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wudexin2 - 

[转帖]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婚姻与房奴的经济学思考  
  第二种结果: 被“大家庭”拖垮:   
  在家庭中,经常是一强一弱,强者经常是做贡献的一方。 但是,如果强者以“夫妻一体”的想法为婚姻做贡献的时候,弱智却把婚姻内的钱无休止地往自己那方的“大家庭”拿,那么这个婚姻就很容易被那个“大家庭”拖垮。 到时候,强者就变成了“被打劫者”,做贡献的一方可能不仅仅自己会“被榨干”,甚至还要把自己的家庭卷进去。 也就是说,双方强弱转换,强者因为“缺心眼”而成为真正的弱者,而弱智通过“打劫对方”而成为强者。 也就是说,贡献者在感情上被“绑架”,进退不得。   
  这样的情况,就像“火中取栗”的博弈。我在前面几页的帖子进行过简单的阐述。 贡献者就像小猫,“打劫者”就像猴子。小猫在为了精神而努力,或者说为了美化的愿景而努力,比如说让婚姻更加富足,通过努力能够住好房子、开好车、去旅游等等。 但是,这样的努力成果,却被猴子轻而易举地弄走了。 最后,小猫从肉体和精神都“很受伤”。 那么,对于小猫来说,必须要采取措施:1、不能跟猴子结婚; 2、如果已经结婚,就要变成老虎,随时惩罚猴子的行为;3、 如果变不成老虎,就选择离婚“止损”! 其实,对于很多“小猫”来说,第三点最难做到,多少年的努力和付出,难道就这样白白失去了吗? 但实际上,长痛不如短痛! 如果找了猴子,自己又变不成老虎,那就只有离婚,才能带来活路。 否则,结果将是鞠躬尽瘁,一无所有,穷困潦倒,死而后已。   
  说到被“大家庭”拖垮的事情,我的眼前立即浮现出多个案例,似乎身边比比皆是。再看看一些有关描写中国婚姻的纪实小说,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无处不在。当一方在奉献,像“进水管”一样,往婚姻中添加的时候,而另一方却像“出水管”,把婚姻中的经济“漏掉”。而随着经济“漏斗”的形成,再牢固的感情也会随经济而去,直到某个爆发点,婚姻“崩盘”。这时候,最受伤的是奉献者,不仅经济受伤,心灵的创伤更是无法弥补。我看过一本书,一个婚姻奉献者写的小说,在文中如“咆哮”般的语言经常以无法控制的方式“喷涌而出”,刹不住闸。 我相信那就是作者无法克制的情感,可见受伤至深。 至于婚姻中的“偷盗者”,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更是什么都没有,让他们成为“可怜虫”。即使他们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大家庭”,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是家里人更大的“血盆大口”,得不到任何的感激和欣赏。         
  那么,如何防止这样被“绑架”的局面发生? 就是1、小猫找小猫,共同贡献; 2、如果已经找了猴子,自己要变成老虎; 3、如果自己变不成老虎,就离婚“止损”。 但是,不要把自己变成猴子! 因为,小猫经过历练、学习思考和成长,最终会成为老虎。 但是,猴子永远是猴子。 这就像士兵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为将军,但是士兵还是有机会成为将军的。 而太监永远是太监。 而这个婚姻原则同样可以用在工作、交友中。   
  首先,作为很有贡献意识的“小猫”,只能找另外一个“小猫”,决不能找“猴子”。 也就是说,在中国,要以完全理性、完全自私、完全为了金钱而孜孜不倦追求的“经济人”的方式对待婚姻。“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在中国和在国外对待婚姻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的女性会找一个农村来的保安,然后为了自己的未婚夫到处“上访”? 它能够在中国成为新闻,因为它是少见的,甚至绝无仅有的。但是在美国,这种事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的环境不同、观念也就不同。 在西方国家,小家庭大都非常独立。 而在父母兄弟之间,感情是感情,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尽量避免把感情和经济利益搅和在一起,这就是以“夫妻一体”为基础的经济文化。 可以说,就连父母都不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孩子的金钱的,即使父母接受孩子的金钱,首先也要了解孩子本身是否富足的。在这样的观念下,即使一个富家的博士生和一个穷人的清洁工结婚,人们都觉得无所谓。 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不会产生过多的经济“波及”效应。 所以,人们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幸福。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两个人的婚姻更多的是家庭利益的结合。 人们往往看到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背后的双方家庭利益的对比。 我在前面“生产导向型”经济中,做了个列表显示生产导向型经济的特点。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生产导向型经济,通过“三纲五常”表现出来,大家庭依附于外部的权力,婚姻小家庭依附于大家庭。 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们以低俗、势利的方式对待婚姻,把婚姻当作牟利的工具。 不少“大家庭”为了通过婚姻而牟利,不惜毁掉自己孩子或者兄弟姐妹的人生幸福。 不过,因为宋朝以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教”口号,个人幸福已经从中国文化中消失。 当人们失去了感情之后,只能寻找最可怜的利益,来填补精神的空虚,于是整个社会文化就成为心理变态的文化。 文人们喜欢“三寸金莲”,并且把“三寸金莲”变成流行文化,就是社会心理变态的一种反映。   
  因此,只有最冷静、甚至冷酷地对待婚姻,才能够得到好的婚姻结果。 似乎这种态度,跟做贡献的小猫的态度自相矛盾,但是解决问题的症结。 只有最初冷静对待婚姻,未来才会减少“火中取栗”的机会。 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这是小猫找小猫的最好途径。 我最初属于叛逆性格,就不信这个邪!但是,当我因为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关系,在经济上“损失惨重”之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婚姻关系的比较关注,还有经常跟人聊天,发现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对婚姻有深刻体验和亲身经历的人,总在谈“门当户对”。 我也在思考,“门当户对”真的就能保证婚姻幸福吗?似乎并不能。 但是,“门当户对”能够大幅减少因为“火中取栗”,导致“吃大亏”的风险。 也就是说,“门当户对”是一种保守的策略,能够保护自己的经济,明显减少因为婚姻而“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的结果,减少心理遭到严重伤害的几率。     
  只有小猫找到小猫,才能实现“夫妻一体”的婚姻。 这种婚姻是能够以正当的手段,持续积累财富、增加财富的婚姻,也必然比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的婚姻幸福! 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句话在婚姻经济学上是非常正确的。 比如说,爱情是盲目的,人们可以为了爱而爱。在爱情的过程中,人们的眼睛闭的越紧,也就越幸福。 但是,涉及到婚姻的时候,就必须睁大自己的双眼。而且,经常自己的双眼还不够,还需要请有经验的人,也帮着自己睁大眼睛。 为什么呢?因为婚姻是经济学,更多地思考经济结果。 在妻子的支持下,比尔 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持续地积累着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 他们的婚姻必然比穷困潦倒的夫妻要幸福,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而如何让婚姻持续升值,然后越来越幸福? 就是在这个“经济联合体”中,两个人必须同时做贡献,并且创造“协同效应(Synergy)”,实现1+1>2的效果,才能让这个婚姻有价值,有意义。如果这个婚姻都依赖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个被依赖的人就痛苦了。而如果一方不仅把自己依赖症对方身上,还把自己张着“血盆大口”的家庭依赖在对方身上,那么这个被依赖的人经常就会被压垮。     
  如果小猫碰到了猴子,那么小猫必须迅速成长为老虎! 人们只有心理上足够强大的时候,往往才能够抵抗住对方“大家庭”的盘剥,不会让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 我看一篇文章,一个小姑娘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还不错,人也很温柔善良。后来,她爱上了一个勤奋刻苦、诚实可靠的小伙子,然后他们结婚了。 问题是,小伙子的家庭是那种非常穷困的类型的,而这种穷困并不完全是社会制度原因造成的,而是像美国的那种因为懒惰而贫穷的Loser。 结果,从两个人交朋友开始,女孩就发现,小伙子的家庭就像章鱼一样,吸干小伙子能够赚到的每一分钱,然后女孩就把自己赚的钱让小伙子能够生活得好点。 但是,他们始终不敢与男方家针锋相对。 再到后来,不仅连小两口的钱都被男方家刮走了,还让男的跟自己的丈母娘借钱,说要盖房子什么的。 可以说,小两口没有钱买房的时候,男方家就要从女方家“吸血”,给自己盖更好的大瓦房。 结果,快把小两口逼疯了。这就是做“小猫”的命运!  
