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转帖]纵论中西全史

[复制链接] 161
回复
197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19:36 | 只看该作者
  【116】 纷乱希腊
  
  我们还记得,上世纪末,希腊世界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碰撞——伯罗奔尼撒战争(参见第98节)。两大巨头雅典、斯巴达直接火拼,结果斯巴达胜,雅典败。原先属于提洛同盟的诸城邦,纷纷归附斯巴达。斯巴达年年向这些城邦索贡,还委派了“总督”前去治理。希腊俨然已是斯巴达的天下。
  在那个时候,其实在绝大多数希腊人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希腊”这样一个概念。斯巴达人和雅典人一样,关心的只有本城邦的利益。不同的只是斯巴达人对辖下城邦的掠夺比起雅典犹有过之。希腊世界再度怨声载道。
  但抱怨归抱怨,毕竟,一场大战的结束给希腊带来了一小段时间的和平。大约谁也没想到,这段和平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的后果,引发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连锁反应。
  
  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希腊不停地打仗,跟波斯打完了跟自己打,所以就产生了一小批职业军人。和平突然间来到之后,这批人就失业了。于是他们四处游荡,谁给钱就替谁打仗,被称作希腊雇佣军。
  公元前401年,这批人游荡到了波斯。那里正好爆发了一场内战:小亚细亚总督居鲁士(此居鲁士与公元前6世纪的居鲁士大帝重名,但绝非一人)对阵波斯国王阿尔塔薛西斯。居鲁士是阿尔塔薛西斯的弟弟,此时正准备武装叛变,谋权篡位,于是就请来了斯巴达人克里尔库斯领导的一万希腊雇佣军。
  这几乎是一场希波战争的重演,只不过把战场从希腊换到了波斯而已。希腊雇佣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其强悍,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将阿尔塔薛西斯的大军打得落荒而逃。或许波斯人已经怕了希腊人了,在自己的地盘上,也容得希腊人如此嚣张。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居鲁士夺取王位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正当此时,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情。因为战场形势太有利,居鲁士过于兴奋,亲率一小队波斯骑兵乘胜追击,结果陷入重围,被干掉了!
  我们知道,这伙希腊人是雇佣军,这场波斯内战本来就没他们什么事儿,现在居鲁士死了,他们还打什么劲儿呀。但为了保持希腊人的尊严,他们也拒绝向阿尔塔薛西斯投降。阿尔塔薛西斯却也怕了他们,不敢打,于是答应由伊奥尼亚总督提萨费尼斯送他们回希腊。
  但在护送途中,波斯人耍了一回阴谋,将以克里尔库斯为首的几员大将软禁起来,随后秘密处决了。一万希腊雇佣军一下子群龙无首,眼看就要被波斯人一网打尽。
  正当此危难之时,一个雅典人站了出来,以其超乎常人的镇定劝说这些陷入混乱的希腊人平静下来。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这一万雇佣军开始冷静地寻找出路,避免了被屠杀的命运。这个人叫色诺芬,他在混乱中所显示出的过人的冷静或许正来自于他那位伟大的老师——苏格拉底。
  在色诺芬的带领下,希腊人从波斯腹地巴比伦出发,在波斯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在波斯土著的重重袭击之中,历时五个月,历经百余战,沿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穿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翻过遍布积雪的库尔德和亚美尼亚山区,在敌后穿行三千多公里,阵亡数百人,饿死近千人,余下的8600人终于平安到达黑海,回归希腊。
  回到雅典之后,色诺芬将这段艰辛而悲壮的经历写成了一部《远征记》。
  这本书很快成为一部讲述勇气与坚持的经典名著,使得这段可歌可泣的远征史传遍整个希腊世界。
  
  希腊人猛然间意识到,一支并不庞大的希腊步兵,居然可以在庞大的波斯帝国中心,取得一场战役的辉煌胜利,随后在统帅被杀的情况下,还能在敌人的围剿中安全返回。这让他们极其振奋,他们终于相信:希波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在希腊人面前,波斯不过是纸老虎。
  正是这种信念,彻底粉碎了波斯在希腊人心中神话般的强大形象,为希腊世界对波斯的最终征服奏响了序曲。
  
