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焦点话题(第1期)深度讨论]商业社会中我们需要德才兼备?

[复制链接] 300
回复
4730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2-27 12:0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管焦点”版将开辟一个全新的讨论活动,和以往家园的各种讨论有所不同的是:1、暂定每月一期,每期话题均有家园所邀请的主持人来主持与家人的互动讨论;2、加大讨论的深度,在我们只能用文字来PK的论坛里,以笔做枪,杜绝人身攻击的前提下,尽可火花四射;3、每个话题均为焦点话题,每个主持人均在业内拥有一定的成绩;4、与家园内部刊物“家书”互动,将思想的PK传播的更广、更远;5、家园只是提供思想PK的场所,所持立场永远中立,任家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有人(包括管家、管理员、斑竹、贵宾)在活动中的发言均只代表个人立场。

    并借此活动征召每期主持人及热点话题,有意者可站内短消息与版块斑竹或我本人联系。


本期主持人:于加朋老师背景介绍(主持人提供)

    于加朋老师,职业培训教练。口才出色,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其培训风格彰显轻松幽默的气氛、行云流水的演绎、激情洋溢的表达,给学员以酣畅淋漓的感受。长期从事表达技巧和传播技巧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为中国的培训事业培养优秀的培训师,被业界誉为“中国第一培训教练”!
    在培训师授课技巧方面,于加朋老师在国内培训界完成了最多的极有价值的个人原创成果,且独创了全新的“培训教练”技术。2006年推出了其个人的第二部专著《互动三节棍──培训、传播和沟通的奥秘》,引起轰动。2004年推出了其个人的第一部专著《指点江山──高端培训师手册》,广受好评。此外,于加朋老师还曾在《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前程无忧•广州青年报》、《赢周刊》、《培训》以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上公开发表了三十多万字的分析文章。
于加朋老师曾为以下企业成功地讲授过内训课程: 海南航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美的空调、亨通集团(中国最大的线缆制造商)、普立华科技(全球知名的照相机生产企业)、二滩水电(中国最高水利大坝)、美达锦纶股份(全国最大锦纶制造商)、广东电力、广深高速。

于加朋老师说:才比德更重要!

他说:凡是与人性发生碰撞的,不论经过怎样的波折,最终都要给人性让路,所谓的道德也不例外……

家人们,看看于老师的观点,你们怎么考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7 12:42:2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7 12:3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

 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

 

显然,这绝对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即使没有明确的结果,探讨这种话题至少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可以挑战我们自己的心智,另一个好处是增加生活的情趣。

对于这个话题,于加朋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才比德更重要!我说才比德更重要,并非等于说可以缺德!德与才,即使二者都很重要,还是可以分清哪一个更重要。

我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我的观点,分别是“人性与道德”、“制度与道德”、“才能与道德”以及“‘道德挂帅’的魔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9:32:04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7 12:4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人性与道德

一、人性与道德

我在《互动三节棍》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性是真实的、自然的、永恒的,在人性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人们无法用人性来指责别人或赞赏别人,也无法用人性来自我标榜。道德是虚幻的、人为的、易变的,在道德面前人被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人们可以用道德来指责别人或赞赏别人,也喜欢用道德自我标榜。把人性问题道德化,是小题大做。把道德问题人性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培训师应该多讲人性,少讲道德。

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史,人性并没有发生过丝毫的变化。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年代,恰恰是统一的人性把我们每一个人完完整整地定格成一个人。

只有在人性这个层面上,人人平等的普适法则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只有在人性这个层面上,不同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对方;也只有在人性这个层面上,那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沙士比亚的戏剧经久不衰,“哈姆蕾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训悍记”等等作品创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东西方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不能改变人性,我只是把人性刻画出来呈现给你们看。

金庸先生一生写了14部武侠小说,我认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当属《笑傲江湖》。因为这部作品对人性刻画得最深刻、最真实。聪明耿直且心怀正义的令狐冲,满嘴仁义道德而内心却极其阴险歹毒的岳不群,走火入魔却也情深意重的东方不败,目空一切却能在地牢隐忍多年的任我行,这一个个人物触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灵?

