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lapple - 

[读书评论] [抢先连载]曾仕强 新书《剖析三国》

[复制链接] 104
回复
361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0:17:50 | 只看该作者

  21.庞统劝刘备杀刘璋,夺益州,刘备为什么不依?
  刘璋听说刘备率军来援,亲自到涪城相迎。张松与法正、庞统商议,要刘备在宴席中杀刘璋,唾手可得蜀地。刘备则坚持刘璋既为同宗,又诚心相待,不同意如此。庞统再三相劝,刘备还是以“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坚决不依。但是,法正和庞统认为机不可失,教魏延登堂舞剑,要伺机杀刘璋。刘备大惊,喝令即刻停止。刘璋归寨后,还是不相信众将的劝说。忽闻张鲁来犯葭萌关,于是请刘备前往拒敌。那里知道刘备到了葭萌关,并不进兵打张鲁。却广施恩惠,以收民心,这才引起刘璋的怀疑,从此严加提防。
  纯粹从军事的立场来看,刘备就席间杀刘璋,可以省却不少事情。然而,如此一来,刘备便没有什么差异性,可以和曹操区隔开来。何况刘璋一死,刘备的信用丧失。蜀地人士,必然奋力抵抗。想要垂手而得,恐怕很难。刘备不接受徐州,反而得到荆州。如今面对刘璋,同样是同宗兄弟,当然依样画葫芦,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刘璋如果对刘备深信不疑,刘备不论是真仁义或假的,反而不方便翻脸。刘璋对刘备生疑,提供刘备毁书发怒的急后缓,杀刘璋很快,要取蜀土很缓慢。刘备的方式,先仁尽义至,于翻脸无情,则是先缓后急。下决心取涪城,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是接下去的进展,应该比较顺利。凡事缓急、先后、轻重,只在一念之间。做出决定的时候,谁也料想不到后果如何,所以还是以仁义为重,比较务实。

  22.庞统和孔明齐名,却不幸早死,是什么意思?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少年时代,便被水镜先生夸赞为南州人士中的冠冕。他和孔明一样,自尊自重,不愿意求人,也不做第二流人物。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时,聘请庞统为功曹。周瑜死时,他送丧到吴,也和江东群儒畅谈天下大事。《三国演义》把这一段故事的主角,换成孔明,更增加戏剧性。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其实也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曹操由于北方人不习惯水战,难以适应长江的风浪,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以减少颠簸,说不定就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点子。程昱怕被火攻,曹操还笑他多虑。庞统接受孔明的推荐,来投刘备。刚开始未获重视,经过与刘备一次长谈之后,才大为器重。入川时以庞统为首席军师,其地位有如留守荆州的孔明。
  入川以后,取得涪水关,打算进攻雒城。忽然听说孔明有书信来,说将帅身上多凶少吉,请多小心。庞统以为孔明他取了西川,有大功劳,故意说这些话来作弄人。便说自己也善于预测,请刘备放心进兵。
  大军分两路前进,庞统却死于乱箭之下。享年卅六岁,真是英年早逝,非常可惜。孔明既然推崇庞统的才能,何必书信告警?徒然造成庞统的疑虑,增加心理上的不平衡。庞统若是相信孔明出于善意,不过是担心当局者迷。冷静客观地重新评估,再做调整。说不定顺利通过这一战役,继续为大业做出贡献。可见任何风吹草动,最好从正反两方面,做不同的思虑。然后综合判断,寻求合理点。庞统早死,对孔明同样有一些警戒作用。

  23.孔明痛哭庞统,是不是已经有不祥的预感?
  庞统连人带马,被乱箭射死。刘备伤心至极,遥为招魂设祭。吩咐关平速往荆州请孔明,自己则坚守涪关,并不出战。孔明得知讯息,放声大哭,众官无不垂泪。孔明知道刘备进退两难,不得不离开荆州,前往西川。关羽请问荆州重地,由谁看守?孔明说书信中并未明言,但是关平送信,用意即是请关羽担任。关羽也不推辞,概然答应。孔明交割印信时,向关羽说:“重大责任都在将军身上。”关羽回答:“大丈夫既领重任,至死方休。”孔明听见“死”字,心中不悦。问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关羽答以“以力拒之”。再问“倘曹操、孙权一齐起兵前来,如之奈何”?答以“分兵拒之”。这四个字是孔明最害怕听到的,因为如此一来,荆州必然十分危险。他赶紧告诉关羽,有八个字,可保荆州。请关羽无论如何,要记住“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绝对不能违反这一个大原则。
  当时孔明心中,已经有不祥的感觉。因为分兵拒之,是兵家最大的忌讳。他原本有改变主意的念头,但因话已说出。加以关羽的脾气,惹火了很难协调。这才忍住,不另提他人。他想把赵云留下来,带关羽、张飞赴西川,又恐刘备起疑,所以没有做出任何变动。
  再怎么说,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排行又在张飞前面。由关羽来担此重任,当然最合适不过。可见组织中的班底,或称核心团队,往往会分出亲疏。刘备如果考虑周到,在书信中明说请赵云留守荆州,应该会更好。

  24.隆中对策是否求三国鼎立?孔明为何离开荆州?
  隆中对策如果把目标放在三国鼎立,孔明大可以终生归隐,永不下山。因为只求分不求合,董卓坚守西凉,也不必奉诏入京。袁绍、袁术、刘表、孙坚等人,又何必打来打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可不必南讨西征。各安其份,又何止三国?整个中国,从三国时代,就分裂成许多国家。和欧洲的情况,十分相像。
  自从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中华文化的合大于分,在政治上充分展现。隆中对策的最终目标,必然是匡复汉室,一统天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三分天下只是第一阶段的任务。刘备先据荆州,然后西取益州,完成第二阶段使命。最后分由荆州、益州东西两路,分击并进。完成北伐,务求统一全国。刘备破贼安民的理想,才真正实现。孔明的辅佐大功,也才称得上完成。
  这种一统天下的观念,用现代话来说,便是地球村的形成。天下事有合有分,地球村是各大于分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终将成为世界的主流。
  孔明原先留在荆州,便是打算在刘备获得益州之后,执行第二阶段的任务。不料益州来信,庞统中箭身亡。刘备进退两难,孔明不得不前往协助。果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原来队龙、凤雏各领一个团队,现在则孔明一人,难以分身。隆中对策的实现,势必更加困难。可见计划之后,仍然可能出现很多变数。荆州并不全得,主权也不完整。益州前程未卜,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算不如天算,特别是大事,更难预料。

