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浮生若茶 - 

[佛学交流] [转帖]《入菩萨行论》讲解

[复制链接] 114
回复
103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0:32 | 只看该作者
在佛陀的往事《本生传》里讲各种各样菩萨行的时候,讲到舍身饲虎等,把自己身体给老虎吃,给老鹰吃,乃至给夜叉等。菩萨把自己身体都要舍弃的菩萨行,那是证空的菩萨。对一般人初业的行者,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修学佛法,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所以对于无意义的,或意义非常小的事情,不要舍弃或者伤害自己的身体,否则会损害更广大的义利,反而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还是要珍惜。
修行对身体的布施,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否则一旦后悔就前功尽弃。我们渐次地从小的布施开始,慢慢串习,越来越增强,到后来可以把身体象蔬菜一样随意地布施,那样才可以。刚开始不能凭一时的热情,这样是不能长远的。我们应该发更长远的心。
现在对身体要好好保护,不要随便伤害它,要用来修行,一旦成佛的话更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那时的力量更强大,最有能力利益他人。现在还没到那个阶段,要把身体当成一个工具去好好保护。有的人轻言舍弃自己的生命,甚至自杀,作为一个修行者,这是想都不要想的,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是非常错误的事情。
前面所讲的观察身体的不净,是为了断除对身体的贪着,为什么要断除对它的贪着?如果贪着它,就会为了他造各种各样的恶业,造各种各样的不善法,这样对自己的伤害最大,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会产生很大的痛苦。我们通过观察它没有什么坚实的心要的东西,来断除对它的贪着,断除为了它去造各种各样的恶业。我们现在保护它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为了更好地修行善法而去贪着它去保护它也是可以的,但一般人为了贪着它而造了很多恶业,这两者我们要分清楚,不要以为是矛盾的。
“悲心意乐不清净 不应轻易而施身
   任於此生或他世 舍身当为大义因”
“悲心意乐不清净”,如何才是清净的呢?得到清净增上意乐发心。发心里面有一个叫作清净增上意乐发心,只有登地菩萨,现证空性之后才会得到这种发心。只有得到了这个清净增上意乐发心,才可以去舍弃自己的身体,而不会产生痛苦。如果尚未达到这个阶段而去舍身的话,“非时舍身,是为魔业”,经典里面这样说。
如果在悲心意乐清净的状态下,今生也好来世也好,能够舍身的话能够成就更广大的义利,有更广大的功德可言的话,可以去舍;但如果不舍的话可以成就更广大的义利,舍的话只成就微细的话,还是不要舍。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1:13 | 只看该作者
32续
下面讲以法摄受众生,三个颂文。第一个讲听法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威仪,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讲法呢。
“於不敬者不说法 若无病患衣缠颈”
听法者对法不恭敬,或者对讲法的法师不恭敬时,讲法者不要去讲,讲的话没有一点利益可言。如果没有疾病,脖子缠着毛巾也是不行的。
“擎持盖杖及刀剑 覆头人等皆不宜”
打着伞,拿着杖、棍子、手杖之类的,拿着刀剑的,不适合给他讲法。没什么目的,头也不疼,拿衣服盖着头的,也不行。以上是威仪,听法者具备什么样的威仪我们才能讲,要不然就不讲,听法者的心不在法上面,利益不大。
戒律里面讲的很多,比如走在路边的人不能为走在路中间的人讲经,走在后面的人不能为走在前面的人讲经,坐低座的不能为坐高座的人讲经,等等,各种各样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要去讲。比如在讲经时,坐在法座上高一些,不在于人的重要性,而在于对法的恭敬,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搭起高高的法座,坐在上面讲经。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五百阿罗汉的袈裟叠起来,阿难坐在上面诵经。按理说法衣是不能坐在身下的,但为了法的恭敬,那么多阿罗汉的袈裟,阿难坐在上面结集,说明以法为重。依法不依人,人还是次要的,以法为中心。
当然其中也有开许的,特殊情况,如果确实头很疼,用毛巾缠着头;像露天大法会的时候,特别在藏地,遇到刮风下雨,太阳很烈;像这种特殊情况下,打伞遮盖是开许的。
外在的形式是内在的表现,但不一定全部代表内心。如果他怀着恭敬的心,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是可以开许的。比如为病人讲法,病人只能躺着,也可以。最关键的是他对于法是不是有希求恭敬的心,这个最重要,这个有的话,其他外在的形式可以退后。
“於劣慧说深广法”
对心量比较小的,根性比较低的人,如果给他讲甚深的广大的法,他就没法接受。比如对刚开始学佛的人,给他讲空性就不行。要根据相应的根性去讲法,要确实利益他人,不是自己在那里谈玄说妙,别人都听不懂。
