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liverwolf - 

[管理综合] [原创]是谁在作践质量管理体系?

[复制链接] 86
回复
144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发表于 2009-11-2 08:52:35 | 只看该作者
质量体系实质上已经沦为一块糊弄消费者的标签
52
发表于 2009-11-2 10:06:21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是本帖中的语气使大家都有些情感需要宣泄。我想还是应该回到探讨这个主旨上来。所以,我还是继续参与这个帖子吧。

三方审核是一道门槛,甭管它是高是低,其将“有意”和“无心”作了一个区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三方审核就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是一个质变。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当然也知道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良好的起点。至于说到二方审核,其实只是在供需双方形成稳定关系之后再邀请机构按照需要进行定制的三方审核。事实上其所在的问题并不比一个做得良好的三方审核就少很多——这个也是双方所知道的;当然,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二方审核的成本问题——这个成本本身有没有办法控制,至今还没有一个方法或者理论给予支持。其实,只要到现场去走一走,其实通过二方审核的和三方审核落实得较好的之间的差别不是质的差异——只是做质量的固执地认为:量上的差异是最重要的——他们既不管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去管是“匹配”上的量差才是问题的本源(事实上正是因为此种固执导致了很多的浪费——质量部门是一个浪费部门不是没有根据的),更不去管还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办法来达到“新质量”这个本身的诉求(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让老板总是觉得这是一个缺乏活力和上进心的部门)。在他们眼里只有标准二字。事实上,到现场中去的时候,我一般也是以此把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区分的标志——当然,我不提标准,只提标志——希望做质量的也能回到标志这个最原始的概念上来。

再回到楼主讨论这个事情的本身来说吧。其实很多做外审的,对我说的这个情况也是了解的,在具体做事情上是能够把握住实质问题的。至于如何区别,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做外审的时候去看他们怎么设计和安排外审工作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就去沟通——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全部;只要我们具有发现的眼光,我们就能够找到真正的价值或者更高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这样,对做好事情,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最后我还是回到企业内部来说,上面我已经提到了“新质量”这个观念,就是因为当前的变化是空前的。在这种形势下,做管理的领导如果没有相关的安排,那就是失职。我没有要求所有做质量的人都去想:对于基层人员,你只要做好,一次做对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管理层,尤其是高层领导,如果没有为“明天”去想改怎么办,那么永远也不能“只做一样工作”就把事情做好,弄不好,今天或者明天要做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事实上,是不是需要基层人员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正是判断上面管理层有没有失职的标志。

当然,这里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不过,这没关系,只要不是越来越多就好。只要努力,持之以恒,尤其是高层的不断努力思考和设计,我们就能保证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个人也能不断完善。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0:23:36 | 只看该作者

kimi兄的发言很精彩。

要做好这个体系,其实问题不在于体系本身,而在于其外,我认为功夫在诗外,如何在实务上能够有突破,那么体系的落实也会有突破。其实所有工作都不能是短期行为,而是要树立一个方向和目标,思考“明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不过还需要将基础做好,不要有投机取巧的思维和行为。一个企业犹如一栋建筑,基础打好了怎么装潢都可以,其实道理很明白:路在脚下。

54
发表于 2009-11-2 10:30: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体系形式化+唯利是图——鱼目混珠——收益下降——人才流失——日薄西山。这就是ISO质量体系的下场,国外亦如此,根源还应当从体系本身查找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0:37:59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执卓在2009-11-2 10:30:03的发言:
学习了,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体系形式化+唯利是图——鱼目混珠——收益下降——人才流失——日薄西山。这就是ISO质量体系的下场,国外亦如此,根源还应当从体系本身查找

外国也是这样吗?那就说明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的问题了。

我现在还是回到此前的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化“繁”为“简”?

56
发表于 2009-11-2 10:55:16 | 只看该作者

sliverwolf所提到的化“繁”为“简”,我发表一下我的意见,不当之处请谅解:

 

首先我们要定义下何为“繁”?何为“简”?“繁”与“简”是一个相对论,因人、环境、事物、思想、理念等等很多因素影响。所以“繁”与“简”的讨论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的平台。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帖子,分享一下(可能会悟点儿什么出来):

 

昨天和一位朋友一起去参观他的一个工厂。在厂长办公室,朋友问了该厂负责人一个问题:“几天发错货的原因是什么?”,这位负责人振振有词:“这是因为员工的责任心不强,如果他们认真跟进、认真核对,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我们应该加强对员工责任心的培训……”

“员工责任心不够”这句话好像在许多场合,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中间很有市场:产品为什么出问题了?工作为什么没有完成?……,这些都是因为“员工没有责任心”!不过,说句心里话,我不但不认同这种观点,相反,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句话只是管理人员推卸责任的托词。

