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豫仁 - 

[修炼成长] [原创] 我的工作历程

[复制链接] 189
回复
289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8:25:27 | 只看该作者

抛开这些管理方面的因素,项目本身的工作也没做到位:

首先,第一个项目,我们对客户的需求分析,就不够细致,不够重视,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筹划所谓的项目。如果说对产品本身的了解有限会限制我们的产品的档次提高的话,那么对客户的需求分析浅显导致的对整个项目的的工作分解偏离重心则是致命的,是无法短期内改进的。即使如此,我们仍有机会反败为胜,在那之后我们很快接到第二个客户的意向,可惜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反省第一次失败的根源,甚至反省都没有,只是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讨论下,就定性为非常肤浅的认识度:客户本身的问题。当然,客户本身是有问题,但能这么单一总结而大老板又能接受这种失败分析报告,真是令人诧异。真的是钱太多了吧,呵呵。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项目更加深层次的反馈出了公司存在的问题,时间也足够,但就是没法解决。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无所谓,甚至有幸灾乐祸的心理。

 

题外的,

    公司大了,总有一些组织性的问题无奈的产生,公司官僚机构性问题每个大公司都存在,

大公司的官僚机构的存在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有效的渠道内保证对公司有利有用的信息在某种程度内保持流畅。大公司的基层员工本身的素质是有保证的,每个部门或每个区域总有1-2个核心的关键性人物存在,这种人物本身或许职位不高,但却总是支撑着公司不止于无限的堕落,细节上。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6:43:12 | 只看该作者

做简单事情的能力

 

很多人说制造业那些事是很easy的很低级的事情。说这句话的往往还是对制造业有一定了解的人,既然是有一定了解,这句话就有一定正确性及代表性的。

 

这几天我很忙,我们发生了一件非常非常‘愚蠢’的错误,我为之羞愧的错误。我工作五六年来,类似‘愚蠢’错误发生了很多次了,其损失少则几千到万,多则百万,最夸张的一次,接近两千万人民币的损失。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损失的大小是和公司规模成正比。   往往这种愚蠢的缘由就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对的事情某个时候做错了或没做,而又没有及时发现修正,到后面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貌似看起来,这种愚蠢与否好像就映射到了做简单事情的能力大小上,工厂那些事,很多时候就是重复的做某个简单的东西、事情,且把事情做对。这个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世界上百分之百的工厂/公司敢于声明他们能完全做到这点,但这个前提如果再加一个‘持续地’,这个持续不要太长,只五六年计算,基本就要淘汰掉前面声明中的百分之九十多一点。(这里为什么是九十多一点?呵呵)

 

任何一个产品的制造过程都是由几个或多个甚至巨多个简单的加工过程连接结合组合到一起的,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做的快慢,效率的问题,本质上和难易挂不上钩。如果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再分解,分拆成多个不同的简单的事情,比如生产手机,这个过程就可分为电子板的制造和机械部分的制造加最后的组装,单电子版部分又可分为多个电阻电容电感芯片连接器线路板的制造,而每个手机所用的电阻电容那些零部件多则几十少则五六个,加起来几百个。这几百个简单的制造过程组合起来如果都做对,才能生产出良好的电子板产品,这个好像也不难,因为这个良好是模糊的概念,没有量化。但是,单独拿一个电阻出来,比如这个手机需要五十个10欧姆的贴片电阻,中国多数厂家都可以做到,我细化要求,我要五十个10.1欧姆的电阻,正负误差不能超过0.05欧姆,这个难度也不高,但如果再提高,我就要10.01欧姆的电阻,正负误差缩小到0.001欧姆,并且要持续五六年都生产这种电阻,相信目前世界上没有可以做到这个要求的厂家。一个电阻尚且如此,电容,电感,芯片呢?一个集成了多个电阻电容芯片的手机呢?再加上机械部分的可靠性,比如一个手机的按键按10万次的稳定性,再加上烧入芯片的软件程序因素,哇噻,这样看起来,能做到上面要求的百分之一都是何其困难?不是吗? 而确保这样一个过程的稳定,控制这种生产良品的能力,保持这种做各种简单事情的能力成了制造业的核心内容,很多人在高深莫测的说制造业这那的,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就是为这个核心服务的。