有一个公案,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文殊菩萨看到有法会,他就过去讲经了。听法的都是小乘的根性,听迦什尊者讲经可以证阿罗汉果,但文殊菩萨讲的是大乘佛法,有很多有情会产生邪见,会堕入恶趣,在别人看来这不是伤害了那么多有情?文殊菩萨为什么会这样做,於劣慧说深广法,让他们产生邪见堕入恶趣,不让他们证阿罗汉果?迦什尊者就有这样的疑惑,就去问释迦佛,释迦佛说虽然听迦什尊者说法能证得阿罗汉果,但证得阿罗汉果后,入无余涅盘,要经过很长时间,再回小向大,再修菩萨道,再成佛。听文殊菩萨说法,虽然堕入地狱,但从地狱出来后就成为大乘种性,就发心,修菩萨道成佛,比前者还要快。这说明文殊菩萨的善巧方便,以这种方式更好的利益有情,虽然现前好象不好,但从长远看,利益更大。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第33讲
我们现在所听的是《入行论》第五品的后面,以正法摄受众生,这方面的内容。
“於劣慧说深广法 无男子共教女人
  於大小乘诸法要 等应恭敬悉修行”
对于根器、意乐非常低的有情,意乐心量不大,给他讲甚深广大的法是不行的。比丘说法时,如果没有其他比丘或者男子作伴的话,给女子讲法是不行的。对于大小乘的诸法,都应该恭敬,平等地去对待,去修行。不要去分别,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根据自己的意乐来分别法的好恶的话,就成了谤法断法,断灭佛法的罪过。对于一切大小乘的法,都应该恭敬去对待。
对于自己相应的法门,当然去认真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也不要诽谤,都要全面去学习了知,以此为由,来诽谤其他的是不行的。
一些小乘的法,是不适合菩萨修行的,但也是要学习的,要了知的,而不是舍弃。《现观庄严论》里说,菩萨以道种智成办众生的利益,来利益世间,道种智中就包含了对小乘法的了知的智慧。如果要用小乘法来摄受众生,就需要了知。菩萨需要遍学一切法,都要知道,而不是舍弃。
“若已转为大乘器 说小乘法非所宜”
如果已经进入大乘的根性,和他讲小乘的法是不行的。昨天讲了文殊菩萨的公案,他们可以转成大乘的根性,所以小乘的法对于他们就不是利益了,而应该用大乘的法来引导他们。
“一切戒行无弃舍” 
对一切的戒行,可以说律仪戒,别解脱戒属于小乘的戒,修学菩萨的话,里面有个律仪戒是相应的,这个也要去修学的。对身三口四的防护,对三门的防护,菩萨也不是说就随便了,非常任意是不行的。对三门的清静的守护也是需要的。好好地守护各种戒律。
“勿以经咒惑他人”
对别人讲,光念某某经或光念某某咒就能成佛,就能得到很大成就,这是不行的。对广大的闻思修不去进行,只是说念某一部经或某一个咒语就可以成佛的话,这么说有欺骗的意思,是不行的。
“一切戒行无弃舍”,菩萨的行持中,有些身三口四的恶业,对小乘来说应该制止的一些行为,对菩萨来说可以开许,因为他可以以此成办更大的义利,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是可以开许的,当然这都是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以此为借口,说自己是行菩萨道的,对于一些小小的戒律可以不在意守护的话,这样是不行的。声闻的话,比丘戒男众不能碰女众,比丘尼戒女众不能碰男众,有这样的规定,但如果是菩萨要救护别人的时候,在危难的时候是可以开许的。要开许的话都有一定的条件,对自利和利他都有很大的作用才可以开许。如果没有作用只是随意的开许,对律仪戒、别解脱戒不去清静地守护,这是不行的。
有的以修密宗为借口,随便喝酒,或随便做别的坏事的话,这也是不允许的。不管是菩萨戒还是密乘戒,最基础的还是律仪戒,就是我们所受的别解脱戒,出家众都得以这个为基础。这个如果没有的话,上面的都无法建立起来。下面的“经咒惑他人”,仅仅念这个经或这个咒就可以让自己的罪业清静,或者有多大的效果,光这样说就不行。念咒语念经都有很多的条件,最起码对经咒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很多道理明白的情况下再去念。这样去念,功德当然非常大,这些条件没有的情况下,光是念一遍经文或咒语,是达不到所希望的结果的。
下边有六个颂文是为了守护众生的心,不要让他们产生不信的行为。为了让他们对佛法产生信心,为了守护他们的信心,而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凡弃杨枝及涕唾 应择背人隐蔽处”
过去刷牙用杨枝,相当于现在的牙刷牙膏,牙刷牙膏之类的以及鼻涕唾液等不能随便乱扔,扔的话要扔到背人的地方,用土掩盖一下,不要随地吐痰之类的。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3:12 | 只看该作者
第33讲
我们现在所听的是《入行论》第五品的后面,以正法摄受众生,这方面的内容。
“於劣慧说深广法 无男子共教女人
  於大小乘诸法要 等应恭敬悉修行”
对于根器、意乐非常低的有情,意乐心量不大,给他讲甚深广大的法是不行的。比丘说法时,如果没有其他比丘或者男子作伴的话,给女子讲法是不行的。对于大小乘的诸法,都应该恭敬,平等地去对待,去修行。不要去分别,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根据自己的意乐来分别法的好恶的话,就成了谤法断法,断灭佛法的罪过。对于一切大小乘的法,都应该恭敬去对待。
对于自己相应的法门,当然去认真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也不要诽谤,都要全面去学习了知,以此为由,来诽谤其他的是不行的。
