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於现行或加行 唯利有情不为余 唯为利益有情故 一切回向菩提因” 现行就是直接,加行就是间接。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是利益众生。菩萨的所作所为,可能暂时地看到好像没有利益众生,但他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辗转地利益众生。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着眼于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大乘的菩萨为利益有情故,把一切善根,一切拥有的东西,都回向菩提,与众生共成佛道。 “常时依止善知识 大乘法义善巧者 安住最胜菩萨戒 宁失身命不舍离” 在我们修学的菩萨道上,一定还需要大乘的善知识的摄受,在他的接引下去修行。大乘善知识对法义非常善巧,而且安住在最胜的菩萨戒里,对于这样的善知识,宁可失去生命也不舍离。 “如华严经吉祥生 依师之理当修学 此外别余如来教 读诵诸经可了知” 这是依止善知识方面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华严经里有一位吉祥生菩萨,他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我们应该像他那样修学。在依止善知识方面我们讲到十种功德、八种利益,要经常地思维,对善知识生起亲近依止的心。 对于善知识,明白他有什么样的条件,《中观论》讲到有十种条件,戒律讲到有五种条件,我们对这些了知之后,有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要去好好地去依止。 能够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话,可以生起无量功德,过去嘎当派的一位大德,当他被善知识呵斥时,他说根本没想到这是善知识在训斥自己,而是觉得像黑鲁嘎的灌顶加持一样,得到本尊的摄受一样。有的大德这样说,“师打即灌顶,师骂即猛咒”,被上师打是灌顶,被上师骂是咒语加持,去掉你的障碍。那若巴依止谛若巴,大的苦行十二种,小的苦行十二种。在很多大德的传记里面,这样的例子很多。能够以这样的心去对待,自然会得到师父的加持。如果被善知识诃骂还生气的话,就比较差了。 依止善知识以后,对菩萨学处好好地学习,特别像这部《入行论》,对菩萨学处要好好地学习。另外,“此外别余如来教”,如来在别的经论里所开示的菩萨学处,我们也应该了知,应该如理地学习。 “诸经示菩萨学处 是故应当勤诵经 特於虚空藏戒经 最初受戒当先诵” 其他的大乘的经论,只要是开示菩萨学处的,都应该读诵,了知其中的菩萨学处。特别对虚空藏菩萨戒开示的菩萨学处,在开始就应该好好地学习。 上面讲对大乘经要好好地学习,下面讲对大乘的论也要好好地学习。 “何故常时当学行 於彼论中多宣说 集诸菩萨学处论 定须再再勤浏览 又复暂且总略者 当现诸经集论文 圣者龙树所作论 卷二定须勤阅读” 我们还要靠恒常地学习和修行论著,如《集学论》,也是寂天菩萨所造的,因为这里面也讲到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何故常时当学行”,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论要多多地学习呢?因为这部论里讲了很多菩萨学处,一定要反复地看。另外,还有一部《集经论》,也是寂天菩萨所造。如果《集学论》看不明白的话,暂时看《集经论》也是可以的,也是菩萨的学处,把很多大乘的经引用过来解释的。此外,龙树菩萨也造了两部论,是同样的名字,《集学论》和《集经论》,“卷二”指这两部论,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 “若於其中未遮止 是所昕许可行事 为护世间众生心 见为学处应修行” 只要大乘的经论里面没有遮止的,我们都应该学习,都应该去做;遮止的不应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去做。“为护世间众生心”,为了不让他们产生邪见,乃至不信的心,只要是菩萨的学处,我们都应该好好地修行。 下面是对第五品的总结: “於自身心应随时 数数审观毋放任 总摄而言唯此法 是护正知之行相” 对自己的身心随时随地地一直去返观,身语意是否如法,是否合乎威仪,内心是烦恼还是清静,一直用觉照的心返观自己的身心,不要让它随便,放任自流。“总摄而言”,简单地说,这就是守护正知的定义,“行相”就是定义。 “此事实践须躬行 唯诵文词有何益 岂有徒诵医方文 便能疗愈诸病疾” 菩萨的学处这样的广大,对正知正念这样的修行,这一切,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如果对这样的菩萨学处不去实践,只是明白一点文词一点道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就像一个大商场,里面有很多东西,就是看看而已,对自己没什么帮助,真实的帮助就是买回来,对自己有所利益才可以。我们一定要去好好实践,即使有很多广大的我们暂时实践不了,也有一份心愿,美好的愿望——我要好好地去实践,一种向上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喻,“岂有徒诵医方文,便能疗愈诸病疾”,医生开了药方配了药,但自己不去吃,只是念药方,这样的话,这个疾病永远治不好。以此来比喻菩萨的学处,应该好好地去实践。 下面讲第五品的名字,《入行论》的守护正知品。要想真正地让自己的菩萨行能够清净修行的话,一定需要正念正知去保护。下面是第六品安忍品。 安忍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名字,放在最后。在第一部分正文里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应该断除嗔心、嗔恚的心、恼怒的心;第二部分是讲修习安忍的情况,修习忍辱的情况;第三部分是讲恭敬有情,对其他有情怀着恭敬的心。 对于断除嗔心这部分,分了十个颂文去讲解,第一个颂文, “百千劫中所积集 布施妙供供如来 所有一切诸善行 一念嗔心能摧毁” 一个大劫有八十个小劫,一个小劫怎么算呢?人从八万岁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这是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一直加到八万岁;这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所以百千劫的时间是非常长远的。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的话,在那么长远的百千劫的时间里所积集起来的布施、供养如来三宝、修行持戒等各种各样的功德,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把那么多的善根都破坏掉,这就是嗔心的过患。 对菩萨起的嗔心,有不同的情况,起嗔心的过患也不同。这里的“百千劫”在藏文里是千劫。讲到不同的情况,一世菩萨对不是菩萨的有情起嗔心,证量低的菩萨对证量高的菩萨起嗔心,乃至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都有不同的差别,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文殊菩萨游戏经》里讲到,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的话,可以摧毁一百大劫所积集的善根。在《入中论》里说,如果对菩萨起嗔心,那么在一百大劫里所作的布施持戒等善根,一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摧毁。所以其他的罪恶再没有比嗔心更严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