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管理综合] [原创]迷失的一代?迷失的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101
回复
1700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9-24 10: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是谁改变了中国?

是谁改变了我们?

中国该怎么发展?

我们该怎么生活?

——这些问题很大,看起来也很虚无,笔者往日也未曾深想过,近几日连续看到几篇外刊报道,深受刺激。

德国《世界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好象是“中国过于现实的年轻一代”,大致内容是说,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全民崇拜譬如比尔·盖茨或者韦尔奇式的成功人士,成功已经仅指商业范畴的成功,而很少有人再去关注社会、民生、文化等,就算关注,也很少有人去无商业味的做点什么。甚至中国的此类活动也越来越少,很多机构的运动会、各种比赛也越来越少,中国最好卖的书籍是管理类、成功类的书籍,而社会范畴的被搁置一角无人问津。

影响很大的“基督教箴言报”说的更为痛心——别人都替我们痛心。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越来越国际化,建筑不欧式好象就不现代一样,中国的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就连代表性建筑故宫也搞的不伦不类,里面拿小号招揽生意的,开各种小店的,甚至我还看到了一张图片,星巴克甚至开到了故宫里!真实有待考察,但是,这一天或许会真的到来。

先写这里,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因为正和扬子抬杠,不继续写了。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boardid=99&star=1&replyid=243317&id=67909&skin=0&page=1

扬子发的“与少天聊传统与宽容”链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3:06:02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5-9-24 14:11:17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好久不谈政治民主、社会民生了

我只关注我的行业、我的工作

但这不是观念现实,而是立足现实

板凳
发表于 2005-9-25 17:41:59 | 只看该作者

“是谁改变了中国?

是谁改变了我们?

中国该怎么发展?

我们该怎么生活?”这些问题目前还没能力考虑,现在主要考虑怎么为祖国减轻负担,让我们的“母亲”少一个光杆,为社会减少一个潜在不安定因素。

老外,他们已经在若干年前经历了我们现在的状态,他们自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可以比较“写意”地来对我们进行评论。呵呵,其实,若干年前我们的家庭观念,家庭责任,享受天伦之乐的思想不也是老美们若干年“自由”后开始回归的东西吗?

古人曾云“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有人曾经说过“知识分子是民族的脊梁”,汗颜,本人还没有资格成为什么知识分子,还是老实点做好本份工作,扎实点做好自己事情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05-9-25 21:40:26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话题可大可小,中国尚有很多人处于温饱线以下,生存是最重要的。但过了温饱线的人们呢?是不是这些问题也都和自己无关?

5
发表于 2005-9-26 11:25:06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点我想说的是,感性的成份居多――至少这里边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理性。每一个人都有感性,我也曾经和现在同少天兄这样想,但也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要明了的一个问题是:何谓中国文化?

既然题目上提到了“迷失的中国文化”这一命题,那么我们就已经在潜意识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概念性的定义。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

经史子集?

儒?道?佛?法之诸子百家?

中国的优秀传统?至今对“中国优秀传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到期连一个大树的范畴都没有。大凡认为是好的、历史上有过较为大众所知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先例的,就是优秀的传统。

建筑?

青年一代的理想、追求?抑或其它?

在现代汉语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套用一句先哲的话,“许许多多的历史,才能培养成一点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才能积淀成一点文化。”

文化之内涵何其大哉?现以自己目前所辖的思维范畴,略述一下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变迁及现状的看法。我们且不急着去寻求答案,先从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发展之路出发,(即便如此恐怕都要说一两周了),今天先聊一下所谓的哲学兼文学成就。

远古时期自不必道了吧。至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方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其间所出的《尚书》是为中国文学之序。

至春秋战国,中国文学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顶峰,百家争鸣、文化璀璨,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成就最高的一个朝代。《论语》、《春秋》、《国语》、《左传》、《孟子》、《道德经》、《战国策》、《孙子兵法》……均为世人所仰慕。之所以成就如此之高,是与当时所处的乱世相关的,在由乱到治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伦理观、人性观和主张出现,所以有百家争鸣就不奇怪了。(试想一下,如果今天出现这样的乱世,大家会容许它发生吗?而这,洽洽是孕育优秀思想的最佳环境。)唯一可惊的是有如此之多的思想家!