  25.孔明确规定什么猜测刘备的心意,要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带给孔明一封信,请孔明量才委用,留下一位合适的将领,镇守荆州。他并不明言,却要孔明去猜。这是聪明的领导者,常用的方式。主要原因有三:
  (1)加强孔明的责任。刘备自己指定守将,责任完全由他承担。万一出了差错,孔明在旁边看笑话,自己更加难堪。不明言,孔明才会用心猜。仔细考虑人选,还要负起推荐的连带责任。对刘备非常有利,何乐不为?
  (2)表示对孔明尊重。直接指派将领,等于在众人面前,给孔明难看。问都不问一下,根本不把孔明放在眼里,众人今后,对孔明也不会那么尊重,岂不徒增领导者的困扰?使核心团队产生矛盾,这种事最好不做。
  (3)预留调整的空间。由刘备亲自指定,万一有什么变化,岂不是朝令夕改?由孔明推荐派定,将来要改变,再由刘备出面,保留更宽广的调整空间。这一点好像刘备没有想通,否则为什么人选定就从来不调整呢?
  孔明其实有自己的主见,要把责任交给关羽。但他不说是他的意见,反而指出刘备派关平送信过来,便是暗示要关羽当此重任。这种聪明的做法,既可以激发关羽的自尊,使他不方便推辞。也可以稳定各将领的情绪,认为刘备的主意应该加以尊重,而不便发表意见。又能够以刘备代表的身份,对关羽做一些交代。有这么多的好处,当然要做。孔明喜欢猜,也有能力猜中。刘备乐得让他猜,也有信心如自己的意思。双方有良好默契,自然合作无间。刘备说如鱼得水,看来真是这样。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09:47:38 | 只看该作者

  26.孔明为什么猜测刘备要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派遣关平送书信给孔明,是不是暗示孔明,要他委用关羽镇守荆州?我们认为并没有这种意思。因为那时候刘备人在涪关,正逢军师庞统出师不利,被射死在落凤坡。心情恶劣到极点,那有和孔明玩猜猜看的可能?何况一路走来,孔明料事如神。几乎所有的难题,都能够轻松化解。这种紧要决定,何不交由孔明费神?加上自己远离荆州,那边的情况如何,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不干脆请孔近就近量才委用?刘备自己一定明白,辨识人才,他可能胜过孔明。因为到处奔波,看的多也听得多,当然经验丰富。至于激将的本领,他远远不如孔明。几番大战,把每一将领的潜能,全都激发出来。这一次为什么不放手,让孔明激出一位守将来呢?
  居于以上这些因素,刘备真心诚意要孔明推荐人选。孔明推荐关羽担此重任,理由至少有下述三点:
  (1)桃园三结义的老二,身份非同小可。刘备会相信他,张飞也不可能说他的坏话。其他将领,更不敢多言。何况这些年来,关羽的威望,令江东闻名色变。用他来镇守荆州,孙权比较不敢乱动脑筋,随便来攻打。
  (2)用张飞,不放心,性子太急,耐不住气。关羽也不一定赞成,大家也可能有意见。用赵云太敏感,加上东吴有兄长诸葛瑾,会不会引起刘备的怀疑,何必?
  (3)既然是关平送信,不妨顺水推舟,说是刘备原有此意。关羽最信服刘备,拿他做借口,关羽一定不会推辞,张飞也会高兴。就这么办,把关羽推荐出来。

  27.张飞为什么义释严颜?他不是忍耐不得吗?
  张飞欣赏关羽的武艺,虽然不服输,却也很想向关羽学习。关羽义释黄忠老将的时候,受到刘备和孔明的赞赏。他心里也想,有一天遇上那一位老将,也要仿效一番。张飞离开荆州,来到巴郡。听说巴郡太守严颜,是蜀中名将。年纪虽高,而精力仍然旺盛。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守城邦,并没有投降的意思。听起来和当年的黄忠,似乎一模一样,只是严颜自己担任太守,黄忠不是。张飞粗中有细,早已用心盘算要义释严颜,不落在关羽之后。他首先采用恐吓的语气,说若不归顺,即将踏平城郭,老幼不留。严颜也早知道张飞在当阳长坡的厉害,坚守不出。想激怒张飞,使其重犯鞭打士兵的坏习惯。那时候军心有变,再杀张飞不迟。张飞由于心理上早有准备,所以一方面伪装大怒,叫军士到城下大骂。一方面派人入山探听,得知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巴郡。故意大声命令军士,趁着月明之夜,要悄悄越过。严颜获得情报,认为张飞忍耐不得,便率军截住后路。被张飞逮个正着,生擒过来,用绳索绑住。严颜全无惧色,大呼“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更加敬重,亲解其缚。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严颜感动而降。附近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来投降,十分顺利。
  见到好榜样,就应该虚心学习。心理上预先做好准备,才能够稳定情绪。有板有眼地把事情做好,以竟全功。张飞义释严颜,便是最好的个案,值得仿效。