  有句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是,有一位好事者经过案例分析总结出,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北岛作诗的时候,折射的是理想,就像爱情;而好事者进行实证研究的时候,反映的是现实,就像婚姻。从中国的很多婚姻来看,高尚确实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前面一个朋友说到道德绑架,上面说的事情,其实就是用反社会、甚至反人类的变态的“道德”来剥夺小两口追求幸福的权利,来满足自己的卑鄙的私利。就像文人们要求女孩缠足,让妇女受到巨大的肉体和精神的长期折磨,限制了妇女的自由,满足自己变态的嗜好一样! 而只有这样变态的社会文化,才会出现用妇女,包括用宋朝皇帝自己的妻妾,换算成为向金国的纳贡,用妇女来换得“苟延残喘“的”和平“,成为汉族的耻辱历史。 反观希腊历史,为了一个美女海伦,爆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当时,希腊各国是民主制,据说那些议会的长老们一直反对这场战争。后来,把海伦带回去之后,那些长老看到了海伦,都说值了。   
  所以,如果面对这种变态、反人类的“道德传统”的家庭,唯一的方式就是脱离他们。 有个故事,父亲带着儿子去看马戏。小男孩指着马戏团里拴在一旁的大象问:“爸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地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因为在大象幼小的时候,训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系住它。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它,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而现在,有很多人就是因为所谓的“孝道”这个卑鄙的锁链,结果被无耻的家庭所奴役。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对夫妇到了国外,男上班,女管家。 最初的时候,丈夫每年赚十几万美元,合100多万人民币。这对于开始赚钱很少的他来说,已经非常多了,他非常高兴。这时候,他的朋友跟他说,不要告诉他的家人,免得他家人把他当作“摇钱树”。 但是,他一方面过于兴奋,觉得自己确实不一样了,就告诉了他的父亲,想让他的父亲也替他高兴一下。另一方面觉得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结果他太后悔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了,因为他惹上了麻烦。 等他上班几个月之后,他的父亲说,他的弟弟要借20万买房子,他的姐夫要开个小店,借10万。 他说,他刚刚上班,很多东西要置办,手头上根本没有钱。他的父亲说,已经替他答应他们了,不借不好。这让他很郁闷。后来,他的妻子出面,态度强硬地说没有那么多钱,而且这么借也不是回事。 所以,一个借10万,一个借5万。并且约定好还钱的日期。 再到后来,他家没事不来电话,一来电话准是要钱的。 他的姐姐适可而止,觉得弟弟给5万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他的弟弟又想方设法通过他父亲,从他那儿弄了15万。 结果,妻子实在受不了了,就打电话给他的父亲下通牒,说那个10万的借款期限到了,要他的弟弟尽快还钱。 再往后,他家里每一次打过来电话,妻子都要“先发制人”,要他们还钱,这让他们没法再开口要钱。这样,才顶住了丈夫家“要钱”的攻势,让为这事一直心里堵得慌的丈夫,终于松了口气。   
  从投资角度来说,妻子的行为叫做“止损”。 经济学分析的依据,给“大家庭”的钱不仅不产生正效用,反而是负效用。 也就是说,把钱借给兄弟姐妹,不仅不会让他们感激自己,反而增强了他们继续借钱的欲望和要求。这时候,给钱的人反而不落好,就要经历更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更大的心理负担是,本来借钱的时候,大家关系都不错,如果这次不借钱,一下子不仅把过去的关系抹煞,而且还会把关系搞得更僵。 最初的借钱还不如不借,关系也不至于弄得这么尴尬。那么,如果还继续借钱,那么就会数额越来越大,从最初的“蚕食”转变成后来的“鲸吞”。 所以,停止借钱给兄弟姐妹这种负效用的活动,即使与父母兄弟姐妹翻脸都要在所不惜。   
  另外,就是通过离婚而“止损”。 像上面说的例子,如果两个人都是“小猫”的,碰到大家庭是“猴子”,那么就需要跟“大家庭”进行对抗,甚至分离而“止损”。但是,如果碰到家庭里一个是“小猫”,一个是“猴子”,那么就需要通过离婚止损了。我也分析过家庭里“猴子”的心理。这些“猴子”型的人,跟“小猫”型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成长于“猴子”家庭的“小猫”型人本身很好,往往都是刻苦加聪明出来的,他们只不过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技能,缺乏强硬的态度,再加上受到变态的“传统道德”的束缚,结果被“大家庭打劫”。这时候,他们实际上渴望自己的配偶站出来,帮助自己保护自己的婚姻权益。 而经过与“大家庭”的对抗,能够让婚姻双方的关系更紧密。 但是,“猴子”型的人经常是心理有缺陷的。 比如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从小就不被家里人重视,然后跟“成功的小猫”交往或者结婚了,那么他们就要通过花自己婚姻里的钱,“买”来“大家庭”的人对自己的尊敬。 而这样的心理缺陷恰恰被家里人所利用,变成持续的笑脸,笑脸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索取。 他们为了维护这种因为心理缺陷而渴望的虚荣,就越来越多地把婚姻里的钱拿出去填“大家庭”的坑,而这本身就是“胳膊肘朝外拐”的行为。 碰到这样的情况,“小猫”们需要考虑离婚“止损了”,因为你们应付不了这样的“猴子”,到时候亏的不仅仅是钱,还要把自己搭进去。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了,“小猫”无一例外都是像“温水煮青蛙”,在绝望的挣扎中渐渐失去自己。   
  当然,一些很有钱的人,很大方地给自己的父母买房子,请保姆,给很多零花钱,这是另外一个概念。因为,这些很有钱的人,本身就是“老虎”,自己知道自己在干嘛。 不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需要更好地用经济学让婚姻更富裕、更幸福一些的范畴。   
  所以,小猫们的正确婚姻及人生方向是: 1、小猫找小猫,共同贡献; 2、如果已经找了猴子,自己要变成老虎; 3、如果自己变不成老虎,就离婚“止损”。 那么,怎么分析对方是“猴子”,“猴子”会带来什么样结果,“猴子”是怎么样把“小猫”变成房奴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婚姻与房奴的经济学思考  
  第三种结果: 操纵还是被操纵   
  人们都说,中国人是节约和喜欢储蓄,并为长远打算的民族。 但是,在上述婚姻和“大家庭”的冗长分析之后,我明确了一个以前比较模糊的观点:中国人是一个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民族,整个社会弥漫着这样的文化氛围。 在我之前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特点;而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更会发现这一点。 认清楚中国“竭泽而渔”的社会文化,为现实而痛心,感受到痛苦的人们就应当开始树立信心,因为这些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 所以,人们可以考虑让痛苦退居次要地位,而应当树立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中国,会有非常多的“大家庭”就像“吃大户”一样,盘剥掠夺状况稍好的“小家庭”,如此无情地对待自己的亲人? 同样,为什么人们要“啃老”,抢夺自己父母的养老钱来做房贷首付,然后自己做“房奴”? 我最近搬两次家,都是因为房东把房子卖了。 而买房子的两个人都是同样的情况: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买房。 我就纳了闷了,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现象? 自己买房子怎么会成了父母的事情? 人们怎么能够“理所当然”地让父母给自己买房子掏钱? 而且,有的人盘剥完父母的钱,然后就打兄弟姐妹的主意,然后通过自己的父母把兄弟姐妹的钱搜刮过来?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形成这样的文化? 而这样的文化形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看到这些现象,我就想起西方的孩子。我在加拿大的一个表外甥女,今年16岁,到了可以打工的年龄,已经每周去肯德基打两天工了。 这是一种文化,孩子很早就独立出去自己赚钱。 问题是,难道西方国家的人们傻吗? 他们就不会向自己的父母要钱吗? 不会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钱吗? 不论在穷国还是富国,人们都知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人们都在为了赚钱而拼搏! 即使在美国,即使一年赚二三十万美元的高收入家庭,生活起来仍然经常捉襟见肘,没有多少余钱。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做伸手要钱这种“来钱最快”的简单方法呢? 同时,为什么西方人不要,而中国人要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清楚这个问题,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就会开始看到一个新的“天空”。   
  首先,所有的亲情都是有价格的! 这就是经济学。 那么,对待亲情的价格问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是,让亲情变得无价。 怎么能够让亲情无价? 就是不要把亲情跟价格搅和在一起! 水和空气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依托;而亲情、友情是我们在社会的依托。 我们必须知道水和空气的价值,但是不要出卖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身体的屏障,让我们少受伤害; 我们也必须知道亲情和友情的价值,但是不要出卖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经济和心理的屏障。 尽量减少经济因素的亲情,才是充满真挚情感的亲情。 拯救IBM的郭士纳家中,是兄弟“一门三杰”。 他的哥哥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可能在当时就成为IBM的董事长了。 但是,当郭士纳“空降”到IBM当董事长,跟他哥哥见面的时候,他说那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时刻”。 在见面之前,他哥哥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给了他多个影响IBM和他的关键建议。 但是,他并没有提拔他哥哥。 这就是让价格离亲情远一些。   
  很多人做的是第二种,尽快把亲情的价格变现。 就像在前一段时间,天涯杂谈第一热帖“林珊2009”发出的:父母让她为弟弟结婚出20万,否则断绝关系。 多么实际的经济数字! 可以为了20万断绝亲情关系,也就是说这个关系的价值比20万元要低。 “林珊2009”自然是不想出这个钱,而且也一下子拿不出来那么多钱。 于是,有的居于“道德”的人就骂她:“你算算你的父母养育你花了多少钱,难道不值20万吗?” 同样是把亲情直接放到了金钱的称上来称,大约等于20万。 也就是用20万,一次性把亲情变现付清,这就是“竭泽而渔”。 就像我们本来不知道鱼塘中有多少鱼,只是每年打捞上来一些,慢慢来吃。 但是,我们突然说,我们要一下子把鱼都吃完,就弄干了池塘。 于是,“竭泽而渔”之后,人们就有了钱,可以把钱存起来,也可以把钱花掉,并且让亲情“见鬼去”。   
  当人们竭泽而渔、“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才会拼命地节约和储蓄。 我看到很多人富了之后,还在冷酷地积攒金钱。 为什么?他们没有朋友,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忠诚的员工,没有社会的认可(因为他们通过危害社会福利而致富)。他们只剩下了金钱,除了金钱一无所有,所以他们更加在乎金钱,更需要积攒金钱。 在不少农村,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房梁的问题,大打出手,甚至打出人命。 而在农村,很多老人得不到赡养,即使有几个儿子,也无处可去,只能在那里自生自灭。 这些事实直接证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谎言。 而且,他们这样对待老人,孩子将来也会这样对待他们,一报还一报,所以他们需要攒钱。 还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不论对大家庭、婚姻、还是孩子,他都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除了孩子还好一点,其它的他没有得到任何亲情的回报。 所以,他努力赚钱,看着银行里持续增长的数字,他感觉到踏实,因为钱是可靠、忠实于他的。 也就是说,当社会都在“竭泽而渔”的氛围之中的时候,人们也就拼命地储蓄。 当然,我的观察可能有些偏颇,但是相信方向上正确。   
  而这种文化的结果是,人们随时准备“竭泽而渔”,这也让政策有了操纵空间。所有能够实施的政策,都必然有其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做支撑。 不少人早在几年前,就认为房价太高,已经超出人们的购买力,最终要跌下去。 于是,他们就成为“空头”,自己坚决不买房,也号召大家不买房。 因为,这些人坚信两点: 1、政策不应该让房价升; 2、人们会理性看待房价,不会做“房奴”,很多也做不起房奴。 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人“大错特错”了。 虽然“空头”批评政府政策,但是让“空头”痛苦的是,无数人在买房,而且价格越高,买的人越多。 更让“空头”不能理解的是,有无数人甘愿当“房奴”都要买房,而这些“房奴”成为让投机资金和政策的关键支持力量。 “空头”迷茫了,难道自己真的错了? 那自己错在哪里了呢? 而这样的迷茫造成了“空头们”的痛苦。  
