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浮生若茶 - 

[佛学交流] [转帖]《入菩萨行论》讲解

[复制链接] 114
回复
103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50:04 | 只看该作者
即使你能够达成所愿了,自己得到很多的利养,很多的财产。能够长时间去享受这些财物,但是到临终的时候一样像被强盗打劫了一样,一切东西都被抢劫一空,空手而行。“命终独往唯空手”,得到的那些东西都要舍弃,自己一点都带不走地走向后世。这样思维就是,不要为了追求这些对来生没有一点利益的财产、名利,而去造作那么多的恶业,而应该好好地在善法上去用功。
下面就是那个黑色的,不正面的自己又这样说话了:
“若谓求利为支身 消除罪业作福德”
这个黑色的不正面的自己又说了,我为了名闻利养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让这个身体更加住世,住世的目的是为了做福德啊,是为了这个目的,是为了好好地修行。他就这样去解释,我这样追求名利是很对的,让我更好地修行。
“若为求利生嗔恚 宁不折福生罪愆”
然后白色的正面的自己就出来驳斥了:你为了求利,为了别人说你点坏话,说你点恶语,害怕损害了自己的利养,然后就生起嗔心。你本来是为了利养,想要更好地修行,实际上你为了利养生起嗔心,前面我们讲了,一念嗔心起,那么多千劫所积的功德也可以销毁,难道不是在造罪吗?不但没有积福消罪业,反而是消福积罪业。所以就是说不要去贪求这个名利。
“我为此事而活命 即令其事成失坏
唯作恶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本来为了培福消罪而活命,得到利养活得更好一点,然后可以更好地培福啊,更好地消罪啊,本来是为了这个而活命。但是,为了这个目的反而让自己的善法失坏得更厉害。“即令其事成失坏”,本来是为了培福、消罪,反而在这个上面失去了更多的善法。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为了利养而生起嗔心,一旦生起嗔心,不但培不成福,反而造了更多的罪业,把过去所培的一点点福都给销毁了,这样的话就根本不值得。“唯作恶事邪命生”,造作了这么多的恶业邪命,你生存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为了培福消罪,但是造罪反而把自己过去所造的福德摧毁了,这样的话,你为了得到利养更好地生存,这样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然后他又想了另外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了,那个负面的黑色的自己这样说:
“若谓为坏有情信 对彼恶言生嗔恼”
就是说他对我恶语,说坏话,这样那些对我有信心的有情的信心就被破坏了。这样他们的功德也因此消失,所以对别人说的不好听的话,我应该生起嗔心。因为把有情的信心破坏了,这样对佛教也有破坏。所以我应该对他生起嗔心。
下面就开始驳斥他这种内容了:
“若于他人播恶名 尔时汝何不生嗔”
当别人说另外的修行者、另外的师父的坏话时,你为什么不生气呢?在别人说别的师父坏话时,也容易让那些对别的师父有信心的有情丧失信心,这样对佛教也不好。坏他人信心,这样也不好,那么你为什么还背地里高兴呢?这个意思。
下面他又产生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念头:
“若对他人心不信 于不信者能安忍”
黑色的、负面的自己这样说:别人在说某个师父坏话的时候,就是让别的信众对他没有信心,这个只是和别的师父有关系,和我没关系嘛。只是他们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我能够安忍。所以不高兴的话我也不会生气。就是这样,“于不信者能安忍”,对于那些迫害也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和别人有关系,和自己没关系,没关系的事情我就不用管嘛。不要涉及到,本来就没有关系的事情,不要硬拉到一块,就是这个意思。和他没关系的事情我不管,这个话我不听。
下面就又驳斥了这种想法:没有关系就不管的事情,那依这个理来推的话,
“依烦恼生出恶言 汝心何故不能忍”
就是说,当有情说你坏话的时候,是和这个有情没有关系的,是和他的烦恼有关系的。所以,按你这个道理,没有关系就不用管的话,他的恶语啊,对你说的坏话啊,都是和他的烦恼有关系,是和这个有情本身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嗔恨烦恼,和这个没有关系的有情,我们不应该嗔恨他。“汝心何故不能忍”,就是说,对于那些烦恼我们应该生起嗔心,而不是对这个说坏话的有情生起嗔心。因为和他没有关系,都是他的烦恼在作祟。
下面这样讲,当别人对我们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修安忍。下面有十二个颂来讲,在对我们的亲友做伤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修安忍。有十二个颂。
那个黑色的负面的念头:对自己做伤害的话,我可以不起嗔心,前面的观察,我应该好好地修安忍,修忍辱。但是,对三宝做伤害的话,我应该反对了。如果他对三宝进行伤害的话,我们生起嗔心应该没过失吧?是不是应该生嗔心啊?