 

维持那种高水平做好状态的能力高低,就成了区分一个工厂,一个公司优秀与否的隐形标杆,这个过程决定了你的产品质量,无论你的产品是有形还是无形,且这种质量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理解了动态质量这个产品概念,基本就理解了制造业一半以上的东西,或许,这个动态质量涵盖的行业远不止制造业这一家。具体到个人,你保持的那个状态多数成了一个人是否有水准,是否有能力的一种界限,加上质量标签,更可以理解为这个人是否具备素质,素养。

 

做好一次简单的事情是容易的,持续的做好简单的事情又是何其难,这种孪生的概念角度随着社会的进步,触角在波及到各种工业化趋势的行业。所以很多人说,制造业是社会工业之魂。
113
发表于 2009-1-24 11:16:4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的确很重要,我就没有你那么幸运啦,我的第一分工作是我们学校本地的一个酒店,我学人力资源管理进去其实也就是文员之类的,本来为了那个工作感到高兴,因为离学校进,答辩方便吗。可是在里面真的很不受重视,天天都是挨骂的料,慢慢的知道我们总经理原来对任何人都一样的,酒店的员工只要离他近的,几乎都被骂哭过,现在想想都恐怖!后来在找工作的时候听到打印机的响声我都会觉得有点害怕,我想我是得了办公室恐惧症!毕业后就没有忙去找工作而是去海南玩了一阵。还好现在好了,可是心里还是难免有阴影!

114
发表于 2009-2-5 16:56:5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帖子~

责任心很重要~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6:39:17 | 只看该作者
周末看cctv,好久没看了,当时一个节目吸引了我,新闻调查。从节目收集的信息看,国内汽车行业有个古怪的正常现象,国产汽车的先行者国有企业在各方面获得国家支持的情况下,至今,在汽车发动机及核心的变速箱技术开发上,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拿不出自己的竞争性产品,启动项目不少。前几年,国家调集国内一流专家,投资无数的钱开发自动变速箱,结果也是一片空白,钱打了水漂,纳税人连个响都没听见。相反,最近几年,国内民营企业一后来者的身份用结果论验证了前面国家倡导国企先行的一些各种尴尬,以吉利汽车为例,吉利汽车在小排量发动机上的一些产品参数超过同等的国内的toyota上用的,只说不可信,丰田在前些年登门拜访吉利,要买吉利自己开发的产品生产线,因为当初吉利一直用的发动机是丰田的,但价格控制权在丰田,为了在成品汽车上拉近价格,丰田卖给吉利的发动机都提价出厂,这个举动加深了吉利探索自己的发动机的那种动力。包括后来的自动变速箱,吉利汽车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国企的自主创新之路。在民企的压力下,国企也‘被迫’要喊着开发自己的产品了。这个现象,反馈的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细化一下就是对人的积极的方面鼓励,消极的方面压制的合理性问题。国人都知道国企运转起来是什么样,尽管其有国家的强大支持,但只要放开竞争的行业,国企怎么都斗不过民企。体制制度使然。  就像吉利的变速箱总工程师说的,他在国企的时候,连续开发自动变速结果一直无法成功,按他接受采访时的说法,他不知道如何开发一个自动变速箱,但他知道如何开发不出一个自动变速箱。呵呵。身不由己,他也只能这么说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6:55:50 | 只看该作者
发布了贴?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22:52 | 只看该作者

(A股继续弹,心情不错,把昨天晚上心血来潮的一个瞬间小结修改一下发上来作为思考记录)

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有其特殊的对应经济运转模式、赢利模式,已经清晰化的客户需求,以及业界达成共识的短期内很难发生改变的分工区域、竞争结构。
    