  首先被激励起来的是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
  公元前396年,在伊奥尼亚人的请求之下,阿格西劳斯亲率八千步兵,远征伊奥尼亚。五年前,是一万希腊雇佣军,现在,是八千正牌斯巴达步兵,同样所向披靡,同样势如破竹。战火一直烧到小亚细亚中部的弗里吉,眼看又要打到巴比伦了。看上去,阿尔塔薛西斯又一次岌岌可危。
  但是,阿尔塔薛西斯拿希腊雇佣军无计可施,却拿斯巴达的正规军很有办法。办法很简单:利用希腊的内部矛盾,在后院烧一把火。
  (待续)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0:06 | 只看该作者
  正在阿格西劳斯节节胜利之时,希腊两大城市雅典和底比斯同时出现了手持重宝的波斯使者。随即,雅典和底比斯宣布反抗斯巴达。阿格西劳斯被急召回国,对抗雅典和底比斯。与此同时,雅典和波斯的联合舰队在海上重创斯巴达海军,夺走了斯巴达的海上霸权。
  近一个世纪以前,雅典和斯巴达曾经联手对阵波斯,为的是民族独立,为的是希腊精神的存亡。如今,雅典和波斯联手打斯巴达,为的又是什么?
  但更加惊人的消息还在后面。面对极其不利的局面,斯巴达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
  他们派遣一位特使前往波斯,与波斯达成协议:如果波斯撤销对雅典和底比斯的援助,承认斯巴达在希腊的领导地位,那么斯巴达可以把刚刚收复的伊奥尼亚诸希腊城邦还给波斯。这个利益交换,便是《国王和约》。和约还规定,任何希腊城邦如果不接受这个和约,便由波斯来强制执行。波斯国王保留永远干涉希腊事务的权利。
  
  这等于是将整个希腊至于波斯国王的势力之下,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条约。
  我们简直难以想象,条约的建议者,竟是列奥尼达的后继者!条约的执行者,竟是三百勇士的后人!
  雅典人很不想同意,但慑于波斯与斯巴达联手的绝对实力,只好忍气吞声。全体希腊城邦视斯巴达为叛徒,尽皆在祈祷着斯巴达自取灭亡。
  可说实话,其余希腊城邦又好到哪里去了呢?若不是雅典和底比斯首先与波斯勾结,岂有今日!
  没办法,这就是希腊人。
  
  斯巴达依旧我行我素,在波斯的支持下,着力削减雅典和底比斯的实力。公元前378年,底比斯和雅典再度宣布反抗斯巴达。斯巴达与底比斯、雅典打打停停了七年,到了公元前371年,双方开始和平谈判。雅典接受了谈判的条件,但底比斯人却不同意。他们要跟斯巴达的专横战斗到底。
  斯巴达有波斯支持,又有着数百年来超强的军事制度保障,凭底比斯独自横挑斯巴达,根本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在历史上,有些时候,不可能的任务却偏偏被实现了。这种实现,叫做奇迹;实现它的人,叫做天才。
  这一次奇迹的缔造者是底比斯一代名将伊巴密浓达,一个传说中除了发布命令几乎从来不说话的人。他最重要的军事改革是改造了希腊传统的步兵方阵。
  这个改造说来也简单,便是集中优势兵力。伊巴密浓达和底比斯另一员大将派洛皮德精心训练了一批精兵,专门布在方阵的左翼。而且,通常来说,希腊重装步兵方阵有8到12排,然而伊巴密浓达方阵的左翼居然达到了50排。开战之后,左翼冲锋,而异常薄弱的右翼主要采取守势,这样一来,敌人的右翼就会被首先击垮,从而导致全军溃退。
  
  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国王克莱奥姆布罗塔亲率1万步兵与伊巴密浓达的6000底比斯步兵在一个叫做路克特拉的地方相遇。伊巴密浓达新阵初试锋芒,结果大获全胜,斯巴达国王克莱奥姆布罗塔战死。
  除了温泉关的列奥尼达之外,大概还没有什么斯巴达王是战死的。但列奥尼达死于悲壮的以少打多,以三百打数万,而克莱奥姆布罗塔却死于耻辱性的以多负少,名震天下的斯巴达重装步兵惨败给兵力少于自己的底比斯人,使得斯巴达人的信心彻底崩溃。内部本就危机重重的斯巴达仅此一战便一蹶不振。
  在伊巴密浓达的努力下,希腊城邦不断被纳入底比斯的治下。但他终究要遇到一个新的绊脚石——雅典。
  公元前362年,斯巴达与雅典结盟,对抗底比斯。双方在曼提尼亚决战。结果底比斯完胜,但奇异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伊巴密浓达在追击过程中被一支飞来的矛刺中胸口,重伤不治身亡。底比斯最终还是胜利了,但底比斯的霸权却因为伊巴密浓达的死而迅速消亡了。
  天才可以让一个国家迅速强大,却未必能保证一个国家永远强大。在这一点上,我不禁又想起了比伊巴密浓达小二十岁的商鞅。在那个时代,只有他做到了。然而伊巴密浓达死于底比斯人悲痛的热泪中,商鞅却被肢解于秦人不尽的骂声里。
  这便是我们人类的历史。
  