  在房价上,“空头”错的很厉害,这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也总在反思,到底错在哪里? 今天我想明白了,因为“空头”们大大低估了中国人“竭泽而渔”的胆量! 或者说,中国人具有很强的“竭泽而渔”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少人敢把所有的钱都投入买房,不少人敢把父母所有的钱都用来买房,不少人敢把双方父母的钱用来按揭买房,自己再成为“房奴”;不少人想方设法把兄弟姐妹的钱弄来买房,不少人到处借朋友和同事的钱来按揭买房,也就是说人们能弄到的钱都尽可能用来买房。 连我自己,也有时候碰到根本不是很熟的人,要跟我借钱买房。 所以,抬升房价的政策在“竭泽而渔”的文化中,很容易就形成强烈的执行效果,本来想涨10%,没想到一下子涨了20%。 这样的房价上升,刺激了只关注钱的人们,然后更多的人为了居住同时“赚钱”,采取“竭泽而渔”的策略,在花光自己的积蓄后,向周围的人尽量借钱。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让“竭泽而渔”的文化蔓延在各个方面。 大家都知道,传销害了无数的人。 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传销只是一种直销模式,就像挨家挨户敲门的小贩一样,进行着面对面的销售。 所以,传销者西方,从来没有传销像在中国这样害人。 而陷入传销的人们,想高价销售低质产品,只有“竭泽而渔”一条路: 在发财梦的憧憬下,销售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再到认识的人。 因为,不认识的人根本不理他们,而认识的人也就对他们敬而远之。 于是,他们首先从家里拿钱,后来家里的钱没有了以后,就跟亲朋好友借钱,让自己的业绩“冲刺”,去拿“皇冠”、“钻石”等等头衔。  同理,股市同样在社会资金上进行着“竭泽而渔”的活动,但是无数人进入股市;出口加工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上进行中“竭泽而渔”的活动;食品行业对于人们的健康在进行着“竭泽而渔”的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医学上,对于一个传染病,总希望找到“零号病人”,就是最初发病的那个病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发现疾病成因,并且采取治疗措施。 那么,是什么样的“零号病人”促使“竭泽而渔”的现象形成的呢? 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对个人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拿“房奴”为例,分析这个过程的形成过程。 前面已经说过,成为房奴,往往会牵扯到五个方面的利益体:房地产行业,女方家长,女方,男方,男方家长。   
  在这个利益体中,女方和男方是利益矛盾的焦点。 当女方要求男方买房的时候,以“零号病人”为开端“竭泽而渔”拉开序幕。 女方强硬地对男方说,结婚必须要求买房,否则就不结婚。 这时候,女方“竭泽而渔”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了: 将婚姻的价值置于比买房子还低的价值评估状态。 也就是说,在女方看来,婚姻的价值不如一套房子的价格! 这时候,男方必须进行选择:是付出一套房子的钱,得到与女友的婚姻;还是不付这个钱,失去与女友的婚姻! 如果选择与女友的话,那么男方或者双方,就得进一步去“竭泽而渔”, 以前面开始说的“竭泽而渔”的方式,去跟亲朋好友借钱,去跟认识人借钱,去跟银行借钱,自己终于成为房奴。 这时候,如果男方不同意买房,女方就会转身就走,跟下一个人说,买房才能结婚。 如果下一个人再不同意,就会去跟下下一个人说,买房才能结婚。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买房成为了“群众运动”。 这个女方嘴里重复着一句话:只有买房子才能结婚。 首先,当这句话重复的多了,女方在事实上就变成了一个房地产推销员。 虽然,没有房地产销售收入、甚至自己还要为天价的房屋花钱,但是女方“心甘情愿”的推销着房地产。 其次,这个女方并不是跟某个人结婚,而是跟房子结婚。 因为,男方是可以变的,但是房子不能变。 关键在于,这样的女方并不在少数,很多女方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就是免费替房地产做推销员,然后跟房子结婚。 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啊! 当一般的房产经纪人只是为了赚钱而推销房子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 但是,当一大批人免费推销房子,而且愿意为房子“献身”,这对于房地产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比白求恩都强大的英特纳雄耐尔精神,是坚不可摧的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献/身主义精神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的这个社会现象? 很简单,因为制度遗留下来的第三种力量,把她们变成房地产的“宣传队”,高房价的“播种机”。很多女生从小就在“要老师听话”、男女各占半边天,以及不要和男生来往的环境中长大。 比如说,我在初中的时候碰到的班主任,被称为会“管学生”的班主任,很多家长还专门把孩子往她的班里面送,就是第三种力量的忠实执行者。 实际上,她就是在60年代开始长大,耳濡目染“群众运动”、“表忠心”那一套,然后她就用在我们身上。 她在我们班,定期选“班里最坏的五个人”,然后进行体罚。 对于一些不听她的话的人,她进行孤立。 而对于她能用得上父母的同学,她就把几乎所有的荣誉和资源向他们倾斜。 我们当时的一个副班长,是同学里威信最高的,我以为她对他很好。 后来,我跟当时副班长最好的伙伴聊天,才知道她也经常整他。 因为女生普遍比较听话,所以在班里女生比男生的地位高得多,让男生们非常压抑。 过年的时候,三十多个同学去我家拜年,我母亲就说,我们的女同学都显得太成熟了,好像没有了朝气。   
  一个“好老师”尚且如此,很多其它“教育”的结果就严重了。 因为女生从基因里就比较顺服,缺乏独立意识,所以老师往往利用她们来控制班里的纪律。 而对于女生来说,老师就是她们的“主心骨”,所以她们经常“打小报告”,来对付那些做错了事情、或者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主要是男生。 所以,而在这样一切“唯上”的培养熏陶下,她们形成了只相信老师,不相信同伴的思维模式。 而等她们长大后,就变成了崇拜金钱和权力,漠视自己周围的人的习惯。 也就是说,独立意识被刻意地压制,无脑型的人们被培养出来。 于是,政策和商家只要通过宣传鼓动,操控好了她们,那么就能够把钱从人们的口袋里“榨”出来。所以,在房价越高的时候,反而形成了她们更加强烈的购房需求,并且让希望将来跟她们一起生活的人,也因为她们的欲望而被拖入高价买房的“泥潭中”。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男方和女方的矛盾,并不是两个人的矛盾,而是男方与整个社会的对抗! 要求男方“必须买房”才能结婚的女方,实际代表着整个社会对男方的利益压力,试图让男方屈服。 而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家长、女方家长可能为了自己孩子“好”,也在给男方施压,说愿意拿出钱来,先让小两口买了房,结了婚再说。 而且,整个社会都是处于支持“房奴”的文化氛围中。 有的文章写出来,竟然说当房奴是“幸福”的,而周围有很多人已经进入了“房奴”的队伍。 这时候,所有的社会压力、所有的家庭压力经常会落到男方一个人“肩上”。 这让男方受到极大的压力,个人极为迷茫、极为痛苦、极为孤独! 于是,有的人屈服了,依靠父母买房,或者拿父母的养老钱和到处借钱付首付,然后做房奴,然后得到了渴望的婚姻。 有一些人坚决不买房,结果女友离自己而去,然后又是孤身一人。   
  我要说,坚决不买房,即使女友离自己而去,仍然没买房的人,是这一回合的人生胜利者! 这个胜利来得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甚至像是以失败者而告终的。 但是,没有屈服的人们不应该感到痛苦,而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感到庆幸,逃过一劫! 做房奴,还是不做房奴,不仅仅是买房本身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向“竭泽而渔”的社会文化屈服的问题。 如果屈服了,那么也会随社会文化的“大流”,去做“竭泽而渔”的事情,将来的生活将会非常悲惨。 而如果认清楚了这个现实,没有做房奴的人们就可以明确地告诉自己,在买房这个人生“回合”中,自己做了一次实际上的命运胜利者。 需要记住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交换。 也就是说,所有的胜利都需要付出代价,胜利的重要性越大,代价往往也就越大。 但是,胜利的意思就是,得到要远远大于付出。 没有买房得到的,要远远大于失去的!   
  因为没有买房而失去女友的朋友们,你们失去的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终身伙伴,而是一个代表社会其它力量试图榨取你的“包袱”。 经济学是帮助大家全面地思考,长远地思考。 如果你和一个“没房子不嫁”的人结了婚,那么她是不是以后要因为买车跟你离婚? 是不是因为买名表、钻戒跟你离婚? 是不是因为别人的丈夫赚钱多,你赚钱少,天天跟你唠叨,对你表现得轻蔑,对其他人有钱表现得憧憬? 是不是你稍微有点钱,她就要像别人那样,去买时装,去买时尚手袋? 是不是你们稍微有点钱,就要去旅游? 而如果没有钱,出去旅游不了,是不是她就要抱怨生活过于乏味?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中,你能够高兴得起来吗? 你能够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吗? 你敢于为了长远的发展,牺牲眼前的利益吗? 不牺牲眼前的利益,你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吗? 没有一定的继续,你敢冒险吗? 而不敢牺牲眼前利益、不敢冒险的人,我还没有见过有成功的。 而在现在的时候环境中,不成功,就受穷,越来越穷。   
  所以,没有受到女友“胁迫”而成为房奴的人,应该为自己高兴。 感谢上帝,你生活在一个这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女友是否适合做妻子的年代。 因为,买房还是不买房,很容易地就证明你的妻子的态度。 不要像当时那些被妻子揭发的“右派”和“反革命”一样,糊里糊涂就被搞死了。 而且,这是每个人增长智慧的过程。 有的人比较聪明,通过其它的方式转移了女友的注意力,让女友不再“钻牛角尖”,痴迷于房子,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的人生很长,我们每个人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 有的人通过说服女友,决定不再买房,双方达成共识。 而至于那些无法说服女友,也无法转移注意力的女友,分手“止损”绝对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同时,依靠父母买房,或者因为结婚压力成为“房奴”的朋友们,你们要警惕了! 你们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输了最关键的一局! 输得这一局并不在于,你的房子买了以后升值了多少,而是在于你们已经被“套”到了房子里面。 打个比方,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有的将军见到对方的军队非常勇猛,难以通过直接攻击而战胜,所以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 他会让一部分军队带上很多辎重物资,然后去攻击这个勇猛的军队。 然后,假装迅速溃败,扔下这些辎重物资。 这个勇猛的军队看到这些辎重物资后,立刻停止追击,然后纷纷哄抢“战利品”,往回搬。 在搬运的过程中,其实将军已经埋伏好了另外一支军队。 然后,在突然之间,这只军队杀向这个拖拉扛拽战利品的队伍,然后本来一个非常勇猛的队伍,就变成了毫无抵抗力的“待宰羔羊”,全军覆没。 年轻人就像这只勇猛的军队,而让父母给自己买房,或者成了“房奴”的年轻人,就像有勇无谋,哄抢“战利品”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了“待宰羔羊”。 这个社会随时会在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你们已经非常沉重的负担上,给你们重重的“一击”。   
  从宏观环境来说,“竭泽而渔”的社会文化已经把房地产行业,及其附庸汽车业等行业,养成了巨大的“肿瘤”。 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能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人们在计算房地产业风险的时候,往往只关注银行存款,这是缺乏全面考虑的。 人们应当看到,在微观经济层面,买房的人们已经几乎是把人生的一切都压在了房地产上。 巨大的房地产经济,是依靠压抑实体经济,无数商人放弃了自己的生产和贸易,买了房地产;依靠压抑养老,无数家长把自己的钱给了孩子;依靠压抑医疗,人们连治病的钱都没有了;依靠压抑教育,人们没有养孩子的钱,没有钱给自己买书、参加教育培训课程;依靠压抑未来发展,人们不敢跳槽,而且因为缺乏教育提升,往往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挣着越来越少的工资;依靠压抑健康,人们没有时间和钱去锻炼,因为为了多赚点钱,就需要给企业“当牛做马”。 我们知道癌症的特征,就是通过掠夺全身其他部位的营养获得成长。 其实,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骨瘦如柴”的社会,这个大家已经感觉了出来。 而越是“骨瘦如柴“,对“肿瘤”就越没有抵抗力,所以“肿瘤”就长得越快,身体就越虚弱。 可以说,“骨瘦如柴”经济的“临界点”已经近在眼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 如何紧缩开支  
  据说,民国时期著名的特务头子沈醉有一个出众的特长,只要让他进一个家里呆15秒钟,他就能把这个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用脑子记下来。 这种敏锐的感觉让他成为非常难以对付的人。 其实,分析经济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敏锐感觉到社会经济中的关键特点。 而经济学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经济的敏锐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educated sense。 缺乏对经济现实的敏锐感觉,就是理论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就是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好,我们一起来观察,与健康发展的经济相比,“竭泽而渔”经济缺了什么? 认清楚这个核心问题后,很多问题就“昭然若揭”,我们的未来也就有了明确的导向。 本部分就简要探讨一下:   