一些小乘的法,是不适合菩萨修行的,但也是要学习的,要了知的,而不是舍弃。《现观庄严论》里说,菩萨以道种智成办众生的利益,来利益世间,道种智中就包含了对小乘法的了知的智慧。如果要用小乘法来摄受众生,就需要了知。菩萨需要遍学一切法,都要知道,而不是舍弃。
“若已转为大乘器 说小乘法非所宜”
如果已经进入大乘的根性,和他讲小乘的法是不行的。昨天讲了文殊菩萨的公案,他们可以转成大乘的根性,所以小乘的法对于他们就不是利益了,而应该用大乘的法来引导他们。
“一切戒行无弃舍” 
对一切的戒行,可以说律仪戒,别解脱戒属于小乘的戒,修学菩萨的话,里面有个律仪戒是相应的,这个也要去修学的。对身三口四的防护,对三门的防护,菩萨也不是说就随便了,非常任意是不行的。对三门的清静的守护也是需要的。好好地守护各种戒律。
“勿以经咒惑他人”
对别人讲,光念某某经或光念某某咒就能成佛,就能得到很大成就,这是不行的。对广大的闻思修不去进行,只是说念某一部经或某一个咒语就可以成佛的话,这么说有欺骗的意思,是不行的。
“一切戒行无弃舍”,菩萨的行持中,有些身三口四的恶业,对小乘来说应该制止的一些行为,对菩萨来说可以开许,因为他可以以此成办更大的义利,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是可以开许的,当然这都是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以此为借口,说自己是行菩萨道的,对于一些小小的戒律可以不在意守护的话,这样是不行的。声闻的话,比丘戒男众不能碰女众,比丘尼戒女众不能碰男众,有这样的规定,但如果是菩萨要救护别人的时候,在危难的时候是可以开许的。要开许的话都有一定的条件,对自利和利他都有很大的作用才可以开许。如果没有作用只是随意的开许,对律仪戒、别解脱戒不去清静地守护,这是不行的。
有的以修密宗为借口,随便喝酒,或随便做别的坏事的话,这也是不允许的。不管是菩萨戒还是密乘戒,最基础的还是律仪戒,就是我们所受的别解脱戒,出家众都得以这个为基础。这个如果没有的话,上面的都无法建立起来。下面的“经咒惑他人”,仅仅念这个经或这个咒就可以让自己的罪业清静,或者有多大的效果,光这样说就不行。念咒语念经都有很多的条件,最起码对经咒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很多道理明白的情况下再去念。这样去念,功德当然非常大,这些条件没有的情况下,光是念一遍经文或咒语,是达不到所希望的结果的。
下边有六个颂文是为了守护众生的心,不要让他们产生不信的行为。为了让他们对佛法产生信心,为了守护他们的信心,而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凡弃杨枝及涕唾 应择背人隐蔽处”
过去刷牙用杨枝,相当于现在的牙刷牙膏,牙刷牙膏之类的以及鼻涕唾液等不能随便乱扔,扔的话要扔到背人的地方,用土掩盖一下,不要随地吐痰之类的。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4:05 | 只看该作者
“大小便行作净水 弃近人处所应诃”
大小便,乃至唾液鼻涕之类的脏东西,不要扔在我们共同饮用的河水里,比较干净的水里面;或者大家都在草地上玩耍,很好的草地,随意在上面吐痰扔鼻涕大小便等是不行的。“近人处”就是人住的很近的地方,净水里,或者外边有个很干净的水潭,把脏东西倒里面的话就不行。“所应诃”这个诃,不仅是人诃斥,诸天人对这种行为也很诃斥,人、天、非人都会诃斥这种行为——把脏东西倒在花坛里、洁净的草坪上或者干净的水里。这些行为都是不应该的。
下面是吃饭时候的威仪。
“食时勿含饭盈口 嚼饭作声张口食”
吃饭时嘴张得很大,一口吃很多,这是不允许的,有失威仪,让别人看了觉得不好。咀嚼饭时还发出声音也是不行的。“张口食”是说食物还没到嘴边,早已张大嘴等着了。应该等食物到嘴边再张口,不要太早。饮食方面戒律里面也讲了很多。
“舒足蹲踞非威仪 二手交摩亦不应”
坐的威仪,“舒足”就是把腿伸开,盘腿坐的话伸开腿肯定很难看。坐在椅子上腿伸的很长也不好,别人走路容易被绊倒。这就是舒足,把腿伸得很长,这样是不行的。“蹲踞”,蹲着也不好,非威仪。在洗澡的时候,“二手交摩亦不应”,这样也不好。
“骑乘床榻等坐处 不应与他妇女共”
骑马的地方,或者车、床等地方,独自坐,不要和异性坐在一起(对于出家人)。有些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同参道友在边上才可以。
“能令世人不信事 知就防止勿令见”
总的来说,只要让世间人产生不信的事,都应该防止不要做出来。即使有些地方有风俗习惯,自己不知道,也应该问问别人,到底怎么回事,自己要随顺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要让别人产生意见。自己不知道就应该问别人,知道的话就应该做有威仪的事,不要让别人由此产生邪见。
自己的威仪也是教化世人的一种方法,一种方便。释迦佛圆寂之后,在诸大德中,世亲菩萨背诵的经文是最多的。在他一百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到一个偏远的菩提塔去朝拜,地点是现在的尼泊尔。在绕塔的时候,他看见有的出家人在做一些在家人的事,有的喝酒,有的耕地之类。他感到佛法非常衰弱,自己教化众生的因缘没有什么发展的前途了,由此因缘,就示现涅盘了。所以说,如果很有威仪的话,不仅可以使世间人生起信心,也可以得到高僧大德们的赞叹。
作为一个出家人,佛弟子的话,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做出很广大的事业,对佛教有大贡献,最起码不要由于自己的因缘对佛教造成伤害,这个是自己一定要去制止的。现在世界上不信佛法的人很多,他就想看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能够按我们的戒律行事,自然地让他人生信,不要以此为因对佛教造成伤害。