  这个时候,柏拉图隐居在雅典郊外的橄榄林里。我们在讲述理念世界的时候,似乎是一片宁静。但在橄榄林外,现实却是如此的纷乱不堪。
  雅典、斯巴达、底比斯,无论怎样努力,谁也无法将希腊统一起来。希腊诸城邦分治太久,又有波斯在一旁作祟,看起来,纷乱的局面不知道要持续多久。正当此时,改变历史的人物出现了。他却并不是希腊人。请看下集——希腊同盟。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0:23 | 只看该作者
  【117】 希腊同盟
  
  “这个人不但不是希腊人,不但和希腊人毫无同种关系,甚至也不是一个来自体面国家的人。他是野蛮人——不,他是马其顿的一个无法无天的人,在这个国家我们连一个像样的奴隶都找不到。”
  
  这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最优秀的演说家,智者学派的集大成者,狄摩西尼的话。关于狄摩西尼,一个很著名的典故是他每日口含石子对着大海练习演说,终于克服了自己先天的口吃,成为一代著名演说家。
  那么是谁,让这位大演说家如此暴跳如雷呢?
  这个人便是我们这节的主人公,希腊大统一的奠基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马其顿其实是希腊北边的邻居,但的确比希腊落后许多。公元前359年腓力即位时,马其顿没有海港,没有大城市,民众大都不识字,虽然说希腊语,也愿意自称希腊人,但确实不能和希腊的文明程度相提并论。
  其实腓力并没能让这一切变得多么不同。他只让一个地方不一样了:原来,马其顿很小;现在,马其顿很大。
  几乎与东方的商鞅同时,腓力在马其顿也进行了一场改变西方历史的改革。但商鞅的改革更偏重政治制度,而腓力的改革几乎是一场纯粹的军事改革。
  
  腓力军事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他早年在底比斯的经历。公元前367年到364年之间,腓力曾经在底比斯做了三年人质。
  在希腊,有一种有趣的关系叫做pederasty。说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着迷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注意,这个少年是男性。这种关系在希腊随处可见,而且这种“爱情”的热烈程度经常大大超乎于对老婆或是情人的爱。梭伦和庇西特拉图之间是这样的关系,苏格拉底和亚西比德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
  而那时的腓力正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大约还是一个像庇西特拉图和亚西比德那般英俊的美少年。因此底比斯一个大人物看中了他,那便是伊巴密浓达的重要臂膀派洛皮德。有趣的是,在底比斯方阵中,有300名派洛皮德苦心练出的精兵,他们竟是150对具有pederasty关系的伙伴,号称“神圣联合”,威震希腊。这一次,派洛皮德找到了自己的伙伴。
  在与派洛皮德谈恋爱其间,腓力深深地领悟了伊巴密浓达和派洛皮德的阵法精髓,待到回到马其顿之后,他秘密设计了一种新的步兵方阵。
  这种新阵,是他今后一切事业的基础,并将随着他与他儿子的征战而名扬天下。这是一个将会令所有敌人胆寒的阵法,世人谈之色变。人们给它赋予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马其顿方阵”。
  (待续)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0:34 | 只看该作者
  重甲步兵方阵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的骄傲。马拉松的荣光,刻在每一个希腊人的心里。但如今,他们见到了一种远远更为恐怖的方阵。
  几十斤重的层层铠甲不见了,变成了薄而轻快的皮甲;直径有一米长的圆盾不见了,变成了挂在脖子上的小得多盾牌。没有了重甲和大盾,这样的方阵,不再像一堵墙一样密不透风,不再像一座山一样坚不可摧。但是,所有的力量,全部化在了两倍长的利矛之上。
  每个马其顿步兵手中,握着一支五米多长的长矛,前五排步兵手中的矛,全部挺在方阵之外。后面的士兵,长矛直指苍天,随时准备替下前排倒下的战友,将自己手中的矛插入敌人的身躯。
  这时由长矛组成的网,这时由长矛掀起的波涛,马其顿的敌人惊呼,这是“矛的风暴”。
  这样的方阵,早已失去了防守的意义。他们也根本不会去想,甚至根本看不见,长矛究竟会刺到谁。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以整齐的队列前进,前进,再前进。
  后世西方史学家评价道:“在这样的矛阵面前,敌人根本是供不应求。”一个敌人的面前常常会出现十支矛尖。
  这样的方阵行进起来,根本已经是一台移动的机器,一台无法阻挡的碾路机。谁敢站在它的面前,谁就不可避免地被碾得粉碎。
  更加可怕的是,腓力的设计竟还不止于此。在长矛蔽日的马其顿方阵两边,排布着各支重骑兵、轻骑兵、轻盾兵、弓箭手、投枪手。
  在统帅的指挥下,这些兵种密切地配合着中央的马其顿方阵,或是将敌人逼入方阵的火力网之内,或是追赶砍杀畏惧逃跑的敌军。其多兵种协同立体作战的水平,已经超越了世界上曾经的战术大师亚述人。更何况,马其顿还有着亚述军队都无法比拟的长矛方阵呢。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欧洲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一支军队。
  