“若于塔像及正法 或作诽谤或毁损
我仍不应生嗔恼 佛等无人能损故”
“若于塔像”,塔就是舍利塔之类的,像就是佛像,正法就是经函。就是对佛法僧三宝,“或作诽谤”,在语言上做各种各样的诽谤,说三宝不好佛教不好这样那样的事情。“毁损”就是在身体上破坏,对佛像进行破坏,对佛经进行破坏。即使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生起嗔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三宝,他们都是很清净的,外在的各种各样的伤害是没有办法对他们造成伤害的。三宝这样的清净,外人是无法造成伤害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对那些作了破坏的有情生起嗔心,而应该对他们悲悯,因为在三宝面前,一旦稍微造一点恶业的话,罪过就更为广大。因为是殊胜福田,恶业也就更为强大,这样的话,我们不应该嗔心,反而应该悲悯。
“若于师友及亲知 作侵损者亦如是
依前述理而观察 见从缘生息嗔恚”
即使是对自己的师长、自己的亲友、非常知心的朋友,即使对于他们产生伤害的时候,别人来做伤害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产生嗔心。为什么呢?像这样的就是说都是由业所感,前面讲的那样好好去观察,说一切都是因缘所感,亲友师长这样的都是恶业所感,才会有这样的伤害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从因缘、因果的方面去观察,然后把自己的嗔心消除。
“于有情作损害者 有心无心有二类
易唯简择嗔有心 故于损恼当安忍”
对自己的亲友、师长所做的损害的里面,有些是有心识的,如人类、动物、怨敌之类;另外一些无心的,如四大不调、兵器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外缘、天灾之类的以及其它的一些意外之类的事情,都同样地对自己的亲友产生伤害,为什么我们只嗔恨其中有心识的有情,而对没有心识的,如地水火风四大方面的灾难没有产生嗔心呢?就是说不应该只是嗔恨有心识的,我们在亲友受到他们伤害的时候,也应该修安忍。
这样的话就应该修习安忍,当自己的亲友碰到损害时,应修习安忍以此来增长功德,要是产生嗔心的话,对自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9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50:16 | 只看该作者
“一人愚昧作损恼 一人愚昧生嗔恚
若无过失何待言 若有过失当咎谁”
“一人愚昧作损恼”,一人对对方作伤害的有情,他们由于对因果的愚昧而去作各种各样伤害他人的事情;有一类的有情,由于对嗔心的过患愚昧,不知道它的过患而生起嗔心,这二类无过失的话就不用说了,有过失的话应该责备什么?要有过失的话都有过失,要无过失的话都无过失。不应该只是推到其中某一个人身上,两个人都是一样的对待,要有过失都有过失,不要只是责备那些作损恼的人。
“所有能作损害业 昔时何故而造成
一切唯依业力转 我于此事何必嗔”
这些都是他人伤害我们的那些业,你自己为何过去要造呢?造了它的因,现在感得了它的果报,有各种各样伤害的事情发生。你为什么要造那样的因、那样的恶业呢?“自造还自受”,自己当初所造的恶因如今又回到自己的身上,你当初干嘛要造那样的恶业呢?这一切都是有业力,随着恶业所感来的,所有这一切的伤害,都是随着过去的恶业所感。对于他人,对别人很嗔恼,很嗔恚,这样的话,你何必这样嗔呢?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的恶业所感的。
“如是知己任何时 悉皆相对起慈心
我当如是自奋勉 于诸福业勤造修”
自己发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希望任何时候,一切有情相互间都能非常慈爱地相互对待。怀着慈悲的心相互对待,不要再起那种嗔恼的心,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好好地发起悲心来,好好地发起慈悲的愿望来,对于这样修行、慈悲、忍辱、修习上,好好地去修行。
“譬如房舍著火燃 旋见延烧及邻宅
蔓草柴薪易燃物 应悉曳出速抛弃”
这是什么意思?过去都是草房子。这些草房子连成一片的,如果一个房子燃烧起来的话,由于上面都是草,它就会蔓延开来,对别的房子、财产都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保护房屋里面的财产或者其它房屋,就要把房屋之间连接的草赶紧扒开,不让它再烧到别的房子里面去。因为草会让火蔓延得更快,所以就把增长火蔓延的草,迅速地抛弃开。
“如是于谁心贪著 即为嗔火所延烧
为慎焚烧福德林 须臾即弃勿暂留”
这个比喻,草会增长火势的蔓延。同样,对亲友、财产的贪著,会让自己的心,就容易让自己的嗔火蔓延了。亲友这些,就像增长自己嗔火蔓延的草一样。“如是于谁心贪著,即为嗔火所延烧。为慎焚烧福德林,须臾即弃勿暂留。”
为什么要像草一样的舍弃亲友呢?因为我们一旦对亲友生起贪著的话,这样一旦碰到伤害他们的违缘,因为自己对他们的贪著,就不能容忍自己的亲友受到伤害。自己嗔恚的火就会生起来。嗔恚的火一旦生起来,就会把自己很多的善业福德这样的财产所染焚烧殆尽。亲友就是自己贪著的因,导致自己生起贪心的地方,这样的话,因为有贪就有嗔,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容易生起嗔心,所以对自己的亲友就要断除这种贪著的心。
我们经常把嗔心比喻为“嗔火”,这是非常形象的,因为火可以焚烧许多东西,发生火灾会把很多财产焚烧掉。所以嗔恚一旦生起来之后,就会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把很多积累了多劫的善根、福德都可以焚烧掉,所以我们经常说“嗔火”。
《本生传》里面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自己内心有了嗔心,这样对于自他都不会有所利益。就像火一样,把所有的功德利益都给焚烧了。所以,真正对于罪恶怀有谨慎之心的人,都应当依止对治力,用四力对治法好好地断除这些罪恶。
“当死囚徒若可逃 仅断肢体岂不善
若由人中受轻伤 免地狱苦何不为”