一部作品,通过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能让越多的人从中找到自己影子,就越成功。

但凡服务于政治宣传的作品,无法真正深入人心,不会长久;但凡执迷于道德高调的作品,也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同样不会长久;只有真实刻画人性的作品,只有尊重人性的作品,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长久。

曾和几位朋友聊过,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很多人说那是因为该剧大力弘扬了儒家文化的原因。我则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大长今》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力弘扬了个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才是符合人性需求的精神食粮。个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乃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这种精神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里非常微弱,你能想到的最有力的声音也就是《易经》里的“君子自强不息”的轻唱,而这少有的轻唱也被儒家大力弘扬的“温、良、恭、俭、让”以及“知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等等教条给淹没了。想想吧,主办方为什么不把《大长今》说成“青春偶像剧”,而说成是青春“励志”剧呢?“励志”是对追求个人成功的人性的解放,对转型期中国年轻人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

人性是那样稳定,是那样强大,凡是与人性发生碰撞的,不论经过怎样的波折,最终都要给人性让路,所谓的道德也不例外。

试想,儒家文化传唱的郭巨“埋儿救母”这种灭绝人性的“孝道”怎能行得通?封建时代为妇女制定的不但要“从一而终”还要裹上“小脚”的这种违背人性的道德要求如何能有生命力?“无私奉献”这种违背人性的教条如何深入人心?过去,我们中国社会还一度把同性恋和婚前性行为也看成是道德问题,当然现在还这么认为的就少多了。在与人性较量的过程中,道德节节败退,道德所固守的阵地也越来越小!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道德对人性的回归,这一趋势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完全用人性取代道德,而在于促使人们看清道德简单而清晰的本质,进而以务实的态度提升道德建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9:32:41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6-12-27 12:4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二、制度与道德

二、制度与道德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前辈说过:制度好,坏人不敢干坏事!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干出坏事!

如果坏人始终都不敢干坏事,也等于没干过坏事,这坏人还是坏人吗?如果好人“仅仅因为制度不好”而趁机干出了坏事,这所谓的好人还是好人吗?

是啊,如果制度好,我们的“韦大岭秀”还会以所谓“引蛇出洞”的不光彩方式揪出几十万个“幼派”吗?如果制度好,我们的“韦大岭秀”还会悍然发动“闻话大格命”以至于几乎断送中国的前途吗?

如果制度好,俯拜怎会那么严重?怎么会有那么多外逃的摊关?那么多被双龟乃至被判刑的挡圆干部,他们入挡时都是举起右拳庄严宣过誓的,都是经过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严格审查”后被认定为“德才兼备”的,可是怎么干着干着就俯拜了呢?如果把你我放到那些位置上,谁敢说你我肯定不会干出违法乱纪的俯拜行为呢?

企业的情况又如何呢?1999年底,创维集团原销售大将陆强华与创维集团原“一哥”黄宏生闹翻,陆从创维带走100多人的销售精英“弃暗投明”到另一家公司,一时间成为业界热烈话题。黄与陆还一度闹上法庭,而且据说黄还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论坛,专门研讨陆强华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陆的职业道德到底如何,最终也无明确定论,至少陆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刑事指控。2004年底,身在香港的黄宏生忽然被香港司法机关逮捕,他被指控侵占股份公司巨额资金,一时间惊傻很多人。在案件审理期间,黄利用取保候审之机还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为自己鸣冤叫屈。到2006年初,黄终于被香港高等法院判定罪名成立,刑期6年。黄宏生曾是创维的企业缔造者,是企业的领袖,他这样一个指责过陆强华职业道德的人却因侵吞公司巨额资金而走进大牢。 

我国股市的以“银广厦”为代表的一大批造假行为绝非原创,外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1995年,缺乏监管的尼克李森一手搞垮了英国巴林银行,2001年11月,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被公开,公司最终倒塌,相关人员受到法律制裁。

美国是高举淫权大旗的国家,按理说美国应该是淫权的表率吧?可是,到了依拉克,他们那些为了解放依拉克人民而推翻老撒的大兵,怎么就用那么恶心人的方式虐待囚犯呢? 

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所谓的“好人”那么少,而且为数不多的所谓“好人”对制度的漏洞也有着超人的洞察力、捕捉力甚至是创造力,由此也争先恐后地纷纷变成了“坏人”。如此看来,我们对所谓“好人”还能指望什么呢?