  为什么是欧洲,不说世界呢?网上有很多人做这样的猜想,马其顿和秦到底谁更强些呢?当然这种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很多人乐此不疲,主要是因为它很有趣。
  其实就军队质量而言,马其顿和秦可谓各擅胜场。马其顿的方阵独步天下,骑兵也相当了得,但是秦军的弩却也绝非波斯的弓箭可比。秦弩具有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瞄准系统、扳机系统,而即便以当今空气动力学的标准去衡量,秦弩的三棱箭的流线也几乎像子弹一样完美,可以在百米开外达到极高的打击精确度。要知道,百步穿杨是对两百多年前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的词。在秦弩这里,早已不是问题。到底马其顿方阵和重骑兵能否冲破秦弩的封锁,还是个未知数。
  但另一方面,腓力的马其顿军队,大约也就万人左右,但当时战国列强纷争,动辄十万人出动。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史籍过分夸大,但长城和兵马俑却不是夸出来的,当时秦国高度发达的政治和雄厚的国力,决定了秦国有能力发动更多的人马。而商鞅所推行的战功进爵制,又注定了秦军的斗志远远强于数量同样庞大的波斯人。
  所以说,马其顿若与秦开战,未必能胜,因此说欧洲最强,更为保险。
  当然,我们还不能忽视文明交流的力量。马其顿的强大,得益于与希腊的交流;秦的强大,得益于与中原的交流。当时世界两支最强大的军队若真有机会一战,也是一种交流,恐怕只会将两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再提高一层。
  没办法,人类的军事水平就是在一场场残酷的战争中积累起来的。
  (待续)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0:46 | 只看该作者
  好,不扯那么远了,至少在希腊,腓力的大军无人可以抵挡。底比斯、雅典领导的同盟军先后惨败于马其顿之手,狄摩西尼痛骂腓力时可以振振有辞,却不能不在马其顿人的长矛面前落荒而逃。除了斯巴达固守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大半个希腊世界都被腓力顺利征服。
  但正如前文所说,马其顿人都非常喜欢把自己叫做希腊人,腓力也不例外。他无意做一个来自蛮族的征服者,他宣布,他只愿意做一个希腊同盟的统帅,共同对付波斯。
  
  几百年了,希腊各城邦各自为政。虽然这些人有着相似的血统,相似的文化,相近的地理,但他们太过向往自由,而拒绝结成一个紧密的政体。为了这个所谓的自由,他们自相残杀,永无尽头。他们从没有真正团结起来。
  浴血奋战,将恐怖的敌人拒之国门之外,大半的功劳要归于雅典。
  雇佣军在波斯横冲直撞,无人可当,但却只是一群想回家的流寇。
  阿格西劳斯在波斯连战连捷,听到的却是雅典和底比斯起义的消息。
  
  生命不息,内乱不止。这样的希腊,明天在哪里?如今,腓力给了他们答案。——在一个半蛮族国王的刀口下,希腊人终于屈服了。尽管,他“和希腊人毫无同种关系”;尽管,他“不是来自一个来自体面国家的人”。但希腊人还是团结在腓力周围,成立了史上第一次希腊同盟。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成就。腓力的名字因此永远地记录在史册之中。他的思绪已经飘向了遥远的东方,飘到了巴比伦,飘到了苏萨,飘到了波斯波利斯。他的先遣部队,已经驶向了通往亚洲的达达尼尔海峡。
  而腓力自己呢,还要参加一下他女儿的婚礼,随即便率大军与先锋会合,去创造属于马其顿和希腊的辉煌。
  