  先说一个其他的话题。当我们学习一些世界历史,就会发现古希腊历史极为灿烂辉煌,也极为迷人。 我曾经看到过古希腊的雕塑,其造型协调逼真,细节之细腻完美,给了我极其强烈的震撼。 先不说那些很大、很知名的了,因为已经有无数人说过。 我说一下我看过的一个小铜雕像,是一个已经残缺了的胜利女神(Nike)。 看着她带着翅膀、充满张力、充满活力、充满信心、充满女性美的形象,我无法不赞叹古希腊的文明。 那时候,我真正感受到nike运动品牌从她身上获得的进取灵感。 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的雕塑水平仍然无法超越当时的人体雕塑水平。 从文化背景来说,完美的人体雕塑反映出希腊文化对于人的重视,弘扬人性的古希腊文化,成为今天西方文化的核心基石之一。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起地球”。 匠人是做不出希腊雕塑的,只有拥有几何学、人体解剖学、材料学等各方面科学深厚功底的复合型艺术家才能实现。 而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不仅仅使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得以实现,更成为今天世界通用的初级几何学教程。 在这些科学的背后,是伟大的思想,就像上面阿基米德说的话。 而这些思想中,最灿烂的就是哲学。 而苏格拉底成为哲学划时代的人物,代表着人类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智慧的生物,从感性判断向理性思辨的转化,朝着智慧的方向思考。 苏格拉底天天用他的“我无知”,去骚扰别人; 学生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言论为“幌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构思着“理想国”; 而学生亚里士多德反对老师柏拉图的观点,说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开始了“形而上”。 他们思考着世界的起源,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构建等等,并且将思考延伸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他们凭着思想的“支点”,“翘起”无数人的智慧人生。   
  而对于“支点”的问题,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在我考高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要求所有的人第一志愿报中专。 为什么呢? 我记得清清楚楚,她曾经这样说:“初中打基础,初中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上学回来后都是只去高中老师家,从来不到初中老师家来”。 当时,我坚持要考高中,不报中专。 她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当着全班家长的面,跟我母亲说:“你儿子别说能不能考上高中(当时我的成绩很一般,而升高中淘汰率又非常高),就是能考上高中,能够考上大学吗?” 这让我的母亲非常沮丧,回来跟我说要我考中专算了。 我跟我母亲说:“你跟我爸都是大学生。 我就是上不了高中,或者上不了大学,也绝对不上中专。不能一代不如一代。” 后来,我侥幸上了高中,在高中遇到一群极为优秀的老师,让我这个几乎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后来在高考的时候,省里的名次比较靠前。   
  我和一个美国朋友谈到教育,他问我:“你能不能想起你上学的任何一个老师。” 因为他的不少中国朋友跟他说,他们很难记起哪个老师,因为他们的老师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过什么价值,基本上都是靠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好学生的。 那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的人生真是太幸运了! 我不是想起一个老师,而是好几拨!在初二开始学物理的时候,我的父亲给我讲了两个晚上的物理,我两年基本上就不用学物理了,最后考了非常高的分数。 在初三开始学化学的时候,我的哥哥告诉我学化学很简单,背会公式就行,后来我就靠这个也考了不错的分数。 快到中考的时候,我的姐姐告诉我学英语的方法,让我的英语也“突飞猛进”。 到了高中,一群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还改变了我的很多同学命运的恩师,让我们度过了极为快乐的时光。 我们不仅玩得疯,更是在成绩上“放了卫星”。 到大学,当时的学院风气,还在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买了大量外文原版书。 我在90年代初,就开始读《财富》、《商业周刊》等杂志,看到了国外的大企业都在做什么。 我的专业老师们,也大多数是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老师,带领我们学习国外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读MBA,又是一群放弃了社会上的高收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其中一个老师让我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  
  好像是李嘉诚说过:“知识改变命运!” 我觉得,这句话的立足点太低、太过功利,不足以引导人们的正确方向。 而正确的说法应当是:“知识就是命运”。 在当今的社会中,知识似乎越来越不被重视,大学生越来越找不到工作,我就更加感觉到知识和教育的重大意义。最近几年,我跟人聊天的时候,最喜欢聊的内容之一,就是我的教育思想,从儿童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成人在职培训。 我为什么对教育这么感兴趣? 因为我看到了知识和教育给人们的内在带来的无法隐藏的变化。 只要看一看上了30岁的人,有的人即使用金钱、地位、荣誉来“包装”自己,就是再装腔作势地演戏,也无法掩饰自己从内而外的贫乏,甚至直接让人产生厌恶;而有的人除了知识之外,即使什么都没有,都在散发着知识所带来的挡不住的吸引力。   
  多说一句,如果大家有兴趣训练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给自己的未来找到方向的话,只需要做到一点:假设我们见到每个人都是普通人,然后以知识为标准,从一个人的“衣着相貌、言谈举止”来判断,他是不是符合知识所带来的“由内而外”的气质。如果见到的人是这样,就是他再贫穷,也要跟他交朋友,与他同行;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他的权力再大、地位再高、钱再多,也要跟他保持距离。 我敢夸口,只需要这么一条简单的标准,就能够减少人们受骗上当,或者“随波逐流”的机会,让很多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在未来,随时都会出现“巴布托突变”,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发现“与知识同行”给自己带来的价值! 可以说,这个策略可能在平常的时候,不一定会给人带来经济利益,甚至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 但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这个策略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 如何紧缩开支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观察,“竭泽而渔”的社会经济文化到底缺什么? 其实,我们读到这儿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缺的是,认可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投资。  
  在“竭泽而渔”的文化中,人们都以“财富”为标准,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 比如说,人们都在说“国富民穷”是错误的,希望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 这种思想对很多人有吸引力,但是实际上仍然陷于“竭泽而渔”的思维中,是典型的“思维模式陷阱”。 因为,“民富”往往也是由财产等外在标准衡量的,而不是用人的内在价值衡量的! 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关注了外表的财富,就忽略了对人内在价值的重视。 所以,当人们追求富裕的时候,实际上就走入了“竭泽而渔”的思维陷阱。 这样的话,即使最初“民富国强”,到最后都要转化为“国富民穷”,或者是“民富国弱”。 打个比方,中国宋朝是个“民富”的国家,但是虚弱到极点。 所以,人们要打破“竭泽而渔”的循环,首先必须打破“民富”的观念! 打破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思维定式!   
  在“民富”的思想下,人们急于赚钱,所以天天想着经商、办厂、投资等等外在的“财富”。 但是,人们急于赚钱的时候,没有看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太差,根本支持不了“赚钱”这个活动。 而且,如果碰到“打土豪”、“吃大户”的时候,一辈子辛辛苦苦攒的一点银子,很快就因为“巴布托突变”而变得“一无所有”。我看论坛上,有一些“非常火”的帖子,用自己对社会的准确预测,引导人们更好地投资,吸引了大量的人们询问投资建议。 包括这个帖子,也有不少人在问我行情。 在我看来,这些楼主用自己的知识为大家做贡献,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对于打听行情和投资建议的人们,我就需要提醒你们了! 你们这样“追求财富”的方式本身错误的,因为你们即使有非常好的投资建议,你们也很难赚到钱。 更进一步说,你们“追求财富”的行为本身,也是错误的。当你们追求财富的时候,你们已经在“竭泽而渔”! 所以,我这里给朋友未来的建议是,停止“追求财富”的行为!   
  真正健康发展的经济,应该是“民强国富”! 用知识武装民众,让民众在知识的支持下,强大起来。 这种因为知识而形成的内在强大力量,是财富的动力源泉,是谁也抢不走的。 打个比方,黑社会一般都是非常凶狠残忍的。这些人欺压良民、敲诈勒索、行凶杀人等等,干了很多坏事。 但是,只要还仅存最后一点点良知,还有一点点聪明才智的黑社会头子,都会尊敬学者、尊重知识分子。 即使这些学者跟黑社会“势不两立”,但是一般的黑社会还是尽量避开学者,对学者表现出最大的克制,有的高级黑社会头子还会主动表示对学者的尊敬。 这是为什么? 因为,对于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财主,黑社会只要把他们的财产抢走,他们就会变成一无所有的可怜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黑社会根本不怕他们报复。 但是,黑社会根本无法抢走学者的知识和社会影响力! 而且对于黑社会来说,学者不仅是“无利可图”,更是随时威胁黑社会的生存。 因为,只要有知识和社会影响力,这些学者随时可以看到黑社会的最薄弱环节,然后找到最佳时机,轻松地打垮黑社会。 所以,黑社会出于最功利的自己保护角度考虑,都要尽量维持双方和平的关系。 而学者不需要维护这种关系,可以随意批判黑社会。 所以,黑社会只能够做出让步,通过表示尊敬来维持和平了。 这样的关系就像我们教导主任和我们班主任的关系,班主任虽然当着我们所有同学的面,训斥了教导主任,但是教导主任在大面上还得尊敬班主任。 这就是知识的强大!   
  社会的竞争,不是表面财产上的竞争,而且内在力量的竞争。 比如说,美国欠了很多债务,美国人花钱“大手大脚”,还没有什么储蓄,看上去他们随时都可能“破产”。于是,日本人就以为美国是“纸老虎”,想超过美国。 但是没想到,美国的国民的知识能力过于强悍,一眼就看出来日本社会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关键问题,然后想出一个“知识经济”的新花样,就把日本重新远远地甩到了后面。这样的国民知识力量,怎么都能从其他人那里搞到钱,所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 而且,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眼光短浅”了。 在日本侵华之后,宋美龄到美国国会的讲话,赢得了美国国会的热烈反应。 再加上罗斯福总统的推动,“孤立主义”的美国开始参与到国际事务中,美国除直接参战之外,全面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而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全面禁运,将日本逼到了“角落”,日本决定对美国发动袭击。   
  美国对日宣战后,德意对美宣战。 德国纳粹没想到,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大大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由于美国拥有大西洋天然壁垒,而且一直是“自己管自己”。 所以,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编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成为世界第七。 德国通过“闪电战”,轻易打垮了波兰,占领了法国,那么远在大西洋彼岸的一个军事弱国似乎对德国没有丝毫影响。 因此,德国出于对日本盟友的支持,毫不犹豫对美国宣战。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的军舰不论是数量还是排水总量均不及日本海军。另外,日本还拥有关岛等近陆海军基地及港口,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基地链。而美国在太平洋上,用旧式巡洋舰和英国海军交换的海军基地尚未形成战斗力,军事优势似乎也明显在日本这边。 但是,战争把美国内在的强大力量激发出来,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 1050万人,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而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其中有将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国通过持续的进攻策略,同时支持中国的抗战,拖垮了日本。 美军同时破解了日本海军的密电,致使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败涂地。后由于美军在日本近海的水雷封锁,使日本无法获得外界的军事援助。日本海军不但在太平洋战场失利,而且海军精锐损失殆尽。 同时,美军将士也是越打越聪明、越打越勇猛,尽早结束了二战,给欧洲一半地区的人民带来了自由。   
  宣扬“阴谋论”的人们可以歇菜了!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更好的竞争基础。 而人类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智慧的生物种群,竞争的主要方式就是斗智斗勇。 你自已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通过“竭泽而渔”的方式搞到一些钱,然后别人通过智慧的方式把钱再弄回去,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竞争方式了。 但是,这时候你不是思考,自己应该改变过去愚蠢的“竭泽而渔”赚钱、辛苦攒钱的方式,而是埋怨别人智商太高,随便出几个方法,就把你攒的钱卷走了,希望别人通过“公平竞争”,跟你一样用愚蠢的方式赚钱,那可能吗? 在这个国际竞争的经济中,是应该让愚蠢的人开始学会进化,或者直接淘汰愚蠢的人,而不是让聪明人退化,变成愚蠢的人。 所以,即使所谓的“阴谋”侵害了我的利益,我也举双手赞成! 我也要持续增长我的智慧,将来回过头来“阴谋”别人!   
