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浮生若茶 - 

[佛学交流] [转帖]《入菩萨行论》讲解

[复制链接] 114
回复
92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6:29 | 只看该作者
“利养”是别人对自己的供养,衣食的供养、乃至顶礼、乃至各种各样的承侍恭敬,自己可以失去这些,乃至自己的生命也可以舍弃。他人对自己的利养恭敬在修行的道路上这往往都转成自己修行的障碍,在这上面产生贪心,和他人攀比竞争的心,所以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宁可失去这些利养恭敬乃至生命,也可以失去其他的善法(自己为了一己之利而做的一些善事),这样微小的善法不是非常广大的善法也可以失去。什么东西不能失坏呢?唯有菩提心。让自己内心菩提心的增长这种守护永远不能失坏,其他的都是小事情,坏失的话反而对我们修行有利,但是菩提心应该好好的把握住。“馀善法”是什么样的善法呢?是自利方面的一些善法,象人天为了追求自己修一点法之类的来利益自己,别的广大的菩萨行就不想去做,利益自己的一些善法也可以失去,但是利他这种广大的菩提心的善法应该尽力的去保护。
    我们要想防护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护心最好的方便,他分了两个方面去说:第一个那就是简单的说明,有一个诵文。“诸欲守护心者前 我今合掌虔诚请  愿于正念及正知 励力常时勤护守”守护心就是不要让心趋向于外境,把心从颠倒的外境上拉回来,安住在内心所缘的善法上。寂天菩萨合掌非常尊敬发自内心的劝勉初发心的菩萨,应该好好守护自己的心。正念对于善法的所缘形象,缘什么善法呢?如何去缘呢?一直念念不忘这就是正念。念佛的时候就好好念佛。正知是什么呢?念佛时有一分细微的心来观察着,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一直在念佛呢,还是做某一件善事时心是不是散乱了,出去开小差了有没有,正知向哨兵一样返观着内心。这样的话就是宁舍生命也要好好的对于三门(身语意)上的善法非常用功的来守护,以正知正念来去守护。我们有时要念诵功课很多,就在念诵的时候对于念诵的内容当然最好能背下来,一般的是早晚课都要背下来,背诵下来这样对于其中的内涵、意义在念诵时可以简单的思维一下,或者随文入观。对于内涵稍微的思维去念诵,我们的内心就不容易散乱。要不然有时念得很熟有的嘴里念着心就不知跑哪里去了,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所以在念诵时对内容多少都应该有所了解,然后再去念诵,然后再去思维这样比较好。我们念诵前面稍微矫正自己动机的话,强烈的好乐心就会产生出来,思维暇满人生难得的道理,恶趣苦,对三宝的信心,想到能够通过念诵的功德来回向其他一切有情,以这样的心来策励自己,让自己发起强烈的心去念诵,念诵之后发广大清净的愿,美好的愿望,这样的话我们念诵的功德就非常殊胜。在详细的解说如何发起正知正念的时候又分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授没有正知的过患。下面有五个诵文是讲这个的,第二个方面然后是如何依止正念,下面是守护正知的正文,去正式的讲述他的方面。没有正知的过患有五个诵文:“世人若为病所缠 于诸事业无能力 如是愚昧所缠心 于诸事业亦无力”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产生,做什么就没心力,力量根本不行,干点事情就很累,世间人种庄稼,身体有疾病的话种地等各种事情根本不行,就没法去做。同样如果我们的内心被愚昧所缠的话,这种愚昧是什么呢?这种愚昧是对善恶取舍不知道的不正知,是对于取舍的不正知,对善恶如何去取舍呢?愚昧的心,如果内心既然对善恶的取舍不知道的话,内心就不知道干什么好,造善造恶自己根本不清楚,当然要在善法上非常专一的用功是不可能的,心在善法上根本起不上作用。“若时心不具正知 虽有闻思修等善 宛如罅漏瓶中水 空穷汲引难贮积”内心不具正知,不知自己的心到底在善法上,还是在恶法上自己是一片模糊,根本搞不清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这样虽然曾经对佛法做了一些闻思修方面的用功,积累的一些善法,由于没有正知,往往原来积聚的一些善法也就失坏了。即使原来积聚了一些也由于没有正知的原因,慢慢的衰败了,慢慢的就没有了。打比喻就象一个瓶子,瓶底漏了即使往里面倒再多的水,最后还是漏尽,不可能里面能存得住水。同样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正念也失去了,正念是安住在善法上,以正知去观察。如果正知都不知道,正念也就自然消失了。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7:10 | 只看该作者

    “虽具多闻及净信 常时奋勉勤精进 由不正知之过患 终为罪堕所染污”虽然曾经对于佛法多闻善解,也对佛法有一定的信心,有清净的信心,对于善法也非常用功,有的修行很用功,各种苦行都可以去受。但是由于没有正知,不正知的话对于善恶法,自己身心根本不去返观,这样由于不正知违背了很多的戒律,违背种种所受戒律之后产生了很多罪堕,我们的内心一旦被罪堕所染污,这样内心就会充满了很多的罪恶。我们对于所学的善法、所学的一些论典,应经常看,反复思维,返观内心。这样对于所学的,受的戒律就可以令清净,戒律一旦清净不管是想得到来世,还是想得到人天的修行都可以得到。得到解脱或成佛也是可以的,这样的话就需要有正知、正念的力量,对善法正知来返观,反观自己身语的行为,这样就可以达成我们的愿望。如果没有这样,一旦戒律不能清净,各种各样的善法也没有修起来的话,这样就比较困难了。
    “不正知如诸窃盗 随于坏失正念起  虽勤积集诸福德 如被盗劫趋恶趣”对于不具正知的人来说,正知一旦没有正念也会消失,正念需要正知保护。正念一消失烦恼也就会生起来,打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那些烦恼就象盗贼一样,这些盗贼把我们过去曾经很用功修行所积累的很多福德,都给盗走了,生起烦恼的话,嗔心烧毁非常多的福德,一旦自己以前所积累的善法被烦恼所破坏的话,剩下的恶法只会让我们堕入恶趣。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7: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座

下面有五个诵文是说如果我们要想好好的守护正知的话,方法就是守护正念