  前方的路光明无限,一片坦途。然而,历史常常与人开些并不有趣的玩笑。就在女儿的婚礼上,踌躇满志的腓力被刺杀了!
  一代伟大帝王的脚步就此停止,他的身体永远留在了欧洲,亚洲终究成了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历史上有多少天才君主,在位时治国安邦,攻城掠地,无所不能,可一旦壮志未酬身先死,所有的一切立时灰飞烟灭。对于马其顿这样毫无底蕴的小邦而言,更加如此。
  这更加体现出了腓力的不凡。他有一种伟大君主极少具备的眼光——培养继承人。他为了儿子,遍寻名师,从雅典等地搜罗了许多极具才华之人,其中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些优秀人物的培养下,一个超级伟大的继承人挺立在他的身后。
  腓力走了,他的梦想留在了马其顿,留在了儿子的心中。
  
  或许腓力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之一。在他那里,西方世界将要踏入一个新的时代,驶入一个新的纪元。一切,将和过去完全不同。
  一百年后,遥远的中国也紧随其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变迁。
  其后的千年里,亚欧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帝国。人类的历史,伴随着这些帝国的兴衰,稳步前行。
  我们的第一部将在这里结束,但我们的旅程,仍会继续。
  沙场点兵,名将对决,仍会继续;胸怀长策,纵横捭阖,仍会继续;指点江山,安邦定国,仍会继续;探寻真理,洗礼灵魂,仍会继续······
  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多少荣辱成败,多少爱恨情仇,还在前方等候我们。
  这是一段永远不会寂寞的旅程,人类的历史总是愈发精彩。敬请期待本书第二部——帝国时代。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1: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 帝国时代
  
  【118】 平定希腊(上)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逐中度过的。自懂事起,我们就在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的人生离不开理想,离不开目标。它可以是事业、爱情、财富、权力,也可以是仅仅是安静的生活、平淡的幸福,但无论怎样,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离不开那让我们好好活下去动力。
  我们在追逐着。在追逐中得到,也在追逐中失去。
  这个崭新时代的开端,就始于一个追逐的故事。
  
  这是一段伟大的传奇。而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故事中的人追逐的是一样最可贵、最离奇的东西——梦想。
  而恰好,上天又赋予了他追逐梦想的资本。
  梦想为他的生命赋予了翅膀,血液和环境赋予了他飞行的能力,于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他的梦想中翱翔,飞到了从未有人到达过的远方。
  但同样的,他也在追逐中得到,也在追逐中失去。
  这是人生的宿命。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被刺死在女儿的婚礼之上。
  他为什么会死?究竟是谁刺杀了他?这成了一个永远没能解开的历史之谜。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最主要的嫌疑人有两个。
  第一个便是两年前刚刚即位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这个猜想顺理成章。希腊同盟的成立是波斯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何况腓力的先锋军已然到达了赫勒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
  第二个人,却是马其顿王后,腓力的妻子——奥林匹亚斯。
  
  奥林匹亚斯本是马其顿西南边的伊庇鲁斯地区一个部落酋长的女儿。伊庇鲁斯与马其顿同属希腊文明的边缘地带,这看上去像是一场十足的政治联姻,多半是腓力为了巩固马其顿后方的手段之一。
  据说这段婚姻非常不幸,主要的原因大概在于奥林匹亚斯也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两个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极强的人走在一起,多半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关于奥林匹亚斯,最有名的事情便是她的卧室里布满她的一种独特的宠物——蛇。
  这或许源于奥林匹亚斯的某种奇特的宗教信仰,但总之对于这样一个女人,大约是爱不起来的。两个人的爱情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奥林匹亚斯就被打入了冷宫。而奥林匹亚斯也嫌弃腓力,嫌弃他的狂躁,嫌弃他的丑陋(我们知道腓力曾经是绝美少年的,但在其后的一次战争中失去了右眼,还落下了其它残疾,想必就不美了)。
  她曾经对她的儿子说:“你不是腓力的儿子,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腓力这样平庸的父亲。你是宙斯的儿子,我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里怀上你的。那是宙斯!”
  一个大人物的出生被赋予各种传奇是常有的事情,但一个王子的降生被王后自己这样形容,也算是天下奇闻了。
  
  奥林匹亚斯就这样嫌弃着腓力,却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儿子身上,那是她未来的希望。而与此同时,这个儿子又是腓力唯一的儿子,也是腓力心目中理所当然的王位继承人。他的身上又倾注了腓力的心血。腓力把自己的战场心得对这个小王子倾囊相授,还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为王子请来了全希腊最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同样具有野心与野性的父母,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博大精深的老师,其间又充满各种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环境中,浇灌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果实。
  这位王子,便是即将名满天下的伟大帝王——亚历山大。
  (待续)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2:14 | 只看该作者
  在他名满天下之前,首先要面对的是腓力猝死给马其顿带来的艰难处境。
  我们说过,对于这样一个骤然崛起的小邦来说,一旦首领死了,就立刻会面临崩盘的危险。
  果然,马其顿周边各个半蛮族部落纷纷与马其顿解除同盟,希腊许多城邦也起兵反叛。腓力最大的反对者,雅典的狄摩西尼女儿刚死了七天,便披红挂彩,头顶花环,出席了雅典的公众集会,倡议给杀害腓力的凶手做一顶荣誉王冠。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干脆宣称:腓力就是我派人谋杀的。他根本不怕与一个20岁的小孩儿结仇。连马其顿内部,都分裂成了十几个小团体,各不相让。
  亚历山大的面前,是重重危机。
  