  贫穷导致愚昧,愚昧又导致贫穷。 这句话是我在一本纪念苏联解体15(?)周年的书上看到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贫穷的人们啊,因为生活过于贫穷,所以总是想着自己变富。 就像某个天天喝稀粥的农民,想像着当上皇帝的情景,能够每顿饭吃两碗面,加上他最爱吃的红烧肉。 所以,贫穷的人们就开始追求富裕这个结果,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穷人在追求物质的时候,也就根本没有时间静下来,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贫穷,结果人们越来越穷。 一次苏联领导人带着美国领导人参观自己的样板农庄,希望30年能够推广开来,成为所有农民的生活标准。 没想到,美国领导人说,我们早就是这样了。 而苏联就更想建设这样外在物质标准的农庄,结果把农民弄得越来越穷,在一个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环境下,可以饿死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是后来农民们一直处在饥饿的边缘。 当人们越处于贫穷状态之下的时候,人们受饥饿的驱使,也就越容易采取“竭泽而渔”的愚昧行为。   
  知识是“民强”的“支点”。 认识到“民强”才能“国富”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在200多年前,一小撮富裕的种植园主等人,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强悍地挑战强大的英国正规军。 而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这些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只有在强大教育的支持下,才能够实现。 当时,在教会力量支持下,美国人的识字率超过98%。 但是,这些人认为仅仅识字还不够,于是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大办教育”的风潮。 他们学习德国的先进经验,把德国的现代大学教育模式搬到了美国。 然后,随着持续对民众进行着大量的知识教育投资,教育在美国开始兴盛,美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理论。 而通过几十年的持续教育投资,一大批出身贫寒、但是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人们脱颖而出,通过大量的技术创新,开始引导世界的创新脚步,逐渐把世界发展的主导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民众一直是非常穷的。 其实,当时不仅美国民众穷,有些美国总统也是非常穷。 华盛顿等开国先贤大都是富人,衣食无忧。 尤其是华盛顿开了个“坏头”,自费给人们“做公仆”干活。 所以,这些先贤在最初服务国家的时候,就把总统的工资标准定的很低,而且总统退任后,也没什么钱,更不用说给家属钱了。 而他们“没长后眼”,没有看到一些穷人当总统后的窘困。 当时,美国还没有“眼球经济”,也不像克林顿那样,卸任之后巡回演讲一年,然后出本书,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把最初竞选总统时欠的债还清。 所以,美国有好几位总统,卸任之后就陷入比较清苦的生活中,而有的总统遗孀竟然连生活都“难以为继”。 于是,有一些比较富裕的美国人,觉得这样很有损美国的“脸面”,提出接济总体遗孀。 不过,因为当时“清教”势力非常大,教会要求人们克勤克俭,把乱花钱当作严重的罪恶,所以大家对于贫穷和富裕的感受并不是非常明显。 因此,保持节俭的美国人持续地把资金投入教会、教育、再生产的时候,美国的内在知识力量就爆发出来。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何通过教育,找到自己的“支点”,引导自己的未来方向呢? 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经历和我哥的经历。 我的经历是个物质上变得贫穷的过程;而我哥的经历是通过教育,找到机会,打破“贫穷循环”,物质上变富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 如何紧缩开支  
  耶稣基督说:“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在全球化竞争中,以追求智慧为目的智慧之子,才会获得经济的成功。 或者说,学习知识、获得智慧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核心过程。 而以智慧为目的,虽然不追求利润,但是最后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且可能获得非常大的利润。 就像美国医药巨头默克公司的前总裁乔治 W 默克说:“医药为人,不是为了利润…,利润随之而来”。 而手里拿着钱,不知道追求智慧,只是追求利润的人,最后必然亏得“血本无归”。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通过股票赚钱。 某个股票曾经是股市中的“宠儿”,股票价格最高升到150元以上。有一些人在120元以上的位置进入,想着能够通过“价值投资”获得长远的回报。 但是,结果股票一路下行,曾经跌到20多元,现在虽然回到50元以上,但是在120元以上买股票的人,估计已经痛苦了很长时间,而且几乎失去了希望,感觉股票回不到120元以上了。 那么,为什么股票跌的这么多,为什么人们亏得这么惨,感情上这么痛苦? 因为,亏损的人们真正开始感受到,因为自己缺乏足够的智慧,“跟风”买股票,希望获得利润,结果跳进了“陷阱”。 而这只股票为什么下跌如此多呢? 这个公司同样是因为希望获得利润,结果跳进了“陷阱”。   
  再说另外一个话题。 2006年开始,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已经处在3000元之下,到2009年很多人只能接受1000多元的月薪。 虽然这些大学生经过了一层层的竞争,自己耗费了十六年以上的学校时间,也花了父母十几万到几十万元。 但是,找一个月薪3000元的工作都不很容易。 而3000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这时候,大学应届毕业生就可以说是“弱势群体”。 他们的投入虽然非常大,但是难以收回投资,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存。 假设一个企业要雇佣一个大学毕业生,比如说经济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汉语和其他语种的语言学、美术设计等专业,月工资为3000元,再加上相关管理费用和缴纳的各种保险等,每个月雇佣一个大学生总费用加起来为5000元,或是说每年6万元。 一个企业雇佣10万大学生的成本是每年60亿,4年时间雇佣他们的费用将是240亿元。   
  同时,上面说的企业为了赚钱获得利润,于是要进行海外投资。 而且,这个企业绝对是个大企业,大企业就不能太“小气“,海外投资也要“搞得大”。 所以,“敢想敢干”的企业领导就决定,第一期投资额为接近240亿元。 而且,他还准备继续筹集上千亿元,希望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 当然,因为大量的股东“用脚投票”,让股票价格应声回落,大幅下跌。 而且,证监会也不能让公司这么干,因为这么干的话,一下子就会把其它企业可能搞到的钱给吞了。 最后,筹资上千亿元的目的最后没有达成。 当然,他已经非常坚定地把接近240亿元投了进去。结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投资亏得只剩下了几亿元。 也就是说,这家企业的领导只需要一个决策,230多亿元就打了“水漂”。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购买力平价”。 比如说,一辆宝马X5 4.8在美国卖5.2万美元,同样的东西在中国卖120万人民币。 那么,在宝马X5这辆汽车上,1美元大约等于23元人民币,这就是购买力平价。 同样,一个企业领导亏损一次,其“购买力平价”就是10万个大学生4年的总成本。 在这个“购买力平价”中可以看出,这个企业领导很轻松地作出一个决策,然后很容易地让230多亿元亏出去。 同时,一个大学生花了无数的金钱、时间、精力和智力,但是找到每个月3000元的工作都很难。 所以,一个领导的亏钱决策就等于葬送了10万大学生工作4年的成本。  
  那么,这4年意味着什么? 如果这个企业领导不做这个亏损230亿元的决策,然后把这些钱存到银行,并且雇佣10万大学生,只给大学生发工资,不用大学生干活,那么本金加利息,也足够10万大学生的4年费用。 如果让一个大学生有工作机会,并且在工作中学习、锻炼和成长。 那么经过4年时间,这个大学毕业生往往就能够成为初级或者中级专业人士。 我相信,如果能够给10万大学生4年的时间,让有经验的人们带领他们进行在职工作和培训,那么他们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他们起码能够让一个沿海出口达省的加工业明显上一个台阶,通过产品升级和营销开拓提升产品质量,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经济风暴中,以更高的价格抢夺其它国家企业的生意。 他们能够通过经济金融研究,让人们更多认识国际经济的发展方向,减少国际投资的亏损,不要一下子亏损几千亿美元!   
  但是,进行了这个投资决策,10万大学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也就无法成为专业人士。 而且,企业领导的特征是,不怕犯错。 他们任何犯错的成本都可以转嫁到其他人身上,比如说让股民亏掉,自己还是拿数千万的高薪。 从社会价值来说,虽然领导通过一个海外投资决策,很轻松地就亏了230多亿元,葬送了让10万大学生成长为专业人士的机会。 但是,对于这个企业领导来说,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而且,企业股东似乎也比较“低调”,没有明显的反应,所以企业领导的位置还可以坐得稳稳的。 当然,对于企业领导来说,“替罪羊”是需要找的。然后,让这个“替罪羊”承担了一切责任就行了。 同时,因为投资亏损导致经济不景气,工作越来越不好找,所以大学生必须小心翼翼。 如果一个大学生犯一个不大的错误,比如说因为自己的疏忽,让企业损失了23000元,企业就会找这个大学生谈话,认为大学生不够专业、不够敬业。 而且,往往会扣大学生的工资,或者直接开除了大学生。 但是,这个企业领导亏了230亿元,当交了“学费”。 反正企业“家大业大”,亏点不算什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就像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当我们喝多了的时候,就越发感觉到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确实,看看现在的人们,太需要尽快赚钱了! 我总感觉到,人们像见不到明天似的,非得要在今天赚到钱,非得在今天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就像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孩子,哭喊着“我就要,我就要”,然后在那里嚎。 那么再想想,像上面说的,培养大学生需要4年! 4年啊! 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4个世纪那么漫长。 谁能等得了4年?! 就像谁能等得了4个世纪一样! 中国古代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够准备把自己建的宫殿什么的,要等自己死后才建好。 所以,尽量就地取材,加快施工进度。 谁能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经过180年才盖好?! 美国人可能有耐心用公费把孩子从小培养起来,但是我们等不及啊。 我们需要尽快赶上美国啊。   
  同理,我的初中班主任似乎也看不到我们上大学的时刻。 她总是鼓吹女孩都应该上中专,上大学太苦了,不适合女孩。那年是我们那儿,第一年初中可以考中专。 如果我们上中专的人多,那么她的升学率就高,她的“教学业绩”也就更出色。她在威逼利诱我们同学上中专的时候,理由似乎就这么简单。 当然,她同时可能还嫉恨我们的高中老师们,觉得他们看不起初中老师,所以尽量让好学生都上了中专。 还有,就是她觉得学生们都“没有良心”,她那么努力教了学生,学生最后都不理她。 其实,仔细想想也难怪她那么强烈地向大家推销中专,后来上了大学的同学们好像都是她所不喜欢的,当然也是不喜欢她的。 至于轮到她自己的女儿,她好像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变得非常有耐心,非常讲求男女平等,不觉得女孩上大学太累了,她不仅让她女儿上高中,还要让她女儿上北京的大学。
  在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当时牢记一句口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那时,这句口号是毫无任何掺水的真情实感。 所以,我们要了解国外的情况,找到国外的差距。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曾经举行过班里的“模拟联合国”会议。 当时,大家商讨的内容是,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2亿,中国粮食出现危机,于是各国的代表坐在一起,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写起我个人教育这段,以前尘封的记忆好像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大家都回去查资料,然后各自代表一个国家,从自己的“国家“角度探讨解决办法。 当时,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呢,所以我们都去找书,翻报纸。 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我的一个同学代表“中国“发言:面对中国越来越恶化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少的土地,要求各国接受一部分中国的移民,以减少中国的人口压力。 结果,我们同学代表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都不同意接受“中国人”。 到今天,22年过去了,我们当年讨论的很多问题都变成现实。 只不过,我们没有想到今天的结局,这些国家欢迎中国人,不过是中国的人才。   
  1990年代后期开始,似乎人们的思维全都变了。 人们都开始至考虑自己的利益了,人们从“为中华崛起”变成了“为自己利益”而读书。 当时,我就开始对整个社会文化的转向愤愤不平,觉得没有了希望。 当年,只是一个感性的认识。 而到了10年以后的今天,我对此有了理性的认识。 当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读书的时候,就会将眼光放在只属于自己眼前、只看到最短期的利益。 再加上朱镕基关闭了国际期货,很大程度上关闭了中国与世界经济金融交流的窗口。 于是,人们的眼界开始局限在国内,局限在自己的行业之内。 人们开始追逐房子、车子、时尚流行等等虚浮的物质。 这些都是整个社会文化,向小农文化的回归。 然后,人们为了利益开始失去道德意识,加剧了“竭泽而渔”的文化传统。 小农文化和“竭泽而渔”的文化传统,我将在“食品安全”部分,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当人们为了自己、为了眼前私利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占小便宜吃大亏”。 在每个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只有胜利才会带来财富,而失败者失去所有。 所以,人们为了胜利而组织起来,进行艰苦地训练,提升自己的技能与组织力量,然后“打出去”,通过对外征服而获得胜利果实。 过去欧洲的王权通过军队,实现对外征服。 到了民主制时期,尤其二战之后,各国通过跨国公司实现对外征服,通过争夺消费者、争夺市场份额,获得竞争胜利,并且击垮竞争对手。 但是,唯独中国这个“崛起”的大国,没有一个企业把自己品牌的产品打到欧美日国家,挤垮竞争对手,获得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忠诚。 人们更多的是做代理、“市场换技术”,做“国际民工”。 人们在短期获得一点点“蝇头小利”之外,扼杀的是本民族的未来。 那么,什么是“市场换技术”,就是没有那个时间培养自己的人才,让自己的人才赚钱,而是急迫地通过开发自己的“金矿”,让外国的人才来开采。 唉,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够理解,“赚钱并不一定是好事”的意思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 如何紧缩开支  
  以前,当别人对未来经济充满向往,觉得经济就是一个坐“飞机火箭”的历程时,我总是不合时宜地建议别人防止经济崩溃,结果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 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言行是错误的。 反正朋友做不成,还不如变换说法。 如果我现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只需要冷冷地问他们一句:“你们幸福吗?”  