。“故须常以正念力 护意根门无暂舍  若稍纵念急摄心 正念恶趣诸损恼。”“故”是通过前面讲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过患,在前面就讲过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自己生起正知的心,刚才说过守护正知的话正念就会生起来。那么正念是什么呢?“常以正念力”打一比喻,因为我们心的意识就像一个房子一样,我们正念像哨兵一样一直在心房的门口刹那也不让它离开,让正念一直守护着我们的心房。正念是指对善法的随念,对善法的一直意念,就是说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念在守护着自己心房的话,“若稍纵念”指心散乱于外境,驱逐于外境的话就赶紧的收回来,通过意念三恶趣的苦这样种种的过患,用正念的力量把心从外境上拉回来。下面就是说既然要生起正念的话,那正念又是如何生起的呢?下面的诵文就说:“ 或从师长或善友 或复依止亲教师  具足善根能畏敬 正念无难自生起”。 “师长”的话要好好听授。“善友”是指同梵行的同参道友,在他面前对于我们有好的教授、教育都可以接受。这里的“亲教师”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戒、具足戒等传戒方面的亲教师,对于这样听闻传戒或讲戒的师长。“恭敬”指恭敬的学处,自己所授的各种各样的戒律,乃至他们对持各种各样戒律的同参都可以怀恭敬的心。恭敬学处指所授的各种各样的戒律好好恭敬,对于恶业的异熟果报怀着怖畏的心,能够这样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对于善法能够恭敬对于恶业能够怖畏,这样的话我们内心的正念就会自然的增长起来。我们所授的各种各样的戒律的违犯,往往从这四个方面去违犯:第一个是无知,当然如果你所授的戒律根本一无所知的话,那这样违犯的情况会很多,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是持如何是犯,搞不清的话当然就会违背,这是第一个由于无知而犯下的罪堕。第二个是不恭敬,对于善法虽然对所授的戒律也知道,由于怀有一种轻慢的心,授不授无所谓,又没有一点惭愧心的话,这样的话也是产生罪堕的一个门,产生罪堕的就像一个大门一样。第三个是放逸,知道也可以但是自己就是懒散惯了,干什么事情随随便便惯了,心里也想守护但自己不要求自己的话,也是容易放逸。第四个是烦恼粗重,烦恼比较重一些自己没法克制自己的话,也是会违背。如果从这四个方面我们能够去好好对治的话,通过烦恼的过患,通过正知正念慢慢消除它,这样产生罪堕的四个大门一旦关闭的话,戒律自然就会清净。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8:00 | 只看该作者
“诸佛如来及菩萨 常时具足无碍眼 我身恒时正安住 诸佛菩萨圣目前 如是思维具惭耻 恭敬怖畏如是思”诸佛菩萨他们具足无碍的智慧,现前观见一切法的智慧,就是既然有这样智慧的话,我们在当初授戒、守戒也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在大的堪布面前,所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全部都在他们的面前,诸佛菩萨非常清楚的都在看着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地方,通过思维对于诸佛菩萨,应该怀着如果我们做了不好的事情应该怀着愧对诸佛菩萨的心。当初受戒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堪布面前受了这样的戒,自己没有好好守护的话愧对他们。“惭耻”就是惭愧的意思,惭是指以我自己为原因,我做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要好好的用功,如果自己做不好的话就自己对不起自己,以自己为因缘对做不好的事害羞、不好意思就是惭。以他为因缘,像诸佛菩萨乃至其他的师长、同参道友为原因,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的话惭对他们的话就是耻。如果自己具有这样惭愧的心,就会对诸佛菩萨所制订的学出怀着恭敬的心,然后对于异熟果报怀着怖畏的心,也应该经常的这样去思维,让自己生起正念的心。
   
“如是亦能数数生 正念随念于诸佛”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强调诸佛菩萨以无碍的智慧观看着我们,我们时常怀着惭愧的心。对于三宝随念的心也会生起来,对于诸佛菩萨法的功德,乃至圣心的功德自己的内心也会生起来,自随念的话一直怀着正念的心在善法上去意念,这种正念的心也会很生起来。
   
“若为守护意根门 其时正念能安住  尔时正知即现前 纵或暂失能复生”这样如果我们能够怀着正念的心,时刻守护着自己的内心,意根门就是心。比喻自己的心就像房子一样,自己的正念一直守护着它。如果心向外境弛散的话把这心拉回来,如果这样我们能够时刻保持正念来守护内心的话,这样正知的心也就会现前,就是正念一直对于善法一直缘念的话,力量强烈的话正知的心也会现前。正知就是返观自己的心是不是安住在善法上,有没有观察的心,就像哨兵一样观察内心。由于正念力量很强的话,正知也会容易现前。原来正知的心衰败一旦减弱,由于正知的力量加强正知的心也会加强。而且内心即使心稍微弛向于外境,散乱、昏沉之类的,也能够把心从外境上拉回来,让心时刻安住在善法上。若内心趋向邪境、颠倒境的话,可以把心拉回来。正念如果生起,你的正知也就生起来了,你的心也就不会散乱。对于我们住在寺院里出家修行的人,经常能够得到师长、师父清楚的教导,自己干什么事情,一个道场大家共同的能够在这里安心办道,好好积资净障。不管是自己的事情,还是早晚功课,都应该清楚师父的安排,让自己在善法上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来去修学,清楚师长的教导。在修学的过程中应该感到惭愧,一个具有惭愧的人才可以有上进的能力。就是自己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这两方面都对得起的话,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如果自己无惭无愧就麻烦了。让自己充满着惭愧的心在修学的道路上。那就是说在具足正念正知的情况下,对于各种各样修心的行为如何来守护学处,如何对内心进行修行。分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是对于摄律仪戒的修学,摄律仪戒就是不要做坏事;第二个是摄善法戒的修行;第三个是饶益有情戒的修行。
第一个摄律仪戒又分了另两个方面的修行:第一是让自己三门的行为保持清净,身语意三门都能够保持清净的行持;第二让学处不要失坏,让自己所受的戒律不要破坏了。第一个如何让自己身语意方面保持清净的行为有十一个诵文: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初以如是正知心 若知此事有过失  尔时即应舍所作 寂然而住如侏杌”在我们做各种事情的时候,刚开始要怀着一种正知的心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有过失还是没有过失,在开始做事前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动机去做这件事情。这样先观察一下,如果观察后发现自己内心是随着烦恼所转,自己就不要在去做了,让自己的内心远离这样的烦恼,依靠对治烦恼的方法,依靠善法不被烦恼所动摇,就像大树桩一样,永远不被外境所动。

   