  在我们的历史上,派系纷争、士兵哗变、领地叛乱、人民暴动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很容易摧垮一个国家,但在某些英明君主那里,这些又根本不是问题。通常是史料中短短的几句话,这些君主就干净利落地解决了一切。
  毫无疑问,亚历山大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在众叛亲离、举步维艰的窘境中,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旅程。
  他以其与生俱来的魅力迅速将大多数马其顿人团结在自己的身边,随即借着腓力的死,将几个手握重权威胁他王位的将领全部杀掉。那这些将领的部下怎么办?军队怎样收服?
  对亚历山大来说,这并不难。在希腊的文化里,军人是崇拜英雄,崇拜那些体魄极其强健的人物的。而亚历山大恰是其中的极致。
  据说他跑起来没有人能追得上,以至于根本不屑于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搁今天,该是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才十来岁的时候,曾有一匹无人能驯服的烈马,亚历山大只上去跟马说了几句话,这匹千里马就一生甘愿伴他左右。他的剑术、箭法均是顶尖,是位不折不扣的武林高手。最离奇的经历是他曾独力与雄狮搏斗,只为了证明谁才是真正的王。
  这样的人物,几乎就是希腊神话中英雄的范本,怎能不令人心折。马其顿人很快地就拥护他为他们的新王。他们坚信,这将是一个比腓力更加伟大的国王。
  
  亚历山大并没有让他的同胞失望。他的军队仅数日功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到了底比斯,迫使希腊三巨头之一的底比斯宣布投降。雅典紧接着向亚历山大示好,把本来给杀手准备的王冠连忙戴到了亚历山大头上,还破天荒地宣布亚历山大为雅典城的荣誉公民。
  失去的快,得来的也快。仅几天功夫,希腊诸城就认识到,这位年轻的亚历山大大约比腓力更加不好惹。科林斯联邦会议,除了固守南端的斯巴达外,所有希腊城邦联合宣布,亚历山大为希腊同盟新的统帅。
  平定希腊之后,亚历山大回归马其顿,整顿内政。一年之后,发兵北上,于多瑙河南北两岸纵横驰骋,将色雷斯重新收服,将蛮族伊利里亚赶回山区,马其顿的后方也稳定下来。
  
  然而,正当亚历山大在北方节节胜利之际,雅典城却盛传着一个谣言。人们纷纷传说亚历山大在北伐途中战死在多瑙河畔。一场腥风血雨,正将在这场谣言中产生。请看下集——平定希腊(下)。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2:52 | 只看该作者
  【119】 平定希腊(下)
  
  我们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心中,始终怀着一个崇高而神圣的理想,为了这样的理想,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他们很可敬,不是么?
  然而一旦这个理想有问题,怎么办?就像金庸小说中的灭绝师太,一生行侠仗义、胸怀天下。但是在这样的理想的指引下,她却可以成为一个杀人狂魔,只要她的刀下亡魂事先被她定义成坏人就好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正义和邪恶的分野,但这种分野是可怕的。因为正义感常常会在热血青年的心中唤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邪恶面前,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可是,你的敌人一定是邪恶的吗?
  在很多很多人的心中,正义与邪恶的分界是不可质疑的,是崇高而神圣的。惩恶扬善,几乎是每一个人内心强烈的愿望。
  人类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此,人类的悲剧却也在于此。
  
  我们人类的历史是一段几乎不间断的战争史。不同种族之间,不同国度之间,相互征伐,从未止歇。战争发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在战场上,在每一个士兵心中,念头却往往只有一个,我是好的,敌人是坏的。
  正是这种强烈的道德感,才使得战士们在战场上可以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所谓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正是如此。
  当一个人手中的长矛,扎进另一个跟他同样有血有肉,同样有父母妻儿的活生生的人的心口的时候,看着对面的人身上喷出的热血,看着他眼里对世界充满留恋的眼神,我们的杀人者的脑海中却常常会浮现出一个念头——正义消灭了邪恶。
  这很荒谬。这确是几千年来一次又一次在我们面前呈现的现实。
  