下面又打一个很好的比喻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受点饥渴,受点困苦,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当死囚徒若可逃”,本来是判了死刑的罪犯,可以让他逃命,可以让他逃脱死刑的方法是什么呢?把他的手啊、脚趾头之类的断掉,这样就可以让他免除死刑。这样的话,对于这个一定要处死刑的人来说,岂不是很好的事情么?只是少了一只手而已,但是性命可以保住了。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受一点轻微的饥渴,或者受一些外在的伤害,却可以免除未来的地狱大苦的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就是说这样的小苦也应该安忍,不应该生起嗔心。因为依靠这样的小苦,可以把后来的大苦给绝除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对于在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对于我们来说,在碰到逆境违缘的时候用我们讲的这些道理去思维。这一切都是因果所决定的,不是无缘无故而来,都是我们过去所造下的恶业所感得的。这些都是应当好好去思维的,在自身上去反省。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这些小苦,可以净化我们往昔所造下的恶业,让未来的大苦得到净化,这样的话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去思维,让自己能够安住下来。
至于受苦的大小,对自己感觉伤害的程度很多都关键在于我们内心的力量。若内心非常强的话,虽然外在身体上面受一些伤害之类的事情,遇到痛苦疾病这类事情的时候,都能以强大的心去面对,这样反而会觉得很小。有时候自己一点小的病,反而会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反而转成无可救治的地步,这种情况也很多了。而相反的,如果能以一种强大的心理去对待,虽然有一点小苦、疾病之类的痛苦,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事情,轻而易举也就度过了这样的难关。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力,安忍这样的力量提起来。
“今于如是轻微苦 我尚嗔厌难安忍
嗔恚为入地狱因 于彼云何不遮止”
在别人说我们几句不好听的话,或者饥渴、打骂之类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轻微的小事了。自己如果都没法忍受,生起嗔心的话,连这样的小苦都生起嗔心,难以安忍的话。那么对于未来,像地狱里那样的苦,时间那么长远,又是那样剧烈,我们以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去地狱因里面,嗔恚是最主要的一个。我们为什么不去遮止这种嗔心呢?因为这种嗔心所导致的地狱的痛苦更为惨烈、更为严重。我们既然对小苦都产生厌腻的心,无法安忍的心,那么对于造成地狱之因的嗔恚的因,我们更应该去安忍,不让它生起来,遮除它。
前面就是说,过去很多生没有自利利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应该产生后悔的心。因为过去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现在一点意义都没有,
“为求诸欲百千劫 曾经地狱焚烧苦
而于自利及他利 徒受诸苦无所成”
为了贪著“诸欲”,就是各种欲求,为了贪求各种各样颠倒的境界,外在五欲的贪著,追求名利、为了五欲的贪著,而造下了很多很多的恶业。在地狱里经受那么长时间,承受“百千劫”的痛苦。这种痛苦可以说更为剧烈,比起我们现在所经受的痛苦更为严重。但是,受的这些苦都是白白地受苦,没有任何意义。受了这些苦之后,自利没有什么成就,他利也没有什么成就。
比如自利本来是想得到快乐,得到五欲的享受,却因为造作了恶业,在地狱受苦。自利谈不上,反而对自己造成了各种各样的伤害;对他利也谈不上,自己根本没有一点利他的功德可言。就是说,自利利他,都是一点成就也没有。
“些微损恼不足言 能令大义皆成办
为除有情损恼故 唯应欣然忍诸苦”
这些微损恼是对比。作为菩萨的行者,在修行菩萨行利他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难行,但难行所产生的损恼和痛苦,比起地狱里面的痛苦来说就微不足道了。根本就谈不上损恼和伤害那么严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些痛苦。但是,它的意义却是那样地广大,就是以此成就广大的利益,自利利他都可以成就,所以,自己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对于现前所受的一些难行、痛苦,在去除一切有情,救度一切有情,远离伤害,远离痛苦,就为了这样的目的,自己受点苦,自己就非常欣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作为自己,就是一种庄严,作为菩萨应该做的事情,很自然地去欢喜面对。
《本生传》里面的,那些大修行者的传记里面的,他们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顾惜地舍弃出去,能够发起这种欢喜的心去面对。他们会这样想,过去自己的身体即使不舍弃的话迟早也要舍弃,曾经无意义地舍弃这样的身体无数次,受着无边大苦的情况下舍弃这样的身体是无意义的。而现在修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因此舍身可以成就那么多的福德,是故应当非常欢喜地去面对。他们能够看到这样广大的利益,同样,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的话,修行里面的一点小苦也应该把它看得有意义了。这样的小苦对自己来说,让自己的修行更好,获得更大的自他利益。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50:31 | 只看该作者
41
现在我们要讲到的是《入行论》里面的第六品:安忍品。
前面讲到,在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受到困境的时候,要修安忍,应该生起正见,不应生起嗔心,应修安忍。现在则要讲述,当我们的怨敌、和我们不好的人,他们得到利益之时,也应观修安忍,不要产生不悦之心。
下面有十一个颂来讲这个内容。
“赞扬怨敌具功德 彼若欢喜得安乐
我心何不随赞扬 亦能令我心欢喜”
此是说,当别人赞扬自己的怨敌时,对其布施持戒以及其它功德进行赞叹的时候,赞叹的人本身会得到很大的欢喜。为何因赞叹别人自己会得到欢喜?“我心何不随赞扬”,自己为何不去赞叹怨敌的功德呢?通过这样的赞扬,也让我自心欢喜,为何不去赞扬呢?