  经济学是一门关乎国民幸福的学问。 现在,社会上好像有很多“经济学家”。即使我的同学朋友知道我的专业和经验,但是他们炒股的时候,也在跟我谈GDP,谈未来的经济预期,顺便给我上上“经济学理论”。 我当时就在想,人们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可爱”,就喜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当然,这些“经济学家”在憧憬未来的时候,永远不会谈到国民幸福的问题。 其实,只需要对国民幸福状况做个判断,“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就彻底崩溃了。 那么,经济幸福感从哪里来? 幸福感从数字上来。也就是说,纯理性的数字创造了纯感性的幸福。 但是,与幸福感有关的数字和“经济学家们”的数字不是同一个数字。   
  直接决定幸福感的数字是劳动者收入,劳动者收入的背后是资源效用。或者说,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的价值。比如说,根据河北省的一个数据显示,由于设备水平低,民企钢铁厂对水和铁矿石的消耗数量惊人。据了解,炼1吨钢,就需要6吨水和1.6吨铁矿石,加上大量的能耗和污染,变成几千元的产值。 这6吨水如果加点调料,弄成可口可乐,就意味着在没有污染和其它消耗的情况下,变成数万元的价值。 如果做成“依云”矿泉水,就是数十万元的价值。 也就是说,很多炼钢工人就没有任何幸福感可言,因为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导致人成为“机器”,麻木到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而在北美可口可乐工厂工作的工人,因为工资很高,而且工作很轻松,所以大家都比较快乐。 当然,“经济学家们”畅谈美好未来的时候,是不会关注炼钢工人是不是幸福的。 而我从以前对农民和工人的爱恨交加的感情出发,是认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者工资”的理论的,所以我和“经济学家们”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增加幸福感,主要是对人的投资。 我曾经做了一笔很小的投资,让我们的全家都显著提升了幸福感。 尤其是对我母亲来说,大大解决了她的一块心病,她说她就是闭眼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而这个投资,这就是对我哥的投资,是我这一辈子最得意的投资之一。 那么,先说大致背景情况。 现在,当老实人吃亏啊,尤其是当有知识的老实人更吃亏! 我吃了很多亏,而我哥就是放到全国,都可以当“有知识的老实人吃亏”的典型。 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知道自己随时都有机会,所以吃点亏没关系。 但是,我哥的机会越来越窄,眼看就废了。 作为一个学经济金融的,我还是有能力判断战略方向,并且用这个战略思考支持了一下我哥。 于是,通过帮助我哥找到了“知识支点”,投资了很少的一点点钱,他开始从“赤贫”复苏。 后来,他找到了“机会支点”,并且凭借初期的“知识支点”,抓住了机会。 有了机会之后,就好办了。   
  对我哥的考虑,是从理性思考开始的。 做投资的时间长了,背后的理性思考就会很多。 比如说,当时我在市场上赚了点钱,让前女友把钱“卷走”后,然后我果断地“止损斩仓”,断绝她想跟我重归于好的念头。 后来,我又赚了点钱,就开始想到我哥。 他的经济状况极差,每天工作很多,连自己的都养不活。 这么说吧,他在我们那个落后地区的国营企业里面,有点像东北的味道,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就基本上没涨过工资。 他作为一个工程师,负责他们整个分厂的工作计划、施工组织、管理监控。 但是,他的工资基本上是最低的,即使他的工龄超过15年,但是比工龄5年的工人都低。 2003年的时候,他们分厂厂长“忽悠他”,让他回去再干一段时间,给了他很多口头承诺。 即使到了那时候,他一个月能够拿到手的钱是300多元,绝对属于城市赤贫阶层。   
  我们兄弟情深,从上大学到工作到赚钱,我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哥特别高兴,或者说特别骄傲。 虽然他总是跟别人说起我,为我骄傲,但是从来没有主动问我要过一分钱。 这时候我想,就像他这种情况,早已经是我母亲的严重心理负担了。 因为,他没钱买房子,只能跟我母亲一起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基本上也由我母亲的生活费里出。 一个家庭中,最弱的孩子总是让家长最担心的。 而且,我知道,如果他这样下去,迟早也会成为我的负担。 如果他碰到任何事情需要钱,首先都会想到我,而我不可能把我哥“止损斩仓”。 问题在于,我从事着高风险行业,今天赚的钱,明天可能就会赔回去。 就怕到时候,我有心无力。 而且,我也要结婚,到时候就算我有钱,也会为这个事情发生很大矛盾。 所以,最关键的并不是我给他多少钱,而是要帮助他自立! 当时,我觉得那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后来发现实际永远要比想像中艰难得多。而这个过程,用了整整8年!   
  在1998年的时候,人们都已经主要关注钱了。 像我哥这样的低收入,就是在他们同学里也是非常少见的。 我哥的几个好朋友,有两个去做了外贸,生活已经非常好;有的在做工程,也是赚不少钱,还有的进了政府机关的“肥缺”单位。 只有我哥在企业里,还不是企业的机关办公室,生活每况愈下。 于是,连老丈人、丈母娘挺看不上他的。 当然,我哥的几个连襟里有一个,还是名牌大学毕业,也在企业里混的特惨! 夏天去钓青蛙,然后弄青蛙腿出去卖钱。 当时,我回家的时候碰到他,刚钓青蛙回来,还问我吃不吃。我说不吃。 而且,他不像我哥,我哥还有比较强的母亲、姐姐和弟弟,他也是一般工人家庭出来的。 所以,丈人丈母娘更是看不上他。 后来我哥的连襟去了广东找工作的时候,住在我那儿,我看着他就感叹,人穷志短。 去错了一个地方,找错了一个单位,竟然让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变得如此可怜。 (他的知识技术确实强,找到著名的外企,收入是在国企的十倍,还主动要免费给他解决广州户口。 因为,解决户口后,收入再翻倍。)   
  现在想想,我就是一个各种反差、各种矛盾集中的人。 我哥比我聪明,但是他有两点比我差很多:1、上学没有遇到好老师; 2、在重要的事情上,不够坚持。 他从小到大,都是碰到的“垃圾老师”,上高中也没有到“快班”。 而在“慢班”,化学老师的水平还不如他。 第一年高考离分数线差得很远。 后来去补习,也是很烂的补习班,他们经常去班里下围棋。 到了补习的第二个学期,来了个好老师,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比第一年高出100多分,在那个时候是个少有的纪录。 我目前的妹妹当时在一个重点大学当老师,已经联系好了,只要够分就录取。 但是很遗憾,就差几分。 当时,我哥没有告诉我父母,就报了个“垃圾学校”,结果就录取了。 当时让我父母都非常恼火,但是不能不去,因为如果不去的话就三年不能再考! 我后来问我哥,为什么要报那个学校,我哥说觉得补习太累了,随便上一个就算了。 (我的“垃圾”称呼一点都不过,当你们的人生遇到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校,我估计你们会用无数恶毒的词去诅咒他们)   
  各位朋友,我哥的经验告诉我们,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住! 一点心理的动摇,都要给自己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因为,他高中的一个同班同学就坚持住了,又考了一年,后来读到博士,进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重要的工作。 我初中考高中的时候,也是看到他的状况,决定就是不上学,也不上“垃圾学校”。 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是个“强硬派”,我们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我们崇拜的偶像。 他在高中给我们讲历史的时候,就说起我们以后的人生。 他说,别看你们现在坐在这里,似乎都一样,但是因为你们的努力程度不同,你们在十年后就会差异很大,二十年后就会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 我哥就是,因为当时少了点坚持,所以很快沦为“社会最底层”。 他因为没有上一个好点的学校,所以分配面就很窄,就只能到工厂,就把他固定在了社会底层。   
  然后,他开始了挣扎的过程。 他在工厂里,工作勤勤恳恳,所以不论从最底层的操作,到整个方案设计、施工组织、到具体操作全熟。 后来,人们都开始“下海”,他也“停薪留职”,去帮助分厂找客户。 但是,他就不是那种善于在外面折腾的人,后来一年多只找到一个客户,然后揽了两个项目。 虽然,工程总额还可以,但是大头都让分厂拿走了。 在这里,我要重新强调一下“炮灰文化”。 按道理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我已经算是离开企业,企业等于已经甩了我这个“包袱”,挣到的钱大头应该归个人,企业给我个人当“民工”。 但是,这个分厂厂长非常“聪明”,看到有项目了,立刻让我哥“回去”,于是我哥成立企业的“民工”。 后来,那个浙江老板想把我哥挖过去,我哥考虑老婆孩子和老妈,就没去。 浙江老板专门分了点“私活”给我哥,让我哥赚了一些钱。 如果没有干“私活”这点钱,我哥出来一年,虽然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是给自己是亏损的。  
  各位朋友,以后在困境中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为生存而挣扎! 而是需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然后用新的方式来“迂回”,要进行颠覆! 也就是所说的创新。 我哥有了对外谈判的经验,于是更努力地去找人、去谈判,每年都能够给分厂弄一两个项目。 但是,他能够得到多少? 约等于零! 他的收入还是那么少,没有人计算他谈项目的价值。 最多是在他进行项目计划、组织、施工的时候,给他点类似工人的工资。 按道理来说,他也在努力,他也在动脑筋,他也在创造价值。 但是,他在物价飞涨的时代,基本上没有得到工资的上涨,于是成为生活的最底层。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是他没有创造价值,而是他不知道保护自己创造的价值! 就像一个故事,动物园的长颈鹿跑出来了,于是管理员决定加高护栏,但是长颈鹿又跑出来了;于是,管理员又加高护栏,长颈鹿还跑出来;当管理员再次决定加高护栏的时候,旁边的人说,你还是先修一下门吧。 在真实世界中,历史一次次地证明,很多将军在外面打仗,太监在后面享受胜利果实。 而且,经常还对将军指手画脚,或者阴谋搞死将军。 看看明崇祯朱由检,把太监派到军队当监军,结果弄死了所有的优秀将领,我们每个人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方向了。   
  现在,写这个内容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当时他有多么的孤独无助了。 说实话,其实他自己也是很努力的。 但是,他的努力谁看得到,人们都只看他能够赚多少钱。像他这样的人,当时有几个人看的起他? 除了当时跟着他干的那些工人真心佩服他,愿意跟他在一起,客户觉得他很诚实可靠之外,他就跟一民工没什么两样!他为什么总是跟别人说我?可能我算是他唯一的骄傲了。 虽然他没问我要过钱,我也没给过他钱。但是,我觉得他肯定是把我当作他的心理依靠。 我当时对人的心理没有这么多了解,也不会想到这些。我当时手里正好有点钱,我相信未来世界只有读书学习才能够生存。 所以,有一次我俩骑自行车出去,在荒郊野外,我问他,如果我支持他读自费研究生,他能不能拿到硕士文凭。 因为我知道,他考研究生基本上没戏。 他很坚决地说,没问题。    
  我是个激愤的人。小时候是愤小,后来愤青,现在愤中。 为什么?! 当时只要看看我哥,我心里就堵得慌。 他从小本来很聪明,心灵手巧。 但是,一直得不到关爱。 我父母工作一直很忙,稀里糊涂地傻干,根本顾不上我们三个,不知道教育我们。 我哥没有碰到一个好的老师,只能在迷茫中自我摸索,最后在迷茫中越来越差,接近绝望。 如果我高中没有碰到一群优秀的老师,也会像他那样,可能甚至还不如他。 现在,我想明白,当时他为什么回答的那么坚决? 因为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自费研究生的钱其实不多,或者说很少,但这更重要的是一种象征,说明还有人关心着他,有人支持着他。 当别人集资买房子的时候,他没有跟我开口,他可以不买房子,继续跟着我母亲住,反正家里挺大。 但是,他渴望着这样的资助,可能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所以,当我找人帮他办好入学手续的时候,他非常兴奋。 那是1998年。   
