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原创]栖息谷版主力作——《有氧信息》专题贴(09年5月11日更新)

[复制链接] 76
回复
115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2-16 12:4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有氧信息立体.jpg :

2009年2月,木易加盟栖息谷后的第一部个人作品——《有氧信息》终于面市了!这是一本有关信息传播的书。如果您在看书、写字、说话,那么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就一定会让您感兴趣。同样题材的书,总是有些备受欢迎,有些则备受冷落;同样是发帖灌水,总是有些帖子潜力十足,引人关注,有些帖子则无人问津;同样是说话,总是有些人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为什么会这样呢?阅读过《有氧信息》后,相信您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您是信息的传播者,《有氧信息》将成为您最好的扬声器;如果您是信息的接受者,《有氧信息》将成为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利器。

作为栖息谷的一员,木易特在这里与众家人分享本书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木易的新作!

书    名: 有氧信息
作  者: 杨大宇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2-1
  • 字  数: 200000
  • 版  次: 1
  • 页  数: 240
  • 印刷时间: 2009/02/01
  • 开  本: 16开
  • 印  次: 1
  • 纸  张: 胶版纸
  • I S B N : 9787307067356
  •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自我实现/励志 >> 人际沟通
   

编辑推荐

最简单的点石成金术,最聚人气的智慧法则,最有说服力的沟通技巧,所有成功人士应该具有的策略。

内容简介

有氧信息让信息接受者的地位空前提高,每一个试图接受信息的人,都会被信息的制作者充分考虑到。有氧信息能够让多方受益,但获益最大的,却是有氧信息的制作者本人。出色的有氧信息制作者往往是人们眼中的明星。有时候,他们会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出现;有时候,他们的头衔是畅销书作家;有时候,他们是站在荧幕前的节目主持人;有时候,他们是站在镜头后面的导演……无论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都会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因为他们传递的信息是有趣的,是简单的,是实用的。人们会为了这些快乐而给予有氧信息的制作者们以丰厚的回报。在信息成功传递的过程中,财富、名声、地位都会作为副产品接踵而来,挡也挡不住。
如果您还没有成功,请翻阅它,因为它会让您成功。
如果您已经成功,请仔细翻阅它,因为它会让您更加成功。
如果您处在成功阶段,请认真翻阅它,因为它会让您巩固成功。
专题博客:http://blog.sina.com.cn/ydy135

当当网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65455

卓越网地址:http://www.amazon.cn/mn/detailmore?showtype=3100&prodid=bkbk91821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1 9:58:0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2:52:20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致读者
自序 让你的声音传遍世界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
  1. 氧气意味着什么
  2. 有氧信息的崛起
  3. 你想拥有有氧信息吗?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
  1. 你喜欢哪个花木兰
  2. 谁是最好的老师
  3. 这则信息足够简单吗?
  4. 这则信息有用吗?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
  1. 日常用语
  2. 演讲
  3. 书面语言
  4. 电影
  5. 动漫
  6. 游戏
  7. 互联网
第二篇 信息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第四章 受众导向原则
  1. 剥夺感觉之后
  2. 信息传递的目的
  3. 明确信息接受者
  4. 熟悉信息接受者的需要
  5. 信息传递者的舍与得
 第五章 你会讲故事吗?
  1. 成年人需要故事吗?
  2. 阻碍我们成为讲故事高手的困局
  3. 讲故事的规则
 第六章 如何吸引眼球?
  1. 人是兴趣的奴隶
  2. 趣味性与记忆
  3. 制造趣味的秘笈(上)
  4. 制造趣味的秘笈(下)
  5. 制造好奇心
 第七章 消灭门槛
  1. 看花容易绣花难
  2. 简单化的技巧(上)
  3. 简单化的技巧(下)
 第八章 用画面思考
  1. 记忆与理解
  2. 情绪
  3. 画面式语言技巧(上)
  4. 画面式语言技巧(下)
 第九章 节奏的力量
  1. 催眠式的节奏
  2. 有声语言的节奏
  3. 文字语言的节奏
  4. 内容上的节奏
第三篇 有氧信息时代的英雄们
 第十章 如日中天的“学术超男”
  1. “学术超男”易中天
  2. 易中天与《汉代风云人物》
  3. 易中天与《品三国》
 第十一章 让科学成为娱乐
  1. 最聪明的大脑
  2. 让经济学著作更畅销
 第十二章 超越时空的影响力
  1. 巨人的诞生
  2. 卡内基的演讲教室(上)
  3. 卡内基的演讲教室(下)
 第十三章 打造畅销书的秘密
  1. 紫色风暴
  2. 制作畅销书的原则(上)
  3. 制作畅销书的原则(下)
 第十四章 将无厘头进行到底
  1. 拍而未残的喜剧之王
  2. 将恶搞进行到底——《武林外传》
第四篇 你的有氧信息
 第十五章 为你省下80%时间的阅读方法
  1. 为什么“开卷有益”是错的?
  2. 应该阅读名著吗?
  3. 你真正需要的阅读方法
  4. 有氧阅读法
 第十六章 让别人爱上你的文字
  1. 从经典到宝典
  2. 打造情感的桥梁
 第十七章 你的口才太棒了
  1. 三寸舌横扫天下
  1. 三寸舌横扫天下
  2. 黄金口才的培养技巧
 第十八章 有氧信息的威力
  1. 绿叶与红花
  2. 有氧转化
  3. 你能提供的价值
结语:天使还是魔鬼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2:55:03 | 只看该作者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非常感谢你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这一本挑出来。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有关这本书的消息的。可能你是看到了图书大厦的海报,可能你是听从了朋友的推荐,也可能你是了解了互联网上对于该书的评论……

