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我们随时都可能死
——阅读《非理性的人》一书的感悟
那天,突然被海德格尔的一番话震撼了。其实,以前我一直很排斥读哲学类的书,包括现在,也是勉为其难地在翻看着。《非理性的人》是一本有关存在主义哲学的书,而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大师,因此,也算读到了一些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的文字一贯以艰涩难懂著称,我轻易不敢涉及,不过,在威廉.巴雷特的解读下,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居然打动了我,这确实并非易事。
在提到死亡这一终极问题时,海德格尔比其他哲学家显得更深刻。他指出:死亡的本真意义,即“我要死”,并不是存在于这世上的一个外在的和公众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不像道路的尽头,我总有一天会到达。只要我这样想,我就依然把死亡保持在自己身外的一定距离。问题的实质在于:我随时都可能死,因此,死亡现在就是我的“可能性”。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将会死,也即人有必死性,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一个人如果仅仅认为自己将来某一日必死,这还不意味着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有死的可能性,才能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正是这段话突然撼动了我。的确,必死性是一个确定性事件,而随时可能死却是随机性事件。这话说来虽有些恐怖,但确是实情。
巴雷特继续分析道,把死亡带进我们自己,虽然十分可怖,倒也是一种解放:它使我们从那可能席卷我们全部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我们展开本质的“筹划”,借此我们便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仅属个人的、有意义的自己的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种状况叫作“向死的自由”或“决断”。接受死亡,认为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就透露了我们存在的彻底有限性。
的确,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将每一天都当作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那么,我们的心情、想法以及思路都将不同。现在,我更能理解干国祥老师的签名“歌唱着走向死亡”这话的深意了,他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不断朝向真理,此精神令人钦佩。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对生命是麻木的,因此,他们失去了很多的感受生存意义的机会。这是很可惜的事。
读着一本书,突然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许,只有当大脑被劈开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呵呵!
今日日程:
一、今日天气:晴。昨晚23点入睡,今早6点起床,今天是我戒烟第494天,写行动日记第505天。
二、今日记录:早到校,检查了两班清明节假期作业,学生完成较好,早读继续督促学生读书。早1、2节课,在两班上了八上现代文复习课。第3、4节课,更新了博客日志,并上网交流。中午听催眠音乐,课前蹲班,检查作业,读书。第5、6节课,上网交流,给博客上传照片30张。第7节课,做九下复习题答案,第8节课,备出八下现代文复习教案一课时,第9节课,在三班督促学生背书,选了四名学生上黑板默写古诗。晚饭后,输入前期日志四篇,并导入了清明假期的照片。
三、今日健康、感恩、读书。
全天快步走4000米,跑步16圈。听恐怖小说《602嗜人公寓》23、24集。听成功学讲座《挑战自己》录音第16集。听《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讲座1遍,累计40遍。听《大秦帝国》第五部第126、127集。阅读完《悦读》第8期,约有四万多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