  一旦一个人将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正义,那么一切其它的道德规范在他的心中就立时消失殆尽。只要是为了他心中的正义,他可以杀人盈野,无所不用其极。
  公元前335年的希腊,一条将会给希腊带来巨大灾难的谣言,正来自这样一个人——狄摩西尼。
  亚历山大死了么?当然没有。狄摩西尼散布这样的谣言,目的当然只有一个,挑起希腊世界对马其顿的重新反叛。
  自腓力时代开始,狄摩西尼就没有停止过与马其顿的作对。然而据我们的考察,无论是腓力还是亚历山大还是任何马其顿人,狄摩西尼与他们都是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他为什么要坚持与马其顿作对?原因就在于他根深蒂固地认为,希腊是文明的,马其顿是野蛮的,希腊是正义的,马其顿是邪恶的。
  有了正义做招牌,那么龌龊的谎言,卑鄙的背盟就都成了理所应当。
  
  在狄摩西尼的怂恿之下,底比斯宣布叛变,雅典出兵支援,并积极促成希腊和波斯组成反马其顿同盟。其实波斯在希腊人眼里,也是蛮族。但他们自己又打不过马其顿,只好先把波斯拉来,挺过眼前再说。
  希腊人的愚蠢和不自量力,终于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
  
  波斯人很够意思,那么远出不了兵,就拿出了很多很多钱,资助雅典和底比斯。
  但拿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还没等这些钱招募来新兵,亚历山大的兵锋就已经指向了希腊腹地。
  平定北方仅仅十三天后,不顾全军的疲惫不堪,马其顿的急行军已经开到了底比斯城下。
  公元前335年的底比斯,不再是一百五十五年前的马拉松了,也不再是三十六年前的路克特拉了。曾经独力抗击波斯的雅典军队,曾经力挫斯巴达的底比斯军队,早已在无穷的内耗中耗尽了他们昔日所有的威风。
  一场标准的以逸待劳之战,结果,养精蓄锐许久的底比斯和雅典联军惨败给了奔波中从未歇脚的马其顿人。
  (待续)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3:06 | 只看该作者
  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之后,亚历山大将战败的底比斯交给了它在希腊内战中的宿敌——普拉提亚和忒斯皮亚。还记得这两个城邦么?一个是希腊人完胜波斯的光荣战场,另一个,派出了七百名勇士,与列奥尼达一起躺在了温泉关。
  曾经抗击异族的英雄啊,如今,他们却对自己的希腊同胞做了一个共同的决定——请亚历山大将底比斯彻底摧毁。
  
  希腊,希腊,百余年前,你们还在并肩战斗。
  什么时候,这里已变成自相残杀的舞台。
  英雄变成了小丑,
  勇士变成了废柴。
  这就是自由吗?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吗?
  
  已经被反复无常的希腊人搞得出离愤怒的亚历山大并没有拒绝这个提议。
  疯狂的马其顿士兵冲进了底比斯。在这一刻,马其顿人又显出了野兽的本性。底比斯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
  第二天,当人们向废墟放眼望去,满目疮痍。这是,大家猛然发现还有一座庙宇和一幢民房极刺眼的矗立在那里。
  那是亚历山大下令保留的,他不愿意伤害神灵,也不愿意损毁那位百余年前享誉全希腊的大诗人品达罗斯的故居。
  但这两幢房子,在遍地的残垣断瓦中,是那样的不协调。它们仿佛两根尖利的钢针,深深地刺在亚历山大的心里。
  
  所有亚历山大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一个极重感情又极纯朴坦诚的人。他对待朋友有如常人对待恋人一般,他对待女子的尊敬或许超越了那个时代所有的人。
  曾经有一次,他的下属在半夜把一位绝色美女带到了亚历山大帐中。亚历山大问道:“你怎么才来?”女子答道:“我要先服侍我丈夫睡下。”亚历山大立刻辞退了那倾国倾城的美女,转而大骂那位属下道:“你知道么?你险些害得我成了一个奸夫!”
  他的心中,有着极强烈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甚至远远超出了世俗的范畴。常人认为是正常的行为,如果在他看来会伤害到别人,哪怕是一点点,他都不愿意去做。
  
  就是这样一个人,刚刚下了那样一道命令,摧毁了一座希腊名城。他眼看着自己手下的士兵在城中无恶不作,他眼看着那里的人们,他同样深爱着的人们,被屠杀,被蹂躏,还有3万人因为他的一句话,一夜之间沦为奴隶。
  他有着对全人类最深沉的爱,却无法控制自己血液中的野性。
  这种野性,随着他功业的越发辉煌,随着他形象的越发高大,也越发无法控制。
  
