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浮生若茶 - 

[佛学交流] [转帖]《入菩萨行论》讲解

[复制链接] 114
回复
103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2:3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应该经常的返观自身,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让自己这样的去珍惜它呢?这是有一种智慧的心,皮肤、血肉、经脉、骨、以及骨髓,一切用智慧的心,把自己的身体用智慧的利剑一点点的来分析,从头到脚从外到内,就是从皮肤到里面的骨髓,去观察一下,到底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可以观察的坚实法,心要的东西。“坚实法”就是非常值得我们信赖的、非常精华的、最美好的东西,可以对它去爱惜、去珍惜。自己观察来观察去,是没有这样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所以应这样的去返观、去熟观。通过这样的去观察,也可以对自身的返观,同时对他人的贪著也会去断除,经常的对自身这样的去返观。下面:“如是虽已勤寻求 不见其中有坚实 汝当何故坚贪著 于此躯骸勤守护”通过前面这样的智慧的利剑一再去观察返观自己身体,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心要坚实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既然这样多么用功的寻求都没有,为什么还要这样的贪著这个身体呢?还要如此殷勤的守护保护它呢?它的意思就是不要去贪著,应该断除对于不净的身体的贪著。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贪著这样的身体呢?因为它没有什么坚实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贪著。没有什么值得把我们全部的努力都用在这上面。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3:06 | 只看该作者
30
大乘经律论三藏的精要都含概在入行论里面 我们要怀着广大的心愿来听闻入行论
  
“汝既不能食不净 汝亦不能饮脓血
   不能吸吮诸脏腑 此身於汝有何益
     唯为狐狸及鸱枭 供食啖故护此身”

    用对身体的不净来返观。我们修学各种各样的善法,有时对很多恶法非常用心的去用功,这源于对我们自身的太贪著,这样会让对广大的善法无法精进的用功。这时要通过智慧的观察对我们的身体反观一下,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充满着这样那样的不净,没有一个精华的东西去值得我们贪着。如果为这样身体去造业的话只会堕落辗转流浪于恶趣。通过这样的观察去破除对身体的贪着。  
    用智慧来反观身体,会发现没有一个坚持值得我们去爱惜珍惜的东西,这种不净的东西吃也不行,做为自己的饮食是不行的。通过这样的反观,既不能吃身内的脏东西也不能喝身上的脓血又不能吸吮胃肠,那这样的身体对自己的用途到底在哪里呢?通过这样的观察后,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是没有用途的,精心的去守护它目的只能是为那些狐狸鹫守护饮食而以。
    通过对自身的反观可以断除对自身的贪著,同样以此类推对他人的话也可以断除自己对他人的贪著。
  
  “如是圆满有暇身 唯应倚彼成盛业
  汝当防护虽勤劬 死王於汝无悲愍
  夺取投之鸟兽食 其时於汝复何有”
    对这样的身体没必要去贪著他,依靠过去的
善法得到的这样的人身如果贪著它的话只会造更多的恶业,我们只能好好的依靠他使用他,用他来做更多的善业修习佛法。对于这个身体要好好的去使用,不要贪著,用借来的东西好好去做一些善法。如果你没有在自他而利的这一方面好好的用一翻功夫,虽然非常用心的去守护保护它,但最终还是一定要死亡的。阎罗对我们是毫无怜恤心的不管我们怎么珍惜最终还是会从我们手中夺去投给鸟兽做食物。到那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对于他又有什么呢。
    在那个时候一但被死王夺去时,我们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又能做什么呢,我们的身体由过去烦恼和业而成了这个身体。而临终的时候也要被烦恼和业控制着再一次去投生,自已是没有自在的。所以稍微有点自在权利的时候应该好好把握应用他 如果仅有的一点权利不去好好应用他而去做坏事的话,那后果会更为严重。
通过向内的反观通过这样的思维,升起依靠修行佛法的心。 舍弃对这身体的贪著好好来修行佛法这样对于我们来说才有意义。
  
“若雇仆使不听命 不应报酬与雇值
   此身受雇复他往 何用辛勤与衣食”