  在此基础上,要在这定式中创出一条新的路来,创出一个新的阶层来,是多么的难!在这其中要显出独特,没有它法,只能在在某个局部拉出你的优势尖角出来,尽量前伸到模糊区域,以获得在那个极小的局部‘优势’。在目前所知的多个行业中,我们都容易发掘出几项对公司战略来说易使之获得成功的几个因素。表面上,我们好像都知道产品质量,品牌推广以及成本控制是很多公司成功的关键。但是,要我们具体的去找到适合具体行业具体公司的具体方法来,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因为这几个所谓的成功因素好像是人人皆知的,众知的东西在典型的国人眼中便没了优势起点。可事实却是,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在一个没有竞争的尖角上唯我独尊。即使有,也是范围界定问题。
    
  看看世界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没有新鲜的东西呢?
  沃尔玛的产品管理、供应链、库存及价格等方面的综合业务链条;
  丰田的产品周期管理、零库存;
  GE的成本及质量管理(六西格玛震撼世界);
  Foxconn的垂直整合能力、超级执行力;
  IBM的产品设计流程。
  这些在各个行业的领导者,都构建了一套足以让对手望尘的业务流程,这个主线说白了就是:盈利模式的根基。
    
  这样一说,在这个层面,超级的业务流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也即是这些公司拉出尖叫的那部分。此为一核心一。特别说明:这些流程都是开放且循环的,不是死循环,所以不用担心更新问题。
    
    公司整体前进的目标和组织运作的清晰、透明性。众所周知,世界上最高效的团队是军队,军队有严格的纪律,有清晰的前进目标,从士兵到将军都知道:干掉敌人。这个目标,在打起来时候是人人皆知,连伙房养马师傅都一清二楚。一个公司,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员工,是否同样知道所在公司的目标及如何向目标迈进的方法?目标和执行过程的透明程度是这个公司在战略层面接近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执行是个流行词汇,但还是要说明一下,很多业外人士经常被这样那样的执行忽悠的晕乎:对个人而言,执行,如何执行?把上级指令或自己规划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是根本,达到那样的基础条件你本身就要具备做&到的能力,及达到目标的方法。且这个过程,你或团队其它成员知道你是否始终出于正常的轨道上,换句话说,你每步的前进,都是可测量的,偏离多少,达成多少,自己知道,其他人也明白;且对执行的结果承担责任,前面这些附带的解释其实很多是自身关联性非常强大,就像1+1之后的结果必然为2一样的因果关联。往高端层面走几步,回头看,在公司层面而言,执行是一项艰巨且辛苦的工程,要确保庞大的机构按照计划,按照客户要求,一点点的前进,一米一米的前进,从一个里程碑走到下一个里程碑的前进,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过程及结果可被衡量,对相关功能团队、模块必须执行责任制,责任清晰且透明。
  分析起来,这一点,也必须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此为二。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23:19 | 只看该作者

不想说第三,但也必须说。不想的原因是这个词被国内忽悠的几乎和扯淡这个词等同了,说必须也是因为他又太重要了,这个被国内搞的变态的东西就是:公司文化

 前面也扯到了,对公司战略的执行能力是核心之一,执行不代表只是做了就ok了,关键是比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快,比竞争对手少犯错的去做。一快一少,包含的NB东西太多了,咱水平就这点,只能乱YY下。能保持这种快&少高水准概率的状态太难了。前一段有一本书引起争议,张正隆的1949,他因一本雪白血红红遍神舟,结果第二部出来后很多人看后都说要吐,身边一位出版界的北大才子还为此感叹的写了篇博文;干将孙红雷的潜伏,弄出一大堆特工迷,可他后面的紧接着的一部片子,一样烂的要死;暗算算是NB电视剧了,可主演兼导演的那个谁谁随后的一个制作一样如同垃圾。这么多身边的类似现象,让人不得不叹息,他们的水平浮动太大了。一个作者,一个演员尚且如此不易控制及保持自己的高水准(甚至是正常状态),何况一个复杂的组织、巨大的公司呢?一个公司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起码有个最基本的前提:员工都有一种认真态度,责任心强的那种工作精神,咱不讲奉献,就讲责任心。弄出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秘诀只有一个:NB的公司文化。 

