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175
回复
5194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61
发表于 2010-12-21 19:05:41 | 只看该作者
看累了歇会儿再看
162
发表于 2011-1-24 11:50:24 | 只看该作者

有用

深入浅出,很有用!!
163
发表于 2011-3-8 22:35:2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用!!!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1:44:22 | 只看该作者
  [虚实篇]
  
  
  ● 什么是“虚实”?
  ○ 虚实嘛,就是一会儿和你玩真的,一会儿和你玩假的……
  ● 重要的是,玩着玩着,别把自己也给玩了。
  ○ 这是《虚实篇》要讲的内容吗?
  ● 宋代的兵法家张预研究了《孙子》这前后几篇的关系,认为《形篇》主要讲攻守,《势篇》主要讲奇正……
  ○ 虚实的位置在哪里?
  ● 这位张预先生说:善用兵者,只有先通晓攻守平衡之法,然后才能把握奇正;只有先把握奇正变化之术,然后才能运用虚实……
  ○ 嗯,比较绕的说法,但明白他的意思——玩虚实的时候,要始终把握玩对手的态势,警惕被对手给玩了。
  ● 再问你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先手”?
  ○ 这是围棋术语,你每下一子,必须使对方被动地应你一手,便是先手,那被动应你的一手,就是后手……
  ● 为什么下棋时,双方都要争先手?
  ○ 一般情况下,先手掌握主动,后手相对被动。
  ● 如何才能让对方被动地应你?
  ○ 那得看你那手棋下在哪里了,下在对方的要害之处,他便不得不应你……
  ● 回到我们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我们打响第一枪的吧?
  ○ 明白你的意思,打响第一枪的一方,就如下第一个子的棋士,占有先手之利。
  ● 不过,对侵略战来说,主动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主动。
  ○ 你担心战端一开,一切就由不得自己了?
  ● 棋经上讲“宁输数子,勿失一先”,争取和保持先手之利,确实性命攸关,如果不小心落了后手,也许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 纠缠于芝麻绿豆的小利,或者斗一时之气,就如围棋上的数子之争?
  ● 差不多,数子之争,多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先手之争,牵涉到全局的主动性,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就看你有没有大局观………
  ○ 兵法上也这么讲吗?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1:44:59 | 只看该作者
  —————————————————————————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 孙子说:“凡先到达战场以等待敌人的一方,就安逸;后到达战场以赶赴应战的一方,就疲劳。”处:到达、占据。佚:通“逸”;安逸、从容。
  ○ 这仿佛是阵地争夺战:安逸的一方,自然准备充分;那落于后手的一方,匆忙应战,也许就一步被动,步步被动了。
  ●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千古不易的用兵法则……
  ○ 哦,善用兵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孙子说:“所以,善于作战者,总是调动对手却不被对手所调动。”致:招致、引来。
  ○ 致,就是调动?
  ● 广义的理解,也可以是控制、指挥。常言说“将敌如卒”,一个出色的将领,不仅要善于调动自己的军队,还得善于调动敌人的军队……
  ○ 你是侵略者,自然有先手之利,可是请问:如果先到达战场的是敌人,那该怎么办?
  ● 按照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则,你说该怎么办?
  ○ 匆忙应战,自然不是办法,我想想——当接获敌军主力已抢先到达战场的情报,我会下令改变原定计划,停止前进……
  ● 选择放弃?
  ○ 怎么会放弃!我有两套方案,不过还没最后决定……
  ● 说说看,哪两套方案?
  ○ 其一,我会派一支先头部队继续奔赴战场,与敌军接战,只许败,不许胜,引诱敌军追击;主力部队则埋伏于先头部队的退路上……
  ● 知道你的第一方案了,请继续第二个方案。
  ○ 其二,我会暂时放弃这个战场,带领主力部队奔赴另一个目标……
  ● 什么目标?
  ○ 选择敌军防守松懈的目标,比如运输线、仓库等——如果敌军主力赶来支援,我就中途截击;如果不来支援,我就顺手拿下这个目标……
  ● 哦,这第二方案里包括了两种选择……
  ○ 你给参谋参谋,哪一套方案更好?
