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管理是大管理,不仅仅是一些方法和技巧。fficeffice" />
毛泽东的管理的基本精髓是“群众路线”,这是管理成本最低的一种管理方式。
毛泽东管理第一定律:只有反抗能量最小化之后,组织才有稳定的可能,行政管理和利益协调才有可靠的基础。一个组织不能维护多数人的生存条件,反而与那种反对多数人生存的制度捆绑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组织必然不稳定。他直到死都不相信那种让少数人高高在上的制度能够搞好建设,能够维护稳定。毛泽东执着地寻求一种反抗能量最小的模式。而如何才能做到反抗能量最小,就直接进入管理或者制度设计领域了,这是第二定律的内容。
毛泽东管理第二定律:只有被管理者的离心力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管理和规则才能够找到落实机会。只有扁平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把管理绩效提升到专业化管理远远不能达到的高水平上。扁平化是指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相对均衡地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在大庆经验中间,定义为:“充分发扬政治、生产技术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主要是保证每个职工有向一切违反党的政策、法令的现象作斗争的权力,保证每个职工在一定的会议上有批评干部的权力。生产技术民主,主要是广泛地吸收工人参加生产技术管理,把群众管理和专业管理结合起来,经常发动群众讨论生产上的作业计划,讨论规章制度,讨论生产技术上的重大问题。经济民主,主要是工人参加经济核算活动,搞班组核算,管理食堂,讨论生活规划,讨论农副业生产分配方案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职工代表会议,五级三结合会议以及职工关于政治民主的“五项权利”,生产技术民主的‘五项职权’、‘五不施工’,生活管理上的‘四条权利’等制度和规定。” 很显然,管理者的权力和利益都最小化了,这明显构成对管理精英的“相对剥夺”。扁平化管理则最小化了劳动者的异化感受,从而有可能寻求一种在劳动者自觉纪律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绩效的新路径。
那些比较热衷于在管理中间搞物质刺激,不仅忽视了企业物质诱因的巨大成本,而且是以损害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代价的,这些人往往刻意去引导一种雇佣思想——我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走人的雇员。同时,这些人也往往在问题出现时偏爱强制性和镇压性的手段去对付被管理者。有些人格外喜欢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强调管理层的强大权力及其对被管理者的有效控制,毛泽东是反过来看问题的: “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
毛泽东管理第三定律:在反抗能量和离心力量最小化之后,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必须走出常规化管理的局限,群众化的管理优于专业化的管理。干部群众化同时最大化群众对管理的参与,是毛泽东管理法的绩效来源,仅仅依靠专业管理者的作用远远不能实现生产和力量动员的巨大潜力。毛时代的管理中间,专业管理者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对低的,但是在专职管理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积极分子群体起到各种管理作用,是专职管理者与积极分子团结联合起作用的模式,既然有大量的非专职管理者起作用,那么,管理起作用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依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和监督,而是依靠“模范带头作用”。这个机制是从“三湾改编”的连队党小组开始的,党小组在基层管理中间起着“战斗堡垒作用”。在工厂里面,“首先必须依靠工人阶级中的觉悟分子、积极分子(这些人就是共产党员,工会会员和青年团员中的积极分子),并经过这些觉悟分子和积极分子去团结企业中的全体人员,作为企业领导极关的可靠的支柱。就是说要依靠党的组织、工会和青年团的组织。党的群众工作,基本上就是党如何领导工会和青年团的工作。”积极分子团体承担管理职能,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后果——非正式权威积聚于正式权威周围,共同在管理过程中间起作用,毛时代的企业中间不再存在非正式组织,这是与西方企业有别的现实。
专职管理人员只起引导作用,强制性管理手段最小化,积极分子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外围意味着非正式权威和正式权威一起起作用,这是毛泽东管理的三大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