“若欲於他作指示 勿用左手而指麾
   当具恭敬举右手 指示道途亦应尔”
“指示”是说为别人指路或者指示别人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要用左手,用左手不恭敬。应该用右手,也不要用一个手指,这也是不恭敬,要把手指全部伸直去指东西,是一种很恭敬的手势。指示道路也是这样。
宗大师在世的时候,克主杰大师要去色拉寺找宗大师。当时克主杰大师对宗大师有些信心,但不是很强,想去参访一下。他到了色拉寺之后,遇到一个出家人,一位持律的大德,他就问宗大师在哪里住,能否带他去拜见一下。这位大德开始并没说话,而是先在屋里点上香,再把克主杰大师领到宗大师那里,然后把香插到某个地方,并磕三个头,然后说师父的名字不是随便说的,他的功德难以演说,今天因为有些事情而需要说他的名字,善慧名称大师住在这个地方。非常恭敬,一切如法如律的,对师长的敬信心,使克主杰大师看呆了,他原来的信心并非很大,现在通过一个弟子对师父如此的恭敬,行为和戒律完全符合依师法,非常如法如律,由此推想宗大师本人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自己连他的一个弟子都比不上,宗大师本人的功德更是不可演说。以后克主杰大师就一生依止宗大师去学。
“不可轻躁猛摇手 不可粗莽出高声”
我们有时候着急得手会很快地摇,这就是非常轻躁;或者声音很大,大呼大喊的。别人一看就觉得这个人很轻躁,不会给人很安详的感觉。应该怎样做呢?
“轻动其手微弹指 否则不顺威仪行”
手势要轻柔,像藏地的老和尚有什么事喊徒弟或侍者的时候,轻轻弹下指就可以了。如果说话声音很大的话,或者猛烈地摇手,会使人觉得心不调柔,不顺威仪,无法使人生起信心。
如果身体地姿势幅度很大,语言声音很大,会让人觉得慢心很大,或者非常狂傲。当然如果声音太小,别人听不到也不行。身语意各方面要适量,让别人听到看到,又不会惊扰别人,又不会产生误会。有时别人喊我们时,如果声音短促洪亮,我们会想那人是不是生气了。如果我们声音很温和,也不是很大,别人听了也很舒服,也就不会产生别的想法。小孩在哭的时候,如果声音很大,说明他在不高兴,故意哭很大的声音,在向大人示威。
“应如世尊涅槃时 向所欲处狮子卧
  正知速疾思早起 最初定应如是行”
我们睡眠的时候如何去做呢?以狮子卧,右腿蜷,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脚上,右胁而卧。“向所欲处”是说你的头向着哪个方向要定好,如果脚对着佛像就不好。“正知”,我们睡眠的时候作光明观,观想在光明中睡眠,思维着法义,念着佛也好,这样去睡眠。还要想着明天为了修行要早点起来,有一个这样的念头。“最初定应如是行”,在睡眠之前,要有以上这些思想准备。
睡眠不是定性的法,它本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如果我们在睡眠之前思维着法义、观光明、念佛、思维三宝的功德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睡的话,整个的睡眠过程都是善法的修行。相反的,如果怀着很大的嗔心去睡眠的话,整个的睡眠过程就转为不善法。临睡的时候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整个睡眠过程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4:23 | 只看该作者
34
第34讲
睡眠的威仪,狮子卧,怀着正知正念的心去睡眠,作光明想,在思维法义的状态里睡眠。睡前有这样的作意,思维明天几点起。如果这样做的话,睡眠也是善法。睡眠就不会浪费我们时间。
下面,为了让修行更加圆满,开示一下修行的其他内涵,其他的方便。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支分,第二个是结尾。
下面有十一个颂文,讲如何使我们的修行更圆满,其他的一些支分。
“菩提萨埵之所行 经论所言虽无量
   净治其心之所行 此是定须修行事”
菩萨的行为,在大乘的经藏里面,开示了无量无边。这些无量的学处,无量的菩萨大行,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但对于前面我们所讲的那些,“净治其心之所行”,净心的一切行为,要尽自己的力量,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个一个地去实践。
如前面所讲到的,如何让我们的善行更为广大?能够恒常,长时间地去用功;能够非常殷重,内心非常好要地去实行;没有别的外缘的危害,在没有贪嗔的障碍下去实行;在福田和恩田面前是实行,善业非常大。在这些过程中,正念正知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贯彻其中。在做善法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正知正念去做。这样,对我们的内心有净化的作用。我们好好在内心上去实践,心地一旦净化的话,身语自然就表现得很清净,也很容易地让它变的清净。
“日夜六时各三次 应须读诵三聚经
   依於三宝菩提心 罪堕残余令消灭”
昼夜六时对着三宝经常祈请加持,经常地供养三宝。三聚经,就是“三十五佛忏悔法”。通过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法” 是没法净化菩萨戒的根本堕的。菩萨戒在藏地有十八根本堕四十六恶作,其中的四十六恶作和非根本堕的其他的菩萨的罪堕,通过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法”就能净化。犯根本堕的话需要其他方式才能净化。