“见之无义唯散乱 我终不应观此境 常时如是应思维 目不他瞬正瞻视”
  下面讲到我们在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看人也好或看某些事情也好,如果这样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完全让我们散乱的话,这样的境界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不要去挂碍,应该去断除,让内心能够时刻的安住在善法上。恒常对善法好好的思维,心不要观察那些令我们散乱的境界,让内心系在善法上,一直在善法上去思维。走路的时候一般情况不要东张西望,看你自己面前1米、2米的地方。虽然这样长时间走路会很疲劳。“若为暂息疲劳故 偶一入目瞻诸方”我们看书的时候也会很累,就在眼睛一疲劳的时候,可以偶尔开开眼睛,向远处眺望一下,或者让自己放松一下,不要让自己眼睛、思维太紧张。
    “若见有人来目前 舒颜平视赞善来  谛察道途怖畏故 亦应数数观四方”如果我们抬头看的时候,正好有人过来,碰到有人来就要打声招呼,比如:“您好”“阿弥陀佛”打声招呼,怀着一种非常慈善的心,用非常好的语言和别人打声招呼。如果我们要走远路出去,当然在寺院就很安全,过马路要左右看。要到远的地方去的时候,非常害怕路走错了,低头走是不行的,还要到处看一看路是否走错。过去有强盗之类的,有各种危险的动物野兽之类的我们也应观察,此山有虎我们就不要过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到处看一看,我们应该过去还是应该回去,也需要观察一下。“憩息之时应回顾 审谛观察于后方  前后审视谛观已 或当前进或退行”我们在走路后很疲劳需要休息休息,休息之后又要出发时我们要回过来看一下,是否有物品丢下。路途是否危险等等。一切都是在正念正知的摄持下,对身心觉照的状态下行走,寂静安详的去做。
   
“如是一切时处中 知所当为而后行”
对于自己身语意的一切行为,一切时候都要知道有没有意义然后才去做,至少知道应不应该做,然后再决定。
“是否身应如是住 当于事先预思惟  今我此身如何住 复应时时勤观察”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有威仪,把事情策划和规划好,然后再正式做这件事情。做事的过程中要一直怀着正知正念的心经常的返观自己,是否按原来那样想做的去做呢?
   
“心如狂象未调驯 正法于心如大柱  云何系心令不逸 如是常时应练修” 打一比喻,自心就像没有被调伏狂象一样,善法就像大柱,正法是心一直缘念善法的所缘境,所缘的善法就像大柱一样,就让内心栓在这大树上,然后来时刻的观察自己心有没有缘念在善法上呢?有没有一直在善法上一直保持正念呢?还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时刻这样的去觉照,返观内心的状态。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8:49 | 只看该作者
“若人勤修三摩地 终勿刹那纵放心  今我此心何所行 应当如是勤观察”修学三摩地(禅定)也是需要正知正念的功夫,三摩地是对于善法的一心缘念。一心专注在善法上缘念不会散乱。在修三摩地时就是刹那间也不要让心跑了,离开所缘境的话就是散乱,不是掉举就是昏沉,这样的话就成就不了三摩地。要是成就之后那就不要说了,没修成三摩地而且想修成的话,经常的观察一下,自己这个心是在干什么呢?是不是一直在缘念善法呢?还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成就三摩地。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4:59:45 | 只看该作者

27mp3

第二十七座
现在讲到第五品:
“怖畏大施会等俱 若力不能许听便  是故佛言行布施 应当舍置于律仪”。怖畏情况就是在伤及自己生命的时候,或者供佛供僧大法会的时侯,虽然我们平时不要乱看乱走动,要注意威仪,但是在非常危难的时刻,在大法会期间要做很多事情,可以稍微的随顺当时的环境,该大声说话时要应该说,要不然别人听不到。平时走路一定要慢慢的走,在各种大法会时,那边要你急着赶快过去,你就得跑着过去。在行广大的布施利于有情的非常重大的活动时,对于一些微细的戒律、威仪方面的、身语方面的就可以不要太在意,这时就应以布施以利益有情为中心,其他的可以暂时的不去管他。有些杀生的行为时,有一个猎人追一条鹿,鹿向这跑了,如果别人问你,你说向那跑了,这样的话就可以救那鹿的生命。但是,你讲了假话。虽然妄语说假话按戒律来是不允许的,但为了利益有情,这样的话可以救有情的生命,乃至救很多有情的生命时,说假话也是可以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利益他人就是无畏的布施,无畏的布施非常最重要。小小的一点妄语是可以的。下面的这个诵文是:
“思应先作当从事 此外更不思余法  即于此事系其心 唯求成办于此事  如是所作皆善妙 并修余法非所能  不正知之随烦恼 如是能令不增长”这是我们开始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有一些程序。计划某些事先做,就应该好好做事情。对于后边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好好的把事情完成。做好一件事情再做另一件事情,这样可以圆满的完成。我们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于修行要按道次第去修心的话,前面的暇满人生的道理,如果没有生起一定的觉受,就不要去思维下边的法。前面的觉受还没生起来,又去想着下面的事情,那就会哪一个都没有办成。所以应按秩序打好基础一步一步的,这样的话最后能够圆满的完成全部的目标。学习也是这样,学习某一个课本,打基础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够把要学的东西和要修行的东西都圆满的完成,这是很重要的。不要三心二意做着前面的想着后面的,心里不能坚稳的在一个方面上去用功,是心散乱的一种表现,应该把一个事情好好完成。做一件事情时应该按照一定的秩序,一步一步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这样你前后所做的事情都非常完美。如果两件事情同时做,两者往往都容易失去抓不住。不管修行还是做事。如果不是这样,这就是不正知,这里不正知是主要指修行、做事的一些秩序,完全是混乱的。如果能够一步一步去做的话,这种混乱的局面,不正知的烦恼也就不会增长,整个活动秩序都能够非常清晰的,然后很好的完成。藏族有一个谚语“在一个地方烧火的话,自然的就会把那一片地烧焦、烧糊。”这个话也可以用在我们修行上,如果住在这个道场又想着别的道场,如果自己这山看着那山高,不管学习环境多么优越,内心就是安住不下来,内心很动摇,希望去别的地方参学。学习也是这样,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不能踏踏实实的去学习,学得很多很多,没有吃透道理,也是不行。自己应该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然后对所学的内容好好地用功,这样才能产生功效。最关键的是不要三心二意,干什么事情都应该坚稳的在这方面去做,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上面。