墨菲定律明确指出:只要发生问题的原因存在,问题迟早都会发生。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管理企业,都是如此。墨菲定律强调寓科学管理于设计----无差错的设计,事故和问题多出于先天性的设计不足,而不是后期的“责任心”和“规范操作”。

 

比如说电瓶,电瓶的正负极很容易接错,一旦接错了,整个电瓶就得报废。怎样才能避免因为接错而造成的损失?我们有很多管理人员一定会说“狠抓思想工作,加强对员工责任心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责任心,要不断向员工宣传‘专心致志、小心操作’,如果员工不听话,就定下制度----出一次差错,扣多少工资”……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这么做了以后就能避免问题的出现了吗?千万别忘了,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面对同样的问题,有家工厂没有向员工做什么“提高责任心”之类的宣传和培训,他们只做了一件事----把电瓶的正负极设计成了不同的形状,如果接错了就插不进去!这样即使员工闭着眼睛操作,也不会因为正负极接错而导致电瓶报废。他们通过科学的设计从根本上消除了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其实这种原理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看看电脑上的插件,看看数码产品的记忆卡,每一类插口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一个插口,同样一块芯片,换一个方向就无法插入。

 

管理也是如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从系统、流程和制度设计的方面考虑该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简单地向员工灌输“提高责任心”的观念。

 

英国发现澳大利亚后就把很多囚犯发配到澳大利亚进行劳动改造,澳大利亚面积很大,开发它需要运很多囚犯过去,但是政府的船只不够,于是征用民间的船只运送囚犯。政府首先和这些船主协商好,你帮我运多少人,我就给你多少钱,按照上船的人数给银子,船主们愿意运囚犯了,而且多多益善、拼命多运,但者这种做法却导致囚犯的死亡率非常高,最高时一船囚犯的死亡率竟然高达1/3。消息传回英国后舆论大哗。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必须改变这种情况。怎么改?英国政府可没有对这些船主进行什么“提高责任心”的教育,他们只做了一件事----改变付款方式,按下船活人的数量给钱,结果死亡率马上下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因为这种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相信一个企业要设计、完善一套好的系统、流程和制度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我也相信这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我们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只有真的做到了“心诚求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很多问题。在另一个方面,我认为“心诚求之”是表现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责任心的一个方面,只有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才有资格要求我们的下属“提高责任心”。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1:08:21 | 只看该作者

jack-peng兄的观点我比较赞同。

我也一直说高层意识的问题,抓住关键少数的问题。其实体系本身也有了一种观念: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很多文字都说设计和开发,我们都感觉体系实施很难,固然与民族性格有关,但是不是体系本身设计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引进体系的时候,是不是在盲目地照搬照抄?就是马克思主义都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何在做体系的时候就这么机械呢?

一些人照搬照抄,偷懒的行为害死人。

58
发表于 2009-11-2 11:10:04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我看了部电视剧《天字一号》,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特务斗争,大家当然知道是以国民党失败告终,最后一段儿中反面人物(国民党)的头领陶然(天字一号行动的设计者)说了一句:不是我陶然无能,是天要支持共产党。

 

在我看来天字一号计划设计的是绝妙,为何会失败呢?主要是人的问题,共产党这边儿各特务表现的是团结、肯牺牲、排除个人感情因素、排除万难,而国民党的特务是相互猜疑、情感复杂、不是为了天字一号行动的成功而尽全力。

 

把此对照一下我们的体系:

体系相当于天字一号计划;

优秀企业的执行者相当于共产党的特务;

我们企业的执行者相当于国民党的特务。

(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啊,我是这么理解的。)

 

经过大家的讨论,各种立场的家人都有,体系本身我仔细想了下与认证机构是没有什么关系,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在意识上、理念上认同了QMS,需要认证机构去认证么?关键点还是企业自身,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首先骨子里都没有接受...我们不能把企业没有做好而怪罪于认证机构,这是不妥的,我想要想办法让认证机构消失(大家都做好了,要认证机构做什么?)。

 

这让我想起一个同学举了个例子:

体系这玩意儿像一个姑娘,这个姑娘是你喜欢的,你会想尽办法去追求;如果不是你喜欢的,是你父母包办指定的,你是120个不愿意接受的,对她的态度可想而知...所以结果也能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1:16:56编辑过]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1:14:35 | 只看该作者
jack-peng在线上啊,这么快就回帖。我想起了一句话:苍蝇不叮无缝的但。一饮一啄,世界启无因果乎?
60
发表于 2009-11-2 11:19:38 | 只看该作者

做QMS没前途的,反思中国管理的运动,都是这样。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