  28.关羽为什么要找马超比武?又为什么停止?
  马超自从中了曹操离间计,和韩遂翻脸,被曹操打败之后。两年多来,攻取陇西州郡。仅冀州攻打不下,刺史韦康,求救于夏侯渊,不见动静。于是开城门投降,反为马超所斩。夏侯渊得了曹操军令,领军前来。马超望西而逃,到汉中投靠张鲁。正好刘备来攻葭萌关,马超自愿出击。务要生擒刘备,以报收留之恩。
  张飞闻说马超攻关,便是出战。孔明故意对孔明说:“今马超来犯,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羽来。”激得张飞立下军令状,誓杀马超。两人厮杀数日,不分胜负。刘备见马超英勇,问孔明有何计策?孔明略施离间计,逼使马超退不得,最后由辩士李恢说动,来降刘备。刘备亲自接入,待以上宾之礼。由于孔明和刘备对马超的看重,关羽特别来信,说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和他比武,一分高低。刘备非常惊恐,请孔明马上回信劝阻。孔明在书信中,说马超虽然雄烈过人,可以和张飞并驱争先。但是和关羽相比,还是不及他的绝伦超群。同时以荆州责任重大,如入川使荆州有失,罪莫大也。关羽看毕,开心地说“孔明真知我心也”。把孔明来信,遍示宾客,不再提起入川的事情。
  孔明既然知道关羽的矫气,能够劝阻入川比武。为什么不会联想,会不会因此而造成荆州的危机?大概是人才不足,顾得了西川,便顾不了荆州。比武的事情容易解决,荆州的难题才是要命。难怪庞统的死讯,使孔明大哭。他心里明白,苦难才刚开始,实在不好办。

  29.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有什么用意?
  刘璋继承父亲刘焉的基业,由于害怕曹操,听信张松的建议,向曹操投诚。曹操看不起张松,使他很难堪。不久曹操要攻汉中,张松和法正都建议请刘备入蜀。刘璋表示欢迎,但是刘备入川后,却又和刘备闹翻。刘备先攻下涪关,孔明又兵分两路,由荆州杀入。二十余年的基业,竟于三年之内,完全纳入刘备手中。刘璋自责知人不明,十分后悔。要求投降以安百姓,刘备入成都,百姓香花灯烛,大表欢迎。黄权、刘巴坚决不降,刘备下令严加保护。并亲自登门。请两人出仕。两人感恩,刘巴出任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刘备自领益州牧,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根据地。孔明为军师,关羽为荡寇将军漠寿亭侯,张飞为征远将军新亭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杨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其他文武百官,俱皆晋级给赏。孔明建议将刘璋送去荆州,刘备表示暂时不宜处置。孔明说西川难容二主,刘备封为振威将军,全家都赴南郡。刘备要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劝说应该归还百姓,使大家安居复业,以安民心。刘备使孔明拟订治国条例,刑法颇重。一个国家的规模。俨然呈现。这是刘备赤手空拳打天下,最为像样的崭新面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也初具雏形。但是,孙权看到这种局面,更加急着要讨还荆州。曹操那边,自然也会加紧准备,要打汉中。双方对刘备的敌意,只有增强,不可能减弱。益州牧如刘备,如何应变?怎样持续发展?都有待考验。

  30.关羽承担重责大任,为什么要单刀赴会?
  孙权为了索取荆州,自己的妹妹都敢牺牲。张昭献计把诸葛瑾全家老小拿下,使诸葛瑾入川劝孔明交割荆州。孙权居然说:“诸葛瑾是诚实君子,怎么忍心拘其老小?”两相对照,似乎对亲人反而残酷无情。孙权心里想的,应该是:外人都这么牺牲,自己人更要不顾一切。或者是:对外人至少要客套一番,自己人就免了。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兄弟,会不会白天各为其主,夜晚则有一家人?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张昭这样建议,可能也有意测试一下,看看诸葛瑾如何回应?
  孙权假装把诸葛瑾老小监禁起来,诸葛瑾带着孙权的书信来成都见刘备。孔明心知杜明,也很有默契。不把诸葛瑾接到自己家里,却把他安顿在宾馆里。表示公事公办,不涉及家人的感情。和刘备见面时,刘备这一次不哭了,换成愤怒。说正要大说川兵,杀下江南,竟然还想来索荆州?孔明则赶快哭拜于地,要求刘备看他的面子。将荆州还给东吴,以顾全兄弟之情。刘备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最后刘备才说:看在孔明份上,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孔明说要写成文书,请关羽交剑。刘备还扔下一句话:要好好向关羽说明,他性如烈火。我自己还有点怕他,必须小心才好。
  诸葛瑾来见关羽,果然遭到严厉的拒绝。要不是关平劝阻,几乎要动刀子逐客。诸葛瑾回头再找刘备,哭诉关羽要杀他的过程。刘备劝他暂回,待把关羽调离荆州,再来交割。诸葛瑾不得已,返回东吴据实报告。
  孙权大怒,找鲁肃算账。当初他是担保人,如今有什么话说?鲁肃说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羽赴会。如关羽肯来,以善言相劝。不听的话,可预先埋伏刀斧刀杀之。如果不肯来,出兵攻打便是。孙权要他赶快进行,即日和将领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
  关羽接到鲁肃的请帖,随口答应明日便来赴会。关平再三劝阻,镇守荆州的责任重大。马谡也说鲁肃平日是好好先生,现今事急,恐怕也会发狠。关羽坚持要去,吩咐关平选快船十只,水军五百,在江上等候。但看红旗挥舞,便过江接应。他自己带着随从周仓,和八九个关西大汉。单刀赴会,使鲁肃惊疑不已。根本就不敢仰视,关羽则谈兵自若。鲁肃鼓起勇气,才说出先割三郡,关羽便变色而起。周仓到岸口挥动红旗,关平船如箭发。关羽把鲁肃当人质,用左手挽住,众人不敢乱动。一直到船进,关羽才松手放人。鲁肃如痴似呆,看着关羽登船乘风而去。一场单刀赴会,就此顺利完结。
  站在私的立场,关羽要怎么做,我们都没有意见。反正一人做事一人当,他愿意如此处置,后果都由他自己承担。但是,站在公的立场,关平的看法值得重视。这样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关羽,应该做的事情。这一次的成功,实际上种下失荆州的祸根。要不是曹操刚好起三十万大军南下,孙权愤怒至极,必然倾全国之力,要强索荆州。鲁肃经过这一次的教训,势必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关羽的刚而自矜,由于这一次的成功,必然更为增强。这些不利于荆州的因素,着实令人担忧。

53
发表于 2007-4-13 10:21:3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楼主天天发,我天天看,学习