    下面有十四个诵文是讲如何守护我们所学的学处,不要让它被破坏了。“戏笑谈论有多门 稀有奇观亦多种 若时趣入此等事 于彼贪著应断离”“戏笑谈论”指国家的大事,比如盗贼、兵等这方面政治方面的谈论,当然有很多嬉笑的话语,很多各种各样,不合佛法相应的其他一切的谈论,这样的语言有很多。“稀有奇观”有很多,象电视、各种歌舞,各种戏曲。对于出家人,不要去谈论这样的不合佛法有关的外道论。电视电影尽量不要去看,如果在有些情况一定要去看的话,自己要守护正念,不要对于里面的情节产生贪著。一定要断除各种电影、戏曲方面的谈论。有时会碰上这样的情景,有的大施主邀请师父去开开眼界,所以在这样的时候要守护正念,不要去贪著。以前有一位大仁波切邀请赤江仁波切,请他去看一个很盛大的歌舞之类的大会,看了后他就说自己看的时候只是观察无常的法,刹那刹那变幻的法、虚幻的法,他能够以这样的心,来去观待各种各样大型的演出景象的话,这个倒是很好的。我们也应该学习,不管看到各种各样境界,多么美好的东西,看了容易产生贪著的场面时,能以一种无常的、虚幻的思想去看的话,就比较好。反而也是锻炼我们心的一种方式,最关键是不要产生贪著的心。
“克故掘地断生草 或复占相观星宿  应念如来制学处 即时恐惧而弃舍”如果授大戒的话,象掘地割草这样是不允许的,即使没有授戒,掘地就是在地上没有意义的挖地、割草,或是拿个小棍在地上划来划去,练练字或划一划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活动,让自心散乱的都应该断除。占相观星宿这些,和法不相应的这样东西,一旦有这样的思想和情况产生的时候,依如来所制的各种戒律,这样无意义的活动都应该断除。应该意念违背的过患,就对于各种没有意义的行为应该断除。一方面佛陀的制戒,另一方面祖师大德或是寺院所规定的,这也是我们的戒律。这样大家不要以为种菜种地就不允许了,实际是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有时我们种一些菜地,寺院既然有这些规定可以为僧众提供蔬菜,寺院规定的应该遵守。寺院的僧制,寺院各种各样的规矩应该遵守。不要依仗着借口,这个什么草不能割那我们就不要割,这种事情容易产生,寺院的规定要去遵守。最关键的是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寺院的僧制等制定各种规矩应该要遵守。印度寺院有时还种一些玉米,也有很多的田地自己种,可以请假大家种庄稼。
“若于何时欲动身 或于何时欲发语 先应审观于自心 具足正理坚毅行”在我们准备做事情的时候,以及想说什么话的时候,都要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到底自己身语是什么样的动机,而去发起的呢?做事情前先观察一下。一定看要做的事情,要说的话是不是符合善法是不是违背善法、随烦恼所转。如果是合理的话,依靠佛法依靠止恶行善的道理,如何去做事情,然后不要随烦恼所动,非常合情合理的做各种各样的善法,不被自己的烦恼所动摇。以前修学的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善知识有时在请问一些问题时,他们都是考虑一下到底该不该说,有时他就不说了,本来想说的到嘴边就咽回去了。他能够及时的返观自心,能够不该说的话就不说,免得说了之后再后悔,他能够做到这一点。“若时自心具贪著 或复欲起嗔恚意 应当静止如槁木 勿动其身勿发语”身心的觉照一定要正知正念,如果没有一切都不要谈,在正知正念觉照返观的情况下,若观察到自己内心对于好的东西贪著,或者有嗔心,这是会经常碰到的,这时候该如何去做呢?就象树木一样不被外境所动,能够非常镇定。把自己贪心、嗔心,把想说的一些话和想做的一些动作依靠对治法来压服住。身语不是在烦恼的指使下做事情,一旦烦恼产生时能够压服住,非常镇定如树木一样。对于这样有很多很多的境界,我们看小说时,被里面的内容完全所吸引,高兴的时候自己跳起来,生气的时候也跟着里面的情节。看电视时就很明显,情节好的话贪心很大,情节不好嗔心生起来,自己在下面还拍桌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好好的返观自己的心,到底处于贪的状态、嗔的状态、还是嫉妒的状态,我们能够清楚的了知,然后不动声色,自己非常镇定,就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很多的。格鲁派的《格萨尔传》,里面斗争方面的事情很多,看了之后容易让人产生嗔恼的心、斗争的心,一般不让去看。这样的书有不少,看了之后自然的就产生嗔心,随着里面的情节,就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书就尽量的不去看。当然如果会看的话,稍微有所调心的话,《格萨尔传》里面讲到观音菩萨的化现、文殊菩萨的化现,和所做各种各样的事业,如果会看的话,对自心有一定的帮助,但会比较困难一点,对于我们来说看一些大德的传记,特别推荐《米勒日巴尊者》传,看了令人痛苦流涕,这就是一种净信心,哭就一定哭得高兴。看这样的传记,对于我们佛法上面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或由掉举或戏笑 或具我慢或醉傲 或复由于激恼心 或复研磨思欺诳 或时自赞作阿谀 或复毁他与讥谤 或作轻侮或斗争 尔时应如槁木住。”“掉举”就是心比较散乱,各种心不平静的状态。“戏笑”就是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是散乱的表现。“我慢”就是自己有一些功德后有很大的慢心。“醉傲”就是种族高贵,自己年轻或者长得非常漂亮,感觉一种骄傲的心,以自己各个方面的优点而洋洋得意,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激恼心”怀着激恼心讲他人过失,故意让别人生气,故意刺激他一下,这样的讲他人的过失。“研磨”就是对于利养不知满足,想得到别人更多更好的供养,“欺诳”就是表现自己的功德,让别人如何的来恭敬承侍自己,怀着欺诳他人,不能正知的心对待他人。