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廷里,为了防止男性奴仆与女性干“坏事”,管理者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对这些男仆进行思想教育上,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让这些男仆举手宣誓上。管理者干脆就把男仆那根赖以干“坏事”的老二给切掉了。这一切,就是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的的确确,被切得干干净净的太监们真的没干那种“坏事”。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他买通了管理者,避免了被切,结果他就把皇帝妹妹的肚子给搞大了。好在中国封建宫廷对太监在这方面的管理基本还算是成功的,把太监们干那种坏事的漏洞给彻底堵死了。可是,管理者们始终都不知道如何彻底堵死太监们贪钱、贪权的漏洞,实践证明被切的那根老二不管这方面的事。所以,历代封建宫廷里太监们权钱交易的难题始终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准确地说是解决得很不好。

现代管理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德在管理上只能当“情话”说说,不可当真。大家都清楚,管理上,会计和出纳必须分开,这叫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德如何可靠,都不可以兼当会计和出纳。就是这样一条简单清晰的管理原则,偶尔也有执行不到位的时候,而一旦执行不到位,几乎必然出事。一个典型的事例,卞中,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时担任综合计划局财务处出纳、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子,利用职务便利,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伙同上司,共挪用侵占公款2亿多元, 直到2003年2月才被发现,最后被判死缓。

制度上稍有漏洞,或制度的执行上稍有漏洞,几乎必然出事。放弃对“好人”的任何幻想,放弃对道德的任何幻想,逐步建立起科学而严谨的制度才是唯一出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9:33:09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6-12-27 12:42: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才能与道德

三、才能与道德

 以上谈了“人性与道德”和“制度与道德”。前者说明很多道德问题的领地其实属于人性,真正属于道德的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后者说明,人的道德非常不可靠,必须用严谨的制度来弥补。

现在来谈谈才能与道德。

在道德方面,人与人有多大不同呢?道德这玩意儿,好像只能把人分成三个“级别”,即缺德、不缺德和高尚。绝大多数人都被放在“不缺德”这一级别,而这一级别又很不稳定,想着自己应该很“高尚”,可是随时都有可能轻易就被别人打入“缺德”的级别,好危险。即使你有幸被某些人划入“高尚”的行列,可是仍有可能同时还被另一些人认定为“缺德”,好郁闷。所以,颠来倒去,都是缺德、不缺德和高尚这三样,好乏味!

在才能方面,人与人又有多大不同呢?不同可大了。首先,这才能分专业门类。如果说谁有才能,那大多是指在某个专业门类的才能。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今天,能让人表现出才能的专业门类早已经远远超出360行,有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个人在某个专业门类里是庸才,在另一专业门类里很可能就成了技压群雄的高手。早已闻名全国的智障人舟舟,以他那无与伦比的模仿音乐指挥的才能震惊中外。看来,对于任何人的才能,我们不应轻易说有没有,实际上关键在于有没有被发现。在同一专业门类里,才能也分高下多个级别。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多是这种情况的。就拿围棋选手来说,分职业和非职业,职业选手还分为九个段位。这还不算,还会根据职业选手的比赛成绩得出他们的等级分,这等级分可以把几百名乃至上千名选手排出名次。所以,在才能方面,人的区别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变化,有趣得多。

所以,涉及人的不同表现,道德给人的展现空间要小很多,而才能给人展现的空间要大得多,也有趣得多!认定一个人的才能更多的是依靠一些客观的指标,其过程主观的成份比较少。而道德这玩意儿太主观,太易变。也许你的上司在你的心目中一直属高尚级别,可是一个小道消息就足以使你把他从高尚打成缺德。也许在这件事上显示此人很高尚,而同时在另一件事上则又显示此人很缺德。

 涉及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与道德有所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才能完全是这个人自身的特征,或者说一个人的才能完全是装在这个人的头脑里的。静态地看,一个人的才能与此人身外的环境关系不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天生的成份。只是才能的发挥和积累与环境有较大的关系。从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角度对照来看道德,尽管很少有人真的认为道德有天生的成份,但确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应该也是此人自身的一种特征,或者说一个人的道德似乎应该完全是装在此人心中。在多数的的观念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似乎与环境关系不大,尤其是一个成人、一个在道德上已经“定型”的人,他是否是所谓好人就与环境的关系不大了。其实,这种观念很不可靠。