    世间上的仆人不听话 那主人是不会给工钱。自己的身体象仆人一样受雇于我们,如果这个身体受雇于我们时不为我们承办各种利益而去做各种各样无意义的事情时,那我们何必这样辛勤给它衣食而保护它呢
  “
於彼已酬佣雇资 今须令作我家事
  於彼若无利可图 何苦一切皆施予”
    我们对身体的保护就象给仆人工钱一样,在给它工钱后他就应该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了。如果我们辛苦照顾它但它对我们没有一点利益,那意义何在,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去辛苦照顾它。以前有的大德修各种苦行时,有的居士供养很好的东西,他就不会要。条件太好不利于修行。做为我们修行,身体太差也不行,不容易升起功德。条件稍许有点就可以了,不要要求的太多。
  “
於身建立如船想 若往若来所依托
  为成有情义利故 此身重名如意珠”
    我们要想超出轮回得到解脱的话,那我们应该把身体看成是一渡越苦海的船筏。同样我们在修行中,身体也只是一个凭借只是一个修行的工具而以。通过自利利他的修行后,就可以让自己不净的身体转成为功德无比的佛陀的身体。通过反观破除对身体的贪著,一但对身体贪著的减少把它做为我们修行的工具好好的修行。那我们这身体就完全从惑业摆脱出来成为如意佛陀的身。没个有情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好好修行成佛。我们修行人的话在受用信施的供养时,我们在受用供养时只是要让身体住世,四大调合生存利益他人而不是贪著的来受用的话是没有过失的,会转化成一种功德,但如果怀着是让自己的身体如何的强壮壮严的话,则会转为信施的一种障碍。所以在受用别人供养时,我们要好好的为他们发愿。为他们好好的修行。如果没有为施主好好的发愿,随意的理所当然的受用供养的东西的话,在未来是一定会偿还的。所以在受用别人供养时要好好的为施主发愿利益他们。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3:36 | 只看该作者
“如是自身得自在 常时悦豫含笑顔
  颦眉蹙额悉舒散 是为亲友正直语”
    一旦对自己的身心能自主宰时,对其它的有情就应该舒颜含笑。经常去反观,慢慢的就可以培养出身心力量出来。我们含着笑不要假笑。要发至利他的心去笑。怀着利益众生的心说出来的话都会是正直的语言。
   
“慎勿投掷床座等 轻率粗浮令有声”平时我们搬移东西时,不要轻率随便,影响别人就不好了。我们做什么事时要多考虑会不会影响到别人。 如果应轻率而为他人的修行造成了危害的话那就会造成很大的过失. 这样对双方都不好。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4:11 | 只看该作者

31

第31讲
   “若启户时勿粗猛”
启户——开门,我们开门时不要猛然闯进来。汉地这个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先敲敲门。戒律也有,自己师父跟前开门的话,开门进来象搜查一样,象搜捕什么似的,这样很不好,惊动了别人。都要轻声。比如先弹指,然后(再说)进来不进来。藏地以前可能没门,是门帘,一掀门帘就进来了。现在改成门了,也是一推门就进来了。可能是风俗习惯了。现在也慢慢学会敲门了。敲门的声音也不要很大,轻轻地。特别是寺院的话很注意的。有的里面有人打坐,猛地敲几下门,刚要入定就被撵出来了,这个过失多大。所以轻轻地敲门,是基本的修养,戒律方面讲的也很多。
   “恒时慬畏悦他意”
慬畏什么呢?就是对自己身语各方面的言行,怀着很谨慎正直的心,不要太草率,太轻率。怀着谨慎的心,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别人生气了,或者伤害到别人了,应该让他人高兴。总是怀着警觉的心,注意自己的身语的各种各样的微业。
“犹如水鸟猫狸贼 蹑足潜行勿有声
  欲成所求大义利 佛言恒应如是行”
这里是打的比喻,我们做各种各样事的时候,行为各方面应该轻柔,柔和,不是粗暴,粗猛的。如果我们做事以循序渐进地,轻柔的行为去做的话,就能成就我们所希望的义利。打个比喻,海边或者河边的水鸟,飞过去时根本没有声音,看到鱼时才会迅速出击,不会开始就又喊又叫地飞过去。猫抓老鼠也是这样,小偷偷东西也这样,他们通过悄然无声的行动来达到他们的目的。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作为菩萨行的行者,如果行为轻燥,是很难成就很大的义利的。我们走路时不要踱着步走过来,或跺着楼梯上楼,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走路要轻声,行如风。做任何事都是这样,不要粗暴。“佛言恒应如是行”,我们行菩萨行的人,做事应该以寂静调柔的心,令他人高兴的心去做,这样才能成就广大自他二利,行为轻燥是不行的。
“佛言恒应如是行”,对于那些发心的菩萨,应该好好在这方面去行持。在威仪戒律方面讲的很多,汉地在这方面也很注意,讲的很全面详细。另一方面,在藏地,比如在巡堂时,是踮着脚尖走,走得很快。这些细节,在戒律方面也是很相应得。我们应该这样去学习。