54
发表于 2007-4-14 22:01:50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整理好的??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9:18:19 | 只看该作者
  31.曹操为什么要杀伏皇后?后果如何?
  大气中的气体,种类虽然很多。却能够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而且随时净化,以保持无色、无臭、无毒的纯性。气球中的气体,由于人为的关系,居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反而不一定纯净,象征人性本善。显秩序随着时代的特性而变适,各有不同的风气。有时如此,有时则如彼。当代人的品德,是重要的关键。诚实正直、品德良好的人愈多,风气愈良好。否则政治污秽、社会乱纪,风气当然败坏。
  曹操生当东汉末年,混乱腐败,由他来收拾,不无道理,堪称为乱世的奸雄。但是,要他来开创新局,改变社会风气。却因为有才有德,不能成为治世的能臣。他有心改变汉室这个大气球的内涵,也由于过份轻视做人的品德,反而形成一种敢作敢为,甚至于无所不用其极的歪风,对后代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颓废玄虚,长达数百年之久。他或许是无心之过,后代子孙则是受害无穷。矫枉过正,有时恶莫大焉。
  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而杀掉伏皇后。应该不是他的本意,因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方法。譬如要皇帝废掉伏皇后,再立他的女儿。甚至于由伏皇后自己提出各种理由,要求改立。以曹操当时的势力和聪明,总可以找到比较遮人耳目的途径。他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为了显示他的无所顾忌,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不然大家又能怎样?这才做出如此残暴的行为,更令当时的正直人士,痛心至极,非要反抗到底不可。
  32.曹操为什么要平定汉中?
  曹操的见识高明,志在统一天下。刘备、孙权的逐渐强大,使他寝食难安。南下受阻,当然要打汉中。企图以得胜之兵,先取蜀,再攻打孙吴。他这次兴师西征,由夏侯渊、张郃担任先锋。张鲁以马超旧部庞德,前来抵挡。曹操深知庞德饶勇,原属马超。现在虽然依附张鲁,并未交心。设法收买庞德谋士杨松,向张鲁密告,说庞德接受曹操贿赂。张鲁大怒,骂得庞德怀恨。次日并设下陷坑,活捉庞德。曹操亲自松缚,庞德拜降。张鲁听杨松劝告,也降曹操。于是平定汉中,封张鲁为镇南将军,杀杨松以警惕小人。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建议趁胜攻取益州,以瓦解刘备势力。曹操感叹说:“人心不足,既得陇,又望蜀!”暂时按兵不动,再做打算。刘备方面,料想曹操必来,一日数惊。孔明使人照会关羽,向孙吴交割三郡。并且言明,待取了东川,即将荆州全部归还。
  曹操不动,孙刘之间就很少互动。曹操一动,孙刘联盟的形势,便没法加强,也就增加互动。曹操势大,当然不能不动。然而每次出动,都会引起很多的变化。司马懿的话,说得很有道理,而且也暗合曹操的心意。曹操为什么听不进去?若是换成当年的郭嘉,会不会立即欣然接受呢?曹操对于思路敏捷的干部,有的十分放心,有的却相当怀疑,这是为什么?得陇望蜀,意思是贪心不足。这一句话应该在司马懿身上,难道完全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曹操已经有一些领悟,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33.刘备归还荆州三郡,孙权有什么反应?
  孙刘联盟,实际上各怀鬼胎。刘备要还荆州三郡,张昭马上想起刘备的真正用意,是害怕曹操进攻西川。顺着这个思路,他建议孙权趁曹操在汉中,派兵攻取合肥。孙权派鲁肃接收三郡,自己则亲率吕蒙、甘宁、凌统,起兵进取合肥。那时候曹军的守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曹操闻知孙权来攻,也自汉中领兵四十万,前来救合肥。两军苦斗,俱皆死伤无数。张昭、顾雍禀告孙权:“曹操势大,不可力取;若与久战,大损士卒。不如求和,安民为上。”张昭似乎是骑墙派,主战的是他,求和的也是他。严格说起来,他所患的,是恐曹症。每次看到曹操势大,总想求和。孙权在战争中被困在核心,惊险至极。双方相持月余,不能取胜。便派人向曹营求和,答应按年进贡。曹操见江南急未可下,留曹仁、张辽屯守合肥,自己则班师返回许昌。
  曹操、孙权、刘备,都不是好对付的,三个人各有盘算,他拥有不同的智囊团。每天绞尽脑汁,都在三足鼎立的形势中,寻思突破的策略。刘备一动,孙权马上想起曹操。可见棋逢敌手,所以常常杀得难分难解。
  最可怜的是士兵,一年到头,都是东奔西走。看着将领一个个出头,也一个个没头。想到自己只有一个脑袋,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中国人合大于分,便是合的时候,才有天下太平的可能。一旦分开来,由于谁也不服谁,而且谁也不认输。势必打打杀杀,永远不停息。《三国演义》,我们看起来很有趣。当时的百姓,真够可怜!
  34.献帝为什么册立曹操为魏王?世子为谁?
  献帝九岁时,在董卓的阴影下登基。后来走投无路,被曹操迎入许昌。同样生存在曹操的阴影下,根本没有自主权。现在文武百官,为了讨好,提议立曹操为魏王。尚书崔琰力言不可,被曹操下令仗杀于狱中。献帝那里有说话的余地?只好册立。曹操还假意推辞,连续三次之多。献帝当然不许,于是曹操欣然拜受。并且依照惯例,立长子曹丕为世子。耿纪、韦晃、金袆、吉邈、吉穆五位大臣,眼见曹操奸恶日甚,出入用天子车服,将来必然篡位。于是整顿军马器械,发誓必杀国贼。
  夏侯惇奉曹操命,巡警许昌。遥见城内四下火起,有人大声呼喊“杀尽曹贼,以扶汉室”!便领大军围住许都,派一支军队入城灭火,捉拿五家老小,全部斩首。在朝大小官员,斩死三百余人。曹操定爵封官,又换上一班人物。曹操不但不惭愧,反而认为这些人不忠。
  有人把曹操和王莽相比,说他至少没有篡位。然而带剑入宫,喝令左右乱棒打死伏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立为正宫。如此作威作福,和篡位实在相差不远。
  铜雀台落成时,曹操曾说死后能在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于愿足矣。不久便要称为魏公,荀彧还因为反对而致死。如今登上魏王的位置,再活得久一些,会不会篡位呢?人要活得久些,才知道自己的野心有多大。人应该活得长久一些,才能够证明自己不会变成坏人。古人常说盖棺才能论定,用意即在未死之前,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待时间的考验。
  35.左慈为什么掷杯戏曹操?用意何在?
  孙权为了讨好曹操,令人挑选大柑四十余担,星夜送来祝贺魏王。中途挑夫疲困,暂歇山脚下。来了一个瞎了一只眼,又跛着一只脚的男人。说要减轻大家的负担,每担各挑走五粒。果然担子轻了很多,大家都很惊疑。那天临别时,说是曹操的同乡,姓左名慈,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要大家代表他,向曹操致上敬意。
  曹操看到大柑,亲自拿来剥开。只有空壳,里面并没有果肉。他十分吃惊,问是什么缘故?忽报左慈求见。曹操一见面就叱责他,用什么妖术,挖掉大柑的果肉?左慈笑着说:岂有此事?拿大柑来剥,都有果肉,而且味道十分甜美。但是曹操亲自剥开的,俱皆空壳。曹操更为惊恐,赐坐后,左慈索酒肉。饮酒五斗不醉,肉食全羊不饱。曹操问他有什么法术,他说已经学道三十年。问曹操到了王位的地步,为什么舍不得跟他到峨嵋山修行?曹操回答也曾想过急流勇退,奈何找不到接替。左慈笑着说刘备而不用帝室宗亲,为什么不让位给他?曹操一听,原来是刘备派来的奸细。喝令左右,快给我拿下。左慈大笑不止,狱卒痛打他的时候,竟然能够熟睡。监禁七日,面皮反而红润。不给他饮食,他也不要。还说数十年不食,也无妨。一天吃一千只羊,也行。
  有一天,曹操大宴群臣。左慈忽然出现,曹操要什么,就给什么。拿出一本“孟德新书”,曹操看了,居然一字也不差。把桌上的玉杯,掷向空中,最后化生一只白鸠,■殿飞行。左慈却不知所往,原来出宫门去了。曹操命许袆引三百铁甲追拿,始终擒捉不到。
  左慈有这位的本领,鬼扯,不可能,我偏不信。的确有很多人,抱着这样的观点。说起来有一些偏激,也不够理性。我们既没有办法相信他,也没有能力加以否定。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毕竟还不足以判断这样的事情。用现代话来说,左慈是一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位高明的魔术师,或者一位资深的催眠大师。那又怎么说呢?是不是也要全盘加以否定呢?世界上神奇古怪的事情,并不是现代科学所能够完全了解的。不妨冷静一些,想想它的用意,有什么值得我们当做借镜的。
  或许是水镜集团,发现天下的局势,发展到这样地步。如果有人点醒曹操,让他悬崖勒马,说不定还有转机。于是商请左慈,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对曹操提出最后的警讯。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来一个大转变。
  就算这是曹操的一个梦境,并不是真的。用意也是一样的,不忍心见他到死都不知悔改,再给他一个机会。可惜曹操对刘备成见太深,甚至于十分痛恨。所以不论是真是假,对他都没有作用。自作自受,谁也帮不上忙。左慈言人所不敢言,他已经尽了言责,完成使命。
  曹操很幸运,有机会听到左慈的良言。曹操十分不幸,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我们记取这个宝贵的教训,最好养成高度的警觉性。遇见不是神经病的人,说出类似神经病的话,便要特别小心。好好听一听,仔细想一想,说不定想出一些非常有益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好处。何必一下子就加以排斥,使上天无从保佑呢?
56
发表于 2007-4-16 09:42:0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一段看的云里雾里,要好好消化
57
发表于 2007-4-16 10:14:56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观点看三国