历史上有个典型的真实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裴矩一生跟随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领导,在每一位领导手下混得不错。他看出隋炀帝好大喜功,提议并亲自主持了多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深得隋炀帝赏识。裴矩还唆使隋炀帝发动了讨伐辽东的战争,战争打了很久,战事也不顺,耗费巨大,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根据裴矩的这些表现,他是典型的“佞臣”,属于有道德污点的人。按照今天企业招聘的观念,很难想象哪家企业敢用裴矩这种人。然而,裴矩后来还是被更“牛”的唐朝接纳了,成为唐太宗手下的民部尚书。唐太宗非常痛恨官员贪赃受贿,为了考察官员们的德行,他暗中派人故意向一些官员行贿,其中有一名掌管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非常气愤,执意要杀掉这名受贿的官员。而裴矩却出面劝阻:“此人受贿,理应受罚。可是,陛下您是故意引诱别人犯罪,如果这样就把他杀了,恐怕不符合用礼仪道德教化人的原则。”唐太宗大为感慨,还特意召集一些大臣说:“裴矩敢于当面向我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是心存不满却一味地在表面上顺从我。如果大家都能向裴矩这样,还要我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裴矩本是前朝的“佞臣”,到了唐朝却成了敢于直言的“忠臣”,对于这一变化过程,司马光在《资质通鉴》里有这样的评论:“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看来,人的道德与具体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台湾明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在谈到员工的德与才时曾说过:对企业来说,员工的才比德更重要,员工的德与企业文化有关。

要说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还有一个考察角度。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德有才的人比有德无才的人更危险,前者会给公司或他人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似是而非论调很容易迷惑人。

葛洲坝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最多、最典型的故事。当初,关于这项工程的上马与否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还是以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等人为代表的“上马”派胜利了,工程于1970年12月被正式批准上马了。具体负责这个工程的张体学还亲自向周恩来总理立下了“军令状”:“如果葛洲坝出了问题,我就把脑袋挂在天安门城楼,向全国人民谢罪!”就是这位张体学,以荒唐透顶的“三边政策”(边施工、边设计、边勘探)指导葛洲坝前期工程的建设,导致工程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工程被迫于1972年底停工,耗费2亿6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买了一个教训。张体学并没有掉脑袋,而被推倒重来的葛洲坝工程还是由当初反对上马的林一山挑起了重担。至今都没有谁会怀疑当初力主葛洲坝上马的如张体学这样一些人的道德,可是这些人的所体现出的“才能”的的确确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其实,企业里类似的情况更常见。每年世界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公司的高官被董事会炒掉,大都是这些高官业绩不理想甚至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案例,国内一公司聘请了一高管,上任后就力主上马一套ERP系统。折腾了一年,花了一千多万,安装了这套系统的公司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公司上下怨声载道,这位高管也干不下去了,只好留下ERP那个烂摊子辞职走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那位高管有道德问题,而那家公司也承认,高估了那位高管的能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企业也好,组织也好,如果在能力方面看错一个人,将会造成极大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损失,轻者损失资金或财务,重则危及人的生命,就象一起起因工作疏忽造成的空难那样。反对者会拿911说事,他们说如果恐怖分子不发动袭击就不会有911。事实上,根据美国独立调查委员会完成的911调查报告,在911发生前,美国政府至少有10次以上的机会可以避免911的发生,而大都是因为所谓的“疏忽”错失良机。

要说要说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还有一个考察角度。有些人在道德上有疑点,却拥有重要而超常的才能。敢于重用这些人,不但是值得尝试的,有时更是必要的。前段时间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暗算》,是根据小说《绝密701》改编的。小说《绝密701》又是根据真实故事完成的。就说破解“光密”那段吧,电视剧里把黄依依还适当美化了一些,在小说里,这位从美国回来的数学女博士,纯粹就是一个在两性关系方面相当开放、相当随便的人,这在我国60年代的环境里,更是难以接受,对于一个从事极其特殊(破解敌方电台密码)、极其严肃、极其保密工作的701这样一个机构来说,更是不可想象。而701的安副院长就是看中了黄依依的才能,忍耐了黄在生活上的放荡,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对她大胆重用,并始终相信她的能力。最终证明,安副院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胸和胆识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个世界上,比缺德更严重的是缺才。如果真的出现了很严重的缺德,一味用道德高调进行谴责不如用有效的才能来制约缺德行为的发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9:33:48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6-12-27 12:43: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四、“道德挂帅”的魔障