无论如何,你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白居易、卡耐基、爱因斯坦、霍金、曼昆、易中天都在应用这本书中介绍的神奇方法。这也是他们能够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使用这种神奇的方法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们说出的话会被人们争相传诵,他们写出的文字会被报纸、杂志转载,并进而成为畅销作品。有趣的是,有些时候,这些焦点人物了解的东西并不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多一些。有时他们所知道的,我们也知道。可是他们就是能够站在舞台上,而我们却要在台下当观众。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我们身边也有好多运用这种神奇方法的天才。他们所说的话很普通,但就是比我们的话吸引人,有更多的同事、上司、下属、朋友、亲属愿意听他们说话。他们所写就的文字看似很普通,但就是能在上司和同僚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积极评价。当他们为此而升迁或者赢得更多友谊与支持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本书会告诉你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将了解到从“这边”到“那边”的真正秘密!你将会掌握威力无穷的思想表达方式——有氧信息!你将学会如何……

※整整讲上一天的话,却仍能让听众们充满兴致,毫不疲倦。

※在思想中不添加任何新的核心内容,却能让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倍增加。

※将别人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他人看来最无趣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把看似毫无用处的内容变得实用无比。

※节约80%的阅读时间,却能学到更多。

※让你的工作报告成为上司最愿意阅读的文字。

※甚至,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成为万众瞩目的专家和名人。

这一切并不是痴人说梦。实现这一切的机会就掌握在你手中。继续翻阅下去,你就有机会获得上面的一切。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2:55:30 | 只看该作者

前言:让你的声音传遍世界

21世纪常常被我们称作信息时代。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涌来。以图书出版为例,2007年,中国一共出版了24万册图书。这意味着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当你读完这一页的时候,估计中国又有一本新书出炉了。

不过,随着图书品种的不断增加,单册图书的销量反而在不断降低。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书出版往往是1万册起印,现在3000就不算少了。这说明什么?争夺读者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平均分配在每一本图书上的注意力自然就少了。而更重要的是,与图书争夺注意力资源的,不仅仅是图书本身,还包括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广播等等。这些媒体的存在,尤其是最新出现的网络媒体的存在,极大地分裂了信息受众的注意力,争夺注意力的战争正变得无比惨烈。

只要是战争,就自然有输有赢。在这个信息时代造就了无数的输家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出色的赢家。

研究历史和诸子百家的人不算少吧?大多数人的著作都卖得“曲高和寡”,可人家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还有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偏偏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位。

医学的书籍够冷门了吧?而吴清忠先生就是能把《人体使用手册》写成老少咸宜的大众化作品。

罗伯特清崎是最伟大的商人吗?远不是!他是最伟大的作家吗?更不是!这位被美国文人嗤之以鼻的三流作家兼二流房地产商人,不但写出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不朽的畅销书,还把它写成了一个历经数年风雨不衰的畅销书系列。

正在读这本书的朋友,有多少对经济学感兴趣?估计一下,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的最高销量可能是多少?一般人给出的答案不会很乐观。但如果你的答案很乐观,也许是因为你和曼昆都不是一般人。他的《经济学原理》在刚刚出版那年就狂销了20万册。这个数字足以让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汗颜。更牛的是,在书稿出版之前,出版社就付了曼昆120万美元的稿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名人都曾备受争议。一些与他们在相同领域进行研究的人士对他们的著作和推广著作的方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因为这些名人组织和表达信息的方式显然与老派的、严谨的学术作风不符。

可是,为什么这些备受争议的著作成了市场上的宠儿,而那些没有太多争议的著作却在角落里蒙受灰尘呢?

