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让你的声音传遍世界21世纪常常被我们称作信息时代。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涌来。以图书出版为例,2007年,中国一共出版了24万册图书。这意味着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当你读完这一页的时候,估计中国又有一本新书出炉了。 不过,随着图书品种的不断增加,单册图书的销量反而在不断降低。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书出版往往是1万册起印,现在3000就不算少了。这说明什么?争夺读者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平均分配在每一本图书上的注意力自然就少了。而更重要的是,与图书争夺注意力资源的,不仅仅是图书本身,还包括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广播,等等。这些媒体的存在,尤其是最新出现的网络媒体的存在,极大地分裂了信息受众的注意力,争夺注意力的战争正变得无比惨烈。 只要是战争,就自然有输有赢。在这个信息时代造就了无数的输家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出色的赢家。 研究历史和诸子百家的人不算少吧?大多数人的著作都卖得“曲高和寡”,可人家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还有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偏偏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位。 医学的书籍够冷门了吧?而吴清忠先生就是能把《人体使用手册》写成老少咸宜的大众化作品。 罗伯特清崎是最伟大的商人吗?远不是!他是最伟大的作家吗?更不是!这位被美国文人嗤之以鼻的三流作家兼二流房地产商人,不但写出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不朽的畅销书,还把它写成了一个历经数年风雨不衰的畅销书系列。 正在读这本书的朋友,有多少对经济学感兴趣?估计一下,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的最高销量可能是多少?一般人给出的答案不会很乐观。但如果你的答案很乐观,也许是因为你和曼昆都不是一般人。他的《经济学原理》在刚刚出版那年就狂销了20万册。这个数字足以让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汗颜。更牛的是,在书稿出版之前,出版社就付了曼昆120万美元的稿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名人都曾备受争议。一些与他们在相同领域进行研究的人士对他们的著作和推广著作的方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因为这些名人组织和表达信息的方式显然与老派的、严谨的学术作风不符。 可是,为什么这些备受争议的著作成了市场上的宠儿,而那些没有太多争议的著作却在角落里蒙受灰尘呢? 事实上,正是这些备受争议的信息表达方式让这些名人在无数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信息传播界的明星。 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大多人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内容上。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比如,写书的人会认为,只要书籍自身的品质够好,就不愁没人买。而写文章的人则认为,只要文章的内容实实在在,就不愁别人不认可。与别人进行沟通的人认为,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就不愁对方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它们很少能够变成现实。 那些内容足够好的信息往往拼不过外在形式上足够好的信息。以广告为例。这是一种以得到来自观众的直接认可为目的的信息形式。每一年,中国都会评出“十佳广告”。它们个个立意深远,内涵深邃。与之相对的是“十差广告”。它们大都没有什么深邃的内涵,甚至可以说很肤浅。但“十佳广告”得主的市场业绩却十分奇怪地年复一年地败给那些几乎没有内涵可言的“十差广告”,其中也包括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脑白金。 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信息的形式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究竟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许《少林足球》中周星驰的台词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要想将少林功夫发扬到全世界,是要讲包装滴! 你我的信息也同样需要包装。如果不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做足功夫,再有用的信息也不会有人买账。 所以,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意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界上,优秀的信息加平庸的表达方式等于平庸的信息;平庸的信息加上优秀的表达方式却能等于优秀的信息。 这种说法看似荒谬,却高度符合现实。看看你自己,还有你身边,有多少人思想深邃、能力卓越,却因为不太擅长表达迟迟无法脱颖而出?又有多少人思想普通、能力一般,却因为拥有出色的表达能力而崭露头角? 也许这是不公平,但仔细思考过后,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再伟大的思想,也要经过包装,才能放出光芒。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把废话都说得精彩,那就证明你的确有资格与其他强悍的信息提供者一决雌雄了。 本书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对有氧信息原则的详细描述,你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点石成金的包装信息的全部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