“依於三宝菩提心”,在四力忏悔的时候,有个依止力,依止什么力呢?皈依的力和菩提心,是所我们要依止的。皈依三宝和菩提心有那么广大的利益,可以消除那么多的罪堕,对自他有那么大的利益。通过念三聚戒三十五佛忏的时候,怀着皈依的心,怀着菩提心,以这样的心去修学的话,力量更为强大,可以让罪堕彻底净化。
怀着菩提心,能够净化根本堕以外的菩萨戒的罪堕,犯根本堕就需要重受,菩萨戒一旦犯根本堕需要重受才能再得到。
“不论为自或为他 任何时处何作行
   如经所言诸学处 於彼时处当勤学”
无论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经典里的菩萨学处那样,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其中的根本堕罪,根本没法忏悔,他需要环境,要在僧众面前念忏悔文,再重新去受,才可以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如果只是念些忏悔文,不去重受的话,菩萨戒不能重新生。光念三聚戒虽然可以把残余的其他堕净化,但犯根本堕的话,不能让你的菩萨戒重新生起,所以说无法净化根本堕。
“佛子未学之学处 任於何处亦无有
   如是住戒善巧者 有何福德不能生”
菩萨没有不学习的东西,五大明五小明,世间的出世间的,菩萨都要去学习了知,没有一个方面是不应该学习的。如果能够以这样的心去学习,然后住在菩萨戒里的智者,“善巧者”就是有智慧的菩萨;他做任何事情,都能使他的福德增长。
菩萨学习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学问,因为他具有广大的悲心菩提心,所以他所学习的一切都是转为利他的方便,都是作为利他的方便而去学习的,所以不会使他增长烦恼,不会增长罪业。有的世间人,有点知识或有点功德的话,就生起我慢,乃至以自己的功德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对别人的伤害更厉害。但菩萨不会这样,他即使学习的是世间的文化,也能以此利益他人。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4:43 | 只看该作者
“或於现行或加行 唯利有情不为余
  唯为利益有情故 一切回向菩提因”
现行就是直接,加行就是间接。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是利益众生。菩萨的所作所为,可能暂时地看到好像没有利益众生,但他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辗转地利益众生。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着眼于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大乘的菩萨为利益有情故,把一切善根,一切拥有的东西,都回向菩提,与众生共成佛道。
“常时依止善知识 大乘法义善巧者
   安住最胜菩萨戒 宁失身命不舍离”
在我们修学的菩萨道上,一定还需要大乘的善知识的摄受,在他的接引下去修行。大乘善知识对法义非常善巧,而且安住在最胜的菩萨戒里,对于这样的善知识,宁可失去生命也不舍离。
“如华严经吉祥生 依师之理当修学
   此外别余如来教 读诵诸经可了知”
这是依止善知识方面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华严经里有一位吉祥生菩萨,他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我们应该像他那样修学。在依止善知识方面我们讲到十种功德、八种利益,要经常地思维,对善知识生起亲近依止的心。
对于善知识,明白他有什么样的条件,《中观论》讲到有十种条件,戒律讲到有五种条件,我们对这些了知之后,有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要去好好地去依止。
能够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话,可以生起无量功德,过去嘎当派的一位大德,当他被善知识呵斥时,他说根本没想到这是善知识在训斥自己,而是觉得像黑鲁嘎的灌顶加持一样,得到本尊的摄受一样。有的大德这样说,“师打即灌顶,师骂即猛咒”,被上师打是灌顶,被上师骂是咒语加持,去掉你的障碍。那若巴依止谛若巴,大的苦行十二种,小的苦行十二种。在很多大德的传记里面,这样的例子很多。能够以这样的心去对待,自然会得到师父的加持。如果被善知识诃骂还生气的话,就比较差了。
依止善知识以后,对菩萨学处好好地学习,特别像这部《入行论》,对菩萨学处要好好地学习。另外,“此外别余如来教”,如来在别的经论里所开示的菩萨学处,我们也应该了知,应该如理地学习。
“诸经示菩萨学处 是故应当勤诵经
  特於虚空藏戒经 最初受戒当先诵”
其他的大乘的经论,只要是开示菩萨学处的,都应该读诵,了知其中的菩萨学处。特别对虚空藏菩萨戒开示的菩萨学处,在开始就应该好好地学习。
上面讲对大乘经要好好地学习,下面讲对大乘的论也要好好地学习。
“何故常时当学行 於彼论中多宣说
   集诸菩萨学处论 定须再再勤浏览
   又复暂且总略者 当现诸经集论文
   圣者龙树所作论 卷二定须勤阅读”