事实上,正是这些备受争议的信息表达方式让这些名人在无数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信息传播界的明星。

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大多人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内容上。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比如,写书的人会认为,只要书籍自身的品质够好,就不愁没人买。而写文章的人则认为,只要文章的内容实实在在,就不愁别人不认可。与别人进行沟通的人认为,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就不愁对方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它们很少能够变成现实。

那些内容足够好的信息往往拼不过外在形式上足够好的信息。以广告为例。这是一种以得到来自观众的直接认可为目的的信息形式。每一年,中国都会评出“十佳广告”。它们个个立意深远,内涵深邃。与之相对的是“十差广告”。它们大都没有什么深邃的内涵,甚至可以说很肤浅。但“十佳广告”得主的市场业绩却十分奇怪地年复一年地败给那些几乎没有内涵可言的“十差广告”,其中也包括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脑白金。

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信息的形式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究竟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许《少林足球》中周星驰的台词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要想将少林功夫发扬到全世界,是要讲包装滴!

你我的信息也同样需要包装。如果不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做足功夫,再有用的信息也不会有人买账。

所以,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意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界上,优秀的信息加平庸的表达方式等于平庸的信息;平庸的信息加上优秀的表达方式却能等于优秀的信息。

这种说法看似荒谬,却高度符合现实。看看你自己,还有你身边,有多少人思想深邃、能力卓越,却因为不太擅长表达迟迟无法脱颖而出?又有多少人思想普通、能力一般,却因为拥有出色的表达能力而崭露头角?

也许这是不公平,但仔细思考过后,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再伟大的思想,也要经过包装,才能放出光芒。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把废话都说得精彩,那就证明你的确有资格与其他强悍的信息提供者一决雌雄了。

本书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对有氧信息原则的详细描述,你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点石成金的包装信息的全部秘密。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2:55:5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

1.氧气意味着什么

离开固体食物,人最多可以生存30天左右;

离开水,人最多可以生存7天左右;

而离开氧气,人只能生存几分钟。

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氧气对人更重要了。让我们做个很简单的游戏: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屏住呼吸,用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确保不会有空气进入你的呼吸系统。看看自己身边的表、手机或者闹钟,测量一下你能在无氧的环境下生存多长时间?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依靠氧气才能生存。通过氧气在生物体内产生化学作用,我们才拥有了生物能量,并进而得以存活。

缺氧对人会有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人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缺氧对人的哪个部分损伤最大吗?

不管你刚才心里猜到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你刚刚工作的器官——大脑。

大脑对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惟一承载我们思考的器官。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很轻,有多轻呢?一个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的五十分之一。和你的手提电脑相比,人脑在重量上算得上“体态轻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脑的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我们每吸入一口空气,其中四分之一的氧气都跑到我们的脑袋里去了。那些经常处在运动状态的四肢对氧气的消耗,反而比不过这个酷似菜花的器官。更很少有人知道,你的心脏每收缩一下,那飞速涌动的血液就有六分之一流向了脑。

可是,与我们日渐丰满的腰部和臀部不同,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点类似于脂肪一样的物质储备,说的更简单一点,在能量消耗方面,大脑是个败家子,给它多少就花多少,从来不想着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对大脑的血液、氧气供应就必须准确、及时。稍有差池,大脑就要消极怠工,甚至会罢工。而大脑的每次罢工,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所谓大脑的罢工,也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或者暂时中止了。如果你经常打哈欠,那么这往往标志着你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氧。如果你经常胡思乱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往往证明你的大脑对你的供氧状况比刚才还要不满。如果你常常丢三拉四,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也说明你的大脑处在缺氧状态。当然,如果上面这些情况你统统都具备,也不要慌张。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大脑轻度缺氧的表现。可是如果你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睡或昏迷等情况,就要当心了。这不仅标志着大脑功能的严重受损,还意味你已经出现了生命危险。

大脑的脆弱程度远超出我们一般人想象:在持续缺氧的情况下,只需10秒左右,大脑就会丧失知觉,如果持续6分钟以上,将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生,都无法让你的大脑恢复原来的状态!