不错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10:45:20 | 只看该作者

  36.张飞本爱喝酒闹事,孔明为什么还送好酒给他?
  刘备取益州,曹操定汉中。曹军由汉中侵入川东,但逐一为刘备军击败,趁势进攻汉中。曹军张郃,张郃大败,分兵守住三寨,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张飞令军士大骂,张郃也在山上对骂。张飞无计可施,便每日饮酒,大醉乱骂。
  使者报告刘备,孔明却说军前恐无好酒,成都佳酿极多,可将五十瓮做三车装,送到军前给张将军喝。刘备不明白,问他“张飞自来饮酒失事,军师何故反送酒给他”?孔明笑着说:“张飞自来刚强,但是义释严颜,表示他很有智慧。现在饮酒装醉,是使用计策。”
  于是命魏延解酒赴军前,车上各插黄旗,大书“军前公用美酒”。 张郃从山顶观看,见张飞坐在帐下饮酒,兵卒在面前相扑为戏。大骂张飞欺人太甚,当夜就下山劫寨。结果张飞大胜,报入成都,刘备十分欣喜。
  张飞继续用计,把张郃逼到葭萌关。孔明命两位老将,黄忠和严颜。先杀夏侯德,再斩夏侯渊。曹操紧急发大军来救,还是挡不住刘备大军的威势。
  一个人只爱喝酒,却不动脑筋,称为酗酒,迟早必定出事。一个人先动好脑筋,然后才喝酒,那就是策略性的饮酒,目的在诱人上当。张郃对张飞不了解,以为张飞真的在喝酒。如果了解张飞,更应该提高警觉,为什么黄旗上写那么大的字?分明是要误导张郃的观点。把张飞的粗犷和孔明的谨慎合起来想,很容易明白其中必然有诈。只要自己忍得住气,张飞再喝酒也无济于事。