自赞自己的功德,不知不觉想当年……就把自己过去的家谱摆一下,这是自赞。说他人的缺点,通过对比,不对比怎么显出自己的好别人差呢,自赞毁他往往是在一起的。各种心态,各种情况产生的时候,想表现一些就是在身体或语言想表现一下,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在随着烦恼所转,不应该让自己的身语随着自己不好的心态所左右。不该说的话不要去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合适的)也不要去说,想做的事情(不合适的)也不要去做,要象树木一样不被自己内心烦恼的风所吹动。“研磨”的意思就是说,本来给别人的利养,通过自己的方法让别人供养自己,对于利养不知满足要转变一下回馈到自己身上。《劝请增上意乐经》云:如果我们要想证得功德,住在寂静的山林里好好修行,千万不要去观察他人的过失。不要总是想到我是殊胜我第一,这样的心总是认为自己了不起、自己是最好的,不要生起这样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骄慢的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一切放逸不正知的根本就是骄慢。其他的比丘,比自己差一点的,不管是种族方面、形体方面,乃至守戒的清净方面差一点的比丘,千万不要去怀着一种侮辱的心,去侮辱比自己差的比丘。怀着轻侮的心对于那些功德差的比丘去轻慢,去侮辱,一个大劫的时间让你无法得到解脱,这是教法的次第,这些都是经典里讲过的话。对于其他出家人,即使比我们早出家一分钟一秒钟的话我们也应该恭敬他,下座上座就是按出家的早晚,按授戒的早晚,对于比自己早一点出家的僧尼,应该去恭敬他。阿底峡尊者就说:要好好的观察自身的缺点,不要总是观察别人的缺点,修行就是这样。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1:07:26 | 只看该作者
前面我们讲到,在自己想说别人过失的时候,想赞叹自己毁谤他人的时候,怀着一种轻慢的心对待他人的时候,想欺骗他人的时候,在这样不好的心态一旦生起的时候,自己应该不为所动,就像大树一样能够坚稳而住,坚固的安住在善法上面,不去做身体语言上的不好行为。
前面在诵文里面有“或具我慢或醉傲”,“我慢”就是自己一般有一定的功德,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这样他容易产生一定的慢心,有这样慢心往往会对其他人怀着轻视的心、轻侮的心而看不起别人,这样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我们曾经说过“我慢高山不容德水”,真正有慢心的人,他很难再生长功德,功德的水是储存不起来的,而且真正有功德的话,还要有一颗利益他人的心。这样的话才可以对别人有帮助,如果你自己有一点功德而起了慢心,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不会有什么好处。一个有各种能力的人,如果有一个利他的心,再有一颗广大善良的心,确实能够对他人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只是有些能力但又非常狂妄,这样反而是一种伤害。因为我们说要利益的话,修学佛法主要是在我们内心上,在内心上好好的学习,不管外在什么情况自己一定要调伏自己内心的种种烦恼。《劝请增上意乐经》里讲到:此是佛法教法里面的次序。是什么样的次序呢?下座应对上座好好的恭敬,上座即使早出家一点时间,我们也要去恭敬他,上座对于下座能够如理的教导,上下非常和睦。这样和睦做各种各样的佛事活动、身心的安乐、修行都可以增长起来,一定要依照佛法的上下座之间,下座对上座应该好好恭敬,上座对下座要好好的呵护,这样整个佛法的次序才能够发扬广大。如果不这样,没有一点次序,下座不恭敬上座,上座对下座又无所谓,这样一般就不会和合,实际上不和合的情况下,种种不吉祥的情况就会产生,甚至对当地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在佛教内部就应该好好的注意。
下面就是:“欲求名利与恭敬 或复贪求徒眷众  或求于已心顺承 尔时应如槁木住”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自己内心对金钱、受用利养方面,希望别人对自己很恭敬或顶礼,以及礼拜、恭敬的心产生出来,或希望自己的名声非常广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另外还希望自己有很多的徒弟、很多的眷属。希望别人顺应自己的心,别人对自己说很恭敬的话,让自己高兴的话,让别人看自己的脸色,希望别人对自己很恭敬,用的话都是恭敬的词语。这样的心一旦生起来,我们以对治法认识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修行上应像树木一样坚稳住,让自己的心乃至别人都不要去做。作为出家人修行,有出家人的形象,另外内心还应具备出家人的品质,这个非常重要。身心都应该脱离俗事,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修行人。所以经常应思维这样的对治法,一旦自己贪求名利,名闻利养,眷属乃至希望别人恭敬自己的时候,都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对治法让自己能够坚稳,不被他动摇。前面我们讲到“常护自心疮”,我们的心有这样疮的伤口,这疮是什么呢?就是烦恼,贪求利养恭敬的心。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贪求这方面东西,自己的内心一定是生了疮,要好好治疗。让自己的心怀着一颗清净的心,清净的心是怀着一种广大的、慈悲的心,对于他人、对于佛教、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去利益,怀着一颗柔软慈祥的心对待他人,这样才可以说我们的内心是完美的,要不然就是生疮了,一旦生疮的话会有各种各样的过失。下面是:“利众生事欲轻弃 渴欲追求唯自利  若时作意欲发言 尔时应如槁木住”前面我们在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也发誓愿说愿像过去的诸佛那样,如何发心如何行菩萨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发起这样的誓愿之后,我们也知道一旦失去利他事业的过失多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旦自己生起这样的心,利益他人的事情就舍弃不想去做了,专门地只想着做一些利益自己的事情,一旦产生这样心的时候,不管怀着这样的心想说话,或做着损害他人为利益,不要被这种自利的思想所左右,而应该发起广大的心愿,自己不要被这种小小的自私心量所左右,能够开始把利他的心更大的加强,把自私自利的心能够压服下去,这种情况下就像树木一样不被自私自利的思想所动摇。
