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我想说的是,感性的成份居多――至少这里边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理性。每一个人都有感性,我也曾经和现在同少天兄这样想,但也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要明了的一个问题是:何谓中国文化? 既然题目上提到了“迷失的中国文化”这一命题,那么我们就已经在潜意识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概念性的定义。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 经史子集? 儒?道?佛?法之诸子百家? 中国的优秀传统?至今对“中国优秀传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到期连一个大树的范畴都没有。大凡认为是好的、历史上有过较为大众所知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先例的,就是优秀的传统。 建筑? 青年一代的理想、追求?抑或其它? 在现代汉语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套用一句先哲的话,“许许多多的历史,才能培养成一点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才能积淀成一点文化。” 文化之内涵何其大哉?现以自己目前所辖的思维范畴,略述一下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变迁及现状的看法。我们且不急着去寻求答案,先从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发展之路出发,(即便如此恐怕都要说一两周了),今天先聊一下所谓的哲学兼文学成就。 远古时期自不必道了吧。至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方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其间所出的《尚书》是为中国文学之序。 至春秋战国,中国文学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顶峰,百家争鸣、文化璀璨,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成就最高的一个朝代。《论语》、《春秋》、《国语》、《左传》、《孟子》、《道德经》、《战国策》、《孙子兵法》……均为世人所仰慕。之所以成就如此之高,是与当时所处的乱世相关的,在由乱到治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伦理观、人性观和主张出现,所以有百家争鸣就不奇怪了。(试想一下,如果今天出现这样的乱世,大家会容许它发生吗?而这,洽洽是孕育优秀思想的最佳环境。)唯一可惊的是有如此之多的思想家! 汉刘勰对秦的评价是,“秦世不文”,所以我们对秦就无须评论了,即便也有一些如《吕氏春秋》、《谏逐客书》等产生。对秦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发生了如“燔《诗》、《书》而明法令”、“焚书”、“坑儒”这样的惨局(应该要比文化大革命要更甚吧),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而是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篇章――汉盛世! 汉朝在文学上,《过秦论》、《史记》、《汉书》,依然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关,第二,经济上由于注重兵事需要,也出现了如桑弘羊《盐铁论》等一批经济理论的书。第三,政治上,先是尊道,而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出于统治阶段利益的需要,以道为主的时期,人们生活水平很高,有较为自由的经济环境,在“儒”占主导的时期,国家军事异常强大(顺便问一句,以大家对各家文化的影响,我们现在所处的政经环境,应该采用哪一家?)。汉民族由此跻身世界最强民族。 再到三国,曹操成了“改造文章的祖师”,由于时局的不稳,曹氏一脉及建安七子的诗文,成了当时的主流。 魏晋时期多名士,佛教传入中土,开始发芽、成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竹林七贤、《兰亭集序》等的产生,与扬子同少天聊传统与宽容有何异乎?形不同而实同。 到了唐代,诗之盛为历史最高,其它的文学输出似乎都不值一提,且诗多以反映战争和生活(民生、游记…)等为盛。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至民国杂文,无不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成就。 综上,我们大略可以发现,仅在汉朝才强调国学采儒采道采…..之说;而其在民间的传承,除了在宋程朱理学里面有见之外,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中国文化依然在发展,并没有所谓的迷失。 哲学、文学多与政府无关,大凡在哲学、文学成就上有所成就的人物,在政治上多是失意之人。即便曾经有过,也不怎么样。从孔子的不如意、老子的不乐意、李杜的不能、苏轼的不快等等,似乎都体现着这样一种逻辑:思想家只是产生某种思想,而要采用哪一种思想或是采用到何种程度,则是执政者的事。两者无法真正的走在一起,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主流思想所能涵盖的,正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 哲学、文化多孕育在民间。时下的中国文化,难道我们要自己给自己设限吗?我们所期待的文化的复兴,应何处着手呢? 明天:中国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