  ● 那得看战场及敌军的具体情况。不过,能考虑到调动敌军以掌握失去的先机,应该符合孙子的原则。
  ○ 感觉下来,这“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道理,也不仅仅在讲战争……
  ● 呵呵,这句话的含意大矣哉。它至少提醒你,在纷乱的竞争环境中,要有比对手更广阔的视野,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控制局势,掌握主动。
  ○ 让对手进入自己设定的节拍,倘若出了什么差池,也能及时调整,化被动为主动……
  ● 我们继续下面的话题吧。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17:15:54 | 只看该作者
  —————————————————————————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
  ● 我们前面说过,我们的对手不是傻瓜……
  ○ 问题是如何在对手不是傻瓜的前提下,致人而不致于人?
  ● 孙子说:“能使敌人自动前来,是以小利引诱它;能使敌人不得前来,是以危害阻止它。”利:指利诱。害:妨害、阻挠。
  ○ 战争,无非是趋利避害;要赢得主动,就要善用运用“利害”调动对手……
  ● 不过在运用这手段时,还得把握的分寸,比如向敌人设下诱饵,这诱饵过重或过轻,恐怕都有问题。
  ○ 搞不成弄巧成拙,赔了夫人又折兵……
  ● 所以,想要对手听从指挥,必先掌握对手心理,知道对手期待什么,害怕什么,便是重要一环。
  ○ 文章做到这里,是越来越细了。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1:50:38 | 只看该作者
  —————————————————————————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
  ● 孙子接着说:“所以,敌人安逸,能使之疲劳;敌人饱食,能使之饥饿;敌人安定,能使之行动……”
  ○ 设法使对手按照我设定的方向和节奏奔波,并从中发现战机。
  ● 可见一个高明的指挥员,要善于指挥两支军队……
  ○ 明白你的意思,一支是自己的军队,一支是敌人的军队——不过我还是有个疑问……
  ● 哦,你有什么想法?
  ○ 争取战场主动权,固然重要,但如何才能有效调动敌军,才是关键所在。如果碰上一个聪明对手,也学过《孙子》——你示我以利,我偏不上钩;你示我以害,我就明白不是那么回事,偏和你拧着来……
  ● 看不出你脑子还挺清楚……
  ○ 怎么样,没辙了吧?
  ● 请问,本篇的篇名是什么?
  ○ 虚实……
  ● 那“利害”二字,如果加上“虚实”二字,你说可以组成多少变化?
  ○ 你是说,只要掌握“虚实”之道,就能处处争取主动——好像有点意思了。
  ● 想当年,吴王阖闾披阅了《孙子》十三篇后,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就要对楚国发动全面进攻。这时,伍子胥从旁劝道……
  ○ 伍子胥,就是那位从楚国逃亡而来的著名人物?
  ● 正是此人。他建议吴王阖闾分派三支军队袭扰楚军,并“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嘱咐了一番,结果强大的楚军便乖乖听从调动,以至疲于奔命……
  ○ 他献的什么计,竟有如此效果?
  ● 第二年秋天,吴军开始实施伍子胥计划:首先进攻楚国东部边境的一座城邑,当楚军火速赶去救援时,吴军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楚人刚把这座城邑的居民迁往他处,另一支吴军又出现在楚国北方边境的一座城邑,等楚军再次赶到,吴军又迅速撤走……
  ○ 那伍子胥骚扰的目标城邑,都在哪里?
  ● 都在安徽、河南一带,或在潜,或在六,或在弦,反正行踪飘忽,说不清楚……
  ○ 看来,那伍子胥一定读过《孙子》。
  ● 可别小看伍子胥,此人的谋略不在孙子之下。何况这两位当世奇才,本就是英雄相惜的密友,孙子也是经他三番五次推荐,才得以面见吴王。
  ○ 这位伍子胥,大概称得上是中国游击战的先驱了。
  ● 伍子胥的游击战,是具有战略规划的整体行动,并非战术性的小打小闹——吴国针对楚国的这种轮番袭扰,持续了六年之久,楚军无计可施,只能徒劳地往返奔波,在吴楚相争的格局中,楚国由此陷入被动。
  ○ 这“虚实”之道玩得好,确实难以应付:他声东击西,打一枪换个地方,你去救援,他马上撤退,你不去救援呢,他便顺手牵羊……
  ● 这说明,掌握主动的关键,在于掌握对手的命脉。
  ○ 掌握对手的命脉,就得知道对手的命门。
  ●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1:52:35 | 只看该作者
  —————————————————————————————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
  ● 刚才你说,掌握主动的关键,在于知道对手的命门?