  我跟我哥从小关系很好,我关心我哥,关心他的未来。 不管别人如何看,我知道他有价值,而且在未来还可以持续增加他的价值。 不管别人是不是因为他穷,不把他当回事,而我很把他当回事。 别人想方设法把他“套住”,然后榨取他的价值的时候,我有义务给他“解套”,这是做弟弟的责任。 只不过,我做的稍微聪明点,知道他有优点,我知道他有潜力,他只是一个“支点”,使他脱离那个国企“泥潭”,有一个新的方向去努力。 那么,我就找到一个最低成本的“支点”,而这个低成本高收益的点,到今天我都非常得意,很增加我的幸福感。 反观社会上,不少人吃顿饭就是几千几万,而这是最为无聊的方式之一。 对于被请的人来说,不吃这顿饭能少半两肉吗? 不能。 但是少吃这顿饭省下的钱,却是可以挽救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这些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一个“支点”,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以自我奋斗创造出来的人生。 当人们“为中华崛起”的时候,会这么想;但是,“为自己利益”的时候,多吃一口“山珍海味”,比救一个人都重要。   
  2008年,我跟母亲回了趟家。 路过我们那儿的子弟小学,她跟我说:“每次一到这儿,我就想起雅雅(我哥的女儿)不用再像其他孩子那样,像小土猴一样钻出这个校门口,我心里就高兴。她的命运已经完全改变了。” 因为我哥的情况越来越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所以我母亲的心情也就特别舒畅。 因为,她的一大块“心病”给解决了。 后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我跟我母亲说,加拿大不管怎么样,都饿不着人,所以像我哥这样的老实人,比较适合在那里生存。 虽然他有几个在那儿的朋友失业了,但是他又足够的信心,不会失业。 因为,他做的事情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因为他的综合技能很强,所以只要城市不消失,他就能够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 可是,从他开始上研究生,到他在加拿大“站稳脚跟”,中间又是很多的波折。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保守主义: 如何紧缩开支
  微笑的经济学思考  
  微笑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反映。 我建议各位朋友看一看,1976年之前的社会照片。 当时,人们的衣服颜色主要是蓝、绿、灰、黑,想起来就让人感觉压抑的颜色。 而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的表情。 看看当时的大人们,有谁会微笑的? 谁会发自内心地微笑?人们就是笑出来,也是苦笑、压抑地笑。 另一方面,人们兴奋的时候,就是一种相当歇斯底里的表情。 也就是说,人们除了压抑,就是歇斯底里,压抑和歇斯底里交替进行。 当然,这种表情现象在朝鲜表现得更为显著。 我们再看看发达国家的人们,看看他们的照片,很多人笑起来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有时候,有些人的笑甚至非常灿烂,甚至像孩子一样。   
  那么,人们怎么能够绽放灿烂的微笑?追求知识和智慧,通过进取竞争获得胜利,实现经济发展。 我们看看那些通过激烈竞争获得冠军的运动员们,他们的笑容极为灿烂。看看爱因斯坦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 看看奥黛丽 赫本,真善美的化身。 回到普通生活中,当我跟我哥说,帮助他上自费研究生的时候,他立即开始了改变。 他的生活立刻开始变得轻松起来,他的生命方向从此改变。因为,他开始看到希望,能够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生命的改变,首先反映在他的情绪上,他的生命随着情绪,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 也就是说,改变生命,从快乐开始。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很多人积极向上的时候,往往会绽放出灿烂的微笑,那么这个社会经济也在经历快速发展。   
  首先,说说我哥当时的艰难挣扎。我哥是一个典型,有一定知识和能力,作出不少价值贡献。 但是,自己的内在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只能在生活中挣扎。 当挣扎到后来,对自己开始绝望的时候,也希望能够随波逐流,像别人那样去赚钱。 但是,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就意味着精神的“自我阉割”。 而且,在小的时候,越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学习知识、有能力的人,就越难以进行“精神阉割”。 再局限点说,当我们还有一点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文化残留,我们就难以随波逐流。 如果我们向现实开始屈服,同时却无法自我“阉割”,那我们的生活就极为痛苦,甚至绝望。  
  其次,再说一点我对随波逐流的思考。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一方面会让我们感觉到安全,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感到恐惧。 感觉安全是表面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人,需要通过别人来确认自己,就像看到大家的回复,我更有动力去写。 但是,感到恐惧是内心的。 从内心深处来的恐惧,实际弥漫在我们的潜意识层。尤其是,当我们觉得随波逐流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恐惧就从潜意识层向意识层面蔓延。 但是,这时候我们往往已经失去了挣脱的力量,只能在痛苦中继续随波逐流。 当社会方向已经明显错误的时候,人们就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短视,显示出强烈的“末世”心态和行为。 末世心态和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坐在“火药桶”上的时候,仍然“纸醉金迷”。   
  所以,为什么人会绝望? 绝望来自于两个方面:恐惧和迷茫。 1、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方向错了,所以我们恐惧; 2、我们迷失了自己,于是我们迷茫; 笛卡儿说:“上帝将良知置于每个人的内心”,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良心”。 当我们温柔地拍拍自己的胸脯,问问自己的良心,我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吗? 相信很多人就开始恐惧了。 然后,我们再问问自己,我真正了解自己吗? 知道我内在的力量源泉在那里吗? 知道自己向哪个方向发展吗? 问到这儿,多数的人们不仅恐惧,更加迷茫,失去了对外界的判断、失去了对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能陷入绝望中。 那么,怎么能够脱离这个境地? 下面,我就结合我哥的艰难成长经历,用经济学来分析一下,克服恐惧、找到方向,超越艰难局面的一个思路。   
  从我和我哥在野外的那条马路上谈完话之后,我哥的变化是立即发生的。 我们骑自行车回家后,我哥立即告诉了我母亲和我嫂子这个事情。 我母亲非常激动,我嫂子也很高兴。 当时,大学对于自费读研究生是欢迎的,所以我用了几天的时间,帮他办好了手续,找了个宿舍。 他很快也就去办了停薪留职,准备去上课了。 这些天,我母亲和嫂子一直都非常高兴,家里也积极给他准备各种用品,把东西搬到宿舍去。 这些天,我母亲总是在说,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 在她看来,这是我哥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那么,现在大家觉得,我哥该怎么做? 肯定应该是好好学习,然后上完研究生,毕业之后找个工作,开始逐步发展,在职场上斗志斗勇,最后获得胜利,对吧? 因为,很多书都是这么写的,主人公最后实现了幸福生活。 我只能说,那只是小说,是成功人士的宣言,而不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的实际情况。 我们现在说的,是一个别人眼中最穷的人,除了工厂的工人(比他工资还高),他以前要好的同学,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弟弟之外,没有什么人有兴趣主动跟他建立联系(我姐当时已经出国几年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除了让他创造剩余价值以外,别人对他会有什么期望吗? 他的生活走到这个地步,必然是有他自身深刻的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初“支点”的作用,并不是用来重新回到发展轨道的,而是首先要阻止住人们不断下滑的势头。 这种下滑势头跟金钱有关系,但是不完全相关。 比如说,有些人虽然有钱,而且钱甚至还越积累越多。 但是,这些人恐慌,有的是非常恐慌。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对环境判断经常非常敏锐和准确。 更有钱反而更恐慌的人,正在感觉到危机在离自己一步一步更近,但是自己并不愿承认这个感觉,反而可能自己说服自己,假装还在越来越好。 而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往往维持不了多久,然后经常就会因为“巴布托突变”而全盘崩溃,然后自己又变得“一无所有”。 所以,一个在社会上处于绝望挣扎中的人,必须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哪里有问题? 而我哥的读研究生的经历,就是阻止他继续下滑的一个“支点”,但是这个“支点”并不足以让他迅速开始“反弹”。 这就像一个人已经饿了两天,给他一个馒头,并不能让他吃饱,而只不过是让他少点饥饿一样。 如果让他吃饱,还需要给他更多的馒头。   
  一个人的年纪主要表现在心理年龄上! 当一个人勤于动脑,思想灵活,那么就随时散发着青春活力;当一个人的思维已经固化,到了固执的程度,那么就已经老了。不少老板看上去很成功,但是思维已经固化僵化,到了非常固执的程度,那么这个企业就已经基本上到头了。 而我哥当时就已经变得相当固执,固执到已经无法听进去任何意见的程度。 当时,他入学的时候,我对他的第一建议是,首先开始学英语,尽快突击英语。 因为在当时,自费研究生只有一门“硬通货”,就是全国统考英语。 也就是说,如果他过了英语,其他的就没问题了,毕竟他是理科出身。 但是,就算我三番五次跟他说,他也不听。 我说,等他突击过了英语之后,再给他买电脑,他再突击电脑专业的课程,毕竟他善于数理化,理科的内容对他来说并不算太难。 但是,他说他的同学们都有电脑,天天都在钻研电脑,他也需要买,后来我就给他买了电脑。 结果,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他考英语,一塌糊涂。 到第二年,自费研究生又增加了专业课。 据说,专业课考试只有高手才能过,而他是根本过不了的。 所以,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空手而归。 我母亲又“阴云笼罩”,我嫂子也同样失望。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并不是你是否努力,或者有多么努力,而是你是否朝着正确方向努力! 我当时对他说:“另外一个文科生,高二开始就不学数理化的,都拿到了这个计算机硕士文凭,去外地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我从开始就让你学英语、学英语……” 一个学习上的失败者,永远不知道正确的学习方式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像一个煤老板,永远难以理解高科技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一样。 当时,他已经在工厂里混了太长的时间,基本上已经忘记了怎么学习,或者已经难以理解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了! 他已经习惯了不动脑子的机械、刻板的工作,对于学习这个高密集型智力活动已经失去了适应能力! 他买电脑,并不是要努力学习编程,而更多地是进行他觉得新奇的娱乐活动。 我观察好多次他的“学习”过程,经常是坐在那里拿着编程的书,然后就打瞌睡。 后来,在我做一个咨询项目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人的差距:一个一千多人的企业,十几年的管理知识积累,我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做得数量上超过它几倍,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一个人的价值就超过这一千人。 为什么,因为我持续地朝着知识方面努力,而不是做着体力上的努力。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我没有想到,我跟我哥的思维差异已经如此之大,无法拉近。 我回想我高中的学习过程,就是跟他说,他可能都难以理解了。 高一的时候,我们班上课经常“乱成一锅粥”,大家还是延续初中不知道学习的习惯,我们班主任似乎也不怎么管,而且英语老师也换了两个了。 高一结束的时候,我在我们班的名次又有了比较明显的退步。 到了高二,我们停止学习物理化学,班主任的“嫡系”从毕业班退下来,开始教我们,全班面貌明显变化。 我到高二结束的时候,凭着语文、数学、历史的高分,获得不错的名次。 到高三,我开始突击英语、地理、政治这三门“残疾课程”。 英语成绩明显提升,地理突飞猛进,政治勉勉强强(谁叫我知识面比较广,能够辨别是非真伪呢)。 临到高考一个月,几个关键的数学卷子都没有做,数学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知道你聪明,可是你也不能这样啊。” 我自己做一套填空题,错了1/3,下出一身冷汗,最后一个月又突击英语和数学。 当时,我奉行快速、书越读越薄的策略,一个半小时过一本初中历史。 那年出的题极难,我后来以“均衡型”的均分81分多的相当高的高分,上了当时的一个“最佳组合”的学校和专业。   
