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豫仁 - 

[修炼成长] [原创] 我的工作历程

[复制链接] 189
回复
2734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1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0:41:04 | 只看该作者

项目管理团队的失衡

 

在这里我罗嗦一点,很多公司一部分做工程师的,在跟进一产品的时候往往对产品本身的了解微呼甚微,甚至不如一些测试员了解的深入,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只能就事论事,没法体现主动性,想让他扩展性的给出实质性意见简直是对空气打拳、发火,这些人实际上只能跟着特定专业的人士被动的做些辅助性工作,而相对专业的配置人员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轻浮心态,轻视必然。这就很容易导致事实上项目运行过程中整个TEAM重心失衡,失去团队成员设置的本来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每个工程师都能真正的溶入到研发团队中去,真正的了解产品的每一个细节/环节,再结合一点所谓的手法/技巧,适时的拿出数据来和Team分享,边学习边工作,那么你会工作的非常愉快,再挑剔,再专业的人士也会对你刮目相看,因为你的工作对他而言是一个弥补,会弥补很多他发现不了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会让他更加专业,更加优秀,这样,你工作起来就很主动。这种主动来源自任何成员的尊重,尊重来自于细节的执行和把握。
72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0:52:50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想发点以前的事例和经历来和业内人士或兴趣人士探讨一二的,但好像这个目标很难达到。

有点失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6 1:01:33编辑过]
73
发表于 2009-1-6 08:41:15 | 只看该作者

豫仁兄,一直在关注你的帖子,非常敬佩你的毅力,也很欣赏你的才华

说实话,真正能在一个公司沉下来做事情的,公司都会给予一定的回报的

企业不喜欢很浮,尤其那些光会理论,不懂实践的学生

栖息谷有很多高手,他们一般不说话,也很忙,你别失望

我们都在看你的帖子

对你来说,你写出这些东西,对你也是种享受,也应该有分享的喜悦,继续,加油!

[em10]
74
发表于 2009-1-6 13:53: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很多人都在看哦.很精彩受用!
75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0:17: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上面二位,呵呵。

精彩谈不上,很多细节的实际东西无法表达出来,只能选其特里,尽量做些说明。

76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0:18:35 | 只看该作者
重心失衡这个词,是当时在做液晶电视新项目过程中的深切体会,总结新项目团队工作
的时候,突然的发现。个人觉得很形象,贴切的说出了那种意思。类似词汇尽管也可用
为头重脚轻,失去平衡等,但还是更中意重心失衡。当时我们的情形大概就是,整个新
项目团队包括三大部分,台北RD,客户团队,大陆团队。这种三角关系在后来工作中遇
到的太多,只是其中一极有所名称上变化而已,如中国大陆 – 北美 – 客户或北美换
成欧洲。当时我们那个三角的重心一般都偏重台北一边,这个是公司本身造成,台湾公
司,在很早之前,关键性的运作阶段基本都以台北为主,这种状况后来发生了变化,更
趋于合理。这种趋势当初培训时候郭台铭有一句要求可以从中发现一二,‘所有产品开
发工程师应该在车间现场办公’,虽然有偏颇嫌疑,但在他那个经历及层次之上那样
说,说明了制造的重要性。
77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0:19:11 | 只看该作者

大陆的多数公司,目前的状态还停留在新产品开发控制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足够重视制
造和产品开发的衔接问题,这种互相谐调互相依赖的关系的最终形成有一个重要的前
提:制造模块(从公司组织的角度看,把制造分离出来)足够强大, 这个足够是相对
而言,强到什么程度才谈得上‘衔接’?当制造模块可以持续地给新产品开发反馈一些
对产品开发、改进有用的信息的时候就说明制造部分在公司几大组织模块中过硬了,合
格了。而一旦合格,很容易就更进一步。这方面我接触过台湾企业,日本企业,欧美企
业及澳洲企业,单拿我自己感受来说,这种衔接,日本企业做的最好。特别是日本本土
职员的那种认真态度,细致工作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同一样事情,他们做的效果真的不
一样,不服不行。至今,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一个日本老者曾经给我们公司做过一
次产品检验表的一个范例版本,他是觉得我们做的太粗糙才重新起草的,说实话,当时
我看到后那种第一反应是脸红。其时也工作多年了,还从没见过那么精致精细的检查
表,而做这个表的人还是个硬件开发工程师,换一个流行词汇来说,当时真的被雷倒
了,尽管只是简单的一张纸。