也许你觉得这种情况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大脑缺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常态,尤其对于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导致大脑缺氧的原因有很多。从环境的角度上讲,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大脑缺氧的元凶之一。当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弥漫在城市中的时候,当出租车和公共汽车的尾气喷射在马路上的时候,当你在火车站等人员拥挤且封闭的公共场所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缺氧的状态之中。

这些外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想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呼吸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愿望。为了在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我们必须付出一些代价。而大脑缺氧就是其中之一。

环境的影响不是大脑缺氧的惟一元凶。大脑缺氧的发生还和我们的用脑方式直接相关。超长时间用脑、用脑方法不当、精神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缺氧。这些因素和环境不同,它们都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能够稍稍改变一下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以及方法,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脑缺氧的情况。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大脑当作廉价的机器驱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大脑备受其害,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身体状态,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效果完全不同。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书,比如漫画、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书,看很久也不会疲惫。而那些艰深的、厚重的学术书籍或者专业工具书却常常让我们犯困。类似的情形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可能更典型一些:当他们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或者书籍时,很容易哈欠连天,陷入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同样还是这些学生,如果进了网吧,就一个个生龙活虎,不知疲惫。

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不平常的秘密:那些让我们哈欠连天的书籍和信息实际上是导致我们大脑缺氧的罪魁祸首。大脑陷入疲惫、困倦的状态,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它通过疲惫、困倦来强迫人们休息,以重新为大脑提供氧气。或者起码可以阻止本以陷入缺氧状态的大脑继续耗费大量的氧气。但我们却常常并不理会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保护本能,象凶残的奴隶主一样驱使我们的大脑,在大脑已经进入抑制状态时继续工作,并导致大脑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造成大脑损伤。

不知道那些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困倦的状态下继续苦读的家长、那些依靠咖啡和香烟度过漫漫长夜、赶夜工的脑力工作者们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善待自己,是每个生物的本能,请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大脑吧。

6
发表于 2009-2-17 03:35:02 | 只看该作者

恭喜!

 

[em30]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9:11:48 | 只看该作者

2.有氧信息的崛起

人类社会文明,原本是伴随着有氧信息,也就是人人都能理解,而且不费什么劲的信息开始的。我们现代人见面时的握手、再见时的摆手都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身体语言,那是一种几乎人人都懂的信息,是纯得不能再纯的有氧信息。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文明都先后进入到无氧信息的时代之中。人们开始在自身造就的文明壁垒中时而快乐、时而痛苦地挣扎。

自从人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标志着这种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开始逐渐脱离了其它动物。语言,尤其是文字化的语言让人类的文明可以不断传承。

然而,恐怕连发明语言和文字的人都无法预料到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和阶级的出现,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化成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具有了鲜明的垄断性。为了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官方和民间的话语体系逐渐分裂开来,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与民间语言相比,官方的语言更正统、更繁琐、也更晦涩。很多官方的古籍都需要后人做注才能让人看懂。糟糕的是,那些做注的家伙也大都是官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因此做注解时所说的话有时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甚至需要其他人为他的注解再做注。

比如同样是讲三国时候的事,《三国演义》连小孩都能看懂,而《三国志》就必须要借助各种注解才能看明白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是正史,不能相提并论。但同样是讲正史的易中天先生写的《品三国》,就不需要任何注解也能看懂。当然,即便这样解释也有人会反驳说,易中天先生是现代人,讲话当然容易懂。那我们就看一看《诗经》。这部著作够古老了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哪个不明白什么意思的?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被统治阶级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除了造反起义外,就只剩下学习官方文化一途。这些草根出身的学子一旦进入上流社会,往往比根红苗正的贵族更加重视对官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淡化他们草根的出身。这就使得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鸿沟越来越深。

学习官方文化,在世界各国,都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统治者代代传承的文化有如密码,学子们不付出智力和精力上的巨大代价,是无法真正掌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头悬梁、锥刺骨”的读书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学习的过程称为苦读。这些读书人看着难懂的经文,背诵着一知半解的义理,大脑在超负荷运转,无尽的疲倦阵阵袭来,困倦是免不了的。惟一能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就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励志古训。事实上,这种读书的过程大部分是在大脑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因此其效率也是极低的。除了极少数十分聪明的人能够在这种近似炼狱的折磨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参与官方考试的人都只能落个名落孙山的下场。