“如是我心随喜乐 能生安乐亦无罪
诸有德者所赞许 亦是摄他殊胜法”
下面说随喜赞叹的功德,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时,自己的证量若超过做事之人,随喜的功德甚至会超越做功德者的功德。赞叹随喜,本身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通过这样的赞叹随喜,不仅自己会得到欢喜,也可以让别人得到欢喜,对自他都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不去随喜赞叹他人,让相互之间都欢喜呢?而且这样随喜赞叹的功德,“能生安乐亦无罪,如是我心随喜乐”。“能生安乐亦无罪”,今生来世都能得到安乐,而且是清净的。其它的,如嫉妒等都掺杂着很多的罪业,但像随喜赞叹的功德就没有,是清净的,而且令自他都可以得到欢喜。“诸有德者所赞许”,诸佛菩萨也是非常赞叹的,你去赞叹自己的怨敌,诸佛菩萨会非常欢喜赞叹看到你这样去实践,去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
这样去随喜赞叹他人,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柔和,甚至可以调伏摄化他人。“力行爱语”,其中一个,爱语。爱语就是赞叹随喜等各种各样对他人有利益、让他人欢喜的语言。所以通过赞叹随喜别人,可以很好地慑服别人,让别人非常高兴地听你的话。
若谓他获如是乐 汝不欲彼安乐者
佣工雇值不酬故 见与不见利俱失
就是说为什么不想赞叹他呢?因为自己不想让他得到安乐。这样自己和自己辩论,赞叹他的话他会很高兴,我不想让他高兴,所以我不想赞叹他。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你赞叹别人、赞叹怨敌的时候他会高兴,所以你不想赞叹他,让他欢喜。你不想让别人欢喜,对于这一点,那么对于你雇佣的仆人、亲眷也好,也不应给他工钱了,因为给他工钱他也会高兴。“佣工雇值不酬故”,“不酬”就是不应该把报酬给他。既然你不想让别人高兴,那你就不要把工钱给他。一旦不给他工钱,他也不给你做事情。“见与不见利俱损”。“见”,就是现在的了,今生得不到欢喜;“不见”,就是来世,也得不到欢喜。既然你总是不让人高兴,今生来世自己都得不到好处。
这样就是说,因为你不想让别人高兴,连任何一个让别人高兴的行为,比如给仆人金钱这样的行为都断除的话,今生不会有人帮助自己;来世,因为别人给你做事,你都不给别人雇佣的工资,今生来世都没有好处,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可得。所以,我们应当断除这种不想让别人欢喜的行为,尽量地让别人高兴。
“他人赞我功德时 若许为他安乐事
何故赞他功德时 不许我心得安乐”
当别人赞叹自己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功德,我们自己心里总是想,希望他人得到欢喜了。他既然赞叹我,我就觉得这个人很好,让他好好地高兴,好好地得到欢乐。这样的话,为什么不通过赞叹别人的功德,来让自己获得欢喜?这样让自他都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自己也应该赞叹他人的功德,也让自己高兴。
这是从相应的赞叹,通过赞叹,自他都会欢喜。赞叹自己的时候,希望自己欢喜他人也欢喜;赞叹他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也应该希望他人欢喜,自己赞叹的人也能够欢喜。这样的话应该多方面去赞叹别人。
“欲求一切有情乐 菩提妙心既生起
有情若自得安乐 何故由斯生嗔恚”
就是刚开始发起的菩提心,为了那么多的有情,希望他们得到一切的安乐。然后又让菩提心都发起来了,像前面那样,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为什么别的有情在得到安乐的时候,自己反而生起嗔恚的心呢?
“发愿欲令诸有情 成佛堪受三界供
仅见微劣利养时 何故于彼与热恼”
刚开始发愿让一切有情承受三界的供养。三界就是指“地上、天上乃至地下”,这个就是三界,又叫三地。本来希望发愿,让一切有情都成佛,都受应供,受三界的供养,有这样大的福德。何故见到有情受到一点微劣的利养,就生起这种嫉妒的热恼呢?应该欢喜才对,不该生起这种不高兴、嫉妒的心。
自己看不上的人,怨敌之类得到一些利养的时候,自己一旦生起不忍的心,或者嫉妒热恼时,自己念一念这样的诵,自己当头发愿,在诸佛菩萨面前,要成佛利益众生,让有情得到三界的供养、应供,那么大的福德。现在只得到一点微劣的利养,自己为何还要生起难忍的心呢?这样诵一诵,念一念,也好好地思维一下,来破除自己那种嫉妒的热恼。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50:47 | 只看该作者
它下面就打一个比喻:
“自应瞻者自瞻养 自行施予大勤劬
若从亲友能自活 何反嗔怒不欣喜”
此处应为“赡养”。这里打一个比喻,自己的父母亲人,自然需要自己来养活,在各方面无论吃穿都需要自己来承担这样的责任义务。为了承担饮食等,自己还要非常辛苦,才能挣一点饮食衣物来养活父母亲人。如果某个时候,自己的父母亲人能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时,这对于自己也是最高兴的事。“何反嗔怒不欣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生气是不可能的,反而会非常欢喜。通过这样的比喻,一切有情若能得到一些利养,自己也应当高兴。
自己发愿利益一切的有情,这一切的有情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怨敌了。这些怨敌,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平时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他们本身能够通过好好地修道来让自己的功力增长,由自己的功德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他们自身能够好好地在修行的解脱道和菩提道上前进的话,自己就少了一份责任,自己的担子也就相对小了很多。这种情况下自己就应该高兴,而不是在对方得到一点小小的利养时,生起嫉妒的心。
“此犹不许众生得 是谁许彼得菩提
若嗔他人圆满事 云何能有菩提心”
“此”指什么呢?就是连一点点微劣的恭敬利养,自己都不希望那些众生得到的话,那么是谁原来发那么大的菩提心,要让一切众生得到佛果呢?这样的事情就太颠倒了,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让一切众生得到菩提的果位,得到三界的应供,刚才你有这样的发心,现在却连一点微劣的供养都不想让对方得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对于他人稍微一点点的圆满,一点点好的利益好的功德,都产生不忍的心、嗔恚嫉妒的心的话,对于他来说又怎么有菩提心呢?有嫉妒的心和嗔恚的心,菩提心生起的机会就不会有。
这样思维对于自己是很有用的。自己有时产生嫉妒心,对他人的圆满、利益,自己一旦生起不忍的心的时候,就念一念,背下来思维一下,这样能够把自己的嫉妒心压服,乃至让它不现形。这样就非常好,经常念一念,最好能够背下来。
“若从他家有所获 其物或在施主家
一切悉非汝所有 施与不施汝何涉”