  一个底比斯女子被带到了他的面前。
  很明显,又是一个在这场战火中饱经蹂躏的女子。但是她曾以财宝作诱饵,把一名马其顿军官骗到井边,而后将他推入井中,搬块石头把他砸死了。
  这位可怜的女子总算是为自己和自己全家的飞来横祸出了一口恶气。此时即便面对希腊人口中的魔鬼,马其顿的杀人魔王亚历山大,她也已全无惧色。
  面前这个凄惨而刚毅的女子彻底刺痛了亚历山大的心。他宽恕了她,还撤销了她所有家人的奴隶身份,归还了她家的所有财产。
  
  亚历山大很后悔。但底比斯已经不存在了。
  作为对底比斯的歉疚,亚历山大把他的悔意都倾注在了雅典身上。他完全宽恕了这场叛乱的始作俑者,雅典,甚至宽恕了罪魁祸首狄摩西尼。
  对雅典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伴随了他的一生。日后,他无数次地把从亚洲获得的战利品运往雅典卫城,萨拉米湾战前雅典浩劫时被抢走的各种雕像又被亚历山大如数抢回。
  
  啊,雅典人!
  你们是否相信
  为了你们的赞美
  我饱尝艰辛
  
  这是亚历山大在一场苦战胜利后吟出的诗句。
  亚历山大,或许真的是一个一生都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中的人。
  
  不管怎样,底比斯大屠杀后,希腊诸城邦死心塌地归顺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终于踏上了他真正的追逐梦想之路。请看下集——逐梦东方。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3:43 | 只看该作者
  【120】 逐梦东方(上)
  
  公元前334年春天,一支三万五千人的大军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在阿比多斯港登陆。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一支来自欧洲的军队,以征服为目的,踏上了亚洲的土地。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然而,在这么伟大的一个历史时刻,却找不到这支远征军统帅的身影。
  亚历山大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个早已拟定好的行军计划。亚历山大为他的军队挑选了一条直通波斯的大路,而他自己,只带了一小队随从,却出现在了西南方的一个角落。
  他为什么会抛弃他的军队,而绕路西南呢?
  这不是阴谋,不是偷袭,也与任何战术无关。这一切,只为了他的梦想。
  因为,这里座落着一个古老的城市——特洛伊。
  
  终其一生,无论亚历山大走到哪里,枕头下面都始终摆着两样东西,也只有这两样东西。
  一个,是护身的匕首。
  另一个,是一本《伊利亚特》。
  
  特洛伊城外的那座传说中的阿基琉斯之墓边,亚历山大脱去了战袍,按照希腊最古老的习俗,赤身裸体绕着坟墓尽情地跑着。
  在这一刻,他已不是亚历山大。他的灵魂,已经融入了那个古老的传说。
  
  快乐的阿基琉斯
  你的生前
  多少忠实的朋友伴你左右
  你的身后
  又留下了多少赞美你的诗篇
  
  他高唱着,想象着,他梦见自己已经化身为了那位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当场发誓,自特洛伊开始的这场欧亚之争,一定要在他手中结束。
  在这里,他真正踏上了那条通往梦想与辉煌的道路。
  却也在这里,似乎也冥冥中写就了他那悲剧的结局。
  
  离开了特洛伊的亚历山大与大部队会合,正式向波斯进发。
  历史上从未有过一支如此规模的大军登陆亚洲,波斯人早已严阵以待。波斯帐下希腊雇佣军的首领门农向弗里吉亚总督阿西里斯建议,将周围的土地全部烧焦,让亚历山大的部队得不到补给。
  这是一条极毒辣的釜底抽薪之计,当时马其顿国库空虚,亚历山大千里远征,军粮却只能支持一个月。
  然而,阿西里斯拒绝了,并说出了一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话:“在我的领地上,绝不允许一座房屋被烧。”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极致的碰撞,搏命的对决。为了战斗的胜利,向来可以不择手段。所有的民众,总是可以随意牺牲的棋子。为了自己的荣耀与辉煌,有多少人会真心考虑那些与他不相干的人们。
  然而阿西里斯却做到了。他拒绝了那条可以给他带来荣耀和辉煌的建议,保存了他治下子民的家园。
  没错,他最后失败了。甚至因兵败而不得不自刎谢罪。许多人认为,是他的愚蠢,错失了一次最好的挫败亚历山大的机会。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失败者,是可敬的。我在茫茫史册中翻出了这个毫不起眼的渺小而卑微的形象,我愿意永远向他致敬。
  (待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