我们还要靠恒常地学习和修行论著,如《集学论》,也是寂天菩萨所造的,因为这里面也讲到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何故常时当学行”,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论要多多地学习呢?因为这部论里讲了很多菩萨学处,一定要反复地看。另外,还有一部《集经论》,也是寂天菩萨所造。如果《集学论》看不明白的话,暂时看《集经论》也是可以的,也是菩萨的学处,把很多大乘的经引用过来解释的。此外,龙树菩萨也造了两部论,是同样的名字,《集学论》和《集经论》,“卷二”指这两部论,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
“若於其中未遮止 是所昕许可行事
  为护世间众生心 见为学处应修行”
只要大乘的经论里面没有遮止的,我们都应该学习,都应该去做;遮止的不应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去做。“为护世间众生心”,为了不让他们产生邪见,乃至不信的心,只要是菩萨的学处,我们都应该好好地修行。
下面是对第五品的总结:
“於自身心应随时 数数审观毋放任
   总摄而言唯此法 是护正知之行相”
对自己的身心随时随地地一直去返观,身语意是否如法,是否合乎威仪,内心是烦恼还是清静,一直用觉照的心返观自己的身心,不要让它随便,放任自流。“总摄而言”,简单地说,这就是守护正知的定义,“行相”就是定义。
“此事实践须躬行 唯诵文词有何益
  岂有徒诵医方文 便能疗愈诸病疾”
菩萨的学处这样的广大,对正知正念这样的修行,这一切,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如果对这样的菩萨学处不去实践,只是明白一点文词一点道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就像一个大商场,里面有很多东西,就是看看而已,对自己没什么帮助,真实的帮助就是买回来,对自己有所利益才可以。我们一定要去好好实践,即使有很多广大的我们暂时实践不了,也有一份心愿,美好的愿望——我要好好地去实践,一种向上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喻,“岂有徒诵医方文,便能疗愈诸病疾”,医生开了药方配了药,但自己不去吃,只是念药方,这样的话,这个疾病永远治不好。以此来比喻菩萨的学处,应该好好地去实践。
下面讲第五品的名字,《入行论》的守护正知品。要想真正地让自己的菩萨行能够清净修行的话,一定需要正念正知去保护。下面是第六品安忍品。
安忍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名字,放在最后。在第一部分正文里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应该断除嗔心、嗔恚的心、恼怒的心;第二部分是讲修习安忍的情况,修习忍辱的情况;第三部分是讲恭敬有情,对其他有情怀着恭敬的心。
对于断除嗔心这部分,分了十个颂文去讲解,第一个颂文,
“百千劫中所积集 布施妙供供如来
   所有一切诸善行 一念嗔心能摧毁”
一个大劫有八十个小劫,一个小劫怎么算呢?人从八万岁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这是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一直加到八万岁;这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所以百千劫的时间是非常长远的。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的话,在那么长远的百千劫的时间里所积集起来的布施、供养如来三宝、修行持戒等各种各样的功德,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把那么多的善根都破坏掉,这就是嗔心的过患。
对菩萨起的嗔心,有不同的情况,起嗔心的过患也不同。这里的“百千劫”在藏文里是千劫。讲到不同的情况,一世菩萨对不是菩萨的有情起嗔心,证量低的菩萨对证量高的菩萨起嗔心,乃至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都有不同的差别,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文殊菩萨游戏经》里讲到,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的话,可以摧毁一百大劫所积集的善根。在《入中论》里说,如果对菩萨起嗔心,那么在一百大劫里所作的布施持戒等善根,一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摧毁。所以其他的罪恶再没有比嗔心更严重的。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5:06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是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的话所产生的后果,大致上是这样。没有得到授记的菩萨对得到授记的菩萨产生嗔心的话,有多少刹那的嗔心,就会摧毁多少劫的善根,还要在地狱里住同样劫的时间,而且要在同样劫的时间里重新开始学起。这是《摄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说的。
前面讲到过,伤害一个有情,会有很大的痛苦的果报,更何况伤害菩萨。菩萨能够利益很多的有情,一旦伤害菩萨,就等于伤害了那么多有情的安乐,所以这种果报更不可思议。