  37.杨修猜中夜间的号令,曹操为什么杀他?
  杨修这个人,原本不值得一提。现在像他这种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以说愈来愈多,不得不分析一下。
  有一次,曹操造花园一所。造成后,请曹操观看。曹操不说话,拿笔在门上写一个“话”字。大家都不明白,杨修说:“门内添加活字,分别是阔。”把门改窄之后,曹操大喜。问:“谁知吾意”?左右回答杨修。曹操表面上赞美,心里头十分嫉忌,怎么这样聪明?
  另外有一次,塞北送一盒酥来。曹操吃了,觉得很爽口。提笔在盒上,写上“一合酥”字样。放在桌上,被杨修看见。竟然拿起汤匙,与众人分食。曹操发现时,问他为什么这样?杨修回答:盒上明白写着一人一口酥,所以不敢违命。曹操只好苦笑,心里却很厌恶。
  曹操恐怕有人谋害,常吩咐左右:“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时,你等千万不要靠近。”有一天,白天睡着时,所盖的被子掉落地上。服侍的人上前去捡,被曹操跃起一剑刺死。于躺下睡觉,醒来后假装不知情,问左右这是怎么一回事?还伪装痛哭,厚葬死者。大家都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不相信,在葬仪时感叹:“并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这个人自己在梦中。”传到曹操耳中,对杨修更加厌恶,到了痛恨的地步。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爱慕杨修的才学,常常邀约商谈,有时通霄达旦。曹操与众官商议,要去曹植为世子。长子曹丕得知,秘密邀请朝歌长吴质前来商量。因恐被人发觉,用大笼把吴质装在里面,伪称是绢匹。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向曹操打小报告。曹操派人在曹丕府前探查,曹丕慌忙告知吴质,临时改以真的绢匹,用大笼装运进府。探查人员来看,果然是绢匹,回报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蓄意要害曹丕,更加痛恨。
  曹操想试一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干,一方面通知两人出某城门,一方面又规定守门人加以阻挡。曹丕先到,守门人不放行,曹丕只得退回。曹植问杨修,这种情况要怎么应对?杨修说有王命出门,可以斩杀阻挡的人。曹植来到门前,守门人阻挡,曹植立即斩杀。曹操认为曹植比较有能力,有人却说这是杨修教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杨修又提供曹植很多资讯,使他在曹操提问时,能够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为怀疑,后来知道实情,非常愤怒。认为杨修欺他,有斩杀的念头。
  这一次杨修随军出战,每夜都有不同的通行号令。这一天,夏侯惇入帐问号令,曹操正在喝鸡汤,见汤中有鸡肋。随口便说:“鸡肋,鸡肋!”杨修得知,便告诉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返回许都,有人报知夏侯惇,大惊之下,问杨修为何如此?杨修说鸡肋表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现在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岂不是在此无益,不如早归?夏侯惇很佩服,也跟着收拾行装。曹操睡不着,发现大家都在收拾行装,急召夏侯惇。问清缘由,知道又是杨修作怪。便下令刀斧刀推出问斩,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杨修死时,仅卅四岁。曹操不过是借故斩杀,他却年纪轻轻,便自误误人,丧失了宝贵的性命。当今喜欢探测上司心思,且又屡猜必中的人,请注意这个案例,好自为之。

  38.孔明要推尊刘备为帝,刘备为什么只称汉中王?
  孔明下山,全力佐助刘备。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刘备的一切政治措施,都为汉献帝而设备。自领益州牧时,遥向献帝表奏。现在曹操自立为魏王,显然有篡位的企图。孔明等人,眼见曹军大败,弃汉中回许昌之际。为了争取正统位置,有心推尊刘备为帝,以讨伐国贼。刘备再三推辞,认为如此等于反汉。孔明提出很多理由,刘备坚持不肯。孔明说以义为本,未便马上称帝,可暂为汉中王。刘备又说未获得献帝明诏,不可以称王。孔明建议先进位,然后表奏天子。大家同声劝进,刘备终于接受。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汉中王。立刘禅为世子,大封群臣。
  刘备既能为汉中王,便修表禀告献帝,以示尊重。表到许昌,曹操大怒说:吾誓灭之。即时要起兵赴两川,与刘备一决雌雄。司马懿建议派特使说动孙权兴兵取荆州,然后出兵取汉川,使刘备首尾不能相救。曹操大喜,指派满宠赴江东见孙权。相约两面夹攻刘备,并派人过江一探关羽动静。由诸葛瑾向关羽提婚,说孙权儿子要取关羽女儿。被关羽当场回绝,还说什么“虎女安肯嫁犬子”?孙权大怒,下令指日要取荆州。
  曹操一向自视为正统,刘备要抢这个位置,当然不依。孙刘联盟,由于荆州问题一拖再拖,始终未能解决。曹操趁机拉拢孙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三国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复杂,也愈来愈难掌握。魏吴本无仇,双方却都与刘备有说不清的乱账,看来够刘备难受。

  39.刘备封五虎将,关羽不肯受印,是什么道理?
  究竟有没有五虎将的称号,我们不方便推测。只是曹操与孙权有意夹攻刘备,消息传来,刘备赶忙与孔明商量,如何应对?孔明认为如果关羽先下手取樊城,使敌军胆寒,便能化解。他一向谨慎,建议先把封号报告关羽,然后才要他行动。关羽接受镇守荆州的重任,当在四十七、八岁,现在一晃之年,已经五十好几岁。这些年来,对西川的情况并不了解。而一人独大,难免更加刚而自矜。所以一见面便问“汉中王封我何爵”?意思是自家兄弟当上王位,总该对二弟有好的封赏。特使司马费诗回说“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知道“关、张、赵、马、黄”并列时,非常生气说:“张飞是三弟,马超世家子弟,赵云和弟弟一样,可以和我并列。黄忠是何等人?敢和我同列。”又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不肯接受印信。幸亏费诗很会说话,赶忙加以解释。说“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劝他不要计较。关羽这才醒悟过来,拜受印信,并说几乎误了大事。
  关羽素来重义气,对大哥刘备十分恭敬。现在的口气和态度,充分显示他的骄傲,已经冲昏了头。黄忠在川的表现,他很可能不清楚。黄忠的宝刀,把曹操的猛将夏侯渊连头带肩,砍为两段,关羽可能也没有听到。因为大家都不敢在他面前,夸耀别人的武艺。他只记得黄忠是自己手下的败敌,要不是当年义释黄忠,那条老命早就不见了。现在居然和我同列,当然很不高兴。侠义人士,大多感情丰富。正因为如此,才特别要戒除傲气。