  ○ 因为只有这样,对手才会不得不跟着你的节奏,按照你的意图行动。
  ● 嗯,这“不得不”三个字,很有意思。
  ○ 可是,如何才是让对手“不得不”的最佳途径,还没具体说……
  ● 孙子说:“我方出击的目标,要选择于敌人必须赶赴之处;我方赶赴的方向,要选择在敌人意料不到之处。”
  ○ 出其所必趋,就是攻击对手必须解救之处……
  ● 解释之前,我们先做一道战术选择题,练练脑子。
  ○ 请出题。
  ● 银雀山墓葬中出土的那批竹简,还记得吗?
  ○ 记得啊,出土了一大批两千多年前的古兵法,其中有《孙子》十三篇……
  ● 上述这句话,流行的《孙子》版本写作“出其所不趋……”,银雀山的竹简《孙子》出土后,发现这句话写作“出其所必趋……”
  ○ 哦,“出其所必趋”,“出其所不趋”,一字之差,完全两种战法。
  ● 请听题:上述两种战法,哪一种更正确?
  ○ 我想想——“出其所不趋”,就是说我军出击的目标,应选择在敌人不会前往的地方……这属于“以实击虚”吗?
  ● 敌人不会前往,你出击什么?
  ○ 出击那里的守军啊……
  ● 再问你一遍,本篇的主题是什么?
  ○ 是“虚实”。
  ● 运用“虚实”的目的是什么?
  ○ 是掌握主动……
  ● 你出击的目标,选择在敌人不会前往的地方,这主动从何而来?
  ○ 你是说,只有打击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也就是“出其所必趋”,才能掌握主动?
  ● 历史上不是有一个著名战例么?
  ○ 哦,围魏救赵——那是孙子的后人孙膑指挥的著名战例。
  ● 这场战役的关键在哪里?
  ○ 当赵国求援的急报传来,孙膑并不直接奔赴主战场与魏军主力决战,而是出人意料地进攻兵力空虚的魏国国都——这是避实击虚;当魏军主力不得不从异国战场回师救援,孙膑设伏于魏军回师途中,从而给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魏军以致命一击——这是以逸待劳。
  ● 关键中的关键,还是那一句:善用兵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仅凭这一仗,孙膑就足以光宗耀祖了——不知他是否看到祖上写的“出其所必趋”才想出这条妙计的?
  ● 有可能啊,据说我们看到的《孙子》,也经过了孙膑及其弟子的整理……
  ○ 这样看来,这后面一句“趋其所不意”,他也应该看到了:正因为“围魏”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才使得敌军这么慌乱和匆忙。
  ● 讲到出人意料,近代军事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可以给你参考:其一,在所有战场上,一定总有一个决定点,占领这个点,要比其他一切的点,更有助于胜利的确保。
  ○ 呵呵,用兵真如下棋一样,关键是找到这个点——其二呢?
  ● 其二,要争取相对的优势,就必须处处做到出敌不意,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对手陷于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会成倍地扩大胜利。
  ○ 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6:21:41 | 只看该作者
  —————————————————————————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
  ● 掌握了虚实战法,是不是觉得用兵的空间,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 嗯,倘若虚而不实,心里会觉得空荡荡的没有把握;倘若实而不虚,又会觉得空间狭小,很压抑。当孙子拈出“虚实”二字,确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所以,孙子说:“行军千里而不感到疲劳,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的地区……”
  ○ 大范围的穿插,就象进入无人之境……
  ● 不过有人认为,这种转战千里的长距离机动野战,必须在骑兵和步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而孙子时代,中原地区还是以车战为主,战场多在双方约定的地点……
  ○ 那“行千里而不劳”这句话,不是孙子写的?
