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信息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第四章 受众导向原则
1.剥夺感觉之后
生而为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我们说话是在传递信息,我们写字是在传递信息,我们露出笑容是在传递信息,我们打手势是在传递信息,甚至我们沉默不语也是在传递信息。
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是在接受信息,当我们阅读书籍时是在接受信息,当我们欣赏电影时是在接受信息,当我们上网浏览时是在接受信息,甚至,当我们什么也不做,一个人发呆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信息——来自我们内心的信息。
传递和接受信息是贯穿我们一生始终的事情。很少有人尝试着不去接受任何信息,不去传递任何信息。不过,如果你想尝试着这样做的话,英国的喜剧明星亚当·布鲁姆的经历,可以为你提供非常好的借鉴。
做为一名志愿者,这位37岁的大明星参加了由一位心理学家组织的“感觉剥夺”实验。在48小时之内,亚当·布鲁姆呆在一个完全黑暗、没有声音的房间里自由活动。研究人员通过一个夜视摄像头观测房间内发生的一切。
最开始的几个小时并不算难熬。平时习惯了忙碌的布鲁姆不断地给自己唱歌、讲笑话,直到疲惫地睡去。接下来的时光就比较难熬了。没有手表,没有阳光,布鲁姆渐渐失去了时间概念。他开始烦躁不安,甚至怀疑整个实验是一场骗局。实验进行了40个小时后,布鲁姆开始出现幻觉,他看到一大堆牡蛎壳,并感觉房间飞了起来。绝望中的布鲁姆甚至放弃了求生的欲望,打算在这个小房间内自生自灭。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布鲁姆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处理信息的能力严重受损,记忆力减退、暗示感受增强。
与那些被困煤矿井下的煤矿工人相比,亚当·布鲁姆是幸运的,毕竟这只是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充分表明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对人的重要性。剥夺一个人的感觉,即剥夺一个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会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并将直接导致人的死亡。
既然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如此重要,那它们究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又会对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组成信息传递和接受的要素总共只有三个:信息的制造者、信息本身和信息受众。能够影响信息传递和接受信息质量的就是这三个要素。
信息本身如何组织,既取决于信息的制造者,也和信息受众具有莫大的关系。毫无疑问,信息制造者是主动的一方,信息是否会被传递,取决于信息制造者。如果你不说话,没有人知道你在下一刻是否会开口说话,也不可能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信息传递的质量取决于信息制造者。但事实上,信息能否成功地被传递取决于信息受众。这不是否定信息制造者的作用。理论上来讲,没有信息的制造者,就不会有信息受众这个概念。但是如果信息受众不愿意接受信息,或者无法接受信息,那么信息的传递就根本无法实现。
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两个人默默彼此喜欢,但谁也不说出来。直到其中一个人被人介绍了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另外一方才开始着急。当两个人终于决定就这个隐藏心底的问题进行交流时,总会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一直深爱着你,难道你不明白吗?”而另一方往往会说:“你从来没有对我表白过,我怎么可能明白呢?”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或者做出来。这是坠入爱河的信息制造者应该做的事。如果你既不说也不写也不做,那么对方怎么可能会了解你爱她呢?
不过,这样说并不代表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对方就一定接受。一个理智的求爱者往往懂得投其所好。他们会挖空心思地寻找心仪女孩的习惯、兴趣和爱好,并尽可能根据心上人的习惯,挑选她最感兴趣的礼物,用最浪漫的方式送到她手上。你的心上人究竟喜欢什么?是鲜花、烛光晚餐、还是来自图书馆的浪漫邂逅?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喜好就盲目行动,往往会引发对方的反感。那意味着你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
这种现象在信息传播领域同样存在:信息的传递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信息制造者,而是取决于信息受众。
信息受众不但可以决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还可以左右信息传递的方向性。我们常常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你无意之中说出的某一句话,却有可能在别人那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机密的泄漏和人际关系上的误会都是这样发生的。
话是否说出口,是由你控制的。可一旦话说出了口,别人怎样理解,你就无法控制了。这时处于主动地位的,无疑是信息受众。
与此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也就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当你苦口婆心地劝说朋友放弃执着并错误的想法时,当你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进行耐心地开导时,当你对一群无精打采的人说着他们漠不关心的问题时,这种情况都会发生。无论你如何能言善辩,无论你多么用心良苦,都无法达到目的。当信息的接受一方拒绝接受信息时,无论你说的话多么正确,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自言自语和写日记不需要过多考虑信息受众。因为那个信息受众正是我们自己。除此之外,只要我们的信息是向别人传递,就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受众的特点。和上司谈判加薪时要考虑上司的心情,如果你正好赶在上司因公司不景气而恼火时提要求,那你失败的几率会很大。即便你只是想安慰一位刚刚失恋的朋友,如果不考虑他的性格特点胡乱说话,也可能会伤害到他。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对于信息制造者来讲,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三思而后言”。说出的话如同泼出的水,是无法挽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