  经济学原理让笑容灿烂。 当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笑容是非常灿烂的;而我哥上研究生“空手而归”,自然无法有微笑。 为什么? “边际效用”原则、“学习曲线”、“二八原则”,在这里都是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分数回报。 我当时凭着一种本能的倾向,在基础成绩非常差的情况下,在不牺牲很多玩的时间和读闲书的情况下,采取了“最大边际效用”原则,“学习曲线中能够实现最佳效益部分”、“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创造百分之八十的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特点就是敢于牺牲,先牺牲优势科目的时间,投入到“残疾”科目上。 然后,牺牲难题部分,投入到简单题上去。 所以,用了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容易得到的那些分数。 高考时,在第一门语文强项考的很不怎么样的情况下,反而更大胆去搏后面的科目。 而且,比竞争对手高一分的优势,命运眷顾了我。 我每次回想起来,总是非常开心。这样的成功经验支持我在任何时候,都不害怕命运的挑战。 反观我哥,虽然我跟他持续强调要学英语,学英语,他都没有去努力学英语,而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放在当时没有任何效用的计算机学习内容上去了。 他基本上没有对英语进行时间投入,所以不可能学好英语。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哥的读研究生失败是这个社会最普遍的失败! 而我的高考“成功”是社会中稀缺的成功。 我哥为什么没有研究生毕业? 说白了,就是把精力投入到根本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所谓计算机学习上了。 而我能够在不同的科目之间“跳来跳去”,持续寻找和发现“短板”,然后补齐“短板”,做一个好的“水桶”。 人生也一样,其实就是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孩子、养老等几个基本问题。 按道理来说,人们应当提前进行系统思考,自己应当把资源投入到哪里,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但是,人们很容易因为生活的局限,或者上学的时候被“洗”成了脑残,无法进行“全景式思考(think the whole picture)”。 于是,人们容易把自己所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都投入到“低边际效用”,或者“负边际效用”的事情上,结果人生由好到差、由差到更差,由更差到绝望,所以人们失去了微笑的能力。 在我看来,中国有95%以上的成人,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因为我看到很少有人能够灿烂地笑出来。 能不能微笑出来,其实跟有钱或者没钱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能不能把钱投入到正确的地方,获得很大的回报。 有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得出5年以后,95%以上的企业可能要关门,我现在可以说,企业老板和员工是否还能够“灿烂地微笑”算是其中一个衡量标准。   
  嘿嘿,又回到“边际效用”上了,也就是你吃几个馒头的问题。 饥饿的时候,吃1个馒头感觉到最幸福,这时候充满了幸福的微笑;吃3个馒头觉得饱了,是一种满足的微笑;吃5个馒头就要吐了,这时候就是痛苦。 相信大家都看过陈佩斯演的小品《吃面》,他惟妙惟肖地演了从第一碗面时代幸福,到吃第五碗面时的痛苦。 顺便说一下,你看当时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个人,加上一个大碗、一双筷子、一个塑料桶,就演出了一个让人百看不厌的小品,到今天还在播放。 同时,有很多花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晚会,全现代化的背景,人山人海的陪衬,高档的服装,走马灯式的演员,演半天之后,只能让人失望和气愤。 失望是因为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气愤是因为大量的金钱都花在这些只能浪费人时间的事情上,同时山区的孩子们得不到基本的教育。 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气愤,因为只要不是“脑残”,人们基本上都会进行全景式思考,很自然地把山区穷困的孩子和奢华浪费人时间的“负效用”晚会联想起来。   
  懂得吃馒头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经济学的。 比如说,我们在小的时候,或者如果我们有孩子的时候,经常在吃上强调一句话 “不要偏食”! 今天吃馒头,明天吃烙饼,后天吃面条,大后天吃花卷,这才是丰富的生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馒头上! 当然,也有人天天吃馒头,全吃馒头,只吃馒头也不觉得痛苦。 比如说,如果只让你一辈子只一样菜和一样主食,各位觉得能够忍受吗? 各位能够想像得出这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吗?天天同样的东西,会不会有人痛苦地要自杀? 但是,为什么不少人想想过这样的生活就受不了? 因为这就是“负边际效用”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让人们的精神压抑。 穿衣也一样,如果我就让你只穿绿色、蓝色、灰色、黑色,然后把其他颜色的衣服都禁止销售,如果你自作主张,穿上色彩比较丰富的衣服,那么就要整你,你能高兴起来,有能力微笑吗?   
  同理,现在的人为什么恐惧与迷茫? 为什么没有微笑? 就是因为人们把钱都花在“负边际效用”的事情上了。 比如说,很多人没什么钱还要买房子,然后做了“房奴”(又绕回来了)。 那么,这些“房奴”每天睁眼就是想着房子,闭眼还是考虑房子,这跟天天不换花样地只吃馒头有什么区别? 另外,“房奴”们把所有的钱和精力都投入房子上了,但是房子本身不能“下崽”,也就是说不能给房主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投入有什么价值? 还有,不少人说:“我的房子增值了!” 我就要问,在哪里呢? 我怎么没有看到呢? “房奴”可能会说,我旁边的房子卖了,价格翻了一倍。 但是,这个房子的价格跟你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你如果住房子,那么房价高低,对你没有关系,你的“房奴”身份不会变。 你只有把房子卖了之后,你的高价房才能变现,但是你又舍不得卖,对吧? 所以,报纸上所谓的“房奴幸福论”都是无耻地言论。 请大家记住,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吃了馒头卖馒头”,做“房奴”和房子升值永远是两码事!   
  其实,比房奴更“惨”的是一些“股民”! 这些“股民”看到股市行情火爆,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股市中,有的人还借了人们不少钱,也投入了股市。 为了“更好地投资”,人们还买电脑,装上股票交易软件,然后就天天开始在家炒股。 开头,这些人还能够赚一些,于是就觉得自己的能力不错,感觉自己也可以成为“巴菲特”,就工作基本上也不干了,然后“全职”在家进行股票“研究”,希望通过炒股轻松地赚钱。 但是,下跌行情突然到来,以前赚的那点钱很快亏损。 亏损之后,这些人又不肯砍仓“止损”,于是越亏越多。 这时候,初期的高兴变成了压抑,天天只能呆呆地看着股票下跌,感受到“心灵的伤痛”。 为什么这些“股民”这么痛苦? 因为他们把自己(工作和时间)、金钱和电脑,都投入到股市中,结果是换来的是严重的亏损。 我再强调一下我上面说的话:“一个学习上的失败者,永远不知道正确的学习方式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像一个煤老板,永远难以理解高科技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一样。 当时,我哥已经在工厂里混了太长的时间,基本上已经忘记了怎么学习,或者已经难以理解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了! 他已经习惯了不动脑子的机械、刻板的工作,对于学习这个高密集型智力活动已经失去了适应能力!” 这句话对于很多“炒股”的股民,同样适用。   
  昨天跟客户吃饭,聊起了我11年前的一件事。 我这些年来,都是在生活在底线上,通俗的话讲就是贫困人口。 当时,我手里有一些钱。 在当时北京近郊的农村,可以通过亲属关系,8万块钱左右买块200平米左右的破房子(加宅基地),然后再花个5-6万翻新一下,就可以住的不错了。 后来那个地方成了相当于市区的边缘,而且因为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好,房价卖的很高。 如果我当时买了那个地方,后来拆迁估计弄个150-200万左右。 说起这个事情,客户都觉得我没买亏了。 但是,因为写到个人过去,再加上和客户聊天,才记起当年尘封的这段历史,否则早就忘记了。如果我连13、4万的北京独立小院都不买,那么现在的房价对我来说更是不可能接受了。说实话,对我来说,我错过这个并没有亏!因为,这个世界赚钱的机会太多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所有这些机会都抓住。 所以,我不论考大学、炒期货股票、还是在买房的问题上,都把握住一点:要敢于牺牲,然后要善于牺牲。 每个人其实随时都面临很多的选择,而我当时的选择到现在都觉得是最有价值的,也就是“投资效用”最高的,把钱花在了我自己的身上。   
  只有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才是“边际效用递增”的行为。 什么是“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跟大家说一个最简单的原则:让商家在你身上无利可图! 而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意义,以为买房子买车是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理解。 中国的房价比美国的贵很多,因为在中国买一个“水泥窑洞”和在美国买一个装修好、环境优美的别墅,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别说产权的问题了。 一个安全点的合资品牌中低档车,如果考虑到质量、配置、保修期等因素,中国的车价比美国的贵50%-100%。 也就是说,和美国人比起来,中国人花的这些钱,基本上“送”给了商家,而不是由自己享受了。 到农村自己找块便宜宅基地自己盖房子,然后按照美国的综合标准买车,才基本上算是把钱花到了自己的身上。 而且,按照现在的国情,如果按照人生的衣食住行娱教医保儿的各种需求,如果一个年收入50万的人,如果花在车、房上的钱,超过1/5,也就是10万,那么就已经是比较明显的“负效用”了。
发表于 2009-12-22 2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呀~~~眼都花了,不过很不错哟!~收藏了!慢慢 看,哈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