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31讲 “若启户时勿粗猛” 启户——开门,我们开门时不要猛然闯进来。汉地这个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先敲敲门。戒律也有,自己师父跟前开门的话,开门进来象搜查一样,象搜捕什么似的,这样很不好,惊动了别人。都要轻声。比如先弹指,然后(再说)进来不进来。藏地以前可能没门,是门帘,一掀门帘就进来了。现在改成门了,也是一推门就进来了。可能是风俗习惯了。现在也慢慢学会敲门了。敲门的声音也不要很大,轻轻地。特别是寺院的话很注意的。有的里面有人打坐,猛地敲几下门,刚要入定就被撵出来了,这个过失多大。所以轻轻地敲门,是基本的修养,戒律方面讲的也很多。 “恒时慬畏悦他意” 慬畏什么呢?就是对自己身语各方面的言行,怀着很谨慎正直的心,不要太草率,太轻率。怀着谨慎的心,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别人生气了,或者伤害到别人了,应该让他人高兴。总是怀着警觉的心,注意自己的身语的各种各样的微业。 “犹如水鸟猫狸贼 蹑足潜行勿有声 欲成所求大义利 佛言恒应如是行” 这里是打的比喻,我们做各种各样事的时候,行为各方面应该轻柔,柔和,不是粗暴,粗猛的。如果我们做事以循序渐进地,轻柔的行为去做的话,就能成就我们所希望的义利。打个比喻,海边或者河边的水鸟,飞过去时根本没有声音,看到鱼时才会迅速出击,不会开始就又喊又叫地飞过去。猫抓老鼠也是这样,小偷偷东西也这样,他们通过悄然无声的行动来达到他们的目的。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作为菩萨行的行者,如果行为轻燥,是很难成就很大的义利的。我们走路时不要踱着步走过来,或跺着楼梯上楼,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走路要轻声,行如风。做任何事都是这样,不要粗暴。“佛言恒应如是行”,我们行菩萨行的人,做事应该以寂静调柔的心,令他人高兴的心去做,这样才能成就广大自他二利,行为轻燥是不行的。 “佛言恒应如是行”,对于那些发心的菩萨,应该好好在这方面去行持。在威仪戒律方面讲的很多,汉地在这方面也很注意,讲的很全面详细。另一方面,在藏地,比如在巡堂时,是踮着脚尖走,走得很快。这些细节,在戒律方面也是很相应得。我们应该这样去学习。 “於他善巧而劝请 未请而作饶益语 欢喜恭敬顶戴持 谦下恒求居学地” 我们在劝勉别人行善时,应该善巧一些,把自己的意愿强硬加到别人身上是很困难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别人对我们说的很好的话语,饶益语,虽然我们没请他讲,但对方讲出利益我们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恭敬,应该欢喜地听受,这也很重要。有时别人讲了之后,自己怀着轻慢心,对别人的一番好心不去领纳,反而去反驳或者讽刺,是很不好的行为。如果自己没请别人开示的话,如果很好,我们也应该去恭敬地受持。“谦下恒求居学地”,永远地远离骄傲,谦卑地做别人的学生,做一个向别人学习的人,而不是教导别人的人。菩萨的心地非常柔软,总是能对他人谦虚,没有一点慢心。即使他知道的比别人还多,依然还是怀着学习的态度去对待,这是菩萨应该做到的,也确实是值得赞叹的。 戒律里面有很多规定,当别人指出自己有所违犯的时候,如果自己真正违犯的话,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也是一种勇气,一种修行,自己犯的错误就应该承认。即使别人误会自己,也不要很不高兴,应该好好地听,能解释的要好好地解释。不要表现出过激的言行,以自己没犯错误为由。如果自己这样表现出过激的言行的话,别人一次两次以后也就不会管了,这样就不可教化了。所以对各种各样应该遵守的规矩要好好地学习,如果违背,就好好地忏悔,以后尽力做到。 佛法住世需要僧众,僧众没有的话,真正的佛法会消失。佛法住世需要僧众的和合,僧众的和合就需要一定的规矩,要遵守僧众的戒律,乃至寺院的各种各样的规矩。这样才能上下都和睦相处,对佛法的弘扬也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自己随意而行的话,僧团就会混乱,僧团混乱的话佛法就会衰败。所以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原因影响佛法,要怀着这样的心对寺院的戒律规矩等好好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