在此期间,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学术阶层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语言,这些只有内行才懂,我们外行看懂了字也看不懂意思的语言被称之为术语。凭借着一串又一串的术语,以及尽可能正式繁琐的叙述方式,学术界也慢慢地构筑起无氧信息的屏障,把学术成果严密地保护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以及被统治阶级与出身划清界限的需要,都促使官方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无氧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史可查的大部分人类历史都是官方的无氧信息唱主角的年代。

但是,即便是无氧信息扮演主角的时代,有氧信息也仍然在民间蓬蓬勃勃地发展着。《诗经》就是记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集。当然,大部分古代平民的说话方式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因为他们既留不下声音,也留不下文字。但我们起码应该能够想象到,那些种地的农民,服徭役的劳工,卖杂货的货郎不会说着晦涩难懂的语言和他们身边的人对话就是了。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逐渐传播开来,来自民间的有氧信息才前所未有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最先向无氧信息提出挑战,试图扶持有氧信息的,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拥有一部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出要提高民间文化和民间语言的地位。让有文字记载的东西更多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为少数当权者和少数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服务。

为平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很快,世界各国的官方语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间崛起的文化的冲击。尽管各国统治者都想法设法地维护官方的无氧信息,拒民间语言于千里之外,但结果却是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融合。这场战争,最终以有氧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民间语言的胜利而告终。长期以来一直被压制、被忽略的老百姓日常用语终于取代了官方语言原本的地位,成为主流文化。

在中国,这个变革的过程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完成的。其中,又以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影响最为深远。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随着我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那种晦涩难懂的无氧信息越来越难以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生存。客观上,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难以理解和消化的思想的读者,也越来越少。用最少的时间,以最便利的方式,吸收最多的信息,是所有信息受众的共同要求。这使得习惯了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的人,也要慢慢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向有氧信息制造者看齐。

人类文明,从有氧信息开始,后来进入到无氧信息时代,最后又回归到有氧信息时代,正好是一个循环。这是历史的必然。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9:12:05 | 只看该作者

3.你想拥有有氧信息吗?

既然不同的书籍会让大脑产生不同的耗氧量,那么我们该怎样防止大脑进入疲惫、困倦的缺氧状态呢?

答案是:尽可能多多阅读有氧信息。

什么是“有氧信息”呢?

也许你更熟悉的概念是“有氧运动”。与举重等需要憋气的运动不同,游泳、慢跑、做体操都需要你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呼吸,从而及时地更换细胞中的废气和垃圾,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称之为有氧运动。

在这个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的时代,几乎没有人不了解有氧运动的概念。也没有人不渴望经常进行这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如果你真的需要有氧运动,那么你也一定需要有氧信息。

有氧信息的概念与有氧运动十分相似,是指阅读信息时,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大脑供氧充足的信息。那些让你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好书便是典型的有氧信息。

与有氧信息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是无氧信息。它们象无氧运动一样,会迅速地消耗你大脑中的氧气,从而让你感到疲惫和困倦。那些让你哈欠连天,昏昏欲睡的信息显然都应该算作无氧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一种信息是有氧还是无氧的前提是,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处在正常水平。如果你喝得酩酊大醉,那么无论多么有趣的信息也无法引起你足够的注意,不用多久,你就会进入梦乡。同样,如果你的心情十分糟糕,那么你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外界提供的信息上。这些情况下发生的疲倦显然与信息自身的形式和内容无关。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产生的刺激效果会有所不同。比如一本经济学书籍,在那些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人看来,有如天书。用不了多久这些阅读者就会进入梦乡。这本书对于他来说就无氧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可能看上三、四个小时仍然兴趣盎然。这本书对他来说就是有氧信息。

即便存在这样的差异,大多数人对于有氧信息和无氧信息信息的感受却是相通的。那些晦涩艰深的文章很少有人愿意读,而表达着同样意思的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文章却经常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阅读信息之前,就有选择地过滤那些有可能让我们的大脑陷入无氧状态的无氧信息,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健康工作的有氧信息身上。

如果我们本身就是信息的制造和制造者,我们更有义务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读者或受众传递有氧信息,这不但会让我们的读者和受众更加容易和我们沟通,更重要的是,这些由我们传递的信息会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而作为信息制作和传播者的我们,也会从这种良性的信息传播中得到巨大的收获。

9
发表于 2009-2-17 12:40:0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

[em01]
10
发表于 2009-2-17 14:40:15 | 只看该作者
给木易捧场,出书实在是大好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