“於他善巧而劝请 未请而作饶益语
  欢喜恭敬顶戴持 谦下恒求居学地”
我们在劝勉别人行善时,应该善巧一些,把自己的意愿强硬加到别人身上是很困难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别人对我们说的很好的话语,饶益语,虽然我们没请他讲,但对方讲出利益我们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恭敬,应该欢喜地听受,这也很重要。有时别人讲了之后,自己怀着轻慢心,对别人的一番好心不去领纳,反而去反驳或者讽刺,是很不好的行为。如果自己没请别人开示的话,如果很好,我们也应该去恭敬地受持。“谦下恒求居学地”,永远地远离骄傲,谦卑地做别人的学生,做一个向别人学习的人,而不是教导别人的人。菩萨的心地非常柔软,总是能对他人谦虚,没有一点慢心。即使他知道的比别人还多,依然还是怀着学习的态度去对待,这是菩萨应该做到的,也确实是值得赞叹的。
戒律里面有很多规定,当别人指出自己有所违犯的时候,如果自己真正违犯的话,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也是一种勇气,一种修行,自己犯的错误就应该承认。即使别人误会自己,也不要很不高兴,应该好好地听,能解释的要好好地解释。不要表现出过激的言行,以自己没犯错误为由。如果自己这样表现出过激的言行的话,别人一次两次以后也就不会管了,这样就不可教化了。所以对各种各样应该遵守的规矩要好好地学习,如果违背,就好好地忏悔,以后尽力做到。
佛法住世需要僧众,僧众没有的话,真正的佛法会消失。佛法住世需要僧众的和合,僧众的和合就需要一定的规矩,要遵守僧众的戒律,乃至寺院的各种各样的规矩。这样才能上下都和睦相处,对佛法的弘扬也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自己随意而行的话,僧团就会混乱,僧团混乱的话佛法就会衰败。所以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原因影响佛法,要怀着这样的心对寺院的戒律规矩等好好守护。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5:58 | 只看该作者
“於诸一切善言词 应悉赞扬称善说”
对他人的一切的好的语言,真实美好的言词,和法相应的言词,都能发心赞叹,应该随喜承许,让他人欢喜。
“若见他人作福事 当善称扬生欢喜”
对做各种各样广大的佛法事业的人,布施供养之类的,广大的福德方面的事情时,应当赞叹,令他生欢喜。
        “赞他功德勿面谀”
赞叹他人的功德时,如果当着此人的面赞叹会使他尴尬不好意思,自己也有阿谀之嫌的话,应该在背后赞叹,对他人的功德发自内心的赞叹是很好的。
        “闻赞他善当随许”
当别人赞叹他人的功德时,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道友赞叹另一个出家人的功德时,我们也应该随许。不要怀着嫉妒的心,非要把他人的缺点说出来,这样不好。
        “若闻人称自功德 唯应知为功德事”
当别人赞叹自己的功德时,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功德,自己要清楚,希望自己以后拥有这样的功德,别迷失了方向,以为自己真有这样的功德,这是一点。如果自己确实有这样的功德,在别人赞叹自己的时候,应该谦虚,不要飘飘然,要继续发扬光大。“唯应知为功德事”,当别人赞叹的功德时,自己知道是有这样的功德就可以了。
    同时应该明白,对方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能看到自己的功德并去赞叹,从这点来说,他也是一个有功德的人。还有一层这样的理解。
       “一切精进悉令喜  重价难购极珍罕”
    菩萨的一切精进,一切行为,都是令他人欢喜。而令他人欢喜这件事是无价之宝,非常稀有的。
        “由是令喜功德故 现当欢喜受大乐
      现生於我无衰损 后世亦得多安乐”
让他人欢喜的作用,由于令他人欢喜的功德的缘故,自己现生也会高兴地享受各种各样的欢喜法喜。且令他人欢喜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语言和简单的行为,今生对于我没有什么损失,财产受用各方面都没有亏损,来生还能得到更多安乐。行善法嘛,让别人欢喜,未来自己更欢喜。
    “若不随喜现生苦 后世还成众苦因”