拿供养的东西来说,供养怨敌的这些衣服、饮食、资财,这个怨敌或者从施主家得到了,施主把这些财产供养给自己的怨敌,或者没有供养怨敌,还在施主家放着。这两种情况都和你没有关系。供养了也好,不供养也在施主家,非你所有。管他供养不供养、布施不布施,何必在那边咬牙切齿、嗔心难过,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的情况下,不管别人布施也好,不布施也好,都和自己没有关系。而你一旦生起嫉妒热恼的心,不仅供养的东西自己没有份,就是自己过去积聚的一点福德也被这种嗔心、热恼的心破坏了。赔了福气又得不到东西,两个东西都吃大亏了。
自己得不到利养,得不到恭敬,都是靠自己的福德所致。
“或由福德或信心 何故弃舍自功德”
要想得到利养恭敬,就要自己有这方面的福德,要好好地培福。过去培的福气多,现在得到供养恭敬也就方便一点;或者是持戒,通过持戒让他人生起信心,让居士白衣生起信心,才来供养。何故把这样的功德都弃舍了?把这些都弃舍的话,自己是想得到却又更加得不到了。把持戒的功德和过去的福德都扔成一块的话,自己的智慧就越来越差。
成就福德利养的因,是过去积的福德以及现在的持戒多闻等,这样才能让他人生起信心。居士白衣生起信心,当然会对你有各种各样的利养。对于这样,为何要用自己的嗔心去破坏呢?自己内心具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了,从前也积累了很多很多的功德,现在却对这些功德一点也不去珍惜,以嗔心、嫉妒的心去破坏,太不值得了。而且即使通过持戒各方面,现生也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他的各方面的福德因缘自然就变得越来越殊胜了。
“获得功德不执持 请问何不自嗔恨”
对于自己拥有的功德,不去好好地保护,反而用嫉妒嗔恨去破坏的话,何不自己嗔恨自己呢?要好好地责备自己。
“汝于自先所作罪 不惟怙过无忧悔
转于他作福德事 妄冀齐驱作争竞”
自己观察思维得不到利养的因,就是自己的恶业。然而对于自己往昔所造的诸多恶业毫无忏悔之心,好像无所谓的样子。非但不忏悔,还对其他的在过去培有大福德的人,和他们竞争。别人得到福德,都是人家在过去做了广大的福德善法所致,自己往昔造作那么多恶业,现在不去忏悔,还要和具大福德者竞争攀比,实在是不应该。
下面是说,自己所希望的事,一旦别人做障碍的时候,我们现在也应当去修安忍。它分成两部分:对于自己的怨敌,原来希望他得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情,当有人从中做障碍,让他得到好事情,自己就容易生起嗔心,应该修安忍;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亲人,希望他得到好的事情,但是有人做障碍,让自己的亲人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的话,也容易生起嗔心,这时候也应当修安忍。这样分成对敌人,对亲人这两方面。
下面是说,在希望敌人得到各种各样的损恼,但是由于别人保护了敌人,没有达成自己所望的话,这样容易生起嗔心,应该修安忍。这里讲了三个颂。
第一个颂:
“苦令怨敌心不乐 于汝心中有何安”
就是说,自己当然希望让敌人痛苦,自己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帮助敌人,就容易生起嗔心。在这种情况下,“苦令怨敌心不乐”,这种痛苦让怨敌心不快乐,对于你来说,又有什么利益呢?
“仅由汝心希愿力 亦不成彼损害因”
若只是你发恶愿,希望怨敌遭受损害,你那种邪恶的心,希望仇敌受苦的心,只是你的愿望而已。对他人并不能造成真正的伤害,反而对自己造成最大的伤害。
“虽令由汝心希求 能使他苦汝何乐”
纵使侥幸地按你的愿望实现了,怨敌确实受了苦,对你也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若谓满足快意故 为害之烈孰过此”
这是自己的回答了:我高兴如此!希望对方不快乐,正好对方就不快乐了,看到这个就高兴,别的也没啥。这是一种非常邪恶的心态,希望他人受害的心,“为害之烈孰过此”,你这种希望他人受苦、幸灾乐祸的心,对自己的严重伤害还能有什么超过这个呢?这种猛烈的害心,就可以让自己现在不快乐,乃至来世堕入恶趣。此种幸灾乐祸之心,邪恶莫过于此!
“烦恼渔夫投钓钩 锋锐难堪大痛苦”
邪心所召感的来世剧苦,此邪心被比喻为“烦恼渔夫”用钩子钓鱼一般,锋利的钓钩乃是比喻猛烈的恶业、害心。“锋锐难堪大痛苦”,投下非常锋利的鱼钩,象征我们造的极大恶业。
“执我投于心狱镬 定为鬼卒相烹煮”
把我们投到有情地狱,油锅之类,被鬼卒争相烹煮。被烦恼的渔夫用恶业的鱼钩把自己抓住,扔到地狱中受巨苦。
这样的比喻我们经常看到。如一条鱼,贪著鱼钩上的诱饵,然后被捉住,在锅里煎熬。人也是贪著一点五欲的享受,造作了各种各样的恶业,然后堕入恶趣里面。这个渔夫就比喻烦恼,通过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说出贪著一点点小利,受到的伤害却是很大。
宗喀巴大师说过:希望怨敌不要兴盛、永远地衰败,这样邪恶的心对怨敌是起不了伤害作用的,反而是让自己受这种痛苦的煎熬。即使碰巧对方真的衰败了,也是自他俱损。对于这种希望对方受害的幸灾乐祸之心,应当好好思维它的过患,然后好好断除。
9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51:05 | 只看该作者
入菩萨行论 42
大家发起清净的意乐,以“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心去听闻,为大乘菩萨的行持开释非常圆满的入行论。《入行论》于菩萨所应造作诸事上,阐述极为全面。自己理当仔细听闻,力行实践。
现在讲到第六品:安忍品。
我们均希望自己和亲友眷属得到安乐,但在他人损恼自身以及亲眷时,也理当修习安忍。下面将以二十二个颂文来详述:
“赞扬美誉相阿谀 不能增福不延寿
不增色力不愈疾 亦不能令身安乐”
此是说,于自身或亲友眷属,即使美名在外、人人称颂,此等种种世间五欲,于自身却无实在意义,既不会通过他人的赞叹称扬令我等福德因缘增长;亦不会因此使得寿命延长;也不会增长“色力”,即令身体越来越健康,日渐有力;自身若有疾病,也不可能因此痊愈;亦不能令身体得到丝毫安乐。
一言以蔽之,赞叹美誉,于自身实在无一点好处。
下面:
“若能辨别自义利 此中于我何有益”倘若我们有一点智慧,就会去观察思维之前所述的“赞叹美誉相阿谀”,是否能增益自身的寿命福德。通过数数思维和反观后,便能得悉名闻等对自身实是毫无益处,从而生起“勿须贪著名闻”之定解。
“若但为求快意故 不如严饰耽美酒”
若听闻他人赞扬称颂,只图内心畅快舒坦故,尚且不如对自身外表极尽修饰、去追逐外在五欲之享受,及种种玩乐等。这样尚能更加直接。
依前所说,若赞叹美誉能增长福德、延寿,可治病或令身心安乐,我们还可去追求;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反令我等由贪著名闻故,一旦有人诽谤自己,便生起嗔心。而嗔心又令我们的寿命福德更为减短。是故应知,外在的赞叹美誉,于自身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应在这方面修习安忍。即便声名受到破坏损伤,也不应生起嗔心,以无意义故。而且通过修习忍辱,反能藉此获得增福、延寿及身心安乐的功德。
昨天我们有讲到福德的诸多因缘,即我们自身的修行,如:于戒律的守护、于三宝生起净信,若在此等福德因缘上励行用功,如“善品逆天”,自然会帮助你,让你成就各类事业。
若舍本逐末,只是追求外在空洞的名声,是毫无意义的。
下面:
“为求名誉失资财 乃至丧身亦不惜
语言文字有何用 死后虚名为谁悦”世间有的人,为赢得“乐善好施”的美名而广散资财、勤行布施;有的则好勇斗狠,为贪求一句“勇士”的夸赞,在战斗时勇猛杀敌,甚而毫不顾惜性命,连身体都丧失掉。这些都是为了“名声”,然而名声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文字,或声音而已。这种虚名对自身的切实利益在哪呢?