汉刘勰对秦的评价是,“秦世不文”,所以我们对秦就无须评论了,即便也有一些如《吕氏春秋》、《谏逐客书》等产生。对秦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发生了如“燔《诗》、《书》而明法令”、“焚书”、“坑儒”这样的惨局(应该要比文化大革命要更甚吧),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而是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篇章――汉盛世!

汉朝在文学上,《过秦论》、《史记》、《汉书》,依然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关,第二,经济上由于注重兵事需要,也出现了如桑弘羊《盐铁论》等一批经济理论的书。第三,政治上,先是尊道,而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出于统治阶段利益的需要,以道为主的时期,人们生活水平很高,有较为自由的经济环境,在“儒”占主导的时期,国家军事异常强大(顺便问一句,以大家对各家文化的影响,我们现在所处的政经环境,应该采用哪一家?)。汉民族由此跻身世界最强民族。

再到三国,曹操成了“改造文章的祖师”,由于时局的不稳,曹氏一脉及建安七子的诗文,成了当时的主流。

魏晋时期多名士,佛教传入中土,开始发芽、成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竹林七贤、《兰亭集序》等的产生,与扬子同少天聊传统与宽容有何异乎?形不同而实同。

到了唐代,诗之盛为历史最高,其它的文学输出似乎都不值一提,且诗多以反映战争和生活(民生、游记)等为盛。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至民国杂文,无不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成就。

综上,我们大略可以发现,仅在汉朝才强调国学采儒采道采…..之说;而其在民间的传承,除了在宋程朱理学里面有见之外,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中国文化依然在发展,并没有所谓的迷失。

哲学、文学多与政府无关,大凡在哲学、文学成就上有所成就的人物,在政治上多是失意之人。即便曾经有过,也不怎么样。从孔子的不如意、老子的不乐意、李杜的不能、苏轼的不快等等,似乎都体现着这样一种逻辑:思想家只是产生某种思想,而要采用哪一种思想或是采用到何种程度,则是执政者的事。两者无法真正的走在一起,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主流思想所能涵盖的,正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

哲学、文化多孕育在民间。时下的中国文化,难道我们要自己给自己设限吗?我们所期待的文化的复兴,应何处着手呢?

明天:中国书画。

6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4:03:37 | 只看该作者

我与扬子在聊的时候有些话没有发出来,我说,我对待这方面很感性,也正如毛虫说的,没有体现理性。

文化、传统对每个国人甚至华人而言都是感性的范畴,我们当然不能设限,也当然无法阻止,但是,就算理性的人在一些事情上估计也不会很爽,譬如前几年KENT香烟广告挂到黄鹤楼上,譬如韩国抢注“端午祭”,虽然和我们的端午节关系不大,但国人大多不爽,最不爽的还全是那些最理性的学者们。

文化、传统等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说白了,就是让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心里爽的。爽了才能愉快地工作、文化创造、民族团结等等。

社会的变革趋势无人可以抵挡,也无人可以阻止设限,毛虫理解错了,但需要有引导,引导至一个利于民族利于国家的方向。谁也没说回到古代才好!传统与文化就被理解成复古吗???

西化是不可避免的,本人更是西化的先行者,但试问一下,敢不敢让文化、传统等随着西化的趋势自由发展?

前些日子,央视发了一条规定,禁止主持人、播音员再模仿港腔、台腔,这是为什么?

春节联欢晚会按道理早该停了,比那好看的东西太多,为什么在诸多辩论后还一直保留?

再说个更偏激点的,家里男人做家务的为什么还是没有女人多?