“不忍懈怠而怖畏 如是无惭及诳妄  贪著自党心生起 尔时应如槁木住”    “不忍”是对于什么不忍呢?是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肯定有难行苦行,自己接受不了像苦行一样的事情,修行中碰到一些困难,这样的时候不要不忍,应该发起一种忍耐的心,因为我们修行目的和意义非常广大:解脱、成佛,为了利益他人。怀着这样广大的目的,如果当下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和自己身心方面的痛苦,就应该坚持忍下去,因为通过这样的忍,可以免除未来堕入恶趣的痛苦,恶趣的痛苦的力量将来更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管功课也好,早晨早起,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虽然会有点困难,不要产生畏缩的心,应该发起坚强的毅力能够忍耐,因为我们的利益是那样广大,追求的目的是那样广大,对于眼前一点痛苦的事情、困难的事情都应该好好的忍耐下去。“懈怠”就是对于善法的不踊跃,对于善法没有一种欢喜好乐的心,在我们修行善法的时候,不要被这样的心所捆扰,应该发起一种好乐的心,能够在善法上修学,自己因缘难得殊胜,应生起这样难得难遇的心来,怀着好乐的心。然后“怖畏”是对于他人做广大的布施,广大弘法利生的事业时,我们想不知他在干什么,没有一点随喜的心,还说讽刺的话,怀着这样的心过失很大,所以对于他人做广大的弘法利生,在我们心里可能承认不了的那些行为,我们也应该去面对,好好的赞叹随喜,对于他们各种各样广大的事业要好好的随喜。“无惭及诳妄”是干什么事情都狂妄自大无所谓,干什么事情跟本不考虑就自然的做去了,做了半天也做不下去了,非常任性轻率的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点考察是不行的。所以做事情的时候要好好的观察,然后坚稳的去做,不要刚开始好像手到擒来似的,但是往往半途而废,慢慢的做事情,看自己的力量好好的去做。还有一个内涵是说,讲话的时候前言不搭后语讲胡话,冗长的话不要说。自己讲话起码条理内涵的都应该要有,总有些意义,但应有一定秩序,不要在那东一耙子西一耙子的,别人不知道该应哪一句。“贪著自党”是对自己亲人的贪著,在修行时候一种很大的障碍,对自己亲戚、亲友、父母的贪著心,也是一种障碍。总之,不忍的心、懈怠的心、怖畏的心、无惭狂妄的,乃至像在那里胡言乱语的时候,都能够像大树一样观察通过思维对治法,不要让自己的心被各种各样的境界所动,内心像大树一样坚稳而住。对于自党、亲党的贪著,对于亲友的贪著我们应该去减轻他,因为我们亲友的不定,亲友变仇人或仇人又变亲友,乃至相互的转变,这种情况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时候自己很喜欢的人最后会变成看都不想看的人,不要对于眼前认为很好的人,自己就贪著起来。《入行论》前面所讲的为亲人为敌人造了很多很多的罪恶,自己愚痴,不知道自己的亲人该如何去保护,如何人来调伏别人,然后造很多恶业,造这些恶业你想保护的这些亲党他不会来替你承担异熟果报,这一切的痛苦的果报在未来都会显现在自己的面前,不会有谁去承担,所以我们应该从这方面思维亲属的不定,自己造的恶业都需要自己未来去受苦,这方面着重去思维,把自己对于亲党亲友这份贪著的心减轻。
“如是恒应自观心 若具烦恼勤无义  应如勇士具大力 对治克服坚执持”    要恒常的返观自己的内心,对于身心进行觉照。如果自己身语意三个方面,有烦恼驱使、被烦恼控制着、或是动机怀着烦恼的心、或者是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或为自己做着伤害他人的事情,有这样心产生的时候,应像勇士一样,勇士就是菩萨,勇士是在烦恼生起时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断除烦恼敌人。所以只有菩萨具有大力,能够把这些无意义的事情烦恼的心能压服住,依靠对治力就是不让自己的身心被烦恼无意义的事情所动,能够坚稳而住。
“极深胜解殊胜信 坚毅恭敬谦下心  知惭识愧具怖畏 寂静勤求悦众心
若遇愚人作相违 于所欲求无厌患 烦恼使彼生此心 如是思维悲湣彼”“
极深胜解”是指对于所学的菩萨学处。“胜解”生了坚定的决定解,前面通过各方面的思维,通过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对自己对他人有多么大的利益,一旦舍弃又有多么大的过失,通过各方面的思维自己在没有完全生起决定解的时候,对于菩萨的这一切行为,通过他才可以究竟的成就自他的利益。所以“极深胜解”是对于学处来说的。“殊胜信”是对于三宝、对于学处的信心,对于三宝对于所学的这种殊胜信心。我们说信心的话有三种:第一个是净信,清净的信心;第二个是一种欲求,希望证得的欲求的信心;第三个是深信,就是这里面的“殊胜信”。 殊胜信就是通过各方面的思维等很多原因然后产生的信心,这样的话他就会更为坚定,对于三宝和三宝所制的种种学处都有这样的信心。
“坚毅”是意乐加行,就是菩萨的心、菩萨的行持都非常坚稳,一旦菩萨发起广大的心愿,愿、行菩提心就能好好的坚稳,心能够如树住如稿木住一样非常坚固。“坚毅”主要就是意乐加行方面。“恭敬”这里是对于学处来讲的,对学处、所授的戒律、戒法都怀着一种恭敬的心。“谦下”的心是对其他人都能够恭敬,就是恭敬一切众生,对于其他的人不是怀着看不起的心,而是把他人都看做自己非常尊贵的人一样,怀着这种谦下的心恭敬他人的心。
“知惭”就是我们讲的惭愧,以自己为原因是惭,以他人为原因是愧。知惭是像自己舍弃家乡来修行,不要把当初的发心给浪费了。自己当初是起码有解脱的心,好心出家,如果自己没有好好去做出家人的事情的话,是非常害羞的事情。惭是自己想到自己的事情就感觉很害羞。愧是我们愧对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的教导。前面讲到的诸佛菩萨具有无碍的智慧,我们的一切言行都无碍的现前显现在他们面前,所以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符合菩萨行的行为,自然的显现在他们面前,自己感到愧对诸佛菩萨、愧对自己的师父、愧对各位善知识的教导、愧对其他同参道友这样的心。“怖畏” 还是怖畏异熟果报,一旦违背就有各种各样的异熟果报。“寂静勤求悦众心”就是讲自己身语意、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发言,说话或者走路干什么事情都比较寂静调柔,不要一出动就惟恐天下不知似的。这样各方面都能非常寂静调柔的话,干什么事情都非常恰倒好处的话,自然的就让他人欢喜。我们寂静调柔的目的也是让和自己打交道的人都能够生起欢喜的心,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粗鲁的言行而去伤害到别人,通过自己这方面让他人高兴。