不是菩萨的有情之间起嗔心的过失是什么呢?在一切有部的经论里面说,如果一个比丘向装藏有佛陀的头发或者指甲的舍利塔虔诚顶礼的时候,善根是非常强大的,他顶礼时身体压下去的面积之内,从地面到最底下的金刚地基之间所有的微尘数有多少,他就会得到千倍于此数的转轮圣王的转世,善根是如此强大。但如果对自己的同参道友或者同梵行的人起斗诤的心、毁谤的心、嗔恚的心的话,会把这么强大的善根全部消尽。
转轮圣王是在身体、受用和眷属等各方面福德非常广大的。要得到人身就需要布施持戒等各方面的因缘,何况是得到转轮圣王的果报,说明一念净信地顶礼佛塔的功德是多么广大,但这么大的功德还是抵不过嗔心。
所以回向非常重要,辛辛苦苦积集的善法功德,应该以广大的心来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就像存起来一样,存到广大的菩提和众生的大海里,这样我们的善根就不会被暂时的嗔心所摧毁。有时虽然辛辛苦苦修学积累了很多的善法,但没有好好回向,就被暂时的违缘,比如嗔心给破坏了,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在做善法之后好好回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5:49 | 只看该作者
第35讲
为了利益众生而愿证得无上菩提,怀着这样的心去听闻大乘佛法,所听的法是开示佛子大行的,大乘菩萨修行的《入行论》的第六品——安忍品(忍辱品)。
百千劫中所积集 布施妙供供如来
  所有一切诸善行 一念嗔心能摧毁
如前面所讲的,那么长的时间里所积集的布施、持戒和修持这三种福德因缘所得到的福德,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而且时间又那样长远,一个大劫等于八十个小劫,一个小劫是人的寿量从十岁增到八万岁,再从八万岁减到十岁,每一百年变化一岁。百千大劫,时间如此长远,所积的善法又这样全面,但如果生起嗔心的话,也可以把这么多的善行善业摧毁。其中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比如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的嗔恚,未得受戒的菩萨对已得受戒的菩萨的嗔恚,凡夫之间的嗔恚等。总之说明一个问题,嗔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把很多的善行摧毁。
嗔心是怎么摧毁善法的呢?就像植物的种子被火烧了一样,虽然样子还是个种子,但功能——生果发芽的功能已经没有了。同样,嗔心把善根摧毁的话,也是把以后感果的功能摧毁了。
“重罪无如嗔恚罪 难行无如忍辱行
   是故於此应殷勤 以多方便修忍辱”
重罪表现在哪里呢?它可以摧坏善根,可以障碍我们修道,通过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摧坏善根,一方面障碍修道。就这两个方面来说,嗔恚是最厉害的了。从修行来说,苦行难行可以有很多的修行,但和忍辱的难行、忍辱的苦行相比,其他的苦行难行都比不上忍辱更难修行的了。所以别人伤害我们时,能怀着非常坦然非常欢喜的态度去面对,这就是安忍的修行,耐怨害忍。能够修这样的忍辱行的话,应该多方面地精进修行。
“以多方便”,从各方面,各种道理去修。为什么要修安忍呢?后面会提到,从各方面讲到很多的道理,反复去思维,让内心生起安忍的心。
“苦怀嗔恚逼恼心 心不寂静不平等
   不生欢喜及安乐 寝卧不安难入寐”
嗔恚就像一种病痛一样,会让我们的身心非常痛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生起嗔恚的心,心就会不寂静不平等,心里非常乱。身体也不会安乐,心也不会欢喜。寝食难安,睡觉也睡不好。
我们一般人在平时心比较平静的状态下,做事能安住在上面,心非常平和安稳。一旦生起嗔心,就会完全转变,做事的时候心也无法安住,心处于非常狂乱的状态,自己有时都控制不住自己,难以得到平等的心。
“利养恭敬施恩惠 从令其人相亲附
  若使其人怀恚心 能令变叛相杀害”
如果某人对别人很好,给与很多东西,对朋友或对下人各方面很照顾,也非常热心的帮助别人。令别人很亲近他,很依靠他。但如果此人嗔心很大的话,虽然他过去曾帮助别人很多,但因为他自己脾气特别大,一旦发起脾气根本让人受不了,那么即使以前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也有可能会背叛他杀害他。所以嗔心大的人,即使施恩惠于别人,也没什么用,达不到真正的利益,不能让人产生好感,完全是嗔心的原因。
一般会从九个方面生起嗔心,过去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现在正在伤害自己的,乃至怀疑他将来会伤害自己的,都会产生嗔心。这是从自己这里有这三个方面。从自己的亲友这方面,过去伤害、现在伤害、将来要做伤害,也有三个方面会产生嗔心。如果别人对自己的敌人有利益的话,过去利益过、现在利益、将来会利益、也会对这样的境,在此三方面产生嗔心。简单说就是从这九个方面,容易使我们产生愤怒的心。产生愤怒,发起嗔心,发起脾气的话,会使我们身心发生很大变化,对我们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嗔恚的过失非常多。
嗔心会使外界产生各种不好的境界,邪恶的境界。一旦想起别人对自己的不好处,马上就会转变,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吃饭睡眠都无法得到安稳。大到世界上的战争,都是嗔心所感。外在的各种各样的斗争,各种各样的猛兽的出现,都是嗔心的化现,都是在嗔心的驱使下产生的。