  ● 也难说。尽管中原地区不流行长距离的机动作战,但吴国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据史书记载,远在七十多年前,也就是吴王寿梦时代,吴国曾入侵郯国——这郯国,地处吴都北边四百多公里……
  ○ 吴国地处东南,水网纵横,丘陵沼泽密布,本不适合车战,也许它的步军和水军比较发达,所以才能长驱四百多公里作战。
  ● 在孙子递交兵法后的第六年,楚国被伍子胥的游击战骚扰得精疲力竭之时,吴国正式向楚国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从这一年的十月到十一月,吴军沿淮河长驱直入,向西推进一千多公里,在与楚军的交锋中连战连捷,最终攻克楚国的郢都……
  ○ 郢都在哪里?
  ● 在今天的湖北江陵一带。
  ○ 从江苏太湖一带打到湖北江陵,真可谓“行于无人之地”了。我怀疑,当时吴军一定是步兵、水兵、车兵三军齐发,才能做到……
  ● 这场几乎灭亡楚国的著名战争,据说就是孙子参与指挥的。
  ○ 孙子指挥的?具体他都用了哪些战术?
  ● 关于这场战争,我们后面还会谈到——在这里,孙子强调的重点是……
  ○ 既然能够长驱千里如入无人之境,那必是出敌不意……
  ● 出敌不意,说对了一半。
  ○ 才说对了一半,那另一半呢?
  ● 我们先看下去再说……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6:23:24 | 只看该作者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
  ● 孙子说:“进攻必然得手,是因为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必定坚固,是因为扼守于敌人必定进攻的地方。”
  ○ 你刚才说的另一半?
  ● 急什么,另一半我们后面讲——这里先插一个练习……
  ○ 仍旧是两种不同战法的选择?
  ● 对,上述那句话的后半句,曹操版的《孙子》写作“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银雀山的竹简写作“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 一个是“不攻”,一个是“必攻”,又是完全相反的部署。
  ● 关于怎样才能做到防守坚固——曹操版的《孙子》认为:应防守于敌人不进攻之处;银雀山竹简《孙子》则认为:应防守于敌人必然进攻的地方……
  ○ 是要我作出选择吗?
  ● 怎么,很难吗?
  ○ 我想想……敌人不攻的地方,自然安全,好像也有道理。
  ● 可是这样的防守,有意义吗?
  ○ 你认为,这是浪费兵力?
  ● 再一点,孙子在这里讲的主旨,是掌握主动,如果你防守在敌人必然要进攻的地方,是不是先敌一步,洞察了敌人的意图?
  ○ 这样,就打乱了敌人的计划?
  ● 当敌军匆匆忙忙赶到阵地,发现对手已严阵以待,你要是敌方指挥官,设身处地想想,心情会如何?
  ○ 哼,小子,又被你抢了先手!
  ● 呵呵,所以说,主动和被动也是相对的,你主动了,对手必然被动……
  ○ 我知道了,刚才没说的另一半,就是对战略决定点的准确预判。
  ● 准确预判战略决定点,才能赢得主动。就如你要“救赵”,却不是“围魏”而是围其他什么地方,这调动敌军的效果是不是会打些折扣?
  ○ 对决定点误判,不止效果要打折扣,甚至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 这就基本上回答了《势篇》中关于“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的问题,是吗?
  ○ 不过,我还是有个疑问……
  ● 疑问还不少,请讲。
  ○ 我觉得你回避了一个问题。
  ● 哦,什么问题?
  ○ 就是这第一句“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请问:敌人真会如此愚蠢,到处门户洞开,任你纵横驰骋?再说了,你专攻对手不设防的地区,算什么能耐?
  ● 呵呵,这是我疏忽了——这里的“不守”,可不是指不防守,而是说防守空虚……
  ○ 他在讲“以实击虚”?
  ● 宋代的王皙解释这句话说:“攻其虚也,谓将不能、兵不精、垒不坚、备不严、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尔……”需要我解释吗?
  ○ 不用了。我们继续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