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格物者
我每年过年都是在山东\河北\河南三地跑,从我们小家,跑到我们家团聚,再跑到我媳妇他们家团聚,再回到我们小家,等转一圈也到了上班时间.过年过的比上班都累.
现在好了,在山东买了自己的房子,可以把双方老人接来和我们一起过年,不用把自己的工资捐给中国的交通事业了.
吃完团圆饭就出去旅游,找一个人少到地方,晒着太阳静静地待着,千万不要搞的太累.
举报
修身者
春节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心里是不一样的!
小孩子看春节,就是一个可以获得压岁钱、亲人串门、有好吃的……
中学生看春节,是一个难得的休假的时间,可以好好的休息……
大学生看春节,就是不再一个学校上学,很多平时无法见面的好朋友走街访友的好时间……
找工作的人,春节钱是一个换工作的好机会……
有工作的老板……我还不是就不知道了!呵呵!
禁止发言
过年,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风俗习惯,一个期盼,一个新的开始……。因此,过年没意识,实际上反映了年的文化内涵渐渐逝去了,没有保护好她,没有挖掘她。因为时代在飞速发展,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等挤占了我们的思维,刚开始少数人认为她可有可无,认为她只是年底聚聚会,吃吃喝喝,走亲拜友……,认为这些平时也可以做到的,何必挤在一时?以至于后来,太多的人随波逐流也这么认为,渐渐的年味没了,留下的只是哀叹了!!
其实,过年的价值很大很深,内容很多,需要我们把她捡起来,让小孩知晓,让年轻人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流远。只要全社会、每个人认识更深,有心去做,一定有你欣赏的年味。
同时,过年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活动,不应该是现在的认知的那么肤浅,有很多主题需要我们去组织的。
志学者
交流者
全球金融海啸,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讲恰恰是过一个返璞归真新年的时候。
小时候过新年,家里七大姑八大姨都会采取轮流做东的形式。轮到去谁家,就一大帮老人孩子全跟着去吃好几天。
具体的活动:大人打麻将,或者是围着火炉吃瓜子,看电视;小孩也不写作业,也不学特长,都在外面流着鼻涕放烟花或着玩捉迷藏。
那种感觉就觉得亲情很浓。
过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以前物质匮乏,容易满足。现在很难在物质层面达到精神的满足。
但是我们精神或者文化上的发展与物质发展不协调,很难找到过去过年的感觉了。
需要创新出一种模式。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已经是中国的国情.正因如此,才有了春运这个词.不想在春节的时候出远门,主要是交通问题.自毕业后,每年春节都没回家,不是不想家.是不想让拥挤不堪的火车皮再多一个人,多受一份罪.避开春运这个高峰期回家再看看年迈的父母,每次都会有些许的愧疚.毕竟团圆年夜饭是二老的这一年的期盼.
建议1: 春节玩会缩短时间,从22:00开始,留出人们足够大的时间玩些别的,不要过早的把人们都吸引到电视机前。或者干脆每隔几年停办一次也无妨,央视不就是少收点广告费嘛。
建议2:自己关上电视机,约好亲朋好友一块聚会或搞一些活动。
等想到了再加。
为什么现在提起“春节”两字,大家都是一脸的漠然呢?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被彻底地颠覆了它的本真,想到这一点,心里总有股刺痛痛的感觉,古老中国的悠久文化啊!
很怀念儿时过春节的那种期待,懵懂的记忆中春节总是香喷喷的、热腾腾的、暖莹莹的,间或,耳边也会忆起锣鼓的燥动,哦!是那群花枝招展的爷爷奶奶,用充满娇媚的笑脸在向街人表演着“抬花骄”、“座花船”...
遥远的记忆终归是记忆,现今的春节,可能只剩下放假、发奖金、家人团聚、短信拜年、春节晚会这些毫无悬念的定义了,好期待一直高呼文化复苏的中国,能把这些不能遗忘的文化遗产,采取等等策略将其固化甚或制度化,逐步唤起国人的使命感,用真正的属于中国的文化来凝聚国人精神。
想怎么过“新”年?
我的答案:想穿着属于我们中国的礼服,按照我们中国“春节”的风俗仪式,过年!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