前面讲菩萨的一切行为都是令众生欢喜,你现在不仅不想让别人欢喜,即使别人有些功德还要去嫉妒,还不随喜,别人通过努力得到一些功德和欢喜,如果自己不去随喜,而去嫉妒的话,过失是什么呢?现生苦。嫉妒本身就是一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通过某一方面让你的内心不平静,根本烦恼是全面的从各方面让你内心不平静。嫉妒就是对别人的功德自己不能容忍,不能接受,从而内心不平静,现生痛苦。来世还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前面讲过,凡夫众生虽然想得到安乐,但却把自己的安乐象仇人一样消灭了,虽然想远离痛苦,却拼命向着痛苦奔跑。对内在的这样那样的过失,如果没有分清的话,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如果仇人具有功德的话,我们就嫉妒,要是世间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不能容忍他人的兴盛。无法分清利益和过患。一个商人经商,他会分清利润和亏损,各方面盘算的很清楚。作为修行人的话,让我们产生痛苦的因素,我们应该尽力远离,比如嫉妒的心,各种各样烦恼的心。各种能让自他都欢喜的行为,应该尽力让自己生起。要能够分清功德和过患,反复去思维,认真取舍。
    下面是我们如何对待说话
        “志诚发心义联属 文义显明令欢喜
      远离贪嗔善说词 软语及时应当说”
“志诚发心”,说话时是发自内心,心的流露,不是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说话时前后义理连贯,能让别人听得很清楚很明白,让别人欢喜。说话时要远离贪嗔,说的语言都是和善法相应,不是贪嗔的语言,而是心地慈悲善良的语言。“软语”,柔和语,让别人听了就高兴的,不是象放箭一样让人一听就难受。“及时应当说”,说话要适时,不要太繁琐,讲得太繁琐会让别人反感。
“远离贪嗔”,指说话的动机。作为法师来说,虽然说的是善法,但如果怀着贪着的心、名利的心,对他本人来说,作为一个修行者,也是不对的。听经的人也是这样,动机是什么,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如果发心很善良的,训斥你也是对你好。师父训斥自己,或者僧值训斥自己,他怀着慈善的心,又完全转变了。所以说发心或者动机占着重要位置。
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大家在这里听经,或者在其他地方,如果讲的和听的都能怀着清净的心去讲去听,就能对佛法有作用,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利益。如果讲的人和听的人发心都不正的话,对佛法真正的利益是谈不上的。
“软语及时”,讲话要适量,把握住分寸,讲多讲少都不好。
        “目见一切有情时 思维我当来成佛
       唯依彼等为因缘 舒顔平视慈祥目”
我们不要让别人感觉我们在嗔恨他们,看到一切有情的时候,“思维我当来成佛,唯依彼等为因缘”,自己要成佛还得靠他们。菩萨行没有众生也成不了佛。没有了修六度的境,也就没法修行了。所以一切众生是我们自身成佛的一种助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福田。所以不要总是怀着不正直的心看别人缺点。要怀着慈悲的目光看他人。当然就不能瞪别人,不能怀着恶毒的眼光看别人,看得人一身寒意。菩萨应该象温暖的阳光一样,给人温暖,给人清凉,这样去看人。
什么叫“众生田”,修慈悲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都要依靠有情。在大乘佛法里,没有众生修行是很难实践的。本论的作者寂天菩萨,在他的传记里经常提到,他对众生,包括狗等动物都给予布施。后面会提到,他把吃的东西拿出来,分成几份,上供下施。有时看到别的有情受苦,他也会伤心流泪。所以作为修学菩萨道的行者来说,起码不要总是怀着观察别人缺点的心,看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也不要怀着谄曲的心,欺骗别人的心去对待别人。要怀着慈悲的正直的心,这是一个修行者应该做到的。
        “恒常现行贪著起 或复由其对治心
   於诸功德及恩田 苦恼悲田成大善”
在修学善法时,一方面在时间上能够坚持,恒常地持续不断,另一方面好要心又非常强,这样所做的善法力量就很强大。同样,对于恶法也是如此,如果时间又长,好要心又特别强地去做恶法,恶业的力量也很强。所以我们对于善法,“恒常现行贪著起”, 恒常是一个条件,持续不断,象大河流水一样;这里的“贪著”并非指贪心,而是一种好要,强烈的善法欲。在这两种条件下去行持善法。
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27:27 | 只看该作者
对善法的修学,一个是恒常的心,一个是现行贪着强烈的善法欲的心,然后“或复由其对治心”,什么样的对治心?对于不善法的对治心。当我们产生贪嗔痴的时候,无贪无嗔无痴的心就是不善法的对治心。一旦不好的东西产生时,我们还要对治它。如果没有对治的话,那么修一点善法,起一念嗔心就会破坏很多。所以还要对治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善法长足地发展。
这样就讲了三个条件,恒常、现行贪著、不善法的对治,去修学。
在这三种发心的情况下,在三种“田”面前去行善。哪三种“田”呢?第一个是功德田,即上师三宝、诸大善知识。第二是恩田,父母亲人,对自己有过养育恩德的,师长也有恩德,也可以说是,主要是讲父母。第三是苦恼悲田,象病人、穷人等苦恼的众生。