新项目团队当时我们那三组人马要说台北那边的团队不对我们轻视都是不可能的,除开
公司因素外,我们这边的人马素质太弱了,硬件、软件、测试,在前期都无法望其项
背,尽管他们也是新近进入LCDTV行业,但很明显,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一个层次以
上,这个时候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的就是实际项目运作起来时候的重心失衡,所谓重心,
在产品方面就可以先理解为对产品本身的发言权及权重,这种发言权包含对产品的理解
深度、准确度。随着项目的进行,我们这边测试和项目控制管理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提
高,这种提高现在我看来,是必然建立在对产品本身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之后再融
合制程中环节薄弱和对产品的test & detect能力,从而总体把握项目的状态及可能存
在的瓶颈,这个融合后的对整个项目的评估覆盖力就是台北那组人马最薄弱的地方,而
这点就是我们拖回部分权重的唯一力量所在。随着从点到面的权重提高,无形中重心也
相当然的回移。这种回移在第一个项目进行的后期,基本已经达到了当时的极限。这个
所谓的阶段极限的输出结果之一就是我当时对整体项目的判断前瞻力的加强,这个好像
某位人物也说过,当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加上一定程度的脑力活动,决策,正确的决
策的输出也就是一种必然。对那个我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当大老板郑重的同意台北方面
意见一直的否定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私下只能向几个同事感叹,这个项目如果要继续
存活,基本就是个奇迹。

78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0:20:14 | 只看该作者


这种现象,很容易在经历丰富之后延伸到整个公司组织架构的重心失衡,当然,重心失
衡的组织架构不一定就产生不好的问题,很多老板还故意为之呢。这个重心的所在基本
取决于一个公司的实际的运作状况,盈利模式。创业型公司,比如去年NB哄哄现在亦然
好像很NB的九阳电器,这种创业型公司重心必然在产品开发一块,产品开发权重大大超
过制造的分量(销售因素比较特殊,在国内,销售基本还是主导的;但在大小家电制造
商本身的基础这块,我暂时只关注开发和制造。),问题当然也集中在这一块。起初的
这种重心偏移造就了其能抓住机遇、快速成长的创业初期的辉煌,加速度肯定比一般公
司大的多,所谓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但当它成长到一定规模,运营线条的丰富曲折化
之后,问题纠结在脖子那一块,必然影响及阻碍公司的再次成长,这就是很多人感叹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话说回来,一个创业型公司,起步阶段肯定RD的份头
重,这个是必然,也是效率运作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公司,无论做任何的电
子产品,在制造和测试(其实我真的想把测试加入制造)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甚至藐
视确实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个根子在人,这也是后续很多公司转型提高很困难的根子
之一。开放度比较大的公司会陆续接触一些先进点的公司,在制造和测试方面学习到那
种重视的态度,这种学习的过程一般是通过合资或直接OEM来实现的。而根治这种公司
是很困难的,毕竟,创业型公司的原始特征太明显了,权利基础的根扎的深不可测,空
降型管理者除非有最大股东的持续、长期支持可获得成功转型的空间,否则,基本没
戏,随时都可能献身在权力斗争的阵地上。这种企业相信多数外资呆惯的人,是很难适
应这种公司的,尽管它是新型公司,年轻的公司。再扯典型国企那些,想都不用想,那
是官思维官本位的集中营,呵呵,不适合正常人。

上海A股,09年再次反弹,连续两天红盘。

79
发表于 2009-1-7 12:02:4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希望再接再励![em01]
80
发表于 2009-1-7 17:07:3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楼主的帖子,写的非常朴实了。再接再厉了。顶了。哈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