通过返观我们自己的行为,出家之前的以前的行为和现在的行为相比较的话,如果我们现在确实做得比以前更好,比以前各方面更好,内心很调柔,身语各方面都越来越寂静,这样就说明学佛法得到了一定的好处。如果没有,如果自己身语和行为比以前更放逸的话,这样说明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各种各样清净的闻法,学了很多对我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们经常讲到的天变成魔,虽然这个佛法是最好的调伏我们内心烦恼的,但是如果没有好好的用到要点上、要害上的话,自己反而由佛法让自己的烦恼更严重,身语更放逸的话,这样的话就是真正的修学佛法的好处没有得到,就是天变成魔。佛法反倒让我们的烦恼增长了,这样就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的学会修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好好发起一种忏悔的心,好好的对于自己的言行发起一种忏悔的心,在各方面集资净障,怀着这样的心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和法相应。这样一旦和法相应我们的心就慢慢的被法调柔,要不然一个硬石头永远得不到法的滋润。
有时你也可能怀着一种很好的心利益他人,但是他不知道反而对你生起很大的嗔心,在这情况下要如何去对待呢?不要厌烦。自己可能对他很好,但“愚人”一般在藏文里用孩童来表示,小孩子一般都没有智慧,愚痴的人也是这样的。像小孩一样没有智慧,他做出相违的事情,本来对他很好,他会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他会来伤害你或者产生嗔心。他们的要求很多,要求这要求那,有时你一旦不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你对他再好他还是不识好,而且还不高兴还要伤害你。这时候,作为利生的菩萨,不要生起一种厌离的心、厌倦的心,不要想着不要管他了,不要生起这样的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人,会忘恩负义不识好歹的人,也是他内在的烦恼在起作用,他也是没有自由的,他也不想有事,他也不想生起烦恼,但他是不由自主的生起嗔心等各种各样的心,他内在的烦恼在作祟,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的思维,反而应该悲悯他。不要生起厌烦的心、厌倦的心,更应该对他生起更大的悲心。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1:24 | 只看该作者

29

第二十九座

我们现在讲的《入行论》,《入行论》是三世诸佛一定要行持的道路,《入行论》里面的佛法可以讲是非常全面的,怀着一种清净心来听闻它。现在我们讲到《入行论》的十品里的第五品《守护正知品》里面的:
“知惭识愧具怖畏 寂静勤求悦众心
若遇愚人作相违 于所欲求无厌患”
真正发心的菩萨不管在哪一方面都真正希望众生欢喜,这个是最基本的标准,自己的各种言行能够让他人欢喜,不要让别人产生嗔恼的心,即使在这种状态下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希望让别人高兴让别人欢喜,但是有些愚人就是智慧低劣,他由于自己内心的烦恼做一些相违的行为,各种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他就会产生嗔恼的心。这样情况发生的时候,如果我们是真正发心的菩萨,就不要有厌烦的心,一旦厌烦的心产生起来就会产生嗔心,一旦产生嗔心,那利益有情的事情就不想去做,那这样的话就与菩萨行相违,应该观察这一切各种不如法行为的对方,也是别人内心的烦恼所产生的,这是我执烦恼的驱使下做出各种行为,我们应以此的力量在自己的心里产生悲悯的心来,不应该产生厌烦。菩萨的话就像如意宝一样。菩萨希望满足众生所愿,从美好的愿望出发,菩萨怀着这样的心去看。真正的菩萨对于愚痴的人,不仅不会嗔恼他,而且会更加怀着慈悲的心,以各种方法希望他远离开烦恼的束缚,《中观四百论》里面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会大喊大闹,而且会做出各种伤害他人的行为。魔鬼会对病人做出伤害的行为,但医生是不会对病人生气,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病人是在鬼魔的唆使下做出这样的行为,同样的比喻佛陀也一样都看到众生的烦恼,而众生的过失是看不到的,由于众生自性、本性都是清净的,看到一切的过失都是由于烦恼而引起的,而不是被烦恼束缚的众生。
“于诸无罪善事中 不损于已利有情  犹如幻化无自性 应常坚持如是心”在我们想做的各种善法里面,“无罪”是制戒违犯是制罪,自性的戒违犯是自性罪,自性罪像杀生,十善业道,一违背的话不管受不受戒就是有罪,是自性的罪。制罪是制订的罪像沙弥、沙弥尼戒违背的话就是犯制罪。就是说我们在修学各种各样善法的情况下,没有这两方面的罪业完全在善法上用功。同时在善法上面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让自己不要伤害自己,另一方面那就是利益有情,有的可能戒律持的比较清净,但有着傲慢的心,对其他人怀着轻视的心,即使自己持戒非常清净,也应该以这样清净的功德让它更好的增上,不要有高傲、高傲的心,这样对自己或他人都利益很小。在一切善法的修行过程中,还有要以一种一切法如幻的思想来观察。不管是持戒的人、所守的戒、乃至如何持戒,怀着三轮性空的观点,用智慧的心来去关照一切法如幻如化,这样积累的智慧资粮更加的广大,这样的状态里面让自己内心恒常的住在这上面,恒常的在善法上修行,来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然后依靠各种各样清净的解脱道(对治法),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上面,不要有骄慢的心,用幻化的观点来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事,不要有炫耀、矜夸、傲慢的心。比如自性罪和制罪,如果出家人受戒的话,比如杀生,如果受了这样的戒律之后你杀生,一杀生就得到两个罪:一方面自性罪得到,另一方面制罪。因为你违背了戒律,一方面有违背了制罪,就是造了制罪和自性罪,得到两个方面的。一个没有受戒的人那只得一个,所以这样的话更应该注意了。所以说对于戒律如何清净的守护,就要对于因果方面多多的思维,这样才能产生怖畏的心。因果我们知道有着三个: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异熟果就是如造了杀生的恶业就会堕入恶趣,就是在恶趣里成熟。等流果就是即使得到人身的话,如果以前做坏事,那从小就是会喜欢做坏事,他就有那习气,如果做善事的话,他从小就会很善良,希望帮助别人,心地就很善良。