四、“道德挂帅”的魔障

 我相信,适当地探讨环绕问题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清楚问题答案的意义。

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明确的、简单的。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国度里,一个简单问题的简单答案不是被扭曲成“博大精深”,就是被扭曲成“玄之又玄”,要么就是被扭曲成“礼仪廉耻”。

  与此问题有关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背景是,两千多年来,我们这个社会长期被“道德挂帅”的魔障所笼罩,涉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无视真伪之别,忽视对错之分,却极端注重在道德方面的好坏之争。

“道德挂帅”有三种显而易见的表现。

表现一:道德高调泛滥。道德高调自古就有,“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内圣外王”,“以德报怨”,直到如今类似“向某某学习”等等句式。这些教导人人都争当孙子的道德高调泛滥,占据了主流话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民众对事物实质的探求。我曾在网上与几位培训师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对学员来说,培训师的那种特质是最重要的?与我争论的那几位培训师坚称,培训师的道德(人品)是最重要的。他们的理由有二,一个理由是道德(人品)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连人都做不好,还怎么做培训师?另一个理由是培训师为人师表,必须以德服人,云云。我反问他们,学员们听培训师讲生产管理或营销管理的课程,还会在乎这位培训是否包养二奶这种问题吗?更有一位培训师,在网上强烈呼吁广大培训师要不断修炼“大爱”的信念,说培训师因职业特殊而需要拥有更多的爱心。这种论调一下就让我联想到一些邪教的歪理邪说。我觉得,呼吁培训师们加强课程创新、拒绝剽窃他人成果会比倡导空洞的“大爱”更有意义。我总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如果要人们说出干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条件,那很多人的习惯性反应往往就是道德。我曾指出,在日常话题中唱这种道德高调,是出于三种心理背景:一是为了掩饰其成就的空洞,二是为了掩饰其学识修为的浅薄,三是为了显示他自己“很道德 ”。

表现二:道德标签乱贴。由于道德高调泛滥,就使很多民众习惯性地乱贴道德标签。就像大家经常见到的,为数不少的人总喜欢给别人的观点贴上(主要是负面的)道德标签,并进而指责对方的“态度”或心理动机,于是人身攻击就来了。不久前“品三国”的易中天和“水煮三国”的成君忆在一电视节目里坐到了一起,可是那成君忆一上来就指责易中天给曹操“翻案”属于“道德感”有问题,甚至指责易中天“伤害别人的灵魂”,云云。那天成君忆的表现恰好印正了已顾著名作家王晓波在《道德与论战》中的观点:在我们这个社会,本来是争论谁对谁错,常常演变成争论谁好谁坏。人们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乱贴道德标签上,不但会破坏正常的探讨气氛,更会抹杀追求真理的努力。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不但习惯于给别人的观点贴上道德标签,也喜欢给自己的观点贴上道德标签,当然是高尚的道德标签。比如以辱骂别人卖国以彰显他自己很爱国,以指责别人自私以彰显他自己很无私,以痛斥别人阴暗以彰显他自己很光明,等等。于加朋可以预见的是,关于德与才的这场争论,很可能就有人以声明持有“德更重要”的观点来显示他自己很有道德,或担心因持有相反的观点而被别人指责为没有道德。当然,给于加朋的“才比德更重要”的观点贴上负面道德标签的也一定大有人在,咱们就等着瞧吧。

表现三:道德言行分裂。

前两个表现必然引出这第三个表现,即长久以来我们有很多国人的道德在言行上是分裂的,而且是习惯性的分裂,以至于这些国人自己也不大容易察觉。

先看看我们的千古“圣人”孔子是如何“分裂”的。李敖大师曾就《论语》中的记录这样评价孔子的言行:

虽然孔子之言遍天下,但是孔子之言见诸行事却是困难的,即使孔子本人,他奔波一辈子,又被困又挨饿,最后还是不能得君行道。至于他的人生箴言方面,合乎人情而能行得通的,也不算多。它们许多都是空洞的、拿来说说的,并不能真的去实行。例如“三年之丧”,孔子的几个学生以外,据我所知,只有清初的颜习斋彻底实行了,彻底实行的结果是大病一场。又如“温、良、恭、俭、让”,甚至孔子本人,都不能算是这种人物:呼号鸣鼓攻人,且以杖敲人膝盖,这哪里是“温”?骗蒲人,见南子,这哪里是“良”?使孺悲尴尬,这哪里是“恭”?不吃这个、不吃那个,这哪里是“俭”?舍不得卖车葬颜回,这哪里是“让”?故孔子的许多教条,并不是时时可行、事事可行、人人可行,不可行而硬要行,于是只好言行不一,人格分裂。

