伊利冰淇淋公司销售部副部长,在1998年的牛根生风波中,属于“纯而又纯”的第三阵营。1999414,他决定加盟蒙牛。牛根生说:伊利工资高,企业大,待你也不薄,蒙牛现在啥也没有……你为什么要过来?王富答:我相信跟着牛总肯定差不了,肯定能做好……万一做不好,讨吃要饭也认了。牛:你这是弃明投暗嘛。王:今天看上去是弃明投暗,明天也许就成了弃暗投明。牛:我们过去没怎么打交道,你为什么这么相信我?王:虽然没有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但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我都知道。牛叹: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在“蒙牛品牌为零”的时候,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掏出……“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一位中层干部这样评论。

1000多万元“同心钱”面前,牛根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后话。

本书作者先红有句名言:蒙牛是郑俊怀一手“办”起来的。

如果郑俊怀不赶走牛根生……

如果郑俊怀只赶走牛根生,而对其他人采取怀柔政策……

如果伊利这头狮子没有对蒙牛这只羚羊穷追不舍……

然而,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历史只有弯弯曲曲的现实……

于是,郑俊怀成为内蒙古乳业事实上的、史无前例的大功臣。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逼走了牛根生,清洗了一批人,追逼了这个叫做“蒙牛”的企业——才使内蒙古乳业在几年之中,风靡全国,液态奶市场份额蹿升至47%

如果老郑是无心这样做的,可谓“弄拙成巧”。

如果老郑是有心这样做的,那他是——我们说他是神仙吧!

66
发表于 2005-8-6 10:08:53 | 只看该作者

[em01]

刚发现,甚好 甚好!

67
发表于 2005-8-6 16:37:33 | 只看该作者

牛根生辞职报告看了,让我对他这个狡猾的"狐狸"呵呵,有更深的了解,这不是贬义词,可能是生存的法则,武则天一个小女子会被"逼"上皇位,也有很多她的无耐,而不是她本身的性情所致,只能说郑俊怀眼界不高,不够高明。

牛根生最后写的这份辞职报告已经非常明显,即使刘总身边无人作佣,牛总旁也必有类似此文抒写者一样打抱不平的人,牛也在逐步加重“反”心,(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但是他反的非常高明,从这个辞职报告就可以看出,如果是大仁大义者,也就受了,辞了,然后含恨委曲离去,就为了一个字“忠”,也不会多发一言,然而辞职报告中无不指名道姓,把他与牛总的纠纷完完全全摆董事长、各位董事、监事、尊敬的集团公司各位领导面前,这是一场激烈“赌博”(他确实有冒队精神),如果他赢了,伊利就是他一把手了,即使输了,那么董事长、各位董事、监事、尊敬的集团公司各位领导也必然对郑有所反感,既然必定要辞职,也要搏一把,他确实很"狐狸",除了这份辞职报告看到高明之外,前面抒写的文字对刘的描写让人觉得有点落井下石,这书在是刘总下狱之后写的,对于在狱中之人,即使他身上沾满的罪恶,但他也罪也应得了,可此书仍然毫无放手之意,非把此人损得体无完肤才肯罢休,不仅体罚,还要在思想上重罚他,如果就为了有点噱头炒点钱,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卑劣",我不知道牛是否看过此书,但是如果看过之后他如不在意的话,我只能说他也再慢慢走“坏”可能也是逼“坏”,至于写文者大批量毫无人道精神的作法只能得到唾弃(不过也有一种可能,作为营销人炒作已经渗入他们骨髓里头,于是他们的血液就变味了),文中无不体现就是"平反"伊利的江山大半或者是80%是牛打下来,他反的有道理,但是没有给人才制造辉煌的舞台何来成就,刘能一眼相中他,并把他用八年,可见他的一番功力绝对在牛之上。作用都是相互的,有个正方答辩也要有个反方答辩,呵呵,可惜此文“谐”字学的不好,只顾自说自话,却忘了让对方也要有一张口。

68
发表于 2005-8-6 16:41:53 | 只看该作者

我要看全部内容,这样看无疑是隔橱观鸭!

69
发表于 2005-8-6 17:09:47 | 只看该作者
也许这个文章只是一个美妙的伏笔,这可能是营销人最完美的力作,伊利和蒙牛的密切关系,如同前辈与后辈之亲,牛是刘一手栽培大的,如果他收购伊利,无异于欺师灭祖,落下个"不义之说",这些心事,作为他的亲密伙伴们能不知,蒙牛发展必然要吃掉大头,坐稳“皇位宝座”,外压内压之下,于是这些营销高手们势时推出一本“内幕”如果玩真本事,何必要谈“内幕”呵呵,此法极为低下,完全匹配不上营销老手的品味(前面有谈到牛见策划人,就可见策划人的高傲)但是他们为了牛,他们必须炒而且必须越炒越大,越炒就能越激起民众,了然牛是顺乎天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为了能使更多的读者能轻易的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们用了最直白的话说了出来,前面也许措词讲究,到了重要部位开始呈现大众化,有些道理不需要再由读者去体会了,就直白说了,就是让你明白,就要往你脑里灌了,呵呵,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用心良苦,不谓营销界的高手,他们是一批尽忠之人,牛有一批好手下,他们仿效"著名培训师余世维大师"玩过的宣传手法,虽然已经过了新鲜劲,他是凭他们一流的"噱头"团队成员的组织下,再联系上"时代风华"中国最响当当的教育品牌,花了钱再公关一下,不是很简单的吗?连外国都学会中国这套绝招,呵呵,他们实在绝,这个内幕的内幕更是他们所希望的,其实我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了,也许不许的将来,伊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6 17:47:09编辑过]
70
发表于 2005-8-6 19:42:29 | 只看该作者
其它地方看过了。不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