“死后虚名为谁悦”,纵使流芳千古,也并非善法,对轮回中的未来又有何益处?
下面:
“聚沙为屋若摧倒 令诸童稚号啕哭
若失赞誉与名闻 我心恼丧亦同彼”如幼童在沙滩或路边,堆积砂粒营造房屋,若为他人无意摧毁,便会嚎啕大哭。我们幼时都曾做过这样的游戏:沙屋本为虚造,然而幼童却当作真实去对待。同样,赞叹名声,亦是虚幻不实,但自己却在名闻退失时,如幼童一般恼丧。如此实在是不应该。
下面又是内心正反两方的辩论:
“若乐其声声非心 于我无有赞扬意” “若乐其声”,尔时负面的自己便如此辩论:我就是爱听赞叹,一听便觉欢喜悦耳。
下面便如此回答:“声非心”。声音只是声音而已,并无心识活动,本身并不附带赞叹称颂之意。喜欢它又有何意义呢?
“若称我能令他喜 计此以为欢喜因”尔时负面自己复加辩论:他人赞誉我,必是他内心欢喜之故。能因对我之赞誉促成他人欢喜,也是应该的。“计此以为欢喜因”,因他人赞我而自身欢喜故,我亦因他人赞誉而欢喜。
复又辩答道:
“或赞他人或赞我 令他欢喜我何益”此是言,他人赞叹自己也好,赞叹别人也好,也只不过是他内心高兴,对自己有何益处?亦不会成为自身功德增长之因。
“彼收欢喜或安乐 非我行境不知故”
他人因赞叹自己所获的欢喜,是他人内心的行境,我是得不到一点的。“非我行境”便是说,不是我所了知的对象。
“若由彼乐故我乐 应于世人皆如是
云何余人心喜乐 便能令我心不安”负面自己又复言道:他人因赞叹我故获得快乐,我亦因此而得快乐。
下面辩道:“应于世人皆如是”,既然对方欢喜自己亦便欢喜,便应在他人赞叹一切人时亦获欢喜;为何他人赞叹怨敌时,自己反而不悦?
“云何余人心喜乐,便能令我心不安”。为何于彼赞叹他人时,你内心又并不高兴呢?
“若唯思彼赞扬我 便令我心生欢喜”于别人和怨敌的赞叹都不行,唯有在赞叹自身时,才会得到欢喜。此仍是为自己希求名闻而找的借口。
“如是此亦不应理 唯是愚夫行径尔”
这样是并不合理的。
仍如前所教去观察思维,因他人称誉而获的欢喜又有何意义可言?若听到美誉便欢喜,听到毁谤便生嗔心,那只是幼童、愚夫之行迹,是故不应以赞誉为自己欢喜的所缘境。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赞叹名声很大的话,反会成为修法障碍,尤其对于修行者而言。
9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51:16 | 只看该作者
下面:
“赞扬令我心驰散 亦能坏失厌离心”一旦赞叹,心就飘起来了。一旦飘起来,就令内心散乱,这样对修法是一种障碍。
下面便是说赞叹名闻的过患:在他人诽谤自己,声誉受到损害时,自己也不应对毁谤者嗔恨。因为赞叹反会引起很多过失。所以我们在丧失赞美时,心里也不要难过。“赞扬令我心驰散,亦能坏失厌离心”。一个散乱、心驰于外境的人,对于轮回的厌离肯定就会退失,就会对其他有功德的人生起嫉妒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坏诸圆满事”
“亦能坏诸圆满事”,能坏自他圆满的善根。赞叹名闻是许多罪恶的根源。
“是故若人恒趣求 破坏我之名闻等
岂非恒进防护我 免令堕于恶趣中”
那些专门破坏我们名誉的人,岂不是一直在精进地防护我,生怕我堕入恶趣么?是故就不要再生气了,而应慢慢想通,这样的有情破坏自己的名声,是让我免堕恶趣,以及更好地生起厌离心——有着这样的功德。于是再碰到此类情况时,非但不应生起嗔心,还应高兴才是。
“为求解脱义利故 我不应为名利缚
若人为我解缠结 云何对彼生嗔恚”自己的目标非常广大,是为了解脱生死这样的义利。而名闻利养却是生死的缠结,只会将我们束缚在生死的轮回之中,别人能障碍我们的名闻利养,恰好是在为我们解开缠结束缚,为何要去生气呢?