增上果就是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和自己的内心相应,如果内在是如何的,外在也会是相应的。所以对于这方面多多去思维的话,因果生起定解,这样的话对于戒律就会发起非常好乐的心去守护。自性罪我们可以通过四力的忏悔可以净化掉,制罪由于违反戒律方面得到的罪过的话,一般我们通过诵戒、布撒这样最好的方式去净除,通过诵戒、布撒在僧众里面怀着一种忏悔的心,这样去做的话就容易清净。违背戒律方面的制罪的话,依靠四力是不够的,还要在这个僧众里面通过诵戒、布撒的功德,它就可以很容易的就净化了。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1:59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得此殊胜有暇身 须经长劫熟思维 应当坚持如是心 令不动摇如须弥” 这里再一次谈到殊胜暇满人身的难得,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以持戒为基础,还要广大的布施,还要发愿才可以得到这样的人身。而这样的人身通过修行,不管是要追求解脱,或者是成就无上菩提,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身体来修行,乃至每一刹那只要在这上面发起广大的心愿来修行,就是每一刹那都去积聚广大的福德智慧方面的资粮,你想成就人天果报,想得到解脱,都可以这样去成就。所以说意义非常广大又非常难得。人身难得,不管是从因缘上、果位上、还是体性上、还是从比喻上面都一再说明它的难得,我们在这方面一再去思维,对于人身暇满、难得义大、容易失坏的道理真正生起一种定解的话,对于策励我们的修行来说就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就怀着这样的心思维之后,“如是心”就是应该以成就自他的广大的利益,希望通过这样的人身来成就自己和他人的广大利益。自己就是无上菩提,他人就是能够利益他人。“如是心”可以说就是菩提心。要坚持自利利他的这样广大的菩提心,不被外界各种风所动摇,各种对于今生的贪著、对于来生的贪著、乃至对于三界轮回的贪著。不被这些渺小的、目光短浅的心量所束缚,都能够有广大的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下面的话是摄善法戒,前面的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分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不能修学善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对于自身的贪著,是对于自己身体的贪著,要想修学善法,把对自己身体的贪著要断除掉;第二个方面是如何修学一切善法的方便,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修学善法呢?对于这样的方法我们应该非常善巧、非常熟悉。分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说如何断除对自身的贪著呢?下面有十二个诵文来讲这方面的内容:“鸟鸢贪食死尸肉 互相攫夺与斗争  死时汝心不知忧 今何为身起诤竞”刚才也说对于暇满人身一再的去思维,就是说依靠它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可以成就很大的利益,一旦死之后就什么用都没有了,现在认为多么重要,到时一旦死之后,就会像印度人死后会抬到尸陀林里,就是人死后尸体都会随便扔那里。西藏的天藏,死后会有很多秃鹫、老鹰来吃的,鸟类会对死尸的肉争来争去,有时我们也可以很自然的就想象到这种情景。身体和心已经分开了,尸体被鸟、狐狸之类的争来争去,我们没有一点不高兴的心,因为你已经死去身体已经舍弃了,现在活着的时候为什么对身体就那么的看重呢,身体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稍微有些难行就会忍受不了,多方面的照顾这个身体,为什么这么的重视,为了这个身体一直想尽一切办法要去维护呢?到死之后被鸟吃的时候你为什么没不高兴呢?“执持此身为我所 何为防护劳汝心 心与此身既别异 身之所属心何涉”既然死之后自己的身体一点用处都没有,而且被鸟兽吃来吃去,为什么你现在这样牢固的执著,把这身体当做自己最贵重的东西多方面的来防护,为什么你的心是这样的?因为在那时候你是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为什么现在你是这样的执著呢?在临死的时候自己的心要舍离身体,身体也要舍离这个心,这两个自然的就会分开,心快速的会把这身舍弃,这样的话身体对于心又有什么作用呢?“身之所属心何涉”不太好理解,就是身体的东西对心又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利益呢?“问愚痴心尔何故 不于木像而执持 此不净聚朽机轮 勤加防护有何益” 这时候观察自己的思维,你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身体和自己比较熟悉,从生下来一直和自己相随,所以我应该好好的资助,不应该轻视这个身体,对这身体要好好的保护,毕竟生下来就带着它,还应该好好保护,如果有这样念头的话,就问问自己的心,“愚痴的心”就是对于五蕴,我们这个身体蒙昧,对我们自己的身体搞不清这样的心,为什么不对木像去支持,“木像”就是干净的、清香的东西,做为自己来支持保护呢?为什么对于不净充满的朽机轮,像坏轮一样。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充满着不净,为什么你不对那个干净的散着清香的木头,做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去保护执著,而对这个充满不净的,就像一个破旧的机器一样去防护到底又有什么用处呢?最关键的话,通过这个不要对自身太贪著,对自身爱著的心、贪著的心就要断除,自身的不净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总是把这种面目自己隐藏起来,给它一种美好的干净的形象,自己欺骗着自己然后对它贪著,所以就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不应该贪著。下面就是对自身的返观,用智慧的观点对自身,观察我们的身体到底有什么非常精要的、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这样去珍惜、爱惜呢?“先从皮肤次第观 以自慧心而分析 血肉骨琐联络中 般若利刃今剖割 乃至骨骼悉分散 从头至足当观察 此中有何坚实法 自身于此应熟观”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