就如本颂所讲,主人对下面的仆人即使平时给与帮助、吃穿都照顾得很周到,但如果主人的脾气很大,就可能使仆人忍受不了他的嗔心,而去反抗他杀害他。
“由嗔亲知生憎厌 施恩摄受不相亲”
同样,下面“由嗔亲知生憎厌”,如果一直因嗔心而说难听的话,说话不顾及别人而说得非常刺耳的话,也会使自己的亲人产生憎恶的心。“施恩摄受不相亲”,想通过财物的布施,施与恩惠,照顾别人,而去摄受别人,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但如果嗔心大脾气大的话,别人也不喜欢,不会亲近你,甚至远远地舍弃你。有时别人的忘恩负义也是由自己的嗔心所引起的。
“总之人若有嗔心 终不能得安乐住
   由嗔恚魔於其中 便能兴起诸苦恼”
总之,从今生来说,一个有嗔心的人,身心永远得不到宁静;来世更会堕入恶趣。总的来说,如果有嗔心的话,现在和将来都得不到安乐。“由嗔恚魔於其中,便能兴起诸苦恼”,产生这样那样的苦恼。
“若人谨慎伏嗔心 现生后世皆安乐”
通过前面所讲的嗔心的过患,应该谨慎用心地思维这些过患而来调伏嗔心,摧伏自己的嗔心。一旦能够摧伏自己的嗔心,现生后世皆安乐,今生后世都能得到安乐。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6:24 | 只看该作者
面是讲嗔心是如何生起的:
“作所不欲遮所欲 嗔恚由斯二者生
   心不愉悦如饮食 长养嗔心应摧伏”
嗔心是由心不愉悦而来地,心不愉悦从何而来呢?“作所不欲遮所欲”,我们不喜欢的讨厌的事情有人硬要做——作所不欲;我们喜欢的事情别人偏偏遮止,偏偏不让去做——遮所欲。嗔恚主要从这两个缘分上产生。心不愉悦就像嗔心的饮食一样。当别人硬要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情、硬要遮除或障碍我们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以上两者一旦发生时,心肯定不快乐,就会以这样的饮食长养嗔心,嗔心就会自然生长起来,并快速增长。所以我们应该摧伏不快乐的心。
“是故我应於此敌 毁其粮秣令无余
   唯除如是为我害 此敌更无他事业”
既然心不快乐是长养嗔心的粮食,我们就应该把嗔心的粮食断绝掉,不让它好好地生长。为什么要断绝嗔心的粮食不让它生长呢?因为嗔心这个敌人除了伤害我们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把敌人的粮食摧伏。
“我今任为何因缘 不应动乱欢喜心”
既然嗔心这个敌人只有伤害我们这件事,而且是食用“心不快乐”这种饮食来伤害我们的话,我们在碰到任何事情任何境界发生的时候,都不要动乱欢喜心,不要去扰乱清明的内心,一旦这个心被扰乱,容易产生嗔心。
我们的内心本来是澄明的,自性清净光明的,外在的一切烦恼都是客尘,把我们的内心染污了。嗔心也是一种染污的东西,不要让它生起,去扰乱我们的内心。
“不乐所求仍不得 且令诸善皆失坏”
“不乐所求仍不得”是什么意思呢?别人伤害我们时,我们心里会不快乐,但即使不快乐,我们所希望的事还是办不到,不快乐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还让很多的善法失坏。
“若求补救犹可及 此时何用不乐为”
如果自己碰到某些违缘或者伤害,如果可以补救的话,仍旧来得及把事情做好的话,也用不着不高兴。因为事情可以做好,应该高兴才对嘛。比如房子,如果暂时有屋漏或者倒塌会发生,我们还可以挽救,还可以修理,所以也没必要不高兴,好好地去做事更快。
“若於此事无补救 为之忧恼有何益”
如果事情本身已经没法挽救了,也没必要不高兴,不高兴也没用,只是白白地不高兴而已,为它忧恼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我今任为何因缘,不应动乱欢喜心;不乐所求仍不得,且令诸善皆失坏。若求补救犹可及,此时何用不乐为;若於此事无补救,为之犹恼有何益。”这颂文背下来,心理不高兴的时候,有时遇到很后悔、对事情很惋惜的时候,把这个念一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不高兴除了使自己难过之外,一点好处都没有。
  下面讲如何修习安忍,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认识安忍的境,我们要对什么样的境去修安忍。第二个是正式修安忍修忍辱的方法。第一个认识安忍的境有一个颂:
“众苦逼恼轻蔑行 逆耳恶名粗恶语
   不欲施我及所亲 而于怨敌则反此”
这里讲了世间八风,有好的四个方面和不好的四个方面,如果对我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做四个不好的方面就会产生嗔心,不希望这四个方面产生。哪四个方面?“众苦逼恼”,八风里面有个苦,我们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受苦,这是第一个。“轻蔑行”,世间八风里的衰,讲自己和亲人的缺点,这样就会得不到利养,轻蔑行是衰。“逆耳恶名”是讥,当面讥讽自己和亲友。“粗恶语”是毁,在背地里说坏话。以上是世间八风里四个不好的方面,是不希望在自己和亲人身上发生的。“苦、衰、讥、毁”这四个不好的,“不欲施我及所亲”,不希望对我和我的亲人做这样的事。好的方面,如快乐、利养、名声和赞扬等,就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得到。对于怨敌则正好相反,希望他得到痛苦,失去利养,遭到讥毁;而怨敌得到快乐等好的方面,自己就不高兴了。就是在世间八风这几方面产生嗔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