怀着那三种意乐:恒常的心、强烈的善法欲的心、对于不善法的对治的心;在这三个田面前好好地修善法。这样就能成就大善,成就的善法非常广大。相反的,如果造恶业的话也是大恶。恒常地去做恶业,对恶业的好要心又特别强,又没有对治恶法的心,有一点善念他就用恶念把这点善念赶走了,没有善法来对治,总是用恶法把善法赶走。然后在三个田面前造恶的话,那就是大恶,造的恶业非常广大。所以翻来覆去就是两种方式,看你如何去做。如何成就大的善业,如何成就大的恶业,就看你这几个条件具足不具足。
所以对自己的父母要怀着孝顺的心去对待,如果怀着故意伤害的心对待他们,造恶也很大。对于那些穷人病人,也应该怀着慈悲的心,不要怀着厌弃的心,在他们面前行善法都能够成就广大的善业。
这个偈颂是从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引用的。《亲友书》里讲了这样几句话,有五种条件可以让你所做的善法特别广大,也可以让你所做的恶法特别广大。这五个条件是:第一、恒常;第二、贪着,对善法或者恶法的强烈欲望;第三、无对治;第四、功德田;第五、恩田,可以把悲田含摄进去。上师三宝放在一起——功德田,父母众生放在一起——恩田。两个田地三个动机,这五个方面,可以令你所做善法或恶法特别广大。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25:43 | 只看该作者
第31讲
“若启户时勿粗猛”
启户——开门,我们开门时不要猛然闯进来。汉地这个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先敲敲门。戒律也有,自己师父跟前开门的话,开门进来象搜查一样,象搜捕什么似的,这样很不好,惊动了别人。都要轻声。比如先弹指,然后(再说)进来不进来。藏地以前可能没门,是门帘,一掀门帘就进来了。现在改成门了,也是一推门就进来了。可能是风俗习惯了。现在也慢慢学会敲门了。敲门的声音也不要很大,轻轻地。特别是寺院的话很注意的。有的里面有人打坐,猛地敲几下门,刚要入定就被撵出来了,这个过失多大。所以轻轻地敲门,是基本的修养,戒律方面讲的也很多。
“恒时慬畏悦他意”
慬畏什么呢?就是对自己身语各方面的言行,怀着很谨慎正直的心,不要太草率,太轻率。怀着谨慎的心,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别人生气了,或者伤害到别人了,应该让他人高兴。总是怀着警觉的心,注意自己的身语的各种各样的微业。
“犹如水鸟猫狸贼 蹑足潜行勿有声
  欲成所求大义利 佛言恒应如是行”
这里是打的比喻,我们做各种各样事的时候,行为各方面应该轻柔,柔和,不是粗暴,粗猛的。如果我们做事以循序渐进地,轻柔的行为去做的话,就能成就我们所希望的义利。打个比喻,海边或者河边的水鸟,飞过去时根本没有声音,看到鱼时才会迅速出击,不会开始就又喊又叫地飞过去。猫抓老鼠也是这样,小偷偷东西也这样,他们通过悄然无声的行动来达到他们的目的。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作为菩萨行的行者,如果行为轻燥,是很难成就很大的义利的。我们走路时不要踱着步走过来,或跺着楼梯上楼,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走路要轻声,行如风。做任何事都是这样,不要粗暴。“佛言恒应如是行”,我们行菩萨行的人,做事应该以寂静调柔的心,令他人高兴的心去做,这样才能成就广大自他二利,行为轻燥是不行的。
“佛言恒应如是行”,对于那些发心的菩萨,应该好好在这方面去行持。在威仪戒律方面讲的很多,汉地在这方面也很注意,讲的很全面详细。另一方面,在藏地,比如在巡堂时,是踮着脚尖走,走得很快。这些细节,在戒律方面也是很相应得。我们应该这样去学习。
“於他善巧而劝请 未请而作饶益语
  欢喜恭敬顶戴持 谦下恒求居学地”
我们在劝勉别人行善时,应该善巧一些,把自己的意愿强硬加到别人身上是很困难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别人对我们说的很好的话语,饶益语,虽然我们没请他讲,但对方讲出利益我们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恭敬,应该欢喜地听受,这也很重要。有时别人讲了之后,自己怀着轻慢心,对别人的一番好心不去领纳,反而去反驳或者讽刺,是很不好的行为。如果自己没请别人开示的话,如果很好,我们也应该去恭敬地受持。“谦下恒求居学地”,永远地远离骄傲,谦卑地做别人的学生,做一个向别人学习的人,而不是教导别人的人。菩萨的心地非常柔软,总是能对他人谦虚,没有一点慢心。即使他知道的比别人还多,依然还是怀着学习的态度去对待,这是菩萨应该做到的,也确实是值得赞叹的。
戒律里面有很多规定,当别人指出自己有所违犯的时候,如果自己真正违犯的话,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也是一种勇气,一种修行,自己犯的错误就应该承认。即使别人误会自己,也不要很不高兴,应该好好地听,能解释的要好好地解释。不要表现出过激的言行,以自己没犯错误为由。如果自己这样表现出过激的言行的话,别人一次两次以后也就不会管了,这样就不可教化了。所以对各种各样应该遵守的规矩要好好地学习,如果违背,就好好地忏悔,以后尽力做到。