  40.关羽斩庞德,有什么特别启示?
  荆州是曹操和孙权的共同目标,孔明惟恐两面受敌,要关羽先攻樊城。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援,于禁自愿领军前往。庞德紧接着要当先锋,却因原为马超旧属,亲兄庞柔也在西川为官,引起众人疑虑。庞德再三保证,绝无二心。回家后令匠人造一木榇,向亲友表示受魏王重恩,誓以死报。当众发誓与关羽决战,不杀关羽即自杀,否则便为关羽所杀,所以一定会用到。曹操闻知,特别告戒他“可取则取,不可取则宜守”,千万不要凭着血气之勇。庞德却宣称:当挫关羽某三十年的声价。
  消息传来,关羽十分震怒。和庞德交手,才感叹“刀法惯熟,真吾敌手”。次日再战时,庞德先施拖刀计,放于箭射中关羽左臂,幸被关平救回。关羽拔了箭头,所幸射得不深,敷上金疮药,誓报一箭之仇。忽报于禁移师,将七军置于低地。连日大雨不止,关羽派人堰住各处水口。不久水位高涨,放水尽淹七军。于禁见四下无路,愿意投降。庞德落水被擒,誓死不降,关羽喝令刀斧手推出问斩,并怜而葬之。可惜关心只看到别人,并没有回头看自己。他如果想到:英雄出少年。自己笑黄忠为老卒,也应该想想,自己也年过半百,将近六旬,不复当年英勇了。被庞德射中手臂,也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向关羽提出警戒。赶快把情况告知孔明,让他做出合理判断,以便做好全盘性的考虑和调度。可是关羽的警觉性不够,总以为别人会老而自己不会,年轻人永远不如自己。却不知长江后浪推前浪,岁月不饶人!

59
发表于 2007-4-17 12:01: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谢谢楼主!

[em07]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9:22:57 | 只看该作者
  41.关羽刮骨疗毒,曹操的反应如何?
  关羽右臂中箭,关平救回后拔出臂箭。但是庞德所射的箭有毒,已侵入于骨。以致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大家建议暂时回荆州调理,再作打算。关羽则说此次打樊城,是北伐的开始。怎么可以因小疮而误大事?大家只好到处遍访名医,刚好华佗闻知关羽中箭,特来医治。关平大喜,即与众将同引华陀入帐见关羽。当时关羽正和马良对奕,伸出右臂让华陀观看。华佗指出毒透入骨,如不早治,恐怕来不及了。关羽问他怎么治法?华陀说要用尖刀割开皮肉,以便刮去骨上箭毒,问关羽会不会恐惧?关羽回说死都不怕,还怕这等小事?
  我们知道华陀备有麻沸汤,可以止痛。是不是为了满足关羽的好强心理,故意不说而让关羽喝下?我们不得而知。或者关羽有意在众人面前显现勇敢,执意不喝,以增强信心,鼓励士气,也很有可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大笑而起,告诉大家: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消息传到曹操,大为惊吓,急忙聚集文武,商议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表示关羽和孙权相处并不好,关羽胜孙权不一定喜。不如请孙权攻打关羽,条件是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曹操才决定不迁,大叹反而不如庞德勇敢,害怕关羽到如此地步。关羽借着刮骨疗毒,向同仁宣示决心,要奋战到底,这是好事。但是,只想到北伐,想不重视与孙权联盟。使曹操有机可趁,诱使孙权来扯后脚。想想看,若是孙权不理会曹操,却出兵合肥,与关羽联合军事行动,共同对付曹操,那该有多好!
  
  42.吕蒙胧采用什么策略,来突破关羽的心防?
  关羽当然知道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但是他却忽略了,自己镇守荆州这么多年。曹吴双方都以自己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可以说了解得相当深入。自己对东吴的动态,是不是掌握得很好?在知彼方面,可得几分?
  鲁肃任都督时,由于理念相近,都要复兴汉室、消灭曹操。因此刘备一拖再拖,关羽蛮不讲理,都十分克制。弄得自己两面不是人,也受尽孙权的埋怨。鲁肃亡故时,循周瑜方式,荐吕蒙自代。吕蒙的最大责任,便是取回荆州。他全心研究关羽的习性,和荆州的形势。发觉关羽进攻樊城,并没有带走多少兵力。大部份军力,还是留在荆州,以防吕蒙出击。于是伪装自己有病,并且放出风声,说要因病辞职。孙权也故意透露要更换将领,以陆逊取代。对关羽来说,吕蒙还稍有份量,陆逊是什么人?简直没有听过。所以对陆逊派来的人,直说“孙权见识短浅,竟然用这个无名小将来代理吕蒙”。殊不知这正是吕蒙和陆逊的最高机密,趁关羽对陆逊不了解的紧要关头,呈书备礼,写得非常谦卑恭敬,使关羽看得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不再担心荆州被袭,把兵力调到襄阳,准备全力对付曹操。
  吕蒙装病,却在极机密的情况下暗袭荆州。陆逊接任,采用高帽子策略,使关羽的心防,松懈下来。认为东吴无人,找陆逊这样的人来和关羽对阵,有何忧虑?孔明对陆逊,可能也没有多大认识。就这样上了大当。在防备松懈的情况下,被吕蒙偷袭成功,造成大祸。
  