我们的千古“圣人”尚且如此“分裂”,那我们这些今人又如何呢?余秋雨老师在凤凰视卫“秋雨时分”节目里曾讲过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故事:

 几年前的一天,我应邀参加一个有关重建当代公民道德的座谈会,很有趣,有几所大学的人文学科的教授参加。其中有两位中年教授的发言让人一听觉得高不可攀,他们提出,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风貌应该是汉代儒生、魏晋高僧加英国绅士,把这三种人品风貌结合起来。对此,有三位白发苍苍的老年教授强烈反对,他们主张,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风貌,还是应该以现代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烈士作为基准。他们的发言使我再一次看到了自己告别已久的高校文科教授的水准,至少是部分水准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还注意到了他们的一些举止细节。他们中有两个人迟到了,进来的时候快步走到主持会议的领导人面前热烈地握手,但是他们完全不在意当时正好有人在发言,被他打断了。这几位教授都是抽烟的,在会议中间还隔着桌子把香烟丢来丢去,而小小的会议室里还有不少女士在里边。我还甚至于发现,在散会的时候坐电梯下楼,他们在进电梯的时候也没有掐灭香烟。

    这次会议以后我想了很久,汉儒、高僧、绅士、英雄、烈士,全被裹卷在他们随口吐出的烟雾里边了,再也看不清面目。这不是他们的言行不一,而是中国文化的习惯性分裂。抬头谈天,似神似仙;下脚入地,似寇似丐。

余秋雨老师为我们所描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实在是太经典了,好像天天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以上三种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道德挂帅”的三种表现,这些表现恰恰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面对道德的话语环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9:34:24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6-12-27 12:4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到此,这篇关于德与才的PK文章,从阅读上讲,有点长了。从论证上说,有些短了。

这篇文章到此可以结束了,因为让德与才PK出个水落石出的结果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一,引发大家对于从人性的角度观察道德的思考;二,引发大家对于用制度来防范道德风险的关注;三、引发大家深入思考德与才的互动关系;四,引发大家关注我们这个社会关于道德的话语环境。

希望大家踊跃参与讨论,言辞激烈些,也不要紧!目的不纯?也不要紧,参与行为本身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最后,祝大家在在激烈的辩论中找到2007年的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9:34:56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6-12-27 13:18:08 | 只看该作者

看你追求什么?没有都重要的吧,主要是重视哪个方面,当德与才相冲突时,你会选择哪个重要?比如作为公司老板,同时有二个人来应聘,一个有德才弱,一个有才德弱,你会选择哪个呢?

我个人观点,我会选有德的,因为朋友也好,同事也好,员工也好这是会陪自己共同走人生的,德比才更容易让自己放心!

9
发表于 2006-12-27 13:25:56 | 只看该作者

本想参与辨论,但发现于老师的观点就是我支持的观点!

最近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就拿曹操与刘备来说吧,虽然有"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谁都知道曹操的才能超过刘备,但《三国演义》却把曹操树为天下第一奸雄,而把刘备树为天下第一有德名君。

在我看来,德与才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人们经常拿德才并列,“德才兼备”,其实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说事。

德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根据不同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德所包含的内涵是不同的,比如在现代,一夫一妻合法,包二奶就非法且不道德;但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包二奶就不违法也不违背道德了。

而才呢,物质性更强一些,才是可以通过结果或物质的东西来衡量或评判的,所以可以说“才”是有形的东西,是实现一切结果所必备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才就没有果,而这个“果”即是利益,即是物质的东西。

一句话,德是虚的,才是实的!孰重孰轻,一眼即可判断!

最后,从逻辑角度上来讲,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德”重于“才”的情况。如果有人想抨击于老师的观点,只能从“前提条件”上做文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7 13:37:38编辑过]
10
发表于 2006-12-27 13:33:20 | 只看该作者

才能可以很快转化为效益,但德需要学习后才能产生效果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