佛法住世需要僧众,僧众没有的话,真正的佛法会消失。佛法住世需要僧众的和合,僧众的和合就需要一定的规矩,要遵守僧众的戒律,乃至寺院的各种各样的规矩。这样才能上下都和睦相处,对佛法的弘扬也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自己随意而行的话,僧团就会混乱,僧团混乱的话佛法就会衰败。所以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原因影响佛法,要怀着这样的心对寺院的戒律规矩等好好守护。
“於诸一切善言词 应悉赞扬称善说”
对他人的一切的好的语言,真实美好的言词,和法相应的言词,都能发心赞叹,应该随喜承许,让他人欢喜。
“若见他人作福事 当善称扬生欢喜”
对做各种各样广大的佛法事业的人,布施供养之类的,广大的福德方面的事情时,应当赞叹,令他生欢喜。
“赞他功德勿面谀”
赞叹他人的功德时,如果当着此人的面赞叹会使他尴尬不好意思,自己也有阿谀之嫌的话,应该在背后赞叹,对他人的功德发自内心的赞叹是很好的。
“闻赞他善当随许”
当别人赞叹他人的功德时,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道友赞叹另一个出家人的功德时,我们也应该随许。不要怀着嫉妒的心,非要把他人的缺点说出来,这样不好。
“若闻人称自功德 唯应知为功德事”
当别人赞叹自己的功德时,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功德,自己要清楚,希望自己以后拥有这样的功德,别迷失了方向,以为自己真有这样的功德,这是一点。如果自己确实有这样的功德,在别人赞叹自己的时候,应该谦虚,不要飘飘然,要继续发扬光大。“唯应知为功德事”,当别人赞叹的功德时,自己知道是有这样的功德就可以了。
同时应该明白,对方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能看到自己的功德并去赞叹,从这点来说,他也是一个有功德的人。还有一层这样的理解。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27:12 | 只看该作者
一切精进悉令喜 重价难购极珍罕”
菩萨的一切精进,一切行为,都是令他人欢喜。而令他人欢喜这件事是无价之宝,非常稀有的。
“由是令喜功德故 现当欢喜受大乐
   现生於我无衰损 后世亦得多安乐”
让他人欢喜的作用,由于令他人欢喜的功德的缘故,自己现生也会高兴地享受各种各样的欢喜法喜。且令他人欢喜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语言和简单的行为,今生对于我没有什么损失,财产受用各方面都没有亏损,来生还能得到更多安乐。行善法嘛,让别人欢喜,未来自己更欢喜。
“若不随喜现生苦 后世还成众苦因”
前面讲菩萨的一切行为都是令众生欢喜,你现在不仅不想让别人欢喜,即使别人有些功德还要去嫉妒,还不随喜,别人通过努力得到一些功德和欢喜,如果自己不去随喜,而去嫉妒的话,过失是什么呢?现生苦。嫉妒本身就是一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通过某一方面让你的内心不平静,根本烦恼是全面的从各方面让你内心不平静。嫉妒就是对别人的功德自己不能容忍,不能接受,从而内心不平静,现生痛苦。来世还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前面讲过,凡夫众生虽然想得到安乐,但却把自己的安乐象仇人一样消灭了,虽然想远离痛苦,却拼命向着痛苦奔跑。对内在的这样那样的过失,如果没有分清的话,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如果仇人具有功德的话,我们就嫉妒,要是世间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不能容忍他人的兴盛。无法分清利益和过患。一个商人经商,他会分清利润和亏损,各方面盘算的很清楚。作为修行人的话,让我们产生痛苦的因素,我们应该尽力远离,比如嫉妒的心,各种各样烦恼的心。各种能让自他都欢喜的行为,应该尽力让自己生起。要能够分清功德和过患,反复去思维,认真取舍。
下面是我们如何对待说话
“志诚发心义联属 文义显明令欢喜
   远离贪嗔善说词 软语及时应当说”
“志诚发心”,说话时是发自内心,心的流露,不是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说话时前后义理连贯,能让别人听得很清楚很明白,让别人欢喜。说话时要远离贪嗔,说的语言都是和善法相应,不是贪嗔的语言,而是心地慈悲善良的语言。“软语”,柔和语,让别人听了就高兴的,不是象放箭一样让人一听就难受。“及时应当说”,说话要适时,不要太繁琐,讲得太繁琐会让别人反感。