 这种文化下,没有骑墙态度的生存之地,纵横的责任界限清晰,从高级经理到一线员工都有一种快乐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关心自己公司产品的质量问题,每个人都想着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支援别人的事情,且,所有这一切,都是自愿的,但在自愿大前提下,公司又有一套激励措施准确而恰当的鼓励这种行为。看看,多么NB的文化,看起来是曾相识?不错,简直和咱党一贯宣传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精神面貌可以媲美了,难道这也是理想的幻想?非也,这个是实际存在。从这里,你可以发现企业文化的牛逼之处!
  
三板斧,这么的通俗的总结出来感觉很牛,但第一点告诉我们,鼓励创新产业升级的不易,看看汽车行业多少年来,国企搞出什么创新没?要不是民企在这方面努力一把,国内连一个自动的变速箱都设计生产不出来,牛逼个啥?!这么一说,民企和国企,又牵涉到第二点和第三点了,国企里没这些东西,否则,怎么尽是搞出一些变态的结论呢?第三点扯的远的话又要惹麻烦了,到此为止先吧。

对于牛年之前的那个臭名昭著的鼠年,就总结这么多。看似抽象,但对我而言,都是真切的对应工作的细节的。

温故而知不知,时不时拿出工作的总结出来看看,还是容易产生有针对性的温故效果的。
  

股票上总结简单:07年有一些斩获后,不知所以然,重仓入市,结果08年被套后割肉出局,随后资金离场认输。前一段无聊详细计算了入市来的成交记录,一算吓一跳,我2年中的成交量对我来说是个无法匹及的天量,忙忙碌碌一两年,到头只给券商挣了个红包。赚到比较多的股票是武昌鱼、东北高速、鲁泰A,亏损最多的是那个伤心股:华业地产。辗转亏损后又在地产上亏了一大块,最终九块多割肉出局。后续拿私房钱来回玩,小有斩获但却不可能‘解套’,大盘活跃,近期看好,继续持有大族激光,呵呵。

 

ps,

也争取在今年把私房钱翻番。:-)

私房钱翻不了也要在工作上争取翻番。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14:27:20 | 只看该作者

2005年,我就职到了一个家电公司,世界五百强,专注于白色家电领域超过百年历史。这个是我第一次进入

欧美系公司,一呆就是三年,去年才离开。

从个人体验来说,大到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小到日常执行运作的细节痕迹,无不处处显示着和日台系明显的区别。这也让我得以从实践的角度做了第一次‘横向’对比,再加上那个时期公司碰巧出现的典型问题,前后一相加,我对企业产品开发管理流程的优化有了第一次系统性看法,那是一种不同实践比较之后,积累的自然输出。

时至今日,接触了很多类似公司了,我逐渐发现,很多已经上了层次的公司,在企业运作横向任务的时候(NPD,NPI,ECN),或多或少的暴露出了日常工作中我们不易发现的机制设计上的弱点,责权设置的不合理等问题。存迹于大组织结构下的组织结构性黑洞,吸食了太多的公司前进动力,及创新热情。

我不知道如何总结那段三年多的工作经历,及个中体会。如果僵著着很久,那种本已经清晰的脉络就必然会逐渐模糊或钝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模糊又会重新变成无知,钝化变成隔阂。可怕于这种宝贵经验流失,我一般都倾向在离开一家公司后,尽量概括性的说几句,哪怕是简单的几句。因为这些句子、词语可能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突然让那些经验重新清晰起来。前提是尊重服务过的公司,尽量不加入判断性语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4 17:34:29编辑过]
120
发表于 2009-2-24 15:11:4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楼主继续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