一定要明白,名闻利养都是生死的缠结,这样在别人解开缠结,才能意识到这样于自身有很大的利益。
“我将陷入苦趣中 犹如诸佛作加持
闭恶趣门不听入 云何于彼生嗔恚”自己贪著于名闻利养,就会堕入充满众苦的房屋。此是将恶趣喻为房屋,自己即将陷入时,仿佛得诸佛加持一般,他人损坏了我们的名闻,恰正如将恶趣大门关上一样,不让自己堕入。这样岂不是一件于己有恩的事情?“云何于彼生嗔恚”,是故不应生起嗔心,而应生起欢喜心。
以上是说,于世间法上,他人破坏自己的名声时,如何去安忍。下面则是另一内涵。
“谓彼能障碍福德 于彼生嗔亦非理
难行无如行忍辱 今我何不修安忍”
第一句话,因他于我持戒布施等修行福德的事情上伤害我障碍我,所以我应该生嗔心。下面便答,“于彼生嗔亦非理。难行无如行忍辱,今我何不修安忍。”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也不应生嗔心。你不是想培福吗?不是想布施持戒吗?而忍辱是最好的机会。“难行”,这种能让你快速地广大地积集福德的行持,莫过于忍辱。这样你趁机修忍辱,岂不是更好吗?是故也不要生嗔。
“若唯由我之过失 于此怨敌不安忍
福德之因恒现前 但由我自为障碍”如果自己由于烦恼嗔心太重这些过失,对外在怨敌不能安忍,而生嗔发脾气,这样障碍你修福德的并非外在怨敌,而是自己。“福德之因”,怨敌是我们修忍辱的福德的因,通过修忍辱,广大的福德因缘都会产生。此乃我们修福德最好的外缘。
怨敌并非障碍我们修福德,相反却是帮助,你生嗔心,不修安忍,乃是自己障碍自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
“难行无如行忍辱”。难行能行,他人示现为障碍,我们却可通过修安忍,令修福的力量更加殊胜。有这样的因缘不去修,反生嗔心,自己障碍自己,实在是自己的过失。
“若无怨害忍不生 若有怨害成忍福
怨碍即是福德因 云何说彼为障碍”没有外在怨敌伤害的话,自己安忍的修行是不会生起来的,忍辱的福德亦无从生起。只有在外在的怨敌伤害存在时,自己方能修成安忍的福德。所以说这种安忍的福德,是以外在怨敌为自己因缘的。自己能得安忍福德,完全依赖于外在伤害。
9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1:07:43 | 只看该作者
面是讲嗔心是如何生起的:
“作所不欲遮所欲 嗔恚由斯二者生
   心不愉悦如饮食 长养嗔心应摧伏”
嗔心是由心不愉悦而来地,心不愉悦从何而来呢?“作所不欲遮所欲”,我们不喜欢的讨厌的事情有人硬要做——作所不欲;我们喜欢的事情别人偏偏遮止,偏偏不让去做——遮所欲。嗔恚主要从这两个缘分上产生。心不愉悦就像嗔心的饮食一样。当别人硬要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情、硬要遮除或障碍我们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以上两者一旦发生时,心肯定不快乐,就会以这样的饮食长养嗔心,嗔心就会自然生长起来,并快速增长。所以我们应该摧伏不快乐的心。
“是故我应於此敌 毁其粮秣令无余
   唯除如是为我害 此敌更无他事业”
既然心不快乐是长养嗔心的粮食,我们就应该把嗔心的粮食断绝掉,不让它好好地生长。为什么要断绝嗔心的粮食不让它生长呢?因为嗔心这个敌人除了伤害我们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把敌人的粮食摧伏。
“我今任为何因缘 不应动乱欢喜心”
既然嗔心这个敌人只有伤害我们这件事,而且是食用“心不快乐”这种饮食来伤害我们的话,我们在碰到任何事情任何境界发生的时候,都不要动乱欢喜心,不要去扰乱清明的内心,一旦这个心被扰乱,容易产生嗔心。
我们的内心本来是澄明的,自性清净光明的,外在的一切烦恼都是客尘,把我们的内心染污了。嗔心也是一种染污的东西,不要让它生起,去扰乱我们的内心。
“不乐所求仍不得 且令诸善皆失坏”
“不乐所求仍不得”是什么意思呢?别人伤害我们时,我们心里会不快乐,但即使不快乐,我们所希望的事还是办不到,不快乐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还让很多的善法失坏。
“若求补救犹可及 此时何用不乐为”
如果自己碰到某些违缘或者伤害,如果可以补救的话,仍旧来得及把事情做好的话,也用不着不高兴。因为事情可以做好,应该高兴才对嘛。比如房子,如果暂时有屋漏或者倒塌会发生,我们还可以挽救,还可以修理,所以也没必要不高兴,好好地去做事更快。
“若於此事无补救 为之忧恼有何益”
如果事情本身已经没法挽救了,也没必要不高兴,不高兴也没用,只是白白地不高兴而已,为它忧恼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我今任为何因缘,不应动乱欢喜心;不乐所求仍不得,且令诸善皆失坏。若求补救犹可及,此时何用不乐为;若於此事无补救,为之犹恼有何益。”这颂文背下来,心理不高兴的时候,有时遇到很后悔、对事情很惋惜的时候,把这个念一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不高兴除了使自己难过之外,一点好处都没有。
  下面讲如何修习安忍,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认识安忍的境,我们要对什么样的境去修安忍。第二个是正式修安忍修忍辱的方法。第一个认识安忍的境有一个颂:
“众苦逼恼轻蔑行 逆耳恶名粗恶语
   不欲施我及所亲 而于怨敌则反此”
这里讲了世间八风,有好的四个方面和不好的四个方面,如果对我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做四个不好的方面就会产生嗔心,不希望这四个方面产生。哪四个方面?“众苦逼恼”,八风里面有个苦,我们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受苦,这是第一个。“轻蔑行”,世间八风里的衰,讲自己和亲人的缺点,这样就会得不到利养,轻蔑行是衰。“逆耳恶名”是讥,当面讥讽自己和亲友。“粗恶语”是毁,在背地里说坏话。以上是世间八风里四个不好的方面,是不希望在自己和亲人身上发生的。“苦、衰、讥、毁”这四个不好的,“不欲施我及所亲”,不希望对我和我的亲人做这样的事。好的方面,如快乐、利养、名声和赞扬等,就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得到。对于怨敌则正好相反,希望他得到痛苦,失去利养,遭到讥毁;而怨敌得到快乐等好的方面,自己就不高兴了。就是在世间八风这几方面产生嗔心。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4:03:43 | 只看该作者