  43.吕蒙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这些厉害?
  吕蒙字子明,幼年丧父,在战乱中随母亲南渡,依靠姊夫邓当。十五岁当兵时,还不认识一个大字,被大家讥笑为“吴下阿蒙”。吕蒙在这种环境下,经常受辱。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了,杀了官吏,投奔到孙策阵营。孙策倒很赏识他,把他安置在左右。邓当死后,还用他来接替邓当的位置。孙权继承大业,他在许多战役都建有功劳,升为偏将军。孙权见他颇有才能。但是口头报告、文字请示时,经常闹笑话。便劝他多读书,才能够出口成章,让大家刮目相看。他起初以军中事务太多为由,推说没有时间。孙权说他的事务更多,时间更少,还不是常常读书?又说曹操一直到年纪很大时,都很认真读书。于是替吕蒙选了一位老师。他自己也下定决心。从此好学不倦,获得长足的进步。鲁肃接任都督时,以为他还是跟过去一样。长谈之下,才发现完全改变了。使他十分吃惊,夸奖他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吕蒙反过来提醒鲁肃,关羽好学,又有英雄气慨。要和他打交道,必须有一些计谋。否则全凭武勇,大概没有人打得过他。可见那个时候,吕蒙已经在关羽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几乎把关羽的个人和团体,都逐一分析。在知己知彼的层面,吕蒙已经占了上风,比关羽更胜一筹。
  一个人一生当中,有好的母亲、好的老板、好的上司,便最为幸运。吕蒙三者都有,母亲支持他、孙权教导他、鲁肃赏识他,难怪很快就成为东吴的杰出将领。当然,吕蒙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才是真正持续进步的原因。
  
  44.吕蒙怎样偷袭荆州?关羽何以败走麦城?
  鲁肃接下周瑜的位置,继任都督。开始时看不起吕蒙,后来经不起大起的劝说,才和吕蒙长谈,深受感动。吕蒙提出好几条计策,要对付关羽。鲁肃为了表示敬意,特别拜访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成好朋友。
  吕蒙似乎全心全力,以关羽为目标。他不但向鲁肃提计划,还三番两次建议孙权,一定要拿回荆州。好像不灭掉关羽,便永不罢休的样子。反观刘备这边,一心一意要打通汉水,使荆州和汉中连成一起。关羽擒于禁、杀庞德所造成的威震华夏,弄得曹操几乎要迁许都以避其锋。魏吴不得不联合对搞关羽,而孔明的高度警戒,在这种时候竟然祝若无睹,实在是难以想像。至少指派张飞或赵云,进驻江陵以资支援,居然全无动静。
  鲁肃死后,由吕蒙接任。他密献进袭关羽的计谋,令士兵改穿白衣,伪装客商。赠送财物给江边烽火台的驻守军士,使其相信而得以把船停泊江边。二更时期将烽火台官兵击倒,一声暗号,八十余船精兵尽出,占领紧要关卡。接着长驱直入,迳取荆州。他知道关羽对恃了这么多年,东吴官兵对荆州恨之入骨。攻入城后,很可能滥杀无辜百姓,或者抢夺财物。因此特别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必定依照军法严办。
  关羽在荆州的防务,实际上十分严密。江边烽火台原为第一道防线,随时发布前言讯息。但是吴船日夜兼程并进,未曾走漏消息。吴军又扮成客商,瞒过守台人员。当夜全部被俘,根本不能有所行动。关羽在襄樊,留守的人员是糜芳,为刘备的小舅子,十分可靠。既然没有消息,便是好消息,可以放心向北方推进。
  问题出在关羽的部将傅士仁身上,他驻守南郡。由于关羽好强,动不动就摆出舍我其谁的架子,对部属也不知尊重,以致傅士仁早已怀恨在心。对关羽的前方补给,常不称职。关羽扬言回荆州后要依法治罪,内心更加恐惧。荆州有失,傅士仁立即赶来见糜芳,说并非不忠,而是势危力困,不能支持。表示自己向东吴投降,也劝糜芳早降。糜芳正在犹豫,关羽又着人来催粮米,并说迟交便要立斩。糜芳大惊,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两人出城投降。孙权大喜,分别加以重赏。
  关羽对荆州的情况不明,还时常派人返回城中。吕蒙对这些人都十分厚待,并使他们到眷属家中问候。眷属们也趁机要求问候军中家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早已人心归吴,全无斗志。忽然在魏营中传来荆州已失的流言,探马证实,并说糜、傅二人已降。关羽自知中计,孤军无力作战。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引兵取荆州。军士潜逃的很多,到麦城时已剩五、六百人,且多半带伤。城中无粮,忽报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当然不依。吕蒙献计,令潘璋引精兵五百,埋伏于山僻小路上。先把关羽坐骑绊倒,擒获关羽父子。孙权以礼相待,极力劝降。后以曹操礼遇无效为鉴,斩关羽父子。赤兔马不食草料,随之饿死。吕蒙不久病死,曹操接受关羽首级,也被吓死。这一连串变化,岂是一般人为的能力,所能够做得到的?莫非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那里默默地翻转?
  
  45.关羽在三国人物中,受到后世最高的尊敬,有什么重大的启示?
  关羽号云长,是河东(现在的山西,在黄河以东)解县人。从小便富于正义感,表现出高度的豪侠性。他生于公元一六一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享年五十八岁。
  不管桃园三结义是不是确有其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义同手足,誓言要共存亡,史书已经有明白的叙述。大庭广众之中,常见到关张二人,侍立在刘备两旁,终日不离,表示他们对刘备的忠心、尊敬与礼貌。
  许多人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阵亡,便掩卷悲戚,再也看不下去。似乎黄巾当年所呼喊的“苍天已死”,再度在心里响起。三国的希望,全都在“忠义”二字。如今代表忠义的关羽,忽然消失,表示忠义不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再看下去,又有什么用?干脆不看,心中还好过一些。现代经营挂帅,想起曹操对关羽的礼待,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看到关羽马瘦,立即赠以名马赤兔。一方面羡慕,一方面也想不通,关羽为什么这样不开通?可见每一时代,都有不一样的风气。不过这样的人愈多,这个时代的世道人心愈乱,社会忠义也愈差。幸好历代尊敬关羽的人,一直很多。表示心中存忠义的人,依然不少。关羽虽然有很多缺失,但是他的大忠大义,活在大家的心中。随着时代的演变,给大众以不同的启示。我们可以这样说,尊敬关羽的人愈多,那一个时代的忠义精神愈旺盛。失荆州。缺乏政治智慧,并不致损害关羽的卓越品德。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