鞭炮危险,为什么一到春节大家还是想听听响?放电子鞭炮为什么那么不爽?

……

这些东西都无法影响到国民经济,但是和老百姓心里爽不爽关系很大。

甚至,当年长虹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打了民族工业中国造的旗号,老百姓卖这个帐;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引领了一轮消费浪潮,也是因为这种广告完全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定位目标客户的。

转了那两个报道,再根据毛虫最后的问题“时下的中国文化,难道我们要自己给自己设限吗?我们所期待的文化的复兴,应何处着手呢?”我这么结尾——

眼下的中国文化没人可以设限,但需要引导,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西方的才好。我们期待的文化复兴,应从每个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而着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市民心态会逐步毁了一个民族。江泽民穿唐装与各国领袖讨论世事风云,不是告诉世界中国要回到唐代,而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国人看后很爽!女子十二乐坊中西合壁震惊亚洲,国人感到很爽!每次听梁祝、春江花月夜等我更爽,哪天国内到处也找不到这种声音反而美国才有的时候我就会非常非常的不爽。

我们针对传统与文化需要做的仅仅是好好珍惜,精心保留,中华民族5000年来留给我们优秀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我们最终能留下多少?针对文化与传统而言,过于理性其实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一种对民族的冷漠。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韩国民众与政府的反应,对照一下中国民众与政府的反应,我们应该汗颜。——这是文化的力量。

取其精华,把根留住。

7
发表于 2005-9-26 14:13:26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元旦我们放假了,还弄了个晚会。

可中秋乍就不放假尼?

[em04][em04]
8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4:24:0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停泊靠岸在2005-9-26 14:13:26的发言:

去年元旦我们放假了,还弄了个晚会。

可中秋乍就不放假尼?

[em04][em04]
但是香港就放假,因为是节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4:34:25 | 只看该作者
再加一句吧,这种话题可能根本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对待民族的观点也各有不同,家人大可聊聊自己的看法。
10
发表于 2005-9-26 17:02:5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关心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个好事--因为关心文化就是关心我们的生活,就是在思考我们的发展方向;然而我们在关心文化的时候却又包含了太多的情绪化因素,这就是个问题--带着某种情绪来研究文化,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也很难深入下去,只能心焦气躁夫在表面。

今天的社会文化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而且非常强大,而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尚未形成,或者说是处于一个探索期——面对着全球化和商业化,我们需要怎样应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人们是痛苦的,有时会是迷茫的。从感情上讲,传统文化是难以割舍的,进行的批判也是极为困难的。但从理性上讲,传统文化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还远远不够,因为今天的社会并不是有传统文化来推动的。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但是推动世界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形的却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传统文化重农轻商,而今天却是一个商业社会;传统社会的是建立在家庭伦理关系基础之上的,而今天的商业社会却是以契约关系为构架的。今天我们所越来越熟悉的一些观念皆出自西方文化:民主、平等,交换、竞争,管理、人力等等,这都是传统文化中所根本就没出现过的,或许传统文化中有与之相近的词,但是它们的意义却有着本质的差别。换句话讲,当今社会的生存准则主要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生活在向西方靠拢,从这个角度讲,西化已不可避免这不仅仅是现实,而是历史,只是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会象文化入侵以前一样,那种延续了两千年生活,依然会延续三千年——仅靠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我们的社会还无法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形。这不是说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而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身永远发展成为西方那种文化。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走的是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

现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正在没落或是已经被舍弃而感到惋惜,从感情上确实如此,但是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无足轻重,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与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它们是被忘记的而不是被抛弃的。反过来讲,如果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东西依旧存在,我们的社会就得停滞不前,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可能不存在,最其码今天的生活,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但这只能是一种假设,是生活选择了文化而不是文化选择了生活。尽管中国文化还没有转型,但就所发生的变化而言原非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想发现文化的变化,看看生活的变化就可以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