43,44暂缓,稍后录入完成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4:04:14 | 只看该作者

45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集积广大的资粮。在修法的时候,多方面的集资净障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的时候对于所缘形象,对他的内涵形象,他的内因外缘,内因就是我们修的法好好的修,外缘就是多方面的集资净障,如果没有内因,就是没有正修的所缘形象,就相当于画的灯无论多么美妙,但是没有光明,如果我们对所缘形象,就是所修的正修的内容不明白的话,这种力量没有。如果没有戒律,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戒律就像缰绳一样可以来束缚我们,在正法上去用功,如果没有集资净障,就像没有水、肥料和阳光的种子一样,难以起到大的作用。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正修的内容要精进用功,一方面要多方面集积资粮,要集资净障,这两方面一旦具足的话,就内因外缘都具足,我们内在功德才会升起来,内在种种的证德,功德就会升起来,反之则不会升起来。如何修集资,七支供涵盖了集资,集资净障都含在这个七支供里边了,七支供当然里边要细分起来有很多,里面忏悔可以说净障方面的内容,其他的如供养、顶礼等可以说是集资方面的内容,集资净障都涵盖在这个七支供里面,所以对这方面的内容去好好用功,对我们的证得才可以升起来,不管登地菩萨、大地菩萨的功德,乃至佛陀的功德,都需要这样的内因外缘,内在的近取缘外在的俱生缘,一定这两个方面都具足才可以。
    我们要成就,为了成佛,也就是要成就佛陀身语意的功德,他的身的功德,我们现在的不管顶礼,还有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用身体力行这样的事情,做各种各样的善事,对未来就会成就佛陀他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语言方面的功德,就像我们现在的念颂等等,各种各样的语的善业,都是为了未来成就佛陀语的功德。意的功德,那就现在我们对于慈悲菩提心乃至正见的修习,菩提心空性见这方面的修习,就会成就生起未来佛陀意的功德,是通过我们当下的身语意,做各种各样的善事,未来就是佛陀的身语意的功德。
    做任何事情,都要断除懈怠好好发起精进。因为无常并不等待你做好或者没有做好,有事情还是做没做事情,他不会观待你,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它就会突然就会到来,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最先的发起精进的心,干什么事情自己都要好好的用功。
“此事未作方创始 此事正作方半途
死王倏尔至无时 悲哉休矣心颓丧”

这就是说做什么事情,处于各种各样的状态,有的这个事情没有开始,自己正计划着还没有做,已经死亡带来了,无常到来了,不一定做到中间这种状态,死亡一旦到来的时候,心里只会是很大的忧悔。“悲哉休矣心颓丧”,什么事都完了,自己无奈的这样的状态,口里再发出这种无奈,悲伤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壮志未酬,心愿没有完成,而死亡已经到来.
    很多修行的大德高僧,都一样念这个无常,圣者还要示现涅槃,示现把这个身体舍弃。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4:04:44 | 只看该作者
“由忧恼力所逼故 目赤脸疱泪如滴
眷属须臾成远隔 死王使者像现前
思维自罪心热恼 闻地狱声生怖畏
身染不净心迷闷 我于尔时何能为”
这就是说,一旦死亡到来的时候,自己非常清楚,要舍弃今生的亲情、身体、财富、受用,都要舍弃。这样的话,内心就无限的忧伤。一旦到时候,四大分裂,四大慢慢的在解体的时候。思想还是很清楚,已经嘴里说不出来了,含着眼泪,神情悲伤,说也说不出来,动也动弹不了,我们就是说临死状态。亲人虽然在周边围绕着,但是他们也是知道啊,这个人难以再活过来了,他们对于他再能够生还的希望,已经没有,只有充满着无限的悲伤,自身也会看到,一旦造了恶业的话,非常恐惧的就会显现出。在他们死亡的时候,就会看到恐怖的阎魔,这时只有无限的忧恼,平生所造的很多的恶业,煎熬着自己的身心。死亡的时候,造的恶业都给显现出来,一幕一幕的显现出来,只会让自己内心更充满着无限的热恼,恶业更大的,他就可以听到地狱里的苦、悲惨的叫声,就可以听到,恶业非常大的话,去投生的时候,很容易就听到了,那时候就非常恐怖,一旦恐惧的心升起来,不仅要面对尸体把自己的衣服身体弄得很脏,自心变得非常迷茫,像疯掉似的,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当这个时候,我们又能干什呢?什么都干不了。到那时候,什么都谈不上了。我们现在身体各方面非常健康,非常有能力的时候,要好好的对善法发起精进,这样才是最好的生命态度。
对于临终的这样的情况,通过这样去思维,恐惧的心,好好的修行善法。如果造的恶业重的话,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就像鱼一旦被钉在沙滩上的时候,那种可怜的辗转状态,充满着很多的痛苦,恐惧,或者在锅里煎熬的那种时候,活鱼煎熬的时候,辗转的那种状态。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就一定显现出来的,未来一旦由于罪业的成熟,在恶趣、地狱里面的痛苦更难以让人承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