“远离贪嗔”,指说话的动机。作为法师来说,虽然说的是善法,但如果怀着贪着的心、名利的心,对他本人来说,作为一个修行者,也是不对的。听经的人也是这样,动机是什么,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如果发心很善良的,训斥你也是对你好。师父训斥自己,或者僧值训斥自己,他怀着慈善的心,又完全转变了。所以说发心或者动机占着重要位置。
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大家在这里听经,或者在其他地方,如果讲的和听的都能怀着清净的心去讲去听,就能对佛法有作用,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利益。如果讲的人和听的人发心都不正的话,对佛法真正的利益是谈不上的。
“软语及时”,讲话要适量,把握住分寸,讲多讲少都不好。
“目见一切有情时 思维我当来成佛
   唯依彼等为因缘 舒顔平视慈祥目”
我们不要让别人感觉我们在嗔恨他们,看到一切有情的时候,“思维我当来成佛,唯依彼等为因缘”,自己要成佛还得靠他们。菩萨行没有众生也成不了佛。没有了修六度的境,也就没法修行了。所以一切众生是我们自身成佛的一种助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福田。所以不要总是怀着不正直的心看别人缺点。要怀着慈悲的目光看他人。当然就不能瞪别人,不能怀着恶毒的眼光看别人,看得人一身寒意。菩萨应该象温暖的阳光一样,给人温暖,给人清凉,这样去看人。
什么叫“众生田”,修慈悲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都要依靠有情。在大乘佛法里,没有众生修行是很难实践的。本论的作者寂天菩萨,在他的传记里经常提到,他对众生,包括狗等动物都给予布施。后面会提到,他把吃的东西拿出来,分成几份,上供下施。有时看到别的有情受苦,他也会伤心流泪。所以作为修学菩萨道的行者来说,起码不要总是怀着观察别人缺点的心,看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也不要怀着谄曲的心,欺骗别人的心去对待别人。要怀着慈悲的正直的心,这是一个修行者应该做到的。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28:16 | 只看该作者
“恒常现行贪著起 或复由其对治心
   於诸功德及恩田 苦恼悲田成大善”
在修学善法时,一方面在时间上能够坚持,恒常地持续不断,另一方面好要心又非常强,这样所做的善法力量就很强大。同样,对于恶法也是如此,如果时间又长,好要心又特别强地去做恶法,恶业的力量也很强。所以我们对于善法,“恒常现行贪著起”, 恒常是一个条件,持续不断,象大河流水一样;这里的“贪著”并非指贪心,而是一种好要,强烈的善法欲。在这两种条件下去行持善法。
对善法的修学,一个是恒常的心,一个是现行贪着强烈的善法欲的心,然后“或复由其对治心”,什么样的对治心?对于不善法的对治心。当我们产生贪嗔痴的时候,无贪无嗔无痴的心就是不善法的对治心。一旦不好的东西产生时,我们还要对治它。如果没有对治的话,那么修一点善法,起一念嗔心就会破坏很多。所以还要对治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善法长足地发展。
这样就讲了三个条件,恒常、现行贪著、不善法的对治,去修学。
在这三种发心的情况下,在三种“田”面前去行善。哪三种“田”呢?第一个是功德田,即上师三宝、诸大善知识。第二是恩田,父母亲人,对自己有过养育恩德的,师长也有恩德,也可以说是,主要是讲父母。第三是苦恼悲田,象病人、穷人等苦恼的众生。
怀着那三种意乐:恒常的心、强烈的善法欲的心、对于不善法的对治的心;在这三个田面前好好地修善法。这样就能成就大善,成就的善法非常广大。相反的,如果造恶业的话也是大恶。恒常地去做恶业,对恶业的好要心又特别强,又没有对治恶法的心,有一点善念他就用恶念把这点善念赶走了,没有善法来对治,总是用恶法把善法赶走。然后在三个田面前造恶的话,那就是大恶,造的恶业非常广大。所以翻来覆去就是两种方式,看你如何去做。如何成就大的善业,如何成就大的恶业,就看你这几个条件具足不具足。
所以对自己的父母要怀着孝顺的心去对待,如果怀着故意伤害的心对待他们,造恶也很大。对于那些穷人病人,也应该怀着慈悲的心,不要怀着厌弃的心,在他们面前行善法都能够成就广大的善业。
这个偈颂是从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引用的。《亲友书》里讲了这样几句话,有五种条件可以让你所做的善法特别广大,也可以让你所做的恶法特别广大。这五个条件是:第一、恒常;第二、贪着,对善法或者恶法的强烈欲望;第三、无对治;第四、功德田;第五、恩田,可以把悲田含摄进去。上师三宝放在一起——功德田,父母众生放在一起——恩田。两个田地三个动机,这五个方面,可以令你所做善法或恶法特别广大。
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29:30 | 只看该作者
“如是知己”,就是对前面那些情况,菩萨应该明白如何去做,如何不做,进退取舍之处非常清楚之后,为了利益他人应该发起极大的精进。下面讲到菩萨学处的情况,“具大悲心远见者”,释迦佛具大悲心,现观一切法,现前观见多么隐秘的事,象因果缘起等都是极隐秘事,菩萨都不明了的,只有佛陀能现前观见。
具大悲心的佛陀,他观察到什么呢?身语的不善业,身三口四的不善业,对于追求自利的声闻人来说,完全是制止的。但对于菩萨可以开许。就如前面的公案所说,对于菩萨来说,外在的身语已经是次要的,身三口四的不善法,对声闻人来说是完全制止的,但对于菩萨是开许的。
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的母亲,原来是比丘尼。当时大乘佛法十分衰微,那兰陀寺的佛法也很衰微。有一段时间,有两个乞丐去寺院乞讨,僧众在给与东西时有轻视等不甚如法的表现,令这两个乞丐产生了很大的嗔心,俩人就修法令那兰陀寺着火,当时大乘佛法衰微,不吉祥的事很多。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母亲,本是个出家人,当时就发愿要生几个孩子,好好弘扬大乘佛法。她和一个王族男子生下了无著菩萨,和一个婆罗门族男子生下了世亲菩萨。确实实现了她的愿望。就她本身来说是受了具足戒了,这样就还俗了,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她能以广大的发心,那就不一样了。要从另一个观点去看。
对菩萨来说,完全是在心地上下工夫。对外在的身语方面的行为,也许在别人看来是恶业,对菩萨而言却是一种修行上的善巧方便。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恶业的事情,菩萨去做的话却可以由此而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也是菩萨殊胜之处,他可以把握住分寸。一般人是把握不住的。这是菩萨开许的地方。
下面是以财法摄受众生,其中第一个是以财物摄受众生,第二个是以正法摄受众生。开始先以财物布施,六度四摄第一个就是布施,说明它的重要性。刚开始以财物令众生欢喜,然后才给他讲佛法。
下面以三个颂文来以财物摄受他人。第一个:
“饮食适量足支身 三衣以外悉分施
   颠倒堕落无衣怙 同住禁戒悉应分”
我们作为修行者,衣服饮食够用就可以了。有多的就可以布施给不同的对象。“颠倒堕落”,就是恶鬼,修布施饮食方法的对象,以及畜生。自己的饮食中剩一部分布施给这些畜生恶鬼等。“无衣怙”,指穷苦的人。同住禁戒就是同参道友,比如在闭关,或者有困境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一下。上供下施,对同参道友、对穷苦的人、乃至对动物恶鬼之类的。以这三者为代表。饮食衣物自己够用了,把其他的都分了,布施给他人。
同住禁戒就是同参道友,在汉地好一些,都有常住供养,藏地很多是靠家里人供养,有的家里条件差,有的家里条件好,条件好的就可以对条件差的提供一些帮助。别人碰到困境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一下,是非常好的事情。
《亲友书》就讲过“受餐如服药”,我们吃饭就当成服药一样,治疗我们饥渴的病;“知量去贪嗔”,知道自己该吃多少,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断除自己的贪心和嗔心。饮食的时候,好的话不要贪着,不好的话也不要嗔恨。也不要为了自己胖一些和外表长得庄严一些。只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为了身体健康地安心办道。为了这个目的而去饮食,而不是怀着贪嗔的心。
自己的身体是暂时借来的,对他太好不行,对他太差他又不好好干活。“饮食适量足支身”, 足够让我们身体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三衣以外悉分施”, 三衣之外都要布施出去,这是讲菩萨比丘、比丘尼。作为菩萨的话,自己的三衣不能给。其他的都要观想布施。小乘的话当然不用这样去想,大乘的菩萨其他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要布施。三衣不能实实在在给别人,三衣都是一套,两套就不行了。一套三衣再给别人,自己连穿的也没有,不能给,别人要的话你可以不给。
月观论师,唯识的一位大德,是一位居士。他是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修到度母现身,亲身得到度母摄受的一位大师。别人问他要什么,他都会给予。有一次有一个来要饭的,开始向月称菩萨要,月称菩萨是出家人,没什么东西给他,说你去月观论师处要,他是大菩萨,可以随便给,我是出家人,只有三衣,没法给你。那人便去月观论师处要,月观论师虽然是居士,也没有东西给,一无所有,连三衣都没有。但菩萨遇到乞讨的话一定要满众生的愿的,月观论师就向度母祈祷,因为他得到度母摄受,最后把度母的手环耳环等庄严品都拿走了。这个故事就是说菩萨是尽自己一切力量去满足,哪怕从佛菩萨那里去要,也要去满足。
“正法修行所依身 为他琐屑不应损
如是若能善将护 有情意乐速圆满”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